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4单元南宋的乱世词心课时分层作业14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88.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36930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8.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4单元南宋的乱世词心课时分层作业14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8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高中语文第4单元南宋的乱世词心课时分层作业14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8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高中语文第4单元南宋的乱世词心课时分层作业14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8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高中语文第4单元南宋的乱世词心课时分层作业14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8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高中语文第4单元南宋的乱世词心课时分层作业14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8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4单元南宋的乱世词心课时分层作业14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88.docx

《高中语文第4单元南宋的乱世词心课时分层作业14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8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4单元南宋的乱世词心课时分层作业14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88.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4单元南宋的乱世词心课时分层作业14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88.docx

高中语文第4单元南宋的乱世词心课时分层作业14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蚜288

课时分层作业14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一、基础运用层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暮霭(ǎi)  凝噎(yī)

夜雪初霁(jì)戍角(shù)

B.荠麦(jì)豆蔻(kòu)

怆然(chuànɡ)弥望(ní)

C.姜夔(kuí)萧条(xiāo)

留恋(liàn)窥江(kuī)

D.那堪(kān)芍药(sháo)

俊赏(shǎnɡ)黍离(sù)

C [A项,凝噎(yē);B项,弥望(mí);D项,黍离(shǔ)。

]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导学号:

61612095】

A.荠麦弥望弥望:

满眼

B.自度此曲度:

构思

C.杜郎俊赏俊赏:

出色的鉴赏能力

D.难赋深情赋:

写作

B [B项,度:

创作。

]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导学号:

61612096】

A.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B.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C.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D.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D [D项,年年/知为/谁生?

]

4.下列对文学常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词是古代诗歌的变式,称“长短句”,是按照一定的曲调填写的,根据词的字数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等。

B.词一般有两段,在词中叫“阕”。

“阕”就是“遍”,因此,词中的“遍”就是音乐乐曲的一段,上下两阕就是由两段乐曲组成的—个曲子。

C.词除了被称为“长短句”之外,还有“诗余”“乐府”“曲子词”等别名。

D.词“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所以后人的创作一般都是按调填词的,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A [根据词的字数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姜夔在《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杜牧《赠别》里的诗句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令人感叹。

(2)姜夔在《扬州慢》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战争洗劫后扬州城的荒芜景象,令人感叹。

(3)杜甫《哀江头》中有两句诗“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姜夔《扬州慢》中也有与此意思相近、手法相同的句子,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2)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 (3)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6.依据“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情景,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

【导学号:

6161209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时,应首先准确理解诗句的意义,再结合自己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所表现的情景。

【答案】 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喧哗,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

可是现在呢?

“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水中,随波荡漾。

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今天为什么还要读古代的经典?

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

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____①____,而其意义又不止于此。

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

受传统文化熏陶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____②____。

很多人都发生气质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改变气质;对社会而言,____③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①空,根据“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及“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可知应该填“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第②空,根据“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可知应该填“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第③空,根据“在个人,可以改变气质;对社会而言”进行推断,应该填“可以转变风气”。

【答案】 ①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 ②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 ③可以转变风气

二、阅读提升层

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

(2)题。

【导学号:

61612098】

扬州慢

姜 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下列对序文及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代。

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

B.词一开始就点出扬州是淮左的著名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胜,这一切吸引着词人在开始的旅程中下马驻足停留。

C.作品实写了昔日扬州的繁华富庶,虚写战争的创痛。

两项比照,“荠麦青青”,衬托出昔日的亭台楼阁已荡然无存,这里的居民也已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无比萧条。

D.自从高宗时金人两次南侵,古都扬州只剩下荒废的池台和高大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们不愿再提起那几次可怕残忍的战争。

“‘犹厌言兵’四字,可见战争给人的创痛太巨大了,伤痕还刻在他们的心上。

C [C项,应为“虚写了昔日扬州的繁华富庶,实写战争的创痛”。

]

(2)找出能够贯穿全篇的“词眼”,并说说表现在哪些景物上,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贯穿全篇的“词眼”是上片末句的“空”字。

具体表现在:

“淮左名都”“春风十里”“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冷月无声”“红药独生”。

这些虚实描写的景物,勾勒出了一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空荡荡的劫后惨象,满目凄凉,不堪回首,寄寓着词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无限哀婉。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淡黄柳

姜 夔

客居合肥①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②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

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

马上单衣寒恻恻。

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

强携酒,小桥③宅。

怕梨花落尽成秋色。

燕燕飞来,问春何在?

唯有池塘自碧。

【注】 ①宋光宗赵淳绍熙二年(1191),姜夔寄居江淮一带的合肥。

金人入侵,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成边区。

②江左:

泛指江南。

③小桥:

后汉乔玄次女为小桥,此或借之谓姜夔在合肥的情人。

(1)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晓角”的声音因“空城”而异常突出,词的首二句与《扬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意境相近,传达的都是客中凄凉、感世伤时的意味。

B.词的上片绘景写人,以一个“空”字,写出了荒凉寂静、萧条冷落的空城氛围,又表现了词人内心飘零无依、空落寂寥的情怀。

C.“寒恻恻”写的是一种体肤之感,这种感觉既来源于衣单不耐春寒的现实状况,更多地来自“空城晓角”的心理感受。

D.词的结句“池塘自碧”,以景语代答“春何在”,将上文“梨花落尽”的意念化作了一幅具体的图画,更暗含指责池水无情、占尽春色之意。

E.刘禹锡曾写“自古逢秋悲寂寥”,姜夔却写“怕梨花落尽成秋色”,一个“怕”字写出了词人内心由“都是江南旧相识”所引发的感时伤春之情。

BC [A项《扬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没有表达“客中凄凉”的意味;D项“池塘自碧”四字以池水的无情表达人之多感多情,并无指责池水占尽春色之意;E项“由‘都是江南旧相识’所引发”理解错误。

]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谈到词“有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请结合全词分析姜夔此词的“有我之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对“有我之境”的分析,实际上考查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与归纳。

答题时可根据题目对“有我之境”的提示“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从“我”的思想情感与“物”的“色彩”特点进行分析。

【答案】 诗人看尽柳色的风光,觉得此乃江南旧识,这鹅黄嫩绿的垂柳就带有了诗人客居异乡的万般愁绪;②异乡又逢寒食,诗人唯怕花落春去,可见诗人惜春伤春的迟暮之悲;③全词写生机勃勃的柳色春景,反衬空城巷陌的荒凉凄清,这些景象则暗含了诗人伤时感世的家国之痛。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导学号:

61612099】

八归·湘中送胡德华

姜 夔

芳莲坠粉,疏桐吹绿,庭院暗雨乍歇。

无端抱影销魂处,还见篠墙①萤暗,藓阶蛩②切。

送客重寻西去路,问水面琵琶谁拨?

最可惜、一片江山,总付与啼鴂③。

长恨相从未款,而今何事,又对西风离别?

渚寒烟淡,棹移人远,飘渺行舟如叶。

想文君④望久,倚竹愁生步罗袜。

归来后,翠尊双饮,下了珠帘,玲珑⑤闲看月。

【注】 ①篠墙:

竹篱院墙。

②蛩:

蟋蟀。

③啼鴂(jué):

杜鹃鸟。

④文君:

西汉司马相如妻卓文君,借指友人的妻室。

⑤玲珑:

皎洁、晶莹。

(1)下列对这首词上阕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着重描写了初秋寂寞萧条的庭院景色,莲花脱落了粉色的花瓣,梧桐树吹下带绿的叶子。

B.“暗雨乍歇”写天气突然转晴,暗示人物心情也随之好转,“还见”则透露出词人的惊喜之感。

C.莲花、梧桐、萤虫、蟋蟀,词人从植物写到动物,从视觉写到听觉,营造了一种冷清凄迷的氛围。

D.“送客”句表明所写场景由庭院移至水边,“西去”指客行方向,“重寻”表明在此送行不止一次。

B [B项,“暗示人物心情也随之好转,‘还见’则透露出词人的惊喜之感”理解有误,一场秋雨刚停歇,庭院景物更显萧瑟凄凉,又见暗淡萤火,闻凄切虫声,离别愁绪更添一层。

]

(2)词的下阕主要使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概括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对诗歌的内容加以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此题通过“又对西风离别”可知是眼前的实景;“想文君望久”“归来后”是想象离别之后的情形,效果是表达情感,情感结合“销魂处”“送客重寻西去路”分析依依不舍之情;结合“翠尊双饮”“闲看月”分析想象别后友人归家与亲属团聚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良好祝愿。

【答案】 主要使用了虚实结合(联想、想象)的手法。

前六句着重写江边送别的情景,通过“西风”“洲渚”“烟水”“船棹”“行舟”等眼前之景,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后六句写词人想象别后友人归家与亲属团聚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良好祝愿。

 

教学内容

19、台湾的蝴蝶谷

教材版本

苏教版

教学课时

共2课时第1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走”。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优美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读中感知、感悟台湾蝴蝶谷的美景。

教学重点

引导孩子走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在读中感知、感悟台湾蝴蝶谷的美景。

教学难点

引导孩子走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在读中感知、感悟台湾蝴蝶谷的美景。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修注栏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

你都去过哪些地方?

2、大家去过的地方可真不少!

请看这是一幅中国地图,我国幅员辽阔,风景优美,有许多旅游胜地。

在我国的东南沿海有一个岛叫台湾岛。

大家知道台湾这个地方吗?

3、(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两遍课题。

二、识字认词。

1、老师最喜欢爱提问题的学生,因为爱提问题的学生才是最聪明的学生。

当我们看到“台湾的蝴蝶谷”这几个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大家?

2、大家提的问题可真不少,老师把它整理了一下,放到了小豆豆那里,呆会儿再给大家看。

现在我们来看这次旅行的任务:

(放课件)

A、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B、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C、借助课文展开想象蝴蝶谷的迷人景象。

3、首先让我们先来完成第一个任务:

(齐读)

4、看屏幕上的字宝宝,有些可能和大家已经是老朋友了。

5、谁愿意来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一读?

6、每个字宝宝头上都有一顶拼音小帽,如果摘掉拼音小帽你们还认识它们吗?

谁能来读读?

7、看大家读得那么认真,一群美丽的蝴蝶飞来了,它们想和你们交朋友呢。

谁能叫出它们的名字(指读)老师把它们的名字写到了大屏幕上大家赶快读一读吧!

(练读齐读)

三、初读感知。

1、大家一下子结交了这么多新老朋友,接下来的任务是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读书最好的方法是边读边想,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自由读课文,读得要慢一点。

2、大家读得那么专心,谁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

谁能帮助他解决这个小问号?

3、现在让我们再来把课文读一读,相信这次比刚才读得更好。

4、大家读得真认真,连蝴蝶都被吸引过来了(放课件)这些蝴蝶是台湾蝴蝶谷派来的使者,它们正欢迎我们的到来呢!

这些蝴蝶长的怎么样?

喜欢它们吗?

为什么?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颜色?

四、课外扩展。

1、课下我们每人都做了漂亮的蝴蝶,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蝴蝶是什么颜色的?

2、老师这儿有一个空荡荡的山谷,谁愿把蝴蝶放飞到这里?

3、大家快来看呀,此刻我们的山谷多漂亮,就让我们再来把课文读一读,感受一下蝴蝶谷的迷人与美丽。

五、教学生字。

1、出示部分生字,学生自由分析字形,记忆生字。

2、指名交流记忆方法和书写注意事项。

3教师范写,生书空。

4、学生完成描红。

借助多媒体,显示祖国版图,了解宝岛台湾:

你对它有哪些了解?

是从哪知道的?

 

重视学生的课文预习,重点指导后进生的预习情况,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就在旁边画上一个小问号,呆会儿我们一起解决

 

板书设计

19、台湾的蝴蝶谷

迷人景象

教学反思

25、友谊的航程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重点部分的叙述层次,体会过渡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4.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感受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情谊以及广大侨胞为祖国强盛而自豪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重点部分的叙述层次,体会过渡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2.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感受中美人民之间的情谊以及广大侨胞为祖国强盛而自豪的情感。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并掌握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

3.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流利地读好课文。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早在1405年至1433年,我们的祖先郑和就曾率庞大的船队,先后七次扬帆远涉重洋,访问了37个国家和地区。

可在解放前,中国的海军几乎是零,使得我们中国倍受外国人欺凌,解放后,中国大力发展海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就在1997年,由王大忠率领的中国最先进的舰艇编队抵达了美国本土圣迭戈港,有史以来第一次访问美国。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5、友谊的航程

3.激发自读感知:

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已到了美国,那么美国的军民和中国的旅美侨胞会怎么样看待这次出访呢?

二、指导初读感知

(一)先知为快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教师深入学生中帮助。

2.当学生读了一遍后,让学生合上书,挑战性问:

通过这一次朗读,你有什么收获呢,有一点就说一点。

〖学生开始读书时对书的新鲜、好奇感最强,读了一遍就让他们来说自己的收获与体会,看似是个大难题,但却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挑战心理,使第一课时也能有激情出现。

3.师生交流指导:

①对学生说话中出现的错误读音及时纠正。

②对学生说出的一点点都加以表扬与鼓励,教师注意在总结中突出整体感,以便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二)、读准读通课文

1.刚刚大家说得很好,说明大家读书的效率非常高,内容是了解了,可你们能把课文读得通顺流利吗?

翻开书,再试一试吧。

2.教师深入到学生之中,了解学生读书情况,强调学习方法等。

3.教师帮助——听录音,让学生解决还读不准的字音。

4.检查读书效果:

①自由选自己最有把握的几句或小节读。

②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选一些学生易出错地方让学生读。

(三)、写字指导

睹      这个字左窄右宽,要理解“只有用眼才能去看。

卓      注意与“早”和“卓”的区别,下面一横要长一些,把整个字托住。

三、布置作业

1.完成字词练习作业。

2.有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重点部分的叙述层次,体会过渡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感受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情谊以及广大侨胞为祖国强盛而自豪的情感。

教学重点:

从读中感受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情谊以及广大侨胞为祖国强盛而自豪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呢?

(学生自由地举手回答。

2.由学生的回答总结出两点:

①中国的舰队到美国受到美国人民的欢迎。

②广大侨胞也倍感自豪。

二、精读感悟

(一)感知“美国人民欢迎”

1.由上问题导入:

美国人民是怎样欢迎中国的舰队呢?

找出有关的小节读一下感受一下。

2.学生先自由读,再同桌同学互相交流。

3.哪些的场面让你最受感动呢?

你把有关的语句读好,从你的读中应能让人感受出你是受感动的。

4.先互相读一下,让同桌帮你评一评。

5.交流,品读。

6.教师小结。

(二)感悟“华侨倍感自豪”的部分

1.激情引入:

讲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上天以来的巨大成就,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当祖国每一次取得巨大成就,扬眉吐气时,海外的儿女都为之骄傲、为之自豪……

2.华侨们是怎样欢迎的呢?

把有关语句好好读一下,要读出他们的情感。

3.指导学生读好有关的语句。

①对“雄姿英发”“昂首阔步”等词语,学生如果读不出味时,教师可范读,让学生获得正确的感知。

②对人物的语言部分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齐读感知。

(三)迁移深入

1.离开美国圣迭戈后,又先后访问了许多国家,特别是在俄罗斯,更显中国海军的实力,出示有关资料让学生读:

【那更是一次使中国海军尽展风采的国际阅兵。

在出访俄罗斯参加俄海军成立300周年纪念活动那一天,主人好像有意要考验一下中国海军的舰长———其他国家的舰艇都由拖船帮助靠上码头,留给中国海军的位置是在中间。

这就意味着112舰靠码头时既不能靠拖船帮助,也不能有丝毫偏差。

届时,动作大一点舰尾靠不到位;操纵偏一点,都会撞上其他舰船。

面对多国海军官兵们的目光,王大忠没有丝毫胆怯。

他及时、准确地向舰长提供着各种数据,确保舰长下达准确的操纵口令。

10分钟后,112舰不偏不倚、干净漂亮地靠在“中国海军”的泊位上。

码头上顿时掌声四起。

阅兵式上,王大忠以洪亮的口令,指挥“中国海军方阵”豪迈地走向观礼台,他们整齐划一的动作,刚劲有力的步伐,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

第二天,俄罗斯当地一些新闻媒体的头条新闻的醒目标题是:

“中国海军真棒!

”】

2、学生谈读后感受,教师总结,指出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使得中国人更受世界人民的尊重等。

三、作业指导:

1.感知过渡段作用

①由板书总结课文写的两方面内容,提问:

课文是怎样将它们联结在一起的?

②引导学生读好这个过渡段,并认识它的作用。

2.指导练习册上有关题目

附板书:

25、友谊的航程   

                  赢得美国的友谊

                  使华侨振奋、自豪

教后反思:

 

秋天到(第一课时)

知识技能:

1.学会书写7个生字,重点是“歌”和“秋”的笔画;会认8个字。

2.通过诗歌掌握秋天特点。

教学过程:

教师行为

学生活动

1.谈话: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一年有哪些季节吗?

现在是什么季节呢?

(板书课题)你的周围有什么变化吗?

2.展示:

师生展示收集的关于秋天的资料

1.认真倾听

2.说说秋天的特点

1.抽学生读课文,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2.正音,自主学习课文生字。

板书重点:

多音字:

“转”zhuǎn(转凉转换转化)zhuàn(转动转圈)

翘舌音字:

转收霜

边音字:

凉浪

三拼音字:

转凉霜降

后鼻音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