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全球环境问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25050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节全球环境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四节全球环境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四节全球环境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四节全球环境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四节全球环境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节全球环境问题.docx

《第四节全球环境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节全球环境问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节全球环境问题.docx

第四节全球环境问题

第四节全球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及其演变

(一)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而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所造成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不仅发生了区域性的环境污染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而且出现了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物种灭绝、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等大范围的和全球性环境危机,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二)环境问题的演变

从人类开始诞生就存在着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

环境问题可以说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世界上工业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环境问题萌芽阶段(工业革命以前)

人类在诞生以后很长的岁月里,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十分突出,有意识地改造环境极弱,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不大,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未超出自然环境的调节能力,对环境尚未造成危害后果。

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越来越大,范围越练越广,与此同时相应地发生了大量砍伐森林、破坏草原、刀耕火种、盲目开采现象,在局部也发生了水土流失、水旱灾害频繁和沙漠化的环境问题,但问题并不突出。

那时的城市主要是政治、商品交换和手工业的中心,城市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活环境污染问题。

如中国古城西安,公元582-904年隋唐在此建都300多年,人口稠密,生活污水排水量大而造成明显的地下水污染。

据历史记载,宋时(公元1104年),西安“城内泉咸苦,民不堪食”,乃将龙首渠水“引注入城,给民汲饮”。

2.环境问题恶化阶段(工业革命至20世纪50年代前)

人类社会进入农牧业社会以后至18世纪60年代产业革命以前,人类开始开垦荒地、放牧牲畜,同时向环境排放的污水和废弃物逐渐增多,环境问题逐渐凸显。

一是人类为获取丰富的食物而在人类居住区周围大量开垦土地,破坏天然植被,导致森林被严重破坏、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等严重的局面,使局部地区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二是在这一时期城市生活环境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声污染)开始出现。

从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叶,在人类生产发展史上出现了一次伟大的工业革命。

这一时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工业部门增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地提高,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能力逐步增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能力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这一时期污染主要是一些工业城市和工矿区的企业,排出大量废弃物污染环境。

这一阶段的初期,能源主要是煤炭,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是粉尘,水体污染则主要是由矿山冶炼、制碱工业引起的。

到了后期,能源除煤炭以外又增加了石油,且石油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

一方面煤炭污染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又出现了石油及石油产品引起的污染,大气中氮氧化合物含量增加,出现了光化学烟雾现象。

同时,有机化学工业和汽车工业的发展,使环境问题更具有社会普遍性和严重性。

各种污染物质或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或在特定气候条件下造成危害,最终损害人体健康,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总之,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大大提高,环境问题也随之突出且逐步恶化。

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发生了马斯河谷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水俣病事件、四日市哮喘事件、米糠油事件、骨痛病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等一系列严重的公害事件。

从次,人类面临进入一个环境问题的高发期。

3.环境问题的第一次高潮(21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以前)

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世界上相继发生环境污染公害事件,50年代以后,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接连不断,公害事件接连不断,在五六十年代形成了第一次环境问题的浪潮。

但这一时期,人们对环境问题还多是就事论事而已。

直到1962年,作家莱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在书中描述了由于农药污染而带来的生态危机,才引起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人类把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联系在一起认识环境问题,把环境问题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是人类认识环境问题的突破和飞跃。

人类高度关注的原因:

首先是人口迅猛增加,都市化的速度加快。

刚进入20世纪时世界人口为16亿,到1950年增至25亿;1950—1968年,仅18年就由25亿增加到35亿;1968—1980年,由35亿增至45亿只用了12年。

1900年拥有7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全世界有299座,到1951年迅速增至879座,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约有69座。

其二是工业不断集中和扩大,能源的消耗大增。

1900年世界能源消费量还不到10亿吨煤当量,至1950年就猛增至25亿吨煤当量,到1956年石油的消费量也猛增至6亿吨,又增加了新污染。

大工业的迅速发展逐渐形成大的工业地带,而当时人们的环境意识还很薄弱,第一次环境问题高潮出现是必然的。

这个时期,工业发达国家环境污染相对严重,已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安全,也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激起广大人民的不满。

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召开的。

这次会议发表的《人类环境宣言》提出把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人类的共同行动。

从此,人类开始把环境问题摆上了议事日程,发达国家率先制定法律、建立机构、加强管理、采用新技术。

20世纪70年代中期环境污染得到有效的控制,城市和工业区的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

4.环境问题的第二次高潮(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二次浪潮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出现全球性的环境危机,其特征是环境污染伴随着大范围生态破坏。

这时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三类:

一是全球性大气污染,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二是大面积生态破坏,如大面积森林被毁、草场退化、土壤侵蚀和沙漠化;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迭起,如:

印度博帕尔农药泄漏事件(1984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1986年),莱茵河污染事故(1986年),1988年1月,美国内河(俄亥俄州)出现的特大油泄漏事故等。

在1979—1986年间这类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故就发生了10多起。

这些全球性大范围的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国际社会都普遍对此表示不安。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1992年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这次会议是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又一里程碑。

第二次浪潮与第一次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影响范围不同。

第一次浪潮主要出现在工业发达国家,是局部性、小范围的环境污染问题,如城市、河流、农田等;第二次高潮则是大范围、乃至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大面积生态破坏。

这些环境问题不仅对某个国家、某个地区造成危害,而且对人类赖以生存的整个地球环境造成危害。

这不但包括了经济发达国家,也包括了众多发展中国家。

其二,危害后果不同。

前次浪潮人们关心的是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环境污染虽对经济造成损害,但问题还不突出。

第二次浪潮事故污染范围大、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例如:

印度博帕尔农药泄漏事件,受害面积达40平方公里,据估计,死亡人数在0.6万~1万人,受害人数为10万~20万人之间,其中有许多人双目失明,或终生残废。

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

其三,从污染源看,第一次浪潮的污染来源尚不太复杂,较易通过污染源调查弄清产生环境问题的来龙去脉。

污染也可以得到有效地控制。

第二次浪潮出现的环境问题,污染源和破坏源众多,既来自发达国家,也来自发展中国家,解决这些环境问题要靠众多国家、甚至全人类的共同努力才行,这就极大地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

(三)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

(1)全球化。

过去的环境问题发生的地点遍及世界各地,但其影响的范围、危害的对象或产生的后果主要都集中于污染源附近或特定的生态环境中。

而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臭氧层耗竭、温室效应和酸雨等涉及高空、海洋、臭氧层,其影响的时间和空间尺度是全球性的,对人类社会经济、人群健康、生物生态、环境变迁等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

(2)综合化。

过去,人们主要关心的环境问题是“三废”污染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而全球环境问题现远远超出了这一范畴,涉及人类生存的各个方面。

因此,解决当代全球环境问题不能只寄希望于“三废”的治理,而是要将一个区域、流域、国家乃至全球作为一个完整的包括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活等在内的复杂巨系统来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综合整治。

(3)社会化过去,关心环境问题的人主要是科技界尤其是环境科学界、生态学界、医学界以及有关地区的居民。

而当代环境问题已是全球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

环境问题已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科学、文化、伦理等领域。

所以,环境问题需要全人类、全社会共同参与,这使环境问题同和平和发展一样,成为人类社会共同的关注主题。

(4)政治化。

随着环境问题的El益严重和全社会对环境保护认识的提高,各个国家也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

环境问题已演化为国家安全问题的一部分,成为需要政党和政治家出来解决的政治问题。

目前环境问题的政治化主要表现为:

①在宪法和国家计划中都有环境保护的内容。

②政党的“绿化”。

③环境外交日益频繁。

许多国际组织也相当关注环境问题。

各种高层次、大规模的有关环境问题的国际会议的数量越来越多。

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创下了联合国历史的新纪录,被公认为环境外交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总之目前环境问题成了需要国家通过其根本大法、国家计划和综合决策进行处理的国家大事,成了国际政治、外交、贸易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也成为评价政治人物、政党的政绩的重要内容,成为社会环境是否安定、政治是否开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全球主要的环境问题

(一)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是指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产生的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进而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长期而广泛的不利影响的一系列环境问题。

(二)主要的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包括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大气及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国际水域与海洋污染、有毒化学品污染和有害废物越境转移等问题,这些问题及其引起的全球环境变化,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1.气候变化(温室效应)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一款中,将“气候变化”定义为:

“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

工业革命以后,由于人口的增加和人类生产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人类大量使用矿石燃料并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化合物(CFC)、四氯化碳(CCl4)、一氧化碳(CO)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导致大气的组成发生变化。

大气质量受到影响,气候有逐渐变暖的趋势。

1)温室效应

所谓温室效应,主要指人类在利用燃料、种植作物、饲养家畜和处置生活垃圾等活动中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排入大气环境,形成温室,太阳辐射热可以进入温室,而地球热量不能从温室中散失,从而导致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被称为“温室效应”。

导致温室效应的这一类气体称为温室气体

2)主要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C2O)、甲(CH4)、臭氧(O3)、氧化亚氮(N2O)、氟氯烃类(CFCs)。

主要的还是二氧化碳和甲烷。

其中二氧化碳的作用占70%以上。

3)造成温室效应增强的因素

(1)二氧化碳

CO2的浓度变化是工业革命以后大气组成变化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征,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矿石燃料的大量使用。

(2)甲烷

CH4在大气中的浓度1985年监测结果为1.65ppm(1650μL/m3),古代大气中的浓度只有0.77ppm,并且持续了很长时间。

进一百年来甲烷浓度则上升了一倍多。

CH4吸收波长为7700nm的红外辐射,将辐射转化为热量,影响地表温度。

对温室效应的贡献比CO2高300倍。

表5-3大气中温室效应气体

气体

大气中浓度(×10-9)

年平均增长率(%)

二氧化碳

344000

0.4

甲烷

1650

1.0

一氧化二氮

304

0.25

三氯乙烷

0.13

7.0

臭氧

不定

-

氯氟烃类CFC-11

0.23

5.0

氯氟烃类CFC-12

0.4

5.0

四氯化碳

0.125

1.0

一氧化碳

不定

0.2

引自刘静玲主编《环境污染与控制》

(3)氧化亚氮

N2O是低层大气含量最高的含氮化合物。

在大气中的化学寿命大约为120年。

天然源:

土壤中的硝酸盐经细菌的脱氮作用而生成。

人为源:

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以及燃烧过程。

(4)氟里昂及替代物

氟里昂是一类含氟、氯烃化合物的总称。

其中最重要的是CFC-11(CFCl3)、CFC-12(CF2Cl2)。

科学证实氟里昂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因素。

许多氟里昂替代物破坏臭氧层的能力虽然明显减小,但却具有显著的全球增温能力。

(5)六氟化硫

全氟代甲烷(CF4CF3CF3)和六氟化硫(SF6)在大气中的寿命一般超过千年,同时具有极强的红外辐射吸收能力,其中SF6在1997年京都国际气候变化会议上被列入受控的6种温室气体之一。

(6)臭氧

存在于对流层和平流层的臭氧都是重要的温室气体。

臭氧浓度的变化对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均有影响。

(7)颗粒物

大气中的颗粒物通过两种方式影响气候:

颗粒物的光散射和光吸收作用产生的直接效应。

参加成云过程影响云量、云的反照率和云的大气寿命,造成间接效应。

对流层中直径在0.1~2μm之间的颗粒物能有效地反射入射的太阳辐射,而对地球的红外辐射没有作用。

硫酸盐气溶胶增加,由于对太阳光的反射作用,则会导致地面降温。

碳黑气溶胶对太阳辐射具有强烈的吸收作用。

强迫辐射:

是指由于大气中某种因素(如温室气体的浓度、气溶胶水平等)的改变引起对流层顶向下的净辐射通量的变化(单位为W/m2)。

4)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

过去100年间发生的变化。

气候变化一般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

①气温,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2~0.5℃。

温室效应带来的直接效果是使地面温度升高。

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温度升高了0.6±0.2℃。

近百年来最暖的年份均出现在1983年以后。

20世纪北半球温度的增幅是过去1000年中最高的。

②海平面,上升了10~25cm,地表温度的不断上升,最终导致两极冰川溶化,海平面上升。

据我国水利专家预测,2050年上海海平面将上升50-70厘米,这意味着上海目前按“千年一遇”建成的防汛墙如果维持现在的高度一直不变,届时将降格为“百年一遇”。

造成上海海平面上升的最主要原因是:

抽取大量地下水导致的地面沉降和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

③降雨量,全球陆地降雨量增加了1%。

温室效应还会使旱灾、尘暴、飓风频繁发生,引起森林火灾,野生动物灭绝,并可能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更大的灾难性后果。

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影响大致有如下方面:

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②对水资源的影响

③对森林的影响

④对沿海地区的影响

⑤对生物物种的影响

⑥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目前仍有人对温室效应提出质疑,但由于CO2等气体的浓度增长是客观事实,其影响也引起了全球的普遍关注。

1992年6月,有154个国家参加了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并通过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997年12月,170多个国家的政府首脑聚集在日本京都,就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达成了一个世界世的协议,希望共同采取一致的行动,控制CO2的排放量以及气候变化的发展趋势。

2008年7月8日八国集团领导人在日本北海道洞爷湖宣布就温室气体长期减排目标达成一致,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其他成员国共同努力,实现2050年将全球温室气体减少至少一半的目标。

控制地球变暖的措施包括节约矿物能源,加强绿化,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等,以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产生温室气体的来源也逐步增多,我国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任务还很艰巨。

2.臭氧层破坏

1)臭氧层:

在地面上空大气平流层上部25km左右,是一层非常稀薄但却集中了地球上90%臭氧的气体层,这一层高浓度的臭氧称为“臭氧层”。

臭氧层对地球的生命具有两种作用:

一是能阻止过量紫外线的太阳紫外线,到达地球表面,通常可过滤掉70-90%紫外线,从而保护人和地球上的其他生命免遭过量的伤害;二是臭氧与二氧化碳一样,也是一种温室气体,能够对地球的气温起调节作用,臭氧浓度的变化会影响地球气候。

2)臭氧洞

但近几十年来,臭氧层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1984年,英国的科学家偶然发现,南极上空出现了一个臭氧层“空洞”,这个“空洞”的面积相当于美国大陆,并且面积逐年在扩大。

而且,这里的臭氧损耗严重,局部空间已损耗了90%。

南极臭氧空洞的发现,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震惊。

1986年,国际北极探险队宣布,他们又在北极上空发现了一个面积相当于格陵兰岛那样大的臭氧空洞。

此后,科学家们对1988年~1989年冬天由14架飞越北极上空的飞机所测得的资料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结果发现,北极上空9~12英里处的臭氧损耗率为35%。

近几年,我国气象学家在研究1977~1991年间的气象资料时发现,原来,我国西藏高原上空也有一个臭氧空洞。

它的中心位置约在拉萨偏北。

每年6~10月,这里的大气臭氧比正常值低11%。

臭氧层受到破坏之后,大量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直射到地球上,给地球生物带来严重危害。

具体表现在: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对陆生植物的影响;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对生物化学循环的影响;对材料的影响;对对流层大气组成及空气质量的影响等。

 

3)消耗臭氧层物质

在南极洲和格陵兰岛上空120米处得到的数据证实了臭氧层破坏是人类所为的推断。

科学家研究了被包裹在极地冰原中的各时期大气成分,发现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大气中都不含有对同温臭氧层起破坏作用的气体。

人工合成的含氯和含溴的化合物是造成南极臭氧洞的元凶,最典型的是氟氯碳化合物即氟里昂(CFCs)和含溴化合物哈龙(Halons)。

氯和溴在平流层通过催化化学过程破坏臭氧是造成南极臭氧洞的根本原因。

氟利昂被广泛用作致冷剂、发泡剂和清洗剂,人类生产和使用的大量氟利昂等臭氧层损耗物质,会在大气中停留大约10年,最终上升到平流层。

在平流层中,氟里昂和哈龙分子在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下发生解离,释放出高活性原子态氯和溴,这种氯和溴的原子自由基对臭氧的破坏是以催化的方式进行的。

有人分析,南极大陆上空大气在冬季非常寒冷,形成很多冰粒物质,在这些物质表面的反应使氟利昂极易释放出氯原子,致使在春季大气中出现一大批活泼的氯原子。

因此,南极大陆上空春季臭氧含量大量减少。

由于平流层空气很少有上下对流,没有雨雪的冲洗,污染物可以在平流层停留很长的时间,对臭氧层的破坏很大。

当更多的太阳光到达南极后,南极地区的温度上升,气象条件发生变化,南极旋涡逐渐消失,南极地区臭氧浓度极低的空气传输到地球的其它高纬度和中纬度地区,造成全球范围的臭氧浓度下降。

4)臭氧层破坏的后果

第一,臭氧的减少会使皮肤癌和角膜炎疾病患者增加。

研究表明,平流层中臭氧浓度减少l0%,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强度将增加20%。

紫外线辐射能破坏生物蛋白质和基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造成细胞死亡;引起人皮肤癌发病率增高;引发和加剧眼部疾病,如白内障、眼球晶体变形等。

据分析,如果平流层臭氧减少1%,全球白内障的发病率将增加0.6%一0.8%,由此引发的眼睛失明的人数将增加10000—15000人。

第二,造成农作物减产。

臭氧它能把对生物具有极强大杀伤力的紫外线(200~300mm)吸收掉,保护地球上各种生命的存在、繁衍和发展。

过量的紫外线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农作物减产。

第三,引起新的环境问题,过量的紫外线能使塑料等高分子材料更加容易老化和分解,臭氧层的减薄还会引起地面光化学反应加剧,使对流层臭氧浓度增高、光化学烟雾污染加重。

臭氧也能吸收部分的红外线,使大气层加热。

结果带来新的环境污染光化学大气污染。

为了保护臭氧层,1985年,国际社会拟订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87年许多国家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于1989年1月1日生效。

该议定书对氯氟碳物质提出了停止生产、使用和控制的具体时间表。

1995年1月23日,联合国大会作出决定,把每年的9月16日作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要求所有缔约国按照《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及其修正案的目标,采取具体行动纪念这个日子。

经过20年的努力,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方目前已发展到189个,受控的消耗臭氧层物质多达96种并有了相应的淘汰时间表。

根据缔约方达成的协议,主要消耗臭氧层物质将于2040年前在全球范围内被逐步淘汰。

中国政府已加入1985年签署的《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和1987年签署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并积极参与保护臭氧层国际合作。

3.酸雨

通常把pH值小于5.6的降水称为酸雨。

酸雨有“空中死神”之称,主要是人类大量燃烧石油、煤炭和天然气所产生的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的产物。

主要分布在污染源集中的城市地区。

其潜在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对水生系统的危害;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危害;对人体的影响;对建筑物、机械和市政设施的腐蚀。

酸雨使土壤酸化,肥力降低,有毒物质更毒害作物根系,杀死根毛,导致发育不良或死亡。

酸雨还能杀死水中的浮游生物,减少鱼类食物来源,破坏水生生态系统。

酸雨污染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直接或间接危害人体健康。

酸雨对森林的危害更不容忽视,酸雨淋洗植物表面,直接伤害或通过土壤间接伤害植物,促使森林衰亡。

酸雨还会对金属、石料、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均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对电线、铁轨、桥梁、房屋等均会造成严重损害。

在酸雨区,酸雨造成的破坏彼彼皆是,触目惊心。

如在瑞典的9万多个湖泊中,已有2万多个遭到酸雨危害,4千多个成为无鱼湖。

美国和加拿大许多湖泊成为死水,鱼类、浮游生物、甚至水草和藻类均一扫而光。

产生酸雨的罪魁祸首就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它来自含硫的煤和石油的燃烧及汽车尾气的排放。

燃料燃烧过程中排放大量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在高空转移过程中,与水蒸汽发生作用形成酸性物质,以雨雪形式降到地面。

除了人为因素以外,火山爆发和森林火灾等也是产生酸雨的重要原因。

酸雨同时是在长距离迁移中形成的,发生酸雨的地区可能距离污染物发生源数千公里之遥,因此酸雨问题已是一种国际性问题。

60年代发现于欧美的酸雨,进入80年代以后,酸雨发生的频率更高,危害更大,并打破国界扩展到世界范围,欧洲、北美和东亚是酸雨危害严重的区域。

从1950年到1990年全球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了约1倍,目前已超过1.5亿吨/年。

全球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也接近1亿吨/年。

在各国中,美国的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和氮氧化物排放量都是最多的。

近年也袭击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现在世界酸雨主要集中于三个地区:

欧洲、北美和中国华中、西南和华东沿海地区。

世界酸雨的影响和危害呈逐渐发展的趋势。

中国是燃煤大国,煤炭在能源消耗中占了70%,因而我国的大气污染主要是燃煤造成的。

我国生产的煤炭,平均含硫份约为1.1%。

由于一直未加以严格控制,致使我国在工业化水平还不算高的现在就形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状况。

目前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已达1800多万吨。

二氧化硫排放引起的酸雨污染不断扩大,已从80年代初期的西南局部地区扩展到长江以南大部分城市和乡村,并向北方发展。

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南、华中和西南地区,

人类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严格控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共同拟定了《京都议定书》,而正是全球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美国,为了自身利益,不顾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拒绝在上面签字。

4.生物多样性锐减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它包括三个层次,即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的丢失涉及物种灭绝和物种消失两个基本概念。

物种灭绝是指某一个物种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