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中考高效复习的探索与实践.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3311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与社会》中考高效复习的探索与实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历史与社会》中考高效复习的探索与实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历史与社会》中考高效复习的探索与实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历史与社会》中考高效复习的探索与实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历史与社会》中考高效复习的探索与实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与社会》中考高效复习的探索与实践.docx

《《历史与社会》中考高效复习的探索与实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与社会》中考高效复习的探索与实践.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与社会》中考高效复习的探索与实践.docx

《历史与社会》中考高效复习的探索与实践

《历史与社会》中考高效复习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

如何上好复习课,提高复习效率是毕业班教师经常探讨的问题。

《历史与社会》中考命题因与社会焦点、热点问题联系密切,每年的命题方向变化都很大,采用何种复习方法提高复习效率,对于历史与社会教师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九年级教学经验,就九年级历史与社会高效复习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旨在探索中考《历史与社会》高效复习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效率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3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5-0013

复习课是夯实学生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训练学生答题技巧、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环节,它担负着查漏补缺、系统整理以及巩固发展的重任。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九年级学业考试的复习教学中,常常会出现教师吃力、学生厌倦,致使整个复习陷入到“高能耗、低效益”的状态。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提高复习的有效性,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分析,想出更好的应对策略,以期达到提高复习效率的目的。

一、转变观念,助推学习动力

一直以来,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科都存在着以下两点误解:

1.思想上不重视。

不少学生认为,社会学科反正是开卷考试,其中考分数在总分值中所占比重又偏低,没有必要太重视和花太多时间;2.认为历史与社会比较容易学。

很多学生认为,只要在考前下点功夫,背一背就能取得好成绩,不注重平时的知识积累和复习方法的总结。

基于以上两点原因,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课不屑一顾,其实不然。

实践证明,每年中考下来,学生们经常有一种感觉:

历史与社会虽是开卷考试,但很难在书上找到现成的答案,而且根本没有时间查找资料,考题大多都与现实热点有关,注重的是能力考查及实际运用。

于是有学生感叹:

开卷考试还不如闭卷考试好。

有鉴于此,我们应首先让学生从思想上引起足够重视,使他们认识到历史与社会课也是一门主科,若没有考好,必然影响到升学。

其次,要端正复习态度,踏实努力地去学,越是开卷考试,越要熟记基础知识,越要把握知识的系统性,越要掌握解题的技巧。

二、解读考纲,把准命题动向

从近几年我省历史与社会中考试题来看,命题都严格依据《浙江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所确定的考试范围。

因此,考纲是复习课教学的灵魂和方向,是复习的总指挥和统帅。

作为毕业班教师,我们应研究考纲、吃透考纲、紧扣考纲,对其中的考试范围、考试要求、命题要求、考试方式、试卷结构、考试目标均要了然于胸。

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好复习计划,适度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删,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此外,还要研究当年的《考试说明》与往年有什么变化,哪怕是细微的变化也可能影响到命题的方向。

每一年考试目标都会有微调,有的是增加、有的是删除、有的是升级、有的是降级。

这些变化往往就是命题教师的关注点,也是我们毕业班教师必须引起重视的地方。

所以,我们不仅要知道变化在哪里,还要去领悟变化背后的原因。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我们才能把握命题的方向,把握复习的重点。

三、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

1.夯实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是目标的基础,是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编织知识网络的基本要素,是学生能力提升和持续发展的根基,而能力的发挥是对基础知识的创造性运用。

所以,夯实基础知识是提高复习课实效性中关键的关键。

每一年中考的实践都可以证明,基础知识不扎实是失分的关键所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基础知识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和理论来源。

忽视基础知识的复习,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复习的有效性就成了一句空话,反之,学生才能做到厚积薄发。

在夯实基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把基础知识讲活、讲透。

教师要把深奥的内容讲通俗,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课本的条条框框更贴近学生的实际。

(2)重视学生的理解巩固消化。

教师要根据内容精心编制一些习题,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

在编制习题时,不能对学生搞题海战术,而是自己要下题海,进行比较、归类、重组,使选题力求做到“以点带面”、“以精带全”,既避免了学生因题海战术带来的疲倦不堪,又能使学生举一反三,提高复习效率。

(3)巧妙设陷,修正学生对某些知识的错误认识。

在编制习题和讲解试卷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先抛出错误的观点,再让学生修正错误形成正确的认识。

2.构建知识体系。

复习课是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不是以往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将过去所学的知识加以再现、提高、归纳,使之系统化、条理化。

因此,在总复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系统、全面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归纳和重组,理清教材的脉络,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和知识体系。

用学科思想把具体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从而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对所学知识作具体地迁移和灵活地运用,这样才会增强复习的有效性。

所以,构建好知识体系也是提高复习课实效性的关键。

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图表梳理。

教师引导学生把各单元、课、框、目的重点知识进行归纳、重组,画出知识树或思维导图,以图解的方式直观、简约地呈现各知识要点间的联系,进而构建起知识网络。

使学习、记忆过程变得更轻松、更有效。

例如,借助八上《历史与社会》后面的历代王朝更替年表,可梳理各朝代重大事件,感知中国古代每个时期的主要特征,使他们对中国历史发展线索更加清晰。

又如,讲中国近、现(当)代史,可用以下思维导图进行复习:

(2)关键字归类。

按照相同的关键字,让学生制作关键字归类复习卡片。

引导学生学会对知识的类比和联想,便于学生消化、吸收。

例如,“关键”类、“根本”类、“第一”类等。

(3)专题复习。

依据专题,将同类相关的知识整合在一起,从不同角度审视知识,综合分析,进而构建起知识网络。

下面,笔者例举几个自己曾采用过的专题:

①思想专题(中外的思想家,百家争鸣,启蒙运动,文艺复兴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马克主义思想)②文化专题(四大文明古国、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汉唐文化、宋元文化、明清文化等)

③农业专题(各时期重视农业的政策,当前的惠农政策)

④改革专题(封建社会的改革,资产阶级改革,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

⑤巩固统一专题(唐朝,宋朝,清朝的民族关系、历史上对台湾、西藏、新疆的管理)

⑥对外关系的专题(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新航路的开辟,唐朝、元朝、清朝的对外关系)

四、关注时政,贴近学生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历史与社会课的生命所在,也是中考命题的基本原则。

中考绝大部分试题都以社会热点问题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和载体。

在备考时,要关注国内外重大时事;要捕捉与学生生活贴近、与教材重点知识密切相关的时政信息。

1.关注时政热点。

反映时政热点,透视社会焦点是历史与社会中考试题的显著特点。

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程、改革开放的新成就,引导学生关注一年来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政热点和焦点问题。

除此之外,还要充分挖掘与时政热点相关的乡土材料,突出地域特色,通过本土化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例,关心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这样做就能把乡土问题与热点、考点、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进而提高复习的实效性。

2.贴近学生实际。

考试源于生活,历史与社会新课标也指出:

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

因此,在复习课教学中,作为历史与社会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尽量让教材内容生活化。

近些年各地中考试题的选材都非常注重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从近三年衢州历史与社会卷中就可以看出:

每一年的最后一道压轴题都是落实在解决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上。

所以在教学中要尽量地将时政热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从身边事物中认识和体验所涉及的道理。

五、解题指导,提升答题技能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为此,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提升学生的答题技能,才能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从近几年中考答卷的情况来看,考生答题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审题不清,答非所问;二是盲目堆砌,不得要领;三是答题不规范,找不到要点。

针对这些现象,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解题思路、规范答题的指导。

不同的题型,不同的解题方法。

下面,笔者就以材料分析题为例,谈谈如何解答。

1.认真审题。

从历年的中考试卷来看,材料分析题考查的内容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回答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

(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3)根据提问在材料中找有效信息,也包括比较几则材料的异同;(4)依据材料提炼、概括出观点;(5)联系实际,谈谈启示。

审题时首先要明确问题的类型,要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如考查原因,就要抓住根本、直接、历史、现实、主观、客观、政治、经济等关键性词语),弄清题目在问什么,弄清题目的考查意图,弄清题目是要求根据材料作答,还是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2.读懂材料。

先浏览问题,再依据所问有意识地去阅读材料,划出材料中的关键语句,筛取有效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观点、事件、引文出处等)。

明确材料反映的是哪方面的现象和问题。

真正理清材料在说什么,材料反映了什么观点。

要注意材料的边边角角,有时它就是解题的关键部分。

3.回归教材。

材料分析题的题材往往在书外,但答案基本上能在书中找到,我们在解题时必须以课本知识为依据,尽量捕捉与教材“貌离神合”的信息,找出材料与知识的结合点,明确答案要点。

4.规范答题。

答案要分点作答,要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去组织。

文字表达要有条理,要言简意赅,要使用学科术语。

卷面要整洁,书写要清楚,尽量避免涂涂改改。

总之,解题时应牢记的原则是:

“审题要仔细,解题要全面,会做必得分,不求快只求准,先易后难,先简后繁,书写清楚,分点作答”。

六、心理疏导,缓解应考压力

由于中考的重要性,考生压力很大。

适度的压力能够激发学生们的斗志,压力过大则容易出现心理过分紧张,情绪失控,考试焦虑等心理障碍,进而影响考生的正常发挥。

因此,教师、家长在考前应对考生进行相关的心理疏导,可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一是请专业人员教给学生一些解压的方法(如,找人倾诉、把压力写出来、亲近大自然、分散注意力、投入到一件事中);二是任课教师针对学生实际找学生谈心;三是班主任要提醒学生劳逸结合,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发现心理问题要及时疏导;四是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帮助学生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力求在中考中发挥出最好水平。

总之,端正学科态度,把准命题趋向,夯实基础知识,构建知识框架,联系时政热点,提升解题技能,强化模拟训练,注重心理疏导等是实现历史与社会高效复习的有效途径。

只要我们抓实抓细这些举措,在中考中定能有一份满意的答卷。

当然“教无定法”,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应视考点要求及学生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唯有如此,才能取得最佳的复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

[3]武文主.历史与社会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胡涛.拿什么调动学生[M].成都:

西南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

(作者单位:

浙江省庆元县第三中学3238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