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346856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9.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咸宁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咸宁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咸宁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咸宁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咸宁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咸宁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

《咸宁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咸宁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咸宁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

咸宁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咸宁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月18日在咸宁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市长 任振鹤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连同《咸宁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及“十一五”时期的工作回顾

  2010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远谋近施,真抓实干,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实现生产总值520.33亿元,增长15.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6.04亿元,增长25.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6.29亿元,增长44.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5.04亿元,增长28.7%;出口总额1.68亿美元,增长78.4%;实际利用外资1.54亿美元,增长37.4%;全地域财政收入79.59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39.13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3.34亿元,分别增长44.1%、21.9%和28.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6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06元,分别增长11.5%、15%;城镇新增就业3.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98%;人口自然增长率5.87‰。

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2010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标志着“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驶进了快车道,跨入了转型期。

  过去的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

办成了一些大事,办妥了一些难事,办好了一些喜事。

科学确立了鄂南经济强市建设的战略目标,圆满完成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努力战胜了雨雪冰冻、暴雨洪涝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两届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隆重纪念了改革开放30周年暨撤地建市10周年,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过去的五年是积极作为的五年。

在解放思想、攻坚克难中奋力赶超,在抢抓机遇、砥砺前行中创先争优。

生产总值是“十五”期末的2.5倍,前四年增速分别居全省第5位、第3位、第1位和第1位,年均增长15.6%。

 

  三次产业比重由“十五”期末的26.4:

39.6:

34调整为19.4:

46.5:

34.1。

全地域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是“十五”期末的4.2倍、3倍和3.1倍,年均分别增长33%、24.2%和25.7%。

  过去的五年是夯实基础的五年。

坚持应急与谋远结合、共识与共为并重,努力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

三次召开建设鄂南经济强市座谈会,凝聚了智慧与力量,创新了思维与举措。

五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81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6倍,基础设施、产业体系不断完善。

823个项目列入省项目库。

立体化、网格化的交通格局初步形成,新增通车里程8473.5公里,是“十五”时期的1.8倍;耕地占补平衡有余,新增耕地面积10万亩;110平方公里的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获批,“五城二区”建设全面启动。

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率由“十五”期末的42.4%提高到49.3%。

  过去的五年是共建共享的五年。

正确处理财力有限与民生事大的关系,加大投入助民、保障惠民力度。

五年用于教育、科技、文卫、社保的财政支出分别是“十五”时期的3.5倍、3.2倍、6倍和7.5倍。

五年新增城镇就业18.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

坚持每年办好十件实事,一批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逐步解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十五”期末的1.8倍、1.9倍。

  五年来,我们经受了复杂形势的考验,收获了弯道超越的喜悦。

  

(一)坚持不懈地扩大有效需求。

加大项目建设力度。

五年争取中央投资40亿元,财政安排投资99亿元,带动民间投资603亿元,分别是“十五”时期的2.6倍、2.3倍和4.3倍;咸宁核电、林浆纸一体化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基本完成,赤壁电厂二期、咸黄高速、通界高速及市博物馆、青少年宫、传媒大厦等项目开工建设,武咸城际铁路、武咸快速通道、杭瑞高速和大广高速咸宁段、咸通高速等项目加紧推进,红牛一二期、光宝电子一期建成投产,天然气管道全线贯通,武广高速铁路正式通车,赤壁市、嘉鱼县、咸安区挤进武汉新港建设规划。

2010年全市8个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完成投资150亿元,实现税金17亿元,分别是“十五”期末的9.6倍、3.9倍,其中咸宁经济开发区完成投资36.2亿元,实现税金4.1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5倍、12.5倍。

积极推动消费转型升级。

城市、农村商品零售额分别达172.31亿元、32.73亿元,是“十五”期末的3.4倍、1.3倍。

居民消费价格基本稳定。

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432.52亿元、226.88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8倍、3倍。

保险费收入12.8亿元,移动电话用户157.8万户,宽带用户19.1万户,邮政通信业务总量11.6亿元,分别是“十五”期末的2.9倍、3.9倍、4.3倍和1.9倍。

  

(二)坚持不懈地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规模农业、品牌农业、效益农业,有效实施“山上再造”工程,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总产达22.4亿斤,主要农产品增产增效。

年销售收入过亿元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发展到16家、26家,优质农产品基地331万亩,“三品”标志认证275个。

强化工业主导作用,着力壮大支柱产业、优势企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中小企业。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07家,比“十五”期末净增451家。

工业利润和税金年均分别增长38.9%和26.1%。

电力能源、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机械电子、森工造纸、冶金建材等六大支柱产业工业总产值478亿元,是“十五”期末的5.4倍。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5.1亿元,年均增长23.6%。

省级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分别达36个、30个,联乐床垫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川字牌砖茶、澳森牌地板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加快发展以旅游休闲为主体的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177.4亿元,年均增长17.1%。

五年接待入境游客320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8.9亿元,咸宁跻身国家首批旅游标准化试点五市之列。

房地产投资59.6亿元,是“十五”期末的15.7倍。

花旗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吴江农村商业银行、黄石银行等金融机构和武商、中百、中商、银泰、恒信德龙等知名商家进驻咸宁,4家小额贷款公司成功组建,中介、休闲、信息、物流等新兴服务业竞相发展。

  (三)坚持不懈地深化改革开放。

不断深化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国有企业改制,稳步推进市直机关所办企业脱钩改制,国有资产监管得到加强。

加大民营经济扶持力度,发展各类市场主体85024户,注册资金379亿元,分别是“十五”期末的1.6倍、3.1倍。

稳步推进“两型”社会综改试验,三年行动计划基本完成,厅市合作成效明显。

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走在全省前列。

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机制不断完善,“小三场”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序推进。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金融机构11家,比“十五”期末增加7家,每年荣获“湖北省金融信用市”称号。

规范土地市场,五年实现土地交易额90亿元。

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教育、科技、文化和住房体制等方面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下放、取消、调整行政审批事项465项,咸宁被评为全国“浙商(省外)最佳投资城市”。

深化开放合作,五年出口总额5.1亿美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4.96亿美元,分别是“十五”期间的1.8倍、3倍;承接产业转移成果丰硕,五年引资项目2409个,到位资金412.5亿元。

泰国红牛饮料、香港华润电力、台湾统一饮品、光宝电子、韩国大宇汽车、广东碧桂园地产、山东晨鸣纸业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落户咸宁。

  (四)坚持不懈地统筹城乡发展。

不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全面完成。

市区一体化发展的运行机制不断完善,以“五城二区”建设为主体的市区发展框架初步拉开。

五年投入建设资金149亿元,淦河综合治理、潜山国家森林公园、城区干道沥青化、人行道改造、南外环、青龙路、麦笠山路、桂乡大道等一批重点工程顺利竣工,社区建设、立面整治、拆违治超等工作成效显著,“五城同创”深入开展,城市经营管理机制不断创新,城市功能和容量不断提升。

以临江工业园和临江重点镇建设为重点的沿江经济带、以特色经济板块为重点的沿路经济带建设全面启动。

县域经济活力增强,咸安机电产业、苎麻纺织产业集群、赤壁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通城涂附磨具产业集群、通山石材产业集群等五大产业集群被确定为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6.9亿元,分别是“十五”期末的4.6倍、2.8倍。

重点镇和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建设成效明显。

通村油路覆盖率由“十五”期末的9%提高到100%。

五年新建户用沼气池7.98万口,完成改厨改厕改圈6.83万户,解决了91.5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加快提升环境质量,建成一批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污水处理率7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30%;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7.7%。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五年依法关闭“五小”企业100家,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以上,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3%、17.5%。

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7.8%。

咸宁荣膺省级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称号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跻身全国最适宜人居的200个城市之列。

  (五)坚持不懈地发展民生事业。

五年帮助城镇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2.95万人,登记转移农村劳动力27万人。

五险参保总数152万人次,是“十五”期末的2.4倍,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翻一番;常年生活救助对象50万人,城乡低保规模稳定在21万人左右;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68%;五年大病医疗救助人数11540人,临时救助城乡困难群众15454人次。

五年新增廉租住房保障22180户、经济适用房保障2100户、农村危房改造7442户。

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6平方米和39平方米,比“十五”期末分别提高5平方米和7平方米。

解决了13.1万人的温饱和脱贫问题,完成了418个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任务,扶贫搬迁1388户。

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全面免收,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全面兑现,贫困学生资助体系逐步完善,各类教育稳步发展。

五年取得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38项,申请专利1700件,实施重大科技计划项目21项,6个县(市、区)均被列入全省科技富民强县计划。

建成县级文化信息共享工程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64个、村级农家书屋632个,《梦寻咸宁》、《白云深处》、《千古风流》、《隽水天城》、《千桥流水桂花香》等地域文化精品纷呈涌现。

投入10.98亿元建设市中心医院、中医医院和6个县(市、区)医院、72个分片(农场)卫生院、430个村卫生室,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

手足口病、艾滋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取得实效。

人口计生工作获省表彰。

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加快发展。

抗震救灾对口支援任务提前完成,援疆工作全面启动。

驻咸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在抗灾救灾、维护稳定、支持发展中作出了突出贡献,民兵预备役工作取得新进步。

民族、宗教、对台、外事、侨务等工作扎实推进。

人防、保密、气象、水文等工作得到加强。

统计、物价、档案、方志等工作迈出新步伐。

妇女、儿童、老龄、慈善、残疾人等事业全面发展。

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有效发挥。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六)坚持不懈地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自觉坚持党的领导,自觉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自觉接受市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自觉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意见,五年办理人大议案建议361件、政协提案618件,办复率100%,满意率95%以上。

扎实推进“能力建设年”、“作风建设年”活动,不断完善绩效考核,政府执行力不断提升。

优化行政审批,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推进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积极开展文明执法教育活动,行政执法行为不断规范。

不断完善政府决策机制,建立健全专家咨询制度和合法性审查制度。

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加大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整治力度,扎实推进重点领域专项治理,严肃财经纪律,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取得较好成效。

基层民主实现形式不断丰富。

“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全面完成。

应急救援和减灾防灾体系逐步健全,信访、维稳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食品药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形势总体趋好。

  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咸宁作为后发地区,要实现赶超发展、跨越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好中求快,能快则快;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深化改革,全面开放;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支撑,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坚持以改善环境为保障,改进作风,提升效能;坚持以服务群众为宗旨,改善民生,促进和谐。

  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总量还不大,结构还不优;工业集群化、农业产业化、服务业现代化和市域城镇化程度还不高;全民创业氛围还不浓,城乡居民增收渠道还不宽;城市配套功能还不强,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和停车难、公厕少等问题亟待解决;政府转型建设还不快,公务员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以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各位代表,在历届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咸宁正在发生深刻而生动的变化,发展理念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生机活力不断显现!

所有这些,应归功于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归功于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归功于全市上下的团结拼搏,归功于社会各界的热情参与。

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向离退休老同志,向驻咸解放军、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中央、省驻咸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咸宁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和海内外朋友,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二、“十二五”时期的总体部署

  “十二五”时期是咸宁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是实现鄂南经济强市建设目标的攻坚期。

市委三届十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咸宁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指导方针和主要任务。

根据《建议》精神,市政府制定了《咸宁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纲要》审议通过后,我们将认真组织实施。

  “十二五”时期,咸宁的发展既面临新的重大考验,又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机遇来自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来自宏观调控的倒逼机制,来自中部崛起、“两圈一带”等战略的大力实施,来自市内一批重大产业、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的有力支撑,来自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的叠加效应。

我们不仅有区域发展的大环境,还有后发赶超的小气候,既有率先步入高铁时代、率先开通城际铁路等交通优势,又有内陆首家核电、华中最大火电厂等产业优势,还有资源环境承载力等基础优势,完全可以融入大武汉,前接珠三角,东联长三角。

机遇珍贵,稍纵即逝。

我们务必珍惜机遇、抢抓机遇、用好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鄂南经济强市总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大力实施“工业崛起、旅游跨越、城乡统筹、生态持续、人才保障”五大战略,着力打造小康咸宁、生态咸宁、宜居咸宁、健康咸宁、和谐咸宁,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各位代表,我们把解放思想、跨越发展写在咸宁“十二五”发展的旗帜上。

解放思想是关乎咸宁跨越发展的总开关,是干事谋事的逻辑起点,是科学发展的第一动力。

发展不够是咸宁最大的实际。

只有继续解放思想,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建立发展的统一战线,营造有利于发展的人文环境,才能开拓更宽的发展视野、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多的发展资源,切实解决咸宁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抢占科学发展的先机,实现跨越发展的目标。

《纲要(草案)》提出“两高一好、两个明显”的总体要求:

全市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于武汉城市圈平均水平,发展质效好于全市“十一五”时期,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在全省位次明显前移;“六个翻一番、四个不低于”的预期目标:

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收入、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在“十一五”的基础上翻一番,即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4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500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1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0元、中心城区面积100平方公里左右,全市城镇化率、社会保障水平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不低于省节能减排要求的下降比例;“七地一区”的创争目标:

努力把咸宁建成全国新型能源基地、全国优秀旅游目的地、中部地区产业转移重要承接基地、全省区域性现代制造业和高科技研发转化基地、全省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创新示范基地和全省首家低碳经济示范区。

这个总体目标,既考量了咸宁目前的发展基础与增长水平,又体现了“努力于快、服从于好、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既顺应了省委、省政府要求咸宁加快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殷切期望,又顺应了咸宁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共同期盼。

“十二五”时期,我们将以后发抢先的胆识、积极担当的精神,力争早日建成鄂南经济强市,不断开创咸宁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一)坚定不移地推动内生增长。

保持投资增长强度,优化政府投资,拓展民间投资,促进直接融资,依靠重大项目带动投资较快增长,力争累计投资4400亿元。

拓展消费需求,积极实施扩大消费政策,促进消费升级,培育消费热点,提升消费能力,改善消费预期,力争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

加速工业崛起步伐,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推动咸宁经济开发区建成国家级开发区;坚持合作共建,大力建设沿江、垂江经济带;着力打造电力能源、冶金建材、森工造纸、纺织服装、机电制造、食品饮料等6个年产值过百亿元的支柱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突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推动新农村建设纵深发展。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改造提升餐饮娱乐、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现代营销业,做大做强旅游、信息、文化、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有序发展房地产业。

到“十二五”期末,力争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达16%以上,三次产业比重达12:

48:

40。

  

(二)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创新。

全面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把握先行先试主动权,突破性地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

创新土地管理、投融资、户籍管理和社会保障机制。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稳妥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分类改革。

推进科技创新,健全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

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需求,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开发一批重点产品,推广一批先进技术,新建一批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科技事业在全省位次明显前移,力争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达20家,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00项,开发新产品200项,专利申请量达2000件。

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方针,统筹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形成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工作机制。

  (三)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合作。

全面融入开放大潮,真开放,先开放,大开放,全开放,形成人人都是开放精神的践行者、开放成果的创造者的生动局面。

全面提升开放实效,坚持引资与引智相结合,加强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两大“两型”社会建设综改试验区的深度融合,推进与珠三角、长三角的全面对接,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充分借用武汉、广州、上海等大城市要素配置优势,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落户咸宁;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重视引进高端产业;鼓励支持5-7家企业上市;发挥区位交通优势,打造未来湖北物流中心。

着力推进出口增长,加快出口产业带建设,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支持优势企业境外投资。

  (四)坚定不移地统筹城乡发展。

牢固树立全域发展理念,以“两纵三横”为纽带,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形成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抓好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率先建成改革开放先行区、城乡统筹和“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工业园区化、产业集群化、城镇特色化发展。

大力培育发展中心镇,建成一批工业型、农业型、商贸型、旅游型、资源开发型的特色镇,发展成为县域经济次中心。

加快基层基础建设,推动中心村建成城镇化居民点,促进社区建设功能化、管理网格化。

  (五)坚定不移地推进低碳发展。

树立低碳、绿色、循环发展理念,建设“两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快发展低碳经济,打造全省首个低碳经济示范区,建设一批低碳工业园和低碳产业项目。

发展绿色建筑,创建全国可再生能源建筑示范城市。

抓好高耗能行业和企业节能,促进农村低碳化建设,提高水、土地、矿产等各项资源的使用效率。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和推广。

实施绿色生态工程,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开展重点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建设,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

加强对污染物排放的控制。

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六)坚定不移地发展民生事业。

坚持民生优先,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规范劳动就业市场,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完善就业援助制度,鼓励自主创业。

逐步建立全覆盖、可选择、多层次、能转接的城乡一体社保管理和服务体系。

加快公租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和棚户区、农村危房改造,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

完善各项专门救助制度。

推进公共财政建设,加大民生事业投入。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

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

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完善信访维稳和安全保障机制,巩固和发展安定和谐的社会局面。

  三、2011年的工作安排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是实现新一轮跨越发展的基础之年,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之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意义深远,责任重大。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生产总值增长1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0%,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5%、1%。

  

(一)推动经济运行在加快转型中提速提质

  着力扩大内需。

努力增加投资,健全重点项目推进机制,重点抓好100个投资过亿元的项目建设,力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0亿元以上。

加快推进以咸宁核电、赤壁电厂二期、咸通高速、通界高速、咸黄高速、嘉鱼长江大桥、杭瑞高速咸宁段、潘家湾码头等八大项目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动林浆纸一体化、赤壁长江大桥、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