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微病理学讲义摘要.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43636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78.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超微病理学讲义摘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超微病理学讲义摘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超微病理学讲义摘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超微病理学讲义摘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超微病理学讲义摘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超微病理学讲义摘要.docx

《超微病理学讲义摘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微病理学讲义摘要.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超微病理学讲义摘要.docx

超微病理学讲义摘要

第一章电子显微镜

第一节概述

一、电子显微镜的发展简史

1、20世纪30年代,E.Ruska在电子光学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投射式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electronmicroscope,TEM)放大倍数仅为12倍;1935年电子显微镜基本定型;1939年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了世界上第一批作为商品的投射式电子显微镜,分辨率优于10nm,放大倍数达到了10万倍。

自此,投射式电子显微镜的研究重点是改进设计,提高仪器分辨率。

2、1935年法国knoll首先提出了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e,SEM)的设计思想和工作原理,1942年剑桥大学D.M.Mullan首次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1965年基本定型;70年代已发展成为性能完善、自动化程度高,功能齐全的一种电子光学仪器。

二、电子显微镜与光学显微镜的比较

光学显微镜的光学系统一般采用可见光作为光源,玻璃透镜作为成像、放大透镜。

其成像过程是:

可见光通过空气和玻璃透镜这两种不同的物质界面时,光的运动速度改变,从而改变运动方向使之汇聚一点(焦点),然后再发散,这样就可以把物体的细节加以放大成像,使人们观察到物体的显微结构。

电子显微镜采用电子束作为照明系统中的光源,电磁透镜作为成像、放大透镜,其基本成像过程是:

电子束通过电子磁透镜时,由于电磁场的作用使电子改变其运动方向而聚在一点(焦点),然后发散,从而把物体的微细结构放大成像。

不过此时所成的像,人眼不能直接观察到,还须通过一个荧光屏才能看到。

三、电子显微镜的分类

从使用选择的角度考虑,目前电子显微镜可分为三大类:

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分析电子显微镜。

按系统分类:

透射电子显微镜可分为超高压电子显微镜、高压电子显微镜、高分辨电子显微镜、普及型电子显微镜、简易型电子显微镜五类。

第二节透射式电子显微镜

一、透射电镜的概念:

是以波长极短的电子束作为照明源,用电磁透镜聚焦成像的一种高分辨率、高放大倍数的电子光学仪器。

即用聚得很细的电子束照射在样品上,接受透过样品并带有样品内部信息的电子,经过物镜聚焦放大成像,这种接收电子成像的显微镜称之为透射电镜。

二、透射电镜的基本结构

透射电镜主要由电子光学系统、真空系统、电子学系统、冷却系统四部分构成。

1.电子光学系统相当于光镜的光源和反光镜

(1)照明系统相当于光学显微镜的照明部分,由电子枪和聚光镜组成

1)电子枪:

由阴极、阳极、栅极组成。

阴极:

由直径0.11—0.15mm粗的钨丝制成,呈V字型,也称灯丝。

当通电达一定温度时,即产生热电子发射,形成强的照明电子束。

阳极:

是一个中间带孔的金属圆盘,位于阴极的对面,它与阴极之间有10kv~120kv的电位差,这一负高压用以加速由阴极发射的电子束。

栅极:

位于阴极和阳极之间,它的电位也比阴极低,起着控制电子束发射及改变电子枪中电场分布的作用。

2)聚光镜:

将电子枪发射的电子束汇聚在样品上,对样品进行照明。

普通电镜有一个聚光镜;高分辨率的电镜有两个聚光镜,在第二聚光镜中装有活动光阑(用白金片做成),上面有直径为200μm、300μm和400μm的圆孔,利用光阑孔的大小,可以控制聚光镜的孔径角,即控制照明束的强弱,使样品不致发生过热现象。

(2)样品室

样品室是放置样品用的,通过特殊的机械装置更换样品。

另外,通过连动装置,在真空外可以操纵样品台在X、Y轴方向上移动。

(3)成像系统:

物镜:

是电镜中第一个成像的电子透镜,要求有极高的加工精度及稳定性,以保证成像质量。

物镜装有消像散器可消除像散,还装有活动光阑可提高反差。

物镜是电镜中最关键的部件,电竞的分辨率主要取决于物镜的分辨率。

中间镜:

是一个可改变放大倍数的弱透镜,主要用于控制总放大倍数。

如果一个中间镜不能满足要求时,还可用两个中间镜来控制放大倍数。

投影镜:

是将中间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并投影到荧光屏上,以供观察。

与物镜和中间镜比较,投影镜的电流一般是不变的,即其放大倍数是固定的。

中间镜和投影镜的数目根据最高分辨率所要求的有效放大倍数而定(总放大倍数为各透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对它们的要求是:

在尽可能缩短镜筒高度的条件下,满足高分辨率所需要的有效放大倍数;像差减到最小,保证图像不失真;可以进行衍射分析等。

(4)观察记录系统包括荧光屏、光学显微镜和照相机构三部分。

荧光屏:

是由电子束照射后能转换成光讯号的荧光粉涂制而成,主要作用是呈现透射电子显微像,使用者可以通过荧光屏选择图像区域,在照相前对图像进行聚焦。

光学显微镜:

安装在主观察窗前,通常选用5~10倍饿双筒显微镜,作用是在不提高电子光学放大倍数的情况下分析高倍的电子图像,保证了在相应的倍数下,不损失图像信息,不降低图像亮度。

有助于精确聚焦。

照相装置:

由暗盒(底片盒、接收盒)、底片传送机构、快门和自动控制电路等组成。

底片感光度、曝光时间确定后,快慢动作,底片传送,各数字的显示等全部自动化控制,使用的高压值、放大倍数、底片序号等全部记录在底片上。

2.真空系统:

真空系统由机械泵、油扩散泵、真空管道、阀门及检测系统组成。

作用是排除镜筒中的空气,使镜筒达到高真空状态。

否则,电子枪发射的高速电子会与气体分子发生碰撞,产生电子散射,影响像的质量和反差;此外,在电子枪中会产生高压放电,气体会腐蚀灯丝,影响灯丝寿命,还会污染样品。

3.电子学系统

电镜所用的电源比较复杂,同时对电源的稳定性要求很高。

在总的电源的供给上要求用专用线,对电源要先进行交流稳压,然后再进行整流、直流稳压,最后供给各部分使用。

主要的电源供给包括高压电源、电子枪灯丝电源等。

4.冷却系统作用:

防止机器过热。

二、透射电镜的成像原理

透射电子显微镜成像系统包括样品室、物镜、中间镜、反差光栏、衍射光栏、投射镜以及其它电子光学部件。

样品室有一套机构,保证样品经常更换时不破坏主体的真空。

样品可在X、Y二方向移动,以便找到所要观察的位置。

经过会聚镜得到的平行电子束照射到样品上,穿过样品后就带有反映样品特征的信息,经物镜和反差光栏作用形成一次电子图象,再经中间镜和投射镜放大一次后,在荧光屏上得到最后的电子图象。

照明系统提供了一束相干性很好的照明电子束,这些电子穿越样品后便携带样品的结构信息,沿各自不同的方向传播.物镜将来自样品不同部位、传播方向相同的电子在其背焦面上会聚为一个斑点,沿不同方向传播的电子相应地形成不同的斑点,其中散射角为零的直射束被会聚于物镜的焦点,形成中心斑点.这样,在物镜的背焦面上便形成了衍射图像.而在物镜的像平面上,这些电子束重新组合相干成像.通过调整中间镜的透镜电流,使中间镜的物平面与物镜的背焦面重合,可在荧光屏上得到衍射图像,若使中间镜的物平面与物镜的像平面重合则得到电子显微镜图像,通过两个中间镜相互配合,可实现在较大范围内调整相机长度和放大倍数。

第三节扫描电子显微镜

第四节分析电子显微镜

第二章电子显微镜生物样品的制备

第一节超薄切片法

制备超薄切片的方法包括:

普通超薄切片法、

冰冻超薄切片法

快速冰冻置换法

普通超薄切片主要步骤分为组织处理、超薄切片和电子染色三个阶段。

一、组织处理(组织处理的必要性)

(一)取材

1、取材的要求:

快、小、准、冷、细、标记

(1)操作迅速熟练:

动物材料在中断血液供应后,其细微结构几乎立刻开始发生改变,故要求取材动作要迅速熟练,不致因耗时多而引起死后变化。

(2)组织块体积小:

制备电镜标本所用固定剂穿透能力弱,同时包埋剂的渗透能力也是有限的,为确保固定剂和包埋剂充分渗透到组织的各个部位,一般要求组织块体积以1mm3为宜,因此,组织离体后,细切为1mm3或更小的组织块是非常重要的。

在超微病理活检中,常会遇到因组织块过大,未经细切而引起组织自溶等人工损伤,失去诊断价值。

(3)取材部位准确:

根据研究目的和观察对象的要求,确定取材的位置。

在临床病理活检时,要特别注意多点取材,避免电镜一孔之见的弊病,才能对病变组织器官有全面了解,不致做出错误的诊断或评价。

(4)低温下操作:

脱离血循环的生物材料,细胞内的各种水解酶可以引起蛋白质、核酸水解,自溶作用使细胞的超微结构发生变化。

为了减少细胞水解酶自溶作用的影响,要求在低温(0-4℃)下进行取材,固定剂和取材器械、容器等应预冷。

(5)操作细致:

电镜取材的过程要求动作迅速,但不能粗糙。

应尽可能地动作轻巧,所使用刀片器械等锋利得手,切割时避免牵、拉、压、挤,防止细胞的机械损伤。

(6)做好标记:

进行电镜观察的目的无非是科学研究和病理诊断,因而组织块投入固定液小瓶时,应注意做好标记,在瓶签上著名组别、编号等,在取材以后得处理过程中也要注意这个问题。

2、实验动物取材:

1mm3大小,1~2分钟投入固定液。

3、临床活检取材

(1)外科活检:

1~4mm厚,修成1mm3大小;

(2)针刺活检:

迅速投入固定液并细切成1mm长的小段。

(二)固定

1、固定的目的

利用化学的或物理的方法,终止细胞的死后变化,尽可能完整地保存细胞生活状态下的结构和成分。

避免因细胞自身酶的分解作用而出现自溶或因外界微生物而发生腐败,致使细胞超微结构遭受破坏。

2、理想固定剂与良好固定的标准

(1)理想的固定剂应具备的条件

①穿透力强;

②能够稳定细胞的结构和化学成分,使其保持在原位;

③将细胞内的成分(蛋白质、脂类等)变为不溶状态;

④保存细胞内酶的活性和其它大分子物质的活性功能集团,以供电镜细胞化学测定;

⑤能够增强图像的反差。

(2)良好固定的形态学标准:

固定效果良好时,一般来说细胞的膜系结构线条清晰、连续而不断裂、细胞基质中充满均匀的精细颗粒,不见明显的空白区和颗粒聚集现象。

细胞核结构(核膜、核仁、染色质等)层次清晰,无染色质不规则的聚集和异常的空白区。

3、影响固定的因素

(1)PH7.2~7.4

(2)渗透压

(3)时间取得充分的固定效果而时间尽可能短

(4)温度0~4℃

(5)固定液的浓度四氧化锇1%,醛类1%~4%

(6)固定液的用量10~20倍于组织块的体积

4、常用固定剂

(1)常用四氧化锇(OSO4)

优点:

①对脂类有良好的固定效果;

②强氧化剂,与氮原子亲和力强,与蛋白分子形成交联,稳定蛋白质;

③锇与固定的细胞成分结合后使图像反差增高,即“电子染色”作用;

④组织块不发生变形,不收缩和膨胀。

缺点:

①对糖类与核酸的固定效果差;

②因其分子较大,穿透力弱,进入组织速度较慢;

③是酶的钝化剂,使细胞酶活性降低,不宜用于细胞化学研究;

④固定时间过长会使组织变脆,细胞成分抽提;

⑤其熔点较低,易挥发出蒸汽,伤害眼鼻等粘膜;

⑥价格昂贵。

(2)戊二醛:

优点:

①有两个醛基,可很好地固定蛋白质;

②对糖原和糖蛋白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弥补了OSO4的不足;

③渗透力优于OSO4;

④能很好地保存酶活性,可用于细胞化学的研究;

⑤可较长时间保存固定组织,适于临床和野外取材远距离携带或邮寄。

缺点:

①对脂类固定效果差,

②无电子染色作用,不能增加图像的反差。

通常将戊二醛和四氧化哦联合作双固定,即戊二醛前固定,四氧化锇后固定。

(3)多聚甲醛:

渗透力强,固定迅速,可以良好的固定结构致密的组织。

多聚甲醛和戊二醛常结合使用。

(4)高锰酸钾:

强氧化剂,是磷脂蛋白的良好固定剂,可用于细胞膜性结构的固定。

5、固定方式:

(1)双固定法:

常用戊二醛作前固定,OsO4作后固定。

适用于大多数情况

(2)体内原位固定法

(3)灌注固定法:

特别适于解剖取材困难的柔软组织或难以渗透、死后变化快的组织和器官。

(三)漂洗

1、目的:

前固定后使用配制固定液所用同系缓冲液充分漂洗,以除去残留的固定液,双重固定时,必须将戊二醛洗净,才能进入四氧化锇;四氧化锇固定后,必须充分洗去残留的四氧化锇,以免其与脱水剂作用。

2、方法:

0.1molPBS10min/次,共3次

(四)脱水

1、目的

①包埋介质充分渗透到组织内部;

②水分残留会导致电镜在真空状态下引起样品的急剧变化而无法观察。

2、常用脱水剂:

乙醇、、丙酮

3、方法:

梯度脱水,由低浓度向高浓度逐级脱水。

50%-70%-80%-90%-95%-100%

4、注意事项:

①脱水要充分;

②根据材料的致密度和块的大小,适当增减脱水时间;

③如果脱水组织需过夜,可置留于70%乙醇或丙酮中。

(五)浸透

目的:

用包埋剂逐步浸入组织块中完全替代、置换脱水剂,这是包买的重要步骤,浸透不充分,将给切片造成困难,若浸透时间长,细胞成分易被抽提。

温度对浸透亦有影响。

(六)包埋

1、目的:

使浸透到组织块内部的包埋剂在一定条件下(温度或紫外光照射)聚合为包埋块,使细胞、组织获得适当的硬度、韧度和弹性,以能承受切片力的作用,最后能够切出超薄切片。

2、理想的包埋剂:

①聚合前粘度适中,能迅速而均匀地渗透到组织细胞内部

②聚合均匀充分,聚合前后体积变化小,不引起组织变形

③聚合后有良好的切割性,软硬度易于调整

④能经受电子束轰击

⑤高倍放大时不显示包埋剂本身的结构

⑥无毒

3、常用的包埋剂

环氧树脂Epon812,618树脂和Spurr树脂

包埋剂配方:

环氧树脂Epon812、

加速剂胺类DMP-30

硬化剂酸酐类DDSA

增塑剂MNA

4、包埋方法

①准备工作:

胶囊或橡胶包埋模;硫酸纸;牙签;注射器(均需在烤箱内烤干);

②包埋

③聚合(烤箱内:

37℃12h、45℃24h、60℃36h)

(七)快速固定脱水包埋

二、半薄切片

(一)半薄切片观察的目的和意义

选区和细胞学观察

半薄切片的厚度:

0.5~2µm

(二)半薄切片的主要步骤

1、修块及切片

2、半薄切片染色:

甲苯胺蓝染色和H-E染色

三、超薄切片

(一)超薄切片的准备工作

1、包埋块的再修整

2、载网和支持膜的制备

(1)载网:

常用的有铜网、镍网,多用200~300目,新的载网用前需进行清洗,用丙酮、乙醇浸泡清洗数次即可

(2)支持膜

氯仿配制的0.2%~0.4%Formvar(聚乙烯醇缩甲醛)液制备支持膜

3、切片刀的制备

(1)玻璃刀:

玻璃刀的制备、选择,刀槽

(2)钻石刀

(二)超薄切片

1、超薄切片机的基本原理

超薄切片机的主要部件是进给机构,它的主要部分是一个活动臂,将修好的包埋块固定在它的一端,进给机构携带着包埋块向刀的方向微小推进,同时活动臂又向下进行切割运动,切下一定厚度的薄片。

2、切片

主要步骤包括:

装块、装刀、对刀、向刀槽注双蒸水、切片。

注意:

切片时避免振动,保持室内温度恒定。

3、展片与捞片:

扣网法或牵引法将切片转移到载网上

4、切片厚度的判别★

一般利用切片产生的反射光干涉色来判定切片的厚度,它是在日光下由于切片表面反射光与切片下水面反射光发生干涉,使不同厚度的切片在显微镜下呈现不同的干涉色。

干涉色与切片厚度近似值关系如下:

灰色:

40~50nm

银白色:

50~70nm

金黄色:

70~90nm

紫色:

90nm以上

四、染色

1、定义

为了充分显示细胞的微细结构,就要增加超薄切片样品结构对电子的散射能力,改善反差,这种提高反差的方法叫电子染色

2、电子染色现象

以高原子序数的重金属盐作为染色剂,染色中的重金属盐离子能与细胞的某些结构成分结合或吸附,而且不同的结构结合能力不同,因而在电镜观察时,各种细胞结构对电子产生不同程度的散射,最后得到反差对比明显的图像。

3、电子密度的概念

4、常用的电子染色剂

(1)醋酸铀:

主要提高核酸、核蛋白和结缔组织纤维成分的反差,但对膜染色效果差。

注意:

1、醋酸铀遇光易分解,应密封避光保存;

2、铀具有放射性,操作时应采取防护措施。

(2)枸橼酸铅:

主要与切片中的还原锇作用,提高膜系结构和脂类的反差。

注意:

铅极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结合生成碳酸铅而造成切片污染,所以保存时隔绝空气。

5、染色方法

(1)超薄切片双重染色:

先铀染后铅染

(2)块染色:

组织块经四氧化锇固定后,脱水之前,可将之用醋酸铀饱和液整体染色30min,不仅能提高反差,而且能增强组织成分的稳定性。

待包埋切片后再用铀-铅双重染色。

第二节扫描电子显微镜样品制备

一、扫描电镜生物样品的制备原则

(一)生物样品的特点

1、生物样品的主要特点是含水量较高,质地较软,脱水干燥后易出现皱缩、变形,例如一个苹果,失水干燥后表面出现许多皱纹;

2、生物材料机械强度低,对电子束的轰击耐受能力差;

3、生物材料由原子序数较低的元素如碳、氢、氧、硫、磷等所组成,因而不易被激发产生二次电子;

4、少生物材料的形貌结构易受PH、渗透压、湿度等环境变化的影响。

(二)扫描电镜生物样品制备原则

1、尽可能完好地保持样品表面形貌:

这就要求取材小心,注意保护好所要观察的面(如肠腔、血管腔、肺泡腔),使其不受损伤,并将材料进行适当的清洗,以除去表面的覆盖物,但又不要损伤表面形貌。

及时进行固定,使样品保持自然形态,停止其运动,保持样品内部细胞的正常结构。

固定还能使标本硬化,提高对后处理过程中的物理应力的耐受性。

2、使样品脱水干燥并避免因干燥引起的变形:

若将含有水分的样品放入电镜样品室,由于样品水分的挥发必将破坏镜筒的真空,影响电子束在镜筒内的行进,影响其在样品表面的扫描,不能形成清晰地图像。

另一方面,含水样品在真空下条件下,水分挥发干燥样品表面皱缩干瘪变形,失去其原来的形貌,也就失去了电镜观察研究的价值。

因此对一切含水样品必须进行脱水干燥处理。

临界点干燥法是目前普遍采用的干燥方法。

增加样品表面的导电性和二次电子发射率:

生物样品与金属样品不同,前者导电性不良,电阻率高,当扫描电子束轰击样品表面时,可能发生电荷累计充电,受轰击区电子蓄积,与邻近区域之间产生电位差,甚至会出现放电现象。

而充电区的负电荷对后续的扫描电子又将产生排斥,影响其激发二次电子的能力,使二次电子轨迹偏斜甚至紊乱,影响成像。

另外,生物样品主要是由低原子序数元素构成,受电子束照射时,二次电子发射率低,讯号弱,成像质量差,因此在进行电镜观察前,需要对样品表面进行处理,使之导电性增高,表面二次电子发射率增加。

为此,可在样品表面进行金属镀膜或组织导电处理等。

金属膜代替样品表面发射二次电子,发射率提高,图像讯号增强,并且可防止样品的荷电效应。

二、样本的初步处理

生物样品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含水量少质硬的结构,如毛发、牙齿、植物花粉、孢子、种子等。

这类样品含钙、矽、纤维素等成分,所以只需要进行表面清洁、装台(粘胶)、导电处理即可观察。

另一类是含水量较多的组织,如动物的组织器官属于此类。

这类样品需经取材、清洗、固定、脱水等初步处理,再经干燥处理和镀膜才能进行观察。

(一)取材

注意保护观察面,所切取的样品比透射电镜样品大些,可视样品台的大小而变化,一般应小于10mm2,并尽可能薄,厚度在5mm以下,若样品是悬浮细胞则应注意不要过稀或过密。

(二)清洁表面

清除表面粘液、杂质、灰尘等附着物,充分暴露样品表面。

常用的清洗液有蒸馏水、生理盐水、缓冲液及含酶的清洗液等。

根据研究对象样品性质特点,采取不同的清洗方法。

例如动物脏器腔面含有较多粘液,用含酶的清洗液洗效果好。

附着在微绒毛及表面凹陷处的微小杂质颗粒,一般漂洗不易清除,可配以超声波清洗方法。

对于表面干燥的样品,可用吹气球或软毛笔轻轻扫除的方法清洁表面。

(三)固定和脱水

固定、漂洗和脱水等处理所用试剂基本上同于透射电镜样品的制备方法。

常用的固定方法是戊二醛—四氧化锇双重固定法,是目前公认的最好的方法。

三、样品的干燥

脱水后,需要将样品中的化学脱水剂彻底挥发干净,这就是样品的干燥。

样品干燥的方法有:

(一)空气干燥

(二)真空干燥

(三)冷冻干燥将新鲜未经固定的生物标本快速冷冻,然后在低温真空条件下,使样品中水分由冰态升华而达到干燥的目的。

由冰态升华为气态的过程,不形成液气界面,所以消除或减少了表面张力引起的样品变形损伤,效果较好,但升华所需时间较长。

(四)临界点干燥

四、样品表面导电处理

样品表面进行导电处理的目的,一是增强导电能力消除荷电效应,二是增加样品表面二次电子发射率,加强讯号,提供图像反差,通常使用的方法是金属镀膜法和组织导电处理技术。

(一)金属镀膜

使样品表面覆盖薄层金属膜,这层薄膜与样品表面的凹凸形态完全一致,使标本标本表面的形貌得以反映。

要求覆被的金属有较高的原子序数,较大的密度,较好的导电性,较低的熔点,常用的金属有金、铂、钯、或金/铂、铂/钯合金。

镀膜的方法有真空镀膜法和离子溅射法。

1、离子溅射法该法的原理是在低真空条件下产生辉光放电时,由于离子冲击,使阴极金属物质有飞散现象,称为离子散射,溅射飞散的金属颗粒在样品表面沉积而使样品表面镀一层薄膜。

2、真空镀膜法

(二)组织导电技术

第三节负染色技术

一、定义

负染色是相对于正染色而言的,也称阴性反差染色,细微结构本身不被染色,而是样品结构周围被染色,即背景被染色而散射电子的能力强,在荧光屏上样品结构周围成像暗,结构本身成像浅,从而提高了结构与其背景的反差,显示了样品的结构。

负染色技术主要用于细菌,病毒、生物大分子、分离细胞器等研究方面。

二、负染色剂

(一)负染色剂须具备条件

1、密度大,散射电子能力强

2、溶解度大不易析出结晶沉淀

3、熔点高,经电子束轰击不易挥发

4、分子小易于深入样品周围各个细微角落

(二)常用的负染色剂

磷钨酸、磷钨酸盐类(铀、钾)

三、染色前的样品准备

1、提高样品纯度

2、悬液样品浓度要适中

3、样品悬液的pH要接近于负染色的pH

四、染色方法

1、悬滴法

2、漂浮法

3、喷雾法

第二节扫描电镜样品的制备

第四章细胞超微结构与病理改变

概 述

超微结构:

ultrastructure利用普通的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人体组织的超薄切片,可以看到各类细胞的细胞膜、细胞器、包含物、核膜、染色质及核仁等微细结构,通常称之为“细胞超微结构”。

细胞超微病理学(cellultrastructurepathology)利用普通透射电镜技术,观察正常细胞的超微结构,以及细胞受到严重刺激或代谢障碍时的超微病理改变,形成的一门独立的学科,称之为细胞超微病理学,简称超微病理学。

第一节细胞膜及其特化物

1、细胞膜(cellmembrane)又称质膜(plasmamembrane或plasmalemma),是包裹细胞表面的一层薄膜厚度约7~10nm,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此膜是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他不仅起着界膜和维持细胞代谢的作用,而且在细胞毗邻面上形成细胞连接,在某些细胞的游离面和基底面也形成许多质膜特殊分化物。

2、细胞膜作用:

支持保护、细胞粘连、信息传递、免疫识别和细胞运动

一、细胞膜超微结构及超微病理变化

(一)细胞膜结构

化学成分:

主要是类脂、蛋白质和少量糖类,还有水、无机盐和金属离子。

分子结构:

液态镶嵌模型(双层类脂分子是膜的结构基础和主体,其中有磷脂糖脂和少量胆固醇,它们均为双性分子,其一端为亲水极,另一端为脂肪链组成的疏水极。

两层类脂分子的亲水极都朝向膜的表面,疏水极都朝向膜的中央,它们以其亲和力互相结合,类脂分子具有流动性)

透射电镜下,通常膜为一条高电子密度的细线,经高倍放大后,观察细胞膜的垂直切面时,质膜呈现“两暗夹一明”的结构模式,一般认为两侧的电子致密层,是由于脂质分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