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的作品好在哪两字概括入味.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34231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吴昌硕的作品好在哪两字概括入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吴昌硕的作品好在哪两字概括入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吴昌硕的作品好在哪两字概括入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吴昌硕的作品好在哪两字概括入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吴昌硕的作品好在哪两字概括入味.docx

《吴昌硕的作品好在哪两字概括入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吴昌硕的作品好在哪两字概括入味.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吴昌硕的作品好在哪两字概括入味.docx

吴昌硕的作品好在哪两字概括入味

吴昌硕的作品好在哪?

两字概括“入味”

吴昌硕(1844—1927)原名俊,又名俊卿,中年以后更字昌硕,亦署仓硕、仓石、苍石、昌石,69岁后以字行,别号缶庐、苦铁、大聋等,浙江安吉人吴昌硕是近代中国最杰出的艺坛巨匠之一,他以诗、书、画、印四绝享誉海内外,对于近百年来中国传统书画篆刻艺术的走向影响深远。

本次展览共汇聚了吴昌硕先生书法、绘画、篆刻、诗文信札等代表性作品170件,尤其是浙江省博物馆馆藏的吴昌硕书画精品,可谓“倾巢而出”,是近年来国内吴昌硕艺术作品一次较大规模的集中展示。

书?

法篆书十一言对联浙江省博物馆藏篆书七言对联浙江省博物馆藏篆书七言对联(赠施少墨)浙江省博物馆藏石鼓文四条屏浙江省博物馆藏吴昌硕石鼓文、王震荷花扇(赠商言志)浙江省博物馆藏篆书“寿”字轴浙江省博物馆藏石鼓文七言对联(赠余绍宋)浙江省博物馆藏行楷题画诗卷(局部)浙江省博物馆藏行草王禔润例手卷浙江省博物馆藏行书诗翰轴浙江省博物馆藏吴昌硕以临写石鼓文称誉于世,石鼓文的风格原本属于比较工稳端正一路,而吴昌硕的石鼓文却写出了一种流动感,更以遒劲老辣、笔墨厚重为其主要特征。

后人学石鼓文者,多以其为圭臬,反倒是学石鼓文原本工整一路风格的愈见稀少,由此也足见吴派石鼓文影响之大。

吴昌硕学石鼓文的时间很早,30岁到苏州,从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杨岘学金石学和书法,即开始临写石鼓。

吴昌硕晚年曾说:

“余学篆好临石鼓,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

”从现存作品看,早期临写的石鼓文,笔法受当时另一位篆书大家杨沂孙的影响很大,笔画细廋,体态平板,略显软弱拘谨。

浙江省博物馆藏赠施石墨七言对联,作于光绪二十年(1894),吴昌硕时年51岁,即具有早年临石鼓文书法的典型特征。

直到60岁以后,他才开始形成自己的面貌。

70岁以后,个人风格进一步成熟和强化。

如展品中的“鹤寿千岁”横幅,是吴昌硕83岁时的作品,用笔老辣,有如枯藤盘旋,荡气回肠。

篆书七言对联(赠施石墨)浙江省博物馆藏篆书“鹤寿千岁”横幅浙江省博物馆藏吴昌硕临写石鼓文,注重的是整体气势的强烈突出,他曾说自己写石鼓文是“临气不临形”,正是这种对于“金石气”的执意追求,使得他的书法在当时能与众不同,形成自己独特风格。

“金石气”是吴昌硕书画作品的灵魂所在,也是后人鉴赏大师艺术的最佳切入点。

一提起吴昌硕的书法,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石鼓文,他临写石鼓文的名声太大,反而把他在其他书体上的成就给淹没了。

其实,吴昌硕的隶书也写得极具个性。

本次展览共展出了他的两件隶书对联:

“村里谢安石,家中白侍郎”;“汉书下酒,秦云炅河”,分别书于80、81岁时。

汉隶以横平竖直、蚕头燕尾为其基本特点,而吴昌硕的隶书恰恰不是如此,他的隶书体态是变扁横为直立,显得特别雄强宽博;又由于吸取了临写石鼓文的经验,所以起笔收笔处,也和篆书一样,是藏锋,含而不露,与通常隶书那种波磔左右飞扬的风格大相径庭。

显然,在他的隶书里面,融合了很多篆书的因素。

吴昌硕的隶书多系晚年所作,传世数量不多,但成就同样不可低估。

隶书五言对联浙江省博物馆藏隶书四言对联浙江省博物馆藏如同他的隶书一样,吴昌硕的行草书也个性突出,用笔迅疾,具有连绵奔放、酣畅淋漓的动感特征。

体态上通常是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取势,右上方转笔处多呈锐角,显得方劲果断。

他的行草同样受到篆书很大影响,是将篆、隶与行草合为一体,而又统一在行草的气势之下。

这种书法风格实际上又是受到了明末清初张瑞图、王铎等人的影响比较大。

本次展出的书法作品,都系大师的精品佳作,而且不乏具有重要文献史料价值的艺术珍品。

例如,浙江省博物馆藏石鼓文《西泠印社记》轴,书于西泠印社成立后的次年春天,作为首任社长,吴昌硕亲自撰书《西泠印社记》一文,并勒石于印社石壁间,这件书法作品当是现存石刻的底本。

此外,如赠沙孟海临石鼓文轴、赠余绍宋石鼓文对联、赠况周颐行书对联、致王福庵石鼓文信札轴等,为我们讲述着一段段尘封已久的艺林交往雅事。

篆书《西泠印社记》轴浙江省博物馆藏行书诗翰轴(赠余绍宋)浙江省博物馆藏行书七言对联(赠况周颐)浙江省博物馆藏石鼓文轴(赠沙孟海)浙江省博物馆藏致王禔石鼓文信札轴浙江省博物馆藏绘?

画相对书法篆刻而言,吴昌硕学画要晚一些。

他自己曾说“吾三十学诗,五十学画”,事实却并非如此。

从目前的存世作品来看,有他30岁左右的画作。

不过,要说他在绘画上真正有所体悟,确实是要在50岁以后。

浙江省博物馆藏《谭复堂填词图轴》,是其早年绘画的代表作品。

谭复堂,即谭巘(1832—1901),原名廷献,字仲修,号复堂,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以词名显一时,有“风骚盟主”之推誉。

作品右上方有吴昌硕题诗:

“复堂词料太凄迷,满眼靡芜日影低。

茅屋设门空掩水,柳根穿壁势拿溪。

倚声才大推红友,问字车繁碾白堤。

最好西湖听按拍,橹声摇破碧玻璃。

”黄宾虹题耑,下方又有潘天寿、张宗祥、夏承焘等题跋。

谭复堂填词图轴(赠谭巘)浙江省博物馆藏此件作品,笔致疏放,水墨淋漓,与吴昌硕后期那种金石气强烈的绘画风格很不相同,倒与蒲华的风格接近。

蒲华(1830-1911),字作英,一署胥山外史,秀水(令浙江嘉兴)人,侨居上海,以鬻书卖画为生。

蒲华善用狂草笔法入画,尤其喜欢画墨竹和山水,作画时下笔如飞,作品往往水墨淋漓,人称“蒲落拓”。

这种粗头乱服的风格,在当时并不被人赏识,却给了早年学画时的吴昌硕很大的震撼。

此件作品作于1890年,时年吴昌硕47岁。

我们从这件其早年的画作中,似乎能隐约地感觉到来自蒲华的影响。

展品中还有一件吴昌硕与蒲华合作的《岁寒交图轴》,作于光绪甲午(1894),由吴昌硕绘梅花,蒲华补竹,相得益彰,可谓两人早年交往的直接证物。

吴昌硕蒲华“岁寒交”图轴浙江省博物馆藏梅花是吴昌硕花卉画中最常见的题材。

吴昌硕生前酷爱梅花,曾有诗云:

“苦铁道人梅知己”,或许这也正是他个人孤傲性格的写照。

他从30岁开始学画时,就爱画梅花,直到晚年,梅花仍然是他画得最多的一个题材。

吴昌硕死后葬在杭州余杭超山,超山以多梅树而闻名,“超山赏梅”历来是杭州的一大景观。

这个地方是他生前亲自选定的,由此也可见他对于梅花的感情是很真挚的。

展品中的《超山宋梅图轴》,是应周梦坡之约而作,画面上所绘即为著名的超山宋梅。

超山宋梅图轴(赠周庆云)浙江省博物馆藏吴昌硕以画写意花卉著称于世,可以说是继徐渭、八大山人、石涛、赵之谦之后最著名的大写意画家。

吴昌硕的写意花卉题材十分广泛,本次展览中有其以梅、兰、竹、菊、牡丹、水仙、芦花、紫藤、桃、山茶、松柏、杜鹃、葫芦、荷花、白菜等为题材的作品。

吴昌硕的花卉作品,笔力老辣雄强,可以说是和他的书法气息相通的。

他自己曾经说“我生平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

所谓书画同源,书法通画法,这在吴昌硕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比如他画的梅花,便脱胎于石鼓文的用笔,因而显得特别浑厚苍劲,而他画的紫藤,又有狂草般的奔放笔致。

感觉整件作品似乎是在一挥而就之间完成的,尽情处已不可区分究竟是在绘画还是在书法。

字画八条屏(局部)浙江省博物馆藏吴昌硕在用色上极似赵之谦,喜欢用浓艳的颜色,尤其善用西洋江,色泽鲜艳,虽然大红大绿,但并不显得俗气,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可以说是历代画家中最善于用色者之一。

在构图上,吴昌硕喜欢取“之”字和“女”字形的格局,或作对角斜势,虚实相生,主体突出。

这种构图形式,显然是借鉴了书法和篆刻上的章法布局特点。

浙江省博物馆藏《鼎盛图》轴,作于1902年,时年50岁,这是一件绘画与青铜器全形拓相结合的作品。

古铜器拓片斑驳醇厚的墨色,与吴昌硕古拙艳丽的花枝相得益彰,可谓传统花卉题材绘画中的一朵奇葩。

鼎盛图轴浙江省博物馆藏吴昌硕的山水及人物绘画作品相对少见。

浙江省博物馆藏《芜园图轴》,是其山水题材作品中的一件经典之作。

芜园旧址在今安吉县递铺镇安城,距吴昌硕故乡鄣吴村约15公里。

1865年,22岁的吴昌硕在经历5年颠沛流离的逃难后,随父亲从鄣吴故里迁居到安城桃花渡附近,家庭成员经劫难后,仅剩父子两人相依为命。

吴昌硕名其所居为“朴巢”,屋前有园曰“芜园”,他在芜园度过了十余年的乡间耕读生活。

这件作品创作于1892年,此时吴昌硕已侨居苏州,因生计而不断奔波于苏沪两地间,芜园宁静的生活已成为不可追忆的往日旧梦,画作不仅寄托了作者郁郁乡愁,也饱含着人生沧桑感悟。

芜园图轴浙江省博物馆藏钟馗是吴昌硕人物画中最重要的题材。

浙江省博物馆藏有钟馗图两件。

其一绘于光绪十九年(1893),时年49岁,自跋云:

“美须如公,三百六十酒场中,何处不相逢,头上乌纱,赐自天家,多少人看,多少夸,好文章换来人前摇摆,却不费一钱买。

”在他的笔下,钟馗的形象既反映出他对当时“人少鬼多”世道的愤慨,也包含了某种对于社会正义的希冀。

另一件《醉钟馗图轴》,为78岁时所作。

画面左侧有行草书长题三列,通幅直下,下笔迅猛,有一种排山倒海之势,很好地起到了衬托画面气势的作用。

展览作品中还有一件临高其佩画虎图轴,是生平罕见创作的题材,昌硕先生画虎显属外行,可聊备一格。

钟馗图轴(赠施石墨)浙江省博物馆藏醉钟馗图轴浙江省博物馆藏临高其佩画虎轴浙江省博物馆藏梅花图轴浙江省博物馆藏梅花蒲草图轴浙江省博物馆藏墨梅图轴(赠沈慈护)浙江省博物馆藏生日梅图轴浙江省博物馆藏水墨岁朝图轴浙江省博物馆藏兰花图轴浙江省博物馆藏双钩兰图轴浙江省博物馆藏水墨兰石图轴浙江省博物馆藏兰竹石图轴浙江省博物馆藏水墨风竹图轴浙江省博物馆藏菊花图轴浙江省博物馆藏秋菊石鼓文扇面轴浙江省博物馆藏设色菊花图轴浙江省博物馆藏设色菊花轴浙江省博物馆藏墨荷图轴浙江省博物馆藏设色牡丹图轴浙江省博物馆藏设色牡丹图轴浙江省博物馆藏牡丹水仙图轴浙江省博物馆藏峭壁红桃图轴浙江省博物馆藏双桃图轴浙江省博物馆藏寿桃图轴浙江省博物馆藏紫藤图轴浙江省博物馆藏葫芦图轴浙江省博物馆藏花果图轴浙江省博物馆藏珊瑚珠图轴浙江省博物馆藏葡萄图轴浙江省博物馆藏设色天竺老石图轴浙江省博物馆藏山茶花图轴浙江省博物馆藏凤仙花图轴浙江省博物馆藏乱石山松图轴浙江省博物馆藏墨松图轴浙江省博物馆藏石丈人图轴浙江省博物馆藏无量寿佛图轴安吉吴昌硕纪念馆藏花卉六条屏浙江省博物馆藏设色花卉册页浙江省博物馆藏篆?

刻在吴昌硕诸多艺术门类中,篆刻是成名最早的,诸宗元《缶庐先生小传》云:

“初先生以篆刻名于世,晚复肆力于书画。

”浙江省博物馆藏有吴昌硕早年印谱《朴巢印存》二册,收录了他从22岁至25岁期间所刻印章103方,从中可一窥吴昌硕早期篆刻的风貌。

此种印谱,祝遂之先生早年曾有专文介绍,但学界从未窥其全貌,今在展览图录中将印谱全本首次公开发表,以饗同好。

朴巢印存浙江省博物馆藏吴昌硕对近代篆刻艺术的发展,可谓影响深远。

他进一步发展了浙派“印从书出”的印学观念,把冲刀的猛利、挺劲、爽快与切刀的含蓄、浑朴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冲切结合的刀法。

他还从秦汉古印中汲取灵感,辅之以敲、击、凿、磨,或借用砂石、鞋底、钉头等,追求线条残缺斑驳的金石味道,极大地丰富了篆刻艺术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自己古朴、含蓄、浑厚、苍拙的审美特质,“自我作古空群雄”(吴昌硕《刻印》诗),正是其篆刻艺术精神的生动写照。

本次展览共展出印章60方,其中自用名号印及闲章28方,其余都是为其友人所刻,包括闵泳翊、高邕、王震、商言志、张钧衡、陆恢、褚德彝等。

『五湖印丐』白文印浙江省博物馆藏『苍石父』『吴俊长寿』白文两面印浙江省博物馆藏『俊卿印信』朱文印浙江省博物馆藏『缶无咎』白文印浙江省博物馆藏『七十老翁』朱文印浙江省博物馆藏『壹月安东令』(白文)『染于苍』(朱文)两面印青田石浙江省博物馆藏『缶翁』白文印浙江省博物馆藏『俊卿之印』朱文印浙江省博物馆藏『大聋』朱文印浙江省博物馆藏『缶庐』白文印浙江省博物馆藏『吴俊卿』白文印浙江省博物馆藏『苦铁近况』白文印浙江省博物馆藏『园菜果蔬助米粮』朱文印浙江省博物馆藏『终日弄石』朱文印浙江省博物馆藏『我爱宁静』白文印桐乡君匋艺术院藏『人生只合驻湖州』朱文印桐乡君匋艺术院藏其中,仅为韩国友人闵泳翊所刻的印章,浙江省博物馆就收藏有7方。

闵泳翊(1860—1914),字遇鸿﹑子相,号园丁﹑芸楣﹑石尊者﹑石韫﹑薮石亭长等,本为朝鲜闵妃(明成皇后)侄子,后因遭政治迫害,长期流亡上海,并在沪上筑“千寻竹斋”,以书画自娱。

闵氏本人是朝鲜时代一位出色的画家,尤以画兰著称。

浙江省博物馆藏有吴昌硕《题〈海隅三匃图〉行草诗轴》,作于1899年秋,即吴昌硕赴任安东县令前夕。

所谓“海隅三匃”,指吴昌硕、高邕、闵泳翊三人,因吴昌硕自称印丐,高邕称书丐,闵泳翊称兰丐,当时就有人戏作《海隅三匃图》,并请吴昌硕题诗。

吴昌硕在诗后的小跋中,对闵氏兰画可谓褒赞有加。

闵泳翊与吴昌硕相识三十余载,彼此交往甚契,他十分笃嗜吴昌硕一路风格的印章,吴昌硕曾先后为闵氏刻过300多方印章,这也是缶翁一生中为个人刻印最多的一位。

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吴昌硕刻赠闵泳翊的这7方印章:

“薮石亭”、“园丁生于梅洞长于竹洞”、“园丁墨戏”、“闵泳翊一字园丁”、“石韫盦主”、“薮石亭长”、“泳翊之印”,在吴昌硕篆刻作品中都属于上乘之作,记载了中韩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园丁生于梅洞长于竹洞朱文印寿山石浙江省博物馆藏『泳翊之印』白文印浙江省博物馆藏『薮石亭』朱文印浙江省博物馆藏诗文尺牍及其他吴昌硕不仅在书法、绘画、篆刻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同时,他在诗歌创作上也是独具特色,自成一派。

相比书画篆刻大师的称谓,吴昌硕本人似乎更喜欢以诗人自居,他在《赠内》一诗中云:

“平居数长物,夫婿是诗人。

”沈曾植《缶庐集》序中也说:

“翁既多技能,摹印书画皆为世贵尚,独自喜于诗。

”无论是早年的《饥看天图》、《酸寒尉图》题诗,还是《刻印》等名篇,吴昌硕的诗多以语言质直、直抒胸臆见长,与其书画风格一以贯之。

展品中有浙江省博物馆藏晚年诗文稿十三册、桐乡君匋艺术院藏《缶庐诗翰册》一种,可谓吴昌硕诗歌研究的第一手文献。

诗文手稿浙江省博物馆藏展览中还有两件展品与沈汝瑾(石友)之间的交往有关。

沈汝瑾,字公周,号石友,别署钝居士,江苏常熟人,寓居上海,与吴昌硕交往甚契。

近年有研究者指出,吴昌硕晚年因年老体弱,才思迟滞,有不少诗文实出自沈石友代笔。

沈石友生平酷爱收藏砚台,并多请吴昌硕书写砚铭,后由其子辑成《沈氏砚林》一书付梓。

浙江省博物馆藏有吴昌硕为沈石友创作的砚铭拓片二册,另有致沈石友手札集册一种,对于研究吴昌硕晚年的砚铭创作以及两人艺术交往,颇具史料价值。

有关吴昌硕的个人收藏,迄今未见有专门研究。

近年,仲威先生于上海图书馆库房发现了吴氏旧藏明拓《石鼓文》册,这也是迄今国内发现的《石鼓文》最佳拓本之一,以往有关昌硕先生临写石鼓文所用底本不佳,甚至有谓翻刻本,诸如此类不实传言,可以不攻自破。

图录中所收吴昌硕旧藏明拓《泰山刻石》二十九字本,今藏浙江省博物馆,是吴氏收藏碑帖中又一种极为珍贵的善本,系首次公开出版。

明拓泰山刻石二十九字本册页(吴昌硕旧藏)浙江省博物馆藏值得一提的是,晚清海派人物画大师任颐,曾为吴昌硕创作过不同时期的肖像画多幅,如安吉县博物馆藏《设色芜青亭画像图轴》(40岁),浙江省博物馆藏《蕉荫纳凉图轴》、《酸寒尉像图轴》(45岁),以及由尹沅写照、任颐补图的吴昌硕五十小像《归田图轴》等,我们特意将上述几件画作,连同安吉吴昌硕纪念馆藏八十自画小像一起展出,睹画思贤,以寄托我们对于这位前辈浙籍艺术大师的缅怀之情。

任颐设色芜青亭画像图轴(40岁)浙江省博物馆藏任颐蕉荫纳凉图浙江省博物馆任颐酸寒尉像图轴(45岁)浙江省博物馆尹沅任颐归田图轴(50岁)浙江省博物馆藏吴昌硕自画像图轴(80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