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面积》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342327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面积》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面积》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面积》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面积》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面积》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面积》教学设计.docx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面积》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面积》教学设计.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面积》教学设计.docx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面积》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面积》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6—18页的《圆的面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的面积的含义;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利用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应用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进行操作、讨论、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3、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对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索的能力得到加强。

4、渗透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同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初步教育。

教学重点:

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利用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难点:

转化思想的渗透及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起疑导思

师:

同学们,喜欢上公园吗?

来,让我们一起去公园走走,好吗?

(播放公园喷水头正在给草地浇水的图片)

师:

到了公园,你看到了什么?

生:

我看到喷水头正在浇灌草地。

师:

你能提出一两个数学问题吗?

生1:

喷水头旋转一周,喷到水的地方形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生2:

浇灌了多大面积的草地?

……

[说明: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在教学中,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从生活的情境出发,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

师:

这些问题都很好!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浇灌了多大面积的草地呢?

师:

刚才有的同学看到喷水头旋转一周形成了一个圆形,求浇灌部分的面积,实际上就是求(圆的面积)。

圆的面积指的是哪一部分?

我们把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师:

继续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

圆的面积越来越大。

师:

这是为什么呢?

生:

半径长了,面积也就大了;半径决定圆的面积。

师:

看来圆的面积与它的半径是有关的。

[说明:

数学新课程“强调从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再加以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结合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学习数学知识与方法,应该说是北师版教材坚持新课程理念的一大特点,它体现了数学活动的数学化特征。

情境使学生产生“圆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呢?

”的疑问,学生平静的水面泛起浪花,并急于想解决问题,对问题的思索在学生心中扎下了根,点燃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热情,为进一步寻找解决策略明确了方向。

]

(二)首次探究自主估算巧设玄机

师:

圆的面积与它的半径到底有什么关系?

你准备怎样去寻找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生:

我们如果能先确定半径,再试着找出它的面积,也许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习纸:

正面画有两个圆,上面标有半径的长度;背面在方格纸中画有与正面同样大小的圆]

(1)师:

好,这儿有两个圆,一个半径是1厘米,另一个半径是2厘米。

任选一个你能估出它的面积吗?

生试估,师评价。

(学生有点困难时)

师:

请大家翻到学习纸的背面,有两个与正面面积相等的两个圆,这里每个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那每个方格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

再试估一下,你选择的圆面积大约是多少?

你是怎么估的?

[说明:

在半径已知的情况下,引导学生试着估出圆的面积。

没有方格的帮助,学生一时无从下手,再利用背面方格纸的帮助,体会用方格估算圆面积的好处。

对于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面积单位),学生已经有了很深的认识。

本次估算,目的是为学生建立表象,隐含估算圆面积的两种策略:

一种与整个大正方形比;另一种先用1/4圆与小正方形比,再用整圆与大正方形比。

]

(2)师:

再请大家拿出手中的圆片,你能估出它的'面积是多少?

生可能有:

贴到方格纸上;对折再对折,量出半径。

师:

你是怎么想的?

还真有办法!

刚才我发现有更奇特的方法。

能不能将上面两种方法综合一下。

[说明:

由有方格图的支撑,到没有方格,学生必定无意识的从上面的两次活动中总结经验并加以应用。

在估圆片面积这一环节,承载着太多的意义:

一使学生借助上面活动形成的表象,进一步强化估算的方法,逐渐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模型。

二诱发学生利用上面活动的思维惯性,寻找圆片半径,进而将圆片对折再对折,既隐含另一种估的策略,更隐含将圆片等分4等份的玄机,使学生主动探索(剪成4等份)成为可能。

]

(3)师:

刚才我们在估算圆的面积时,都有意无意的拿圆的面积与圆外的大正方形的面积比。

(出示图)

师:

如果不知道一个圆的半径,你还能表达出它的大概面积吗?

生:

(先计算)圆的面积小于4r2。

师:

谁来说说这里r2指的是哪部分的面积呢?

生:

小正方形的面积。

师:

我们是不是也可这样理解,将1/4圆看大一些为r2,那么圆的面积就会小于4r2。

能不能将这里的扇形看小一些呢?

那圆的面积就会大于(2r2)。

得出:

2r2<圆的面积<4r2

师:

看样子,圆的面积还真与半径有关系。

大胆的猜一猜,圆的面积最有可能是多少?

[说明:

通过逐渐抽象概括,从而估

算出圆面积的大致范围。

在学生大胆的猜想下,又孕育着验证的必要性。

]

(三)再次探究触发灵感体会“极限”

师:

现在如果知道圆的半径,你能求出圆的面积吗?

生:

还不能,只能大致确定一下范围。

师:

看来,我们还得继续探索下去。

[说明:

教师应当善于设计这样的情境,在其中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不足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从而产生观念上的不平衡,使学生较为清楚地看到自身已有的局限性,并努力通过新的学习活动以达到新的更高水平上的平衡。

]

师:

还记得以前,我们研究一个图形的面积时,用到过哪些好的方法?

生:

将新的图形转化成为已经学过的图形。

师:

举个例子。

这两种思路,都是将新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师:

我们能不能从中受到启发,也来将圆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说明:

开放性的设问,促发学生从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检索有关的知识,去多方面的解决新问题。

以旧引新,可促进学生知识的系统化,可扫除在新知中将要遇到的思维障碍,突出新知的生长点,将学生带入有利于学习新知识的“邻近发展区”。

]

师:

来!

同桌为一个小组,讨论一下怎么动手?

巡视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①将圆周剪直成一个正方形,剩余部分无法拼成学过的图形;

②将两个圆拼在一起,无法拼成学过的图形;

③将圆片沿半径等分成4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

(拼成的近似三角形与三角形差异较大,出现的可能性较小。

④将一个圆折成若干等份,每份象一个三角形,用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乘份数就是圆的面积。

师:

同学们,很多同学已经有了想法了,这儿有两种,还有其他转化的方法吗?

如果中途想到了,也可以上来说,好吗?

评:

[③将圆片沿半径等分成4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

]

师:

谁来现场采访一下,听听他们是怎么想的,好不好!

谁先发问?

预设采访语:

为什么将圆平均分成了4份?

或你怎么想到沿半径去剪的?

你拼成了什么图形?

8等份与4等份相比,你觉得你拼的图形怎么样?

你觉得应该怎么做,拼成的图形才更像平行四边形?

[说明:

学生自然而然的将圆片等分成4份,远比老师提前准备的8等份,16等份要有分量,而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学生自己“创造”的,其教育价值远比教师“直接告诉”要大得多。

]

谢谢同学们的精彩提问和发言!

师:

同学们,要想拼成的图形更像平行四边形,应该怎么办?

生:

继续分。

师:

要不要试一试。

16等份,拼成的图形怎么样?

32等份?

想象一下,如果64等份呢?

开始有点像(长方形)了。

继续分下去,分得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简直成了(长方形)。

[说明:

将圆片4等份、8等份、16等份,学生可以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当份数越来越多时,学生感受到不可操作性,这时就有必要借助电脑的优势,弥补操作和想象的不足。

在拼法的对比和想象中,学生体会着“化曲为直”,初步感受极限思想。

]

师:

我们把圆转化成学过的长方形,形状变了,什么没有变呢?

生:

面积。

师:

要想求出圆的面积,只要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就可以了。

长方形的面积怎么求?

这里的长和宽又相当于圆的什么?

[说明:

在操作活动中,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适时的话锋一转,学生的思维过度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让学生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有效地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

(四)运用公式巩固提高

师:

怎样计算圆的面积?

圆的面积是r的平方的pài倍,刚才哪位同学猜对了?

真的很准哟!

与周长公式有什么不同?

师:

现在利用这个公式,你能浇灌了多大的面积的草地吗?

生:

要求出浇灌草地的面积,还需要知道它的半径是多少?

师:

这个圆的半径是5米。

请求出浇灌部分的面积。

[说明:

平时学生解决的问题,往往是条件都告诉了的。

在半径还没有给出的情况下,让学生去求圆的面积,学生必定会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

建立在需要基础上的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

]

(五)归纳总结课后延伸

师: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会计算圆的面积;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把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在以后的学习中,如果遇到新问题,我们也可试着将它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你说好不好!

[说明:

课堂小结往往是教师一相情愿,重视的是学习的结果,而这里引导学生从探寻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上出发,进一步强化了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扩大了本节课的外延。

]

语文六年级上册《跑进家来的松鼠》说课稿

语文六年级上册《跑进家来的松鼠》说课稿

一、说教材

《跑进家来的松鼠》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文章叙述了一只松鼠跑进我们家所做的种种趣事。

语言质朴简洁,思路清晰,感情真挚,字里行间都充溢着家人对这只松鼠的喜爱之情。

选编本文目的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感悟松鼠的可爱,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领悟文章的写法。

结合单元主题,根据文本特点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学习“储备、贮存、不甘落后,哭笑不得”等新词。

2、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解课文,体会松鼠的可爱和作者一家对松鼠的喜爱,激发学生爱动物,爱自然的情感。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喜爱之情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对小学高段的阅读教学做了具体的要求:

要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加之本单元主题是“人与动物”,而课文处处洋溢着对松鼠的喜爱,因此我将理解课文,体会松鼠的可爱和作者一家对松鼠的喜爱,激发学生爱动物,爱自然的情感,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将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喜爱之情的方法,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二、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因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谈话法、情境创设法、品读感悟法。

讲授法便于教师系统地梳理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谈话法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更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在的学生很少有亲近动物的机会,基于这一点,我巧设情境将学生带入作者那温情的家,带入那一幅幅令人啼笑皆非的画面,感受松鼠的可爱,家人的宽容,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

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品悟”。

三、说学法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努力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中央。

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朗读法、讨论法,圈画勾点批注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阅读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的课堂流程是:

谜语导入、解题质疑—课前检测,扫清障碍—初读文本,梳理文意—研读文本,入境悟情—总结写法,对比学习————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一)谜语导入,解题质疑。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本环节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文题即文眼。

很多文章的课题可以帮助我们梳理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些文章是“未成曲调先有情”。

文题往往会给我们很多信息,是我们学文的切入点,因此我让学生齐读课题,汇报收获,体会用心阅读的成功感。

爱因斯坦说: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古语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基也。

因而我以课题为抓手,引导学生用心思考、大胆质疑,激发学文兴趣,了解学生的关注点,教学生之所需,解学生之所惑,践行“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课前检测,扫清障碍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字词教学便成了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板块,这一环节精心筛选新词,指名朗读,温馨提示读写并举,防微杜渐。

扫清学习障碍,夯实教学效果。

(三)初读文本,梳通文意

我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独立思考:

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

自己先用一句话加以总结,再同桌交流概括小标题。

本环节旨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提取有效信息和总结概括的能力,让学生对课文有初步感知。

(四)研读文本,入境悟情

叶圣陶先生说: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能读书。

《新课标》明确指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因此在本环节我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画出让自己深有感触的句子(松鼠特点、家人态度两大方面),圈出核心词,简单做好批注,读一读,在小组内交流感受。

这样巧妙地将自读提示中的问题与学生的疑惑巧妙融合。

在学生汇报时,对重点语句适时地引导学生利用文白大胆想象,入境悟情,感情朗读,真正做到“品进去读出来”。

(五)总结写法,对比学习

本环节旨总结写法,比并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与《松鼠》一文的异同,为后面的“回顾。

拓展七”中的“交流平台”的学习做好铺垫,并培养学生文体意识。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作业:

1、将本课的生字新词写会。

夯实语文基础知识。

2、模仿课文用具体事例表达情感的方法,写写自己与小动物之间的故事。

读写结合,学以致用,突现语文的交际功能。

(七)板书设计

板书展示了课文的核心内容及文章的主旨。

力求清晰明了呈现课堂内容,深化课堂所学。

《中华少年》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中华少年》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翱翔,刚劲,萦绕,蹒跚学步,铭记,强悍,璀璨,顶天立地等词语,理解顶天立地,蹒跚学步,强悍等重要词语。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3、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感受诗歌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课前准备】

学生自学课文,找一找,你可以从诗中找出哪些有所了解的景物、人物和事件?

收集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学习提纲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词语顶天立地、蹒跚学步、强悍等词语。

2、读通读顺课文,按“总起──祖国养育我──艰难历程──我的誓言──总结”把课文分成五部分。

3、自读第一部分,从结构上看,作者采用先()后()的写法。

4、自读第二部分,作者先写()哺育了中华少年,再写()滋润着中华少年,最后写()滋养了中华少年。

5、自读第三部分,这部分回顾中华母亲的艰难历程,晓谕中华少年应该继承先辈的()。

第四部分写中华少年的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的()和()。

6、第五部分是对全诗的()。

7、这首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赞美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的()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祖国的()。

二、练习设计

1、背诵喜欢的部分。

2、阅读《倾听鸟语》一书的《雄鸡似的中国》。

一、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读通读顺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用词素分析法及查工具书的方法理解“顶天立地,蹒跚学步,强悍”。

3、理清写作思路:

总起──祖国养育我──艰难历程──我的誓言──总结。

三、指导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训练形式:

自由朗读。

分角色朗读。

表演朗读。

2、交流体会,内容:

对诗句的理解。

对诗句表达特点的感受。

内心情感的体验转化迁移。

仿照课文其中的小节写诗。

2017年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节倒数的认识同步训练

2017年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节倒数的认识同步训练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单选题(共10题;共20分)1.(2分)下面各组数中,互为倒数的是()。

A.0.5和2B.和C.和D.和2.(2分)甲数的倒数是,乙数的倒数是4,甲、乙两数和的50%是()。

A.B.C.3D.3.(2分)若2xm﹣1y与x3yn是同类项,则m,n满足的条件是()A.m=4,n=1B.m=4,n=0C.m=1,n=3D.m=2,n=14.(2分)一个分数的倒数大于它本身,那么这个分数一定是()。

A.假分数B.真分数C.带分数5.(2分)下列叙述:

①几个非零数相乘,如果有偶数个负因数,则积为正数;②相反数等于本身的数只有0;③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0和±1;④﹣>﹣.错误的个数是()A.0B.1C.2D.36.(2分)2月27日,北京的天气预报栏上显示,气温为﹣2~4℃.当天的温差(即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相差)是()A.7℃B.6℃C.﹣6℃D.+6℃7.(2分)用a表示工作效率,t表示工作时间,c表示工作总量,写出已知工效和工作时间,求工作总量的公式是()A.t=c÷aB.a=c÷tC.c=atD.c=a÷t8.(2分)甲数的倒数大于乙数的倒数,那么,甲数()乙数.A.大于B.小于C.等于9.(2分)2.25的倒数是()。

A.B.C.D.10.(2分)下面算式中,能整除的算式是()A.180÷60B.391÷2C.481÷23D.499÷50二、填空题(共3题;共7分)11.(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12.(1分)5和_______互为倒数,_______的倒数是.13.(4分)20以内的素数中,_______的倒数最小.三、判断题(共5题;共10分)14.(2分)因为××5=1,所以、、5互为倒数.(判断对错)15.(2分)判断对错因为1的倒数是1,所以0的倒数是0.16.(2分)如果x与y互为倒数,且x:

5=a:

y,那么10a=2。

()17.(2分)几个数相乘所得积为1,那么这几个数就是互为倒数.(判断对错)18.(2分)一个数的倒数不一定比这个数小。

四、应用题(共2题;共10分)19.(5分)自然数中最小的奇数、最小的合数与最小的质数,这三个数的倒数和是多少?

20.(5分)是哪两个相邻自然数的倒数之和?

五、综合题(共1题;共10分)21.(10分)求未知数x

(1)2x+30%x=9.2

(2)4x﹣=(3)x:

=: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10题;共20分)1-1、2-1、3-1、4-1、5-1、6-1、7-1、8-1、9-1、10-1、二、填空题(共3题;共7分)11-1、12-1、13-1、三、判断题(共5题;共10分)14-1、15-1、16-1、17-1、18-1、四、应用题(共2题;共10分)19-1、20-1、五、综合题(共1题;共10分)21-1、21-2、2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