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考历史复习随堂精练材料分析题四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37724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考历史复习随堂精练材料分析题四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考历史复习随堂精练材料分析题四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考历史复习随堂精练材料分析题四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考历史复习随堂精练材料分析题四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考历史复习随堂精练材料分析题四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考历史复习随堂精练材料分析题四及答案.docx

《人教版高考历史复习随堂精练材料分析题四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考历史复习随堂精练材料分析题四及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考历史复习随堂精练材料分析题四及答案.docx

人教版高考历史复习随堂精练材料分析题四及答案

随堂精练材料分析题

1.材料 1919年1月,战胜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会,处理一战的遗留问题,德国等战败国未被允许参会。

5月,《凡尔赛和约》草案传到德国后,全国上下群情激奋,柏林等地举行了抗议示威;艾伯特总统、谢德曼总理等人,都以激烈的词句抨击和约。

但是,鉴于战败国的处境,德国还是同意接受大部分条款,同时提出加入国际联盟、公正调查战争责任及修改和约等要求。

战胜国出于私利,拒绝德国的所有要求,还限其在5天内必须作出答复,否则将诉诸武力。

6月,德国政府最终被迫签署和约。

签约后,德国许多报纸都在第一版加上了表示哀悼的黑色镶边,并号召准备复仇。

——摘编自郑寅达《德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针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的诉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影响。

 

2.(2018·重庆八中模拟)

材料 俄历1917年10月26日,列宁亲自起草并颁布了一项和平法令,即“布尔什维克政府呼吁所有交战国家和政府尽快开始公平、公正、民主的和平谈判,同时还号召各国人民不要完全遵从政府的意愿,要直接参与到自己国家的政治斗争中”。

1917年12月3日,苏俄单方面同德国开始了停战谈判。

德国提出了把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的局部和拉脱维亚、白俄罗斯的全部割让给德国并赔款30亿卢布的苛刻条件,这引起了布尔什维克党内严重的分歧。

列宁主张接受德国的条件,签订和约,为新生政权争得喘息机会,布哈林为代表的“左派共产主义者”反对签订和约,主张对帝国主义继续世界大战。

谈判陷入僵局,德军趁此大举进攻苏俄。

1918年2月18日,苏俄中央委员会举行了紧急会议。

会上最终通过了列宁的主张,同意与德国签约。

3月3日,《布列斯特和平条约》正式签订。

和平协议的最终结果是俄罗斯退出战争。

虽然这个和约给俄罗斯造成巨大损失,但是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仍然被认为是外交上的一大胜利。

——卢伟《1918年俄共(布)与德国签署〈布列斯特和平条约〉的主观与客观因素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布列斯特和约》签订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布列斯特和约》的影响。

 

3.材料 法国为利用各国人民对集体安全和持久和平的渴望,特别是美国的和平主义思潮,争取美国在某种程度上对法国的安全承担义务,巩固自己在欧洲的地位,向美国提出缔结法美双边友好条约草案。

美国政府为避免卷入法国在欧洲的纠纷,决定把双边条约变成多边非战公约,以提高美国的国际地位。

1928年8月27日,美、英、法、德等15国的代表在巴黎签订《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即《非战公约》。

1929年7月24日正式生效。

截至1933年,加入非战公约的有包括中国在内的63个国家。

《非战公约》包括序言和正文3条。

在第1条中,缔约各国郑重声明:

谴责用战争解决国际争端,并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第2条规定:

缔约国之间的一切争端,不论性质和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

第3条规定:

任何签字国如用战争手段谋求利益,即不得享受公约给予的益处。

《非战公约》是在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强大压力下签订的,它只是一般地反对战争而不区分战争的不同性质,而在订约的同时,美、英、法等大国都先后发表备忘录或声明,声称有权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诉诸战争”。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非战公约》签订的背景。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非战公约》的评价。

 

4.(2018·太原模拟)

材料 20世纪30年代,孤立主义是美国社会政治生活中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

然而,随着法西斯战争威胁的日益增长,美国资产阶级中许多有远见卓识的人士看到了法西斯是整个人类生存的敌人。

在罗斯福的倡议下,1939年11月4日,国会通过了修改中立法的决议,在“现购自运”(现金购货、运输自理)原则下,美国可以向交战国出售武器。

1940年6月德军横扫欧洲大陆,法国迅速败亡,英国孤军奋战。

美国朝野上下受到极大震动。

1940年6月5日,罗斯福宣布:

“我们将向抵抗暴力者提供我国的物质资源。

”紧接着,美国政府将军火库的50万支步枪、8万挺机关枪、900门大炮和100万发子弹全部运往英国。

但是,随着战争旷日持久,英国财政陷于危机,无力再用现款购买美国军火。

面对此种情况,美国从维护自身安全出发,决心全力支援英国。

1941年3月11日,众议院以260票赞成、165票反对,参议院以60票赞成、31票反对最后通过了《租借法案》。

该法案授权总统可以向对美国国防至关重要的任何国家出售、转让、交换、租借或以其他方式处理任何国防物资。

法案还规定在战争结束后,受援国应归还“借贷或出租”的武器和物资。

——摘编自王正义《美国租借法案述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通过《租借法案》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租借法案》带来的影响。

 

5.材料 苏联对日参战后,大有席卷整个朝鲜半岛之势,为阻止苏军占领整个朝鲜半岛,美国提议“以北纬三十八度”为界分别在朝鲜接受日本投降,得到苏联同意。

朝鲜半岛解放后,各种政治势力未能形成合力,以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思想为标杆,左右两派的分离日趋表面化、复杂化、尖锐化。

中国共产党红色政权的建立,东北亚政治格局顷刻间失去了往日的平衡,在东北亚有着重大利益的美国立刻对东亚战略进行调整。

在《朝鲜停战协定》墨迹未干之时,美韩签订了《美韩共同防御条例》,美国进一步将东北亚的军事同盟关系扩大到朝鲜半岛。

1951年9月,在美国操纵下的旧金山会议上,达成《旧金山和约》,日本从法律上恢复了国家独立,迈出了重返国际社会的第一步。

1961年,朝鲜同中国、苏联正式签订了《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朝苏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周恩来曾经深刻指出:

“朝鲜战争是局部的,但是朝鲜战争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摘编自王秀丽《朝鲜战争与东北亚格局的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周恩来的观点。

 

6.(2018·宜春模拟)

材料 从1870年起,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法德三次兵戎相见,浴血残杀。

普法战争后,统一德国的威廉一世故意选在巴黎凡尔赛宫镜厅登基,尽情羞辱法国;于是一战后的议和条约当然也就在凡尔赛宫签订,法国痛宰德国,埋下德国在20年后挑起更大战争的祸根。

二战后,法德在冷战的威胁下,终于出现和解的契机。

1963年,时任联邦德国总理的阿登纳和法国总统戴高乐在巴黎爱丽舍宫签订了《爱丽舍宫条约》。

条约规定:

两国政府就外交政策进行磋商和协调;在防务政策以及教育等方面加强合作;为切实贯彻条约,两国定期举行首脑会议和部长级会议。

这一条约使法国和联邦德国的关系发展到一个新高度,标志着“法德轴心”的形成。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德签订《爱丽舍宫条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爱丽舍宫条约》签订的影响。

 

7.材料 1948年1月,美国陆军部长肯尼斯·罗亚尔在旧金山发表演说,认为现在美国对日政策的目的,“不仅使日本本土独立,而且要在日本建立起能够应对今后远东可能发生的新的极权主义战争的威胁、能够充分完成其防御任务而需的稳定的民主政治。

”这次演讲反映了美国政府,尤其是美国军方,改变对日占领政策的企图。

1948年2月,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主席凯南向国务卿马歇尔提交的一份报告指出,为了抑制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应重新研究对日政策。

该报告成为后来美国转变对日占领政策的主导性意见。

10月,中国革命形势的变化促使国家安全委员会最终通过《NSC-13/2号文件》。

该文件规定:

停止对日本的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等政策。

次年5月,国家安全委员会又通过了《NSC-13/3号文件》,同意了陆军部停止远东委员会的职能和大幅度减轻日本赔款的意见。

这两份文件标志着美国对日占领政策的正式转变。

——整理自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新编日本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后美国对日政策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后美国对日政策转变带来的影响。

 

课后练(建议用时:

30分钟)

1.(2018·商丘模拟)

材料 历史上,中国虽然宣布了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并没有真正派出军队参战。

真正卷入战争的中国人,是14万中国劳工,协约国称为“中国劳工旅”。

在欧洲战场上,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在德国的步步紧逼下损失惨重,面临着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

……为了更多的欧洲人从工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向前线参战,英国和法国将他们的目光投向中国廉价又丰富的人力资源。

……1916年至1918年间,英法两国在中国共招募华工14万人左右。

按照最初约定,华工的工作是以工代兵,并不参战,但事实上华工的工作几乎都是处于最前线。

他们到欧洲后多从事挖掘战壕、筑路、救护伤员等战勤和战斗保障工作,约两万人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有的只有工号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摘编自光明网《14万中国劳工参加一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劳工旅”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劳工旅”的历史贡献。

 

2.材料 1917年8月,日本政府命石井菊太郎率团访美,美国国务卿蓝辛与石井举行了12次会谈,主要议题是中国问题。

双方经过讨价还价,于11月互换照会,主要内容是:

一、美国承认日本在中国,尤其在与日本属地相接壤的地区享有特殊利益;二、美、日两国无意任何方式侵犯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两国坚持在中国门户开放和工商业机会均等的原则。

这就是《蓝辛—石井协定》。

1922年,美国政府提出《蓝辛—石井协定》与《九国公约》原则不符,要求废止协定。

日本无可奈何,只好同意,1923年4月,两国通过正式换文取消了该协定。

——摘编自陶文钊《二十世纪初美日在东亚的竞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蓝辛—石井协定》被废止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蓝辛—石井协定》的签订和废止反映的美日在东亚竞争态势的变化。

 

3.(2018·汕头模拟)

材料 二战初期,美国虽尚未参战,但海权战略家们已先后提出“两洋海军法案”“猎犬计划”、大西洋护航等战略。

这些战略计划使美国在表面中立的同时能够对时局加以有效应对。

参战后,美国在坚持“欧洲第一”战略的前提下,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两个战场与德日展开了激烈的海权争夺战。

罗斯福总统重新设立了美国舰队总司令的职位,舰队总司令直接向总统负责,并挑选了原大西洋舰队司令欧内斯特·约瑟夫·金担任该职。

此后,舰队总司令同时兼任海军作战部长,统揽了海军部军事大权,成为美国历史上权力最大的海军官员。

在长期的海上消耗战中美国的优势逐渐突显。

美国煤、原油、钢铁、炮弹的产量分别是日本的11倍、222倍、13倍和40倍。

长期消耗战给日本带来了毁灭性后果。

太平洋战争第一年美国丧失了约40%的主力舰,日本丧失了约30%。

美国大规模的舰船建造项目很快弥补了损失,并建造了更多的战舰,但日本连丧失的部分都无力弥补。

经过激烈的海权争夺战,美国最终取得了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制海权。

——据卞秀瑜《二战期间美国世界海权霸主地位的确立》整理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在二战中取得制海权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取得制海权对二战进程的影响。

 

4.材料 1979—1989年的阿富汗战争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自阿富汗独立开始,苏联就试图置阿富汗于自己的利益范围之内,不断对阿富汗予以经济、军事援助,苏阿关系获得了显著发展,特别是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成立后即成为苏联在阿富汗的代理人。

1978—1979年间,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内部纷争不断,同时阿富汗国内反政府运动的发展使人民民主党政权岌岌可危。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决定武力干涉阿富汗内部事务,铲除阿明政权。

就在苏联和人民民主党关系日益紧张的时候,阿富汗伊斯兰抵抗运动迅速发展起来,他们反对政府推行的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并在巴基斯坦和伊朗建立了反政府武装基地。

美国对苏联入侵阿富汗做出了激烈的反应。

里根上台后对阿富汗圣战者的援助渐趋公开化,加强了对圣战者的政治支持和军事援助,同时对解决阿富汗问题的日内瓦谈判持消极、不配合的态度。

在苏联的努力下,日内瓦协议终于在1988年4月得以签署。

然而,日内瓦协议只解决了苏联撤军问題,战争并没有离开阿富汗。

苏联撤军后,苏联和美国继续向交战双方提供武器援助,阿富汗随即陷入内战,使这场冲突留下了东西方对抗的痕迹。

——摘编自李琼《阿富汗战争与国际政治博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富汗战争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富汗战争的影响。

答案卷

随堂精练材料分析题

1.材料 1919年1月,战胜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会,处理一战的遗留问题,德国等战败国未被允许参会。

5月,《凡尔赛和约》草案传到德国后,全国上下群情激奋,柏林等地举行了抗议示威;艾伯特总统、谢德曼总理等人,都以激烈的词句抨击和约。

但是,鉴于战败国的处境,德国还是同意接受大部分条款,同时提出加入国际联盟、公正调查战争责任及修改和约等要求。

战胜国出于私利,拒绝德国的所有要求,还限其在5天内必须作出答复,否则将诉诸武力。

6月,德国政府最终被迫签署和约。

签约后,德国许多报纸都在第一版加上了表示哀悼的黑色镶边,并号召准备复仇。

——摘编自郑寅达《德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针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的诉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影响。

解析

(1)由材料信息“同时提出加入国际联盟、公正调查战争责任及修改和约等要求”可以概括得出要求参与和约的制定、加入国际联盟、拒绝承认全部战争责任以及减轻对德国的处罚等。

(2)由材料信息“签约后,德国许多报纸都在第一版加上了表示哀悼的黑色镶边,并号召准备复仇”可以得出复仇情绪蔓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协定加深了德国与战胜国的矛盾,为德国法西斯上台和二战爆发埋下伏笔等。

答案

(1)要求参加和会,参与和约的制定;拒绝承认全部战争责任;减轻对德国的处罚;加入国际联盟,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2)举国上下一致反对,复仇情绪蔓延;加深与战胜国的矛盾;为希特勒上台和二战爆发埋下伏笔。

2.(2018·重庆八中模拟)

材料 俄历1917年10月26日,列宁亲自起草并颁布了一项和平法令,即“布尔什维克政府呼吁所有交战国家和政府尽快开始公平、公正、民主的和平谈判,同时还号召各国人民不要完全遵从政府的意愿,要直接参与到自己国家的政治斗争中”。

1917年12月3日,苏俄单方面同德国开始了停战谈判。

德国提出了把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的局部和拉脱维亚、白俄罗斯的全部割让给德国并赔款30亿卢布的苛刻条件,这引起了布尔什维克党内严重的分歧。

列宁主张接受德国的条件,签订和约,为新生政权争得喘息机会,布哈林为代表的“左派共产主义者”反对签订和约,主张对帝国主义继续世界大战。

谈判陷入僵局,德军趁此大举进攻苏俄。

1918年2月18日,苏俄中央委员会举行了紧急会议。

会上最终通过了列宁的主张,同意与德国签约。

3月3日,《布列斯特和平条约》正式签订。

和平协议的最终结果是俄罗斯退出战争。

虽然这个和约给俄罗斯造成巨大损失,但是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仍然被认为是外交上的一大胜利。

——卢伟《1918年俄共(布)与德国签署〈布列斯特和平条约〉的主观与客观因素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布列斯特和约》签订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布列斯特和约》的影响。

解析

(1)《布列斯特和约》签订的背景,从当时苏俄国内状况以及苏俄与德国战场形势来说明。

(2)《布列斯特和约》的影响,可以根据材料“虽然这个和约给俄罗斯造成巨大损失,但是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仍然被认为是外交上的一大胜利”,再联系所学,从对苏俄、德国和协约国各自的影响来说明。

答案

(1)背景:

维护十月革命成果,缓和社会矛盾,巩固政权;国内经济恢复发展需要和平的外部环境;德国在一战进程中遭受重创。

(2)影响:

消除了外来侵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有助于苏俄的经济建设;但其牺牲了领土主权和小国的利益;助长了德国的侵略气焰;单方面退出一战,受到其他协约国的敌对。

3.材料 法国为利用各国人民对集体安全和持久和平的渴望,特别是美国的和平主义思潮,争取美国在某种程度上对法国的安全承担义务,巩固自己在欧洲的地位,向美国提出缔结法美双边友好条约草案。

美国政府为避免卷入法国在欧洲的纠纷,决定把双边条约变成多边非战公约,以提高美国的国际地位。

1928年8月27日,美、英、法、德等15国的代表在巴黎签订《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即《非战公约》。

1929年7月24日正式生效。

截至1933年,加入非战公约的有包括中国在内的63个国家。

《非战公约》包括序言和正文3条。

在第1条中,缔约各国郑重声明:

谴责用战争解决国际争端,并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第2条规定:

缔约国之间的一切争端,不论性质和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

第3条规定:

任何签字国如用战争手段谋求利益,即不得享受公约给予的益处。

《非战公约》是在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强大压力下签订的,它只是一般地反对战争而不区分战争的不同性质,而在订约的同时,美、英、法等大国都先后发表备忘录或声明,声称有权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诉诸战争”。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非战公约》签订的背景。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非战公约》的评价。

解析

(1)据材料“法国为利用各国人民对集体安全和持久和平的渴望,特别是美国的和平主义思潮,争取美国在某种程度上对法国的安全承担义务,巩固自己在欧洲的地位,向美国提出缔结法美双边友好条约草案。

美国政府为避免卷入法国在欧洲的纠纷,决定把双边条约变成多边非战公约,以提高美国的国际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

(2)评价要一分为二,据材料“谴责用战争解决国际争端,并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缔约国之间的一切争端,不论性质和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任何签字国如用战争手段谋求利益,即不得享受公约给予的益处”可得积极作用;据材料“它只是一般地反对战争而不区分战争的不同性质,而在订约的同时,美、英、法等大国都先后发表备忘录或声明,声称有权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诉诸战争’”可归纳概括消极作用。

答案

(1)背景:

一战之后,世界人民反战情绪高涨;法国为了巩固自己在欧洲的地位;美国为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重重,国际关系紧张。

(2)评价:

积极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爆发战争的危险,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为确定战争罪行提供法律依据,完善国际法的发展。

消极方面,并未对战争性质进行严格区分,如侵略战争与自卫战争,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未规定制裁侵略的具体措施;大国对公约提出保留条件,为大国发动战争埋下隐患。

4.(2018·太原模拟)

材料 20世纪30年代,孤立主义是美国社会政治生活中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

然而,随着法西斯战争威胁的日益增长,美国资产阶级中许多有远见卓识的人士看到了法西斯是整个人类生存的敌人。

在罗斯福的倡议下,1939年11月4日,国会通过了修改中立法的决议,在“现购自运”(现金购货、运输自理)原则下,美国可以向交战国出售武器。

1940年6月德军横扫欧洲大陆,法国迅速败亡,英国孤军奋战。

美国朝野上下受到极大震动。

1940年6月5日,罗斯福宣布:

“我们将向抵抗暴力者提供我国的物质资源。

”紧接着,美国政府将军火库的50万支步枪、8万挺机关枪、900门大炮和100万发子弹全部运往英国。

但是,随着战争旷日持久,英国财政陷于危机,无力再用现款购买美国军火。

面对此种情况,美国从维护自身安全出发,决心全力支援英国。

1941年3月11日,众议院以260票赞成、165票反对,参议院以60票赞成、31票反对最后通过了《租借法案》。

该法案授权总统可以向对美国国防至关重要的任何国家出售、转让、交换、租借或以其他方式处理任何国防物资。

法案还规定在战争结束后,受援国应归还“借贷或出租”的武器和物资。

——摘编自王正义《美国租借法案述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通过《租借法案》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租借法案》带来的影响。

解析

(1)由“随着法西斯战争威胁的日益增长,美国资产阶级中许多有远见卓识的人士看到了法西斯是整个人类生存的敌人”“1940年6月德军横扫欧洲大陆,法国迅速败亡,英国孤军奋战”“随着战争旷日持久,英国财政陷于危机,无力再用现款购买美国军火”归纳概括。

(2)结合信息“法案还规定在战争结束后,受援国应归还‘借贷或出租’的武器和物资”和所学知识归纳。

答案

(1)原因:

法西斯威胁日益增长,维护自身安全的需要;英国孤军奋战,急需援助;英国财政困难,无力支付现款;罗斯福的积极倡导;有识之士的推动。

(任答四点即可)

(2)影响:

支持了反法西斯斗争,加速了二战进程;激化美德矛盾;打破了孤立主义,提升了美国国际地位;刺激了美国经济发展。

5.材料 苏联对日参战后,大有席卷整个朝鲜半岛之势,为阻止苏军占领整个朝鲜半岛,美国提议“以北纬三十八度”为界分别在朝鲜接受日本投降,得到苏联同意。

朝鲜半岛解放后,各种政治势力未能形成合力,以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思想为标杆,左右两派的分离日趋表面化、复杂化、尖锐化。

中国共产党红色政权的建立,东北亚政治格局顷刻间失去了往日的平衡,在东北亚有着重大利益的美国立刻对东亚战略进行调整。

在《朝鲜停战协定》墨迹未干之时,美韩签订了《美韩共同防御条例》,美国进一步将东北亚的军事同盟关系扩大到朝鲜半岛。

1951年9月,在美国操纵下的旧金山会议上,达成《旧金山和约》,日本从法律上恢复了国家独立,迈出了重返国际社会的第一步。

1961年,朝鲜同中国、苏联正式签订了《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朝苏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周恩来曾经深刻指出:

“朝鲜战争是局部的,但是朝鲜战争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摘编自王秀丽《朝鲜战争与东北亚格局的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周恩来的观点。

解析

(1)根据材料“为阻止苏军占领整个朝鲜半岛,美国提议”,可得出美苏争夺在朝利益;根据材料“各种政治势力未能形成合力……左右两派的分离日趋表面化、复杂化、尖锐化”,可得出各种政治势力未形成合力,矛盾尖锐;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红色政权的建立,东北亚政治格局顷刻间失去了往日的平衡”,可得出由于新中国成立,东北亚战略平衡被打破;根据材料“美国立刻对东亚战略进行调整”,可得出美国积极调整东亚战略。

(2)结合所学,以世界的眼光来看待朝鲜战争,可以从战争对中国、美国、苏联、日本以及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方面加以思考。

答案

(1)背景:

美苏在朝鲜争夺“势力范围”;朝鲜内部政治势力未能有效融合,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新中国的建立打破了东北亚政治格局的平衡;美国对东亚战略的调整。

(2)论证:

朝鲜战争提高了新中国的政治地位;打击了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在强化中、苏、朝关系的同时,也推动了美韩关系的巩固,客观上也有利于日本的崛起;朝鲜战争加剧了中美之间关系的持续恶化,也不利于美苏矛盾的缓和,对二战后的世界格局影响深远。

6.(2018·宜春模拟)

材料 从1870年起,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法德三次兵戎相见,浴血残杀。

普法战争后,统一德国的威廉一世故意选在巴黎凡尔赛宫镜厅登基,尽情羞辱法国;于是一战后的议和条约当然也就在凡尔赛宫签订,法国痛宰德国,埋下德国在20年后挑起更大战争的祸根。

二战后,法德在冷战的威胁下,终于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