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年级语文课外拓展成语通用版知识精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48696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一年级语文课外拓展成语通用版知识精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一年级语文课外拓展成语通用版知识精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中一年级语文课外拓展成语通用版知识精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中一年级语文课外拓展成语通用版知识精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中一年级语文课外拓展成语通用版知识精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一年级语文课外拓展成语通用版知识精讲.docx

《高中一年级语文课外拓展成语通用版知识精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一年级语文课外拓展成语通用版知识精讲.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一年级语文课外拓展成语通用版知识精讲.docx

高中一年级语文课外拓展成语通用版知识精讲

高一语文课外拓展——成语通用版

【本讲主要容】

课外拓展——成语

成语,是汉语表达中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它简明、凝炼,涵丰富,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历史传承。

但是目前在成语运用中存在不少问题,媒体上也经常出现成语误用的现象。

【知识掌握】

【知识点精析】

成语的掌握,一是要注意积累的“量”,二是要注意在使用过程中的“质”。

成语的数目很多,一九五八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语成语小词典》就收有成语三千多条。

一、成语的来源:

1.历史事实

有些成语是从历史事实来的,如:

完璧归《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擢发难数《史记·睢列传》“投笔从戎”“退避三舍”“唇亡齿寒”“一鼓作气”“门庭若市”等等

2.前人故事

有些成语是由前人的故事来的,如“胸有成竹”、“满城风雨”比喻对新发生的某一件事许多人都在到处议论。

此外如“威武不屈”“尾大不掉”“抱薪救火”“门可罗雀”都是由前人故事而来的成语。

3.寓言传说

古书里边也有些含义深刻的寓言,也是成语的来源。

这类成语,往往有教训或讽喻的意味。

如:

“杞人忧天”《列子·天瑞》说:

“周朝时候,杞国有一个人怕天崩地坠,自身无处寄托,因此连睡觉吃饭都没有心思了。

”后来就把“杞人忧天”用为成语,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

“学步”《庄子·秋水》、“掩耳盗铃”《吕氏春秋·自知》由寓言故事而来的成语,往往含有幽默感和深刻的教育意义。

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

这类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比重不算大。

4.古人原句

成语里面有一些是全用古人语句而不作改动的,例如:

“水落石出”“醉翁之意不在酒”见宋朝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更上一层楼”就是出于唐朝诗人王之焕的《登鹳雀楼》诗。

成语里面的“一笑千金”“咄咄怪事”“下笔成章”“一鸣惊人”等。

5.截用或改易古人语句

有些成语不是直接使用古人的语句,而是截用或改变古人的语句。

如“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一曝(pù)十寒”《孟子·告子》上篇、“一毛不拔”《孟子·尽心》、“近水楼台”、“知名之士”“一日之长”“一丘之貉”“一日三秋”“一字千金”都属于这一类。

这类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大。

6.人民群众用过的精炼词组

“大海捞针”“指桑骂槐”“另起炉灶”“三三两两”“大刀阔斧”“囫囵吞枣”等等。

7.谚语俗语

例如,“亡羊补牢”“敝帚千金”等,都属于这一类。

另外还有些谚语和俗语,从文字上看,不像一般成语那样整齐典雅,很明显是人民大众的口语。

可是因为它们通俗易懂。

具有很好的表达效果,因此广泛地被人们所使用,也成了成语。

例如“牛头不对马嘴”“坐山观虎斗”“众人拾柴火焰高”“天下乌鸦一般黑”都是属于这一类。

8.外来的成语

我们使用的成语,也有来自外国的。

例如佛经里边的语句和典故,不少很早就成了我国的成语。

例如:

“一尘不染”“现身说法”“心花怒放”“不可思议”“不即不离”“回头是岸”皆是。

明、清以来,我国跟西洋各国的文化交流逐渐频繁,西方的典故、格言以及西洋著作的汉文译本中的精炼语句,有的也就变成了我国人使用的成语。

例如:

“时者金也”“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旧瓶装新酒”“火中取栗”“新代”“物竞天择”“弱肉强食”“拿原则来做交易”“按劳取酬”等等都是。

9.改造的成语

“事半功倍”这个成语,出于《孟子·公丑》,意思是说用力小而效果大。

后来有人把这个成语里的“半”“倍”两个字的位置一换,改为“事倍功半”,来说明工作费劲大,收效小。

但是在古代,这样使用成语的例子比较少。

现在我们进入了伟大的社会主义时代,前人某些思想意识的错误性和局限性显露得很清楚。

因此把成语加以改造而表达新思想的,用得也就比较多了。

例如把“欲速则不达”改为“欲速必达”;把“一举两得”改为“一举三得”“一举多得”;把“一箭双雕”改为“一箭三雕”“一箭多雕”;把“知难而退”改为“知难而进”等等。

时代已经改变了。

生活在新社会不同于生活在旧社会,人们的思想感情、精神面貌起了很大的变化。

旧的清规戒律,已经不能拘束我们了,有一部分旧成语的容,显然不适合于今天的社会。

譬如具有共产主义风格,敢于蔑视困难,敢于胜利的人们,绝不会“知难而退”。

新成语“知难而进”的产生,是很自然的。

这也可以算是化消极为积极,同时也收到了“古为今用”的效果。

10.新生成语

我们现在使用的成语,大都是两三千年以来流传下来的或陆续产生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演进,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表达新思想意识的成语,就自然会不断地陆续地产生。

全国解放以来,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就产生了许许多多具有积极意义的新成语,例如:

厚今薄古推出新多快好省分秒必争力争上游百花齐放修旧利废上山下乡勤学苦练只争朝夕化废为宝比学赶帮超全国一盘棋

同时,也产生了少量具有批评性的新成语,例如:

“缩手缩脚”、“少慢差费”。

这类新成语,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含有积极意义。

所以产生以后,立刻就不胫而走,为各阶层的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用。

以上列举的十项,是成语的主要来源,也是成语较大的类别。

二、注意成语的准确使用

前面已经谈到,成语的文字非常简练,又有固定的形式,本身具有易学易记的特点。

所以无论学习、使用,都不困难。

但是如果想要很好地掌握它,也有应该注意的几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

学习和使用成语,跟学习和使用字、词一样,首先要彻底理解它的涵义。

如果对某一个成语的意思还没有理解透彻,或者对成语中某个字的音义还说不准确,就随便拿来使用,那就难免用得不恰当,甚至闹出笑话。

成语的来源不一,其中以容易懂的占多数。

有些成语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它的意思来,如“千言万语”“心直口快”“苦口婆心”等等,都很容易懂。

但如“一发千钧”(意思是一根头发负担着千钧的重量。

“钧”是我国古时的重量单位,一钧大约等于三十斤。

这个成语是形容情势非常危险。

)“啼饥号寒”(意思是饿得哭泣,冻得叫喊。

“啼”是“哭”,“号”是“叫喊”,这个成语是形容挨饿受冻的悲惨景象。

)“不速之客”(意思是没有邀请就突然来到的客人。

“速”当“邀请”讲。

)等等,就比较难懂。

只有把个别生字如“钧”“啼”“号”“寒”“速”弄清楚,整个成语的意思才能准确理解。

至于象“瓜田下”这个成语,就应该算是难懂的。

先要知道古乐府诗《古君子行》里有“瓜田不纳履,下不整冠”两句话。

这是告诉人们处在嫌疑的地位要注意。

在古书里,也把这个意思写作“瓜之嫌”(见《唐书·柳公权传》)。

无论是“瓜田下”或“瓜之嫌”,如果不知道它的出处,只从字面上作解释,那就很难懂得它的意思。

又如“管窥蠡测”这个成语,如果仅仅知道管是“竹管”,窥是“从孔隙里看”,“蠡”是“瓠瓢”,测是“测量”,也不容易懂得整个成语的意思。

如果知道这四个字是从“以管窥天,以蠡测海”八个字里截取下来的,那就不难知道这个成语比喻的是:

所见甚小,看不到事物的全面。

至于那些由历史事实来的成语,如“八公山上,草木皆兵”,“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之类,从寓言传说来的成语如“叶公好龙”“含沙射影”之类,如果不知道它们的出处,当然也是无法理解。

有些成语,懂得了字面的意思,还要特别注意它的习惯上的用法。

例如“一个巴掌拍不响”和“孤掌难鸣”这两个成语,只从字面上看,好象一个是白话,一个是文言,意思没有什么两样。

可是仔细想想,“一个巴掌拍不响”,是说事情的发生不是由于单方面引起来的,使用这个成语,有各打五十板的意味。

“孤掌难鸣”是说只有一个人的力量很难成事。

对如此处境的人,有同情的意味。

两个成语的意思并无共同之处。

(有的人,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下,也把“孤掌难鸣”当做“一个巴掌拍不响”来用,但究竟是不够妥当的。

)所谓彻底理解,也包括连这些地方都要加以辨析,彻底弄清楚。

2.使用场合恰当

使用成语,应当力求用得场合恰当,不应当滥用。

郭沫若同志曾经举过例子,他说:

“现在有些文章有个毛病,就是爱堆砌形容词……如‘六万万人正以排山倒海、乘风破浪之势……’这样的句子就有点不恰当。

把山移开、海翻过来,那是多么大的形势,同‘乘风破浪’不能相比。

所以既然已有‘排山倒海’,就不应再用‘乘风破浪’了。

”(《文风问答》)这个错误,就是由于不顾场合,硬把“乘风破浪”这个成语塞进句子里造成的。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使用成语时也应该特别注意,即它历来的用法。

如“日理万机”这个成语,旧日只用于皇帝、国王,意思是每天处理的国家大事很多。

现在也有人用于毛主席、周总理,说他们“日理万机”,这也未尝不可。

但是如果再用之于省长、县长等人,就不很恰当——尽管他们每天做的事情很多。

对于在某一场合看起来好象都可以使用的几个成语,更要仔细地辨别它们的不同之处,体味文章所需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选用哪个最恰当。

例如“千头万绪”和“千变万化”这两个成语,有时候在一个句子里好象都可以用,可是如果说“这本小说的情节真是千头万绪,我越看越觉得有味”。

那就不如用“千变万化”。

3.分清褒义贬义

成语除了表示本身的意义之外,还表示人们的喜爱或者憎恶的感情。

表示喜爱的,通常说它含有褒义;表示憎恶的,通常说它含有贬义。

这两类成语千万不可误用。

比如,我们不能说“敌军的先头部队,勇往直前地冲上来”,因为“勇往直前”是形容勇敢地向前进,含有褒义。

而这里说的是敌人的情形,我们对他们当然是不会有什么好感,所以应当用含有贬义的词语,把“勇往直前”改为“不顾死活”,那就比较合适些。

又如“无微不至”跟“无所不至”两个成语的意思有些相近,但是“无微不至”多指关怀,含有褒义;“无所不至”多系斥责,含有贬义。

因此“帝国主义者对殖民地劳苦人民的剥削压榨真是无微不至”这个句子,就有毛病。

应该把“无微不至”改为“无所不至”,那才比较妥当。

又如成语“擢发难数”,就是含有贬义的。

一般是指某人所犯的罪恶之多,——原作者采取了夸的手法。

不能单纯地把它当作“不胜枚举”之类的意思来讲。

比如“今年市场繁荣,百货品种多得真是擢发难数”,把擢发难数用在这里,就觉得可笑,把它改为“不胜枚举”就行了。

4.注意成语的规化

成语是固定的词组或句子,一般不能随便换字或改变它的结构。

不过有少数成语,也有从早就有两三种不同的说法的。

如“一发千钧”也作“千钧一发”,“含沙射影”也作“含沙射人”、“鹬蚌相持,渔人得利”,“持”也作“争”,“人”也作“翁”,等等。

这是多年来形成的差异,我们只能根据“约定俗成”的原则,承认几种说法都可以。

又如“捕风捉影”这个成语,原是“系风捕影”,见《汉书·郊祀志》。

成语“每况愈下”,原作“每下愈况”,见《庄子·知北游》。

可是由于误用已久,现在我们也不必恢复它的原来面目。

但是我们在使用成语时,除非为了取得修辞的效果,可对某一成语进行必要的改变,但一般情况下,都应该注意成语的规化,也就是尽量地照原来的文字使用,保持语文的纯洁和健康。

有人把“变本加厉”写成“变本加利”,把“奋不顾身”写成“愤不顾生”,把“焕然一新”写成“换然一新”,把“至理名言”写成“真理名言”等,都是不妥当的。

5.成语的灵活运用

一般说来,成语是“固定短语”,但也不能认定它一成不变。

在实际运用中,它有极大的灵活性。

我们再举几个例子:

杞忧心事知多少,愿把兴亡责匹夫。

这两句诗里,就包含着两个成语:

①“杞人忧天”,②“匹夫有责”。

可是诗的句子里,并没有完整地把这两个成语写出来,而是把成语融化在诗句之中。

又如清代新安处士四新答吴三桂诗:

陵心事久风尘,三十年来讵卧薪?

“卧薪”就是成语“卧薪尝胆”的缩写——当然,“卧薪”二字也可以看做是用典。

又如,有句格言似的话:

苟有恒,何必五更起三更眠?

最无益,莫如一日曝十日寒。

这就又把成语“一曝十寒”的“一”、“十”后面,各加上了一个“日”字。

要想能够把成语用得灵活,必须把成语的精神实质真正地吸收、消化,才能融会贯通,左右逢源。

【解题方法指导】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高考题)

A.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

B.这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C.今年初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可以火中取栗。

D.大学“五四剧社”为百年校庆排练的话剧《蔡元培》是否会以全新的风格出现在舞台上,大家都拭目以待。

例析:

本题重点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属于在生活中灵活使用词语并能够对成语的使用进行判断的能力,能力层级应该属于D级。

1998年高考过率大约在90%。

正确的选项应该是D。

A项中,成语中“望其项背”的意思是,能够望到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

而A项句中的意思是要说“比不上”、“赶不上”,这与“望其项背”的意思正好相反,所以是错误的。

这大概是与“望尘莫及”相混了。

B项中,成语“处心积虑”的意思是,千方百计地盘算,多用于贬义。

而B句句意显然是对新上任的厂长有所褒奖,用“处心积虑”就错了。

这可能是与“殚精竭虑”一词混淆了。

C项中,成语“火中取栗”的意思是,比喻冒险给别人出力,自己上了当而一无所获。

而C句的意思是要说消费者得到了实惠,大概是与“渔翁得力”、“坐收渔利”等混淆了。

D句的“拭目以待”并不是贬义,用在这里是对的。

解答这样的题,需要对成语的来源、成语的语素意、感情色彩、搭配习惯等有一定的积累,并注意日常生活和媒体中经常用错的地方。

【考点突破】

【考点指要】

一、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

表达应用D

①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②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③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④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⑤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⑦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二、考卷成语题的赋分:

直接考查判断成语运用的题一般占3分,但成语在语言表达特别是作文里还有隐性的容。

【典型例题分析】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成语,与句意最贴切的一组是(1996年高考题)

①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里,列着各种奇珍异宝、古玩文物,令人。

②玉器厂展品室里列着鸟兽、花卉、人物等各种玉雕展品,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真是。

③汽车向神农架山区奔驰,只见奇峰异岭扑面而来,令人。

④货柜上摆满了具有传统特色的珠宝、翡翠、玉雕、字画,品种齐全,真是。

A.应接不暇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B.目不暇接琳琅满目应接不暇美不胜收

C.应接不暇美不胜收目不暇接琳琅满目

D.目不暇接美不胜收应接不暇琳琅满目

答案与解析:

本题答案为D。

故宫博物院的珍宝数量多、种类齐,是令人“目不暇接”;玉器厂里的雕刻品,栩栩如生、形态各异,应该是“美不胜收”;坐在车上,一路奇峰异岭扑面而来,当然要用“应接不暇”了;而货柜上摆着的玉器、字画、珠宝,就要用“琳琅满目”了。

2.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1995年考题)

A.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B.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C.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

D.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答案与解析:

本题答案为D。

A项中,“无所不为”,是贬义词,意思是什么坏事都敢干。

B项中,“半斤八两”是相差不多的意思,因为旧的重量单位“一斤”是十六两,那么八两和半斤就是一样的。

但句意是剪纸同江南的剪纸风格不同,各有千秋,因而不能用。

C项中,“首当其冲”的意思是最先受到打击或迫害。

而本句却把它误认为是“最重要的、最应该优先解决”的意思了。

D项“想入非非”也有贬义的作用,但在这句中说埃及的神话创作有着丰富的想象力,用“想入非非”是恰当的。

【达标测试】

一、成语知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成语,与句意最贴切的一组是

①的梅园,面临太湖,以梅饰山,以山饰梅,______。

②轼也擅长书法,他取法颜真卿,但能______,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代四大家。

③这本侦破小说,构思新颖,______,值得一看。

④电影中有几处看来是闲笔,实际上却是______之处。

A.别具一格、不落窠臼、匠心独运、独树一帜

B.独树一帜、别具一格、匠心独运、不落窠臼

C.匠心独运、不落窠臼、独树一帜、别具一格

D.别具一格、独树一帜、不落窠臼、匠心独运

2.下面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

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B.虽然没有名角亲自传授指点,但他长年在戏园子里做事,耳濡目染,各种戏路子都熟悉了。

C.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常。

D.高县长说:

“全县就你一个人当上了全国劳模,无论怎么说也是凤毛麟角了!

3.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科学家,他在理论物理方面的研究成果,特别是相对论的创立,空前绝后,成为人类科学的宝贵财富。

B.近来学术界出现了一种不好的风气,一些领导人对他人的研究成果采取“拿来主义”,在别人的论文上大言不惭地署上了自己的名字。

C.文学创作需要真情实感,不是矫揉造作的虚假情感。

D.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从这届汽车展销会的各种展品中可略见一斑。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庆祝会上,同学们演出自己创作的小品,真是_______,显示了同学们多方面才干。

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美女蛇一段,真像讲故事一样的______,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③《荷花淀》过典型的语言描写,把几个没有名字的妇女形象______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④他会模仿的方言,而且能说得______,简直会让人误以为是同乡。

A.绘声绘色有声有色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B.活灵活现绘声绘色有声有色惟妙惟肖

C.有声有色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D.有声有色惟妙惟肖绘声绘色活灵活现

5.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怎么这时候才到呀?

”忽听门外有人嗓音洪亮地问。

话音未落,走进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家。

B.官做久了,他养成了颐指气使的习惯,也养成了一身的霸气。

C.把这样一批有经验的科学家下放到农场去喂猪养牛,真是明珠投暗了。

D.第四次洪峰安全地过去了,战士们喘了一口气,赢得了短暂的休息时间。

但只要一声令下,枕戈待旦的战士们就会一跃而起,奔向那最危险的地段。

6.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那些高利贷者,而对着走投无路的借债人上吊、跳楼、卖儿卖女、冻馁街头,都不动声色,只要自己有钱赚。

B.操劳半生的母亲,坐在灶台边上,那低微的声音里含着难言的悲哀,也含着热切的希望,这使他不寒而栗,而一时间又感到热血沸腾。

C.儒家思想渐趋衰败,春秋便以高速度发展到战国。

儒家思想,非等到董仲舒不能死灰复燃。

D.王畅讲笑话那是一绝,每次说得别人哈哈大笑,他还是面不改色地说下去,直到大家都笑得前仰后合的。

7.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既然大家都是为了把事情办好,那有什么话就直截了当地说出来,不必闪烁其辞。

B.你若分配到最偏远山区的气象站,白天听林海波涛,夜晚对天数星星。

时间久了,你也许会怨天尤人,寂寞难耐。

C.他的画独具一格,清雅细腻,是南派山水画的始作俑者。

D.今晚体育馆万余名观众的掌声经久不息,振聋发聩。

8.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从高中到大学,八年同窗。

没想到二十年后,我们又萍水相逢于改革开放的。

B.洪灾刚过,灾区的征兵工作仍然开展得十分顺利,适龄青年踊跃报名,真可谓龙腾虎跃。

C.学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克勤克俭,善始善终。

D.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沁人心脾的美文。

9.下列成语典故都跟历史或古代传说故事中的人物有关,从后面的四组答案中选出正确的一组。

随俗为变胡服骑射鸡犬升天封狼居胥望帝啼鹃

A.冰汉元帝成名贾谊关汉卿

B.冰武灵王安义隆窦娥

C.扁鹊汉元帝成名辛弃疾白居易

D.扁鹊武灵王安霍去病杜宇

10.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这一套百科全书,容涉及各个领域、各门学科,真是______,丰富多彩。

②这里盛产柿子,地里、路边、院子里、山坡上,柿子树______。

③我国扇子种类繁多,羽扇、纸扇、葵扇、绢扇、蒲扇、骨扇……可以说____,堪称一个扇子王国。

A.洋洋大观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B.蔚为大观俯拾皆是不可胜数

C.汗牛充栋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D.包罗万象触目皆是举不胜举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回题。

艺术三昧

丰子恺

有一次我看到吴昌硕写的一方字,觉得单看各笔画,并不好。

单看各个字,各行字,也并不好。

然而看这方字的全体,就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好处。

单看时觉得不好的地方,全体看时都变好,非此反不美了。

_________各笔各字各行,对于全体都是有机的,即为全体的一员。

字的或大或小,或偏或正,或肥或瘦,或浓或淡,或刚或柔,都是全体构成上的必要,绝不是偶然的,即都是为全体而然,不是为个体自己而然的。

于是我想,假如有绝对完善的艺术品的字,必在任何一字或一笔里已经表现出全体的倾向。

如果把任何一字或一笔改变一个样子,全体也非统统改变不可;又如把任何一字或一笔除去,全体就不成立。

换言之,在一笔中已经表现出全体,在一笔中可以看出全体,而全体只是一个个体。

_________这是伟大的艺术的特点,绘画也是如此。

中国画论中所谓“气韵生动”,就是这个意思。

西洋印象画派的持论:

“以前的西洋画都只是许多幅小画而成一幅大画,毫无生气。

艺术的绘画,非画面浑然融合不可。

”在这点上想来,印象派的创生确是西洋绘画的进步。

_________在一点里可窥全体,而在全体中只见一个个体。

所谓“一有多种,二无两般(《碧岩录》)就是这个意思!

这道理看似矛盾又玄妙,其实是艺术的一般的特色,美学上的所谓“多样的统一”,可明白地解释其意义。

譬如有三只苹果,水果摊上的人把它们规则地并列起来,就是“统一”。

只有统一是板滞的,是死的。

小孩子把它们触乱,东西滚开,就是“多样”。

只有多样是散漫的,是乱的。

最后来了一个画家,要写生它们,给它们安排成一个可以入画的美的位置,——两个靠拢在后方一边,余一个稍离开在前方,——望去恰好的时候,就是所谓“多样的统一”,是美的。

要统一,又要多样;要规则,又要不规则;要不规则的规则,规则的不规则;要一中有多,多中有一。

这是艺术的三昧境!

_________人何以只知道鉴赏书画的小艺术,而不知鉴赏宇宙的大艺术呢?

人何以不拿着书画的眼来看宇宙呢?

如果拿看书画的眼来看宇宙,必可发现更大的三昧境。

宇宙是一个浑然融合的全体,万象都是这全体的多样而统一的诸相。

在万象的一点中,必可窥见宇宙的全体,而森罗的万象,只是一个个体。

勃雷克[布莱克]的“一粒砂里见世界”,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就是当作一大艺术而看宇宙的吧!

艺术的字画中,没有可以独立存在的笔。

即宇宙间没有可以独立存在的事物。

倘不为全体,各个个体尽是虚幻而无意义了,那么这个“我”怎样呢?

自然不是独立存在的小我,应该融入于宇宙全体的大我中,以造成这一大艺术。

1.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艺术三昧:

②气韵生动:

2.下面四个句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