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3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47627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3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3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3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3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3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33.docx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3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33.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33.docx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33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33

(总分:

300.00,做题时间:

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

65,分数:

130.00)

1.脑干中的()被称为“生命中枢”,支配呼吸、排泄、吞咽、肠胃等活动。

A.延脑B.桥脑C.中脑D.网状结构

(分数:

2.00)

 A. √

 B.

 C.

 D.

解析:

[解析]脑干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

延脑在脊髓上方,背侧覆盖着小脑,是一个狭长的结构。

延脑支配呼吸、排泄、吞咽、肠胃等活动,与有机体的生命活动有密切的关系,被称为“生命中枢”;桥脑在延脑上方,位于延脑和中脑之间,是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之间传递信息的必经之地,对人的睡眠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中脑位于丘脑底部,小脑、桥脑之间。

中脑中存在视觉和听觉的反射中枢。

瞳孔、眼球等均由它控制。

延髓的中央部位、桥脑的被盖和中脑部分组成网状结构或网状系统。

网状结构分为上行系统和下行系统两部分。

上行网状结构又叫上行激活系统,控制着机体的觉醒或意识状态,与保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性,维持注意状态有密切关系。

下行网状结构又叫下行激活系统,它对肌肉紧张有易化和抑制两种作用,即加强或减弱肌肉的活动状态。

2.下列对脑机能模块说描述错误的是()

A.模块说是20世纪80年代在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中出现的

B.模块说认为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的

C.模块复杂而巧妙的结合,是实现复杂而精细的运动功能的基础

D.认知神经科学的许多新的研究成果都支持了模块学说

(分数:

2.00)

 A.

 B.

 C. √

 D.

解析:

[解析]A、B、D三项是对机能模块说正确的描述。

而C项所指的这些模块的复杂而巧妙的结合,是实现复杂而精细的认知功能的基础,而非运动功能的基础。

3.我们有的人在看书时很快,“一目十行”,有的人则读得很慢,一次只能读一句话,这反映了()的差异。

A.注意广度B.注意稳定性

C.注意分配D.注意转移

(分数:

2.00)

 A. √

 B.

 C.

 D.

解析:

[解析]注意的广度又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

注意分配是指个体在同一时间内,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注意转移是指当环境或任务发生变化时,注意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到另一对象或活动上。

题干描述反映的是注意广度的差异。

4.下列对绝对感觉阈限与绝对感受性之间数值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A.E=1/RB.K=ΔI/I

C.P=KInD.P=KlogI

(分数:

2.00)

 A. √

 B.

 C.

 D.

解析:

[解析]式中的E表示绝对感受性,R表示绝对感受阈限,两者是反比关系。

选项B是韦伯定律,选项C是斯蒂文斯幂定律,选项D是费希纳对数定律。

5.人物漫画由于突出了人物形象的关键特征,因此省略了次要成分,但人们仍能一眼认出画的是谁,这说明了知觉的()

A.选择性B.理解性C.整体性D.恒常性

(分数:

2.00)

 A.

 B.

 C. √

 D.

解析:

[解析]知觉选择性是指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

知觉整体性是指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

知觉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的能力。

知觉恒常性是指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根据题意可知人们只看到了人物形象的关键特征就认出画的是谁,属于知觉的整体性。

6.在雾天我们感觉到的物体的距离比实际距离要远些,这种现象依据的知觉线索是()

A.纹理梯度B.对象重叠C.线条透视D.空气透视

(分数:

2.00)

 A.

 B.

 C.

 D. √

解析:

[解析]物体反射的光线在传送过程中是有变化的,其中包括空气的过滤所引起的光线散射。

结果是使得远处的物体显得模糊,细节不如近处物体清晰。

人们根据这种线索(空气透视)也能推知物体的距离。

雾天较近的物体也显得相对模糊,我们知觉到的物体的距离比实际距离远些。

纹理梯度是指远处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较小,而密度较大;近处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较大,而密度较小。

对象重叠(遮挡)是指一个物体掩盖或遮挡另一物体,被掩盖物体知觉得远些。

线索透视是指两条向远处延伸的平行线在远处看起来趋于接近。

7.近来的研究表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生理机制是()

A.反响回路

B.神经元和突触结构的改变

C.长时程增强作用

D.神经元内部的核糖核酸的化学结构

(分数:

2.00)

 A.

 B. √

 C.

 D.

解析:

[解析]近年的研究表明,神经元和突触结构的改变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生理机制。

这种变化包括相邻神经元突触结构的变化、神经元胶质细胞的增加和神经元之间突触连接数量的增加等。

8.下列对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遗忘在学习之后的第一天开始

B.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C.遗忘曲线的纵轴是遗忘率,横轴是时间

D.后人进行了重复研究得出了不同结果,这说明了个体在遗忘上的差异性

(分数:

2.00)

 A.

 B. √

 C.

 D.

解析:

[解析]选项A中的“第一天”应为“立即开始”;选项C中的“遗忘率”应为“保持百分比”;选项D应为“后来的研究结果与艾宾浩斯的结果大致相同”。

9.布鲁纳提出概念形成中会采用的四种策略,其中相对最有效的概念形成策略是()

A.保守性聚焦B.冒险性聚焦C.同时性扫描D.继时性扫描

(分数:

2.00)

 A. √

 B.

 C.

 D.

解析:

[解析]保守性聚焦是指把第一个肯定实例(焦点)所包含的全部属性都看做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以后只改变其中一个属性。

冒险性聚焦是指把第一个肯定实例所包含的全部属性都看做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但同时改变焦点卡片上一个以上的属性。

同时性扫描是指根据第一个肯定实例所包含的属性提出全部可能的假设,然后逐个加以验证。

继时性扫描是指在已形成的部分假设的基础上,根据主试的反馈,每次只检验一种假设,如果这种假设被证明是正确的,就保留它,否则就采取另一个假设。

四种策略相比,保守性聚焦的记忆负担最轻,而采取这种策略,被试根据主试提供的反馈,可以获得较明确的未知概念的有关信息,因此,相比而言,保守性聚焦是一种更有效的概念形成策略。

10.在下列选项中,属于概念掌握原型提出者的美国心理学家是()

A.伯恩B.布鲁克斯C.梅丁D.茹什

(分数:

2.00)

 A.

 B.

 C.

 D. √

解析:

[解析]原型模型主要是由茹什等人提出的。

茹什认为概念主要是以原型来表征的,所谓原型是指范畴中最能代表该范畴的典型成员。

从概念的结构来讲,原型理论认为,概念是由原型加上与原型特征有相似性的成员组成的。

原型模型较好地揭示了自然概念的组成因素,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概念都有原型,如抽象概念就很难确定其原型。

11.不同句型对句子理解是有影响的,按所需要的反应时间排序,为()

A.真肯定句<真否定句<假肯定句<假否定句

B.假肯定句<假否定句<真肯定句<真否定句

C.真肯定句<假肯定句<假否定句<真否定句

D.假肯定句<真肯定句<真否定句<假否定句

(分数:

2.00)

 A.

 B.

 C. √

 D.

解析:

[解析]英语材料和汉语材料的研究一致,理解否定句比理解肯定句需要更长的加工时间,这是由于否定句在句法上比肯定句复杂;否定句的加工阶段多于肯定句的加工阶段;否定句较肯定句可能有较多的由于意义、含义相对不够明确等原因造成的理解困难。

12.在下列选项中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被称为情绪的外周理论的是()

A.伊扎德等人的动机—分化理论

B.沙赫特两因素情绪论

C.坎农—巴德学说

D.詹姆斯—兰格理论

(分数:

2.00)

 A.

 B.

 C.

 D. √

解析:

[解析]詹姆斯认为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他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

两人都强调了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他们的理论被称为情绪的外周理论。

13.能力有高低差异,智商在多少分以下者为智能不足?

()

A.140分B.100分C.70分D.50分

(分数:

2.00)

 A.

 B.

 C. √

 D.

解析:

[解析]智商在70分以下者为智能不足或智力落后。

智能不足是各种心理能力的低下,而不是某种心理过程的缺陷,其明显特征是智力低下或社会适应不良。

智能不足有三个等级:

(1)愚钝,即可教育的智力落后,其智商在50~69,是轻度的智能不足。

(2)痴愚,即可训练的智力落后,其智商在25~49,是中度的智能不足。

(3)白痴,其智商在25以下。

14.遗传对智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下列哪一方面?

()

A.语言能力B.身体素质C.产前环境D.创造力

(分数:

2.00)

 A.

 B. √

 C.

 D.

解析:

[解析]遗传对智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身体素质上,如感官的特征、四肢及运动器官的特征、脑的形态和结构的特征等。

身体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

对能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15.与社会文化关系密切,决定于后天的学习,并在获得语文、数学知识方面表现出的能力为()

A.晶体智力B.流体智力C.创造智力D.操作智力

(分数:

2.00)

 A. √

 B.

 C.

 D.

解析:

[解析]晶体智力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它是后天习得的,主要由后天教育和经验决定,是经验的结晶。

流体智力是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它是一种潜在的智力,主要与人的神经生理的结构和功能有关,即主要决定于先天的因素,很少受后天教育因素的影响。

创造智力是指产生新的思想和新的产品的能力,是人类所特有的。

操作智力是指在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成为顺利掌握操作技能的重要条件。

根据题干描述可知为晶体智力。

16.最先把内、外倾概念引入人格研究的是()

A.弗洛伊德B.弗罗姆C.荣格D.格罗斯

(分数:

2.00)

 A.

 B.

 C. √

 D.

解析:

[解析]由于内、外倾已经成为流传广泛、被普遍接受的分类方法,所以此题应该作为常识被了解。

最先把内、外倾概念引入人格研究的是荣格。

17.对社会助长现象最早进行科学研究的心理学家是()

A.特里普利特B.奥尔波特

C.多拉德D.弗里德曼

(分数:

2.00)

 A. √

 B.

 C.

 D.

解析:

[解析]最早以科学方法揭示社会助长现象的,是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

他在1897年的研究中发现,有别人在场,或群体性的活动,会明显促进人们的行为效率。

20世纪20年代,科学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奥尔波特在哈佛大学曾领导了一系列有关社会助长作用的研究:

一方面,他们发现社会助长作用的确广泛存在,并且不仅可以引起人行为效率在量上的增加,而且可以在有些工作上提高行为的质量。

但是,另一方面,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并不总是带来社会助长作用。

随着工作难度的增加,社会助长作用会逐渐下降,及至最终变为社会干扰。

社会心理学家扎琼克1965年通过研究提出社会助长作用的原因在于,群体背景增加了人们的内驱力。

弗里德曼等人于1981年则进一步解释,群体背景之所以能够引起行为内驱力的增加,是因为它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的意识。

弗里德曼认为,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已经学会了将社会情境作为竞争情境来看待。

在有他人出现的社会情境中,人们会有意无意地感到由社会比较引发的竞争压力,从而使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增加。

毫无疑问,别人在行为背景中存在,会直接激发人们的被评价意识,使行为情境转化为具有外加激励作用的评价情境。

在此情境下,人们期望得到积极评价的动机被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激发,从而导致行为效率的明显增加。

被评价意识越强烈,这种作用也会越强。

18.在缺乏意识监控或在意识状态不明确的条件下,认知主体对社会刺激的组织和解释过程是()

A.内隐社会态度B.内隐社会判断

C.内隐社会认知D.内隐社会知觉

(分数:

2.00)

 A.

 B.

 C. √

 D.

解析:

[解析]内隐社会认知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潜在地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即无意识成分参与有意识的社会认知过程。

它是在缺乏意识监控或在意识状态不明确的条件下,认知主体对社会刺激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在这种过程中虽然主体自身不能报告或内省自己的某些心理活动过程,但这些心理过程潜在地对主体的判断和行为产生着影响。

19.关于社会交换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社会交换论是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

B.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

C.人们在互动中倾向于扩大收益、缩小代价或倾向于扩大满意度、减少不满意度

D.社会交换关系是建立在利益冲突基础上的人们的竞争性活动

(分数:

2.00)

 A.

 B.

 C.

 D. √

解析:

[解析]社会交换论(socialexchangetheory)是美国当代社会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他认为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单位是人,而不是功能学派所说的社会角色或社会结构。

他认为社会学中所研究的制度、组织以及社会,都可以分析成人的行动,利己主义、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基本上是一种交换过程,这种交换包括情感、报酬、资源、公正性等。

20.最先提出追求人的心理发展全貌的心理学者是()

A.荣格B.古德伊洛弗

C.何林渥斯D.霍尔

(分数:

2.00)

 A.

 B.

 C. √

 D.

解析:

[解析]何林渥斯最先提出要追求人的心理发展全貌。

21.婴儿用手够不着面包,尝试几次就会放弃。

但是过一段时间,婴儿会看看面包,再看看棍子,突然抓起棍子够到了面包。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此时个体处于感知运算阶段的()

A.初级循环反应阶段B.三级循环反应阶段

C.二级循环反应阶段D.智慧的综合阶段

(分数:

2.00)

 A.

 B.

 C.

 D. √

解析:

[解析]智慧的综合阶段是感知运算的最后一阶段,带有符号表象的思维在这一阶段开始萌芽。

正因为具有了符号表象思维,婴儿才能够做到“看看面包,再看看棍子,突然抓起棍子够到面包”。

22.婴儿常常把什么东西都放进自己嘴里,结果认识到有些东西是不能够吃的。

这个例子属于皮亚杰理论中的哪个过程?

()

A.同化B.顺应C.平衡D.去中心化

(分数:

2.00)

 A.

 B. √

 C.

 D.

解析:

[解析]根据生物学的观点,皮亚杰认为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的:

一个是同化(量的积累)、一个是顺应(质的飞跃)。

同化是个体把环境因素纳入到自己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顺应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如从吃奶到吃饭,就是需要改变原来的机体动作,采取新动作,以适应环境。

婴儿常常把什么东西都放进自己嘴里,结果认识到有些东西是不能够吃的,于是改变原来的主体动作以适应环境,因此这是顺应,选B。

23.根据观察学习的研究,下列哪种说法最准确?

()

A.观察完成人打玩具娃娃后,儿童倾向于表现出相同的攻击行为

B.没有必要限制学龄儿童看电视的时间

C.儿童只会模仿他们父母的行为

D.儿童不可能仅仅通过观察榜样进行学习

(分数:

2.00)

 A. √

 B.

 C.

 D.

解析:

[解析]观察学习是一种普遍的、有效的学习方法,班杜拉将它定义为经由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现存的反应特点得到矫正的学习方法。

儿童会模仿榜样的行为,可能是电视上的行为,也可能是父母的行为。

儿童可能通过观察进行学习。

故正确答案是A。

24.以下关于老年人感觉与知觉退行性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A.感觉阈限降低,感受性下降

B.感觉阈限升高,感受性下降

C.“老花眼”是最明显的视力减退症状

D.味觉、嗅觉、皮肤觉逐渐迟钝

(分数:

2.00)

 A. √

 B.

 C.

 D.

解析:

[解析]认知活动的退行性变化是老年期心理发展总趋势的一个特征。

不同的心理机能老化的速率不一样,感觉与知觉是个体心理发展较早,而衰退也最早的心理机能,衰退的主要表现是感觉阈限升高,即感受性下降。

老年人视力明显降低,出现“老花眼”,听力也下降得厉害,味觉、嗅觉、皮肤觉等也明显下降。

25.根据艾里克森的观点,成年中期的发展任务是()

A.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B.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C.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D.获得完善感而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分数:

2.00)

 A.

 B. √

 C.

 D.

解析:

[解析]成年早期为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成年中期为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成年晚期为获得完善感而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26.下面不属于学习现象的是()

A.习惯化和去习惯化B.图式改变

C.形成条件反射D.视觉适应

(分数:

2.00)

 A.

 B.

 C.

 D. √

解析:

[解析]习惯化是指当个体对于一个事物比较熟悉之后不再关注它,这说明个体由于经验已经获得了对于这个事物的认识。

去习惯化是指当个体遇到与以前不一样的事物之后,又引起了个体的兴趣,说明个体由于经验的作用能够区分不同事物。

图式改变来自于皮亚杰的观念,指的是由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而导致的个体认知的变化。

形成条件反射说明个体学到了不同的经验。

视觉适应属于生理反应,不属于学习。

27.从奥苏伯尔提出的理论来看,下面不属于有意义学习的是()

A.儿童看到狗时父母教他“狗”这个字

B.中学生以“儿骑一把伞”记自然常数e=2.7183

C.儿童以自己的语言解释教材中的定义

D.儿童为了理解教材中的原理而联系生活中的例子

(分数:

2.00)

 A.

 B. √

 C.

 D.

解析:

[解析]奥苏伯尔认为当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时,有意义学习就发生了。

非人为的联系是指两种学习内容具有逻辑上的联系。

本题中选项C和D就属于这种联系。

实质性的联系是指多种符号表达同一内容,例如语言符号和表象符号指同一事物。

本题中选项A涉及的是这种联系。

选项B不具备上述联系中的任一联系,因此在奥苏伯尔看来属于机械学习。

28.下面心理学家提出的理论可以作为学校中奖优制度根据的是()

A.布鲁纳B.斯金纳C.托尔曼D.罗杰斯

(分数:

2.00)

 A.

 B. √

 C.

 D.

解析:

[解析]斯金纳提出的理论是强化理论,强调奖励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布鲁纳强调内在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托尔曼认为强化不是影响学习的关键因素;罗杰斯强调应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内容对个人的价值,从而推动他们学习。

故选B。

29.根据成就目标定向理论,成绩一回避目标取向的个体,倾向于选择()

A.最低难度的任务B.中等难度的任务

C.最高难度的任务D.最高或最低难度的任务

(分数:

2.00)

 A.

 B.

 C.

 D. √

解析:

[解析]A.Elliot等学者认为成就目标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掌握目标、成绩一接近目标、成绩一回避目标。

成绩一回避目标的学生关注的是如何避免对自身不利的能力的评价,回避社会比较的不胜任结果。

他们倾向于选择最高或最低难度的任务。

30.下列选项中,属于动作技能的是()

A.摇头B.系鞋带C.打喷嚏D.打开计算机

(分数:

2.00)

 A.

 B. √

 C.

 D.

解析:

[解析]动作技能是由动作构成的,但不同于动作。

动作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只有系鞋带符合动作技能的定义,其他选项都是简单的动作,无需通过练习而习得。

31.关系转换说强调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是()

A.学习任务之间的共同要素

B.认知结构变量的特性

C.对各要素之间关系的理解

D.不同学习活动所具有的共同的原理和概括化的经验

(分数:

2.00)

 A.

 B.

 C. √

 D.

解析:

[解析]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提出的迁移理论是关系转换说,强调每种学习情境中涉及的各要素之间具有某种关联时,学习迁移才能发生。

32.下列关于研究课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理论性课题是指以揭示心理现象和规律为目的的课题

B.应用性课题主要是为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课题

C.描述性课题是关于“为什么”、“怎么办”的课题

D.课题选择要遵循可行性、创造性、科学性的原则

(分数:

2.00)

 A.

 B.

 C. √

 D.

解析:

[解析]描述性课题是对心理现象的情况进行描述的课题,它主要回答“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

“为什么”、“怎么办”是因果性课题应该解答的问题。

33.ABBA实验设计属于()

A.被试内设计B.被试间设计

C.混合设计D.对照组设计

(分数:

2.00)

 A. √

 B.

 C.

 D.

解析:

[解析]被试内设计指每一被试均接受所有水平的处理,但是由于被试先后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存在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

对此可以采用平衡技术减少或消除顺序效应。

ABBA设计是常用的平衡技术之一。

34.在实验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续,被试身心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的真实性。

这种影响实验内部效度的因素是()

A.历史B.选择C.成熟D.测验

(分数:

2.00)

 A.

 B.

 C. √

 D.

解析:

[解析]历史,即由于实验都经历一个时间过程,在这一时间过程中存在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特定事件。

选择,指由于没有采用随机化的方法来选择和分配被试,造成有偏性。

成熟是指在实验过程中随时间的延续,被试身心发生的变化。

测验指前测可能对后面的实验处理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35.心理旋转实验使用的因变量指标是()

A.反应类型B.反应时间C.正确率D.虚报率

(分数:

2.00)

 A.

 B. √

 C.

 D.

解析:

[解析]197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谢帕德(R.Shepard)和梅茨勒(Metzler)等做了一系列实验。

以被试对800张动物图片判断的结果可以看出,无论图片所示的物体是在平面上调转(即通过旋转画纸就可以实现),还是在三维深度中旋转(即把物体方位旋“进”画纸中去),判断所用的时间同动物图片上的角度差异呈线性关系,即旋转的度数越多,反应所用的时间越长。

36.下列不属于时间序列设计的优点的是()

A.控制测验因素的干扰

B.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历史、成熟等因素的影响

C.控制回归因素

D.克服练习效应

(分数:

2.00)

 A.

 B.

 C.

 D. √

解析:

[解析]时间序列设计是对一组非随机取样的被试实施实验处理,并在实验处理前后周期性地进行一系列的测量,然后分析前后测量是否具有连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