初二下学期人教版历史期末复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3505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下学期人教版历史期末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初二下学期人教版历史期末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初二下学期人教版历史期末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初二下学期人教版历史期末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初二下学期人教版历史期末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二下学期人教版历史期末复习.docx

《初二下学期人教版历史期末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下学期人教版历史期末复习.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二下学期人教版历史期末复习.docx

初二下学期人教版历史期末复习

初二下学期人教版历史期末复习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

答: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内容有①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②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④大会还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2.新中国成立的意义、祖国大陆实现统一的标志?

答:

①国内意义:

中国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国际意义:

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西藏获得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3.抗美援朝战争的起止时间、司令员、战斗英雄?

答:

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

黄继光用身躯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自己壮烈牺牲。

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

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4.土改的必要性、颁布的文件、起止时间、意义?

答:

必要性:

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②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除西藏、新疆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1959年,西藏进行土地改革。

意义:

①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②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③使人们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迅速获得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5.一五计划的起止时间、基本任务、主要成就;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答:

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至1957年底止。

基本任务是:

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②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③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主要成就:

㈠工业:

①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②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③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④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⑤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形成了,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㈡交通运输业:

①武汉长江大桥建成;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6.三大改造的含义、主要形式、起止时间、意义、缺点?

答:

含义:

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主要形式:

①农业:

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②手工业:

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

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

起止时间:

1953年~1956年底。

意义:

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缺点:

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7.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内容、意义?

答:

1956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内容:

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意义:

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8.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失误的表现、原因、涌现的模范人物?

答:

表现:

1958年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原因:

①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②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③对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④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模范人物:

“两弹元勋”邓稼先,“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9.文化大革命的时间、一月风暴、二月逆流、九一三事件、四五运动、结束的标志?

答:

1967年一月,全国各地掀起夺取党政各级领导权的“一月风暴”。

1967年二月前后,老一辈革命家在不同的会议上,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提出了强烈批评,但被诬为“二月逆流”。

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乘飞机仓皇出逃,在蒙古温都尔汗机毁人亡,九一三事件后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1976年的清明节爆发力“四五运动”,这场悼念周恩来、反对“四人帮”的强大抗议运动,虽然被压了下去,但它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

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标志着“文化大革命”这场内乱结束。

10.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得出的结论、性质、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答:

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作了思想准备。

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内容:

①思想上:

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政治上:

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组织上:

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1.农村改革的内容、目的和作用、城市改革的内容、对外开放的格局?

答:

农村改革的内容:

在中央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目的: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作用:

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

城市改革的内容:

城市改革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内容包括:

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对国有企业实现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对外开放的格局:

经济特区(4+1个)→沿海开放城市(14个)→沿海经济开放区(4个)→内地

12.邓小平的主要贡献、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答:

主要贡献: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提出实行改革开放;②改革开放后,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③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④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指导地位的确立:

①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②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③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13.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意义;我国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西部大开发战略?

答:

原因:

①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②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分离的民族关系;③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互相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内容:

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由当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14.“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香港和澳门回归的时间、意义?

答:

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中英两国政府于1984年底签署联合声明,中葡两国政府1987年4月签署联合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5.党和政府确立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出现了:

对台基本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

答:

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两岸交流基金会,1991年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被称为“九二共识”。

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会长辜振甫举行会谈,之后的会谈均被称为“汪辜会谈”。

1995年,江泽民针对两岸关系等新情况,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这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16.人民海军的建立、导弹驱逐舰、核潜艇、多兵种;人民空军的建立、飞机的国产化;导弹部队的建立?

答: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出导弹驱逐舰。

1974年,我国研制出第一艘核潜艇。

20世纪90年代后,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

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

1966年,中国组建战略导弹部队。

17.我国的外交政策;美、苏对中国的外交态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形成、内容、意义;万隆会议的时间、地点、“求同存异”方针?

答:

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在建国第一年里,我国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则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沿海实行封锁。

①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②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双方一致同意;③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

内容: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1955年,众多亚非独立国家的首脑,聚集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18.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

中美关系出现转机的原因、中美建交的经过、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建交;21世纪外交成就?

答:

原因:

①主观: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②客观:

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

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机。

经过:

①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②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③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双方签署《中美建交公报》。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个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001年,主题为“新世纪、新挑战:

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及相关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并通过了《上海共识》。

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是中国迄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