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38047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8.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字.docx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字.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字.docx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字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4500字)

ok3w_ads(“s004”);

ok3w_ads(“s005”);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主讲人:

泾川县委党校冯慈理

同志们,今天我们一起就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个题目,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党的十七大深刻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的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十七大报告在总结我们前些年科学发展观实践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深刻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我们今天就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个思想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理解。

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的工作和出发点;尊重人民的主体,发挥人们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促进人民全面的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

这一段表述是一个高度理念非常深刻的论述,接下来我们想围绕四个问题进行探讨。

第一个问题是要回答为什么要以人为本;第二个以哪些人为本;第三个问题是以人的什么为本;第四个问题是如何做到以人为本。

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第一个问题,为何要以人为本。

中外思想家的观点:

我想第一,以人为本是基于中外思想家关于人的本性、人的作用、人的意义一系列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古代思想家指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过于人”。

这些重要的思想要强调要利民、育民、养民、惠民。

不过这些古代思想家的观点是一个朴素的民本思想,它是相对于过去君本思想而言的,而且看到它是具有时代的进步性。

到了近代西方形成了人本主义,它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反对神学、反对专制,崇尚自由、张扬人性、反对神性。

对于这些人本主义,对于反对封建主义,推进人类解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毛泽东主席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深刻提出要“为人民服务”这样一个重要的

思想。

今天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在人类思想家关于人的一系列重要的论述的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今天我们提出以人为本这样一个重要的思想,我想它是基于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经验和教训的总结。

大家知道建国将近60年来,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并不平坦,改革开放前30年我们脱离了以人为本这样一个正确的轨道,把工作重点放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样一个轨道上。

所以忽视了对于人们权利的重视,忽视了对民权的改善。

所以到了1978年国民经济几乎处于一种崩溃的边缘,老百姓怨声载道。

1978年以后,我们掀起了改革开放的大幕,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充分的发挥和调动广大基层群众,特别是农民、工人这样一些普通人士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我想这是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是分不开的。

在改革开放的前一些年,我们普通的老百姓获得了很大的好处,改革处于一种普惠期,所以老百姓是真心的拥护、认同、认可我们改革开放这样一个伟大的事业。

但是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们也走了一些弯路、犯了一些错误。

比如说我们在坚持经济建设正确方针的时候,有意无意把追求GDP作为唯一的目标,忽视了社会事业的发展,忽视了人民群众福利的改善。

所以这些年来城乡差距的问题、贫富差距的问题,还有其他一些问题引起了人们的不满。

基于这样一种改革、发展、实践的经验教训,今天我们提出发展要依靠人、发展要为了人、发展的成果要由人民共享这样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是非常及时,也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为什么要坚持以人为本,也是从巩固执政党的地位上需要这个前提出发。

大家知道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虽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领导中国人民、中华民族走向独立,引导中国人民得以解放。

在中国几千年的革命和发展历史上,确立了丰功伟绩,赢得了人民真心的拥戴,取得了执政党的地位。

但是我们知道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的,它随着时代的变化、环境的变化、人民群众要求的变化,我们必须要做出新的功绩赢得老百姓的认同、取得执政的合法地位、合法性。

国内外一些

大党、一些老党几十年的执政的兴衰也说明了这么一个道理。

比如说前苏联共产党执政几十年,70年的一个大党一夜之间轰然倒下。

印度国大党执政几十年,也是在1992年丧失了自己的地位。

国民党这个百年老党在台湾执政50年,也是到2000年的时候丧失了执政地位,08年重新走向执政地位。

这些大党、老党的兴衰、起伏跌荡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党要想长期执政、稳固执政,必须要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戴,要做出业绩来,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要在引导人民发展的过程中让老百姓得到实惠。

所以我想从中外思想家观念的发展,从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总结,从巩固执政党地位的需要这三个维度,可以充分说明我们今天提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它的时代意义。

第二个,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是以人为本到底是以哪些人为本。

因为大家知道一个社会它是由不同的人,也就是说由不同的阶层、不同的群体组成的。

所以我们不能抽象、空洞的讲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到底是社会里面哪一部分人为本呢?

我们这些年来在改革发展过程中,特别是近几年来出现了一系列非常典型的案例,一些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一些负面的例子。

比如说08年在贵州省瓮安县发生的“瓮安事件”,也就是网络上、媒体上讲的“6?

28”事件。

大家知道它的事件的起因其实非常简单,一个叫李淑芬的初二小女孩,和几个同学一起玩耍的过程中投河溺水而亡。

由于家属对于公安机关尸检的结果不满意,对于公安机关在处理这些意外死亡事故里面的一些做法不满意。

加上黑恶势力的一些参与、一些推波助澜,造成了大规模的群体事件。

几千人、上万人冲击公安机关,冲击党委政府,把公安局大楼砸了、烧了,把警车掀翻、砸坏、烧了。

把我们公安干警打伤,把政府大楼烧了。

当时有些记者去瓮安实地做了一些调研,当看到现在的政府办公大楼、政府已经夷为平地,办公地点移入到一个民巷里,心里非常不是滋味。

这个事情留给我们的思考就是,其实瓮安县在贵州黔东南苗族自治州是一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县,而且这些年来当地的经济发展势头非常好,因为它的资源比较丰富。

有磷矿、有煤矿,而且瓮安人自古有外出打工、经商的传统。

所以记者去了以后当地很多周边的县市的领导干部和老百姓们说,瓮安人是黔南州的

犹太人。

对当地的民风,对当地人民群众的精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正是这样一个经济发展势头比较好,而且老百姓比较精明的一个地方,我们的群众对于地方的党委政府这些年来的工作非常不满意,黑恶势力猖獗,市民没有安全感,所以引发了这么一个我们不满意看到“6?

28”事件。

所以这个事件告诉我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哪些人受益?

哪些人没有受益?

我们经济发展的目的到底是为了解决少部分矿主、少部分干部的利益,还是为了解决广大老百姓的利益。

我想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国家的社会结构比较简单,农村是以人民公社的方式把大家组织起来。

城市是以单位的形式,后来我们把它称之为单位制,把各种人组织了起来。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中介组织、盈利性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大地蓬勃发展。

组织结构、就业结构、阶层结构、家庭结构、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这种变化都体现为我们现在人民社会地位、群体结构、阶层结构、社会结构的变化。

比如说在深圳、东莞这样一些沿海发达城市,专业技术阶层,各级工商户阶层,新企业主阶层在社会结构里面占的比例是比较高的。

在贵州、甘肃省、青海这样一些西

部边远地区,新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所占的比例相对比较少。

还有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是北京地区07年酒仙桥因为危旧房改造,要实施全民投票这么一个拆迁案例。

事件的起因是这样,2003年北京市酒仙桥地区被列入市危旧房改造范围。

酒仙桥危改拆迁项目涉及四千多户没有产权的单位公房,而且分好几个单位。

酒仙桥地区危改设计的房屋包括4211户没有产权合居的筒子楼住户,551户无产权的平房住户,707户有产权的成套单元房住户,情况相当复杂。

应该讲当地的党委政策也是本着和谐拆迁这样一个理念,制定了很多方案。

2005年10月朝阳区政府发布《酒仙桥地区危旧房改造拆迁补偿安臵实施细则》,规定最低户补偿标准是9.9万元。

2006年的9月,该地区半数居民签订了《回迁安臵房预定书》。

2007年5月,酒仙桥街道办事处组织酒仙桥危改区居民意见调查,问卷设计危改政策、危改健全、危改拆迁补偿等方面。

2007年5月,项目实施单位公布《酒仙桥危改工作补充意见草案》。

规定在第一批次外迁奖励标准2300元/平方米的基础上,增加外迁安臵奖励费2000元/平方米。

此外对低保户在拆迁公告明确的搬迁期

限里按期搬家的,给予每户补助三万元。

应该讲这个拆迁补偿的方案和标准上上下下经过了一系列反复,也征求了被拆迁户的一些意见,但是老百姓还是有很多的不满意。

因此到了6月2号,危改拆迁表决书发到居民家中,并于6月9号进行投票。

当天晚上投票如期进行,共有3711户居民参加投票,占全部5473户的67.8%,其中赞成票2451张,占总数的66%,占所有居民的44.8%,反对票1228张,占总票数的33%,无效票32张。

这么一个结果,最后也是没有取得一致意见。

从表面上看,投票里面66%的居民是赞成票,但是一些群众讲,一些专家也讲,为什么我的房屋拆迁要我的邻居来决定,所以没有取得一致意见。

所以2007年8月26号,酒仙桥地区又再次贴出公告,拆迁再度延后一年,要到08年8月底形成新的方案。

我这里有一些图片,大家可以看一下。

我想瓮安事件也好,酒仙桥案例也好。

它都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社会是由不同的群体、不同的人群组成的。

政府说要以人为本,到底哪一部分人为本,这个利益如何平衡就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所以今天我们要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里面,要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不能空洞的讲以人为本这么一个

理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探讨社会是怎么构成?

社会由不同的人构成,不同的群众、不同的阶层在社会当中所处的位臵不一样,不同的位臵及其连接方式形成了社会学上所讲的社会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社会群体结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我想这个变化主要表现在这么六个方面。

第一,社会的组织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国家的社会结构是比较简单的。

农村是以人民公社的方式把大家组织起来了,城市是以单位的形式,后来我们称之为单位制把各种人组织了起来。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中介组织、盈利性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华大地蓬勃发展,所以说这个组织的结构这些年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样的变化是就业结构,现在的结构是以市场选择、市场择业为主导。

有在国家政府机关工作,更多的人在非公有制企业里面工作。

还有在跨国公司里面工作,还有自谋职业的小业主、个体工商户,就业的结构发生了变化。

另外是阶层结构,还有家庭结构。

阶层结构待会儿专门讲,我们的家庭结构向着小型化的方向发展。

现在我们出现了很多核心家庭、丁克家庭、单身家庭、单亲家庭。

我们的城乡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城乡结构是铁板一块、铜墙铁壁。

农民很难转变身份,很难到城市就业。

尽管现在的城乡结构并没有完全的打破,但是已经大大松动了。

我们有一亿多农民可以进入城市务工、经商,形成所谓的民工潮、农民工现象。

另外我们的东部、西部,我们的区域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组织结构、就业结构、家庭结构、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这些变化都是体现为人们社会地位、群体结构、阶层结构、社会结构的变化。

这30年来我们的社会结构变化有什么特点呢?

我自己做了一些研究,我把它概括为这么几个特点。

第一,现代社会结构的特征越来越明显,社会结构趋向复杂化和高级化。

应该说我们这些年来以阶层结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刚才已经讲了。

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国家社会阶层结构

比较简单,当时是两个阶级一个阶层。

所谓两个阶级就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几年前有些学者提出了中国社会13亿人可以划分为十个阶层这样一个概念。

我们认为当今中国社会划分为国家与社会的管理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阶层。

这十大阶层它表明的不仅是我们的社会结构越来越复杂化,实际上也越来越向着高级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现代化社会里面所需要的应该有的社会阶层结构,在我们国家都已经出现了。

比如说改革开放以前已经消失的私人企业主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自由职业者阶层,在改革开放这个大潮里面又重新回到我们的社会里面来了。

这是第一个特点,现代社会结构的特征越来越明显,社会结构趋向复杂化和高级化。

社会结构变迁的第二个特点,我认为是结构变迁存在区域不平衡。

东、中、西部,我们的社会分化、社会的发展程度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在深圳、东莞这

样一些沿海发达城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私人企业主阶层,在社会结构里面占的比例是比较高的。

像贵州、甘肃、青海这样一些西部边远地区,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占的比例相对比较少。

不仅如此,我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新的现象。

就是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的城乡结构出现了新的二元结构。

过去我们说城乡二元结构,实际上现在在发达地区存在着一个双重二元结构的问题。

今年年初我写了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就是《外来人与本地人新的二元结构的形成》这么一个题目。

大家知道深圳是一个10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但是具有本地户籍的人口只有200万人。

东莞也是一个10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但是具有本地户口的人只有170万人。

所以这两个城市在常住人口里面有1000多万是外来人口,大大超过本地人口。

所以我们说本地人口是200万、170万里面既有城市人,又有农村人口。

这1000多万外来人口里面绝大部分是农村人口,当然也有城市户口。

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享受的国民待遇是不一样的,在住房、医疗、孩子教育、社会保障等等方面享受的权益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提

出一个概念,我说现在各级政府提倡统筹城乡发展。

现在像深圳、东莞,包括浙江一些沿海发达的城市,那个地方的统筹城乡发展到底是统筹本地人的城乡,还是统筹所有人的城乡?

所以我们就看到一个现象,说统筹城乡发展到底是一个户籍的概念?

还是一个区域的概念?

还是既有户籍也有区域两重的概念?

所以这是我讲的区域结构也存在着不平衡性,出现了新的二元结构的问题。

第三个特点,我认为我们的社会结构变化、变迁出现了阶段性特征。

这个特征体现在阶层结构变迁上,我概括为四个方面。

第一个是阶层边界逐渐明显。

改革开放这30年,如果看近十几年来人与人的区分,边界越来越明晰。

第二个,出现了强势阶层与弱势阶层,如果后面有时间我会解释这个概念。

第三,改革开放后十几年来,普通的老百姓向上流动、改变身份、改变地位的难度加大,也就是说向上流动率降低。

第四,阶层复制性现象增加。

所谓的阶层复制就是子女一代和父母一代职业的重复、地位的重复和复制,表现为阶层的复制。

举例来说,假如20年前我考不上大学,我到北京打工、当农民工,我20多岁的时候是农民工,我干了

20多年干不动了、回家了。

我儿子考不上大学,也到北京打工,他20岁的时候跟我20岁的时候一样,都是农民工。

这就是我们家庭父子两代阶层位臵的复制。

我们可以看出来改革开放30年来,农民工的群体规模越来越强大,它表明和表现的是什么,它带来的结果是什么?

是阶层的复制。

尽管现在新生代的农民工挣钱一个月一千多块钱、两千多块钱,比他的父亲,比他的父辈20年前挣的多得多,当时可能他们挣的是一百、二百块钱,但是他的身份和阶层位臵和父母这一代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所以我说,现在社会结构变迁的阶段性特征第四个方面,就是出现了阶层的复制。

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逐渐建立,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们人民的社会地位,阶层分化的标准、规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什么是组织资源?

它是指人们在党政国家机关所占的位臵,因为这个位臵给你带来的人财物的调控的能力叫做组织资源。

由于农民工这个群体庞大,它带来了农村得留守老人的问题、养老的问题,还有留守儿童的问题。

社会结构变迁的第四个特点,我认为是社会结构变迁的机制发生了改变。

机制的规则发生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社会分层规则有了新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社会是一个不太分化的社会,主要是工人和农民两大群体、两大阶级。

当然工人和农民的内部也有一些分化,当时的分化主要是指政治的分化,作为人们分层的标准。

改革开放,我们市场经济逐渐建立的过程里面,我们人们的社会阶层分化的标准、规则发生的很大的变化。

根据我们的研究,我们发现我们社会跟30年前不一样了,跟外国更不一样了。

在西方成熟的、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人们的阶层位臵、社会地位的分化、测量的标准,主要是职业作为分类的竞争。

人们的职业,它包含了一个人在社会当中的工作、生活、思维等等很多信息或者说是主要的信息,但是在中国不行。

中国同样是教师,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大学和小学,重点中学和非重点中学有很大的差异。

同样是处长,有权部门和没有权部门也有很大差异。

所以,根据这样一种现象,我们的研究领域提出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划分的标准。

这个标准就是以职业分类为基础,要综合考虑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量,来区别人们社会地位的高低。

而且我们认为组织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

么是组织资源?

它是指人们在党政国家机关占有的位臵。

因为这个位臵给你带来的人财物的调控能力,叫做组织资源。

所以往往人们认为,一个重要部门的处长比一个腰缠万贯的,甚至千万贯的私营企业主的地位高。

我们经常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比如说,一个管交通的项目投资的处长,一年可以,他那个处有几个亿的资金要投资,他的地位跟一个具有一千万资产的一个私营老板比较的话,谁高谁低?

有的老百姓很难测量,很难给出正确的答案,回答我的问题。

我说他们俩一起吃饭,最后谁买单?

我这样的问题提出来以后,很多人都笑了。

说,肯定是老板买单。

那为什么呢?

为什么老板要请我们的处长吃饭呢?

还不是看重他手里面掌握的那些资源吗。

所以那几个亿不为他所有,但为他所用,所调控。

这就是组织资源。

所以根据这样一种标准,我们把中国社会划分为前面讲的十大阶层。

第二个变化,就是变迁的这个机制的变化,我认为是社会流动机制新的变化。

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社会阶层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人们所处的位臵从哪儿来的?

是流动来的。

往哪儿去,要流动走。

所以阶层和流动,社会阶层跟社会流动是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

我们阶层的形成机制,或者说流动机制,这三

十年来有了新的变化。

我认为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传统的政策因素对人们的社会地位的影响力下降,市场的影响力在增强。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社会地位的变化很多是政策带来的。

比如说,改革开放初期,有的农村人胆子大,敢于搞长途运输,个体买卖。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这是投机倒把,是要打击的对象,但是我们沿海一些人,包括内地一些农民胆子大,有经商意识,有冒险意识,他就敢于冒这个险,做长途运输,个体买卖。

我们当时在改革开放过程里面,我们的政策慢慢松动,认可了这样一种认为,所以很快他们就成为万元户,成为富裕户。

社会地位得到的得胜。

所以这些传统的政策的因素,影响力,让人们改变的身份,改变了经济状况,改变了家庭地位。

这些年来,市场选择的力量在逐渐增强,政策的空间影响力在下降。

第二个方面,我觉得是结构性变迁造成了部分精英失意,但同时存在精英的再生与权力的延迟效应,当然这是一个比较学术化的表述。

我解释一下,结构性变迁,比如说我们国有企业改革,这是政策对社会结构的变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九十年代中期,我们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全国有三四千万工人下岗,其中包括一部分高级知识分子,专业技术人员,

他们是什么?

他们是精英,他们是经过千军万马激烈竞争挤过独木桥上了大学,但是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大潮里面,他们下岗了,他们失业了。

这一部分精英必然对社会有怨言,有牢骚,因为社会地位下降,所以由原来的精英成为失意精英,所以社会地位下降了。

但同时在我们的研究里面也发现,过去我们说,在部分精英失意、地位下降的情况下,还有一部分精英又得到了再生。

同时过去我们政府在党政机关占有的位臵,拥有的权力对于一些人下海经商,创办企业还是发挥着延迟的效应。

第三,社会流动机制的新变化,是现代市场规则发挥更大作用,但是起点的不同造成了新的结构性障碍。

虽然我们现在说,就业也好,创业也好,收入分配也好,市场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我们要看到,经过这三十年的改革发展,我们有一些基层群众,有一些普通老百姓因为起点的不平等,他们的子女在享受高质量的优质的教育方面处于劣势。

我想这个不用多解释了,大家可以明白。

我们重点大学,好的大学里面现在很多学生来源于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家庭。

真正的广大工人、农民这样一些普通家庭子女能够享受像北大、清华这样教育的人数,现在是越来越少。

因为这样一种结局,就有可能造成这种普通家庭子女在

就业上面,在市场经济这个选择里面处于一种劣势地位,形成我刚才讲的阶层的复制现象。

这是阶层结构变迁的第四个特点。

第五个方面,我觉得现在社会阶层、社会结构变迁里面,价值的整合功能弱化,利益的整合功能增强。

什么叫价值的整合功能?

就是人员之间形成社会关系,又分成了个体,团结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社会,组成一个群体。

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很大程度上是靠着一种共同的理想,一种共同的价值追求。

改革开放以后,虽然我们仍然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价值追求,但是这种精神层面的整合功能在弱化,现实的利益需求在维系人们这种关系,形成社会结构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这是第五个,社会结构变迁的特点。

第六个,变迁不均衡引发了新的社会问题。

因为结构的双方几个维度,变迁的速度不一样,就引发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这里面大概有这么一些问题。

比如说,我刚才提到农民工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城乡二元结构有所松动的情况下,我们出现了一亿多农民工,如果加上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离土不离乡的这些非农产业的就业人员,广义的农民工已经是两

亿多人。

由于农民工这个群体庞大,它带来了农村的留守老人的问题,养老的问题,还有留守儿童的问题。

全国大概有两千万留守儿童,没有跟父母生活在一起。

他们的教育,他们的健康成了问题。

还有进城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

所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留守老人都是伴随农民工这个现象带来的新问题。

第二个贫困的问题。

尽管我们国家农村扶贫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

1978年的时候,我们不到十亿人,中国有2.5亿绝对贫困人口,到了1993年我们还有八千万,到了去年2007年底为止,我们宣布我们农村只有1400多万贫困人口。

应该说,脱贫减困这样一个工程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效。

但是也要看到,我们这个贫困人口,绝对贫困的标准是比较低的。

2007年提高了我们的扶贫标准,由原来的前一年的695块钱,提高到783块钱。

但是尽管如此,这个标准也还是很低的。

有专家测算,如果把农村贫困人口绝对贫困线由目前的783块钱提高到1300块钱的话,大概我们农村贫困人口还有四千多万,加上低保、特困等等,可能还有八千万。

不仅是农村有贫困人口,城镇也出现了贫困人口。

当然现在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保障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特别是贫困

人口的生活。

去年,大概有2300万城镇居民享受了低保,他们是贫苦人口。

第三是失业的问题。

过去我们不承认社会主义国家有失业的问题。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是用待业,后来是下岗,慢慢我们现在是叫登记失业。

但不管怎么说,我们每年不说农村,我们城镇有几千万,至少有一千万人当年找不到工作。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压力。

除此之外,第四个,我觉得是失地农民问题。

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当中,中国有四五千万农民失去了土地。

第五,老年化问题。

由于计划生育的强制执行,由于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我们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经济水平并不是很高的情况下,老年化提前到来。

到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