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机使用常见事故及预防措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40381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升机使用常见事故及预防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提升机使用常见事故及预防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提升机使用常见事故及预防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提升机使用常见事故及预防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提升机使用常见事故及预防措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提升机使用常见事故及预防措施.docx

《提升机使用常见事故及预防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升机使用常见事故及预防措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提升机使用常见事故及预防措施.docx

提升机使用常见事故及预防措施

安全管理文书

提升机使用常见事故及预防措施

日期:

单位:

提升机使用常见事故及预防措施

对已发生的提升事故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找出事故的成因,总结经

验教训,采取正确的防范措施,不断改进提升机司机的操作技术,加强司机责任心,提高其安全意识,对避免和减少事故的发生,保证矿井提升设备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断绳事故

断绳事故的后果非常严重,不仅影响矿井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的还会危及人身安全。

断绳事故多发生于单绳缠绕式提升。

单绳缠绕式提升断绳事故从发生断绳事故的原因看,以松绳引起的最多;从提升方式看,以立井箕斗提升的案例最多。

在此,以立井箕斗提升因松绳引起的断绳事故为例进行分析。

1.事故经过

(1)某矿主井,提升机为xKT2X3X1.5型。

当箕斗正在卸煤时,信号工通知司机井下无煤。

司机没有注意仓满红灯已亮、松绳警铃已响,

即开车把箕斗习惯地下降到井口水平,然后停车。

实际此时箕斗仍卡在卸载位置,松绳已达24.5m箕斗突然下落,在机房外50m的机电科长听到井筒巨响,到机房问司机,司机还不知已发生断绳坠斗事故,停运38.5h。

(2)某矿主井,提升机为2JK—3/11.5型。

煤仓信号工发现仓满已太晚,松绳保护又失灵;司机发现松绳时已松绳30m钢丝绳已打卷,去找钳工处理,钳工还未赶到已发生断绳坠斗事故,停运42.5h。

2.原因分析

(1)箕斗被卡住,弓I起松绳,且松绳量大;箕斗卡住的原因消失后,箕斗迅速下降产生非常大的冲击力,冲断钢丝绳。

(2)保护装置不完善,只有信号灯或信号铃,司机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问题。

满仓保护没有与提升信号闭锁(井口煤仓仓满,井底煤仓无煤—信号工发不出开车信号—不发开车信号,司机无法开车—提升信号与提升机电控系统闭锁);松绳保护没有按《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设置。

(3)司机注意力不集中,对松绳警铃和滚筒上钢丝绳等异常情况未能引起注意;松绳后的处理措施不当或反应过慢。

3.预防措施

(1)预防卸载处卡箕斗。

设置可靠的满仓保护装置;改造扇形门底卸式箕斗的结构;天气寒冷季节,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安全措施,防止箕斗冻住;加强对曲轨及箕斗的维护。

(2)提高松绳报警保护的可靠性。

(3)增设必要的闭锁(松绳保护与井口煤仓内的输送机的闭锁,一发生松绳时输送机不能运行)和信号显示装置(箕斗在曲轨的运行显示)。

(4)加强对司机和信号工的安全培训,强化安全意识,增强责任心,提高分析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

二、过卷及蹾罐事故

1.事故经过

(1)某矿JKM25X4型多绳罐笼提升系统,在一次下放人员的过程中,因控制系统问题,使罐笼过放而导致重大人员伤亡事故。

该系统为480kW交流电动机拖动,其运行的减速段为带负荷测量的低频制动。

低频制动的投入,靠深度指示器联动的自整角机信号。

由于维护不善,自整角机的相位错乱,继电器接触电阻过大,致使低频电压达不到应有的数值;而低频欠压保护和限速保均失效,在控制系统出现故障时起不到

保护作用。

在下放人员过程中,当罐笼到达预定减速点时,提升机并未减速,司机发觉后进行工作制动,但未能凑效,转瞬之间乘人的罐笼进入楔形罐道,过放距离达10m由于罐笼歪斜及罐门不符合安全要求,致使罐内人员坠落井底丧生。

(2)某矿副井缠绕式提升,在检修一侧井底摇台时,按需要打开深度指示器的离合器,并短接了井架上的过卷开关,将主罐笼降至井底水平下1m正司机做完这些工作以后,未向副司机交代就睡觉去了。

凌晨检修完毕,副司机接着开车,也未叫醒正司机,听到信号后,就把乘有检修人员9人的主罐上提。

当主罐上升到井1/3深时,司机发现深度指示器指针只抖动而不行走,便停车将深度指示器的离合器合上继续开车。

当信号工发现异常时,就发出紧急停车信号,但已来不及,罐笼过卷10m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

2.原因分析

(1)深度指示器失效,自动减速装置不起作用,限速保护失灵,制动失灵,控制系统故障等。

(2)司机精力不集中,未能及时、准确地米取有效的补救措施,操作错误等。

(3)安全设施不完善,没有过放距离或没有使用罐座。

(1)提咼司机操作水平,加强劳动纪律,增强司机责任心:

1加强安全技术培训,提高司机的应变能力和操作水平。

2司机必须经安全技术培训,考试合格取得《安全工作资格证书》后方能上岗作业,无证不准操作。

实习司机操作时,必须由经验丰富的司机在旁监护。

3提升人员时,必须实行监护制,一人操作一人监护。

操作时必须

聚精会神,不许与人闲谈。

4加强劳动纪律,司机在机房内不许喧哗嬉笑、玩戏打闹,要集中精力,不得睡觉、打盹。

5加强监督检查。

(2)完善安全保护装置:

1按《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装设保护装置。

2增设后备减速开关保护、减速阶段的2m/s过速保护、过卷后备保护等装置。

3对老式绞车的制动系统进行改造。

(3)设备的调整和维修必须按规定执行,严禁司机擅自调整、维修

“主提升机司机自检自修”规定项目以外的任何部位和装置。

(4)按《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设置过卷高度和过放距离。

三、卡罐事故

1.事故经过

(1)某矿立井把钩工将载有黄沙的3t矿车推入罐笼,并放下挡车

器。

信号工发出信号,罐笼以6m/s的速度向9号层下放。

当行经3号层时,矿车溜出罐笼o.5m卡在3号层摇台上。

司机发现异常,立即停车。

此事故造成摇台立梁弯曲,固定梁变形,影响提升9h。

(2)某矿主井采用多绳摩擦绞车。

该井兼作总排风井,井底车场

水平标高-385m,在井筒两侧-300m处与总风道相连,在井筒北侧-126m处与主通风道相连。

通风量为9400m/min,负压为1030〜1128P&该矿在1980〜1981年间连续4次发生副斗卡罐、挤坏罐道、影响生产的事故。

这些事故都是发生在井底装载站副斗进入稳罐道时,由于箕斗罐耳偏斜到罐道之外而将木罐道挤坏。

2.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造成卡罐事故的主要原因有罐笼在运行中矿车溜出,罐道不正常,以及提升容器发生故障等。

针对不同的原因,应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1)罐笼运行中矿车溜出:

罐笼阻车器因矿石卡住而失效,矿车不标准,挡车器挡不住矿车,把钩工违反操作,以及阻车器未有效挡住矿车等,都会造成矿车溜出卡罐。

预防措施如下:

1加强职工技术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和操作熟练程度。

2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第381条规定,提升矿车的罐笼内必须装设阻车器,并要加强罐笼阻车器的维护清扫,保持阻车器灵活好用。

3加强对矿车的检查。

对阻车器不能有效挡住的矿车,不许参加运行。

4完善信号系统,排除任一把钩工没有发出信号,罐门及安全门未关闭,以及总信号工发不出开车信号等情况。

每个信号工都可向总信号

工发出紧急停车信号。

(2)罐道不正常:

罐道木变形,接头不正,提升容器受风流影响摆动过大而不能正确进入稳罐道,以及提升容器发生偏斜等,都是造成卡罐的重要原因。

预防措施如下:

1改造风道,减小风流影响,使提升容器不产生较大摆动,沿罐道能顺利运行。

2按《煤矿安全规程》第391条的要求,对罐道、罐耳等,每天必须由专职人员检查一次,每月必须组织有关人员检查一次,发现问题后必须立即处理,且检查和处理结果都应留有记录。

四、溜罐跑车事故

1.事故经过

(1)某矿斜井向下运送人员时,司机弯腰拉常用闸手把不慎踏动了紧急开关,使电机断电,但保险闸失灵,没有动作。

绞车失控,人车飞快下跑。

人车跟车工发现速度过快,发了停车信号,司机用常用闸制动,也未能有效减速停车,人车跟车人便搬动人车制动机构,使人车在距下车场10m处停住。

由于惯性力过大,跟车人头部受伤。

(2)某矿计划将固定滚筒上的钢丝绳调头,由班长带领五名钳工前来施工。

做好绞车房内准备工作后,留一名钳工监守绞车,并告知等待坡口将绳卡卡好后再松开滚筒上的绳卡,以便进行下一步调头工作。

班长到坡口将绳上的绳卡卡在轨道上,当挂上一辆重车紧绳卡时,发现绳卡不牢而使钢丝绳在其内滑动,遂去150m外的地方取另一副绳卡。

这时,监守在绞车房的工人见班长离开现场,误认为坡口绳卡已经卡好,便自作主张地松开了滚筒上的绳卡,从而造成滑绳跑车,一人受伤。

2.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造成溜罐跑车事故的主要原因除前述的钢丝绳断裂外,大多因制动

问题和钢丝绳调整问题造成带绳跑车。

(1)因制动问题造成溜罐跑车:

在绞车处于未制动的状态下司机离岗,在未送电的状态下松闸下放,以及制动装置失灵等,都易造成溜罐跑车。

预防措施如下:

1必须坚持某些重要的规定,如:

双滚筒绞车打开离合器后,只能提升空容器;盘式制动器或制动盘有油污,必须进行处理后才能提升;不准不送电松闸下放矿车。

2人车乘载人数不许超过规定;乘车人必须遵守规定,服从指挥;

人车站必须有人管理,坚持执行有关规章制度。

3整顿劳动纪律,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岗位责任制。

4对检修工程试验项目,必须制定技术安全措施并贯彻执行。

5加强对司机、检修人员和跟车人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操作水平,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

6对一些陈旧设备,安全设施不符合规定的,要进行改造或设备更新。

(2)因调整钢丝绳造成溜罐跑车:

钢丝绳绳卡未卡牢,排绳时未使用专用滑车,以及定车装置使用不当等,都易造成溜罐跑车事故。

预防措施如下:

1钢丝绳绳卡在设计选用时,同一绳卡必须适应同一钢丝绳直径的允许变化。

紧绳卡后,两半绳卡必须保持一定间隙,并经过认真检查后方能投入使用。

2排绳时应使用专用滑车,既不能开口,其直径也不能过小,一般应近似于轨距。

3必须按规定方法使用定车装置。

4对钢丝绳调整工作,必须编制施工方法,制定安全措施。

特别是钢丝绳调头,工作战线长,又涉及其他人员,必须安排专人统一指挥。

五、井筒事故

1.事故经过

(1)某矿罐笼下层正在装平板车,上层有一人托起罐帘正要进罐,此时信号工只听有人喊声“好了”,即打点开车,使该人被挤伤并掉下死亡。

事后查明,喊“好了”的是下层装车工人。

(2)某矿井口两名推车工将一空车推入罐,车轮将已经活动的道芯踏板碰落,坠入深171m的井筒,落在井底车罐的罐盖上,穿透罐盖直

接砸在刚进罐的一名工人头部,立即死亡。

2.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导致井筒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类:

乘罐坠人事故,井筒坠物事故,提升容器伤害事故。

这些事故大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需要在管理上加强预防措施。

(1)乘罐坠人事故:

乘罐坠人事故一般发生在两种情况下:

一是因井口安全门不合要求,信号工马虎,管理混乱,造成上下罐时坠人事故;二是罐笼运行中因超员太多或罐门失效,造成坠人事故。

预防措施如下:

1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第392条的规定:

人员上下井时,必须遵守乘罐制度,听从把钩工指示。

开车信号发出后,严禁进出罐笼。

2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第393、394条的规定:

人员上下罐完毕关好罐门、井口门后,才能发出提升罐笼信号,并且使提升信号与井口闭锁。

多层罐笼提升时,由总把钩工收齐各层把钩工信号并接到井底总把钩工信号后才可向绞车司机发信号。

信号系统必须有保证上述顺序的闭锁装置。

3罐笼要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381条的要求:

进出口必须装设罐门或罐帘,高度不得小于1.2m罐门或罐帘下部边缘至罐底的距离不得超过250mm罐帘横杆的间距不得大于200mm罐门不得向外开,门轴必须防脱。

4罐顶作业时,乘人必须佩带保险带;作业必须有可靠的安全措施和技术方案;罐顶应有直通绞车房的信号或电话;罐顶不应过于拥挤。

5把钩工、信号工、提升机司机,都必须认真执行岗位责任制。

(2)井筒坠物事故:

井筒内掉入矿车、工具等杂物,造成伤人的事故时有发生。

预防措

施如下:

1不准未经培训且未取得合格证的人操作推车机及蓄电池机车,防

止误将矿车推入井筒。

2北方寒冷季节的入风井筒,如需提升人员,必须有暖风设备,并保持井筒空气温度在5C以上,以预防结冰、坠冰造成事故。

对暂未装设暖风设备的入风井,寒冷时节提升人员时,应采取临时措施。

3预防井筒内坠入其他物体。

对有坠落井筒可能的结构零件,应定期检查,发现松动后及时、彻底处理;在井筒内进行施工或修理作业时,携带的小型工具应拴绳悬挂在身上,以防失手坠落。

4在井底作业时,必须停止提升。

六、断轴事故

1事故经过

(1)某矿立井箕斗摩擦提升机减速器一侧主轴发生断轴事故,绞车停运32h。

(2)某矿主井南侧天轮轴突然断裂,影响生产70h。

2.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以上案例中,无论是绞车主轴的断裂还是减速器轴、天轮轴的断裂,多为疲劳断裂。

预防措施如下:

(1)对主轴、减速器轴和天轮轴应定期检查,尽早发现隐患,及时加以处理。

(2)各轴的表面粗糙度应符合设计的要求。

在交变应力的作用下,轴表面的粗糙度、戈悚和裂纹等缺陷会引起应力集中现象。

表面粗糙度值越大,轴的疲劳强度也越低。

(3)不许超载运行,防止冲击载荷,防止轴的疲劳破坏加速。

(4)检修时不许焊补,因为焊补区易产生微小裂缝。

天轮轴可用涂镀、喷涂等工艺进行处理。

(5)对于三轴承支承的主轴,安装时应注意找正,保持三轴承的同心度在规定范围内。

安全管理文书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

日期:

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