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语文14故乡优质教学设计.docx
《最新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语文14故乡优质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语文14故乡优质教学设计.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语文14故乡优质教学设计
14、故乡教学设计(鲁迅)
课题
《故乡》
备课人: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小说的叙事线索和基本情节。
2.学习运用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用对比、议论突出主题的写法。
3.体会文中“我”对故乡的复杂情感和“我”探求人生道路的坚定信念,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小说的叙事线索和基本情节。
(重点)
2.学习运用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用对比、议论突出主题的写法。
(难点)
3.体会文中“我”对故乡的复杂情感和“我”探求人生道路的坚定信念,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重点)
学习内容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提起故乡,人们就会想到那桃花盛开的美丽,小桥流水的清幽,牧童短笛的悠扬以及民风人情的淳朴。
故乡在我们心中是那样的美好,令人神往。
于是,人们总会在饱经思乡之苦和深受辗转之累后,回到梦魂牵绕的故乡。
但一切都在改变,再次展现在眼前的故乡又是怎样的呢?
读鲁迅的《故乡》,跟他一起同行,才忽然感觉到现实的故乡让人无限的悲凉:
为什么昔日的童年伙伴如此麻木辛酸?
为什么当年的“豆腐西施”竟如此粗俗尖刻?
是什么改变了他们?
这些问题不由得引起了人们深深地思考。
二、【文学常识】
1、回顾小说
小说:
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分类:
按篇幅:
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小小说)
小说三要素:
人物(中心)、故事情节、环境
人物塑造方法:
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正面、侧面、细节描写。
故事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序幕、尾声)(波澜起伏,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环境: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渲染烘托)
2、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为我们留下800多万字的文学巨著。
1936年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代表作:
小说集: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
《朝花夕拾》;散文诗集:
《野草》;杂文集:
《坟》、《二心集》等16部;翻译作品:
俄国作家果戈里的《死魂灵》、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等
幻灯片7
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21年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社戏》
在初中我们还学过一篇写他的作品:
《回忆鲁迅先生》——萧红
3、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说,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
上个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
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沙汀、艾芜等。
幻灯片10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写作背景介绍
幻灯片11
4、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故乡》的取材源于鲁迅1919年12月回故乡的亲身经历。
1919年8月,鲁迅在北京买下了西直门内八道湾11号的住宅,结束了长期的会馆生活。
1919年12月,鲁迅从北京回到故乡绍兴,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带着母亲、三弟及家属来到北京。
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
章闰水年纪刚过三十,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憔悴,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
后来,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并以章闰水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个深刻隽永的人物形象。
三、【字词积累】
1、给划横线的字注音
阴晦(huì)萧索(suǒ)祭祀(sì)伶俐(líng)愕然(è)鄙夷(yí)嗤笑(chī)应酬(chou)世面(shì)惘然(wǎng)隔膜(mó)
恣睢(zìsuī)猹(chá)獾(huān)五行缺土(xínɡ)脚踝(huái)廿(niàn)潮汛(xùn)髀间(bì)瑟索(sè)深黛(dài)瓦楞(lénɡ)伶仃(dīng)秕谷(bǐ)鹁鸪(bógū)苛税(kē)潺潺(chán)
寒噤(jìn)颧骨(quán)折本(shé)
2、解释词语
【阴晦】阴沉、昏暗。
【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
【家景】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叫家境。
【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苏生】苏醒,复活。
【伶仃】形容瘦弱或细长。
【鄙夷】轻视,看不起。
【瑟索】即瑟缩,身体因寒冷而蜷缩、抖动。
【寒噤】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展转】同“辗转”。
原指身体翻来覆去,文中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恣睢】任意胡为。
【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处居住。
4、【整体感知】
1、作者回到阔别20余年的故乡,在故乡呆了大约多长时间?
是如何推算出来的?
明确:
约半个月左右
依据:
“第二日”,“这样的过了三四天”,“又过了九日”等。
2、这么长的时间,作者对每天都作了介绍吗?
着重写了哪些天的事情?
作者又着重写了这些天的哪些人、哪些事?
用了哪些方法刻划人物?
明确:
着重写了这些日子的事情:
“第二日”“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又过了九日”
第二日”:
母子见面;回忆少年闰土(回忆瓜地刺猹、初见印象、讲雪地捕鸟和瓜地刺猹、离别赠物);见到杨二嫂(声音、视觉、语言、动作)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
会见闰土(肖像、神态、语言、动作等)
“又过了九日”:
动身启程
3、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
明确:
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4、题为“故乡”,请你根据时间顺序,在“故乡”前再添一个词,将全文划分成三个部分。
明确:
回故乡(1-5):
写“我”渐近故乡时的悲凉心情和眼前故乡破败萧条的景象,交代了“我”回故乡的时间和原因。
在故乡(6-77):
叙述“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
离故乡(78-88):
写“我”离开故乡的心情、感想,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向往。
五、【课文研习】
(一)研习第一部分——阅读1—5段,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第一段中的“冒着严寒”说明什么?
明确:
“冒着严寒”写回故乡的季节,写出我回故乡急切心情。
2、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
明确:
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
写出了衰败荒凉农村景象,渲染了凄凉的气氛,衬托“我”悲凉的心情。
烘托出我对现实故乡的失望之情
知识链接:
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事件发生时间、时令、季节、地点、背景等
②渲染……的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③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作铺垫)
④深化作品主题
⑤增加文章的美感,使文章富有诗情画意
3、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义?
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先用一个感叹句“阿!
”再用一个否定的疑问句。
这样写是因为故乡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我”的故乡。
对怀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复杂思绪,沉重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
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4、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凉”?
明确:
眼前萧索的景象与“我”记忆中的故乡造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凉,只得自我安慰,实则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情。
(二)研习第二部分(6-77)
1、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故乡留给我的印象,那就是:
明确:
变
(1)故乡之变
记忆中的故乡是什么样的呢?
明确:
第12自然段描写的少年闰土月夜瓜地刺猹图。
景物色彩明快、艳丽()神异的图画)。
人物英俊、活泼,二者相映成辉。
如今变成了萧索的荒村。
人物形象分析
2、故乡除了景物的变化外,还有什么变化?
(人的变化)
(2)闰土的变化
闰土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写了他的变化。
请细读课文,看看闰土二十多年来发生了哪些变化?
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少年闰土(12-30段)——中年闰土(54-74段)
变化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健康、朝气蓬勃)
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苍老穷困、饱经沧桑)
语言
说话脱口而出,有说不完的新鲜事。
(热情开朗、见多识广)
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迟钝麻木)
动作
①12段:
手捏一柄钢叉……用力刺去②15段:
怕羞便和我说话熟识了③30段:
躲到厨房,哭着不肯出门④30段:
带给我一包贝壳和……鸟毛
(天真活泼、勇敢机灵、纯真善良)
①54段:
浑身瑟缩着,手提着一个纸包…
②58段:
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态度终于恭敬起来
③67段:
迟疑……就了坐……递过纸包
④71段:
只是摇头沉默……默默地吸烟(淳朴善良、麻木迟钝、因循守旧、生活艰辛)
对“我”的态度
“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希奇的事。
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友好,不怕我)
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恭敬称老爷,有隔膜)
对生活的态度
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悲哀、痛苦,寄希望于神灵
作者对其态度
崇敬与同情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分别从文中找出一个词语来概括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并归纳概括其性格特征。
明确:
少年闰土是健康、朝气蓬勃、热情开朗、见多识广、勇敢机灵、天真活泼、纯真善良的小英雄
中年闰土成了苍老贫困、凄凉、客气迟钝、生活辛苦、因循守旧、麻木迟钝、淳朴善良的木偶人
但作者是不是就失去了希望?
从哪里看出
海边奇异的图画表明“我”对美好希望的憧憬。
对新生活的到来充满了信心。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
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是空想。
——结尾充满了哲理。
闰土二十多年来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明确: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表层原因)是使其陷入悲苦境地的原因。
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农村经济衰败,农民生活的贫困以及封建传统观念(即礼教、等级观念)毒害,使闰土发生了巨变。
(深层原因)
(3)杨二嫂的变化
杨二嫂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通过对比,写出杨二嫂的变化。
细读课文找出杨二嫂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的关键词语,分析一下杨二嫂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了。
朗读39-52段和83段思考
这两部分在人物描写角度方面有什么不同?
明确:
39-51段是正面描写,83段是侧面描写。
变化
二十年前
“终日坐着”人称“豆腐西施”“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
端庄美丽,安分守己。
二十年后
外貌描写
凸颧骨,薄嘴唇,50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老丑而瘦
语言描写
“不认识了么?
我还抱过你咧!
”(亲近)
“忘了?
这真是贵人眼高……”
势利、
尖酸刻薄、
庸俗泼辣、
贪婪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
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
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吹捧)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讽刺)
“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
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
动作描写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顺手牵羊)
贪小便宜
侧面描写
“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
工于心计、
自私自利、贪婪、搬弄是非
“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贼喊捉贼)
杨二嫂发现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
”
杨二嫂二十多年来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明确:
发生变化的原因:
农村经济衰败、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贫困,造成人们纯真人性的扭曲。
塑造杨二嫂形象的作用:
以她的自私、刻薄衬托闰土的善良、朴实;另一方面展示了当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用她的变化来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
作者对其态度——既批评又同情
④中考链接
1、(中考题)体会第54段中的词语“紫色、灰黄、红活圆实、又粗又笨”,写出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3分)
答:
这些词语通过对比,形象地写出了闰土的外貌变化,反映了闰土艰难困苦的生活。
2、(中考题)第54段画横线的句子属于哪种人物描写方法?
其作用是什么?
(4分)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子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圃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答:
是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2分),表明闰土的生活已陷入贫困之中(2分)。
3、(中考题)中年闰土与“我”不像儿时那样平等、自由交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
封建等级观念的束缚
4、(中考题)“我”面对久别重逢的闰土,由“不知道怎样说才好”直至“说不出话”的根本原因,有以下几种理解,选出正确的一项。
(3分)(D)
A、“我”和闰土有许多话想说,却不知从何说起。
B、闰土不如从前那样喜爱交流,变得沉默寡言。
C、闰土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漠视彼此友情。
D、闰土信守的封建等级观念让“我”感到无限悲凉。
5、(中考题)选出下列对中年闰土的形象理解正确的一项。
(2分)(C)
A.闰土受到多重压迫,生活艰辛,但满怀希望,充满活力。
B.苦难的生活改变了闰土的外表,并没有改变他的内心世界。
C.闰土遵守社会的礼法,并以此处理与“我”的关系。
D.闰土见“我”时虽然没有很多的言语,但儿时的记忆不会忘却,两个人的心灵又融合一处。
(三)研习第三部分(78-88)
1、“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这是为什么?
明确:
因为“我”对故乡的现实(即人与事)感到失望,故乡没有给“我”留下好印象。
2、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明确:
第一个“高墙”是实写,第二个“高墙”是虚写,是比喻用法,指“我”与闰土之间隔着“厚障壁”,即封建意识、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3、(86段)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路”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
路:
A离开故乡的路B人生的路
4、怎样理解文中的三种生活?
明确:
三种人的生活:
像“我”那样异地谋生,到处奔波,生活不安定
辛苦展转;像闰土那样在社会的重压下贫困艰辛,精神麻木,辛苦麻木;像杨二嫂那样生活每况愈下而自私、尖刻、贪婪,辛苦恣睢。
5、“我想到希望”为什么“忽然害怕起来”?
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
明确:
(1)因为“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但愿望能否实现是未知数,“我”不知道,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
(2)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改变社会),“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茫远。
6、第87段中两个“偶像”分别是指神灵和希望。
7、最后一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再现了记忆中的故乡,表现出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海边奇异的图画是“我”对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8、“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运用什么表达方式?
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
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
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
意思是:
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
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
——结尾深化主题,给人鼓舞和信心,表达了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和决心。
空怀“希望”而不去奋斗,希望就不能成其为“希望”;“希望”渺茫,但只要为了“希望”而不懈的追求,希望就能变为现实。
六、【合作探究】
1、“我”是小说中又一个重要人物。
“我”是不是作者?
想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
“我”是故事的叙述者,有作者的影子但不等同于作者。
“我”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对现实不满,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
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
但“我”不失望,“我”憧憬着美好的故乡,“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
2、作者在《故乡》中描写了三个“故乡”你知道是那几个吗?
作者重点写了那一个?
说一说“我”对故乡有一份怎样的感情?
明确:
回忆中的“故乡”;现实中的“故乡”;理想中的“故乡”
“我”对故乡的感情比较复杂:
回忆中的故乡,充满神奇色彩的美,让“我”感到无比欢愉;
现实中的故乡,充满冷漠,人情隔膜,使“我”感到无比悲哀。
对未来的故乡,“我”充满希望,但是又觉得很渺茫。
3、文中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句子,分析“我”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
情形
文中句子
心情
回故乡
“冒着严寒”
急切
见故乡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悲凉
忆故乡
“阿!
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
沉重、忧愤
忆闰土
“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
”
高兴、佩服、依依不舍
见杨二嫂
“我愕然了”;“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惊吓、困窘
见闰土
“我这里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
兴奋、惊异、悲哀
离故乡
现在却突然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我在蒙胧中......”
失望、气闷、悲哀、憧憬未来
七、【语言品味】
1、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做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老爷!
……”
明确:
欢喜:
见到童年好友。
凄凉:
二十几年的世态炎凉使他感到痛苦、难堪
恭敬、老爷:
写出闰土在封建等级制度下所受的精神压迫和痛苦,也刻画出了农民闰土与知识分子“我”之间关系的隔膜。
2、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明确:
打了一个寒噤:
闰土居然叫我“老爷”使“我”感到惊异,少年时的纯真友情,完全被封建等级制度观念所代替。
厚障壁:
比喻因等级观念而产生的深深的思想隔阂。
3、“……这成什么规矩。
那时是孩子,不懂事……”
明确:
不懂事:
中国传统的一套封建礼法关系,以及这种礼法关系所维系着的封建等级观念。
人与人平等相待就不成规矩,可见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之深。
不仅经济生活上困苦不堪,精神上也被严重摧残。
4、“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
这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
明确:
缺吃少穿的情况下还送来干青豆体现他的善良和淳朴。
5、“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
明确:
说明官税繁重。
6、我问问他的景况。
他只是摇头。
明确:
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无奈。
7、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明确:
表现他内心不平,又无力反抗,更不知如何改变现状。
8、下午,他拣好了几件东西:
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
明确:
反映出闰土的麻木与迟钝,把改变现实的希望寄托在对神灵的祈求、祷告上。
八、【主题归纳】
小说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闰土和杨二嫂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经济衰败,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贫困,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人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
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新生活的热切希望。
【自我总结、反思促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