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认识三角形说课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29950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2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认识三角形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认识三角形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认识三角形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认识三角形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认识三角形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认识三角形说课稿.docx

《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认识三角形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认识三角形说课稿.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认识三角形说课稿.docx

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认识三角形说课稿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第一节认识三角形说课稿

说课流程:

1、说教材分析

2、说教学目标

3、说教法学法

4、说教学过程

5、说教学评价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小学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又具体介绍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它既是上学期所学线段和角的延续,又是后继学习全等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基础。

在知识体系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对于新鲜的知识充满着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掌握了线段、角等平面几何知识,并且具备了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多数同学对数学的学习有一定的兴趣和积极性,在老师的指导下,能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并归纳总结.但是受年龄特征的影响,他们知识迁移能力不强,解决问题能力还需进一步培养。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和归纳.

•教学难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掌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2.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过程,感悟几何问题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增强对问题的感性认知。

三、教学方法

以引导发现为主,讨论演示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欣赏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态进入探究新知的过程。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A

1.三角形有关的概念

(1)定义:

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BC

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元素:

三条边、三个内角、三个顶点.

(3)表示方法:

△ABC

2.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在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设置了以下活动:

活动一:

(动手摆一摆)

拿出学具盒中的塑料棒,任选三根组成三角形。

然后用学过的知识探究所摆三角形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

A

结论: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BC

活动二:

(量一量算一算)

在练习本上画三个三角形,用a、b、c表示各边,用刻度尺量出各边的长度,并填空:

 

 

(1)

(2)(3)

a=___a=___a=____

b=___b=___b=____

c=___c=___c=____

计算每个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并与第三边比较,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三)精设练习巩固新知

1.(口答)下面每组数分别是三根小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

(1)3cm、4cm、5cm()

(2)8cm、7cm、15cm()

(3)5.5cm、7.5cm、2.5cm()

(4)10cm、5cm、4cm()

技巧:

比较较短两条线段之和与最长线段的大小,

或比较较长两条线段之差与最短线段的大小.

2.有人不遵守交通规则,冒着生命危险斜穿马路.你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释这种不文明的行为吗?

3.有长度分别为4cm、8cm、10cm、12cm的四根彩色木条,任取三根组成一个三角形有()种不同的组法.

A.2B.3C.4D.5

[设计意图]

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时,巧设坡度,降低难度,弱化学习障碍的影响。

以帮助学生从易到难、从会学到会用、从知识到能力的迁移。

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拓展创新应用新知

例1.有两根长度分别为5cm和8cm的木棒,

(1)再取一根长度为2cm的木棒,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

为什么?

(2)如果取一根长度为13cm的木棒呢?

(3)聪明的你能取一根木棒,与原来的两根木棒摆成三角形吗?

(4)要选取的第三根木棒的长度x要满足什么条件呢?

解:

(1)取长度为2cm的木棒时,由于2+5=7<8出现了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情况,所以不能摆成三角形。

(2)取长度为13cm的木棒时,由于5+8=13,出现了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情况,所以它们也不能摆成三角形。

(3)(略)

(4)3cm

归纳总结:

三角形中已知两边,确定第三边的条件:

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

变式递进训练:

1.△ABC中,AB=2,BC=4,AC的长为奇数.则AC=_____.

2.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4cm、7cm,求这个三角形周长L的取值范围是多少?

[设计意图]基础练习之后,变式训练的设置,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发挥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发挥教材的扩张作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五)浅谈体会感悟反思

(六)走出课堂应用数学

1用若干个三角形组成一个美丽的图案,并给所组的图案加一句形象的解说词

 

2.搜集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资料,并在同学中交流。

五、板书设计

5.1认识三角形

(一)

(二)

三角形有关的概念A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1定义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元素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表示方法BC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

抽象

概括

 

应用

训练

教学设计说明

《认识三角形》这节课通过生活中的三角形实例,引入三角形的概念。

然后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在随后的练习和例题中,运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所以设计这节课时我考虑到:

1.重视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愿意并且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必须创设生活化的现实情境。

所以这节课中,设计了多个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

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以及与同伴交流,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表达思考的过程,获得分析问题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老师充分作好活动的策划者、引导者的角色。

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成了一个立体信息交流网络。

3.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应用化。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他们学知识、用知识,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所学的舞台。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

整个设计以教材和学生实际为基础,体现老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经历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和应用,渗透了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同时又反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授之以“渔”体现学会学习的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