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学习方法大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26176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0.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泽东的学习方法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毛泽东的学习方法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毛泽东的学习方法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毛泽东的学习方法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毛泽东的学习方法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泽东的学习方法大全.docx

《毛泽东的学习方法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泽东的学习方法大全.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泽东的学习方法大全.docx

毛泽东的学习方法大全

毛泽东的学习方法大全.txt两个人吵架,先说对不起的人,并不是认输了,并不是原谅了。

他只是比对方更珍惜这份感情。

要分析某些事,必须要把这事进行分块。

对于一个矛盾,我们可以通过两方的对比(可以不通过直接的去感受)来让自己明白自己选择的一方与另一方的优缺点,好让自己能更坚定更轻松的去接受他。

对于一个没有准备的人其到一个不可避免的时刻时,必将处于惊慌之中,并且其在此段时间也将是很空虚的。

这个社会是一个落后就要挨打的时代。

自己讨厌的事自己害怕的事过去有现在有,以后还会有。

自己过去躲避,现在躲避,以后还会躲避。

过去不解决,现在不解决,以后还是不会解决。

客观现实过去是现在是以后还是。

自己不去适应这个社会,过去改变不了自己,现在也改变不了自己,以后也很难改变了自己。

并且过去式还自己现在是害自己以后也是害自己。

一个目光短浅的人是一个疲于应付的人。

是一个到处碰壁的人,适应个苦难重重的人

丈夫要为天下奇,即读奇书、交奇友、著奇文、作个奇男子

认为这样即使个人羽化而登仙也不过是小我之境,所谓“一个之我,小我也;宇宙之我,大我也。

一个之我,肉体之我也;宇宙之我,精神之我也”。

真正需要改变、需要“拯救”的,恰恰是沉沦下境的芸芸众生

毛泽东获得辉煌大成的最大奥秘就在于他实现了“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三大层次的大变革,从而获得了真正的学业大成,即获得了事业大成、人生大成所需要的高本领、高素质。

  2、为何学,它决定着“学什么”、“怎么学”,决定着整个学习活动。

毛泽东是为实现自己的大志而学,为获得实现大志所需要的真本领而学。

每个人都应超越文凭、超越分数这些浅层次的目标,真正树立为实现自己的高远志向,为自己未来的事业而学习的目的。

  3、毛泽东在“学什么”上实现了多层面的变革。

  

(1)他根据自己的志向、需要来确定学习内容。

他不被学校规定的“学什么”所束缚,始终有自己的学习计划。

  

(2)他不满足于学校规定的学习深度,在他最需要学习的科目上苦下功夫钻深、钻透。

  (3)他不仅重学知识,更重学能力、学素质,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来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办事能力。

  (4)“学什么”应是动态发展的——不同时期所学内容相应不同。

毛泽东在后来的经济建设时期事业上的大失误,重要原因就是学什么上出了大问题。

  4、毛泽东在“怎么学”上与众不同,对他帮助最大的学习方法如下:

  

(1)思写法,通过勾划、眉批,大大促进思考,使理解更深刻、全面,记忆更准确、系统,并产生新的创见,新的思路。

这能把读、思、写三者合一,使所学的知识内化于心,成为自己的东西。

  

(2)讨论法,能够极好地训练思维,而训练思维正是学习的核心任务。

运用讨论法,最能调动思考的热情,使人处于最佳的思维态,大大开发思维潜能。

讨论法可以带来全方位的巨大效益。

  (3)师友法,充分利用老师、学友的作用。

  (4)调查法,毛泽东特别重视运用调查法进行学习,他之所以见解高于众人,能领导革命成功,他的根本法宝就是“躬身调查”。

  (5)总结法。

只有对工作、实践的经验进行总结,才能找到工作、实践的规律,才能获得成功。

他说:

“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

  5、毛泽东学习总方略的根本变革有三个:

  

(1)自主学习。

他对自学情有独钟,始终坚持自己独立的自学计划,把自学当作主课。

  

(2)创新学习。

他从不迷信任何人,特别重视独立思考,更强调要有创见。

  (3)终身学习。

毛泽东的渊博知识,过人韬略,是靠他终身学习学来的、天天学习学来的。

  6、毛泽东之所以获得了学业大成,正是因为他在“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和“学习总方略”等各方面实现了超常的大变革。

正是这些大变革,造就了千古伟人毛泽东。

毛泽东读书笔记“六式”

毛泽东从青年时代起就笃志嗜学,博览群书,孜孜不倦。

他常说读书要注重“四多”,即多读、多写、多想,多问。

这里说的“多写”是指多做读书笔记。

他做读书笔记,坚持不辍,内容广泛而精要,形式活泼而多样,确实是人们特别是中学生学习做读书笔记的楷模。

1.摘录式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听老师讲课就认真地写课堂笔记,称为“讲堂录”;在自修时也写读书笔记,称为“读书录”,包括抄录全篇文章和摘录精彩内容等。

这类笔记本共有好几网篮,可增大都散失了,现存的只有一本,其中一半是抄屈原的《离骚》《九歌》,一半是“讲堂录”。

长期来毛泽东一直保持着写这种读书笔记的习惯。

他边抄边研究,把读书、抄录和探讨密切地结合起来。

例如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对哲学家艾思奇的《哲学与生活》摘录了3000字左右。

他特地写信给艾思奇说:

“你的《哲学与生活》是你的著作中更深刻的书,我读了得益很多,抄录了一些,送请一看,是否有抄错。

其中有一些疑点(不是基本的不同),请你再考虑一下

2,符号式

毛泽东读书常常用各种符号画在书上,以标明自己的褒贬见解。

他在读德国鲍尔生著、蔡元培译的《伦理学原理》时,逐字逐句用毛笔标上圈、点、单杠、双杠、叉等符号。

在读《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列宁选集》《国家与革命》、《列宁关于辩证法的笔记》等重要著作时,不少段落、章节都作了圈点、勾划等标记。

他很长时期一直在阅读的一套线装二十四史,850册每册都有他留点、勾划的标记。

这些符合同样是他读书的心得体会。

3.批注式

毛泽东在读10万多字的《论理学原理》一书时,用工整的小楷写在页边、行间的批语就有12100多字。

他在读《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的两个版本时,写在书眉和空白处的批语达13000字,既有对原著的扼要概括,又有赞同的评语,更有联系中国革命实际对某些观点的引申、发挥,都是精辟之。

他读了《旧唐书》,在“李义府传”“杨再恩传”“刘幽求传”的页边写道:

“李义府笑里藏刀,杨再恩是佞人,刘幽求能伸不能屈”。

真是言简意赅,鞭辟入显。

4.日记式

1937年毛泽东反复精读了李达的会关系《社会学大纲》,很高兴,认为这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

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

他在“读书日记”的第一篇写道“20年没有写过日记了,今天再来开始,为了督促自己研究一点学问。

看李达的《社会学大纲》,1月7日至昨天看完第一篇,‘唯物辩证法’,从l—385页。

今天开始看第二篇,‘当作科学看的历史唯物论’,387-416”。

从此以后,他每日认真记了读书进度。

5.纠谬式

毛泽东对书中的谬误,包括错误的观点或引用不当的材料等也用笔记形式改正。

例如《新唐书·徐有功传》说“命系庖厨,何足惜哉”,毛泽东指出这种说法不恰当,认为历史上的志士仁人“以身殉志,不亦伟乎”!

《南史·孔靖传》说“十岁便能为盗,长大何所不为”,毛泽东指出此说不对,十岁为盗,长大不一定为盗,可惜这种形而上学的推论,“今天也还有之”。

在《辨证唯物论教程》旁批中,他用“这种说法是不对的”等指出了其中的不正确处。

毛泽东读书非常认真、仔细,即使对错误的字和标点,也决不放过,而是—一纠正。

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一书中把“四分五裂”错排为“四分五烈”,他就予以改正。

这些都说明他治学的严谨和攻读的刻苦。

6.评荐式

毛泽东每读到具有现实意义的精彩篇章,总是热心向全党或党的领导干部介绍推荐,有时还写了书评。

例如;50年代,他读了《三国志》“张鲁传”“郭嘉传”,就向党内推荐。

为”张鲁传”写了400多字的书评,深刻地指出,同全世界一样,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阶段斗争史。

在推荐“郭嘉传”时,他希望领导干部读后得到启迪,讲话。

办事一定要“多思”“多谋”,不要草率武。

1965年,他读了《后汉书》中的“黄琼传”、“李因传”,觉得很值得一读,批了“送刘、周、邓、彭一阅”、“送陈毅同志一阅”。

有关同志都及时地认真阅读了。

这对全党的读书风气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毛泽东一生勤奋学习,不仅有丰富的学习经验,在求学方面也有丰富的思想。

毛泽东的论学思想主要有:

学要胜古人,积学贵有恒,书要反复读,广收博览,系统钻研,勤动笔墨,学思结合,不闭门求学,学离不开问,善于挤和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等。

  毛泽东是个终生与书为伴的人,他热爱学习热爱读书无人能比。

毛泽东曾说:

“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自少年时代起,毛泽东就善于挤时间看书学习。

长沙求学时期他勤学苦读,革命战争年代他利用战争空隙争分夺秒地研读,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更加嗜读。

中南海毛泽东的故居就像个书天书地,居室的书架上摆满了书,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连厕所里也摆放着书。

为了读书,毛泽东把一切能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

在游泳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他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之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书本翻阅起来。

他利用上厕所的时间,把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等书断断续续地看完了。

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时,毛泽东也总是带着几箱子书。

路途中他不顾列车震荡颠簸,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读得津津有味。

到了目的地,毛泽东同在北京一样,书架上、桌上、茶几上、床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读起来。

有一次,毛泽东高烧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

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的难受啊!

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毛泽东这才高兴地笑了。

直到病重临终之前,毛泽东也未放弃对书本的钟爱。

在1976年9月7日至8日下午的弥留之际,毛泽东仍在坚持看文件、读书。

据医疗护理记录,8日这一天毛泽东看文件、看书共11次,达2小时50分钟。

其中有一次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看了7分钟的书,就又昏过去了。

十多个小时后,毛泽东在书香味中离世了。

  毛泽东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是他成为伟人、做出丰功伟绩的先决条件之一。

在数十年的读书生涯中,毛泽东积累了渊博的学识,也有着丰富的学习经验。

毛泽东常常论及学习,其论学的思想非常丰富。

毛泽东是怎样论学习的呢?

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方面:

  学要胜古人  这一观念是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求学时期形成的,并且受到老师的巨大影响。

在毛泽东早年所作的《讲堂录》中,曾有这样的记载:

“才不胜今人,不足以为才;学不胜古人,不足以为学。

”在现实中,毛泽东也确实是才胜今人,学胜古人。

从青年时代起,毛泽东就立志探寻宇宙的大本大源,想读尽天下书。

他曾在给萧子升的信中写道:

“经之类十三种,史之类十六种,子之类二十二种,集之类二十六种,合七十有七种。

据现在眼光观之,以为中国应读之书止乎此。

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

然读之非十年莫完,购之非二百金莫办。

”毛泽东虽然没有购买并读完这些经史子集,但已读了不少,故对“国学”造诣很深。

先秦诸子百家学说,宋明理学,楚辞汉赋,唐诗宋词,二十四史,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学说等,他都作过认真的研读。

与此同时,毛泽东对西方近代的著作也读了不少,如在1912年下半年,他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刻苦自学,就读了达尔文的进化论、亚当·斯密的《原富》、赫胥黎的《天演论》、穆勒的《名学》、斯宾塞尔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卢梭的《民约论》等书,对西方近代进步思想有较好的把握。

从1920年开始,毛泽东到北京第一次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书刊后,就开始潜心钻研,不断积累这方面的知识,并完成世界观的转变,终于成为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同时,他依据中国国情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革命实践,并在这一过程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时代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它把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在毛泽东思想体系中,其军事思想值得特别称道。

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有了它,终于战胜了日本侵略者,打败了蒋介石领导的军队,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继孙子兵法后中国军事思想史上的一个高峰,是毛泽东学胜古人的一个杰作。

与此同时,毛泽东在哲学、诗词、书法等方面的成就也都胜出古人。

凭借《实践论》、《矛盾论》,毛泽东成为举世闻名的哲学家。

经过刻苦练习书法,毛泽东练就无人能比肩的狂草“毛体”。

作为诗词大家,毛泽东留下了许多首脍炙人口甚至动人心魄的佳作,其所赋诗词之格调均在同代人及古代人之上。

毛泽东历史知识之丰富,更是一般史学家难以企及的。

  积学贵有恒  毛泽东在长沙求学时期曾说:

“少年学问寡成,壮岁事功难立。

”因而他立言以身心之修养、学问之研求为主,用功读书,持之以恒。

毛泽东还曾写过一副自勉联: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它是化用明代学者胡居仁所撰的对联: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这副对联体现了毛泽东对积学贵有恒精神的称道。

在1917年为同学萧子升自订的读书札记本《一切入一》作的序中,更显露出了毛泽东的积学贵有恒的观念。

他写道:

“予维庄生有言:

吾生也有涯,而智也无涯。

今世学问之涂愈益加辟,文化日益进步,人事日益蕃衍,势有不可究诘者。

惟文化进矣,人之知慧亦随而进,则所以究诘之者,仍自有道也。

顾究诘也同,而有获有不获,则积不积之故也。

”在说明积不积学问与有获有不获的重要关系后,毛泽东进而把读书积学比作修筑百丈之台,需从一砖一石开始。

他说:

“今夫百丈之台,其始则一石耳,由是而二石焉,由是而三石四石,以至于万石焉。

学问亦然。

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

高以下基,洪由纤起,在乎人之求之而已。

等积矣,又有大小偏全之别,庇千山之材而为一台,汇百家之说而成一学,取精用宏,根茂实盛,此与夫执一先生之言而姝姝自悦者,区以别矣。

”毛泽东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一生读书、积学,恒久而不间断。

他的似百丈高台的渊博学识,正是日积月累、一砖一石地筑起来的。

毛泽东自幼时起饱读诗书、且终生吟诗、赋诗,后来成就为伟大诗人。

这中间他付出了常人未曾付出的努力。

例如,在湖南一师读书期间,毛泽东曾把屈原的《离骚》一丝不苟地抄录到笔记本上。

1958年,已是大诗人的毛泽东在游览成都武侯祠时,曾将祠中的数十副对联全都让随行人员抄写下来。

毛泽东之所以成就为哲学家,也是他终生注意研习哲学的结果。

在延安时期,已是中国共产党的实际领袖、身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毛泽东,在读艾思奇的《哲学与生活》一书时,曾亲笔作了3000余字的摘录,还致信艾思奇虚心求教。

书要反复读

  毛泽东提倡读书要“三复四温”。

三复四温的读书能读出品味、读出与众不同的心得。

在日常生活中,毛泽东对喜欢读的书,一遍又一遍地研读,一次又一次地加深理解。

每读一遍书,他习惯在封页上画上一个圈。

从中南海故居保留下来的书籍中,可以看到许多书的封页上画有四五个圈,这说明毛泽东对书读了四五遍。

有些书,页面上留有红、蓝、黑各色笔迹的圈画批注,这是毛泽东不同时期反复阅读留下的手迹。

毛泽东最喜欢读的是中国历史书,如《史记》、《资治通鉴》等,这类书他在青少年时期就多次读过,对一些篇目能背诵如流,但他对之长读不厌,晚年仍在反复阅读。

一些重要的马列著作、哲学和党史类以及文学类的著作,他更是反复研读。

如《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都读了十遍以上。

如《昭明文选》,他阅读批注过的版本,存留的就有三种。

此书他青年求学时代读过,20世纪50年代他又读,60年代再读,70年代仍又读了好几遍。

对《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古典小说,毛泽东几乎是从小读到老。

对于这些古典小说,毛泽东同时把它们当作历史来读。

而对于《红楼梦》,毛泽东读得更仔细,并且至少读过10种不同版本。

毛泽东曾说,《红楼梦》要读过五遍以后才能有发言权。

由于有独特的阅读视角,毛泽东从书中看出了当时社会激烈的阶级斗争。

对于韩昌黎诗文全集,除少数篇章外,毛泽东都曾一篇篇仔细琢磨,从用词汇、章句到全文意义,他都有很好地研究。

对于全集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背诵如流。

  广收博览  读书广收博览是毛泽东一贯提倡和践行的。

1957年10月,毛泽东在给秘书林克的信中曾这样说:

“钻到看书看报看刊物中去,广收博览,于你我都有益。

”这句话其实也是毛泽东的经验之谈。

他自己的读书范围就十分广泛,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从西方社会科学名著到马列著作,从古代作品到近人新作,总之,哲学、经济学、政治、军事、文学、历史、宗教、地理、自然科学、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以及各种报纸杂志,都在毛泽东的涉猎范围。

到了晚年,毛泽东读书时侧重的是中国历史和中国古代文学著作。

文学书籍中,包括诗词歌赋、楹联、笔记小说,毛泽东都百读不厌。

对于文学作品,毛泽东一方面是在鉴赏和品味,另一方面也把它们当作“历史”来读,因为那些诗文小说之中深埋着历史事实和思想。

中国历代史书则是毛泽东的最爱,对此他几乎什么都读。

除《二十四史》、《资治通鉴》这些正史外,各种野史、稗史、历史演义等毛泽东也读,甚至连小人书都不放过。

毛泽东读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他非常重视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以从中找出可资利用的东西。

正因为熟谙历史,毛泽东在自己的著作、讲话中,常常引用中外史书上的历史典故来阐明深刻的道理,也常常借助历史的经验来指导自己领导的革命事业。

毛泽东在延安时曾说过,读书可以使人增长学问,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

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

这段话点出了知识对人的重要性。

这也许就是毛泽东为何一生博览群书、吸取新知的动力所在,同时也是毛泽东为何要革命者努力学习、认真读书的真谛所在。

毛泽东之所以成就为大思想家,不仅在于他有远大的眼光、开阔的胸襟,更在于他读书时广收博览,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

系统钻研  毛泽东提倡博览群书,同时又提倡认真研究、系统地掌握书本知识。

毛泽东对社会科学知识的系统掌握和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深入了解,从他的著作和演讲中可以明显看出来。

同时,从他的存书和借书的情况也可以窥其一斑。

在中南海毛泽东近10万册的个人藏书中,主要有这么几类: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其中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全集与选集;阐释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各种教科书和理论书籍;中国历史典籍及各种中国古书,包括如《永乐大典》、《四库全书》(部分收藏),各代笔记体小说、随笔,诗词、文论及市井笑话集;中国近现代名著,如《鲁迅全集》、《革命军》等;工具书;有关自然科学的书籍,以及译成中文的世界名著等。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经常到北京图书馆、北师大图书馆等馆借书阅览。

据不完全统计,从1949年10月至1966年9月,毛泽东曾从北京图书馆等馆借用各种图书2000余种,共5000余册。

对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更是号召系统研究。

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的政治报告中讲到学习问题时,毛泽东曾这样指出:

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都要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都要研究当前运动的情况和趋势;并经过他们去教育那些文化水准较低的党员。

对于这种研究,中央委员和高级干部尤其应当加紧。

他还说:

“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

”毛泽东强调:

“普遍地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任务,对于我们,是一个亟待解决并须着重地致力才能解决的大问题。

我希望从我们这次中央全会之后,来一个全党的学习竞赛,看谁真正地学到了一点东西,看谁学的更多一点,更好一点。

在担负主要领导责任的观点上说,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并加速我们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工作。

”对于自然科学的理论,毛泽东同样有研究兴趣。

他认为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器。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赫胥黎的《天演论》,哥白尼、布鲁诺的著作,坂田昌一、李四光、竺可桢、杨振宁等科学家的著作,毛泽东曾反复研读过多遍。

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毛泽东系统钻研过农业、土壤、机械、物理、化学、水文、气候等方面的著作。

  勤动笔墨  勤动笔墨是毛泽东读书时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与毛泽东对所喜之书要反复研读的习惯有关。

动笔墨主要表现为毛泽东在读书时常常在书页上圈圈点点,勾勾画画,留下自己的心得或评论。

这种与众不同的读书习惯是毛泽东从青年时代开始养成的。

早在湖南一师求学期间研读德国伦理学家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时,毛泽东就曾在书页上写有12000字的读书批注。

投身于中国革命事业后,毛泽东在戎马倥偬的岁月利用时间读书时,仍保留了这一习惯。

在领导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由于有了以延安为中心的较为稳固的革命根据地,毛泽东为全面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说尤其是哲学学说,又一次开始发愤读书。

他的这种发愤读书,不仅为当时的人们耳闻目见,也通过他所研读过的书籍——后来整理出版的《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留下的手迹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在毛泽东所读过的书页上,到处都有他留下的阅读符号,如竖线、横线、斜线、浪线、三角、方框、圈、点、勾、叉及问号等等。

有些符号不止圈画一次,而是杠上加杠、圈外画圈。

从毛泽东所留下的批注看,它大多写在书页的天头、地脚、页边、中缝或字旁行间。

有不少批注呈“密集型”,即密密麻麻写满书页,这样的文字密集型批注多达100余页。

此外,毛泽东在读书时,还细心地改正了原书中一些排错的文字和标点符号,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毛泽东专心读书的精神状态。

经统计,在《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毛泽东留下的总字符数为27604个。

其中在10本书上作的批注为830条,总字符数为22834个;1篇读书摘要、1篇读书日记及1封书信的总字符数为4770个。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形成的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仍然保留着,故他读书时作批注更勤。

1993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收集有毛泽东阅读40部文史古籍时所留下的《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

这本批语集计有批语314处,总共有6733个字符。

其中对16部文学书的批语75处,计2468个字符;对24部史学书的批语239处,计4265个字符。

这些读书批注,是毛泽东读书生活的历史纪录,是毛泽东读书时全神贯注、细致入微和善于思索的证明,也是我们研究和学习毛泽东读书方法的珍品。

学思结合  毛泽东提倡多思,在学习方面也是这样。

这与孔子的名言“学而不思则罔”一致。

在《〈伦理学原理〉批语》中,青年毛泽东就曾批评学而不思的陋习。

他这样写道:

“吾国二千年之学者,皆可谓之学而不思。

”与这种陋习相反,毛泽东在读书时善于独立思考。

尤其是在读历史书的时候,毛泽东把所读之书放置在一个恰当的历史背景中,注意把握所读之书形成的时代特点、社会条件和作者成书条件、写作动机、指导思想和目的,弄通读透书的内容。

他以自己特殊的价值取向,从书中鉴取历史兴亡之道,通过品评历代政事,臧否人物,吸取经验教训,悟出自己所需的为政方略,并在同古人的对话中激发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念。

毛泽东以自觉的清醒的批判意识来读书,从不为书所俘虏。

在恰当评价书中所言风物政事、以明利害得失时,总是显露出自己的独具智慧。

毛泽东凭借自己渊博的知识,善于以历史学家的眼光对所读之书作认真考证,辨别史学真伪,甚或勘正文字错误,校改和添加标点符号,这是一般人尤其是知识菲薄的人难以做到的。

例如,毛泽东喜欢读史,但他却又这样说:

“一部二十四史,大半是假的,所谓实录之类,也大半是假的。

”“正确的态度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它、批判它。

把被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

”毛泽东不仅对中国历史有根本的把握,也对历史上忠奸贤庸各式人物及其行为有中肯评价。

在《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他对一些杰出人才的赞誉比比皆是:

“臧质豪杰之士”,“生子当如李亚子”,“伟哉虞公,千古一人”。

对一些历史人物,毛泽东进行认真比较,如“项王非政治家。

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李恪英物,李治朽物”,“袁觊无能”,“袁粲死节”。

对于一些无能、昏庸、奸佞之辈,毛泽东也丝毫不掩饰自己的厌恶,给予客观评价,如(刘表)“虚有其表”,“‘专听生奸,独任成乱’,梁武有焉”,“王建庸人,不知政治”,“笑里藏刀李义府”。

读书时严于考证是毛泽东的一大特点。

他像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甚至对所读书中的史实哪怕是一些别人认为微不足道的细节也不予忽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