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育人功能的教学实现策略.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44314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育人功能的教学实现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育人功能的教学实现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育人功能的教学实现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育人功能的教学实现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育人功能的教学实现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育人功能的教学实现策略.docx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育人功能的教学实现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育人功能的教学实现策略.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育人功能的教学实现策略.docx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育人功能的教学实现策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育人功能的教学实现策略

一、学段分层的教学目标定位

(一)高等教育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目标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服务社会的神圣使命。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大课题。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

要求“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这就为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赋予了新的使命,为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高等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文明传承、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科技与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为特征的新世纪的到来,高等教育的功能更加凸显,世界各国都对高等教育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其中的表现之一就是对高等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对其使命和作用的重新认识。

高等教育是继承人类文化、传播人类价值的重要手段。

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承担起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的作用,一向被认为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和人类精神的家园。

从历史渊源来看,大学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传承、守望文化,将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传授给年轻一代,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因为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人类历史的珍贵宝藏,是人类生活经验和生产经验的积累,还是促进年轻一代社会化、凝聚社会精神力量、延续社会生命的重要资源。

传承文明离不开教育,教育中的教学是最重要的知识传播方式,它通过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将人类文明长期积淀的优秀文化成果传授给学生。

知识如果不能通过有效的传播与传递为更多人所了解,便不可能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更不能被整个社会接受和认同,也就难以为社会所用。

中国高等教育作为文化与知识传播的重要渠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传播先进、优秀的思想文化知识,既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也是宪法和法律赋予高等教育的神圣职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内容的有机统一。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长期共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就是其核心价值体系。

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施加着深刻的影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

但核心价值体系只有深入到社会成员的道德意识之中,内化到社会成员心中,以及实现了社会的价值要求和个人的价值认同的统一、个人的行为选择和自我道德评价的统一时,才能在社会中确立其核心地位,发挥主导功能,并成为广大人民行动的指南和精神动力。

国民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由于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地位,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2、高等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肩负着重要的文化责任

高等教育不仅有弘扬、传播先进文化的责任,更担负着创造新思想、引领社会先进文化发展和价值导向重要使命。

与其它社会机构相比,大学是一个追求真理、研究和传播高深学问的地方。

大学的教授和学者作为思想自由的知识分子,“其最根本的特征就是自由地从事永无止境的高深学问的探究。

在这种探究中,学者的活动只服从于真理的标准,而不是社会其他的因素。

他们‘有权探索一个论点到它可能引向的任何地方’,而不存在任何的掣肘和局限。

”所以,大学往往是思想文化创新的基地。

大学又被认为是社会道德的“良心”和文化发展的“灯塔”,具有文化批判和引领功能。

因为,一方面大学具有科学、民主、创新的精神理念,相对平等、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从而保障了大学对社会正义的追求;另一方面,作为以思想为职业的自由的知识分子,他们最能从理想和理性的角度出发,对世俗的偏见、权威进行抨击,对落后于时代的传统思想与社会习惯进行纠偏,并通过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过程中对文化发展多种可能性不断进行的价值判断和文化选择,起到推动和引领社会文化前进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日益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进一步得到弘扬;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得到广泛认同和践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科学发展、共创和谐的思想日益成为社会精神生活的主流。

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社会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

这一方面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空前的活力,但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在意识形态领域弘扬主旋律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

对此必须加以引领,否则就会影响和冲击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和冲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目标取向。

从一定意义上讲,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责任需要高校来承担。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大学总是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是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大学也总是勇敢地、自觉地担当起为民族培养人才,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责任,并成为倡导和引领时代精神的前沿阵地。

譬如,文艺复兴时期,高等教育曾是批判基督教文化,倡导人文主义精神的阵地。

在中国,“五四”时期的高等教育,更是成为批判封建专制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学的“堡垒”,并在某种意义上,催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今天,大学已成为政府和公共组织所需要的专门知识的主要人才库和思想库,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主流社会的文化中心。

而且,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资源丰富,学科门类齐全,基础研究优势明显,国际学术交流活跃,加上高校知识分子对学科前沿发展趋势的敏锐把握、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求真求实精神,使其文化成果不仅属于社会文化的内在组成部分,也成为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的指示器,成为人类社会文明薪火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

因此,以崇高的理想、良好的观念影响人们的精神风貌,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是中国高等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义不容辞的文化责任。

3、高等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发挥着示范和辐射作用

为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

大学不仅是人类智慧和知识产生、汇集的地方,也是向外界辐射和散播先进思想的场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

“大学对整个社会发展所负的责任,在发展中国家比其他任何地方都更为突出”。

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人们对知识的信仰和追求,巩固了高等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加重了其在公众心目中的分量,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更加显著。

作为建设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高校在宣传和研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吸收和借鉴外国进步文明成果以及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全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走在全社会的前列,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示范区。

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学校特色,体现共同思维模式、道德规范、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总和。

由于高校以传授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培养高素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为己任,校园文化建设往往以未来社会的需要为着眼点,敢于开风气之先和敢于引领社会文化前进方向,因此校园文化常具有超前性;又由于高校校园文化代表了社会文化的先进层次,因此又具有示范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成为影响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极为重要的途径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再用这种文化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影响和文化熏陶,从而发挥大学校园文化的示范、辐射作用。

高校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基地。

高校历来是意识形态领域比较敏感的地方,先进的思想文化不去占领这块阵地,各种错误的思想文化就会去占领。

因此,高等教育要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就必须自觉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贯彻于学科建设、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课题研究、成果评价等各个环节,用先进文化培育大学生。

此外,高等学校还可以成为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参与者,通过师生员工参加所在城市的社区文化建设,向全社会辐射先进文化思想,有效影响社区文化的发展方向,从而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范围。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胡锦涛同志指出: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精神状态、道德情操、理想抱负、价值取向、心理素质和行为方式,将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

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证。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积极、健康、向上,主流是好的。

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

如表现在部分学生片面地、错误地或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一些学生的理想信念在淡化和动摇、出现了道德弱化、诚信缺失、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问题。

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很好地得到解决,必然会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

因此,高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途径。

人文教育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途径。

现代高等教育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教育,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已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人文精神表现了人类对自身现状与命运的积极关注和反思,体现在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

人文精神蕴涵着丰富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相通的文化资源,人文知识是人文精神的直接表达方式。

众所周知,悠久的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其实质内涵可概括为:

(1)注重整体精神,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

(2)推崇仁爱原则,倡扬厚德载物与人际和谐;(3)重视人生价值,强调个人在家庭人伦以及社会关系中的义务;(4)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5)重视修养践履,强调道德主体的能动作用。

这些优秀文化传统,对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成长壮大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许多方面都贯穿着中国文化传统,比如,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党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结合我国道德建设的具体实际情况,为我国道德建设提供的重要的道德原则和价值尺度。

孟子云: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朱熹解释道:

“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

有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故所系甚大”,而古人管仲一句“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更每每为后世道及,这充分说明中国先哲将荣辱与人格尊严放在了同样重要的地位。

这种折射着中华民族精神的荣辱观,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思想政治教育是对社会成员进行系统的政治价值和政治规范教育的社会活动,是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以及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

抓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这项工作,就抓住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学生的首要问题。

特别是自2006年秋季在全国普通高校开始实施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方案,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中心内容的完整的课程体系。

高质量地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因此,高校要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工作,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引领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

总之,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导学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帮助他们提高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能力和水平,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人才的重要任务和重大使命。

二、紧贴生活的教学内容设计

(一)高等教育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活化教学内容

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改进优秀学生培养方式,创新研究生培养方法,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要通过校园文化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力,加强校园文化环境、设施和媒体等高校物质文化建设,使之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以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为核心,形成大学独特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氛围。

吸收大学生时尚流行的文化元素,加强高校辅导员博客、QQ群、贴吧等网络教育能力建设,努力实现网络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

要逐步完善实践教育、体验教育的机制,使大学生在实践中认知社会、感受生活、树立信念,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

要注意内化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在接受帮助和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强化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要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

要加强毕业生就业形势与政策的宣传教育和创业指导,让他们在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中深刻理解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标、教育思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紧密结合,除了实现教学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紧密融合外,还必须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方式上下足功夫,尤其是要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价值取向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统一与紧密结合。

必须深刻认识到,如果忽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上的指引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极可能丧失“主阵地”、“主渠道”的原本价值,除了给学生复习一下中学、小学都在学习的历史和政治知识,将不再具有其他现实的意义,沦为功利化的过场戏、面子工程或者应试工具。

同时,课程教学会流于形式,缺乏足够的政治敏感性和对学生的感染力,更谈不上对大学生产生积极、深入和持久的影响了。

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探索过程中,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仍有待得到教学实践的反馈修正,教学实效仍有待得到教学部门和大学生的认同。

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期,尝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纲挚领的中心来总体把握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价值,会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方向。

笔者构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程教学方式上的结合,就是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于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用性,或者说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树立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导向,据此进行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考核上的改革。

主要设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内容上大胆向现实具体内容倾斜

具体地说,就是大胆地放弃各门课程面面俱到、以书为据的教学方式,给各门课程确定现实、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以大学生价值观和道德信念的形成为教学取向,而不是以书本知识、字句为取向。

事实上,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讲授的大部分知识,在学生的中学阶段都已经有了大量而长时间的涉及,基本知识点并没有大的区别,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仅仅是着眼于“灌输”,仅仅是依据教材重复讲解知识点,那么对学生的影响效果将是非常浅层而淡薄的,也很容易导致学生对课程的厌倦甚至反感,自然也无法产生实际的理想效果。

如果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考核目标转向现实具体的、指向性明确的、与学生学习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或许能够有一个明显的进步。

例如,在“基础”课讲授关于“爱国主义”的内容时,减少书本知识方面的内容,更多让学生接触和反思当前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相关信息,教师加以恰当引导,鼓励他们勇敢地做出独立的判断和评价。

比如以2008年的重大事件为材料讲爱国主义。

可以从奥运火炬境外传递受阻的事件中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是爱国主义、怎样理性爱国;也可以从汉川大地震中引导学生体会爱国主义的彰显。

总之,要让学生树立起爱国主义的“普遍性”、“无条件性”、‘旧寸代性”以及表达方式的“恰当性”等观念,明确地反对崇洋媚外、历史虚无主义、个人中心主义以及极端民族主义等不良倾向,让学生不仅能够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件有个明确的价值判断,还能有具体的实践导向,从而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项基本要求。

而这一切尝试都要以建立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向。

2、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向实践性、真实性方向靠拢

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面对的最大困难之一就是大学生对相关课程的质疑,将这些课程视为枯燥的政治宣传和政治灌输,因而在心理上有潜在的抵触倾向,甚至逆反心态。

而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最为人垢病的大约也就是教学的实效性问题了。

为了避免出现“政治错误”,教学中照本宣科、夸夸其谈、回避现实问题的现象严重削弱了课程的可听性和对大学生的说服力。

其实,大学生是当前社会网络文化和流行文化的主要参与者,他们的视野和独立判断能力是相当强的,教师如果不联系现实,只是一味地灌输教材的固定观点,是没有办法产生正面效果的。

所以,在教学工作中、教学管理过程中,都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勇敢地面对这个问题,大胆改变政治理论课“板着脸”只讲传统、只说套话的面貌,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回到当下、回到现实生活,强调实践性和真实性。

比如“概论”课讲社会主义文化时,既要讲清主导文化的特点,又要对大众文化进行回应,引导学生认识大众文化的特点。

可以以近年的“选秀风”为例,让学生明白从《超级女生)),《快乐男声》《我型我秀》到《绝对唱歌》……既有满足大众娱乐需求的一面,也有浮躁的商业利益驱使的一面。

又可用近年来“某某姐”、“某某哥”的事例引导学生认识大众文化“嘲弄”“炒作”的目的。

总之,教师必须要能够恰当把握和引导学生,承认社会现实但有明确的价值评判,对即是对,错即是错,不含糊、不迟疑、不回避,所采用的价值标准和判断依据就必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在这个过程中,突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作用、评判作用,引导学生要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项内容实际应用到思考社会问题中去。

3、在教学考核上向灵活性、“诚实性”努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问题向来是改革的重点问题,争论也非常多。

如果采用应试教育的考核方法,非常严谨,但是必将对教学过程产生直接的限制,让师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分数上,教学过程又不得不回到知识的识记上;如果采用太过随意的考核方法,教学过程的真实效果又难以得到反映,实在是两难。

笔者对考核方式上也难有突破性的思路,但是要迫切地呼吁: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中,一定要努力做到“诚实性”,也就是要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思想状况、思想问题。

现在有很多大学生显现出“高分低德”的状况,一些大学生出现了反社会倾向,还有一些大学生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却对这些现象无能为力,甚至无法发现学生的这些不良倾向,这确实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缺陷是很大的。

现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方式,基本上是公式化、制度化的,大学生只要按照一定的套路执行就可以获得理想的分数,而大学生自身真实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等却根本无法得到体现。

如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上,能够鼓励大学生诚实地体现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思想倾向,保证大学生不会因为自己的诚实而受到打击伤害,然后依托其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及高校的其他管理制度对大学生进行帮助,那么必将能够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产生积极的影响。

如果能够通过这种途径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获得一个更为真实的了解,必将可以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对大学生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

而大学生如果能够通过这个途径产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信任,那么也必然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相应的信任,也更加易于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形成一个良胜循环。

三、尊重差异的教学形式选择

(一)高等教育阶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形式

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的育人指导作用,就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把课堂理论灌输、课外自主学习、日常管理教育、实践体验锤炼和文化环境熏陶有机结合起来,全方位、立体式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作用。

1.打造现代化教学平台,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进入”

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三个紧贴”的指示要求,突出强化政治理论课在保方向、出人才中的主渠道作用,树立“紧跟时代、强基固本”、“任职牵引、能力为重”、“知行统一、全面发展”、“多维施教、综合育人”等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着眼解决学生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以规定教材为基本依据,以问题牵引教学内容和课堂设计,把社会关注的思想政治热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焦点、学生理论理解上的难点、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疑点作为重点,使理论的系统性和教学的针对性有机融为一体,既有效传授知识,又解开思想扣子,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和方法。

2.打造一体化实践平台,把课堂向社会延伸

积极适应现代社会新型人才培养规律和任职要求,充分利用高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构建心理素质、思想素质、管理素质、工作能力“四位一体”教学实践平台。

利用心理课程教学和训练器材,进行心理疏导和行为训练,强化学生健康心理培育;利用高校内外社会实践课堂的丰富教育资源,广泛开展传统教育、参观促学和假期社会调查,精心组织热点讨论、时事点评等活动,坚定高校学生信党爱党跟党走的思想认识;利用高校各种管理平台,让学生在各个岗位进行模拟锻炼,在参与领导、实施自我管理教育中增长能力。

3.打造信息化网络平台,占领思想政治育人前沿阵地

积极应对信息网络给当今高校学生带来的影响和挑战,把高校深厚的思想政治育人积淀、信息领域的人才技术优势和数字化校园平台紧密结合起来,完善建立远程网络高校、电子图书馆、网上校史馆以及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核心价值体系考评系统等专题网站,精心构建全校一体化思想政治育人网络体系。

特别是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从心理导航、道德修养、人文熏陶等多个维度,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知识获取的广泛性、平台交流的互动性、资源使用的共享性,为广大高校生提供全方位、宽领域、大容量、人性化的学习教育网络平台。

4.打造综合化环境平台,形成“处处是课堂”的育人氛围

积极推进文化融合,着力打造高品位校园文化,为国家和社会新型人才成长提供优良环境和深厚土壤。

深入开展“烙守校训、弘扬校风、唱响校歌”活动,不断强化学生紧跟时代、站在前沿的精英之志;注重功能彰显的文化阵地,突出校刊校报、文化路、文化墙和生态文化园等阵地的思想内涵,精心组织各种竞赛活动和群众性体育运动,努力使每条路、每面墙、每条横幅、每句口号及每项活动都成为教育手段和育人课堂。

让大家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提升思想境界,把平时的文化活动纳入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让各种舞台文化成为政治课程。

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

(一)高等教育阶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方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程内容上的融合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