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先期程宇宏整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43792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8.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月经先期程宇宏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月经先期程宇宏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月经先期程宇宏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月经先期程宇宏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月经先期程宇宏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月经先期程宇宏整理.docx

《月经先期程宇宏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月经先期程宇宏整理.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月经先期程宇宏整理.docx

月经先期程宇宏整理

月经先期-------程宇宏整理

  西医妇科学所称之黄体不健疾病(LPD),可因黄体萎缩过早而呈现月经周期提前的表现,中医妇科学归属月经先期论治。

  黄体不健所致先期者,基于“健全的黄体功能与卵泡发育状态有关,卵泡充分成熟,适时排卵与黄素化是导致健全黄体功能的重要因素”,“卵泡发育不良是导致LPD的一个重要原因”的见解,和“卵乃女性生殖之精”、“肾藏精主生殖”、“经水出诸肾”等中医学生殖生理认识观,可以认为黄体不健常与肾虚精血不足有关。

同时,采用补肾药物调整恢复女性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一子宫生殖轴的多项研究,也为本观点提供了佐证。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月经提前来潮,周期不足21天,且连续出现两个月经周期以上,即可诊断月经先期。

  

(二)黄体不健所致月经先期当具备如下特征:

  1.病史已婚育龄妇女常见有早期流产或习惯性流产以及不孕史。

  2.检查BB7呈双相型曲线,高温相期持续时间短,约9—11天;或后期持续天数正常,高低温度差  3.子宫内膜活检经潮12~24小时内,宫内膜组织活检示黄体分泌功能不足,呈分泌早中期、分泌中期或分泌中晚期现象。

  二、鉴别  1.经间期出血如.临床表现为“月经”提前,每十多天一潮,应注意与经间期出血鉴别。

方法是询问、观察患者出血持续时间及出血量。

先期者,血量虽多少不定,其出血持续时间多在3—7天内。

经间期出血常呈现出血时间短,血量偏少;BB7测定有助于诊断与鉴别。

'  2.崩漏若见周期提前,血量时多时少且出血时间长,又当与崩漏相鉴别。

崩漏属月经周期、经期、经量三者同时发生紊乱的月经病证,临床表现为阴道出血量多势急或淋漓不断,连月甚至数月不净,或见停经数月又暴下或淋漓的。

  [辨病论治]  一、辨病要点  临床实践中,部分月经先期患者,仅见月经周期提前,余无他证可供中医辨证,病史资料亦难于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素体状况未见异常。

此时,就应注意把握本病主体病机的普遍性规律,辨病论治,遣方用药。

  二、治疗方法  1.养阴益气汤(《中医妇科治疗学》)  组成:

泡参、丹参、地骨皮、白芍、黄柏、麦冬、五味子。

  功效:

养阴益气,清热凉血。

  此方原治月经先期气虚偏热者。

因血热所致先期多伴经血量多,且易继发气随血耗。

阴随血伤的机变,本方不仅清热凉血,又针对血热的主体病机,用泡参伍麦冬、五味子含生脉散气阴双补之意。

方药精当,多面兼顾,是以宜于月经先期无它证可辨者服之。

  2.何子淮验方(《全国名医妇科验方集锦》)  组成:

桑叶15g,生地15g,地骨皮15g,槐米12g,丹皮lOg,玄参12g,生白芍12g。

.炒玉竹15g,紫草根15g。

  功效。

养阴清热凉曲.。

  此方原治月经超前,量多色鲜者。

以其具养阴清热凉血,“潜移默夺子宫清凉而血海自固”之功,于血热致月经先期的主要病机相宜,故选用于此。

  因黄体不健表现为月经先期者,月经提前是标证,是现象;黄体不健是根本,是本质。

只有改善、健全黄体功能,方能治愈疾病。

因而结合上述有关健全黄体功能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成果,“辨病施治”,实为治疗本类型月经先期患者的有效途径之一。

兹举孙宁诠补肾调周法,以资临证参考。

  经后期(周期第4一u天),滋肾调气血。

基本方用药:

女贞子、旱莲草、当归、丹参、制香附、木香、乌药、泽泻。

  经间期(排卵前3天一后3天),温阳通络,行气活血。

基本方用药:

桂枝、肉桂、葛根、红花、当归、丹参、制香附、木香、乌药、泽泻。

  经前期(周期第17—28天),滋肾温肾,气血双调。

基本方用药:

仙灵脾、仙茅、女贞子、旱莲草、当归、丹参、制香附、木香、乌药、泽泻。

  月经期(行经期l一4天),行气活血调经。

基本方用药:

桃仁、红花、川牛膝、苏梗、当归、丹参、制香附、木香、乌药、泽泻。

  每期均辅以随证加减,用于黄体不健。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本病辨证,首应重视经血的色、质。

一般而言,先期而量多,色淡红,质清稀者,属虚;色深红或紫红,质稠粘者,属热,此大概也。

在此基础上,又须详查其脉证,若伴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小腹空坠、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之候,辨为气虚失摄;兼见腰膝酸软、夜尿频多、舌淡、脉沉细者,归属肾虚不固;经血深红或紫红,质稠粘,心烦口渴,大便干结,小便黄热,舌质红,苔黄,脉数者,病因阳盛血热,扰动血海,冲任失固所致;以此类推,逐层分析。

同时,患者的病史、产史资料及素体状况,亦是辨证的重要依据之一,如对素性抑郁、忧虑者,当注意是否肝气郁滞或肝郁脾虚;孕产频多或房劳过度所伤者,多属肾虚,即其例也。

  二、治疗原则  治疗月经先期,补虚、清热是其常法,而补虚又有健脾益气、补肾固冲之异;清热则首当“察其阴气之虚实”,或清热凉血或滋阴清热;少数因血瘀而致者,当活血化瘀。

为调整月经周期使之复常,又须重视经间期调治。

基于黄体不健所致月经先期临床并非鲜见的实际情况,诊治月经先期,特别是病史资料中有早期流产或习惯性流产或不孕史的患者,尤须借助相关检查,了解黄体功能,注意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方为不误。

  三、分证论治 

(一)血热证  1.阳盛血热证  

(1)临床见证:

月经提前,量多或正常,经色深红或紫红,质稠粘,流出时有热感。

或伴发热头痛,流浊涕,舌尖红,脉浮;或兼面红唇赤,口渴心烦,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数或滑数。

  

(2)辨证依据:

  ①经色深红或紫红,质稠粘,有热感。

  ②面红唇赤,心烦便结,舌红苔黄,脉数。

  ③素体阳盛或嗜食辛辣或有常服温热药物史。

  (3)治法与方药:

  治法:

清热凉血,止血调经。

  ①清经散(《傅青主女科.调经。

经水先期》)  组成:

丹皮、地骨皮、白芍、熟地、青蒿、茯苓、黄柏。

  本方主治月经先期量多者,为清热之剂。

方中凉血泻火多用退虚热之品,且佐养阴,意在使热去而阴不伤,血安冲任固则经自调。

对于“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之女体又见实热型先期量多,傅氏组方可谓匠心慎密也。

外感热邪为患,加金银花、连翘、桑叶、鱼腥草疏风清热。

因偏嗜或药物酿生血热者,配制大黄、知母、竹叶清胃泄热。

经血量多,宜去茯苓之渗利,加炒地榆、炒槐花、茜草、马齿苋清热凉血止血。

经血质稠而有块,小腹灼热或疼痛不适,为热灼致瘀,酌加丹参、赤芍、益母草活血化瘀。

  ②先期汤(《证治准绳.女科》)  组成:

当归、白芍、黄柏、知母、黄芩、黄连、川芎、生地、阿胶、艾叶、香附、炙甘草。

  本方主治经水先期而来。

方以芩连四物汤为基础组合而成,既能凉血清热以控制月经先期,又不寒凉凝滞影响经血外泄,可谓有祛邪安正之长,无遗正拾标之弊。

经行量多之际,宜去当归、川r芎而用之。

  ③清经颗粒(四川恩威中医药研究所)  功效:

清热凉血,滋肾养阴,调经止血。

  主治:

月经先期。

 用法:

每次1包,冲服,1日2次。

经净后开始服药,15天为一疗程,连用两个疗程。

  2。

肝郁血热证  

(1)临床见证:

月经提前,量或多或少,经色深红或紫红,质稠,排出不畅,或有血块,烦躁易怒,或胸胁胀闷不舒,或乳房、小腹胀痛,或口苦咽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2)辨证依据:

  ①经色深红或紫红,质稠,或有血块。

  ②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胸胁、乳房或少腹胀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③或有情志(如郁怒)内伤史。

  (3)治法与方药:

  治法:

疏肝清热,凉血调经。

  ①丹栀逍遥散(《薛氏医案。

内科摘要》)  组成:

丹皮、栀子、当归、白芍、柴胡、白术、茯苓、煨姜、薄荷、炙甘草。

本方原治肝脾血虚发热,或潮热晡热,或自汗盗汗,或头痛目涩,或怔忡不宁,或颊赤口干,或月经不潮,或肚腹作痛,或小腹重坠,水道涩痛,或肿痛出脓,内热作渴等症。

本方为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丹皮、栀子所成,乃疏肝解郁、养血健脾、兼清血热之剂。

诸药合用,使肝郁得解,血虚得养,脾虚得补,郁热得除,故主肝脾血虚发热等证。

以其全方具疏肝清热、健脾和营之功,亦宜于肝郁血热、冲任不固而致月经先期者服之。

见土为木克之象,重用苓、术或酌加陈皮、砂仁,甚而神疲体倦者,须配党参、黄芪。

  ②清肝达郁汤(《重订通俗伤寒论.六经方药》)  组成:

柴胡、菊花、栀子、丹皮、当归、白芍、橘叶、橘白、薄荷、炙甘草。

本方乃俞根初从加味逍遥散加减而成。

何秀山按:

以丹溪逍遥散法为君,然气郁者多从热化,丹溪所谓气有余便是火也,故又以栀子、丹皮、滁菊清泄肝火为臣,佐以青橘叶清芬疏气以助柴胡、薄荷之达郁。

此为清肝泄火,达郁宣气之良方,于肝郁血热者服之甚为切贴。

  量少而自觉经行不畅,加红泽兰、丹参、益母草活血行滞。

量多者,宜去当归加黄芩、茜草、大蓟、小蓟清热凉血止血。

胸胁、乳房、少腹胀痛,可酌加制香附、郁金、炒川栋、延胡索行气止痛。

  3。

阴虚血热证  

(1)临床见证:

月经提前。

量少或量多,经色鲜红、质稠,颧红、手足心热,潮热盗汗,心烦不寐,咽干口燥,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本证多见于青春期阴血不充、肾精未实者,或更年期素体阴虚之妇女,亦可见于以上血热各型热伤阴津或失血伤阴发展而来者。

  

(2)辨证依据:

  ①经血量少或量多,色鲜红,质稠。

  ②颧红潮热,咽干口燥,舌红苔少,脉细数。

  ③素体阴虚或失血伤阴或久病、多产暗耗营阴史。

  (3)治法与方药:

  治法:

滋阴清热调经。

  ①两地汤(《傅青主女科。

调经。

经水先期》)  组成:

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

  原治月经先期、量少属火热而水不足者。

全方重在滋阴壮水,水足则火自平,阴复而阳自秘,其病自愈。

  ②清化饮(《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因证》)  组成:

丹皮、茯苓、黄芩、生地、麦冬、芍药、石斛。

  本方原治妇人产后,因火发热及血热妄行,阴亏诸火不清等证。

全方共奏清热泻火、凉血养阴之功,是以亦宜于阴虚内热,扰动血海的月经先期之证。

  ③阴虚内热方(《男女科病千首妙方》)  组成:

白芍15g,生地20g,小蓟20g,旱莲草lOg,女贞子lOg,茜草lOg,槐花lOg,生蒲黄lOg,丹皮lOg,丹参lOg,生牡蛎30g。

  全方有滋阴清热,固冲止血诸功,滋而不滞,清而不凉,于阴虚血热所致先期而见量多者服之尤宜。

  虚热甚,颧红潮热,咽干口燥,手足心热明显者,酌加知母、黄柏、白薇。

兼见头晕、耳鸣、冲热等证,两地汤加龟甲、牡蛎、夏枯草、菊花治之;若经血量多,配女贞子、旱莲草、乌梅炭滋阴止血。

青春期患者,宜加菟丝子、制首乌、山茱萸滋肾益阴。

届更年期,酌配党参、山药、白术。

因少女重肾、老年重脾故也。

  

(二)气虚证  1.脾气虚弱证  

(1)临床见证:

月经周期提前,经量或多或少,血色淡红,质清稀;神疲乏力,倦怠嗜卧,气短懒言,小腹空坠,纳少便溏,脘闷腹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2)辨证依据:

  ①经血色淡红,质清稀。

  ②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小腹空坠,舌质淡,脉细弱。

  ③思虑劳倦太过或有饮食不节病史。

  (3)治法与方药:

  治法:

补脾益气,摄血调经。

  ①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卷中。

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  组成:

人参、黄芪、甘草、当归身、橘皮、升麻、柴胡、白术。

  东垣谓:

补中益气汤全方甘温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泻其水,故主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之证。

基于本方功能补脾益气、升阳举陷,使气升则血升,而获摄血之效,故于脾虚失摄,冲任不固之月经先期者,亦恰切相宜。

有中药药理研究资料报道,补中益气汤对在体子宫或离体子宫及周围组织有选择性兴奋作用,方中加入益母草、枳壳等药物时,作用更为突出,其对子宫的兴奋作用不受阿托品的影响,说明直接作用于子宫。

因而本方有益于气虚所致先期量多者获止血之功。

  ②归脾汤(《济生方.健忘》)  组成:

人参、白术、黄芪、茯神、龙眼肉、当归、酸枣仁、远志、木香、炙甘草、生姜、大枣。

  本方原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

全方健脾益气,养心宁神,用于心脾两虚之月经先期者,可获“心脾平和则经候如期”之功。

  ③安冲调经汤(《刘奉五妇科经验》)  组成:

山药、白术、炙甘草、石莲、川续断、熟地、椿根白皮、生牡蛎、乌贼骨。

  本方原治脾肾不足,夹有虚热所引起的月经先期,月经频至,或轻度子宫出血。

方中山药、白术、炙甘草补脾;川续断、熟地补肾滋肾;石莲、椿根白皮、生牡蛎、乌贼骨清热固涩。

“全方子补脾肾,补而不躁”,使“脾气充则能统血,肾气足则能闭藏,清补兼施,标本兼顾,气血调和而经水自安”。

脾肾两虚月经先期量多者,服此为宜。

  若脾虚失摄经血量多,补中益气汤去当归之“走而不守,辛温助动”,加炮姜炭、乌贼骨、牡蛎固涩血。

腰膝酸软、夜尿频多,配用菟丝子、杜仲、乌药、益智仁。

气虚失运,血行迟滞以致经行不畅或血中见有小块,酌加红泽兰、益母草、王不留行以行滞调经。

先期而量多,不仅耗气更易伤血,症兼面色咣白或萎黄,头晕眼花者均宜加制首乌、枸杞子、阿胶等以补血养营。

  2.肾气不固证  

(1)临床见证:

月经提前,经量或多或少,舌黯淡,质清稀,腰膝酸软,夜尿频多,色淡,苔白润,脉沉细。

  本证常见于初潮不久的少女或将近绝经期妇女。

由于青春期肾气未盛,绝经前肾气渐衰,肾虚封藏失职,冲任不固,月经先期而潮。

肾脾乃先后天之脏,母子攸关且血气相依,失血者每耗其气,因而肾气不固所致月经先期量多,易见肾脾气虚而伴神疲乏力、体倦气短之候,或气损及阳兼肾阳不足之征。

  

(2)辨证依据:

  ①经色黯淡,质清稀。

  ②腰膝酸软,夜尿频多,舌淡苔白润,脉沉细。

  ③禀赋不足,或有房劳多产史。

  (3)治法与方药:

  治法:

补益肾气,固冲调经。

  ①归肾丸(《景岳全书.新方八阵。

补阵》)  组成:

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当归、枸杞子、杜仲、菟丝子。

  本方原治肾水真阴不足,精衰血少,腰酸脚软,形容憔悴,遗泄阳衰等证,有阴阳双补之功。

景岳谓为左归、右归二丸之次者也。

由于本方平补肾阴肾阳,亦宜于肾气不固月经先期者。

  经色黯淡、质清稀,肢冷畏寒者,宜加鹿角胶、淫羊藿、仙茅,温肾助阳,益精养血。

量多加补骨脂、续断、焦艾叶,补肾温经,固冲止血。

神疲乏力,体倦气短,加党参、黄芪、白术。

夜尿频多配服缩泉丸(《妇人良方》)。

  ②龟鹿补冲汤(《中医妇科治疗学》)  组成:

党参、黄芪、鹿角胶、艾叶、龟甲、白芍、炮姜、乌贼骨、炙甘草。

  本方原治劳伤冲任的骤然下血,先红后淡,面色苍白,气短神疲,舌淡苔薄,脉大而虚。

方中鹿角胶、艾叶补肾益精,温经止血;龟甲、白芍滋肾敛阴,益阴以守阳;党参、黄芪、炙甘草健脾益气;炮姜、乌贼骨固冲止血,故也宜于脾肾两虚之月经先期量多者服之。

  (三)血瘀证  

(1)临床见证:

月经周期提前,经量少而淋漓不畅,色黯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全身常无明显症状。

有的可见皮下瘀斑,或舌质黯红,舌边有瘀点,脉涩或弦涩。

或小腹冷痛不喜揉按、肢冷畏寒,或胸胁胀满、小腹胀痛。

  瘀阻冲任,新血不安离经下走,遂使月经先期而行。

瘀阻冲任,未伤脏腑,是以身无他症。

若因经期、产后感寒,寒凝致瘀者,可伴小腹冷痛,不喜揉按,得热痛缓或肢冷畏寒。

气滞血瘀,常兼胸胁胀满,乳房或小腹胀痛之候,或询及素性抑郁情怀不遂病史。

热邪灼伤,质稠而瘀者,又可见面赤唇红、小腹灼热、经血紫红、舌红等证。

  

(2)辨证依据:

  ①经血量少,淋漓不畅,色黯有块。

  ②小腹疼痛拒按,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

  ③或舌质黯红,舌边有瘀点,或脉涩。

  ④情怀不遂,忧郁过度,或经期、产后感寒饮冷史。

  (3)治法与方药:

  治法:

活血化瘀调经。

  ①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妇科心法要诀。

调经门》)  组成:

当归、熟地、白芍、川芎、桃仁、红花。

  本方原治月经先期,血多有块,色紫稠粘者。

方中四物汤养血活血,补而不滞,桃仁、红花活血祛瘀。

瘀血行、新血安则冲任固而经自调。

  ②通瘀煎(《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因阵》)  组成:

归尾、山楂、香附、红花、乌药、青皮、木香、泽泻。

  本方原治妇人气滞血积,经脉不利,痛极拒按,及产后瘀血实痛,并男妇血逆血厥等证。

用药共奏理气行滞,活血祛瘀之功,故气滞血瘀所致月经先期者,服此为宜。

  瘀阻冲任血气不通的小腹疼痛,加蒲黄、五灵脂化瘀止痛。

小腹冷痛,不喜揉按,得热痛缓或肢冷畏寒者,宜用肉桂、小茴香、细辛、乌药,温经散寒,暖宫止痛。

如血量多,酌加茜草、大小蓟、益母草化瘀止血。

血瘀而致月经先期,活血化瘀不宜选用峻猛攻逐之品,恐伤冲任,反致血海蓄溢紊乱;化瘀之剂亦不可过用,待月经色质正常,腹痛缓解,即勿再服。

若瘀化而经仍未调,当审因求治以善其后。

   三、贴敷疗法  1.太乙膏大黄128g,玄参、生地、当归、赤芍、白芷、肉桂各64g,以小磨麻油1000g熬,黄丹448g收膏,贴关元处。

每日1次,月经前后10天用,3个月为一疗程。

适用于血热型月经先期。

  2.乳香、没药、白芍、牛膝、丹参、山楂、广木香、红花各15g,冰片工g。

除冰片外,余药烘干,研为细末,过筛,再将冰片末调入重研一遍,装瓶备用。

用时取药末20g,以生姜汁或黄酒适量,调为稠膏,敷神阙穴及子宫穴,上置塑料薄膜,纱布覆盖,胶布固定,2日换药一次,连用至月经干净,3个月一疗程。

适用于血瘀型月经先期。

  四、饮食疗法  1.芹菜30g,荠菜90g。

将芹菜、荠菜拣洗干净,切成条状,清水下锅烧开后倒人,煮沸后捞起,拌适量猪油、精盐、味精服食。

一般服7—10剂。

适用于阳盛血热证。

  2.乌骨鸡工只,当归、黄芪、茯苓各9g。

将鸡洗净,把药放人鸡腹内用线缝合。

放砂锅内煮烂,去药渣。

调味后食肉喝汤,分2次服完,月经前每天1剂,连服3—5剂。

适用于脾气虚弱证。

  3.参芪大枣瘦肉汤黄芪20g,党参20g,大枣8枚,猪瘦肉适量,加适量水煎汤,吃参、枣、肉喝汤。

适用于脾气虚弱证。

  4.韭菜炒羊肝韭菜150g,羊肝200g。

韭菜切段,羊肝切片,放铁锅内急火炒熟后,佐膳食用。

月经前连服5—6剂。

适用于肾气不固证。

  5.益母草、陈皮煮鸡蛋益母草50g,陈皮lOg,鸡蛋2只。

加适量水共煮,蛋熟后去壳。

再煮片刻,饮汤吃蛋。

适用于血瘀证。

    血热所致月经先期方  处方:

丹皮15克,地骨皮15克,生地20克,青蒿10克,柴胡10克,栀子10克,茯苓20克,白术15克,当归15克,黄柏10克,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经前一周开始服用。

  加减:

伴乳房胀满者加郁金15克,薄荷10克;伴有血块、少腹痛者加桃仁10克,红花6克,益母草20克;伴阴虚者加玄参15克,阿胶10克,枸杞15克。

  气虚所致月经先期  处方:

人参、白术、当归、白芍、枸杞、乌贼骨、牡蛎各15克,黄芪、熟地各30克,茯苓20克,远志10克,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经期即可开始服用,每月服10剂为一疗程,连服3个疗程。

  按1.月经先期在临床上往往与月经量多同时出现,月经每月提前一周以上或一月两潮的才为月经先期。

  2.月经先期多属于西医的功能性子宫出血。

血热所致月经先期临床表现为月经量多、质黏稠,伴心胸烦闷、口渴喜冷饮、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数等热象;而气虚所致气不摄血的月经先期临床表现为月经量多、色淡质稀,伴有神疲气短、心悸失眠、小腹有空坠感、舌质淡、苔薄白、脉细乏力等气血不足之象。

  3.治疗前可通过妇检排除器质性病变。

【月经先期医案】俞某,女,20岁,未婚,1973年6月29日初诊。

病史:

月经先期近1年,10至20天行经1次,持续7至10天,血色淡,经量多。

行经前后小腹坠痛,全身无力,倦怠食少。

本次行经10余天,血仍未净。

检查:

面黄、体瘦,精神不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辨证:

气虚不摄,冲任不固。

治法:

健脾补气,养血调经。

方药:

生黄芪12g,党参12g,白术15g,当归15g,熟地19g,白芍12g,何首乌12g,益母草15g,丹参15g,续断(酒炒)15g,地榆(炒)15g,生牡蛎19g,醋香附12g,陈皮12g,远志12g,水煎2遍,分2次温服。

服药9付,服2付血即止,食量增加。

本次月经周期27天,持凄3天,量不多,经期无其他不适。

舌脉正常。

属再按原方继服数剂,以巩固疗效。

(《刘惠民医案))1979,281)【按语】本案月经先期,病机为气虚不摄,冲任不固。

本例系气虚之证。

气虚不能统摄,冲任不固,因而月经先期。

故用健脾补气,养血调经之法,仿归脾汤之义,以党参、黄芪、白术补脾益气,熟地、当归、白芍、何首乌、益母草、丹参补血活血调经,续断、地榆、牡蛎补肾止血固经,香附、陈皮疏肝理气,远志养心安神,而收效。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  【先期汤】方剂来源明.(证治准绳}。

  组成与用法  生地黄6克当归6克白芍药6克黄柏3克知母3克黄芩3克黄连3克川芎3克阿胶(烊冲)3克艾叶2克香附2克炙甘草2克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功能凉血固经。

  主治月经先期、色鲜量多,或经行血多如崩等。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痛经等病症。

  例如。

(1)月经先期本方加减可治疗月经工月2行属血热之证。

如肾阴亏损,去艾叶,加龟板、枸杞子,量少夹瘀,加炒蒲黄、茜草等.

(2)月经过多以本方去川芎、香附,加茜草、水牛角、三七、地榆为基础方,加减治疗血热型之月经过多。

心烦口渴,加玄参、麦冬、地骨皮,小便短涩,加莲子芯、淡竹叶、小蓟草。

(3)痛经本方加减,治疗属血热瘀阻型痛经。

如经量多、有血块,加花蕊石、炒蒲黄、茜草炭、海螵蛸,腹痛明显,加延胡索、乳香、没药,经色紫而粘稠,加赤芍、丹皮、丹参等。

  应用要点主要用于治疗阴虚血热之月经先期。

方用胶艾四物汤养血止血,配以知母、黄柏清热泻火,为其配伍特点。

临床应用以热入血分、月经先期、经水色紫而稠,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经量多,加仙鹤草、生侧柏,生地榆;阴血不足,加女贞子、旱莲草。

凡阳虚寒盛、舌淡、苔白者,忌用。

  分证选方  一、气不摄血证  [主症]月经提前,质稀色淡,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小腹空坠,纳少便溏。

舌质淡,脉弱。

  [治法]补气摄血调经。

  [常用方]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黄芪15g,炙甘草5g,人参lOg,当归lOg,陈皮6g,升麻3g,柴胡3g,白术lOg。

  上药为粗末,用水300ral,煎至150ml,去渣,空腹时稍热服,每日l剂。

  [辨证加减]  1.如兼怔仲心悸、寐差梦多,为心脾气虚,去升麻、柴胡、陈皮,加茯神、酸枣仁、远志、龙眼肉、木香、生姜、大枣补益心脾,养心安神。

  2.如平时白带量多,为气虚带脉失约,水湿下注,加芡实、龙骨、牡蛎固涩止带。

  3.如月经过多,加棕榈炭、茜草,以固经止血。

  4.如经量少、色黯淡、质稀薄,或伴腰骶酸痛,或溲多便溏,舌淡而嫩,为脾肾气虚,宜脾肾双补,去升麻、柴胡、陈皮,加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制附片等以温肾阳、益精气,或加益智仁、补骨脂以温补脾肾,止泻缩尿。

  [按语]  1.本方益气补中,升阳举陷,有摄血归经,使月经自调之效。

阴虚内热者则不适用本方。

  2.据报道:

本方醇提剂对在体或离体子宫及周围组织有选择性兴奋作用,当方中加入益母草、枳壳等药物时,该作用则更为突出。

其对子宫的兴奋作用不受阿托品的影响,而直接作用于子宫,提示了该方对于月经先期补气摄血调经的作用机制。

  [参用方]  1.归脾汤((正体类要》):

白术30g,茯神30g,黄芪30g,龙眼肉30g,炒酸枣仁30g,人参15g,木香15g,炙甘草8g,当归3g,炙远志3g。

加生姜6g,红枣3--5枚,水煎,去渣,温服,每日工剂。

功用:

益气健脾,摄血调经。

主治:

妇女月经超前,经漏、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或带下。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

据报道:

以归脾汤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135例,获得良好疗效。

用药后病人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数明显增加。

  2.平补心脾汤(《罗氏会约医镜》):

当归9—15g,熟地黄15—21g,白术、川断各6—9g,炒杜仲、枸杞子、炒当归、丹皮各6g,炙甘草3g,炒五味子2.4g。

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

养心补脾。

主治:

妇人心脾气虚,不能固摄经血,以致月经先期者。

可见月经先期,量少色淡质稀,伴心悸怔忡。

  二、血热内扰证  [主症]月经提前,量多,色红质粘,夹有小血块,烦热口干,尿黄便艰。

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调经。

  [常用方]清经散(《傅青主女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