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 4.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48754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雨巷》 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雨巷》 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雨巷》 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雨巷》 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雨巷》 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雨巷》 4.docx

《《雨巷》 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雨巷》 4.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雨巷》 4.docx

《雨巷》4

《雨巷》4

《雨巷》.教案

     一导入

       

     我们在在前阶段的学习中先后学习了闻一多的《发现》、郭沫若的《太阳礼赞》。

这两首诗歌都是属于感情激烈奔放的爱国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风格截然不同的诗歌——戴望舒的《雨巷》。

     二作者介绍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

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

《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

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三朗读此首诗,读完后谈谈对这首的初步印象,可以结合前两首诗来谈。

       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

朦胧。

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

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

     明确:

一共是6个,主要是三个意象(景物)。

第一个是油纸伞。

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

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

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

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

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

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

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

这是种优美的意境。

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

        

     第三个是丁香。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

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

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

     明确:

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

《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

     浣溪沙》)全词是: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

     李商隐有诗: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

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

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

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

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诗中另外的物象还有篱墙。

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另外的意象就是“我”和姑娘。

除了6个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绪、动作、物态的词。

这些意象一起构成了全诗迷离飘渺的超然意境。

     四分析姑娘的象征含义

       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

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

     明确:

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

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

“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

《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

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五、艺术特色

     1.变幻文法结构,经过巧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

     《雨巷》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作者绝妙地切割散文式长句而又浑然天成组成了现代诗的神形兼备的能力。

以第一节为例: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如此排列即成了散文。

诗人写诗手段是打破散文的文法结构,诗歌可以自由切割,原本相对完整的语意组合,以某种诗艺标准做原则。

此诗中诗人遵循的原则是语音,强调语音的节奏和音调,节奏有长短停顿,诗歌更注重语音的结构。

     2.《雨巷》的音节特色

     可以说《雨巷》在音韵,节奏方面所达到的神奇效果是这首诗最为突出的成就。

     总体节奏:

舒缓悠扬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的行首。

韵律诗停顿时值需基本一致,而诗行间停顿稍长,节与节之间停顿更长,《雨巷》单字顿放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③复沓句式的妙用。

以第三节为例“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

复沓艺术运用的最好的是戴望舒的第二本诗集《望舒草》中的代表作《寻梦者》如“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雪吧”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④词的重叠运用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

石壕吏

一.题解: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别号少陵,唐代伟大的诗人,原籍襄阳。

他和李白并称“李杜”,代表着唐代诗歌的两座高峰。

少年时刻苦读书,具有宏大的政治理想,曾到河南、山东、江苏、浙江一带游历。

中年以后来到京城长安,希望能抒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安史之乱起,任左拾遗,有很多时间在兵荒马乱中流亡。

公元759年,到达四川,在成都定居过一个时期,曾担任过工部员外郎的挂名差使,因此人称“杜工部”。

公元768年,他离开四川,在湖南、湖北一带漂泊,最后病死在湘江舟中。

他的诗歌立足于现实,广泛而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反映了人民的痛苦,谴责了统治阶级的荒淫残暴,提示了社会的矛盾,是一面时代的镜子,被人们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他各种诗歌体裁都运用得非常成功,表现手法丰富多彩,风格沉郁悲壮,语言瑰丽精练,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的诗歌的高峰,在文学史上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

其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有《杜工部集》

2.背景介绍

领读注释①

二.范读课文

1.正音:

逾墙走邺城戍老妪泣幽咽

2.学生读课文

三.参看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重点诗语的解释。

四.按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给课文分段。

五.分析:

1.这首诗中刻画了哪两个主要人物?

2.叙事的线索是什么?

3..写作方法?

(1)围绕主题组织材料。

全诗紧扣吏促人、妇诉苦,与这两者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事情一概不写。

(2)明写和暗写相结合。

(3)条理清楚,结构完整。

作业:

改写成记叙文。

改写要求:

1.人称:

第一、第三都可

2.变换表达方式:

将直接叙述改为人物对话。

3.人物不变。

4.顺序不变。

5.主题不变。

6.联系背景,构建生活场景。

注意事项:

7.字数不少于500字。

99.6-21集体备课

石壕吏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词的一般常识。

词的.写作背景。

3、掌握重点字词。

4、学习以生动精炼的语言表达感情的.写作特点。

5、认真领会词的意境。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的诵读能力。

2、训练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领会诗歌宏阔的意境。

    (三)德育渗透点

    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激发学生奋发向上,树立远大理想。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欣赏词作的语言美;引导学生领会词作情景交融的崇高美(壮美)。

    二、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领会诗歌宏阔的意境,感受毛泽东的博大精神和革命壮志。

难点:

词人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词里的那种萧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培养教材意识和单元意识

请学生回答问题:

1、本册书有几个单元,都有些什么内容?

2、第一单元的学习要点是什么?

3、第一课的内容是什么?

(二)明确目标

1、学习《沁园春•长沙》,课内熟读成诵。

2、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三)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自古文人多悲秋。

如: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

一代伟人毛泽东给我们描绘的秋景又是怎样的呢?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位伟人的心田。

2、学生自读词作两遍。

3、词的有关知识

[投影]  词,又叫曲子词、长短句等,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

词有词牌,是词乐曲调的名称,规定词的字数、句数和格律。

词牌之下是词的题目,可用可不用。

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

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

3、背景介绍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

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4、指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意。

[活动]  教师范读。

抽查学生朗读。

纠正读音,通过点评把握文意。

[明确]  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

“立、看、怅、问、忆、记”六个动词清晰地显示出了本词的思路层次。

(四)赏析重点词句,突破重点、难点。

1、齐声朗读。

2、思考问题,引发讨论:

(1)上片的“看”字统领哪些句子?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作者是抓住哪些典型景物(意象)来描绘这幅画面的,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点拨]   

①“看”字统领至“竞自由”。

这种格式称为“扇面对”。

诗人站在橘子洲头,远眺近看,一切尽在视野之中。

②上片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

通过寒秋、霜天、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景物(形象、意象)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③具有表现力的词句赏析:

万山:

写出山之多;  层林:

写出林之密;  红遍:

写出红之广;   

尽染:

写出染之透;  漫江:

写出水之盛;  碧透:

写出水之清;

鹰击:

写出鹰飞的矫健,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出鹰的矫健飞腾;   

鱼翔:

写出鱼游的轻快,用“翔”不用“游”,描绘出游鱼在水中像鸟在空中一样轻快自如;

万类霜天:

可见诗人视野的开阔;  竞:

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句,为我们描绘出了广阔万里、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体现了壮阔的崇高美,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

(2)看到这幅绚丽壮美的画面,作者想到了什么?

[点拨]   

①面对生机蓬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引发深沉的思索,提出谁是大地的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怅”字写出了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

“问”字引起设问,是本词的词眼。

(3)词人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为什么?

[点拨]   

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

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

诗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

其中也包含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进一步理解:

古代文人的悲秋情结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积淀,历代文人都走不出这悲秋的老路。

本词一反传统做法,描绘的是色彩绚烂的秋景,表现出昂扬的、积极向上的精神。

因为毛泽东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作为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青年,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肯定不同于封建文人。

因而,同是面对“秋”,由于胸襟不同,抱负不同,所选取的景物、着眼点也就不同,所渲染的情绪、抒发的感情也就自然不同。

正如王国维所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

(4)下片的“恰”统领至哪一句?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   

①“恰”安统领至“当年万户侯”。

②这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表现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五)小结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正是他本人性情、才华的充分显示,本词富有语言美的特点,很多词语极富表现力。

“遍、染、透、争”显示了寒秋、霜天、万山、湘江等一派绚丽动人的秋景图。

而一“怅”一“问”更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思虑和重整山河的崇高使命感。

(六)布置作业

1、整理笔记,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背诵这首词。

毛泽东词两首之一教案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离骚》节选(新.教案)

           点击目标

           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锁定重难点

           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难点:

           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

           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

(学生答:

屈原)端午节时

           民间有一个习俗:

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

           1关于作者及《离骚》

           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

           本文选自《楚辞》。

(投影)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

《离骚》,

           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

离通“罹”,遭遇;骚:

忧愁。

“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全诗372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2.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

           ①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一遍:

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第二遍:

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

让学生大声朗读。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

           ③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一般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④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语气。

           提示:

“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齐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疏通诗句,初步感知。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边读边归纳,教师巡视作必要点拨,解答学生的疑问。

           (3)质疑释疑(要求学生四人一组,把不理解的地方写到纸上,并由一名代表提出,教师可让其他学生一起讨论,如若较难,则由教师分析。

           ①重要词语(投影)

           苗裔(yì):

后代子孙孟陬(zōu):

正月揆(kuí)揣度扈(hù)被、披辟芷(zhǐ):

香草名,即白芷汨(yù):

水急流貌

           搴(qiān):

攀、折阰(pí):

山坡、岭上骐骥(qíjì)骏马申椒(jiāo)申地产的椒蕙茝(chǎi)香草名

           昌被(pī):

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乱不羁惮(dān):

害怕捷径:

比喻政治上的邪道

           踵(zhǒng):

脚后跟荃(quán):

香草名,喻楚怀王謇謇(jiǎn):

忠贞的样子

           羌(qiāng)楚辞中所特有的语气词灵修:

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

           ②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

锡通“赐”赐给

           来吾道夫先路也:

道(dǎo)通“导”向导

           指九天以为正兮:

正通“证”

           ③同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

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字余田灵均。

名词用作动词给人取表字

           ④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全句译为,只怕年岁不等待我。

           (4)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节选部分,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

           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研读探究

           

(1)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

(可先让学生发挥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