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30 诗四首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29474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7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30 诗四首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30 诗四首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30 诗四首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30 诗四首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30 诗四首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30 诗四首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30 诗四首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30 诗四首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30 诗四首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30诗四首优质课教学设计

30 诗四首

【导学目标】

1.反复诵读并默写这四首诗。

2.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 赏读《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凭借什么?

是诗歌。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发。

”朗读诗歌,我们可以从心灵里感受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插上翅膀,朗读诗歌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

读熟一首诗,在休闲时间里吟诵一下,就像唱歌一样,心灵上能受益无穷。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陶渊明、王维、李白和陈与义四位大诗人的心灵吧!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理荒秽(huì)      荷锄归(hè)      使至塞上(sài)

逢候骑(hòujì)燕然(yān)

2.理解诗歌重点词语。

(1)古今异义

衣沾不足惜(古义:

不值得;今义:

不充足,不够)

但使愿无违(古义:

只,只要;今义:

表转折,但是)

(2)一词多义

长:

①道狭草木长(zhǎng动词,生长)

②长河落日圆(cháng形容词,与“短”相对,“长河”指的是黄河)

3.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朝代)著名诗人。

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少有才名,是唐代优秀的山水田园诗人。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王维受排挤。

这年春天奉使出塞,在凉州住了一段时间,这首诗歌就是这段时间创作的。

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4.背景介绍

《归园田居》:

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

陶渊明叹息说:

“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授印去职。

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

《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写作于隐居后的第二年,这是第三首。

《使至塞上》: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737年春,河西副节度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在河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学法指导一:

【名句赏析五法】

1.抓关键词。

主要从动词、形容词、色彩词、特殊词(叠词、拟声词)入手,品味赏析。

2.描述画面。

描述画面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诗词,抓住诗词中的主要景物;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忠实于诗词原意的基础上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以丰富画面的境界。

3.体会意境。

结合诗句的意象,领悟诗人所绘之景与所抒之情融合后所形成的艺术境界。

概括诗词意境的常见词有:

清新明丽、萧瑟凄冷、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

4.把握情感。

体会诗句中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观点或表明的志向等。

5.领悟哲理。

品味诗句,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法指导二:

【品味词语法】

1.准确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2.结合诗句分析该字的表达作用。

3.明确答题方向:

A.有无修辞或描写手法,若有则指出其作用;

B.对相关意象或意境的作用;

C.对诗人感情表达的作用。

4.围绕准确鲜明,形象生动,凝炼含蓄,音韵和谐,风格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

5.大声朗读,用“/”划分朗诵停顿。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二 学习《归园田居》(其三)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交流点拨】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

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晚归。

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沾湿衣裳又有什么关系呢?

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2.名句赏析。

(1)“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交流点拨】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2)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交流点拨】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3.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诗中把对田园的新鲜感受和月夜山野的幽静景色融合成诗情画意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保持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愿望。

步骤三 学习《使至塞上》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交流点拨】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

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终于碰到了骑马的侦察兵,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2.名句赏析。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交流点拨】一“征”一“归”,一“出”一“入”,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既是写景,也是叙事,以“蓬”“雁”自喻,抒发了作者被排挤的苦闷和远离家乡异地漂泊的愁绪,情感复杂。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交流点拨】构图美:

空间阔大

线条美: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

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诗歌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作者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归园田居(其三)》描写了诗人陶渊明每天早出晚归、辛勤劳动的生活。

劳动十分艰辛,露水打湿了衣衫,但诗人说,只有坚持自己的理想才是最珍贵的。

《使至塞上》写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

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课外搜集陶渊明、王维的诗歌赏读。

【附: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第二课时 赏读《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其一)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初一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同学们还记得吗?

大家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

(学生回答,教师可再作补充)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荆门送别(jīng)    仍怜故乡水(lián)

帘旌不动(jīng)吴蜀横分地(shǔ)

徙倚湖山欲暮时(xǐ)(yǐ)

2.理解诗歌重点词语的意思。

(1)古今异义

仍怜故乡水(古义:

爱,可爱;今义:

可怜)

(2)解释下列词语。

大荒:

广阔无际的原野。

结:

凝聚。

夕阳迟:

夕阳缓慢地下沉。

迟,缓慢。

徙倚:

徘徊。

凭危:

指登楼。

凭,靠着。

危,指高处。

3.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自号简斋。

洛阳(今属河南)人。

著有《简斋集》。

4.背景介绍

《渡荆门送别》: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5.大声朗读,用“/”划分朗诵的停顿。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登岳阳楼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二 学习《渡荆门送别》

(一)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这首诗的意思。

【交流点拨】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出现并逐渐消失。

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二)研读诗句,体会诗歌的内涵。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

【交流点拨】写从蜀到楚远游的行踪。

2.颔联描写了哪里的景色?

【交流点拨】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

3.颈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交流点拨】比喻,描写了江水里的月影和云彩。

将水中的月影比作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中云霞之美;想象奇特。

4.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交流点拨】尾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诗人不直接说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而是采用拟人的手法;说故乡之水一路恋恋不舍地送诗人远行,使奔流的江水含蓄而饱含情感,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离乡惜别的情思。

步骤三 学习《登岳阳楼》

(一)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交流点拨】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静止。

我登临的地方,让吴国和蜀国在这里分开。

我徘徊的时刻,洞庭湖与君山被笼罩在暮霭里。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

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二)研读诗歌,体会内涵

1.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交流点拨】悲。

2.悲在何处?

【交流点拨】景悲:

夕阳,暮时,老木沧波。

己悲: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国悲:

北宋灭亡,国家动荡不安。

3.“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怎样理解加点的词语?

【交流点拨】“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互映衬,且暗喻政治局势之严峻。

“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无限悲痛和忧愁之感。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渡荆门送别》描绘作者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

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登岳阳楼(其一)》描写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来到湖南,在登临岳阳楼时,看到夕阳西下,联想到自己的经历,感慨起国家的命运和社会的现实,流露出亡国后的苦闷和悲伤之情。

将杜甫的《登岳阳楼》与陈与义的《登岳阳楼》进行比较阅读。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古今评论家认为陈与义“喜仿杜甫宏阔之体”,诗风如老杜“宏伟苍楚”。

除了颈联外,请再结合诗中意境作简析。

【交流点拨】杜诗意境更为开阔,陈素来学杜,但远未及。

蔡绦《西清诗话》说:

“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杜诗表达的情感虽悲伤,但不消沉;陈诗则更侧重于抒发动乱年代里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和个人命运的迷茫。

【附:

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登岳阳楼(其一)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