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劝学节选学业分层测评苏教版必修.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36940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劝学节选学业分层测评苏教版必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劝学节选学业分层测评苏教版必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劝学节选学业分层测评苏教版必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劝学节选学业分层测评苏教版必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劝学节选学业分层测评苏教版必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劝学节选学业分层测评苏教版必修.docx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劝学节选学业分层测评苏教版必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劝学节选学业分层测评苏教版必修.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劝学节选学业分层测评苏教版必修.docx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劝学节选学业分层测评苏教版必修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劝学节选学业分层测评苏教版必修

1.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解析】 A项,“知”同“智”;B项,“生”同“性”,D项,“暴”同“曝”。

【答案】 C

2.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甚矣,汝之不惠

C.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D.以为轮,其曲中规

【解析】 A项和例句都是定语后置句。

B项是主谓倒装句。

C项是判断句。

D项是省略句。

【答案】 A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最恰当的一组是(  )

A.用心躁也用:

运用

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须臾:

指长者

C.故不积跬步跬:

半步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省:

忽略

【解析】 A项,“用”的意思是因为;B项,“须臾”的意思是片刻;D项,“省”的意思是反省,省察。

【答案】 C

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解析】 A项,“博学”,古义是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是知识、学识的渊博。

C项,“寄托”,古义是藏身的意思;今义是托付。

D项,“爪牙”,古义是爪子和牙齿;今义是坏人的帮凶。

【答案】 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①。

傲,非也;,非也;君子如向矣。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②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吴、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 ①:

唠叨。

②滫:

臭水。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形乎动静形:

体现

B.端而言,蠕而动蠕:

微动

C.其渐之滫渐:

渐渐

D.游必就士就:

接近

【解析】 渐:

浸,浸泡。

【答案】 C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近/中正也

B.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近中正也

C.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近/中正也

D.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近中正也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

然后根据标志词、词语的语法关系和对语意的理解,逐步排除错误选项。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中“君子不近/庶人不服”是对偶句,后面一般断开,“其质/非不美也”是一个判断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

“居必择乡游/必就士”,“居必择乡”和“游必就士”构成对偶,所以排除B、C两项,故选D。

【答案】 D

7.对“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的含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喻人本性无善无恶,唯在教育与学习,论证学习与教育的重要性。

B.喻人善恶无常,唯在学习,论证教育的重要性。

C.喻人是可塑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D.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义,强调学习环境与内容的重要性。

【解析】 D项,主要强调环境的作用。

【答案】 D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译文:

                                    

                                    

(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译文:

                                    

                                    

(3)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译文:

                                    

                                    

【答案】 

(1)君子学习,是为了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完美;小人学习,是为了拿学来的东西去讨好别人。

(2)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长直。

(3)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参考译文】 

君子的学习,听在耳朵里,记在心中,表露在身体的仪态上,显现在行动举止上。

轻声地说话,小心地行动,一言一行都可以作为准则。

小人的学习,从耳朵里听进去,又立刻从嘴中说出来。

嘴与耳朵之间的距离只有四寸远,怎么能使自己的身躯都完美呢!

古代的人求学是为了自己,现在的人求学是为了他人。

君子学习,是为了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完美;小人学习,是为了拿学来的东西去讨好别人。

所以别人不问却告诉别人叫作急躁,问一个问题却答两个叫作唠叨。

急躁,是不正确的;唠叨,是不正确的;君子应如钟的回响,问什么答什么。

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长直;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和黑土一块儿变黑了。

兰槐芳香的根叫白芷,一旦浸入臭水里,君子、普通人都会避之不及。

不是它本身不香,而是浸泡它的东西使它臭了。

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会知道天有多高;不亲临深险的山涧,就不会知道地有多厚;没有听到古代先贤的遗训,就不会知道学问有多博大。

吴国、越国、夷族和貉族的人,最初降生时他们的啼哭声都是相同的,而长大以后习俗却各不相同,这是受教育不同使他们这样的。

9.下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请对出下联。

上联:

荀子劝学,博学则冰寒于水

下联:

                                    

【解析】 上下联字数要相等,相同位置词语的词性要相同。

上联内容出自课文,上半句是人物+动作(行为),下半句是课文内容的概括;下联的内容也应与此一致方可。

【答案】 (示例)邹忌巧谏,妙喻而言出自思

10.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铺张扬厉,说理透辟,精练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

请写出《劝学(节选)》中你最喜欢的名句,然后说说喜欢的理由。

名句:

                                    

                                    

理由:

                                    

                                    

【答案】 (示例)名句: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理由:

这个名句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学习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能一曝十寒。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5个字。

研究发现,青蒿对疟原虫的抑制率曾达到68%,可在之后的重复实验中,__①__。

工作陷入僵局后,屠呦呦在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截疟的记载,深受启发,__②__,为此,__③__,改用低沸点溶剂乙醚提取,所得的中性提取物,临床试用于间日疟、恶性疟患者,全部有效。

【解析】 ①之前的分句中有“可”字转折,所以此处的语言应是与前面的内容相反;②应填写得到启发的内容,也就是对葛洪著作中引语的理解;③处应写她采取了行动。

【答案】 ①这一药效却没有重复出现 ②常规的高温煮沸过程可能会破坏有效成分的生物活性 ③她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单元概要人教版

一、单元编排意图

这个单元指导学生学习唐代诗歌。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一个巅峰时期,诗体完备,名家辈出,风格多样,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我们在这里撷取的只不过是其中的数朵,却也能感受到唐诗那令人沉醉的艺术魅力。

在众多诗人中,李白、杜甫、白居易以他们各自独特的诗歌创作,成为最为耀眼的明星。

晚唐诗人李商隐以其委婉深情的吟唱,孤诣独往的情怀,为唐代诗坛增添了华美的乐章。

李白和杜甫是盛唐诗人,共同经历了李唐王朝从极盛走向衰微的过程。

二人是至交好友,李白才思敏捷,诗风豪迈飘逸;杜甫博大精深,诗风沉郁顿挫。

他们是唐诗星空中最为耀眼的双子星座:

一个浪漫奇绝,一个情深意永。

即以本单元所选课文而论,《蜀道难》是李白的成名之作,想像奇特,笔墨纵横,有如大匠运斤,凛然成风。

“杜甫诗三首”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韵律华美,有如百年佳酿,至甘至醇。

白居易是中唐诗人,生长于社会动乱之中。

因为关心民生疾苦,写诗上书揭露社会黑暗,得罪权贵,被贬到蛮荒之地。

所以,《琵琶行》一诗,借与“天涯歌女”的偶然相逢,唱出了“沦落天涯”的悲慨。

这首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在当时就颇受人们喜爱,以至“胡儿能唱琵琶篇”。

李商隐是晚唐诗人,生活在唐朝濒于土崩瓦解的末世。

他一生在政治斗争的夹缝中求生存,抑郁不得志,所以他的诗歌较早地放弃了济世情怀,多抒发个人情感。

千年以来,也许没有人能破解《锦瑟》一诗,但人们却乐于与这首诗“共舞”,百读不厌,可见其强大的艺术魅力。

而《马嵬》一诗,则使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同于《锦瑟》一样缠绵哀婉的诗人:

以冷静的分析,精巧的构思,用诗的语言委婉地评说一个爱情悲剧。

二、教学本单元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这个单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诗歌的情境。

诗与小说不同,它没有小说引人入胜的情节,没有散文那种记叙的从容,表达的自由。

诗歌是语言的音乐,是跳动的心声,它的最大特点在于抒情。

读诗,要认同它的形式,接受它的表达方式,与诗人同呼吸共悲喜,这样才能激发起读诗的热情。

比如诗歌都具有想像、夸张等虚拟成分,只有认同这些诗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才能进入诗歌的情境中。

读诗还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读书积累,去感受、体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二、提示学生诗歌的创作背景。

诗歌是心声的外化,不是无事生非,无中生有。

《礼记·乐记》中说: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诗情的触发,都是由“物”引起的。

这个“物”,可能来自自然,可能来自社会,可能来自人生。

古代的社会生活已离我们远去,古人的情感世界也不同于现今。

所以读古代诗歌,尤其要有“背景意识”:

诗人不能逃出他的时代,诗篇不能脱离诗人的情感。

必要的背景提示,就像卫星定位系统一样,有助于我们锁定目标。

三、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古人说“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毛诗序》)。

鉴赏诗歌的情感美和形式美,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

从审美方面说,审美对象的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分的。

没有情感真空的形式美,也没有不用包装的情感美。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文以载道”的说法,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

“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

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含道之文也。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也说: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读诗,就是要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感受诗的语言的韵味。

四、抓好朗读和背诵。

朗读和背诵,对于诗歌教学来说,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诗歌本来就是宜歌宜咏的,朗读和背诵,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检验理解水平,巩固理解成果。

另外,对诗歌的理解,不是单纯的课堂讲解所能完成的,有时还需要学生更多社会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的参与。

这样,背诵本身还具有贮存功能,可以留待诗美的缓释。

朗读和背诵,快慢疾徐、抑扬顿挫要和诗歌的情感格调适配,如影随形,不能违背。

如读《蜀道难》要读得高亢激昂,读《琵琶行》要读得雅正悲慨,等等。

三、课文说明

《蜀道难》

1.如何理解这首诗的主旨?

关于这首诗的立意,历来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为忧虑房琯、杜甫而作,认为作者写此诗是担心身为剑南节度使的严武会危害在蜀的房琯(御任宰相)和杜甫,首倡者为《新唐书》;二、讽刺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入蜀,首倡者为给李白集作分类作补注的元人肖士赟;三、讽刺四川军阀章仇兼琼,北宋洪刍在《洪驹父诗话》中首倡;四、“即事成篇,别无寓意”,以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和顾炎武《日知录》为代表。

经今人研究,前三种说法,或于史实不符,或于时间不对,都很难成立。

所以我们以第四种说法为基础,认为本诗的主题是“送友人入蜀”,是沿袭乐府古题的“即事成篇”之作。

纵观全诗,叙议结合,多扣诗题,看不出有什么言外之旨。

如果说除了担心友人旅途艰险之外还有什么寓意的话,也不过是笼而统之地为友人去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感到忧虑,这其中还掺杂了含蓄而执著的惜别之情。

当然,也不能否认这其中有以蜀道喻世途艰难,功业难成的意思,不过要理解成处处有深意,就未免牵强附会了。

2.如何把握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蜀道难》作为李白的成名作,其成就主要在于艺术方面。

现存资料表明,李白没有由秦入蜀的经历,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沿长江东下,就再也没回去过。

可见《蜀道难》纯系想像之辞,不过是借送友人入蜀,展开想像的翅膀,作了一番升天入地的艺术之旅。

想像之丰富,比喻之奇特,笔法之夸张扬厉,韵律之流转华美,应该是本诗主要的艺术特色。

前人也是多从这些方面来解读此诗的,如北宋欧阳修《太白戏圣俞》诗云:

“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李白诗说:

“太白七古想落天外,局自变生。

大江无风,波浪自涌。

白云从空,随风变灭。

此殆天授,非人可及。

在教学中,可参考“有关资料”部分的作者介绍,结合初中学过的李白诗歌,对诗人的生平和创作做一个简要的概括,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

引导学生参照课文注释,大体读懂诗意,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并及时纠正学生在诵读中断句和语气上的错误。

可结合练习第一、三题,提醒学生体味这首诗的韵律美,画出韵脚及一些容易破读(读错)句子的节拍。

可参考“课文研讨”部分的分析及“有关资料”部分的鉴赏文章,结合练习第二题,引导学生品味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注意要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来谈,不能泛泛而论。

进而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不要求观点一致,但也不能一味地鼓励“求异思维”,对过于偏颇的论析可通过辩驳的方法去粗取精,以期最大限度地接近诗歌的本意。

整个教学过程要发挥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想像力,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比如旅游、郊游)和读书经验来理解诗歌,这样才会对诗歌有细腻的感受和深刻的体会,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杜甫诗三首》

1.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

本课所选三首诗都是作于秋天,其中两首直接写到了秋景秋思。

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情怀呢?

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题材,所谓“春女善怀,秋士易感”。

如宋玉的《九辨》云:

“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曹丕的《燕歌行》云: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之感,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之类的联想,但也催人奋进,令人振作。

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

2.杜甫晚年的律诗有什么特点?

本课所选三首诗都作于夔州,都是律诗。

这些诗是杜甫晚年的代表作品,显示出非凡的艺术功力,表现出沉实高华的特点。

诗人突破了早期创作中较多写实的风格,不拘泥于现实生活本身,融优美的音律、奇妙的构思、精练的诗句、华丽的色彩、深远的意象于一体,升华思想情感,追求艺术美感,空灵洒脱,汪洋恣肆,仪态万方。

即如《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这样联章的七律,犹如咏发情感的“捆绑火箭”,皆为精心制作而成,为前此创作所无。

唯其早年有太多作品关注社会动荡,民生疾苦,赫赫在前,故晚年不再重复,独存精神,厚积所发,铸成更为深沉的诗情。

3.怎样理解杜甫在《登高》一诗中所表现出的情怀?

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

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著。

不读出这首诗的积极意义,就不能体会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大胸怀。

明代的胡应麟推此诗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确不虚夸。

在教学中,可参考“课文研讨”,介绍这三首诗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杜甫晚年的心境。

简介律诗的格律特点,如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对仗,一句之中平仄交替,上下句平仄相对(相反)等,为朗读背诵做好准备。

要切实抓好朗读和背诵。

读律诗和读古体诗有所不同,律诗音律更悠美,节奏更鲜明,表意更细腻,在整齐的形式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

诵读时,要根据诗意读出感情色彩。

以《登高》为例,首句要读得高亢激昂,次句要读得回环婉转,第二联的“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要一气读出,然后作延长音(木、江),第三联的“悲”“常”“病”“独”等字要重读以示沉重,尾联宜慢读,并读出自怜自嘲的况味。

诵读可以强化诗的感染力,也是检测理解水平的重要方法。

进行比较阅读教学。

可以结合初中学过的杜诗,如《望岳》《春望》《石壕吏》等,作纵向比较,看看杜甫前期诗歌和晚年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从整体上把握本课所选三首诗的特点;还可以参考“有关资料”中所附杜诗,作横向比较,了解杜甫晚年律诗的创作成就和以组诗的形式咏物抒情的特点。

参考“课文研讨”,结合课后练习,进行诗歌鉴赏活动。

可以引导学生采取解说、讨论、评点等诸多形式,就诗歌的内容、诗人的情感和表现手法等作广泛深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写成一篇鉴赏短文,进行总结交流。

《琵琶行并序》

1.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把握本诗的叙事脉络?

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故事充满传奇色彩,人物感情丰富、性格鲜明。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本诗的叙事脉络:

(1)故事情节。

这是叙事的主干,也是人物活动的依托。

这首诗的情节不算复杂:

首先是送客,其次是听乐,然后是琵琶女的自述,最后是诗人的独白。

需要注意的是,这首诗叙事详略处理非常恰当。

略写送客,详写听乐;略写诗人自己,详写琵琶女。

这样就突出了重点,深化了主题。

仔细吟味,写琵琶女的自述,也是从诗人转述的角度道来,却无一不是她的心绪神情;写自己的贬谪之苦,虽然是直抒胸臆的独白,但又时时隐现出同病相怜的意味。

写琵琶女,详昔而略今;写诗人自己,则略昔而详今。

两相映衬,更见互补之妙。

(2)音乐描写。

这首诗的音乐描写是贯穿全诗的,从开头的“无管弦”,到后来的“转轴拨弦”,到“四弦一声”,到“却坐促弦”,诗情随着乐律而变。

琵琶女的演奏,可分前后两段,先是“自选曲目”《霓裳》《六幺》,后是“规定曲目”,即专门应诗人之请弹奏的乐曲。

可以说音乐是双方交流的“第一语言”,没有这一媒介,也就不会有这一沦落天涯叹知音的故事了,更不会有“江州司马青衫湿”了。

(3)景物描写。

全诗以秋江月夜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创造出一种悲凉苍茫的气氛。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评论这首诗是“以江月为文澜”,确实很有见地。

如“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明月江水寒”都是以静衬动:

前者接住水面上飘忽而来的琵琶声,次者凝固了琵琶曲的强大感染力,后者映射出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无限感慨。

(4)情感描写。

全诗以送客的离别之情为序曲,重点写了琵琶女和诗人相遇相知之情。

如“未成曲调先有情”,写出了琵琶女初试才艺表现出的一段天然风韵;“梦啼妆泪红阑干”,写出了琵琶女感伤身世的悲苦之情;诗人的“叹息”和“唧唧”,写出了听乐的心领神会和听言的深深感慨;“江州司马青衫湿”,则是诗人情感的总爆发,如长江大河,千汇万状,不难能一言以名之。

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诗的情和景是相衬相生、互相作用的,可以说是景为情染,景因情而更美好;情借景重,情因景而更深厚。

2.如何欣赏这首诗的音乐描写?

诗与乐自古就有不解之缘,《诗经》《楚辞》汉乐府都是合乐的。

诗歌中描写音乐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唐诗中以描写音乐著名的诗篇,有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等。

但无论是体制规模,还是细微程度,都比不上白居易的《琵琶行》。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欣赏《琵琶行》的音乐描写:

首先是精彩的描摹,用一连串形象生动的比喻来刻画不同的乐调,恰当地使用拟声词来加强模仿效果,成功地将音乐语言转换成诗的语言,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其次是情感的传输,通过写听乐人的情绪反应传达出音乐本身的魅力,从而强化了表达效果;再次是气氛的渲染,如“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俏无言”,写乐曲休止时的效果,写邻船听乐的寂静,反衬出乐曲的强大感染力。

3.关于诗中的人物形象。

诗歌虽然不像小说那样以刻画人物形象见长,但在叙事诗中,人物形象还是很鲜明的。

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作者对人物往往作了“典型化”的处理。

而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是以写实为基础的,更多地表现为生活的真实,所以读起来更具有真实感。

在这首诗中,作者生动地刻画了两个“天涯沦落人”的形象,一个是历尽繁华、美人迟暮的琵琶女,一个是被贬江城、孤独苦闷的闲职司马。

琵琶女矜节自持,羞涩腼腆,多愁善感,才艺惊人,“江州司马”感情丰富,体察入微,善解人意,文采飞扬。

两个人同是从长安沦落天涯,一曲一辞,合演了一曲千古绝唱。

诗人的诗篇流传不衰,可惜琵琶女的演奏随风飘散,我们只能在这首诗中拟想仿佛其一二了。

南宋的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认为本诗的人物和故事全都是虚构的,白居易不过是借此来抒发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罢了,真是把这首诗当小说来读了,未免过于极端。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课前参照注释认真阅读诗前小序,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正式学习时,教师可参考“课文研讨”的有关介绍,作一些必要的补充,这样把学生带入“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情境中。

参照“课文研讨”,从一两个角度理出本诗的叙事线索,列成图表的形式,这样便于学生尽快熟悉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诗意。

结合练习前三题,引导学生抓住这首诗的一些精彩片段和重点难点问题,作一些鉴赏和研讨活动。

要充分调动全体同学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列出议题,让学生自己认领,这样每一个学生不必面面俱到。

对这些问题,也不必当堂回答,就地“解决”,要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除了练习和“课文研讨”中涉及的问题,也可以鼓励学生自立“选题”,发挥他们各自的思维优势和创造性。

如,与唐代其他写音乐的诗篇(参见“有关资料”部分)作一些比较研究。

如果有条件,课时允许,可以做一些较为宏观的研讨活动。

比如,将这首诗与学过的《孔雀东南飞》作一些比较,看看同样是叙事诗,民歌作品和文人创作有哪些不同之处。

本课的朗诵可分两步走:

首先是熟读成诵,读准字音,读对语气,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好准备;其次是配乐诗朗诵,这可以巩固前面的理解成果,并加强对诗歌的感受力。

有条件的班级还可以把这首诗改编成简短的歌剧,在班集体活动中演出。

《李商隐诗两首》

1.怎样理解《锦瑟》一诗的主旨和情感?

《锦瑟》一诗,境界扑朔迷离,情感深长绵藐,确实是一个千古之谜。

所以,至今还有很多学者把它当作政治诗来读,并从诗人的经历中寻找蛛丝马迹,阐幽发微。

李商隐一生,固然是在党争的政治派别夹缝中求得生存的,受过一些大官的恩惠,也因之被另一些人排挤,有过短暂的荣光,更有过长期的失意。

但他在政治上的得失悲欢,未必用这样朦胧的诗歌来表现,不能硬把中国古典诗歌“香草美人的传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