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说明文阅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347631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说明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初中说明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初中说明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初中说明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初中说明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说明文阅读.docx

《初中说明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说明文阅读.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说明文阅读.docx

初中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

【考纲解析】

在中考中,说明文阅读的常规要求是:

1、理解说明的内容,能明确说明的对象,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本质,准确概括中心意思。

2、了解说明的顺序,主要掌握三种说明顺序,并能领会说明顺序的综合运用。

3、了解说明的方法,主要了解七种说明方法,能从文中找出这些方法,并能简要说明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4、了解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主要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阅读常常设置以下考点:

考点1:

弄清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的主要特征。

说明事物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所谓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标志。

一般来说,从形状、性质、方位、构造、类别、功能等方面进行说明的文章,其说明对象是事物;从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方面进行说明的文章,其说明对象就是事理。

考点2:

理清说明的顺序,理清文章的结构。

说明事物的文章常采用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说明事理的文章常采用逻辑顺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要找出体现说明顺序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有时一篇文章,可能兼用几种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是对说明内容的先后次序的安排,但理解顺序对理解结构有帮助。

说明事物按空间顺序或由上到下,或由外到内,或由整体到局部,常采用并列式结构;说明事物发展过程,工作程序,以时间为序,前后相互承接,常采用承接式(连贯式)结构;另外还有总分式结构,它大致有三种情形:

总——分,分——总,总——分——总,它常用于从概括到具体或从整体到部分的说明。

考点3:

辨析并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初中阶段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作诠释、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画图表等。

下定义:

是用一种基本固定的判断格式,简明地对说明对象的本质属性加以概括的说明方法。

下定义的说明方法能够起到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的作用。

分类别:

是根据形状、性质、功能、成因等方面,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然后逐一加以说明的方法。

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说明事物或事.理,能够使说明更有条理、更加清楚。

举例子:

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列举一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进行说明。

举例说明可以通过有代表性的例子,清楚、真实、有力地说明事物或事理。

列数字:

数字有约数和确数,不管哪一类数字,都能起到更准确、更具体地说明事物或事理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表示年、月、日的不是列数字。

作比较:

选择有外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

作比较包括类比和对比,同类事物的类比是为了说明相同点;不同类事物的对比,是为了突出不同之处。

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可以更清晰、更鲜明地说明事物,增强说明效果。

打比方:

是借助大家熟知的事物,取其相似之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说明。

其作用是增强说明的形象性、生动性,使抽象的事物变得更具体。

画图表:

是指用示意图、表格、插图等来说明事物。

画图表对文字说明起到节助作用,增强了说明的直观性,使事物的特点一目了然。

但必须要注意的是,说明文意在引导学生关注科学,“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新课标》)而不是能说出几种说明方法、什么说明顺序就能解决问题。

考点4: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意、层意和段意

归纳内容要点时应准确把握文段的中心句及说明的内容。

如果有中心句,可以直接摘取中心句;如果文段中是几层并列的内容,就可以把几个意思联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词语、短语或句子,那么这些往往是所要找的几个要点。

另外,归纳段意时还可以找出段落中表示句子终结的标点符号,如句号、分号、问号、省略号等,在这几层意思中进行“合并同类项”概括出段落的要点。

考点5:

品析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重点词语的理解包括理解指代性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对象和内容;理解词语在文中的特定含义,重点是对概念内涵的理解。

重点句子是指那些对理解文章起着重要作用的句子,一般是指表达段落或文章中心意思的中心句;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结构复杂的长句;运用了某种修辞方法或说明方法的句子。

品析词语或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应联系上下文的内容,切忌孤立、片面地分析。

考点6:

体会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的最基本特征。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对说明对象进行精确的修饰、限制、补充,甚至以模糊词语来达到准确说明的目的,特别要注意表示时间、空间、数量、频率、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的有关词语,它往往起修饰限制或补充作用,平时可以用删除法和换词法比较体会其准确性。

在准确的前提下语言可以以平实见长,也可以以生动活泼见长,平实和生动就是说明文语言的两种不同风格。

在有些说明文尤其是科学小品文中,作者会运用优美词语、描写性语句和修辞手法,使本来枯燥的事物变得生动形象。

考点7:

准确筛选、提取文中的信息并进行归纳概括。

能够筛选、提取出关键信息是我们进行有效阅读的重要能力。

筛选就是一分为二,一部分选取,一部分淘汰。

首先要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筛选、提取信息就有了挑选的范围和标准。

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弄清所需信息的内涵从而决定取舍。

筛选、提取出的信息不一定完全,往往还要加以抽象、概括、调整、组合,这是形成能力的重要环节,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再加工、完善并得出结论,这样才能成为完整而有条理时表述。

考点8:

联系实际生活,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

有时候,阅读材料没有直接给出现成的结论,或要求结合现实生活、科技发展等有关常识,推测某一新的发现、认识的前景,这就要求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推测和想像。

这种推测和想像必须以原文的有关信息为基础,不是凭空进行的,要有理有据。

【命题回顾】

下面2005年无锡市中考语文试卷上的说明文阅读题——

①认知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些对记忆进行分类的方案,其中一个分类方案就是把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非陈述性记忆。

在我们的一生中,通过学习,我们懂得了许多事实。

例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联合国总部在美国等等。

我们还储存了许许多多关于过去经历或事件的记忆。

例如,早餐我喝了牛奶,昨天我听了一个令人兴奋的讲座等等。

这种对事实、事件以及它们间相互关系的记忆被称为陈述性记忆。

②非陈述性记忆又可进一步分为多种类型。

第一类非陈述性记忆是由非联合型学习(习惯化和敏感化)形成的记忆。

第二类非陈述性记忆被称为启动效应的记忆,它指的是:

如果你在某一场合无意识地看见或听见过某一刺激的事,这一刺激以后再次出现时,你辨认出它的速度会明显加快。

第三类非陈述性记忆是联合型学习(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式条件反射)形成的记忆。

第四类非陈述性记忆被称为程序性记忆。

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断学习一些运动技巧,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行为习惯。

例如,我们学习弹钢琴、骑自行车、系鞋带等等。

这些关于技巧或习惯的记忆就是程序性记忆。

③陈述性记忆与非陈述性记忆的第一个明显区别是:

我们通常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回忆获取陈述性记忆,可以用语言来描述被记忆的内容,而非陈述性记忆则不行。

但是,不通过有意识的回忆,我们照样可以操作已经学会的技巧。

例如,你也许不能清晰地记起第一次骑自行车的情景(记忆的陈述性部分),但当你踏上自行车后,你立刻知道该怎么操作了(记忆的程序性部分)。

陈述性记忆与非陈述性记忆的另一个明显区别是:

陈述性记忆容易形成也容易遗忘,而非陈述性记忆通常需要多次的重复和练习,但一旦形成则不容易忘记。

想像一下记忆某次旅游时的情景(陈述性记忆)和记忆如何滑冰(程序性记忆)之间的不同,你就容易理解这两类记忆之间的差别。

④因此,记忆有着不同的类型。

不同类型的记忆在不同的脑区形成,并在不同的脑区储存。

脑的特定部位受损,。

1、本文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

2、文章第①段中加点的词语“其中一个”能否去掉?

为什么?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填写下列表格。

陈述性记忆

记忆非联合型记忆

12

3

程序性记忆

4、阅读第③段,概括“非陈述性记忆”的三个特点。

答:

①②

5、根据上文内容及生活中学到的知识为文章结尾处补写句子。

脑的特定部位受损,。

(参考答案:

1、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2、不能,因为“其中一种”表示认知心理学家提出不止一种分类方案,去掉就不准确严密了。

3、①非陈述记忆②启动效应的记忆③联合型学习形成的记忆4、①不能通过有意识的回忆获取记忆②不可以用语言来描述被记忆的内容③需要多次地重复和练习,但一旦新城就不容易忘记。

5、将影响某种类型的记忆形成,并影响相关记忆内容的储存。

下面2006年无锡市中考语文试卷上的说明文阅读题——

大象报仇,二十年不晚

①据英国媒体报道,英国《新科学家》杂志16日公布了科学家进行大象行为研究的结果。

负责这一研究的科学家乔伊斯·普尔认为,大象有足够的聪明才智和良好的记忆力,它们会在遭人类虐待多年后对人类进行报复。

②科学家介绍说,他们最初在乌干达发现,那里的象群数目从未减少,它们的食物种类更是日益繁多,但六象挡路和践踏村庄的事件仍时有发生,这些举动看起来似乎并无任何动机缘由。

③通过一系列研究,科学家们推测,20世纪70—80年代偷猎者大肆捕杀大象的行为叮能给当年的幼象们造成了心理阴影。

在人们的肆意捕猎中,幼象们因为父母被捕杀而沦落为孤儿,它们可能还目睹了亲人惨遭屠戮的情景,受到精神创伤。

此后,落单的小象不得不跟着经验欠缺的“少女妈妈”将就过活,加上缺乏成年象的成长指导,这一代小象们长大后极易发生“青少年犯罪”。

④研究表明,缺乏长辈榜样指引的幼年动物对同类以及其他动物都存在暴力倾向。

南非阿多大象国家公园就是一个例证,公园90%的公象都是遭同类袭击而亡,这一数字是正常数值的15倍。

⑤科学家认为,大象在饱经人类长年虐待后,很可能因此“记仇”,并袭击人类的居住区。

如果人类长此以往摧残大象,很可能形成恶性循环。

⑥乔伊斯说:

“也许野外管理者们认为,击毙一些所谓的‘问题大象’比舒缓人们的愤怒更简单轻松,于是射杀了这些象。

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行为对大象家庭成员的影响,这极有可能造成暴力的恶性循环。

1、本文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

2、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③段中“青少年犯罪”的含义,并指出这一词语使用的好处。

答:

3、阅读本文“如果人类长此以往摧残大象,很可能形成恶性循环”的句子,你得到什么启发?

答:

(参考答案:

1、2、3、)

命题趋势:

从选材上看,科技文阅读材料坚持以课外为主,内容上多为社会热点和新的科学发现。

从设题点看,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试题更为关注的是考查考生的思维过程,尤其是学科思维。

综合性、探究性的试题越来越引起各地中考语文命题者的青睐与重视。

从立意上看,不少地方的题目直接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科学的关系,思考人的生存状态,思考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

从题型上看,科技说明文阅读以往一般以客观题的形式来考查,最近两年来,选择题逐渐淡出,各地中考语文试卷大都有主观题和客观题并重的趋势,填空和简答成为主流题型,主观性试题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

有些课改实验区则完全采用主观题形式命题。

开放性试题开始登上舞台并成为亮点。

这些开放性试题,往往由选文出发,向其他学科、课外知识和社会生活迁移,试题开放度高,对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思维品质的要求较高,往往成为全卷的亮点。

此外,科技文阅读试题创新上注重体现课程整合,强调人文精神。

例如:

有的地区将说明文阅读与口语交际进行了整合,考查学生利用获取的知识得体交际的素质;有的地区把说明文阅读与绘画作了整合,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

【典型例题】

例一:

阅读《路面上的新科技》,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长期以来,我国城市路面非“黑”即“白”(黑色沥青和白色水泥两种颜色),而在欧洲,如英国、德国、荷兰等国,彩色路面已较为普及。

通过道路颜色的不同,如红、绿、蓝、黄等,提示不同车辆的驾驶者在规定的路面上行驶,从而避免了车辆的混行,大大增强了安全性。

②现在,国内一些城市也开始采用彩色路面。

以北京为例,当汽车行驶到二环路雍和宫到东直门转弯处时会发现此处路面与别处不同,一是呈暗红色,原来此处为事故多发地,改变路面颜色以引起司机注意;二是路面加铺了一层颗粒状防滑材料。

在上海的局部地区还出现了碧绿色、橘黄色的路面,各种车辆“各行其道”。

这种彩色路面不仅美化了市容,还能起到防滑、提示司机减速以减少交通事故发生、方便交通管理等作用。

③与此同时,一种新颖的多孔隙沥青透水路面也应运而生。

这种能够吸纳、回收雨水的路面技术的采用,对于缺水的城市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

这种技术将沥青路面做成“三层”;最上层安置了透水材料,中间层安置了雨水分流设施,将来自最上层的雨水分流到排水管以回收利用,最底层为密封层,防止雨水渗透到地下。

④透水路面采用的是在普通沥青中加入了强化纤维的混合料,使路面孔隙率由普通沥青路面的4%左右提高到15%~25%,有的甚至高达30%,大大提高了路面吸收雨水的能力。

这种材料的特点还决定了其使用寿命要高于传统路面,因为它能避免冬季道路冻结对路面材料结构造成的破坏。

另外,下雨时,这种路面不积水,不溅水,汽车行驶时不易打滑,有利于交通安全。

⑤目前在欧洲,透水路面的普及率已达15%~18%。

德国计划到2010年,把全国城市90%的路面改造为透水路面。

在我国普遍缺水的城市也应大力推广这项技术。

1.第②段中“此处路面与别处不同”中的“不同”指哪两个方面?

“各行其道”和第①段中的哪一句相照应?

2.阅读第②③两段,任选一题回答。

(1)第②段中的“彩色路面”有哪三个作用?

请简要概括。

(不超过20个字)

(2)第③段中所说的“透水路面”分为三层,每层各有什么功能?

请分别用两个字加以概括。

3.最后两段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

请简要概括。

4.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在我国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已基本铺设了彩色路面。

B.普通沥青路面的孔隙率不足4%,而透水路面的孔隙率大多为15%-30%。

C.采用彩色路面和透水路面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提高了交通的安全性能。

D.由于透水路面优越性多,德国已把全国90%的路面改造为透水路面。

(参考答案:

①透水;②分流或“回收”;③密封或“防渗”。

第3题的难度稍大,首先要明确最后两段的说明对象都是“透水路面”,然后从自己的概念积累中选取词汇分别概括阅读中获得的信息,最后整合、组织语句从而形成答案:

说明透水路面的特点及发展趋向)。

应对策略:

阅读选文,扫描题目要求后可知,“辨别筛选信息”是这组题目的共性要求。

下面就以此题为例,谈谈辨别筛选信息中必须注意的两个问题。

1.对照辨析异同。

“对照辨析异同”即找到题目中信息与原文的对照点,从而辨析它们的异同。

要注意的是,有时题目所给的信息往往不是对原文的摘录和照搬,而是做了一些变形处理,即“换一种说法”:

或者变换了句式,或者改变了叙述的角度,或者进行了引申和推理。

经过转换,正确的说法变得“似非而是”,而错误的说法又显得”似是而非”,此时对信息进行一番辨别筛选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上面的第4题就是一道重在考查信息筛选能力的选择题。

解题时应将各选项代入原文中的相关信息区间进行辨别、甄选。

首先看A项,A项在原文中的相关信息区间在第②段,扫描原文第②段,提取“开始”“局部”等关键词并加以体会,很容易发现其中隐含着“彩色路面在我国还未普及”的信息,与A项中的“基本”不相符,据此排除A项。

B项中的“不足”“大多”显然不合原文第④段中“左右”“有的”包含的信息。

D项中的“已”与原文最后一段中的“计划”有个明显的时间差,也予以排除。

因此,正确答案为C项,这可在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

“大大增强了安全性”(第①段),“以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第②段),“有利于交通安全”(第④段),将这些信息稍加整合即可得到印证。

2.准确表达信息。

准确表达与题目要求相关的信息时,先是找到相关答案段的关键句子,然后在检索、辨析的基础上对文中的有效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并通过合适的方式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加以表述。

如对于上面第2题的第

(1)小题来说,我们应把答案锁定在第②段最后一句,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复句,从中“分解”出三个分句即找到答案:

①美化市容;②减少交通事故发生(或“防滑并提示司机减速”);③方便交通管理。

解答第

(2)小题时,要找到关键句子相对比较容易,很明显是第③段的最后一句,难点是从句子中找出主要的、重要的信息并加以概括。

【中考失分点】

说明文阅读的难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对陌生的科技内容进行阐释。

它要求考生反复浏览文章,在文章中找到与文中介绍的科技内容有关的一些铺垫性的材料,作为阐释的依据。

比如05年无锡题:

阅读第③段,概括“非陈述性记忆”的三个特点。

学生对陌生内容有一种畏惧感,没有仔细阅读的信心,因而造成诠释的不到位。

2.对文中的语言材料进行“再表达”。

即从语言运用与说明方法运用的角度,根据语言材料给事物“下定义”。

它要求考生对所见语言材料进行提炼与组合,简洁而顺畅地进行表述。

失分主要是因为不会从有用信息中提炼和整合内容,或者是没有使用下定义的格式,造成错误。

3.对答题的理由进行解说。

这是讲述道理的简答题,如要求写出文段的结构简图,并说明这样划分的理由等等。

这样的题要求考生有一定的文体知识作为基础,判断准确,解说清晰而又简明。

4.阅读图形,辨识表格,解说表格,或者根据文章某些内容设计表格。

这样的题将试题上升到让考生关注“学习方法”的地位,它要求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受到这方面的良好训练,因为初中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就存在着大量的表格题。

5.对文章的某种表达技巧、某种表达特点进行品味,或者要求对文中的语言进行品味。

这种题目表现出一种淡化文体的味道,要求考生有一定的阅读品析能力。

比如05年无锡题:

文章第①段中加点的词语“其中一个”能否去掉?

为什么?

6.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或以学生的生活积淀为背景设题,如让考生说看法、提建议、说创意、拿方案、作补充等。

这样的题是说明文阅读中最难的题之一,它表现出一种“大语文”的风格,表现出一种正确的改革方向。

比如06年无锡题:

“阅读本文“如果人类长此以往摧残大象,很可能形成恶性循环”的句子,你得到什么启发?

”有些学生因为没有生活积累,不会发散思维,往往不知如何下手,造成得分低。

【同步精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如何给地球降温(龙学峰)

(1)气候学家已发出警告:

未来100年,全球气温将升高1.5℃~6℃,海平面将升高154.5厘米,沙漠将更干燥,气候将更加恶劣,厄尔尼诺现象更为严重,全球变暖将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

如何给地球降温?

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奇思妙想。

(2)美国氢弹之父、物理学家爱德华·特勒去死以前曹有过设想:

向空中抛洒铝和硫的粉末,给地球降温。

按照他的计算,向空中抛洒100万吨铝硫粉末,可以使日照减少1%,从而起到降温作用。

特勒提出的办法是要模仿大规模的火山爆发。

1991年,波及范围达数百万千米的皮纳图博火山灰使地球气温下降了0.4lC,而且持续时间达好几个星期。

特勒设想:

可以用飞行于13千米高空的飞机和部署于赤道上的美国海军大炮,向空中抛“火山灰”。

但生物化学家们却给这种主张泼冷水,他们认为,散布于空中的这些硫和铝的微粒,很可能会严重干扰同温层。

特勒还与人合作研究过其他使地球降温的方法:

在轨道上放置5万面反射镜;发射一颗巨大的卫星,悬于地球与太阳之间,以挡住部分太阳辐射。

(3)除了特勒以外,还有许多科学家也在苦苦思索,希望能找到奇妙的办法给地球降温。

美国物理学家洛厄尔·伍德有一个同特勒的设想一样离奇的计划:

在地球和太阳之间万有引力互相抵消处(即拉格朗日点),安装一面直径为2000公里的半透明镜子。

他认为,这面巨大的滤光镜不但能减少温室效应,而且能充当地球的空调器:

改变滤光镜的倾斜度,以增加或减少透过它的太阳辐射量。

但谁来支付超过1000亿美元的巨额费用呢?

此外,这面滤光镜不但会破坏同温层,而且还有可能妨碍紫外线的通过(紫外线具有清理太空的功效)。

(4)有科学家从加强地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的角度,探索给地球降温:

将数以十亿计的白色聚苯乙烯高尔夫球投向海洋;将地球上的所有房屋的房顶都涂成白色。

美国的一位科学家提出了一项更具有诗意的方案:

将数千平方公里的阴云“染白”。

通过向阴云喷一些微粒,使微小的雨滴数至少增加10%。

这样,由于光学作用,层积云就会被照亮变白,就会反射更多的太阳光。

(5)还有人提出用深埋二氧化碳的办法给地球降温。

美国和欧盟已拨巨款来研究在海洋和地层中埋藏二氧化碳的办法。

从理论上讲,海洋和地层可以贮藏人类在几千年间生产的二氧化碳。

研究人员要验证的是,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水中,是否会干扰海底生物的生存,因为二氧化碳溶解于海水后,会使海水酸化。

1、文中第

(1)段运用列数据和举例子的方法说明了什么?

2、科学家特勒为了给地球降温,提出了哪些奇思妙想?

答:

(1)

(2)

(3)

3、美国物理学家洛厄尔·伍德设想给地球降温的离奇计划是什么?

被采用了吗?

为什么?

答:

4、文中第

(2)段加点词语“按照他的计算”能去掉吗?

为什么?

答:

5、在日常生活中,你也许感受到了地球变暖的迹象。

请你结合生活经验和了解的科学知识,想出一种给地球降温的办法。

答: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城市视觉污染

程鑫

①污染是城市公害之一,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音污染和视觉污染等。

过去,人们只对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噪音污染进行了预防、治理和评介工作,对视觉污染并未予以重视。

②所谓城市视觉污染,是指城市建筑不美观、城市规划布局不合理、色彩不和谐、园林雕塑无美感、人的精神面貌不佳等现象通过视觉给人造成的不快,从而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和危害。

③城市不仅是人们为满足自身需要进行创造活动的物质环境,而且也是人们为满足心理需要并具有审美要求的创造物。

美观的城市建筑、合理的规划布局、和谐的色彩、典雅的园林雕塑艺术,都会令人赏心悦目,并使人们工作、学习的效率有所提高。

反之,就会给人们的视觉造成污染。

例如,有的城市住宅楼的门窗像调色盘一样颜色杂乱,涂有广告的公共汽车不但过于刺眼,而且给本来生活在大城市已感到烦躁的居民更增加了一重烦躁。

心理学家认为,色彩对人的思维、行为、举止、情绪、感觉和生理变化都有强烈的控制与调节作用。

要是人们长期生活在色彩不和谐的环境中,心情就会变得焦躁不安,容易疲乏,注意力不集中,自控力差,从而导致健康水平下降。

这就是视觉污染给人带来的损失。

④黑格尔曾说过:

“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么建筑则是凝固的音乐。

”事实上,城市建筑的美感,确实能像音乐一般陶冶人的身心。

从美学意义上讲,城市园林雕塑是静的舞蹈、史的碑碣、生活的浓缩、理想的延伸。

如果园林雕塑讲究艺术,会促使人去思考、奋进,它的使用价值和经济效益都是很大的。

反之,则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视觉污染,影响人们的生活。

总之,如果城市建筑杂乱,不美观,必将使人产生不愉快,长期这样,必将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

这就是视觉污染带来的危害。

⑤城市总体规划布局所形成的形象面貌,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的连续展现,这个展现是否和谐,对人的视觉也有一定的影响。

如巴西首都巴西利亚的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就十分和谐、合理,它有着瑰丽多姿的建筑和别具匠心的艺术构思,是一座设计新颖、布局井然、设备完善和具有现代化交通设施的新型城市,给人愉悦之惑。

如果一座城市的规划布局不合理,没有一个总体和谐的设计,人工环境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