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之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题及答案解析18.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25622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之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题及答案解析1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师资格证之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题及答案解析1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师资格证之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题及答案解析1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师资格证之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题及答案解析1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师资格证之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题及答案解析1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之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题及答案解析18.docx

《教师资格证之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题及答案解析1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之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题及答案解析18.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之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题及答案解析18.docx

教师资格证之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题及答案解析18

教师资格证之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题及答案解析18

单项选择题

第1题:

德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  )。

A.班主任工作

B.政治课教学

C.思想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

D.党支部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

思想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的基本途径。

第2题:

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  )的发展。

A.教育规律

B.教育价值

C.教育现象

D.教育问题

参考答案:

D

答案解析: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的科学,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教育问题的发展。

第3题: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

A.物质文化

B.学生文化

C.教师文化

D.精神文化

参考答案:

D

答案解析:

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韵核心。

第4题:

我国2006年修订后颁布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

A.地市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B.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C.乡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D.镇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七条规定:

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第5题: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

A.教学工作

B.公共关系

C.行政工作

D.总务工作

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了解。

学校就是教学之地,学校的中心工作就是教学。

第6题:

(  )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

经验+反思=成长。

A.布鲁纳

B.波斯纳

C.布鲁巴奇

D.科顿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师成长公式。

第7题: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研究方法称为(  )。

A.实验法

B.测验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

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

 

第8题: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是(  )。

A.锻炼法

B.陶冶法

C.榜样法

D.说服法

参考答案:

D

答案解析:

题于是对说服法的具体解释。

第9题:

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倡导的“三中心”是()。

A.儿童、教材、活动

B.教师、活动、经验

C.儿童、活动、经验

D.教师、经验、教材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

杜威反对教育以学科为中心,倡导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并提出了“儿童”“活动”“经验”的“新三中心论”。

第10题:

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常使用的“强化法”属于( )

A.行为改变法

B.认知改变法

C.精神分析法

D.运动改变法

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

强化法是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

第11题:

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以(  )的《大教学论》为标志的。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凯洛夫

D.苏霍姆林斯基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夸美纽斯是近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最伟大的奠基者之一。

他的代表作《大教学论》在教育发展史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被认为是教育学诞生的标志。

第12题:

将猫、狗、鼠等概括为“动物”,是属于(  )。

A.辨别学习

B.概念学习

C.规则或原理学习

D.言语联结学习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将猫、狗、鼠等概括为“动物”属于概念学习,概念学习是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

第13题:

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人类所取得的经验和科学认识的课程种类是(  )。

A.学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活动课程

D.隐性课程本

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

由学科课程的定义可知。

第14题:

根据学习的层次,比概念学习低一层的是(  )。

A.信号学习

B.规则学习

C.辨别学习

D.言语学习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理解。

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把学习分为八类:

(1)信号学习;

(2)刺激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结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划或原理学习;(8)解决问题学习。

第15题:

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

A.大力加强普通高中教育

B.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C.实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更好衔接

D.进一步加强中等专业教育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第16题:

“学不躐等”反映了(  )教学原则。

A.巩固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参考答案:

D

答案解析:

“学不躐等”意为学习不能超越次第,反映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第17题:

对成功或失败进行归因时,属于个人内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的是(  )。

A.能力

B.运气

C.努力

D.任务难度

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

能力属于个人内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

第18题:

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办教育,注重培养合格的公民,所体现的教育目的理论是(  )。

A.个人本位论

B.宗教本位论

C.社会本位论

D.兴趣本位论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

社会本位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注重培养合格的公民。

第19题: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特征出现在(  )。

A.感知运动阶段

B.具体运算阶段

C.前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前运算阶段思维的主要特征是:

认为外界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具有不可逆性。

第20题:

美国心理学家盂禄认为模仿心理是教育的基础,但模仿心理说抹杀了教育的(  )。

A.遗传性

B.自然性

C.目的性

D.获得性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

模仿毫无疑问是教育中的~个重要因素,但人类的模仿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还在于其意识性和目的性。

第21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隐喻了教师劳动具有()。

A.连续性

B.长期性

C.创造性

D.示范性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师劳动的特点。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反映的是教师劳动的周期长,故本题选B。

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第22题:

疏导原则即循循善诱原则。

 

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很善于诱导他的学生,其弟子颜回这样称赞道: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疏导原则也就是循循善诱原则。

详细解答:

第23题:

把人分成三个等级的是弧里士多德。

 

参考答案:

错误。

理由:

柏拉图将人分为三个等级。

详细解答:

第24题:

处罚法能消除不良行为,强化法能培养新的适应行为。

因此,两者结合使用会更有效。

 

参考答案:

此说法是正确的。

两种方法的作用不同,在消除不良行为的时候应该同时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所以两者结合效果会更好。

详细解答:

第25题:

学习迁移是学习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它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起促进作用。

____

 

参考答案: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学习迁移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

如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来划分,可以把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其中正迁移对学习起促进的积极作用,负迁移对学习起干扰、阻碍的消极作用。

由此,笼统地说学习迁移对学习新知识起促进作用是不准确的。

详细解答:

简答题

第26题:

简述德育过程的规律。

 

参考答案: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少年儿童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详细解答:

第27题:

简述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______

 

参考答案:

(1)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的仪表及行为习惯的养成。

(4)高效率地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5)维护良好师生关系,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详细解答:

第28题:

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参考答案: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受教育者强烈地意识到现代人的健康不仅是躯体无病、体格健壮,更应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校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应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更关注如何塑造健全人格,提高社会适应力,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和创造性,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学生在成为一名独立的社会成员之前,会经历一系列发展中的矛盾与人生课题,因此他们迫切需要教师在尊重他们独立性的前提下,给予他们真诚的指导和帮助。

(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学生心理素质,可以为有效实施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

心理健康教育有别于学校其他教育活动,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是帮助学生成长发展的自我教育活动。

详细解答:

第29题:

必修课程及其特点______

 

参考答案:

根据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不同,可以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种类型。

必修课程是某一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种类。

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主要是指同一年级的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历而开发的课程。

必修课程还可分为国家规定必修课程、地方规定必修课程和校定必修课程等。

其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

必修课程的根本特征是强制性,它是社会或机构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详细解答:

材料分析题

第30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照本宣科”的张老师

张老师教高中历史。

他上课有一个习惯:

就是不断地换眼镜。

张老师有两副眼镜,一副是近视镜,一副是老花镜。

他读课本的时候,就戴老花镜。

他一旦戴上了老花镜,就像黄牛喝水一般只管喝水,不轻易抬头。

有时学生不听他上课,吵闹太厉害,他就换上他的近视镜,抬头看着学生,大吼一句:

“闭嘴,吵什么吵。

“不是教教材。

而是用教材教”的魏老师

魏老师是学校新来的大学生,也是学校唯一的大学本科毕业生。

开学后,全校老师都来听魏老师上课。

魏老师的课令老师们大开眼界:

他根本不讲课文,不知从哪里选了一篇课文把原来的课文给替换下来。

校长支持魏老师的做法,说代表了“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新方向。

魏老师也解释,现在不是考教材,而是考课程标准。

所以,没有必要拘泥于课本,教师应该开发自己的教材。

学校老师们很不服气,按照他们的经验,考试虽然不完全考教材上的知识点,但教材上的知识点总是重要的,怎么会忽然变得与教材没有关系了呢?

几个月后,有学生家长来找校长投诉,抱怨魏老师不讲课本,教学太随意了。

校长虽然安抚家长说“老师有权利调整教材”,但家长的投诉让校长开始对魏老师的教学方法产生怀疑。

期末考试到了,阅卷的结果是:

魏老师班上的语文成绩最差。

问题:

“新课程”有一个流行的课程口号:

“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这个口号是有意义的,但也容易误解。

结合材料分析,你是如何看待张老师的“照本宣科”和魏老师的“随意调整”的?

 

参考答案:

课程改革不是单一的教材改革或教学方法改革,而是涉及课程理念乃至整个教育观念更新的系统变革。

张老师的“照本宣科”和魏老师的“随意调整”都不符合课程改革理念,都不能被采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课程改革和设置:

(1)要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综合化,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能“随意调整”。

(2)新课程不能是单一的理论化、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是向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纳入到学生世界中加以组织。

(3)新课程的内容应是着重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正确的生活态度。

(4)在选择课程结构进行重建时,应该强调综合性、加强选择性并确保均衡性。

(5)各科目课程设置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已有经验,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境。

详细解答:

第31题:

材料:

班主任王老师就一位学生的化妆问题,先后找她谈了两次话。

第一次谈话

老师:

今天要你来办公室是为什么?

学生:

……

老师:

你看看你,烫一头的卷发,还涂口红……

学生:

口红怎么啦?

有的老师也涂口红、画眉毛、烫发。

老师:

老师是老师,学生是学生!

学生:

学生就不是人?

老师:

学生是人,但你的妆画得……不好好学习,一天到晚画眉毛涂口红有什么用?

人漂不漂亮也不是靠化妆化出来的。

学生:

你……漂不漂亮不要你管!

呜呜……

第二次谈话

老师:

“为您服务”节目看了吗?

有趣吗?

学生:

有趣。

老师:

那个要大家评论四张妇女化妆像好坏的节目,你觉得怎么样?

你能讲出她们的优缺点吗?

学生:

这还不晓得!

第一个脸长却梳高发型;第二个年纪好大还化浓妆;第三个脸大细眉,脸就更大了,丑死啦……

老师:

为什么丑死啦?

学生:

那些妆不合她们的身份和特征。

老师:

哦……要是她们都是中学生,应该怎么化妆?

学生:

我不晓得,老师讲讲。

老师:

我看,中学生应该朴素自然、整洁大方、健康活泼。

化妆切记莫乱学别人的浓妆艳抹。

学生:

为什么呢?

老师:

因为中学生接触的主要是同学和老师,浓妆艳抹会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造成隔膜;青少年应有自然朴素的美,过分的化妆会掩盖住青春活力和红润的肤色,让人觉得矫揉造作,不伦不类。

学生:

嗯,有道理。

老师:

还有,中学生应该有蓬勃向上的气质,浓妆艳抹会让人以为你是几十岁的妇女,把少

女天真活泼的自然美都糟藺.恕?

学生:

想不到化妆还有这么多的学问!

老师:

是啊!

穿着也是一样,要注意自己的身份、体型、肤色等特征。

学生:

哎!

老师,我那天化妆就化得……嘻嘻。

问题:

试运用德育原则和方法的相关理论对这两次谈话加以评析。

_____

 

参考答案:

(1)材料中体现的德育原则有:

①循循善诱原则学生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

教师、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材料中的王老师正是通过让学生评价电视节目中四张妇女化妆像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了朴素自然的美比化妆更漂亮。

②导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教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材料中的王老师从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大方向出发,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领悟到应该朴素自然、整洁大方、健康活泼。

③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此原则是指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要把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学生个人的尊重、信任和爱护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材料中的王老师针对化妆的问题与学生谈话,体现了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另外,王老师没有对学生讽刺和挖苦,而是耐心地讲道理,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

(2)材料中体现的德育方法有:

①说服教育法说服教育法是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真情实感来启发、引导学生,以影响其思想意识,使其明辨是非。

材料中的王老师通过电视节目和学生讲明化妆的利害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了自身的错误。

②情感陶冶法教育者自觉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感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的方法。

材料中的王老师是通过“为您服务”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电视节目引入了学生的第二次谈话,取得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即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学生思想上受到深刻的教育与启发。

详细解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