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诸葛亮的人才思想.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33121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述诸葛亮的人才思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简述诸葛亮的人才思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简述诸葛亮的人才思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简述诸葛亮的人才思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简述诸葛亮的人才思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简述诸葛亮的人才思想.docx

《简述诸葛亮的人才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述诸葛亮的人才思想.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简述诸葛亮的人才思想.docx

简述诸葛亮的人才思想

简述诸葛亮的人才思想

敬镔

(四川省阆中中学校,四川南充637400)

从历史的角度看,一个朝代政治的兴废往往与人才选任得当与否密切相关。

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诸葛亮非常看重人才的作用,他在分析官渡之战时即明确指出曹操的取胜是“仰亦人谋也”[1](蜀书•诸葛亮传).因此,他在治国的过程中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任用,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自己的人才选用标准和方式,并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的人才思想。

这一思想及其实践对蜀汉政权的稳固和延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将对诸葛亮的人才思想做初步探讨,不妥之处,请方家指正。

1、诸葛亮的人才思想

朱元璋说“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诸葛亮不是人主,但他受刘备遗诏辅佐刘禅,“事无巨细,皆专之”[1](蜀书•诸葛亮传),从公元223年到234年十二年的执政时间内,他实质上是起到了“人主”的作用。

对于人才的选拔与任用,诸葛亮有自己的标准和方法。

1、诸葛亮重视人才的作用

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认为“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不难看出,人才对于人主的重要作用在于辅佐和劝谏。

诸葛亮也十分注重人才的辅佐和劝谏作用,他在给军师长史参军掾属的教义中就明确指出自己“任重才轻,故多阙漏”[1](蜀书•董和传),希望他们集思广益,勤攻己阙“则亮可少过也”[1](蜀书•董和传),为了鼓励下属给自己提意见,他还公开对善于劝谏的董和等人给予了肯定和表扬。

“治国犹如治身,治身之道,务在养神,治国之道,务在举贤”[2](文集。

举措),诸葛亮把修身养性与治理国家进行类比,生动形象地指出举贤任能对于国家建设和长治久安的重要性。

诸葛亮重视人才的思想既反映出刘备夷陵之战失败后蜀汉政权“无人可用”的危急局面,又与其自身的政治历程、志向操守和汉末及蜀汉的政治形势有密切关系,后文对此将逐一论述。

2、诸葛亮选用人才的标准

对“人才”应该怎样定义,柳宗元说“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3](卷三。

《封建论》),诸葛亮在探究汉代兴衰时曾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1](蜀书•诸葛亮传),所以他在人才的任用上十分注重“进用贤良,退去贪懦”[2](文集。

考黜),即是说诸葛亮认为人才的核心标准应该是“贤能”。

他用人讲究“限之以爵”,革除了东汉凭出身世族可袭封爵的制度,他在著作中对人才的标准做了详细的说明:

“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月咨之以计

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

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2](文集卷四)

对于怎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贤能”,诸葛亮在实际操作中又具体划分为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要“忠”,即忠于汉室,这里主要指忠于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要同他自己一样心存汉室,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1](蜀书•诸葛亮传)为己任。

诸葛亮之所以选拔姜维为自己在军事上的接班人,不仅因为他“敏于军事”[1](蜀书•j姜维传),主要还在于姜维“心存汉室”[1](蜀书•姜维传),又如襄阳人廖化,在关羽兵败后被孙权俘虏,但他忠于刘备,于是诈死回到蜀地,刘备封他为宜都太守,后来诸葛亮提拔他为“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1](蜀书•姜维传)正是因为他忠于蜀汉政权。

反之,诸葛亮对于对蜀汉政权心存二心的人则坚决予以贬黜,如对廖立、彭羕等人的处理就是如此。

二是要“德”,诸葛亮对于人才在品质方面的要求尤为严格,具体来讲就是要正直可靠,廉洁奉公。

诸葛亮推荐刘巴,征辟杜微就是因为他们“天素高亮”[1](蜀书•刘巴传)、“德行高志”[1](蜀书•杜微传)。

郭攸之、费祎、董允等“皆良实,志虑忠纯”[1](蜀书•诸葛亮传),所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把他们举荐给刘禅,希望刘禅能亲之任之,让他们为国家服务。

又如犍为人杨洪以前只是李严手下的功曹,职位低微,诸葛亮发现杨洪“清忠颍亮,优公如家”[1](蜀书•杨洪传),品行良实,于是破格提拔他为蜀郡太守。

三是要“才”,光有良好的品德,没有真实的才干也不行,诸葛亮选拔人才注重实干。

刘备攻取成都后,蒋琬只做了广都长这一小官,诸葛亮经过考察,发现蒋琬很有才干,于是向刘备推荐说“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1](蜀书•蒋琬传),后来蒋琬展示了自己的才干,并逐渐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

其余如杨戏、向宠、马忠都因为有才能而被诸葛亮提拔成为蜀汉的功臣。

3、诸葛亮选用人才的特点

(1)用人唯贤

在用人的原则上,中国古代有“唯亲”和“唯贤”两种标准。

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后世也多有继承,“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这是用人“唯亲”的集中体现。

诸葛亮反对这种选拔用人的原则,他认为,只要是有才干、品行高尚的人都可以而且应当为国家服务,这是他选用人才的第一大特点。

(2)不避亲仇

在“用人唯贤”原则的指导下,诸葛亮“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为蜀汉政权选拔了一大批有用的人才。

赤壁之战前后,刘巴曾帮助曹操招降长沙、零陵、桂阳三郡,直接与刘备、诸葛亮对抗,后来又与黄权一起极力劝说刘璋拒绝刘备入川,但诸葛亮因为他们都有匡主之才,于是多次向刘备推荐刘巴和黄权,后来刘巴做了尚书令,黄权位任偏将军。

(3)因才器用

诸葛亮认为“为人择官者乱,为官择人者治”[2](文集•举措),这即是他选用人才的第三个特点:

量才录用并且器使其长,简单来讲就是人才得当,即根据人才才能的大小授予其相应的官职,根据人才的长处委派适宜的事务。

刘备去世后,蜀吴联盟破裂,南中又发生叛乱,为了稳定大局,为北伐创造有利条件,诸葛亮决定先重建吴蜀联盟,他深知这是国家大事,必须慎重选拔使者,义阳人邓芝“赏罚明断,善恤卒伍”[1](蜀书•邓芝传),并给诸葛亮建议说“今主上幼弱,初在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1](蜀书•邓芝传),诸葛亮看到他处事果敢,又深知吴蜀联盟的重要性,于是派遣他前往修好,后来邓芝圆满的完成了出使任务,孙权在给诸葛亮的信中说“和合二国,唯有邓芝”[1](蜀书•邓芝传),对他给予了褒奖。

后来接替邓芝的费祎、宗预也都能“辞顺义笃,据理以答”[1](蜀书•费祎传),吴蜀联盟存在数十年,不可谓没有诸葛亮用人得当的功劳。

诸葛亮平定南中后让夷人首领治理自己辖区内的土地和人民,针对众人对他用夷人而不用汉人的疑惑,诸葛亮还说:

“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

死丧,若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

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

粗定,夷、汉粗安故耳。

”[1](蜀书•诸葛亮传)

正是用人得当,南中逐渐有了“汉不侵夷,夷不侵汉”[1](蜀书•诸葛亮传)的安定局面,这不仅为诸葛亮接下来的北伐解除了后顾之忧,也极大的促进了夷汉之间的友好交流与融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4)不限其方

史称诸葛亮“取人不限其方”[2](故事•人才),即不拘一格简拔人才,这是他用人的第四个特点。

“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1](蜀书•先主传),诸葛亮“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2](故事•人才),所以“有志之士,无不竞劝”[1](蜀书•先主传)。

他因为杜微有德行,在蜀地有很高的威望,因此征辟杜微并说“君但当以德辅时耳,不责君军事”[1](蜀书•杜微传),虽然杜微不懂军务,但诸葛亮因为他有德行,又能团结士人,仍然给予重用。

(5)注重锻炼人才

诸葛亮用人的第五个特点是注意从基层选拔人才,经过锻炼和考验后予以提拔。

他开府治蜀后,尤其注意在基层提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如“蜀汉四英”之一的蒋琬,即是从最基层做掌管文书一类的官员开始,以后历任广都长、什邡长、尚书郎,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入相府为东曹缘、参军等职务。

又如何祗本来是郡县书佐,但诸葛亮看到他“才策公干”[1](蜀书•杨洪传),于是提拔他为广汉太守。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正是由于诸葛亮不按门第、不避亲疏的用人原则,为蜀汉培养了一大批有用的人才,所以蜀人相劝,“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1](蜀书•杨洪传)。

(6)注重对人才的考核奖黜

诸葛亮主张对选拔上来的人才定期进行考核,按照他们的政绩优劣予以褒奖和贬黜。

韩非子说“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即是说要考察官员是否完成了他官职所包含的责任和任务。

诸葛亮作风踏实,对官员的要求也比较高,蜀人说他“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1](蜀书•诸葛亮传),这正是对他重视和善于考评人才的肯定。

这方面史书上记载的比较多,诸如他贬李严,斩马谡,奖励治理南中有功的李恢、吕凯、马忠等,这里不再赘述。

(7)综合性和复杂性

前面讲诸葛亮“用人唯贤”,这里的贤不仅指有才干,而且更多的是要求品行高尚,即诸葛亮选用的是“德才兼备”的综合性人才。

他提拔蒋琬、费祎,贬责廖立、魏延都是他提倡综合性人才的具体体现。

但是,法正为蜀郡太守后“外统都畿,内为谋主”[1](蜀书•法正传)权势日盛,“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1](蜀书•法正传),诸葛亮因为刘备雅爱法正而没有追究。

马谡言过其实,刘备曾告诫他不可大用,但诸葛亮却因为马谡与自己感情深厚而“违众拔谡”[1](蜀书•马谡传),这又有“用人唯亲”的嫌疑。

明知魏延杨仪二将争锋而不制止,造成后来的悲剧,这又体现了诸葛亮用人复杂性的特点。

4、诸葛亮选用人才的途径

诸葛亮认为“治国之道,举直错诸枉,其国乃安”[2](文集•举措),可见,他把人才任用恰当与否看成是国家安危的重要因素,因此,他十分注意人才选拔的途径和方式。

诸葛亮说“柱以直木为竖,辅以直士为贤,直木出于幽林,直士出于众下”[2](文集•举措)人才的选拔首先在于被发现,没有被发现和任用的人才也只能像深山里的大树一样永远埋没,不能成为栋梁之才,商汤启用伊尹,文王提拔姜尚,刘备三顾茅庐求贤于诸葛亮都是发现人才的典范。

诸葛亮选拔人才的途径主要有“自荐”、“征辟”、“举荐”、“简拔”和“袭爵”等。

后主建兴元年,诸葛亮开府治国,这时候荆州集团的肱股重臣庞统、关羽、张飞、黄忠等,刘璋故吏许靖、法正等都已逝世,而马超、赵云又年老,他深感人才不足,于是“筑高台于成都以南,以延四方之士”[2](故事•人才),首先在政治上提出“求贤”的号召,希望有志之士“毛遂自荐”,主动出来为国效力。

对于那些德高望重但又不愿做官的人,诸葛亮采取“征辟”的办法,他常常推心置腹予以劝说,如为了争取名士杜微,诸葛亮先后两次给他写信,请他“相诲”[1](蜀书•杜微传),后来杜微为诸葛亮的诚意打动,官至谏议大夫。

他还亲自发现“简拔”身边的人才,他“简拔”蒋琬为东曹掾,举茂才,蒋琬不敢受,诸葛亮鼓励他说“思惟背亲舍德,以殄百姓,众人既不隐於心,实又使远近不解其义,是以君宜显其功举,以明此选之清重也”[1](蜀书•蒋琬传)。

他时常鼓励被“简拔”的下属,希望他们各尽其能,他说自己“运筹帷幄之中,不如子初远矣”[1](蜀书•刘巴传),称董厥“良士也”[1](蜀书•董厥传),赞庞统“楚之良才”[1](蜀书•廖立传),就连已经成为魏国西城太守的孟达,诸葛亮为了争取他也写信给他说“追平生之好,依依东望”[1](蜀书•费诗传),诸葛亮对人才的渴望可见一斑。

因为国事繁重,诸葛亮在人才选拔方面自然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他还鼓励下属“举荐”人才,他表扬姚伷说“忠益者莫大于进人,进人者各务其所尚”[1](蜀书•杨戏传)希望大家都要以姚伷为榜样,积极为国家举荐贤才,“以属其望”[1](蜀书•杨戏传)。

至于“袭爵”主要是指在功臣良将的后代中予以选拔人才的途径,这一途径在历代都有,这里不再赘述。

5、诸葛亮人才思想形成的过程

诸葛亮人才思想的形成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公元207年之前为其人才思想的肇始时期;公元207年入仕到刘备卒是其人才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