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与李白的交往和评价之我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26581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与李白的交往和评价之我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杜甫与李白的交往和评价之我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杜甫与李白的交往和评价之我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杜甫与李白的交往和评价之我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杜甫与李白的交往和评价之我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杜甫与李白的交往和评价之我见.docx

《杜甫与李白的交往和评价之我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与李白的交往和评价之我见.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杜甫与李白的交往和评价之我见.docx

杜甫与李白的交往和评价之我见

杜甫与李白的交往和评价之我见

新高考新视野

2013-12-011815

5cc149a20102e902

 杜甫与李白的交往和评价之我见

 

题   目  杜甫与李白的交往和评价之我见

系   别        中  文  系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班   级                              

学   号                              

学生姓名    付   勤  飞         

指导教师                              

完成                               

 

目    录

中英文摘要………………………………………3

关   键  词  ……………………………………3

引        言………………………………………4

相        遇………………………………………4

李白与杜甫的交往情谊探秘……………………………5

李白对杜甫诗的评价…………………………………6

李、杜诗歌完全不同的发展方向   ……………………7

注        释  ……………………………………8

参 考 文 献 ……………………………………8

 

 

摘要李白与杜甫同为盛唐诗坛上的双子星座,高峰鼎立无人能及。

他们于天宝三年或四年(公元744或755)间在洛阳会面并同游梁宋,很快成为朋友,当时李白名气很大,但杜甫对李白仍有微词。

这从他们诗歌的取材与发展方向上看,即是最好的证明。

李白专意于乐府、古风,而杜甫“晚节渐于诗律细”,“老去诗篇浑漫与”;李白为天授奇才,而杜甫则达到了人之能致。

自古文人相轻,笔者认为,除了杜甫对李白及李白诗在当时的地位表示认可外,不敢苟同杜甫对李白诗有的羡慕与崇拜之说。

Astract

 

关键词杜甫;李白; 赠答诗; 评价

 

杜甫与李白的交往和评价之我见

 

引言

李白与杜甫代表着唐代诗歌发展的不同方向,“一生傲岸苦不谐”的李白对当时的律诗并不感兴趣,而“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怀有远大抱负的杜甫却“晚节渐于诗律细”。

一个冷落律诗,一个专力律诗。

令人不免猜想,在各方面差距都挺大的李杜二人,怎么能仅评一次交往活动,就被很多人认为是好比钟子期与俞伯牙的高山流水般的知音之交呢?

或者说又怎么能成为彼此倾慕的朋友呢?

这就是本文思考的出发点。

 

相遇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被赐金放还的李白与怀才不遇、漂泊京城的杜甫相遇于洛阳。

时年李白44岁,已是当代诗坛上的一颗大彗星,而33岁的杜甫被李白的风采与才华所吸引,于是相与遨游,极一时之乐。

尔后,又遇到高适,三人便同去汴州怀古,饮酒赋诗,度过了一个秋天。

大约在天宝四年(公元745年),杜甫来到兖州,与当时名重一时的文章书法家北海太守李邕相识,抵掌论文,过从甚密。

后来李白也在秋天回兖州寓居,旧友重逢,情谊益笃。

于是,有人认为这时的杜甫思想“也受到李白的影响而在创作上带有比较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两人自此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会合了”①

以上讲述的是李白与杜甫相遇的基本史实,暂且不论李、杜二人是否真的曾再次相遇于兖州,仅就有人说“杜甫受李白的影响而在创作上带有浪漫主义色彩”一事,就值得商搉。

无可否认,尽管杜甫比李白年轻10岁,但不可否认的是,二人当时已都是诗坛大家,而诗坛大家的显著标志就是众体兼备。

可以肯定,杜甫一生也确实创作过有浪漫色彩的诗篇,但是这其中基本上没有出名的诗篇。

换句话说,我们在杜甫诗集中几乎找不到浪漫主义的名篇,如果说有模仿那也是不成功的模仿,比如《丽人行》就是这样的乐府名篇,但也仍具有极强的现实讽刺意味。

闻一多先生曾将李白与杜甫的相见比作“两曜(明星)相遇”,说“我们该当品(吹)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起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

因为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

”(《杜甫》)孔子与老子的相见是于史无证的传说,而李、杜相遇却史有明书。

《新唐书·杜甫传》载“甫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

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

”这一年,李白44岁,杜甫33岁,但年龄的差距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友谊。

两个胸怀大志的沦落诗人,“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免不了开怀畅饮,高谈阔论。

不过,二人相见恨晚的交往,是那么的短暂,作别又是那么匆忙,“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甫》)汴州一别,两人就再也没有见面。

闻一多对李、杜二人相遇的评价曾遭到很多人批评,认为他明显地将李、杜二人交往的意义大大拔高了。

两个当时都是仕途失意的诗人同游以遣兴,游到秋天就散了,未必有那么大的深意。

那么,李、杜二人的关系究竟如何呢?

让我们从李、杜间相互怀恋的诗入手探究一番吧!

 

李白与杜甫的交往情谊探秘

据统计,在传世杜甫诗集中,诗题中有李白之名并以咏李白为主的诗共有10首,内容兼及李白的1首,诗题中没有李白之名而在诗中提到他的有4首,正符合宋人洪迈统计的十四五篇之说。

相反,李白写给杜甫的诗就比较少了,仅有4篇,其中有一篇还不确定。

因此,仅就数量的多寡而论就引起很多人猜测议论,认为杜甫与李白之间友谊是不平等的,杜甫似乎对李白有偶像情结,故热情有余,而李白却有天才生就的以自我为中心的那份狂傲,故其诗中很少提到杜甫,因而也不易推出李白对杜甫的态度到底如何。

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以几个方面做一些合理的推测。

   首先,我们从二人当时的经济状况来看,李白当时被皇帝“赐金放还”,肯定相当富有,而杜甫当时却是一个“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落魄儒生,并且,李白还一贯瞧不起“白发死章句”的儒生。

由此,我们不妨如设想,不仅李杜当年秋游的费用很大可能是由李白出的,而且李白对杜甫当时的创作水平一定相当看重,决非等闲视之,不然,心性高傲的李白岂能与他“携手日同游”,“醉眠秋共被”?

经济社会地位的不对等,却能抵掌而谈、秉烛夜游的情形起码也能说明了李杜二人不仅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而且还相互赏识对方的学识造诣和创作水平。

杜甫就曾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中自诩道“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杨雄笔,诗看子建亲。

”所以,我们认为学识的对等应是当年李、杜二人交往同游的前提条件。

其次,从李、杜间的相互怀恋诗看二人间的情谊、态度。

(1)从杜甫对李白的诗可以看出,杜甫十分欣赏李白的醉酒与狂士形象。

在李、杜二人相会两年后,杜甫曾写了一篇《赠李白》诗来怀恋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后来,又写了诸如《春日忆李白》“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不见》“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

”《遣怀》“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炉。

”《饮中八仙歌》“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这一切似乎都说明,杜甫一提到李白,首先涌现在他脑海中的就是李白的醉酒形象。

那么我们就有理由怀疑,杜甫不是在欣赏李白本身是如何俊爽潇洒,而是在欣赏他的狂士性格。

众所周知,中国古人对狂士的欣赏,自古有之,历代皆然,因此,杜甫对李白的欣赏,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杜甫只不过是在人云亦云的评价李白,而不是在真正颂扬。

(2)杜甫对李白的同情与关注,建立在自己的身世之感上。

在李白晚年被贬谪流放夜郎后,杜甫曾写下了传世名篇《梦李白二首》,诗中贯注了杜甫的真情实感“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其一)“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

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其二)杜甫曾被人称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难民”,因此,他肯定深深理解李白晚年被流放的滋味。

也就是说,只有具有类似人生阅历的人才会写出如此感同身受的诗歌来。

又如《不见》曰“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怜。

世人皆欲杀,吾意怜其才。

”同样深切地流露了对李白的真挚怀念的深情。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品读这些诗歌,完全可以认为杜甫对李白的理解、同情是建立在同病相怜的基础上的。

李白与杜甫都是当时的抑郁不得志者,杜甫怀念李白同样有着杜甫自己的影子在里面。

比如“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二句,又何尝不是杜甫自己当年沦落京城的写照呢?

我们甚至还可以认为,杜甫明者是在为李白担忧,实际上也是在为整个大唐担忧,像李白这样的天授奇才都不被重用,那这个时代的希望又在哪里呢!

(3)杜甫对李白诗歌地位的认同。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春日忆李白》)杜甫的这些诗句主要表现出对李白诗歌地位的认同,说李白的诗歌能够“无敌”,就是在说他高出于其他所有诗人。

由于杜甫评价李白诗歌地位的诗句并不多,我们也就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然而,若将这些诗句与后来韩愈的评价相比就逊色多了,韩愈在《调张籍》诗写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把李、杜的诗推崇为像里程碑似的标志,是中国古代诗歌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这完全是推崇至极。

因此,杜甫当年并没有把李白神话,也说明了他对李白诗的评价里是有所保留的,甚至可以认为自己跟李白在同一个档次。

(4)杜甫对李白诗歌风格的评价。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春日忆李白》)“颇学阴何苦用心”。

(《解闷十二首其七》)在这里,杜甫评价李白诗的清新风格近似庾信,俊逸风格近似鲍照。

并且一直用心苦苦的学习齐梁诗人阴铿、何逊的诗作。

对这些诗句的理解、评价,历来具有很大争议,也一直为世人所诟病,但我们仍认为,这里肯定是在对李白诗歌作客观的评价,只不过是从诗歌取材方面得出的不同结论。

在这里,杜甫没有将李白誉为“诗仙”或“独一无二”,也没有像韩愈那样认为李白(包括杜甫自己在内)是“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夜梦多见之,昼思反微茫”,而觉得自己十分渺。

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杜甫在评价李白的诗歌风格时是比较客观理性的,他既没有夸大也没有贬低李白诗歌创作,而是就事论事地平实评价。

所以,总上所说,我们认为,李白与杜甫的交往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不是一些人所说的“偶像情结”和“不对等的友谊”。

 

李白对杜甫诗的评价

   李白又是如何看待杜甫的呢?

且看李白不多的诗中所述“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戏赠杜甫》)李白对杜甫那么认真于做诗或许并不赞成,但他理解其执著,所以在他们见面后的赠诗中,以半开玩笑半认真的口吻劝他少作些诗,多多保重。

但李白不是那种很重感情的人,在现存的近1000首李白诗中,只有四首与杜甫有关。

李白或许也思念杜甫吧,两人同游齐鲁时,李白曾到鲁郡沙丘城小住,并写有《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

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想一想李白的名句“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金陵酒肆留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王伦》)“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送别》),就会发现“思君若汶水”云云,不过是李白赠别诗的惯用套路,不过在此诗的“我来竟何事”的反问中,这种思念竟也显得格外真挚。

另一首《鲁郡东石门送杜甫》,则是杜甫西赴长安时,李白的送别诗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面对着离别,李白仍是痛饮,醉后也就没有那么多无奈了。

李白似乎并不对离别有多少伤感。

李白一生总在漂泊,其间遇到过多少人,又有多少次离别呢?

大概在李白身上那多少存在着的西域血统注定了他对于不住地迁移与离别不很在意。

所以离别之后,李白诗中就再也没有提及杜甫了。

 

李、杜诗歌完全不同的发展方向

   现在,我国学人普遍给李、杜二位诗人及其诗歌做出如此评价一个代表浪漫主义,一个代表现实主义;一个是洒脱不拘的“仙”,一个是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圣”;他们的诗歌,一个是飘逸、豪迈、热情、奔放,一个是凝重、深沉、内敛;一个主要表达心灵上的释放,一个主要表达世间的疾苦。

李、杜的诗歌意向选取的巨大不同,源于他们的个性差异,而他们的个性差异又来自他们所选择的从政道路的不同,一个自己理想化的设计,一个是标准的正统派!

④这些评价,基本上是较为公允的,李、杜二人间确实不应存在轩轾优劣,也不存在二人间有何崇拜问题。

据清人浦起龙《读杜心解》的统计,杜甫1458首诗中,五律628首,七律151首,五言排律117首,七言排律8首,五言绝句31首,七言绝句107首共计律诗1040首,是初唐以来创作律诗数量最多,形式最齐全的一个。

⑤而在李白今存的大约1000首诗中,七律仅8首。

⑥这和杜甫律诗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一个抛弃甚至反对律诗,一个全力写作律诗,二者怎么可能有相同的兴趣爱好呢?

再者,在初、盛唐的全部乐府诗中,李白的作品占了三分之一,这不仅是因为乐府不受声律束缚,适合李白狂放不羁的天性,更重要的是他有意用乐府的复古来反对当时诗歌的律化的倾向,以体现其“将复古道,非我而谁的”的强烈使命感。

⑦这就更充分的说明李白与杜甫在诗歌创作上走的是不同的道路,当然也就不存在杜甫对李白的崇拜了。

因此,总上所说,杜甫承认了李白在诗坛上的大家地位,对他写的诗及诗风也做出了客观的评价,在评价的诗句中我们很难找出杜甫对李白诗歌的高度评价。

因此,我们要摒弃这样一种说法李、杜二人相遇后,杜甫就是那样地羡慕和崇拜李白。

 

注释

①参见姜书阁《中国文学史纲要》276页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5

②闻一多《杜甫》 见闻一多《唐诗杂论》

③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年

④网页《浅读李杜的友谊》 http//

⑤沈松勤胡可先《唐诗研究》76页 浙大2006.1             

⑥叶君远《诗》 22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⑦葛晓音《唐诗宋词十五讲》84页 北京大学

参考文献

 [1]参见姜书阁《中国文学史纲要》276页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5

[2]闻一多《杜甫》 见闻一多《唐诗杂论》

[3]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年

[4]《浅读李杜的友谊》 http//

[5]沈松勤胡可先《唐诗研究》76页 浙大2006.1             

[6]叶君远《诗》 22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7]葛晓音《唐诗宋词十五讲》84页 北京大学

[8]秦惠民《中国古代诗体通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9]贾文昭徐召勋《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欣赏》黄山书社

[10]李泽厚《美学三书》

[11]余国瑞《中国文化历程》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6

[12]张荫麟《中国史纲》商务印书馆徐规校

[13]刘黎明《中国文学》四卷本四川人民出版社

[14]熊笃《诗词曲艺术通论》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15]古典文化编辑组《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新疆人民出版社

[16]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8

[17]陈伯海《唐诗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5

[18]陈登元《唐人故事诗》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1998

[19]孙学唐《中国文学精神》唐代卷山东教育出版社

[20]黄伟敏译《唐诗三百首》安徽人民出版社

[21]王步高《唐诗鉴赏》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7

 

 

 

 

 

李白

杜甫

生平经历

青少年时期

博览群书,喜作辞赋,早期受过良好教育,学习纵横之术;在隐居读书、漫游求仙和任侠中度过。

出身高贵,自幼学诗。

青壮年时期

仗剑远游,近十年的漫游和干谒的生活;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后触怒权贵,被迫离京。

十年壮游,结识李白;奸臣当道,考试未果;困守长安,以求入仕;父亲逝世,穷困潦倒;安史之后,被俘八月。

晚年时期

十年漂泊,第二次南北漫游;后蒙冤入狱,流放夜郎,病逝于赦途中。

先升后贬,离开长安;漂泊秦州,漂泊西南;一身病痛,病逝湘江。

思想性格

影响其的思想

1.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想要“济苍生”、“安社稷”。

2.道家特别是庄子的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精神自由,蔑视世间一切。

3.游侠思想,敢于打破传统偶像,轻尧舜,笑孔丘,长揖万乘。

1.较浓厚的儒家“忠君”思想。

2.与孟子的君臣观一致。

3.与道教、佛教中人也有来往,未限于一宗一派。

个人思想

1.功名心很强,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

2.过于高傲自负,过于理想化。

1.以社稷为重是他轸念民生疾苦的出发点。

2.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以孝事君。

3.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

个人性格

1.狂傲不羁的性格和飘逸洒脱的气质。

2.强烈的自我意识、天真的自命不凡和与众不同的个性。

1.于国于民有强烈责任感,代表“社会良知”2.君子忧道不忧贫的人格高贵与美,真正的大慈大悲的仁者情怀。

 

 

李白

杜甫

诗歌特色

主要诗体

乐府诗、歌行体诗。

近体诗以绝句的艺术成就最高。

律诗

代表作

《蜀道难》、《将进酒》、《陪侍御叔华登楼歌》、《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静夜思》等

《春望》、《望岳》、“三吏”、“三别”、《登岳阳楼》、《兵车行》、《登高》、《旅夜书怀》、《春夜喜雨》等

诗歌艺术成就

1.诗歌的主观色彩侧重书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

2.喷发式的抒情方式。

 3.想象特色变幻莫测,随意生发。

4.诗的意象多壮美意象,对体积巨大之物尤为倾心,优美意象,清新明丽。

5.语言风格清新明快,基本色调明丽爽朗。

1.写实以时事入诗而含热泪深情,直面社会现实。

2.风格沉郁顿挫(忧愤深广、潜气内转、波澜老成)

3.集大成虚心学习前人经验,不薄今人爱古人;作诗兼备众体,风格多样化;功力深厚,能自铸伟辞。

 4.律诗格律严格,对仗工整,韵律精细且诗境混成、多变化,深厚感情与精严诗律完美融合。

影响

诗歌影响

1.将浪漫气质带进乐府,把乐府诗创作推向高峰,完成了从汉魏古体到唐体歌行的根本性转变。

2.歌行体,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成为盛唐追求浪漫个性的典型代表。

3.李白的绝句作品就自然天成和清新明快而言,无人可比。

1.杜诗风格的大、重、拙,是传统儒家人文精神的最高诗意所在。

 2.把律诗的题材范围扩大到几乎与古体诗同样广阔的程度,在艺术上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3.诗歌真实形象地反映时代动乱,素有“诗史”的美誉。

对后世影响

1.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吸引无数人士。

2.在中国诗歌史上有不可更替的不朽地位,后人尊称“诗仙”

1.“千古诗人推杜甫”。

2.一位伟大的人民诗人,哺育历代爱国诗人。

 3.宋人作诗效法的最高典范;

4.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心中的偶像,是儒家文化理想人格的化身,被尊称为“诗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