份 业务学习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41072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份 业务学习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份 业务学习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份 业务学习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份 业务学习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份 业务学习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份 业务学习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

《份 业务学习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份 业务学习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份 业务学习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

份业务学习MicrosoftWord文档

10月份

第一周10.6

让《指南》为园本研究领航

——作者:

张冠玮单位:

北京市西城区棉花胡同幼儿园 来源:

学前教育 

伴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颁布,学习和贯彻《指南》,并将其运用在教育实践中,成为我们工作的核心内容。

我园一直以来针对幼儿社会领域的发展,进行了很多实践和研究,力求不断丰富和完善我园的园本课程,为幼儿社会性发展奠定基础。

我们将学习和贯彻《指南》精神和我们的园本研究紧密结合,让教师能够在学习和贯彻《指南》的过程中有切实的抓手,从而不断领会体会感悟《指南》精神,将其转化成自身的教育行为。

通过学习《指南》社会领域的内容,在老师们总结交流自己的感受时,都提到幼儿社会学习的方式是“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由此可见,《指南》在引导教师关注孩子的学习方式。

鉴于此,老师们也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重新审视我园社会领域的研究现状,梳理出了以往研究中的三个主要问题:

过于注重单一的社会领域活动的研究而忽略了社会性的渗透性和综合性;更为注重“道理”的教授而忽略了活动中孩子的个人体验;更加注重某一个活动的设计实施而忽略了幼儿社会性学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特点。

在经历了这样的分析后,我们逐渐明确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在进一步实践丰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重点转入对幼儿日常生活的研究。

研究思路逐渐清晰,教师针对《指南》社会领域的内容再次学习,发现《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的不同。

在这次交流研讨中,教师们聚焦在《指南》中社会适应子领域的目标3“具有初步的归属感”。

“归属感”是《纲要》中不曾运用的词汇,但“归属感”所涵盖的内容和含义与《纲要》中社会领域目标“爱父母长辈,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内容有很多相通之处。

不同的是,“归属感”是从幼儿自身的角度提出,让孩子在关爱、温暖、尊重、信任中获得安全感,在体验被关爱、被温暖、被尊重、被信任的同时产生自我价值感,进而形成自尊自信,并学习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他人和周围的世界。

这和我园园本课程文化中“感受爱,懂得爱,学会爱”的核心理念完全一致,于是,我们以此为切入点开展进一步的细致研究。

教师按年级组首先针对“归属感”学习讨论,经过查阅资料和共同研讨,老师们达成一定的共识,小班幼儿“归属感”的建立主要在于安全感的建立,中班幼儿“归属感”的核心侧重于公平和被集体认同,大班幼儿“归属感”则更多是责任和自我价值的体现。

在此基础上,老师结合原有经验,围绕“为了帮助不同年龄班的幼儿建立初步归属感应该营造怎样的班级氛围?

可以开展哪些常规活动?

采取哪些教育行为?

如何起到示范作用?

”等进行了进一步讨论。

经过讨论,我们梳理出一些方法和策略,如,小班幼儿归属感的建立,要注意为幼儿营造温馨、稳定的班级氛围,班级设施、区域方位等要固定,不能频繁变化;班级老师要尽快记住孩子的名字,提前通过问卷了解一些有关孩子的信息和兴趣爱好,每天要尝试做到三个“一”——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一次赞赏,等等。

这样的讨论帮助老师将自己的原有经验充分调动起来,共同形成一些预设的、能够在实践中尝试和应用的策略和方法,也将《指南》的目标和理念切实转化为教育行为,不断感悟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这也更符合一线教师学习的特点,更容易调动起不同水平教师研究的积极性。

新学期我们又迎来了新的小班幼儿,前一阶段对于《指南》中“帮助幼儿建立初步的归属感”这一目标的研究成果,很快被应用于教育实践中。

教师利用小班入园前期的准备阶段,结合“快乐入园”的目标展开研讨,“怎样帮助幼儿尽快建立起对于幼儿园和班级的归属感,平稳度过分离焦虑期?

”成为研究的主要内容。

以研究为依托,班级环境的创设更多使用棉软的材料;班级区域设置和设施摆放方位以幼儿活动为核心,避免频繁调换方位;同时,在入园适应的时间上进行调整,将以往的“快乐入园日”变为“快乐入园周”,并进一步结合小班幼儿的特点,规划这一周的活动内容。

我们将一周活动时间安排由第一天的两小时逐渐延长至半天,每天安排不同的游戏和亲子活动,有目的地一步步推进。

例如,第一天主要目标是帮助幼儿熟悉幼儿园环境和班级环境,初步认识班级教师。

老师们设计了《幼儿园里走一走》、《看一看这是哪里》、《自己来贴小标记》、《幼儿园里玩具多》等活动帮助幼儿认识了解幼儿园和班级各处的环境设施;通过表演手偶故事、藏猫猫、不同的老师带幼儿做不同的游戏等,让班级每一位老师都有和幼儿互动的机会,帮助孩子更加具体形象地认识老师,也更快和老师熟悉起来。

每天活动后我们都会针对当天活动的效果进行研讨,总结有益的经验,也讨论出现的问题。

例如,第三天活动后,老师们发现幼儿的适应情况比预计的要快,经过讨论我们调整了后两天的安排,在园时间延长并请家长逐渐脱离幼儿;将预计的小班家长会调整至周五召开,及时和家长总结反馈这一周活动的同时,满足家长需求,针对分离焦虑开展专题讲座,便于在孩子正式入园后可以更加紧密地进行家园配合。

这一周的时间里,班级教师合理分工,不但有计划地帮助幼儿入园适应,也分别和家长针对幼儿的性格特点、家庭生活习惯等内容进行沟通,增进教师和家长之间的熟悉和信任,也增加教师对幼儿的了解。

每个新学期开学,小班的“快乐入园”可以说是我们的常规工作,年复一年的重复中成为了一种习惯,而不再去细致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活动对于孩子的意义是什么。

针对《指南》的学习和思考,让老师们主动积极地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更多地关注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和意义。

对于《指南》的学习和研究还有待我们结合教育实践不断开展,持续贯彻《纲要》和《指南》的精神也将成为我们的一项长期任务。

经过对“归属感”的探索和尝试也让我们感悟,只有不断分析《指南》中的理论,并落实到教育行为中,才能够真正达到落实《指南》的意义和目的,《指南》作用也正像专家解读时所说的那样,“它不是尺子,不是我们简单用来测量孩子的标准,而是一个路标,为我们的教育和孩子的发展指明方向”。

第二周10.13

幼儿园如何开展打击乐活动

南京市双闸中心小学幼儿园黄洋

幼儿演奏打击乐的意义目的:

音乐,是对幼儿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

节奏,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的生命。

良好的节奏感是学好音乐的基本条件,因此,从节奏入手想幼儿进行音乐教育是科学的,可行的。

幼儿对节奏有着天生的敏感和兴趣,“好动”是幼儿的天性,打击乐就是一种充满动态的活动,比如起伏的旋律、强弱的力度、变化的节奏、快慢的速度都具有“动”的特点,用“动”的方式,施教于“好动”的幼儿,不仅十分适合幼儿的认识规律,而且效果显著。

什么是打击乐?

为什么要教幼儿演奏打击乐呢?

打击乐是用各种打击乐器配合乐曲演奏的一种器乐形式,它那丰富多彩的音响效果和生动活泼的演奏形式,深受幼儿喜爱。

它具有训练乐感、启迪智慧、培养创造力、协调合作能力等功效。

打击乐活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很强,为了完成共同的演奏活动,幼儿聚精会神地倾听着音乐,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指挥,该演奏就展示,该休止就控制,努力使自己与整体保持着高度和谐。

在活动中幼儿的群体意识、参与意识、操作意识以及自我表达、自我控制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而这些能力正是幼儿将来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

正如著名的日本儿童音乐教育家铃木所说:

“一个演奏者的音乐素质,最后取决于一种比运弓和手指技巧更重要的东西,就是良好的性格。

”他又说:

“我们的目的不是教好音乐,而是造就良好的公民……使她们从小获得一颗美丽的心。

这种把音乐教育提高到培养人的高度的认识是值得重视的。

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仅仅满足于教会幼儿演奏几首曲子,而应把开展打击乐活动上升到培养人的素质的高度去认识。

幼儿园常用打击乐器及其演奏方法:

碰铃

两个碰铃为一副,有的用绳将两个碰铃连起来,有的有把柄。

使用用绳串连的碰铃,演奏方法:

左右手的拇指、食指分别紧捏铃碗根部的绳子,不要触及铃,相互碰击发音。

使用有把柄的碰铃,演奏时,左右手各握一个碰铃上的柄,互相碰击发音。

碰铃的银色明亮、穿透力强、余音长。

止音方法:

敲击之后将碰铃触胸或捏住铃碗。

三角铁

演奏时左手食指挂住顶角上的环,拇指、中指捏住环的根部,右手握大棒,敲击三角铁。

向下敲击底边,不要敲击两侧边,否则会引起三角铁转动。

三角铁的音色明亮,穿透力强,那悠长响亮的颤音,能给乐曲带来十分美妙的音响效果。

几种常用奏法:

单击底边

快速连续滚击三个内边

滚击没有缺口的底角内边。

滚击顶角内边

止音方法:

用左手握住顶角或将三角铁收入怀中。

串铃棒

右手握串铃棒把柄,撞击左手掌发音。

右手握串铃棒把柄,颤动手腕发音。

舞板

有木制和塑料两种。

演奏方法有:

将舞板置于左手掌上,用右手掌拍击各种较简单的节奏。

左右手各握一个舞板,用拇指和其它四指捏拢,放开互击,用这种方法可以演奏较快、较密的节奏。

双响筒

是用木材制的空心乐器,有高低两种不同的音高,演奏时,左手握木柄,右手持打槌,低音置左侧,高音置右侧,先敲击低音,后敲击高音,高低音交替,音色清脆,能逼真地表现马儿奔驰的音乐形象。

沙球

有椰壳、木制和塑料的三种。

左右手各握一个沙球上的柄,双手交替上下晃动发响。

另一种演奏方法是控制手腕晃动的力度和幅度,使沙粒在球壳内聚成一团,同时起落撞击球壳发音,用这种方法演奏,可收到音色清脆、节奏清晰“沙拉拉”的音响效果。

教沙球的要领是教会幼儿控制球壳内的沙粒同时起落的技巧。

为使幼儿通过视觉和听觉共同感知沙粒同时起落的情境。

打棒

是一种圆柱体的实心木棒,两根一组。

演奏时,左手握住一根棒的中间,尽量使手指与棒的接触面小,形成一个空心拳。

右手握住另一根棒的一端,敲击左手大棒的中间。

发音清脆、响亮、穿透力强。

铃鼓

执鼓的方法是右手拇指、小指在鼓圈外,食指、中指、无名指在鼓圈内,中指穿入鼓圈的圆孔。

用手掌、肘、肩、膝等击鼓圈或鼓皮。

急速抖动手腕使之发出一连串振音。

右手平端铃鼓于胸前,鼓皮朝上,用左手手指富有弹性地敲击鼓面中心。

节奏教学的一些基本方法:

1、节奏教学前的知识准备,是学习节奏的必要条件。

现行幼儿园节奏教育与教学采取以下的方法和途径:

德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儿童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认为儿童音乐才能的发展,应从顺其自然趋势出发,如四分音符为起步,八分音符为跑步的节奏等。

所以在学习节奏教学前,我们要先让幼儿了解表示节奏的图形和符号。

在小班,可以运用一些图片,如:

《闪烁的小星星》教学中,我们可以用星星的图片来表示节奏,小星星为4分音符,大星星为2分音符,用拟人的手法将小星星加上眼睛,幼儿非常的感兴趣,在演奏时,也会特别的专注。

在中班,我们可以用一些简单的线条或几何图形来表示节奏,如:

弧线、直线、圆形、三角形等来表示节奏的长短,如:

《奇妙的声音》教学中,我们用长短不一的弧线来表示节奏的长短,幼儿可以根据不同长短的弧线,联系节奏。

大班的幼儿已经有了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可以直接用音乐符号来表示节奏,并让他们了解一些乐曲中的基本常识,如:

音色、力度、高音、节奏、速度等。

2、确定节奏型的表现方法,是学习节奏的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材料都可以用来表示节奏,如:

我们利用几个一次性茶杯,将它们排成一排倒置在桌子上,请幼儿跟着老师手指杯子的节奏,发出嗒嗒嗒嗒的声音,当幼儿学会后,在增加难度,可用几个杯托间隔盖在杯子上,盖住的就不发出声音,根据不同的盖法,练习不同的节奏。

先用语言、在用声势、最后可以用乐器来表现。

幼儿学会后,可将茶杯放在音乐角,让幼儿自己练习。

我们也可以运用乒乓球拍的红绿面练习节奏,当出示绿面时,幼儿练习节奏,出示红面时,表示停顿。

这在练习跳跃音和停顿音时是非常有效。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可以使用图片、图形和节奏符号辅助教学,提高幼儿的兴趣。

我们可以在音乐角准备一些表示不同节奏的图片和符号,有助于幼儿平时的练习。

3、多种表达节奏的模式,是学习节奏的重要通道。

奥尔夫建立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中提出了“节奏第一”。

他认为:

“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

”应当说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生命力的源泉。

节奏学习主要是对拍子、重音、节拍、时值、空拍和节奏型的学习。

表达节奏的模式分为语言表达节奏、声势表达节奏、唱歌表达节奏、游戏表达节奏、演奏乐器表达节奏、体能表达节奏、表演表达节奏。

因此,奥尔夫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能够音乐教育。

并且同时要结合语言节奏、动作节奏来训练和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如:

《拔萝卜》这首儿歌是幼儿非常熟悉的,我们可以选择中间的一句:

“拔萝卜、拔萝卜,拔出一个大萝卜。

”幼儿练习的一般节奏是××|×—|××|×—|××|××|××|×—||我们可以把它变成各种节奏来朗诵,如:

×—|××|×—|××|××|××××|×—||然后再加上声势,培养对节奏的敏感。

也可以变换节奏演唱,待幼儿熟悉后加上乐器演奏,这种基本节奏练习,可以在日常自由活动中和教学过程中,不断穿插着进行。

采用游戏的方法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有关节奏,学会控制。

●节奏“对话”

  可以先规定给幼儿节拍和小节数,如:

2/4拍、4小节,幼儿用一个节奏型作为上句进行一问一答的简单创作,师幼之间、幼幼之间都可以练习,先用声势,在用乐器,中间不能有停顿。

如:

一幼儿先拍×—|×—|××××|×—|| 下一位幼儿可以拍××|×—|××|×—||就这样往下接着拍,争取不重复。

●节奏接龙

开火车:

(玩法同节奏对话)只是要重复前一位幼儿的后两节。

如:

幼一:

×××|×××|××|×—||

幼二:

××|×—|××××|×—||

幼三:

××××|×—|0×|×—||

●我变你不变

  所有的幼儿拍一种节奏,如:

××|×—|×××|×—||而请一名幼儿拍不同的节奏,而且要换不同的节奏型,尽量不重复。

●有趣的节奏椅子

将桌子围成一个圈,每边有四张桌子,幼儿分成四组,手持小椅子,游戏开始后,每位幼儿自己找位子在桌子面前坐下,每张桌子前最多坐四位幼儿,也可以不坐。

幼儿可念成:

××|××××|×—|×—||

×××|×××|××|00||

根据幼儿组合的方式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节奏型。

通过这些游戏,幼儿很快的掌握了各种不同的节奏型,并培养了幼儿的反应能力、控制力及合作能力。

第三周10.23

浅谈幼儿园节奏活动教学的几点尝试

作者:

华安二幼邹秀琴

法国伟大文学家雨果曾说:

“开启智慧的钥匙有三把:

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还有一把是音乐。

”音乐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

所以从小就对幼儿进行音乐的培养、熏陶有着非凡的教育意义。

节奏被称作音乐的骨骼、支柱,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的生命之所在。

培养和训练幼儿的节奏感也是幼儿园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今年我园的研究课题是《研本土音乐素材,促师幼共同成长》,我们中班年段的子课题是《乐器响叮咚》。

针对幼儿的实际水平、年龄特点,结合本土资源,多方面寻找材料,认真制定计划,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有声有色地开展了一个又一个生动而又有意义的课题活动。

活动后都认真进行了反思、总结,不断地改进、完善,完成了一次本土特色的课题研究活动

一、发现节奏 感知节奏 训练节奏

1、倾听声音,感受节奏。

自然界、生活中,处处充满着节奏:

风声、雨声、走路声、切菜声,汽车的喇叭声、动物的叫声、闹钟的滴答声……我们引导幼儿用心去倾听这些声音,感受声音的美妙与神奇。

如果不加以引导,这些声音也许永远只能是声音,毫无生气与特点。

倾听不仅仅是区分与辨别,还是感受和理解。

我们引导幼儿从这充满声音的世界中不断的倾听、感受,慢慢地,孩子们发现这些声音是变化着的,是有规律的:

有的快些、有的慢点,有的密集、有的舒缓,有的清脆、有的沉闷……我们告诉孩子,这些有规律的声音就叫做节奏。

我们发动幼儿去大自然中、生活中寻找节奏、倾听节奏,让幼儿逐渐形成节奏意识。

2、融合领域,训练节奏

孩子们有了一定的节奏意识后,就会有把节奏表现出来的欲望,于是,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满足幼儿训练节奏的欲望。

①、在语言活动中培养节奏感。

语言活动中的儿歌,艺术活动中歌曲的歌词,都是有一定的韵律性,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很强。

所以学习跟念歌词时,我们用奥尔夫的教学方法朗诵歌词,幼儿能很快掌握歌曲的节奏。

学习儿歌时,就会启发、引导幼儿用不同的节奏来朗诵儿歌,达到渗透训练节奏的目的。

如儿歌《花儿好看我不摘》,我们引导幼儿采用了以下几种节奏型来练习朗诵:

XXX|XXX||XXX|XXX||幼儿在边拍边念中即学会了儿歌,理解了儿歌内容,明白要爱护公共财物,养成文明行为习惯的同时,几种不同类型的节奏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而且艺术领域、语言领域、社会领域互相渗透,也有机地整合了。

②、用肢体动作演示表现节奏。

幼的节奏意识已经基本形成后,表现节奏得欲望就越来越强烈了。

听到雄壮有力的音乐就学解放军走踏步,听到活泼欢快的曲子就学小孩子跑步,听到沉重缓慢的音乐就学乌龟爬、大象走……在节奏音乐活动中,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大大提高。

既然幼儿有用肢体动作表现节奏的能力,我们就进一不引导幼儿来个“全身”总动员:

头、手、口、肩膀、腰、脚都成了“打击乐器”。

用拍手、叉腰、点头、搭肩、跺脚来表现节奏,吃东西的“a’ma’m”声、小猫的“喵喵”声,他们或单独使用一种方式,或手口、手脚并用,无不很好地表现了节奏。

这样的节奏练习,幼儿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中,他们通过自己肢体动作的演示,不仅获得了情感上的满足,有一种成就感,而且幼儿的自信心、表现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培养。

③、在一日生活活动中渗透节奏训练。

节奏活动无时不在,无处不有,节奏广泛地存在于我们周围生活中,我们就把节奏训练贯穿在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中。

上课的多种铃鼓节奏、安定情绪的语言游戏(如:

请你跟我这样做,我跟老师这样做)、集中排队的踏步口令节奏、盥洗、上下楼梯、入寝室等,都有各自不同的节奏,孩子们在学会日常生活行为时,也学会了有序,学会了多种节奏。

二、挖掘资源家园配合制作乐器

1、就地取材制作乐器

用乐器来敲打节奏总是令幼儿着迷,可是,幼儿园里的班级多、生数多、乐器的品种、数量有限,常常不能满足幼儿活动的需求。

有一次下课的时候,孩子们在自由打击节奏乐《爷爷为我打月饼》,我听到了不同于老师提供的乐器的演奏声——竹棒的敲打声,而这个声音听起来还很明亮。

原来,是思蕊小朋友拿不到乐器,就把上学年大班幼儿做早操的器械竹棒拿来当乐器演奏了。

我心里一亮,这不是很好的打击乐器吗,况且竹子在我们这地区到处都有,得来可是全不费工夫的。

于是,我们鼓励孩子,发动家长,展开了“我的乐器真好听”的制作乐器活动。

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很快,孩子们在老师、家长的指导、帮助下,充分利用各自的有利资源,制作出了各种各样的乐器:

啤酒瓶盖做成的串铃、牛奶罐做成的鼓、葡萄酒盒做成的腰鼓、小竹节做成的哨子、化装品罐做成的拨浪鼓、大大卷盒做成的圆舞板、竹片做成的快板、螺丝母做成的串铃、月饼盒做成的大鼓……真是多种多样、品种齐全的大丰收。

2、大显身手,乐器“变身”

刚做好的乐器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他们你用我的,我用你的,一有机会就拿来敲打一番。

可是随着活动次数得增加,孩子们使用自制乐器的次数却越来越少。

我问小朋友:

“怎么不用自己做的乐器呢?

”“它们不漂亮!

”也是,孩子们自己做的乐器都是原汁原味原色的,当然比不上商场买的乐器美观。

于是,我们鼓动全体幼儿对乐器来个“大变身”活动,把自制乐器当成自己的“小宝贝”,幼儿则当“设计师”,为自己的“小宝贝”设计、制作一套漂亮的衣服给它们穿上。

很快,“变身”活动在家园中展开了。

孩子们在老师、父母得帮助下,所有的乐器全部焕然一新:

沙球贴上了即时贴彩条和节奏短谱;串铃的手把上系上了彩丝带;葡萄酒盒两端系上了雨伞布条成了腰鼓;竹节则是家长朋友用竹凉席刨光机刨去毛刺,变得光滑亮丽后,幼儿再在上面画上脸谱成为艺术品……看着这些漂亮的乐器,孩子们想不喜欢都难哦。

3、漂亮乐器,我们会玩

幼儿在制作乐器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也提升了对打击乐器的兴趣。

随着课题活动的逐渐深入进行,幼儿对乐器的使用了解也慢慢加深。

他们能随着音乐色彩、音乐形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打击乐器来为乐曲伴奏。

音色较为明亮、坚实的有竹节、竹棒,音色较清脆的有碰铃、三角铁,音色较沉闷厚重的有大鼓等。

他们还学会了一种乐器的多种使用效果,如铃鼓,可拍、可上下摇、左右摇、还可弹点击打。

在这样的制作、装饰、选择使用中,幼儿的创造力、动手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更获得了对打击乐器的认识、了解与使用。

三、制作节奏卡、图谱,学习配乐演奏

虽然幼儿已经能听口令,随音乐进行简单的打击节奏了,但这样的节奏总让幼儿感觉抽象,于是,我们就设计了节奏卡、图谱,把抽象音乐形象化,让幼儿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幼儿更好的掌握音乐节奏、旋律、时值。

1、妙用节奏卡,渗透乐理知识

在节奏卡的设计上,我们从幼儿的兴趣、年龄特点上出发,用幼儿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形象表示节拍与节拍的时值。

动物、植物、卡通人物,只要幼儿有兴趣的,我们都利用:

如用1个苹果表示一拍,半个苹果表示半拍;用大象表示一拍,用小象表示半拍;“○”表示休止符。

当幼儿掌握图像节奏卡后,再过渡到用“X”表示节拍。

学习节奏卡的同时,我们还教给幼儿相应的乐理知识,如:

小节线、终止线、重复记号、休止符、拍号等。

这样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符合幼儿的年龄认知特点,幼儿学起来有兴趣又容易掌握,乐理知识也能慢慢的积累起来。

2、利用图谱,理解音乐作品

进行节奏活动演奏时,我们根据歌曲的内容、音乐的结构、演奏的风格、乐器的配备等,采用图画结合的形式,以生动、活泼的图象,直观、形象地把音乐作品表现出来。

如《儿童舞曲》我们用花表示要拍打的节奏,用小草表示休止符,并用喇叭花、向日葵、玫瑰花分别表示碰铃、铃鼓、木鱼这三种不同的节奏型。

这样形象直观的图谱,不用老师多做讲解,幼儿很轻松就明白了乐器的配备情况、各组、各声部要演奏的节奏型了。

3、采用多种形式,协调合作演奏

课题活动进行到了尾声阶段,幼儿对节奏掌握的相当不错了,都能看节奏卡、图谱表现节奏了,可是单一的齐奏已经不能满足幼儿的表现需求。

于是,我们由浅入深,逐渐增加难度,设计了齐奏、分组演奏、轮奏、分声部演奏等演奏形式。

如:

《飞舞的叶子》是齐奏的,《盆晚碟杯在唱歌》是轮奏的,《花儿好看我不摘》、《儿童舞曲》是分声部演奏的。

这样多种形式的演奏,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演奏的积极性,在练习集体演奏的同时,幼儿的协调能力、默契程度、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值得一提的是,并非所有的节奏活动都要使用乐器来训练,有时候借助肢体动作、说唱艺术表演,一样能把节奏活动上得生动又成功。

如《儿童舞曲》,教师采用教幼儿跳交谊舞的形式让幼儿感受舞曲音乐的优美,幼儿在与同伴跳舞时,身心愉快地感受了舞曲的节奏类型。

节奏活动《萤火虫》,教师引导幼儿运用拍手、拍屁股、小虫飞舞等动作,让幼儿分组表演,分声部表演,整个节奏活动没用到一件打击乐器,但由于形式多样,环节紧凑,幼儿始终处于高度兴趣中来进行节奏练习,很好地达到训练节奏的教学效果。

经过一年的课题开展活动,我们把艺术、社会、语言等领域有机地整合起来,让各领域互相渗透,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通过丰富多彩的课题活动对幼儿进行音乐欣赏、探索学习、节奏训练、创新培养、协调合作等教育,让幼儿在获得音乐的享受的同时,其他各方面能力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高。

我们教师也在课题活动中

与幼儿一起在学习中收获,在收获中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