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45531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docx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

第八单元

  告别童年

  单元备课:

  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期,童年有很多美好的回忆,也有很多幼稚的想法,但也充满着令人感动的丰富情感.本单元收录了几篇都展现了成长过程中的精彩片断,体现了成长中对美好事物的眷恋。

  《我们上路了》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能够运用联想、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

  3、体味诗人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树立自信心、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内涵。

  教学难点:

  体味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树立自信心,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具准备:

课文插图,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期,童年有很多美好回忆,童年有很多幼稚的想法,但童年也充满着令人感动的丰富情感。

成长中我们一步步走向成熟,成熟中我们频频向童年挥手作别,走向我们自己的路。

板书课题《我们上路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初读全诗(借助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把句子读准、读通顺)

  3、指名读课文。

  4、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三、理清全诗结构

  、请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边读边思考:

每一节各讲了什么?

用笔标出来。

  2、学生通过朗读,全文分三部分(第一节:

虽然我们很稚嫩,但我们还们还是上路了;第二节:

路上可能遇到美丽也可能有挫折,但我们决不后退;第三节:

人生的路靠自己踩出,要勇往直前,脚踏实地。

  3、分三部分指明朗读课文,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四、深入理解诗句,体会全诗思想。

  、自由读每一部分内容,边读边把自己的理解或感触作上记录。

  2、在小组内交流。

  3、在全班进行交流:

  

(1)教师重点点拨“相思鸟、金孔雀、橄榄树、曼陀铃象征的意义。

  相思鸟:

指美丽的爱情;

  金孔雀:

象征成功的事业;

  橄榄树:

指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美好向往;

  曼陀铃:

预示着“我们”富有情趣的生活。

  

(2)理解“风、雨、雷鸣电闪”各比喻了什么?

  (生活中的困难、学习中的挫折等艰难考验。

  4、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

  

(1)自由用喜欢的方法朗读。

  

(2)在班级表演读。

(师配乐)

  五、拓展练习、提高能力。

  、请同学们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己创作一首同一题材的小诗或者替作者补写其他你觉得可以合理添加的章节。

  2、给学生时间练笔,然后请学生在班上朗读。

  3、总结。

  六.作业:

  完成《导学导练》相关作业。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们明白了我们要告别父母,告别呵护,告别童年独自“上路”人生的路靠自己踩出,人生的际遇顺逆交错但不能因此畏缩不前,要勇往直前,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学步》

  教学目标:

  、联系自身的成长经历和父母的呵护关爱,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2、抓住重点语句,感悟“走好人生之路,远比学步艰难,需要付出勇气和毅力。

  3、学习生字,掌握新词。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具准备:

课文插图,幻灯片。

  教学过程: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通过记叙作者看着自己的孩子学会走路时摇晃、踉跄和摔倒的情景,表达了一位父亲对孩子走好人生道路的嘱咐和期望。

  2、了解作者:

  赵丽宏:

赵丽宏,上海市崇明县人。

1951年生于上海市区。

1968年高中毕业后到故乡崇明岛插队落户,种过田,学过木匠、当过乡村邮递员。

在插队期间开始创作诗歌和散文。

197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大学毕业后在《萌芽》杂志任编辑,后聘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现为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华东师大兼职教授,全国政协委员。

  3、再读课文,然后交流词语意思,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4、开展自主学习: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含义深刻的句子,作好旁注。

  

(2)小组交流,相互启发。

  (3)汇报交流,点拨引导:

  重点讨论以下句子含义:

(尊重学生多元感悟)

  

(1)只要不摔倒,你总是乐此不疲。

  

(2)在你未来的人生旅途上,必然会遇到无数曲折和坎坷,儿子啊,但愿你不要失去刚学步时的那份勇气。

  (3)你的额头留下了难以消退的伤疤,这是你学步的代价和纪念。

  (4)生命的过程,大概就是学步和寻路的过程。

  (请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谈谈你的理解。

  5、讨论:

父亲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看着儿子学步的?

  6、感情朗读课文,感悟课文语言美:

  本文语言亲切委婉(第二人称),多处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许多话语哲理性强,耐人寻味。

  7、布置作业:

(1)完成《导学导练》相关作业

  

(2)积累有关AABB、AABc等形式的成语。

  教学反思:

  教学中首先是语言的亲和力是一般老师不可比的,其次思路清楚,更重要的是老师特别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在学校的最后一天》

  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词。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师生之间难舍难分的感人之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师生之间难舍难分的感人之情。

  2、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的中心。

  教具准备:

课文插图、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字词、内容

  二、展示目标(同上)

  三、学习新知:

  、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2、找生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在学校的最后一天》中作者回忆了自己小学生学习生涯的最后一天——即将分别的感人情景。

作者通过自己的语言和心理,描绘师生之间离别时的感人场面,表现作者在学校最后一天的回忆和留恋之情。

  3、生读文,找出感受最深的地方。

  

(1)老师对学生的爱:

语言描写“中学的老师要严格的多,你们要继续努力学习,做个好学生。

我一定不会忘记你们的!

我对你们说的都是心里话,记住我的话吧!

”“吹得不错呀,斯巴多尼!

”体现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嘱咐。

动作描写“揉了揉他的头发”,体现老师对学生的浓厚感情。

  最后一段其实含蓄地点明了作者的情感,也可以看作的精彩点题之笔。

“等我回到家里,如果我做了什么后悔的事,那就是不得不洗去脸上的唾沫印儿,”是说“我”极想留下一些什么学生的东西作为永久的纪念,所有没收上来的东西都已经还给了学生,只有这“唾沫印儿”是学生主动给予的,“我”极为珍惜,不忍洗去,也就是含蓄地表达了老师对学生的不舍,对学生的爱。

  

(2)学生对老师的爱:

“噙着泪水”、“团团围住”、“热泪盈眶”、“挤”、“抽噎”等等。

“拥抱”、“吻”、“抓”、“拉”、“塞”,动作的描写体现了同学们对老师的依依不舍之情。

  4、写作特点:

  

(1)本文是回忆性叙事散文,以时间为顺序组织全文。

  

(2)在行文上富于变幻,顺叙和插叙相结合的行文方法。

  5、练习:

我的学生是一群怎样的孩子?

  6、小结:

主题思想

  四、作业:

拓展延伸,写一篇同题作文

  板书设计:

新课标第一网

  对学生的爱逐一描述

  时间顺序  对学生家长的回忆  对学校最后一天的留恋

  对校园的不舍

  教学反思:

  《在学校的最后一天》一文中,作者从教师的角度回忆了自己教书生涯的最后一天———和小学毕业班学生们在学校的最后一天的感人情景。

文中作者通过回忆,再现了他那群上课不爱听讲,爱搬弄是非,爱打瞌睡,爱刻字,爱搞恶作剧的学生。

这不由使我思考,中外儿童在天性上并没有太大差别,他们和我的学生一样既调皮又可爱。

  为了引导学生跟文中的孩子们的表现做一下对比,反思自己言行。

我让学生先给文孩子分类,然后看看自己是归哪一类的,大家个个积极主动。

有好几孩子主动承认爱往桌面刻字;还有两个学生问我自己最近总是上课不专心该怎么办?

最让我吃惊的是范志民竟然自动“揭发自己是爱搬弄是非的人。

他可是个向来不愿接受批评的人呀!

我想他既然敢于承认错误,那么在他心中会深深反思,引以为鉴吧!

  在课堂上,我既完成了教学任务。

又引导大家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了一次自我批评,自我教育,提高了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

我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敢于认错,改正错误的勇气和决心远比书本中知识与技能更有价值。

  《万岁,母校》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结合自己经历体会莘莘学子对母校的深情。

  3、反复诵读,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

  反复诵读,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2、结合自己的经历体会莘莘学子对母校的深情。

  教具准备:

录音范读,幻灯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字词、内容

  二、展示目标(同上)

  三、学习新知:

  、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2、找生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万岁,母校》是一首现代叙事诗,这首诗通过叙述母校校庆时学生纷纷回母校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校的赞美之情。

  3、分层次,概括内容。

  

(1)第一、二小节,点出建校五十年许多学生重新回到母校的感受。

  

(2)第三至七节,介绍了不同职业的学生。

再现了当年母校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3)第八至十一节,描述了师生共聚的感人场景。

  (4)理解最后一小节。

指出从母校毕业的学生,奔赴祖国四面八方,在不同岗位贡献自己的力量。

也体现母校的作用,培养我们成为祖国明天的栋梁。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5、找学生朗读。

  6、分组比赛。

  四、编排情景剧《20年后再相会》

  五、生谈感受。

  六、作业:

  、写一篇作文《20年后再相会》。

  2、描绘20年后的校园景象。

  教学反思:

  下课了,孩子们仍意犹未尽,都围着我七嘴八舌地说着……从他们的眼神中我读懂了许多:

不舍、感激、希望、祝愿……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孩子们早已熟知,而现在流露出的是孩子们的真情实感。

教育教学的结果不就是如此吗?

盘点这堂课,我暗自庆幸,庆幸自己的“机智”,没有错失这样的精彩。

但更多的是反思,为什么备课时没有考虑全面呢?

可能是我过多地预设了自己对文本的感受,而有些忽略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总是想当然地认为简单,草草了事,没有深入挖掘。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而我恰恰就做得不够好!

  《童年的朋友》

  教学目标:

  本文是一篇自传体小说的节选,教学时应根据自传体的特点,结合教学实际,应用到平时的写作指导中,同时还应学习本文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方法。

  教学重难点:

抓住外貌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教具准备:

录音范读,一些童年时生活的照片,幻灯片。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刚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寒假,请大家说说,你在假期里见到了童年的朋友了吗?

是不是跟大家一样,写的也是他童年的小伙伴?

要知道答案,我们今天就一同走进作者的童年生活吧!

  二、作家简介

  、你了解到作者的哪些情况。

(提问学生,先由学生先说一说)

  2、教师补充说不到的情况。

  三、课堂互动过程

(一)

  、生字词语音检查(加点字注音)

  先由教师出示卡片(或pot),列出下面词语,提问学生。

   咕哝()噗噗()发绺()颤动()胸脯()兜起来()

  马鬃()诅咒()两颊()镶银()嗅烟草()

  然后由课代表,教学生拼读这些词语,并当场听写出“噗噗”“发绺”“兜起来”“马鬃”“诅咒”这几个词语。

  2、各学习小组根据课文,各提出一个问题考察其他各组。

  3、课堂讨论:

本课中的外祖母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老人家?

  4、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作为课堂练习

  

(1)本文采用第几人称进行叙述?

  

(2)本文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

  (3)本文出现的人物有哪几个?

为何要简单的交代母亲?

  (4)课文采用外貌描写的方法,请问作者具体写到了外祖母的方面?

  (5)课文有几处写眼睛,为何要突出的写她的眼睛呢?

(体会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

  (6)课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请问:

有哪几句是比喻句?

本体、喻体分别是什么?

  (7)课文出现两个破折号,作用是什么?

  四、课堂互动过程

(二)

   抽出本班的两个男生,要求学生当堂完成100字的人物外貌描写比赛,看谁写得快,描写得象。

  五、课后练习

  、收集开学第一个星期本班发生的主要事迹,在练习册中写出三四件。

  2、对课堂进行的外貌描写进行补充完善。

  教学反思:

  教学后,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童年朋友的怀念与珍惜之情,还感受到要珍惜自己的童年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第八单元同步作文:

  写作要求:

  本单元的主题是“告别童年”,多彩的童年值得我们珍惜,童年伙伴也值得我们怀念。

把那些充满了童趣的童年生活写下来,重温童年的快乐。

  写作指导:

  、选一、两件事反映其特点,写出其思想品质方面的特点,才会有血有肉。

  2、记叙事情或活动,必须将事情或活动写具体。

第一,在动笔时要把材料准备充足,对要写的事情作认真回忆。

第二,重点写好一些重要场面或过程。

把它写得具体形象,整个事情就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3、不要停留在一般现象的叙述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