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研究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44568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38.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犯罪心理学研究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犯罪心理学研究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犯罪心理学研究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犯罪心理学研究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犯罪心理学研究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犯罪心理学研究教学大纲.docx

《犯罪心理学研究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犯罪心理学研究教学大纲.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犯罪心理学研究教学大纲.docx

犯罪心理学研究教学大纲

甘肃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犯罪心理学研究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诉讼法学专业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方向专业方向课,侦查学、物证技术方向专业选修课,刑法学专业专业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概括了解心理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了解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明确犯罪心理的构成及其与犯罪行为的关系;明确犯罪心理产生、形成的原因及其发展变化的特点、规律;认识犯罪人心理的基本特征及其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了解并掌握犯罪人在犯罪的不同阶段及其在不同诉讼阶段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了解并掌握证言及辨认中的心理学问题;了解侦查、审讯、审判、犯罪心理的预测、预防和矫治等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并概括了解犯罪心理分析与测试技术;从而为专业学习和未来从事公安、政法工作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第三节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第四节犯罪心理学与有关学科的关系及学科性质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心理学概述

第二节心理的实质

第三章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

第一节犯罪心理概述

第二节犯罪心理诸因素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

第三节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关系

第四章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其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

第一节犯罪心理形成原因的有关学说

第二节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外因素

第三节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因素

第四节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犯罪心理形成原因的基本观点

第五节犯罪心理形成的一般规律

第六节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第五章犯罪人的基本心理特征

第一节犯罪人个性的基本特征及其有关类型

第二节犯罪人不同方面的基本心理特征

第六章不同类型犯罪人心理

第一节不同罪名犯罪人心理

第二节不同犯罪经历犯罪人心理

第三节共同犯罪人心理

第四节不同性别犯罪人心理

第五节不同年龄犯罪人心理

第七章变态心理与犯罪

第一节变态心理及其形成原因

第二节变态人格与犯罪

第三节精神发育不全与犯罪

第四节精神异常与侵害行为

第五节拘禁性精神异常与伪装精神病

第八章侦查中的心理学问题

第一节犯罪人在作案前、中、后的心理

第二节影响犯罪心理活动的因素

第三节侦查活动不同阶段的心理学问题

第九章犯罪心理分析技术

第一节犯罪心理分析技术概述

第二节犯罪心理分析技术在案件侦破中的价值与作用

第三节犯罪心理分析的途径、步骤与方法

第四节对案情及案犯的分析

第五节犯罪心理分析技术在疑难案件中的应用

第一十章犯罪心理测试技术

第一节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概述

第二节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六大阶段技术

第三节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应用的条件及其有关问题

第一十一章 审讯心理

第一节犯罪嫌疑人在审讯阶段的心理活动

第二节审讯的心理学原则与方法

第三节供述障碍、供述动机及消除对抗心理的一般方法

第四节审讯失误的心理分析

第五节审讯取得成功的主体心理因素

第六节假供的生理心理因素

第七节国外有关心理学讯问法

第一十二章 审判心理

第一节被告人在审判阶段的心理活动

第二节影响审判的心理因素

第三节刑罚的心理效应

第一十三章证言及辨认中的心理学问题

第一节影响证言可靠性的因素

第二节辨认中的心理学问题

第一十四章 犯罪心理的预测、预防和矫治

第一节犯罪心理的预测

第二节犯罪心理的预防

第三节犯罪心理的矫治

(四)教学时数

54学时

(五)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为主,辅以案例分析、讨论、演示和查阅文献资料。

二、本文

第一十五章绪论

教学要点:

犯罪心理学的概念;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犯罪心理学的任务;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一、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一)犯罪心理学的概念

   狭义:

研究犯罪心理及其产生、形成和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广义:

研究与犯罪和司法有关的心理活动以及揭露、打击、矫治和预防犯罪的心理学方法与技术的科学。

(本课采取广义犯罪心理学的概念体系)

(二)研究对象

1.犯罪心理

2.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

3.犯罪行为

4.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及其方法与技术

二、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任务

(一)揭示犯罪心理的构成与机制及其产生形成和发展变化的特点与规律;

(二)揭示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之间的机制;

(三)揭示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

(四)揭示犯罪人的基本心理特征及不同类型犯罪人的不同心理特征;

(五)揭示犯罪行为与犯罪心理之间,以及犯罪心理与影响制约其的有关因素之间的对应关系及其特点和规律;

(六)揭示犯罪人在犯罪的不同阶段、不同情景和条件下,以及犯罪嫌疑人在诉讼活动的不同阶段,心理及其行为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七)揭示与案件有关人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影响其陈述、证言和辨认可靠性的因素;

(八)揭示影响司法人员心理活动的有关因素;

(九)研究揭示谎言及涉案人的表现与特征;

(一十)为扩大犯罪信息来源提供心理学的科学依据及其方法与技术;

(一十一)为提高起诉和审判工作的质量提供心理科学的支持和帮助;

(一十二)为司法援助、辩护工作和保护无辜提供心理科学的支持与帮助;

(一十三)为罪犯的教育改造工作提供心理科学的支持和帮助;

(一十四)为提高刑事科学的理论水平和刑事司法的实践水平,以及为提高司法人员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支持和服务;

(一十五)为社会、学校和家庭提供犯罪预防的有关心理学知识。

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一、中国古代关于犯罪与司法心理学的有关思想观点及其实践

二、犯罪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犯罪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

第三节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一、原则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原则

(二)社会因素与生物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三)系统论原则

(四)实验与实践及其思辨相结合的原则

(五)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二、方法

(一)心理分析法

(二)观察法

(三)谈话法

(四)问卷法

(五)统计法

(六)个案法

(七)案例分析法

(八)经验总结法

(九)活动产品分析法

(十)实验法

(十一)内省法

第四节犯罪心理学与有关学科的关系及学科性质

一、与有关学科的关系

犯罪心理学与心理科学众多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它心理学科是其基础理论学科,犯罪心理学是心理科学原理和方法在犯罪及司法领域中的应用;同时,与众多刑事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既是刑事科学的基础理论学科,又是刑事科学的一门实际应用学科。

二、学科性质

1、是介于刑事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一门多学科交叉整合的独立学科。

2、是涉及众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3、既是理论科学,又是应用科学。

考核要求:

明确犯罪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任务、犯罪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和现状以及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第一十六章心理学基础知识

教学要点:

人基本的心理现象及其相互关系;心理的实质。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心理学概述

一、什么是心理学

1、心理

客观事物及其它们之间的联系在头脑中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2、心理学

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人基本的心理现象

(一)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想象、思维

2、情绪情感过程:

情绪、情感

3、意志过程:

意志

4、注意(贯穿于心理活动始终的心理现象)

(二)个性心理

1、个性:

在人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生活实践形成的个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个性倾向性:

兴趣、需要、动机、信念、世界观

3、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性格、能力

(三)心理状态

1、概念:

人在一段时间里和一定情境中,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

2、影响、制约心理状态的因素

(1)情境

(2)个性特点

(3)经验

(4)动机等

第二节心理的实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一)脑是心理现象产生的主要器官

(二)脑的活动依赖于整个神经系统的协同活动

(三)反射是人脑活动的方式

1、反射

2、反射弧

3、反射的种类

(1)非条件反射

(2)条件反射

(四)人的大脑具有两种信号系统的功能

1、第一信号系统

2、第二信号系统

(五)大脑皮层基本神经过程及其运动规律

1、基本神经过程

2、运动规律

(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与抑制的相互诱导

(3)大脑皮层机能的系统性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客观现实是人心理活动的源泉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三)人的心理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

(四)人的心理受客观现实的制约和影响

考核要求:

掌握人基本的心理现象及其相互关系;明确个性、需要、动机、气质、性格的有关问题;明确影响、制约人心理状态的因素;明确心理的实质。

第一十七章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

教学要点:

犯罪心理的概念、犯罪心理的构成因素及其作用、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关系。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犯罪心理概述

一、关于犯罪心理的概念问题

(一)存在两种观点

(二)犯罪心理的概念:

即影响并支配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

二、构成犯罪心理的基本因素

(一)错误、腐朽的思想认识和低下的认识水平

(二)非分需要

(三)犯罪动机

(四)消极情绪和低级情感

(五)不良的意志品质

(六)犯罪习惯

(七)犯罪智能

三、关于犯罪心理结构的问题

(一)存在不同观点

(二)犯罪心理结构的概念:

即犯罪心理的组合形式。

第二节犯罪心理诸因素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

一、错误、腐朽的思想认识和低下的认识水平与有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

二、非分需要与有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

三、犯罪动机与有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

四、消极情绪和低级情感与有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

五、不良的意志品质与有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

六、犯罪习惯与有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

七、犯罪智能与有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

第三节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

一、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关系

(一)犯罪行为受犯罪心理的支配,是犯罪心理的外化。

(二)犯罪行为受不同因素动机的支配。

(三)犯罪行为常常受多种因素动机的支配。

(四)犯罪心理不一定必然外化为行为。

二、犯罪心理外化为行为的过程

(一)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在时间和方式上表现出不同特点。

(二)存在着矛盾斗争

三、犯罪动机的类型

(一)不同性质的犯罪动机

1、财欲型犯罪动机

2、情欲型犯罪动机

3、性欲型犯罪动机

4、利欲型犯罪动机

5、其他型犯罪动机

(二)不同形成过程的犯罪动机

1、渐变型犯罪动机

2、突发型犯罪动机

(三)不同表现方式的犯罪动机

1、直接犯罪动机

2、间接犯罪动机

(四)不同作用的犯罪动机

1、主导犯罪动机

2、辅助犯罪动机

(五)不同产生顺序的犯罪动机

四、犯罪动机的发展变化(四种结局)

(一)按照原犯罪动机,达到犯罪目的而告终。

(二)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出现新的刺激情景,迅速产生新的犯罪动机,发生新的或更为严重的犯罪。

(三)犯罪行为实施过程中由于遇到意外阻力和困难,使犯罪动机自然终止。

(四)犯罪人由于内外积极因素的出现和影响,经过动机斗争有所悔悟,自动放弃犯罪动机而终止犯罪。

五、犯罪动机外化为行为的几种形式

(一)直接了当的外化为行为

(二)主动调控式的外化为行为

(三)互动助长式的外化为行为

(四)激情状态下外化为行为

(五)无意识状态下外化为行为

(六)集群状态下外化为行为

考核要求:

明确犯罪心理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明确有关心理因素在犯罪心理形成中的作用;明确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关系。

第一十八章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其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

教学要点:

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及其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犯罪心理形成原因的基本观点。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关于犯罪心理形成原因的有关学说

一、生物学的原因论

二、社会学的原因论

三、心理学的原因论

(一)人格结构失衡论

(二)挫折攻击论

(三)情绪障碍论

(四)欲求不满论

四、精神病理学的原因论

五、多元论

六、综合动因论

第二节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外因素(外在因素)

一、社会因素

(一)大环境因素

1、不良的社会制度或社会制度的弊端

2、不良的社会意识、风气、文化等

3、政治、经济形势的动荡

4、失业和贫困

5、各种丑恶现象

6、犯罪条件

(二)小环境因素

1、家庭的不良因素

2、学校教育的不力和失误

3、居住地周围的不良影响

4、不良的人际关系和交往

5、工作场所的不良因素

6、职业条件

(三)情境因素

1、侵害对象方面的因素

2、现场其他人的因素

3、场合、气氛

4、机遇

5、各种挫折情境

二、自然因素

(一)自然灾害

(二)季节、气候

(三)地域条件

(四)天气

(五)昼夜因素

第三节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因素(内在因素)

一、不良的心理因素

(一)消极错误的认知及低下的认识能力

(二)道德、法制观念淡薄或错误

(三)不良的需要结构以及有关动机

(四)消极的气质和性格特点

(五)消极情绪、低级情感

(六)问题人格

(七)危险心结

(八)心理变态

二、异常的生理因素

(一)脑机能障碍

(二)内分泌异常

(三)物质代谢异常

(四)性染色体异常

(五)酒精中毒

(六)药物依赖

三、年龄因素

第四节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犯罪心理形成原因的基本观点

一、犯罪心理是在主体内外各种不良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二、不良的外在因素、异常的生理因素以及年龄因素在犯罪心理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其中社会因素起着经常的主导性的作用。

三、不良的心理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四、对不同人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要做具体分析。

第五节犯罪心理形成的规律

一、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是内外不良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过程。

二、犯罪心理的形成体现了个体对外界不良因素的积极能动的反映。

三、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是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四、犯罪心理在犯罪活动中遵循反馈原理,不断得到强化而趋于巩固和发展。

第六节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一、恶性发展

(一)犯罪自觉性和主观性增强。

(二)个人欲望更为强烈。

(三)犯罪智能提高,使犯罪心理的形成更为容易。

(四)犯罪心理向多方向发展。

(五)反社会心理增强。

(六)犯罪心理的定型化。

二、良性转化

需要内外积极因素的作用。

犯罪人具有的内在积极因素,是犯罪心理良性转化的主观心理基础。

考核要求:

掌握犯罪心理形成原因的有关学说;明确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有关因素及其作用;明确犯罪心理形成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规律和特点。

第一十九章犯罪人的基本心理特征

教学要点:

犯罪人个性的基本特征及其不同方面的基本特征。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犯罪人个性的基本特征

一、犯罪人个性的基本特征

(一)个性的社会化缺陷

即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和缺陷,导致的个性中存在的不能顺应社会生活和要求的问题。

(二)个性的反社会性

即个性中存在与社会的对立状态。

(三)犯罪人个性问题的多样性

二、犯罪人的有关人格类型及特点

(一)反社会人格

(二)犯罪人格

(三)缺陷人格

第二节犯罪人不同方面的基本心理特征

一、认识特征

(一)消极、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腐朽、自私的道德观

(三)错误、淡薄的法制观

(四)错误、对立的社会观

(五)歪曲、颠倒的审美观

(六)认识的主观性、片面性、情绪性和低下性

二、需要特征

(一)个人需要恶性膨胀,导致非法欲望的产生和增强

(二)非份需要居于需要结构的优势地位

(三)个人需要与社会处于对立状态

三、情绪、情感特征

(一)情绪消极、情感低级,情绪、情感的社会化程度低下

(二)极易产生消极而强烈的情绪、情感反应

四、意志特征(表现为两极性)

(一)在趋向正确方向上的意志力薄弱

(二)在趋向错误方向上的意志力顽固、强烈、执拗

五、气质、性格特征

气质与性格的消极特点表现明显

(三)

考核要求:

明确犯罪人个性的基本特征及其不同方面的基本心理特征。

第二十章不同类型犯罪人心理

教学要点:

不同类型犯罪人的主要心理特点及其犯罪行为特点、杀人、强奸和伤害犯罪的动机类型,青少年年龄特征与违法犯罪的关系。

教学时数:

7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不同罪名犯罪人心理

一、杀人犯心理

(一)主要个性心理特征

1、性情暴戾、冷酷残忍、心狠手辣

2、心胸狭窄、嫉妒心盛、极端自私

3、气质、性格类型的两极性明显

(二)杀人动机

1、报复

2、图财

3、强奸

4、恐惧

5、奸情

6、嫉妒、怀疑

7、逞强

8、友情

9、激情

10、受雇

11、嫁祸

12、遗弃

13、变态

14、其他

(三)杀人心理发展的特点

1、极易恶化

2、部分人易产生自绝心理

二、强奸犯心理

(一)主要个性心理特征

1、性欲望强烈,知觉选择性的性倾向明显强烈

2、缺乏基本的性道德

3、对性刺激的耐受力差

4、性的冲动常常影响正常的认识活动,存在智力低下现象

5、部分人缺乏与异性交际的能力

6、大多挫折忍受力低,并且有严重的自卑感

(二)导致强奸心理形成的几种情况

1、习惯型

2、冲动型

3、性欲亢进型

4、性变态型

5、机会型

(三)强奸动机

1、性欲型

2、权力型(补偿型)

3、愤怒型

4、虐待型

三、伤害犯心理

(一)主要个性心理特征

1、自尊心极强

2、性格暴戾野蛮,好斗、好胜、好攻击

3、情感狭隘而强烈

4、多数属胆汁质,情绪极易冲动

5、看重暴力,善于武力解决问题

(二)伤害行为的动机

与杀人动机基本相同。

另外常见的还有:

1、寻求刺激

2、移情发泄(迁怒)

四、盗窃、扒窃、抢劫犯心理

(一)个性心理的共同特征

1、物质需要居需要结构的首要位置,享乐欲望强烈

2、知觉选择性的钱财倾向明显强烈

3、性格自私贪婪、缺乏自尊心

4、往往具有错误的社会认识

(二)个性心理的不同特征

1、盗窃犯

2、扒窃犯

3、抢劫犯

(三)近些年的特点

1、胆大妄为

2、犯罪心理极易恶化

五、诈骗犯心理

(一)主要个性心理特征

1、物欲强烈、人格虚伪

2、一般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观察力敏锐、应变能力强

3、善于揣摩和利用他人的心理弱点、能说会道

4、善于表演并易于进入角色

(二)形成诈骗心理的主要心理因素

1、自信智力超人、不易暴露

2、认为诈骗不费力气、风险较小、生财容易

3、认为后果不重、责任不大

六、贩毒犯心理

(一)贩毒心理形成的主要心理诱因

1、贩毒的高额利润

2、贩毒行为的隐蔽性

(二)主要个性心理特征

1、具有极强的冒险心理

2、具有极强的侥幸心理

3、具有极强的拒捕心理

七、流窜犯心理

(一)主要个性心理特征

1、形成了较深的犯罪习性、个性犯罪人格化

2、具有较高的犯罪智能

3、心狠手毒、不计后果、心理压力较轻

4、胆大贪婪、善于连续作案、迅速逃窜

5、作案时不大关心现场痕迹

6、多次作案的手法、工具、方式相同

(二)动机特点

1、动机产生简单、缺乏动机斗争

2、犯罪动机多样化

第二节不同犯罪经历犯罪人心理

一、初犯

(一)心理特点

(1)犯罪心理的自觉性、主动性较弱,犯罪心理尚不稳固

(2)犯罪前动机斗争激烈

(3)作案中紧张、恐惧、慌乱程度较高

(4)作案后心神不宁,惶恐紧张

(5)抓获后一般极度紧张,恐惧

(二)行为特点 

1、作案前行为异常表现较为明显

2、作案中遗留痕迹和破绽较多

3、作案后惶恐紧张、行为反常

二、累犯

(一)心理特点

1、已形成了较为稳固的犯罪倾向,犯罪活动具有明显的主动性、自觉性

2、侥幸心理增强,犯罪动机易于确立

3、作案中及作案后的紧张、慌乱、恐惧及不安程度降低

4、犯罪心理向多方向发展

(二)行为特点

1、易结团伙作案

2、往往进行多种犯罪

三、惯犯

(一)心理特点

1、已形成了犯罪人格

2、具有较高的犯罪智能

3、对犯罪活动心理高度适应,情绪较为平静、镇定

4、胆大贪婪,心狠手辣,不计后果

(二)行为特点

1、狡诈性

2、迅速、熟练性

3、残忍性

4、连续周期性

5、类似性

6、单独性

第三节共同犯罪人心理

一、心理特点

(一)共同性和统一性

(二)相容性

(三)依附性

(四)情感连结

(五)权威与服从

(六)交感效应

(七)相乘效应

(八)责任扩散

(九)去个性化现象

二、共同犯罪人的行为特点

(一)团伙犯罪行为特点

(二)集团犯罪行为特点

(三)带黑社会性质的有组织犯罪行为特点

(四)集群犯罪的行为特点

第四节不同性别犯罪人心理特点

一、男女两性的心理差异及其犯罪特点

(一)男女两性的心理差异

(二)男女两性的犯罪特点

二、女性犯罪人的一般心理特征

(一)思维的深度广度较差、直观性强

(二)认识的理性意识较差、情感色彩浓重、晕轮效应显著、易受暗示

(三)感受性强、敏感细腻

(四)情感体验丰富、深刻、易冲动

(五)依附心理较重

(六)心胸狭窄、易猜疑、好嫉妒、遇事不易想开

(七)虚荣心强、内心矛盾多、思想易反复不定

(八)心理防卫机制简单消极

(九)生理变化易引起明显的心理反应

三、女性犯罪的发展趋势与特点

(一)犯罪类型多样化

(二)暴力、流氓犯罪严重化

(三)与男性共同犯罪增多、智能化程度提高

(四)犯罪数量趋增

第五节青少年犯罪人心理

一、青少年年龄特征与违法犯罪

(一)青少年的年龄特征

1.生理特点

(1)身体外形剧变

(2)生理机能迅速增强

(3)性发育成熟

2.心理特点

(1)自我意识迅速增强

(2)情绪、情感丰富强烈,易冲动

(3)需要结构变化,内容增加

(4)认识、自我控制等能力发展,但落后于其它身心水平的发展

(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矛盾

1.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

2.各心理因素之间的矛盾

3.主观需要与客观现实的矛盾

(三)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矛盾性是产生违法犯罪的重要的主体原因

二、犯罪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