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48292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烛之武退秦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烛之武退秦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烛之武退秦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烛之武退秦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烛之武退秦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烛之武退秦师.docx

《烛之武退秦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烛之武退秦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烛之武退秦师.docx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第一课时导学案(教师版)

主备人:

王淑艳

一、目标展示:

知识与能力:

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2、扎实掌握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提升文言文翻译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归纳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学习重点难点:

文言实虚词意义的积累和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的辨析

二、课前预习(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它们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亦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而且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史散文的典范,它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它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左传》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辞令。

2、解题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主要是记公元前630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3.时代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

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

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二是公元前632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

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盈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

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三、新课导入

导语设计:

张飞在长板坡一声呐喊吓退百万曹军。

两千年前,更有英雄,只身前往强大敌人的帐中,只凭三寸不烂之舌,同样不费一兵一卒,退却强大的进犯之敌,保住了弱小的国家。

此人谓谁?

春秋时期郑国人烛之武。

下面学习《烛之武退秦师》

四、自主探究

(一)、整体感知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通读原文

汜(fàn)南佚(yì)之狐  夜缒(zhuī)而出

亡郑以陪(beì)邻  共(gōng)其乏困  阙(jué)秦

秦伯说(yuè)逢(páng)孙)

(二)、课堂展示:

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课文第1、2段)

1、结合课下注释以及利用工具书翻译本段,把不懂的地方标出来。

2、文本研读:

(1)、秦晋为何围郑?

(用原文回答)开篇交待这些有何作用?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想报复郑国,从而扩大其势力;而秦郑之间并没有

直接的利害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成功地离间秦晋埋下了伏笔。

(2)、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使秦的?

(用原文语句回答)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郑伯的屈尊自责、晓之以理,感动了烛之武,说服了烛之武。

五、内化巩固

1、翻译下列句子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C

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使:

派B、公从之从:

听从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犹:

好像D、是寡人之过也是:

3、下列句子“言”字用法与“佚之狐言语郑伯曰”中不一样的是:

B

A、此人具言所闻B、察纳雅言(言,采纳正确的言论)

C、广数言欲亡D、皆言夫婿殊

六.小结质疑

七:

布置作业:

1、把重点字词积累到精题本上

2、预习第三段的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第一课时导学案(学生版)

主备人:

王淑艳

一、目标展示:

知识与能力:

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2、扎实掌握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提升文言文翻译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归纳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学习重点难点:

文言实虚词意义的积累和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的辨析

二、课前预习(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它们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亦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而且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史散文的典范,它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它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左传》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辞令。

2、解题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主要是记公元前630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3.时代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

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

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二是公元前632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

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盈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

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三、新课导入

导语设计:

张飞在长板坡一声呐喊吓退百万曹军。

两千年前,更有英雄,只身前往强大敌人的帐中,只凭三寸不烂之舌,同样不费一兵一卒,退却强大的进犯之敌,保住了弱小的国家。

此人谓谁?

春秋时期郑国人烛之武。

下面学习《烛之武退秦师》

四、自主探究

(一)、整体感知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通读原文

汜()南佚()之狐  夜缒()而出

亡郑以陪()邻  共()其乏困  阙()秦

秦伯说()逢()孙

(二)、课堂展示:

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课文第1、2段)

1、结合课下注释以及利用工具书翻译本段,把不懂的地方标出来。

2、文本研读:

(1)、秦晋为何围郑?

(用原文回答)开篇交待这些有何作用?

(2)、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使秦的?

(用原文语句回答)

五、内化巩固

1、翻译下列句子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使:

派B、公从之从:

听从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犹:

好像D、是寡人之过也是:

3、下列句子“言”字用法与“佚之狐言语郑伯曰”中不一样的是:

A、此人具言所闻B、察纳雅言(言,采纳正确的言论)

C、广数言欲亡D、皆言夫婿殊

六.小结质疑

七:

布置作业:

1、把重点字词积累到精题本上

2、预习第三段的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导学案(教师版)

主备人:

王淑艳

一、目标展示:

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阅读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诵读翻译掌握重要的文言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归纳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学习重点难点:

文言实虚词意义的积累和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的辨析

二、知识回顾:

(一)、解释下列词语

若: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辞:

辞曰

之:

臣之壮也犹:

犹不如人

已: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子:

今急而求子

是:

是寡人之过也之:

许之

然、焉: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二)、注意文言句式,翻译下列句子。

1、是寡人之过也

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三、自主探究:

通读第三段,请学生翻译句子,探究文言知识。

把不懂的地方写下来

四、文本研读:

问题:

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

先讨秦欢心——以退为进;陈亡郑利晋——以害动秦;

主存郑利秦——以利诱秦;责晋贪不义——巧施离间

五、内化巩固:

1.通假字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同“供”。

供给。

(2)秦伯说。

(说,同“悦”。

(3)失其所与,不知。

(知,同“智”。

2.古今异义词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一个代词“夫”与名词“人”表达:

“那个人”之意。

今常为一词,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2)、亦去之。

(去,离开。

今常用于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或过去的时间。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使的人。

今常用于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网篮等。

3.一词多义

 封

(1)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

(2)肆其封(疆界,名词)

 之

  

(1)唯君图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

  

(2)子犯请击之(代词,代秦军)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

(4)臣之壮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其

  

(1)君知其难也(他的,代词)

  

(2)吾其还也(表希望的语气副词,还是)

  (3)以其无礼(郑国,代同)

 以

  

(1)敢以烦执事(拿,介词)

  

(2)以乱易整(用,介词)

  (3)以其无礼(因为,介词)

4.词类活用

  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意动,把……作为边邑。

  既东封郑。

(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面。

  肆其西封。

(西,方位名词作定语,向西面。

  晋军函陵。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5.特殊句式

 

(1)倒装句

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句。

佚之狐言于郑伯。

(介词结构后置句。

 

(2)省略句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省略主语“烛之武”。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以”后省略了宾语“之”〈代亡郑的事〉。

六、小结质疑 

七、布置作业:

1、把重点的字词整理到精题本上

2、预习下一段内容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导学案(学生版)

主备人:

王淑艳

一、目标展示:

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阅读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诵读翻译掌握重要的文言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归纳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学习重点难点:

文言实虚词意义的积累和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的辨析

二、知识回顾:

(一)、解释下列词语

若: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辞:

辞曰

之:

臣之壮也犹:

犹不如人

已: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子:

今急而求子

是:

是寡人之过也之:

许之

然、焉: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二)、注意文言句式,翻译下列句子。

1、是寡人之过也

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三、自主探究:

通读第三段,请学生翻译句子,探究文言知识。

把不懂的地方写下来

四、文本研读:

问题:

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

五、内化巩固:

1.通假字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秦伯说。

(3)失其所与,不知。

2.古今异义词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亦去之。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一词多义

 封

(1)既东封郑

(2)肆其封

 之

  

(1)唯君图之

  

(2)子犯请击之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4)臣之壮也

(5)夫晋,何厌之有

 其

  

(1)君知其难也

  

(2)吾其还也

  (3)以其无礼

 以

  

(1)敢以烦执事

  

(2)以乱易

  (3)以其无礼

4.词类活用

  越国以鄙远。

既东封郑。

肆其西封。

  晋军函陵。

5.特殊句式

(1)倒装句

夫晋,何厌之有。

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然郑亡,子亦有不焉。

许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六、小结质疑 

七、布置作业:

1、把重点的字词整理到精题本上

2、预习下一段内容

《烛之武退秦师》第三课时导学案(教师版)

主备人:

王淑艳

一、目标展示:

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阅读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诵读翻译掌握重要的文言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归纳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学习重点难点:

文言实虚词意义的积累和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的辨析

二、知识回顾:

检测上节课所讲的知识点

三、自主探究:

1、通读第四段,请学生翻译句子,探究文言知识。

把不懂的地方写下来

2、文本研读:

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结合原文语句分析这一艺术形象

明确:

爱国,睿智超群,能言善辩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四、内化巩固:

1.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D

A.夜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出B.焉用亡郑以陪(增加)邻

C.共(供给)其乏困D.夫晋,何厌(厌烦)之有

2.下列成语中,“济”的意思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相同的一项是:

B

A.缓不济急B.同舟共济C.假公济私D.无济无事

3、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D

A.马之千里者B.是寡人之过也C.邻之厚,君之薄也D.何陋之有

4、解释每组句子中加点的词,归纳一词多义

A、岂若吾乡邻之有是哉(像)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

C、余悲之,且曰:

若毒之乎(你)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指人)B、夫晋,何厌之有(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那)

微、

A、鲁直现左足,各微侧(略微)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

C、微斯人。

吾谁与归(假如没有)

A、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啊)B、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为什么)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代词,哪里)D、且焉置土石(于何,在哪里)

E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指这篇文章)

五、内化提升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题。

介之推不言禄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

“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

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

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

“盍亦求之?

以死,谁怼?

”对曰:

“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

“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

“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

是求显也。

”其母曰:

“能如是乎?

与女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

曰:

“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1、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D(应释为“封地”。

))

A、外内弃之弃:

厌弃B、不亦诬乎诬:

荒谬

C、焉用文乎文:

文饰,动词D、以绵上为之田田:

田地

2、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是(A(两个“亦”字都是“也”的意思。

前一个“焉”是语气助词,后一个是疑问代词,哪里。

))

①禄亦弗及②、罪又甚焉③、盍亦求之④、焉用文之

A、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不同

B、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也相同

C、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也不同

D、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相同

3、母曰:

“能如是乎?

”句中的“是”指代的是(B(指代的内容在上一句。

))

A、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B、不食其食,身将隐

C、介之推不言禄D、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4、对介之推让禄一事的分析,最确切的一项是(A(意思说反了。

))

A、本篇介之推不居功自傲的态度和在荣誉地位面前的谦让精神。

B、介母三次设问,表明她是一个关心儿子但并不愿违背儿子意愿的人。

C、本篇颂扬介之推母子不求赏赐,不图浮名的品行。

D、晋侯是个卑鄙小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

5、、对文章写介母三次设问的目的,判断不正确的是(B(注意原文中的“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等句子。

))

A、诱导儿子追求名利。

B、考验儿子是否坚决隐退。

C、使文章曲折跌宕。

D、写介母是个深明大义教子有方人。

6、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在下的臣子把自己的罪恶当作正义的行为,在上的国君奖赏他们的邪恶行为。

②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译文:

怨恨他们的行为却又效仿他们争功求赏,罪过更严重了。

③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译文:

以此记下我的过错,并表彰他这个善良的人。

六:

小结质疑

七:

布置作业

1、把重难点的知识整理到精题本上。

2、预习《荆轲刺秦王》第一课时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第三课时导学案(学生版)

主备人:

王淑艳

一、目标展示:

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阅读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诵读翻译掌握重要的文言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归纳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学习重点难点:

文言实虚词意义的积累和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的辨析

二、知识回顾:

检测上节课所讲的知识点

三、自主探究:

1、通读第四段,请学生翻译句子,探究文言知识。

把不懂的地方写下来

2、文本研读:

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结合原文语句分析这一艺术形象

四、内化巩固:

1.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夜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出B.焉用亡郑以陪(增加)邻

C.共(供给)其乏困D.夫晋,何厌(厌烦)之有

2.下列成语中,“济”的意思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相同的一项是:

A.缓不济急B.同舟共济C.假公济私D.无济无事

3、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马之千里者B.是寡人之过也C.邻之厚,君之薄也D.何陋之有

4、解释每组句子中加点的词,归纳一词多义

A、岂若吾乡邻之有是哉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余悲之,且曰:

若毒之乎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B、夫晋,何厌之有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那)

微、

A、鲁直现左足,各微侧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微斯人。

吾谁与归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B、焉用亡郑以陪邻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D、且焉置土石

E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五、内化提升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题。

介之推不言禄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

“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

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

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

“盍亦求之?

以死,谁怼?

”对曰:

“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

“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

“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

是求显也。

”其母曰:

“能如是乎?

与女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

曰:

“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1、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外内弃之弃:

厌弃B、不亦诬乎诬:

荒谬

C、焉用文乎文:

文饰,动词D、以绵上为之田田:

田地

2、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是()

①禄亦弗及②、罪又甚焉③、盍亦求之④、焉用文之

A、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不同

B、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也相同

C、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也不同

D、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相同

3、母曰:

“能如是乎?

”句中的“是”指代的是()

A、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B、不食其食,身将隐

C、介之推不言禄D、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4、对介之推让禄一事的分析,最确切的一项是()

A、本篇介之推不居功自傲的态度和在荣誉地位面前的谦让精神。

B、介母三次设问,表明她是一个关心儿子但并不愿违背儿子意愿的人。

C、本篇颂扬介之推母子不求赏赐,不图浮名的品行。

D、晋侯是个卑鄙小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

5、、对文章写介母三次设问的目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A、诱导儿子追求名利。

B、考验儿子是否坚决隐退。

C、使文章曲折跌宕。

D、写介母是个深明大义教子有方人。

6、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

②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

③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

六:

小结质疑

七:

布置作业

1、把重难点的知识整理到精题本上。

2、预习《荆轲刺秦王》第一课时导学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