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考前适应训练10.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22823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3.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考前适应训练1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考前适应训练1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考前适应训练1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考前适应训练1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考前适应训练1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考前适应训练10.docx

《高考历史考前适应训练1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考前适应训练10.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考前适应训练10.docx

高考历史考前适应训练10

2018年高考历史考前适应训练10

一、选择题

1.西周封建过程中,诸候受封有一片土地的同时,还有一定的人民。

这些人民,以族为单位分封给诸候。

他们可能是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也可能是从别处来的。

西周统治者的这一做法(  )

A.有利于人口的自由流动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使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解答】抓住材料主題分封制,概括材料信息,受封的人民为原住民戒者迁来的人民,是为了强中央对诸候的控,故D正确。

A项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西周不存在君主专制,故排除B。

C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故选:

D。

2.汉唐时史书里一提及“兼并”,就带有贬义,比如“豪强兼并”。

到了宋以后,骂地主“土地兼并”的说法越来越少了,而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了。

这说明(  )

A.历史解解释随时代变化面发生变化

B.历史结论总是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

C.史书记载受朝代更迭的影响较大

D.同一现象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认识

【解答】A.材料反映的不是对历史事件的解释,而是反映历史现象的发展。

B.材料反映的是历史事实的变化,而不是历史结论。

C.材料反映的是客观的历史事实,与朝代更迭没有直接关系。

D.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表达了对土地并的看法和认识,不同时期有不同认识。

故选:

D。

3.据统计,《宋史》列传中的北宋人物,出身于高官家庭的不过四分之一左右,而出身于布衣的则超过二分之一,时代愈晚,布衣出身的比例也愈高;而布衣官员人仕的途径,在北宋初期以科举出身的约占三分之一,在北宋中期已超过四分之三,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

这反映了(  )

A.科举制更能选拔出最优秀的官吏

B.选官制度的开放和阶层的流动

C.北宋官僚队伍膨胀问题日益严重

D.限制世家子弟是科举制的特点

【解答】A.材料只是涉及平民官员比重增加,不能得出是否优秀的结论,故排除;

B.材料表明在北宋通过科举做官的平民阶层越来越多,与宋代科举制的改革扩大增加选举名额等有关,说明了选官制度更加开放,更有利于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故正确;

C.材料没有涉及官员人数的激增,阐述的是官员来源的构成,故排除;

D.科举制没有对贵族子弟进行限制,故排除。

故选:

B。

4.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读者有两类:

直接读者和间接读者。

如图为直接、间接读者与通俗小说传播方式。

由此可知(  )

A.明清通俗小说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

B.间接阅读是小说传播的主要方式

C.社会上层阅读小说侧重于版籍传播

D.通俗小说为明清时期的主流文学

【解答】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直接读者通过阅读小说文本来接受小说内容,其获取文本的方式主要有购买、转借及租贷;间接读者则依靠听书、看戏等途径,间接接受通俗小说的内容;直接读者与间接读者又分别确立了明清通俗小说两种基本的传播方式:

版籍传播与曲艺传播;故可知明清通俗小说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A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直接阅读和间接阅读的比较,故无法推断间接阅读是小说传播的主要方式,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上层阅读小说侧重于版籍传播,而是强调明清通俗小说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通俗小说为明清时期的主流文学,而是强调明清通俗小说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排除D。

故选:

A。

5.下表是中国近代第一批民族工业简表。

据此可以推知(  )

时间

创办者及身份

企业名称

1866年

方举赞(铁匠作坊主)

上海发昌机器厂

1872年

陈启源(华侨商人)

继昌隆缫丝厂

1878年

朱其昂(轮船招商局会办)

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1882年

黄佐卿(商人)

上海公和永缫丝厂

A.洋务运动影响深远

B.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限制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西方工业化成果已传入中国

【解答】题干表格只反映了朱其昂是轮船招商局会办,其他人与洋务运动没有直接联系,故不能说明洋务运动影响深远,故A项错误。

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限制是在1895年后,故B项错误。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已经开始解体,故C项错误。

表格反映了近代第一批民族工业产生,这说明西方工业化成果已传入中国,故D项正确。

故选:

D。

6.1935年11月4日,国民政府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家银行(后增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法币改为与英销及美元挂钩。

这说明明(  )

A.近代中国经济和金融实现了统一

B.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世界经济危机导致中国经济倒退

D.中国货币体系开始走向了国际化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国民政府将银本位的银元改为发行国家信用法定货币,是中国货币体制的近代化表现,说明中国经济和金融走向统一,与国际近代金融相适应,故A项正确。

中国在19世纪中叶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故B项错误。

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不大,故C项错误。

D项中的开始说法错误,应排除。

故选:

A。

7.七七事变后,日军想在华北范围内,以强大的军事打击,速战速决,迫使中国屈服。

因此,淞沪战役打响后,日方最初仅想以第3、第11师团组成“上海派遣军”应对,但随着对中国军队决心在上海“大打”意图的逐渐明了,而向上海增派兵力。

这一材料(  )

A.说明了中国政府对抗日有充足的准备

B.证明了日军扩大侵华战争是迫于无奈

C.反映了凇护会战打乱了日军作战计划

D.体现了日本在侵华战略上比较被动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民国政府颁布有关法律促进实业的发展,这使得民族工业得到法律的保护,故A项正确。

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外来侵略,故B项错误。

民国政府统治时期,民族工业获得进一步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故C项错误。

近代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自然经济,故D项错误。

故选:

A。

8.20世纪90年代,“基本上是摆个地摊就能发财的年代,敢下海就能淘来第一桶金。

”大量公务员“下海”经商,社会上出现了“下海潮”。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正式确立

B.国内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C.政治体制剧变引发经济变革

D.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变革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央明确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材料反映的是市场经济的发展,90十年代许多人下海经商生意火爆,说明社会需求较大,B符合题意。

A说法错误,排除。

90年代没有明显的政治体制的调整和变革,C不正确。

D“开始”说法不正确,排除。

故选:

B。

9.在克里斯提尼时代及之后的时间里,富有的贵族在消费上受到不断增加的限制和压力,他们在公共事业上的投入要远多于个人消费。

有一条法律规定,墓葬纪念物的建造投入不得超过“10个人的3天的劳动”。

这表明(  )

A.城邦公民拥有共同信仰

B.利用制度调适以维护平等

C.禁止富人进行奢侈消费

D.法律注重保护人民的利益

【解答】“有一条法律规定,墓葬纪念物的建造投入不得超过“10个人的3天的劳动”表明利用制度调适以维护平等,故B正确;

AD材料未体现,排除;

C太过绝对,排除。

故选:

B。

10.有学者认为,“在美国,有权作出决定的只是总统而不是内阁,美国的内阁仅是一个非正式的总统的咨询机构,即使参加内阁会议的大多数人的意见与总统相左,总统亦可不必采纳。

”这一论点(  )

A.反映美国的内阁没有实际作用

B.说明总统权力缺乏有效制衡

C.表明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D.符合宪法对总统职权的规定

【解答】A.内阁是总统的咨询机构,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A不正确;

B.总统权力受议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B不正确;

C.选项的表述与史实和材料不符,美国总统和内阁之间权限是很分明的。

D.材料表明美国内阁对总统不能起到限制和约束作用,与宪法规定总统掌握行政权相符。

故选:

D。

11.列宁说:

“只要我们还生活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资本主义在俄国就有比共产主义更牢固的经济基础。

”这反映出列宁(  )

A.主张采用资本主义制度建设国家

B.已经认识到实行工业化的重要性

C.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缺乏信心

D.意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

【解答】A.选项的主张与苏俄的社会性质不符。

B.材料反映的是要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只能改变苏俄小农国家的现状,即要发展工业,建立工业化的国家,B符合题意;

C.材料反映的是列宁对苏俄建设方向的指引,不是信心不足的表现,C不正确;

D.材料没有涉及到战时共产主义问题,D不正确。

故选:

B。

12.1948-1970年,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从23.3%下降到15.3%,相反,日本从05%上升到6.9%,联邦德国更是从1.4%上升到12.3%.这一日时期西方主要国家对外贸易状况的变化(  )

A.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标志着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的确立

C.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迅速崩溃

D.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间的贸易摩擦

【解答】A.材料反映的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贸易总额中的比例关系,而不是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B.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出日本和联邦德国经济发展,但不能因此说就确立了经济多极化的格局。

C.材料反映的是国际贸易关系特征,它不是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

D.从题干干信息可知,美、日德三国在资本主文世界出口易的对比变化,说明三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争夺越来越激烈。

故选:

D。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的国家哲学则更加伦理化,连上天都被中国圣哲败予人格意志。

宋代程颢,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认为人们内心本来就具有一切事物之理,具有封建伦理纲常,要求人们“去人欲”,维护和身体力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

之后,朱熹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其地位几近孔子。

继宋之后元、明、清三代统治者把发挥孔孟之道的宋代程朱理学钦定为国家哲学。

--摘编自于今《国家哲学与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理论概述》

 材料二:

《论法的精神》是一部政治哲学的著作,而不是一部纯粹意义上的法律书。

作为西方政治学的一部经典,它在当时思想所能及的范围内,细致地讨论了自由、民主、平等的问题。

孟德斯鸠最大的历史贡献在于其对政府架构的思考。

在《论法的精神》里,孟德斯鸠延续英国先贤洛克的观念,归纳出“三权分立”的治理格局。

其理论特点在于,治理国家的三个权力部门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似乎能够支撑起一个稳定的平面;立法、司法、行政之同分权制衡,应该能够很好地治理一个社会(国家,或者国家之下的行政单位)。

--摘编自何志鹏《孟德斯鸠与<论法的精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程朱构建的国家哲学的内涵并分析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孟德斯鸠构建的政治哲学与程朱构建的国家哲学主要差异并分析原因。

【解答】

(1)第一小问的内涵,依据材料“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认为人们内心本来就具有一切事物之理,具有封建伦理纲常,要求人们去人欲,维护和身体力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

之后,朱熹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其地位几近孔子。

继宋之后元、明、清三代统治者把发挥孔孟之道的宋代程朱理学钦定为国家哲学”,结合所学可知,内涵是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教的观念抽象化为“理”,建立起理学体系,从哲学的高度赋予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秋序的合理性等。

第二小问的影响,结合宋明理学的影响解答即可。

(2)第一小问的差异,对比材料一、二,结合所学可知,差异是程朱强化专制秩序,孟德斯鸠则倡导民主、平等;程朱主张集权、孟德斯鸠则倡导分权制衡;程朱重视伦理道德价值,孟德斯鸠则强调法治作用等。

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中国古代和启蒙运动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特点解答即可。

故答案为:

(1)内涵:

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教的观念抽象化为“理”,建立起理学体系,从哲学的高度赋予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秋序的合理性等。

影响:

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奠定了明清政治是向专制和封闭的理论基础等。

(2)差异:

程朱强化专制秩序,孟德斯鸠则倡导民主、平等;程朱主张集权、孟德斯鸠则倡导分权制衡;程朱重视伦理道德价值,孟德斯鸠则强调法治作用等。

原因:

中国:

君主专制、人治、小农经济、儒家思想占主导;西方:

资阶级革命的兴起并扩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人文主义思想传播。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中国思想家

意大利思想家

4世纪

范缜的著作《神灭论》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原则,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指出人的神(精神)和形(形体)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

古罗马的奥古斯丁认为,一切美源自天主。

美是分等级的,最高的、绝对的美是上帝,其次是道德美,形体美是低级的、相对的美

13世纪

朱熹认为:

“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

”《朱子语类》载,“问:

‘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

’曰: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托马斯•阿奎纳认为,自然的道德生活可以使人得到尘世的幸福,但这种幸福是暂时的、虚幻的,只有神性的德性生活,才能使人换得永恒的、真正的幸福。

即来世的天国幸福

16世纪

王阳明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 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马基雅维利认为,共和国不会像独裁君主那样限制人民的创造性和参与精神,因此共和国比君主国更能长治久安,更善于调动公民精神投入战争

上表是自古代到16 世纪中国和意大利思想家的思想对比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解答】第一小问的论题,依据表格可以得出论题是古代中国和意大利的社会思想有不同的发展方向。

第二小问的阐述,中国方面从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分析即可。

意大利方面从中世纪欧洲的思想和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

示例

论题:

古代中国和意大利的社会思想有不同的发展方向。

阐述:

中国传统儒学没有关于鬼或者神的信仰,所以古代中国是一个没有主体宗教信仰的社会。

由于中国社会长期盛行自然经济,儒学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强调加强个人的修身养性,从先秦的孔子、孟子到宋明时期的朱熹、王阳明,都强调加强个人修养,这成为统治阶级控制社会大众的思想工具。

意大利长期盛行有神论,是一个有主体宗教信仰的社会,社会主流思想发展的重要方向是逐渐打破宗教的束缚。

在古罗马时期强调宗教美是最高的、绝对的,反映当时宗教统治人民思想,到了中世纪有所进步,承认社会大众对幸福的追求,但仍然用宗教观点束缚这种追求。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发展起来,要求打破宗教束缚追求个人幸福。

16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意大利出现了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意识。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啊;雍正在称帝以前,对历代王朝沿用的嫡长子继位制的弊端和危害,已有较深刻的认识。

他认为,如果嫡长子在婴幼时期即被立为太子,即使被立者将来根本无法驾驭统治全局,亦难以改变。

从历史上看,被立为太子的人大多数难有上进之心。

皇族内部父子兄弟之间的矛盾冲突亦难遏止。

历代宫廷丑事,特别是乃父康熙的家庭悲剧,当然是前车之鉴。

因此,他在雍正元年下诏宣布,从此废除预立嫡长子为太子的办法,改行密建皇储的制度。

即在位皇帝将在诸子中选定的继位人名单预先亲自写好,保藏在乾清宫正中高悬的“正大光明”扁额之后面。

被选的人不分嫡、庶、长、幼,唯以具有统治才能,能胜任皇帝之任。

如在位皇帝发现不妥,亦由皇帝本人更改调换。

这些密旨要等到皇帝去世后才公布。

这是对2000年来历代王朝立嫡长子为太子制度的否定,是对封建规章和传统礼俗观念的一次突破。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雍正帝密建皇储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雍正帝密建皇储制度的影响。

【解答】

(1)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对历代王朝沿用的嫡长子继位制的弊端和危害,已有较深刻的认识”、“皇族内部父子兄弟之间的矛盾冲突亦难遏止”、“历代宫廷丑事,特别是乃父康熙的家庭悲剧,当然是前车之鉴”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归纳概括即可。

(2)本小问的影响。

依据材料“被选的人不分嫡、庶、长、幼,唯以具有统治才能,能胜任皇帝之任。

如在位皇帝发现不妥,亦由皇帝本人更改调换”、“这是对2000年来历代王朝立嫡长子为太子制度的否定,是对封建规章和传统礼俗观念的一次突破”,结合所学加以归纳概括即可。

故答案为:

(1)认识到了嫡长子继位制的弊端和危害;汲取了康熙诸子争夺皇位的深刻教训;加强皇权,保证政局稳定的需要。

(2)否定了皇位继承上长期实行的嫡长子继位制;扩大了对皇帝候选人的选择范围,确保了未来皇权不会旁落;激励了诸子的上进之心,避免了皇位继承上的纷争;适应了君主专制的政治需要,维护了政局的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