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三制新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声音的秘密》全部教案共4课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44204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三制新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声音的秘密》全部教案共4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六三制新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声音的秘密》全部教案共4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六三制新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声音的秘密》全部教案共4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六三制新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声音的秘密》全部教案共4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六三制新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声音的秘密》全部教案共4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三制新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声音的秘密》全部教案共4课时.docx

《六三制新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声音的秘密》全部教案共4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三制新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声音的秘密》全部教案共4课时.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三制新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声音的秘密》全部教案共4课时.docx

六三制新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声音的秘密》全部教案共4课时

2021新青岛版四下第二单元《声音的秘密》全部教案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声音的产生》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声音的秘密》单元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结合学生在生活中听到的各种各样声音,以探索声音产生的为主线,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观察、实验、搜集整理信息等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在与同学相互合作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分享、交流。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活动准备:

用文字呈现了情景“书声琅琅,琴声悠扬,歌声嘹亮……,提出了问题:

“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材料包呈现了学生准备材料:

钢尺、矿泉水瓶、蜡烛等。

指导学生根据生活现象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课上探究活动做好准备。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此部分包括三个活动:

活动一:

生活中有哪些声音?

用图文呈现了雷声轰鸣、交通堵塞时汽车鸣笛、演员演奏乐器、工业机械转动、小鸟鸣叫和学生讨论图。

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和倾听生活中多种多样的声音,为后续探究声音的产生做好铺垫。

活动二: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通过呈现将振动的音叉插入水、使用两烧杯交替倒水、拨动钢尺、吹空矿泉水瓶、触摸发声的声带,让学生尝试让锣发声及停止发声等活动。

指导学生法探究物体产生声音的原因,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活动三:

声音具有能力吗?

用图文呈现学生敲击鼓面,探究放在鼓面一侧的燃烧的蜡烛与鼓声间的关系,以及学生因离音响太近,且音响发出声音太大使得学生不得不捂住耳朵进行保护。

指导学生分析产生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纳出声音具有能量的结论。

第三部分拓展活动:

“听一听周围的声音,找一找是什么物体发生了振动。

”指导学生根据听到的声音判断是什么物体振动发出的,进一步巩固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知识。

本课遵循由个体到普遍,归纳总结出认知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并通过归纳了解声音产生的秘密,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声音的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初步的了解声音各不相同,对声音的大小等有感性的理解。

但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具有能量等还有不熟悉的地方,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理解和掌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能举例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具有能量。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对声音现象的观察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对声音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究。

科学态度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和声音具有能量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重难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具有能量。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

钢尺、矿泉水瓶、蜡烛、记录单等。

教师准备:

课件、音叉、烧杯、小鼓、锣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准备

[PPT2出示]活动准备的图片。

创设情景:

让学生发出声音。

提出问题:

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交流如何能产生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学生准备上课时能产生声音的材料。

二、导入新课

生活中有哪些声音?

1.[PPT3出示]出示各种各样的声音。

2.[PPT4出示]其实,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声音,大自然的风声、雨声、雷声,乡间的蛙叫、蝉鸣,城里车水马龙的声音。

正因为有了声音,我们的生活才丰富多彩。

听了这么多声音,你想探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呢?

三、探究过程

(一)制造各种声音。

1.[PPT5出示]“制造声音——发现发声物体的共同特点。

”和制造声音的场景图。

2.[PPT6出示]制造声音的提示。

3.[PPT7出示]制造声音的记录单。

(二)探究声音产生的秘密

1.制造声音猜想声音产生的原因。

下面老师给你5分钟的时间利用自己带的尺子、等材料制造声音,通过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感受尺子、音叉、矿泉水瓶发出声音的时候,本身有什么变化?

(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2.同学们结合刚才我们的游戏和实验请你们想一想,你觉得声音产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师生交流归纳得出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点。

3.[PPT7出示]出示思维导航引导学生思考:

⑴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水面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⑵钢尺水,空气等物品发声时分别出现了什么现象?

⑶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师总结:

我们发现尺子发声时在抖动,皮筋发声时会颤动……这些“颤动”“抖动”…在科学上,我们把它们统称为振动(物体小的来回运动的重复)。

尺子发声时会振动,音叉发声时会振动,要让物体产生声音,物体必须振动,这就说明:

声音产生的原因其实就是-----物体的振动。

也就是说: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PPT9出示]用手摸敲响后的音叉会有什么感觉?

5.[PPT10出示]将敲响后的音叉放入水中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6.[PPT11出示]出示视频,琴弦的振动。

7.验证猜想,归纳结论。

物体发出声音,一定是振动了吗?

我们怎么样才能看得更清楚一些呢?

同学们能不能利用桌上的实验仪器自己设计实验证明一下?

(生先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根据自己小组制订的实验方案动手实验验证。

(1)敲击音叉后再迅速放入水中;不敲击音叉直接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2)用两个杯子相互倒入水看实验现象;

(3)吹塑料瓶听声音摸塑料瓶;不吹塑料瓶直接摸塑料瓶的同一地方;

(4)自己说话时摸一摸声带;不说话时再摸一摸;

……

[PPT12出示]归纳。

通过实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发声。

根据音叉、橡皮筋等发声时都在振动的现象,得出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的结论就是在归纳。

7.[PPT13出示]“让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发现不发声物体的特点”

学生动手实验怎样让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

汇报:

你是用什么方法让它们停止发声的?

小结:

振动停止声音即停止。

8.[PPT14出示]出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振动一旦停止,声音也就停止了。

(三)探究声音具有能量

1.[PPT15出示]敲击鼓面,蜡烛的火焰有什么变化?

说明了什么?

引导思考:

为什么会蜡烛的火焰会产生晃动?

2.[PPT16出示]音响的声音很大时,震的耳朵疼,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音响的声音会震的耳朵疼?

3.[PPT17出示]歌声震碎玻璃杯。

4.[PPT18出示]声音震碎玻璃杯的秘密。

小结:

声音具有能量。

四、拓展活动

说一说物体哪部分振动发出声音。

1.[PPT19出示]音乐家能利用琴弦的振动,演绎出许多美妙动听的曲。

2.[PPT20出示]溪水叮咚是水的振动产生的声音。

3.[PPT21出示]蝉腹部的发生器振动发出声音。

4.[PPT22出示]青蛙靠气囊的振动发声

5.学生交流听到的声音以及是由什么物体振动产生的。

【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

发生的物体都产生振动。

振动停止声音即停止。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具有能量。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声音的传播》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声音的秘密》单元的第二课时。

本节课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声音的传播介质和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为主线,探究声音以什么形式在什么物质中传播。

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经历观察、实验、搜集整理信息等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活动准备:

用文字呈现了“为什么我们在学校的任何地方都能听到铃声?

”,材料包提示学生需准备材料:

石块、纸杯、塑料线、毛线、细铁丝、铜丝等。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现象提出问题,为课上探究活动准备相应的材料。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

活动一:

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用图文呈现了学生听收音机、贴着水槽听石块在水中相互碰撞的声音、伏在桌面不同位置听敲击桌面的声音及学生在教学楼外听到上课铃声返回教室的漫画场景图。

引导学生探究声音能在哪些物体中进行传播及声音传播的方向。

活动二:

玩一玩“土电话”,比一比用哪种材料传播声音的效果更好。

用图片呈现了学生制作“土电话”和玩“土电话”的场景。

让学生在制作“土电话”、玩“土电话”的过程中体会到不同材料传播声音的能力不同,深刻理解声音可以在多种物体中传播的道理。

第三部分拓展活动:

查阅资料,了解回声产生的原因。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回声是怎样产生的,加深其对声音传播的理解。

本课遵循归纳总结出认知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并通过归纳了解声音传播的秘密,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声音传播的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初步的了解声音能传播,对声音传播的介质有感性的理解。

但对声音是以什么形式传播的,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效果的还不熟悉,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理解和掌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引导下,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传播提出自己的猜想。

2.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对声音的传播进行探究。

科学态度目标:

1.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对声音传播的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声音传播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重难点】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

石块、纸杯、塑料线、毛线、细铁丝、细铜丝、回形针、记录单等

教师准备:

课件、水槽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准备

[PPT2出示]

提出问题:

为什么在学校的任何地方都能听到铃声?

学生根据问题思考,会想到声音是怎样进入我们的耳朵的,向什么方向传播等。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交流。

提示学生准备相关材料为上课做好准备。

二、导入新课

上课铃响了,不管在学校的哪个角落的同学,都能听到铃声纷纷进入教室。

那么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呢?

三、探究活动

(一)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1.[PPT3出示]出示隔着固体听声音的场景图。

2.[PPT4出示]出示在水中用声纳诱捕鱼的场景图。

3.[PPT5出示]出示“猜一猜:

声音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和“设计方案,探究声音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4.提出问题:

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5.猜想假设: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6.设计实验方案。

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

7.[PPT6出示]出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吗?

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在一张桌子的两端,一个学生在桌子的一端轻轻地敲,另一个学生耳朵紧贴桌面的另一端倾听声音。

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注意:

听声音时,要将另一个耳朵用棉花塞住。

8.[PPT7出示]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

声音在液体中传播。

把两块石块浸入水槽中的水里面,在水中敲击石块,一个学生把耳朵紧贴在水槽壁上倾听声音,通过研究认识液体能传播声音。

注意:

听声音时,要将另一个耳朵用棉花塞住。

9.[PPT8出示]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吗?

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

可用多种方法.

播放音频(听收音机,MP3等)或者视频之类的,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就是靠空气传播的。

10.[PPT9出示]出示空气靠粒子传播声音的视频。

11.[PPT10出示]出示“抽空玻璃钟罩内空气,听不到钟罩内闹钟的声音。

12.还可以在一个密封的玻璃种罩内放进一只小闹钟,用抽气筒抽玻璃罩里的气体直至真空,观察现象。

小闹钟的声音越来越小,小闹钟在近似真空状态下,几乎听不到声音。

通过抽空气前后对比实验,是学生认识到气体能传播声音。

(把玻璃罩换成拔罐,把闹钟换成音乐贺卡的那个音乐发声器也可。

13.学生交流汇报。

小结:

声音能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

14.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声音能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

那么声音能向哪个方向传播呢?

我们可以在学校的各个角落听到铃声,由此可见,声音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

当我叫一个同学时,其他在不同方向的同学也能听到,这也说明声音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

……

15.[PPT11出示]出示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

16.[PPT12出示]出示结论: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17.[PPT13出示]出示铁道游击队队员把耳朵贴在铁轨上探听远处是否有火车声。

体现声音传播的应用,了解声音传播的速度。

(二)玩一玩“土电话”。

1.[PPT14出示]出示制作“土电话”所需材料

2.[PPT15出示]出示制作“土电话”的视频

3.学生讨论制作方法,然后分组制作。

(把全班同学分为四大组,分别用棉线、铜丝、细铁丝、塑料线做“简易电话”)。

4.[PPT16出示]出示玩“土电话”

5.比较用棉线和铜丝做的“土电话”,哪种材料做的“土电话”听到的声音大些?

发现:

铜丝传播声音效果好些。

6.把棉线做的“土电话”的棉线放松,与拉紧时听到的声音对比

发现:

拉紧的时候声音大,放松时候几乎听不到声音。

四、拓展活动

1.[PPT17出示]查阅资料,了解回声产生的原因。

2.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回声,回声是怎么产生的呢?

为什么同一个位置有时候能听到回声,有时候不能听到回声?

3.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进行指导。

【板书设计】

谁能传播声音

声音能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

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各个方向传播

 

《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各种各样的声音》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声音的秘密》单元的第三课时。

本节课结合生活中学生听到的各种各样的声音,以声音的高低、强弱变化和为主线,指向引起声音高低、强弱变化的原因。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观察、实验、搜集整理信息等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在与同学相互合作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分享、交流。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活动准备,呈现了问题:

“为什么弹奏古筝时,古筝能发出高低起伏、强弱不同的声音呢?

”材料包——钢尺、木板。

这两种材料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材料。

指导学生思考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为课上探究活动准备相应的材料。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此过程包括三个活动。

活动一:

感受自然界中声音的变化。

用一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片,呈现了瀑布、流水、动物、人等可能会发出声音的场景。

指导学生通过比较听到的多种多样的声音,了解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活动二:

怎样改变声音的高低、强弱?

通过呈现学生分别拨动伸出桌面长度不同的钢尺和用不同力量敲击鼓面的场景图。

指导学生通过两组对比活动了解声音高低、强弱不同的原因。

活动三:

制作水杯琴。

通过呈现制作、调试水杯琴的场景图。

引导学生敲击装有不同量液体的水杯,观察其声音的变化。

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查找资料,了解我国古代五弦琴”引导学生了解五弦琴的发声原理,加深对声音产生高低变化的认识。

本课通过设计活动,引领学生了解声音高低、强弱变化的秘密,提高学生对声音变化的认识。

【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声音的高低、强弱变化有初步的认识,能初步的知道声音有大有小,也就是声音有强弱之分。

但对声音对声音高低的变化以及引起声音高低、强弱变化的原因等还不熟悉,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理解和掌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

2.知道振动的变化会使声音的高低、强弱发生改变。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对声音高低、强弱的原因进行探究.

2.在教师引导下,能通过制作能产生不同高低、强弱声音的水杯琴,进一步探究声音变化的原因。

科学态度目标:

1.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有关声音高低、强弱的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2.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活动.

3.能分工协作,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声音高低、强弱变化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重难点】声音高低、强弱变化的原因。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

钢尺、木板、玻璃杯、记录单等

教师准备:

课件、小鼓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准备

[PPT2出示]为什么弹奏古筝时,古筝能发出高低起伏、强弱不同的声音呢?

引导学生思考,并通过听音乐感受,比较不同的声音。

并对不同的声音进行交流。

提示学生为上课做好材料的准备。

二、导入新课

请一位熟悉乐器的同学演奏一首曲子,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感受声音的高低、强弱不同。

三、探究过程

(一)感受自然界中声音的变化。

1.[PPT3出示]听声音,谈感受。

出示强弱不同的鼓声和高低不同的古筝声。

2.谈谈听到声音后的感受。

学生听后让学生谈感受:

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有的尖锐,有的低沉等

3.[PPT4出示]出示总结:

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强弱叫“音量”。

(二)怎样改变声音的高低、强弱?

1.[PPT5出示]你能想办法用鼓、钢尺、皮筋等制造强弱不同的声音吗?

2.在鼓面上放上一些碎纸属,用大小不同的力量敲鼓面的同一位置,听一听鼓的声音,观察纸屑的振动情况。

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

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小结:

击鼓力量越大,纸屑跳的越高,声音也大,也就是声音强;击鼓力量越小,纸屑跳的越低,声音也下,也就是声音弱。

3.用手拨动松紧一样的橡皮筋

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

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小结:

拨动的幅度越小,皮筋发出的声音越小越弱。

拨动的幅度越大,皮筋发出的声音越强。

4.[PPT6出示]出示“思考:

声音的强弱和什么因素有关?

5.总结:

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6.[PPT7出示]“猜一猜:

声音的高低与物体的什么有关?

”和“讨论:

怎样用钢尺、皮筋制造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7.[PPT8出示]实验记录单“用不同方法让钢尺、皮筋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8.[PPT9出示]拨动伸出桌面长短不同的钢尺和思维导航。

9.用手拨动伸出桌面长短不同的钢尺,观察钢尺的振动有什么不同?

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

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小结:

伸出桌面较长的钢尺振动较慢,发出的声音比较低;伸出桌面较短的钢尺振动的比较快,发出声音的声音比较高。

10.[PPT10出示]出示拨动橡皮筋

11.拔动松紧不同的橡皮筋,观察倾听

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

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小结:

橡皮筋越紧,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比较高;橡皮筋越松,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比较低。

12.[PPT11出示]出示“想一想:

声音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

分析得出:

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振动的越快,声音越高;振动的越慢,声音越低。

物体振动快慢受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和松、紧等影响。

引申:

男女发出的声音高低不同的原因

男生的声音一般比女生沉闷、浑厚,即声音低。

因为女生的声带短而狭,发声时振动快,声音高。

男生的声带长而宽,振动慢,声音低。

总结:

改变物体振动的快慢,就能改变声音的高低。

(三)制作水杯琴

1.[PPT12出示]制作水杯琴,感受声音高低的变化。

2.先准备七个相同的圆柱形杯子,在里面倒入高度不同的水,并按水位高低顺序排列。

敲击并听声音发现:

杯子里的水越多,杯子发出的声音越低。

调整水面高度,可以发出音乐中1234567七个音高。

展示:

让学生用它尝试敲击出简单的乐曲。

3.动手试试:

往暖水瓶中灌水,并注意倾听。

发现:

注入的水越多,发出的声音就越高。

(因为分析:

注入的水越多,空气越少,空气柱振动的越快,声音越高。

可以以此来判断,水瓶里的水是不是快满了。

四、拓展活动

1.[PPT13出示]出示五弦琴的资料。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改变声音高低、强弱的一些方法。

课下请同学们查找资料,了解我国古代的五弦琴。

 

【板书设计】

声音的变化

声音强弱————改变物体振动的幅度。

声音高低————改变物体振动的快慢。

 

《噪声的危害和防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噪声的危害和防治》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声音的秘密》单元的第四课时。

本节课结合生活中学生听到的各种噪声,观察到的各种各样的噪声污染现象,以噪声的危害和防治为线索,指向噪声的产生环境以及怎样进行防治。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活动准备,用文字叙述的形式创设了“学习或思考时,突然听到刺耳的鸣笛声”的情景,提出了“会有什么感受?

”的问题。

任务卡“调查生活中噪声的来源”指示学生课前做好调查。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次部分包括两个活动。

活动一:

了解生活中的噪声及其危害。

通过呈现了飞机飞过居民区和挖掘机工作的情景图和学生交流的场景图,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经验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噪声来源的资料,使学生对噪声的来源有更充分的认识,了解生活中产生噪声的环境;认识到噪声对人类的危害。

活动二:

怎样减少噪声对我们的危害?

通过呈现了两个学生就如何减少噪声危害进行讨论场景图和汽车消音器、道路隔音屏障、降低水流声的水管和捂住耳朵远离噪声源等减少噪声方法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应对噪声的方法,并通过生活中减少噪声危害的实例,总结出减少噪声的方法。

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相关法律条文。

使学生明白防治噪声污染人人有责,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遵守法律相关规定,减少噪声对人们的危害。

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查阅资料,了解控制噪声的新技术”引导学生了解控制噪声的新技术新措施、新方法等,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树立其保护环境的意识。

本课通过设计活动,引领学生了解噪声产生的环境,认识噪声的危害,明确防治噪声危害的方法,提升对噪声污染生活环境的认识。

【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噪声的知识有初步的认识,能初步的认识什么样的声音是噪声,对噪声危害有感性的理解。

但对噪声的防治方法,控制噪声传播和危害等有理解的地方,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理解和掌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噪声现象,知道噪声的危害和防治。

科学探究目标:

2.能通过交流讨论,明确噪声的危害和防治办法。

科学态度目标:

1.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活动。

2.能分工协作,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会产生噪音,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参与降噪行动。

【重难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治。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

噪声危害的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准备

[PPT2出示]学习或思考时突然听到刺耳的鸣笛声,会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遇到这种情况时的感受。

引导学生完成课前调查任务,交流调查过程中的感受和发现。

二、导入新课

1.[PPT3出示]听声音,谈感受——美妙的音乐。

2.[PPT4出示]听声音,谈感受——烦杂的声音。

3.学生谈听到后的感受。

三、探究过程

1.[PPT5出示]出示“你知道吗?

什么是噪声?

2.人们通常把那些好听的使人心情舒畅的声音称为乐音;把那些难听的,令人烦躁的声音称为噪声。

如果听着同一首音乐跳广场舞和午休你分别有什么心情?

提问:

噪声与乐声与我们的需求、心情、环境有没有关系呢?

学生思考后交流

(一)了解生活中的噪声及其危害。

1.[PPT6出示]出示“讨论交流——1.噪声的来源;2.噪声的危害”。

2.谈话:

同学们,生活中的噪声都来源于什么地方呢?

请同学们依据生活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