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 专题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含精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22019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7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 专题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含精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 专题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含精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 专题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含精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 专题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含精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 专题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含精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 专题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含精析.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 专题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含精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 专题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含精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 专题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含精析.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专题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含精析

专题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选择题。

1.比较下表所显示的改革开放后中国某一时期各类企业产品出口的走势,从中可以反映出我国()

A.国有企业改革有待全面展开

B.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得到改变

C.对外开放的格局正初步形成

D.民营经济也逐渐成为对外贸易的主力军

2.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评价中国某个时期经济发展时说:

“这些工厂好像商业组织,可是他们没有相对应的公司可以发生商业上的关系。

他们是制造者,可是社会上没有材料与零件供应者和推销员。

”这类企业是()

A.可能属于19世纪70年代的民营企业

B.可能使用机器生产,产品用于供应皇室和贵族

C.为民族工业出现或发展创造了条件

D.在建国初期发挥过作用

3.下图是各个时期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比重,国家投资自20世纪80年代锐减,其原因有()

各个时期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比重

①国有企业改革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③国有企业私有化运动④国家加强管理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4.人们经常用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占世界总量的比重来论证本国的国际地位及发展方向。

但也有人以1840年中国的GDP是世界的33%,但之后就逐步沦为半殖民地;而1949年中国的GDP虽是世界的6%,却赢得了真正的独立并逐步走向大国这些史实来反对GDP决定论。

据此,下列该现象分析最为合理的是()

A.GDP的确能反映经济发展状况,可以证实国家的地位和发展方向

B.GDP只能反映当时经济状况,故不能反映国家的地位和发展方向

C.GDP的国际地位变化趋势经常与该国国际地位变化趋势成反方向

D.决定GDP变化的经济性质才是真正决定国家的地位和发展方向的

5.十年探索后期、文革前夕的中国面临对内探索遭遇曲折、经济困难,对外国际关系紧张的局面,1964年5月中旬到6月中旬,中共中央召开北京工作会议,毛泽东要求全党把三线建设当作很重要、很紧迫的战略任务来看待,他表示:

“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一二线也要搞点军事工业。

各省都要有军事工业,要自己造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迫击炮、子弹、炸药。

有了这些东西,就放心了。

”“要搞第三线基地,只有那么多钱呀,攀枝花搞不起来,我睡不着觉。

你们不搞攀枝花,我骑毛驴去那里开会;没有钱,拿我稿费去搞。

”,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准确的是()

A.解决建设中经济结构方面的矛盾

B.中央决心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C.“联美制苏”的战略考虑

D.国民经济建设重点立足于战备

6.读1982-2005年南京家庭户规模构成(%)表,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小家庭式样趋于单一化

B.大家庭逐渐消失

C.家庭规模不断缩小

D.家庭观念日益淡薄

7.下面的示意图是根据《中国经济年鉴(1949~1959年)》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

导致示意图所示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1949~1957年中国经济主要数据平均增长率示意图(单位:

%)

A.国家投资的侧重点差异B.新中国生产关系的变革

C.对资本主义改造的创新D.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

8.下图反映的是1956年~1965年间我国()

A.煤炭生产的基本状况B.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

C.钢铁生产的基本状况D.石油生产的就本状况

9.分析下表我国各主要经济部门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在总产值

中的比例

1957年

43.3℅

31.2℅

25.5℅

1960年

21.8℅

26.1℅

52.1℅

增长率

-22.8℅

47℅

223℅

A.工农业生产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B.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C.我国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国民经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

10.下图是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对其认识不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工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迅速增加

B.标志着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

C.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消失

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基本奠定

11.1958年6月12日,钱学森在《中国青年报》发表科普文章指出,“土地所能供给人们的粮食产量碰顶了吗?

科学的计算告诉人们:

还远得很!

……因为,农业生产的最终极限决定于每年单位面积上的太阳光能,如果把这个光能换算农产品,要比现在的产量高出很多。

那么稻麦每年的亩产量就不仅仅是现在的2000多斤或3000多斤,而是2000斤的20多倍!

”该文章()

A.为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B.有利于挖掘农业生产的潜能

C.对“大跃进”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D.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客观产物

12.1973年1月5日,国家计划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建议在今后3~5年内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这就是所谓的“四三方案”。

该方案出台表明()

A.中国开始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中美建交改善了中国的外交环境

C.中国与西方关系有了突破性进展

D.中西意识形态的对立已完全消除

13.1956年1月2日下午,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

“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

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

”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

A.土地改革B.统购统销

C.“一五”计划D.工商业改造

14.1959年5月15日,陈云在写给毛泽东的信中提到教训时说:

“……把生产数字定得少一点(实际是可靠数字),会泄气,我看也不见得。

正如少奇同志在政治局讲的,定高了,做不到,反而会泄气。

”据此,你认为上面的应该是()

A.高速度B.高指标

C.浮夸风D.共产风

15.“我国钢铁工业能不能以最高的速度,比如说,每年产量的增长率不是百分之几、百分之十几或者百分之几十,而百分之百甚至更高的比例发展呢?

答曰:

可能性是存在着的,问题是我们想不想、要不要高速度?

我们想要,就有,不想要,就没有。

”上述认识导致()

A.人民公社化运动B.大跃进运动

C.“左”倾思想产生D.“二五”计划提前完成

16.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GDP增长率的变化情况,GDP增长率在1961年、1979年和1993年变化较显著。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三年GDP增长率变化显著的共同因素是()

A.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

B.国家政治制度发生变革

C.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D.国家产业结构出现重大调整

17.1983年,国家有关部门指出,去年国有企业首钢创利润4.1亿,交国家2.862亿元后,在当年新增利润中拿的太多。

首钢领导则认为,企业去年上交利润又递增了6%,不应该“只知取蛋,不想养鸡”。

材料说明当时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急需()

A.政企分开,建立企业承包责任制

B.简政放权,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C.搞活企业,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D.释放活力,取消计划管理体制

18.下图反映不同阶段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比重的变化,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各个时期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比重()

A.国有经济利用外资的时间晚、比重低

B.国有经济发展始终依靠多种形式投资

C.国家投资的减少始于改革开放以后

D.图示反映我国坚持多元化所有制结构

19.电视剧《老农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由于男劳力全被召去炼铁,眼见地里丰收的地瓜没人收,牛大胆说顾不了了,先让女劳力在地头挖坑把地瓜埋地里,等上面检查完了再说,然而检查通过后,地瓜却烂在了地里。

故事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合作化运动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D.文化大革命

20.据下列中国基本建设投资分配表数据分析可知,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结论正确的是()

时间

1953—1957

1958—1962

1963—1965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农业

7.1

11.3

17.7

10.7

9.8

10.4

工业

42.5

60.4

49.8

55.5

55.4

52.6

其中:

重工业

36.4

54.0

45.9

51.1

49.6

45.9

A.逐步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B.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主要依靠对重工业的投资来推动经济发展

D.实现了农、轻、重的协调发展

21.对历史事件的分类整理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有一位同学将历史上重大改革分为两类:

a类——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b类——俄国废除农奴制、日本明治维新。

其分类标准是()

A.是否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B.是否是向国外学习为主的改革

C.是否导致原来社会性质的改变

D.是否以解决民族危机为其目的

二、非选择题。

22.(28分)有人把中国与全球化比喻为一对欢喜冤家,从被动参与、抵制反对到积极融入,悲与喜均对中国与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大门被打开,仅在山东境内就有青岛和烟台被辟为通商口岸。

1861年被迫开埠以后,烟台港就有英国福开森等公司开辟多条新的国际航线,一位英国人在《1865年烟台贸易报告》中写到:

“将近30年来,它和渤海湾的其他几个港口一起,成为欧洲与中国商品的巨大贸易中心。

”通过进出口贸易,洋行获得了大量利润,尤以仁德洋行、士美洋行等为甚。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规定的税率,(中国)进口货为其价值的4—13%,一般普通进口物品为5%,较之开关前的税率降低了58—79%。

——《开埠后烟台民族工业的发展》

材料二1972年的一天,中国政府接到这一邀请之后,周恩来总理亲自打电话给外贸部的领导,说现在关贸总协定已经邀请我们加入了,考虑一下,是不是要加入。

……当时有一种说法:

关贸总协定是一个“富人俱乐部”。

此外,它所宣称的原则是市场经济的原则,而且更为棘手的是,当时关贸总协定的缔约方当中,还有南非、韩国、以色列,这些都是我们的所谓“死敌””。

……就是因为这些原因,我国决定暂不加入关贸总协定,以后视情况发展再定。

这一定,就是三十年。

材料三

——摘自2010年11月18日新闻网

材料四有人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并放心地等着这些东西运到自家门口;同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例如非洲的矿山,或上海的洋行;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舒适的旅馆;他随身携带的金币可以在世界上各个地方兑换成当地货币而通行无阻。

(1)全球化的本质就是资本的扩张,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被动卷入世界市场所带来的危害。

(6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完成中国抵制参加关贸总协定的原因。

(6分)

(3)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内因素分析2001—2003年我国进出口增速变化的主要原因。

(8分)

(4)根据材料四,指出20世纪初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哪些方面?

(8分)

23.(15分)

大陆与台湾土地改革对比

大陆土地改革(1950-1953)

台湾土地改革(1949-1953)

步骤

内容

步骤

内容

减租

减息

肃匪

反霸

减少地租,减轻利息,降低农民受地主剥削的程度,肃清国民党残余势力、土匪和当地恶霸。

减轻租额负担,佃农向地主交纳地租,一律不超过主要作物正产品全年收获总量的37.5%;保障佃农权利,耕地租约一律为书面租约,租期不得少于6年;兼顾地主利益,佃农如积欠地租达两年之总额,地主可中止租约。

将农村人口划分为雇农、贫农、中农、富农和地主。

贫农、雇农是土改依靠的对象,中农是团结的对象,中立富农,地主被定为剥削阶级,是土改打击的对象。

公地

放领

把接收的日伪政权及日本在台机构所占的土地发放给承担现耕的农民。

放领地价为土地全年正产物收获量的2.5倍,分10年逐步偿还。

没收

分配

土地

实行“中间不动两头平”,没收地主土地分给贫雇农,保存富农经济,坚决团结中农。

耕者

其田

征购地主水田超过3公顷或旱田6公顷的多余土地,按承领公地的办法转给需要土地的农民,对地主地价的补偿按七成实物土地债券和三成公营事业的股票搭发,年息4%。

——根据《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研究》和《台湾“土改”的前前后后》绘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比较大陆土地改革和台湾土地改革,指出二者在土地改革的方式、对地主土地的处理手段、根本目的的不同之处(12分),并谈谈台湾土地改革对我们的启示(3分)。

24.(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白城县岭下、胜利、建政三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单位:

户)

雇户

贫农

中农

富农

新富农

地主

其他

1948年

83

197

116

18

0

27

2

1953年

3

74

355

0

4

0

7

——李立志《变迁与重建:

1949~1956年的中国社会》

材料二1953年2月,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

“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资料室:

《农村政策文件选编》

材料三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现行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显得很不适应。

宪法已明确规定在农村建立乡政府,政社必须相应分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1983年)

(1)运用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材料一中反映的农村阶级结构发生变动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1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953年时的农村状况与国家工业化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

(3分)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

(2分)

(3)材料三中提到的“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具体是指什么?

(1分)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它为什么不适应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2分)当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1分)

(4)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2分)

25.(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写历史小论文,列提纲是一项重要的技能。

某同学在阅读课文及相关史料后,拟了一份有关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小论文提纲,请你帮他完成空缺的部分。

26.(36分)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说“股份制是一种符合商品经济发展的企业组织形式”。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02年,(荷兰)共和国大议长奥登巴恩维尔特在一次家宴中流露出对当时荷兰像一盘散沙结构的大量中小远洋贸易公司各自为战(相互竞争)情况的担忧,在座的冯纳德尔遂马上提出:

可以成立一家国家主持的超大型合作公司,对整个荷兰的远洋贸易领域企业和资源进行整合。

……经过初步设计,这家公司被命名为东印度公司。

……每个荷兰国民只要花50盾,就可以购买一股东印度公司的股票,成为这家国有企业的股东。

(公司)口号:

让东印度公司给你们去赚取全世界的超额财富吧。

——翟山鹰《股份制公司和股票交易市场的真实来历》

材料二诺贝尔公司正在同那些受到它的利润吸引而开始制造新的改动型号炸药的外部企业,进行着尖锐的竞争战斗。

不久,诺贝尔的一些工厂之间,也出现不体面的竞争,它们自己相互掠夺仍然处于自由状态的市场,特别是那些国内生产尚未开始的欧洲以外的国家。

这意味着在1873年至1885年间,诺贝尔在巴布的鼓励和支持下,要不断试图在相互冲突的利益之间,取得合作与妥协,……尽量保护和协调利益的努力,导致于1886年组成了英德和拉丁两家全面的托拉斯公司(注:

托拉斯是垄断组织的一种形式)。

——埃里克·伯根格伦《诺贝尔传·第十五章国际托拉斯的组成》

材料三1984年,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即可以公开发行股票募集社会资金的股份制企业。

颇具戏剧性的是,及至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标志着中国股票市场开始登堂入室,大规模的股份制改革还没有进入实施阶段,真正意义上的股份有限公司还没有出现。

……1992年初,针对股份制问题的争论,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指出:

“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黄泽华《中国股份制改革三十年回眸》

材料四1997年1月,第三次中国工业普查结果出炉,国有工业的负债总额已占到所有制权益的1.92倍,整个国有企业集团已处在资不抵债的境地。

……国有企业何去何从?

1997年9月12日,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

“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

——苏静《国企股份制改革:

风雨30年》

(1)据材料一指出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的目的,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该公司的特征。

(8分)

(2)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相比,材料二中诺贝尔的两家托拉斯公司有何经营优势?

联系所学知识,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角度分析垄断组织的实质及其出现的原因、积极作用。

(12分)

(3)据材料三、四,归纳中国国企股份制改革进程中的特点。

如何理解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针对股份制所说的“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10分)

(4)党十五大报告中提出,股份制“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

据此,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股份制的历史认识。

(6分)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图是由厉以宁主编、1991年出版的《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的部分目录,该书的主题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目录

第一章经济改革战略探讨--------------------------孟晓苏

第二章企业改革——经济改革的主线-----------厉以宁

第三章从企业承包制向股份制的转变-----------厉以宁

第四章国有资产的管理-----------------------------厉以宁

第五章企业集团发展途-----------------------------李源朝

第六章以增加科技投入的方式促进市场繁荣--厉以宁

第七章-------------------------------------------李克强

第八章--------------------------------------------厉以宁

结束语:

---------------------------------------------厉以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续写一条建议目录,并说明理由。

(12分)(所提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28.(26分)家庭是社会中最古老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深受社会变迁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贾谊认为秦朝之所以灭亡,乃在于商鞅变法仁义不施,风俗败坏。

他举例说:

商鞅变法使得商人的儿子长大了就分家产自立门户,穷人的儿子长大了就被招赘住到岳家。

——整理自《汉书·贾谊传》。

材料二社会学家费孝通对我国某地农村1936年和1981年的家庭类型作了调查,结果如下:

注:

核心家庭是指一对夫妻和其未婚的子女所构成的生活单位;联合家庭指儿女成婚好继续和父母在一起生活:

单亲家庭指配偶中有一方死亡或者离去,或是父母双亡的未婚儿女;附属家庭是核心家庭之外还包括其他成员(多为上市独立生活能力的亲属)。

(1)材料一主要涉及商鞅变法的什么措施?

结合所学客观评价该措施。

(12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该地区近代以来家庭类型的主要发展趋势,并从表现和成因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说明。

(14分)

 

答案与解析

1.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表格的解读能力。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国有企业比重下降,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比重上升,尤其是民营企业上升明显。

所以D正确;A国有企业改革从1985年已经全面铺开了;B没有改变;C表格体现不出来。

2.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准确解读能力,通过材料“没有相对应的公司可以发生商业上的关系”、“没有材料与零件供应者和推销员”由此判断该类企业应该是洋务运动中的军事工业,洋务运动为民族工业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故C正确。

3.A

【解析】从图片可以看出,1980年以前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比重在50%以上,国家投资自20世纪80年代锐减,主要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有关,具体原因有①国有企业改革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因此选择A。

③④不符合题意,排除。

4.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与教材知识联系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材料的描述A的表述与题干相反所以错误;B只能反映当时也表述错误;C中表述的成反方向也表述错误,D表述的内容与题干相符,所以正确。

5.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各省都要有“军事”工业,要自己造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迫击炮、子弹、炸药”,有了这些东西,就放心了,这些现象所反映的共同的本质问题是当时的国民经济建设重点立足于战备,所以本题的答案就是D。

6.C

【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历史图表等素材,并作出准确判断和认知的能力。

根据题干图表内容分析可知,AB从题干材料中看不出来,也与史实不符;D是对题干图表信息的曲解,故排除。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家庭的规模逐渐在缩小,但不代表家庭观念就淡薄。

所以应选C。

7.A

【解析】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这一时期中国的重工业发展尤为迅速,而农业、轻工业发展速度明显不及重工业,联系1953年新中国实行“一五计划”,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选A。

BCD虽然符合这一时期新中国的历史情况,但是不是对材料中现象的最正确分析。

8.B

【解析】本题属于中等难度题。

本题为材料分析题,考查考生对历史阶段的概括辨析能力。

从题中所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是十年探索时期。

建国后由于把重工业放在首位,煤炭、钢铁、石油的发展呈上升趋势。

粮食生产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带来了危害,1958年的“三面红旗”使农业生产开始受到一定的影响,再加上苏联因素、自然因素,1959—1961出现了三年困难,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开始纠正农村中的“左”倾错误,农业生产有所恢复。

依据图中所示曲线可知其产量自1958年开始下降,1960年开始逐渐上升,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9-1961年是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由于“左”倾错误的泛滥,工农业比例失调加剧,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

由此可以判断图中曲线描述的是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

因此,正确答案为B。

9.D

【解析】从表格中1957—1960年,农业下降明显,轻工业增长缓慢,重工业增长迅猛;可知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探索时期),由于“大跃进”等经济上的“左”倾错误,使中国的经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ABC三项表述既不能准确反映表格的内容,也不符合这一时候中国经济建设的实际。

10.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图片的理解能力。

根据题干的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