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表里的生物优秀教案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317839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表里的生物优秀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部编人教版表里的生物优秀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部编人教版表里的生物优秀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部编人教版表里的生物优秀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部编人教版表里的生物优秀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表里的生物优秀教案1.docx

《部编人教版表里的生物优秀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表里的生物优秀教案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表里的生物优秀教案1.docx

部编人教版表里的生物优秀教案1

《表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品质。

2.会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印证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语文、动作、心理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意思。

教学难点

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印证自己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内容回顾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联系课题,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

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二、小组合作,理解课文

1.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2.讨论问题:

(1)“表里的生物”有什么特别之处?

(2)说说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3.交流汇报。

(预设:

“表里的生物”特别之处——在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

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

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

文中的“我”是个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

三、研读探究,精读得法

1.默读课文,请你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证明文中的“我”是个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

边找边画下来。

2.学生边找边汇报。

预设:

(1)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

(证明“我”善于观察。

(2)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证明“我”爱思考。

(3)“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

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

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

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证明“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4)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

(证明“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5)此后我就常常请求父亲把他的表打开给我看,有时父亲答应我,有时也拒绝我,这要看他高兴不高兴。

(证明“我”爱观察。

(6)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

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

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证明“我”爱思考。

(7)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

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证明“我”爱思考。

(8)我问:

“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为什么呢?

”我又问。

我继续问:

“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

”(证明“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3.总结学法:

通过刚才的汇报,我们可以从“我”的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的语句中印证“我”是一个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

(板书:

心理语言动作)

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阅读《彩色的鸟》《害怕带轮子的大屋》,分别说说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再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证明。

三、整合阅读图书中《彩色的鸟》《害怕带轮子的大屋》

1.学生默读《彩色的鸟》《害怕带轮子的大屋》,出示思考题。

思考题:

(1)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印证“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学生读后汇报。

预设:

《彩色的鸟》中的“我”是一个想法天真、做事幼稚的孩子。

证明:

我想,彩色的鸟既然没有,我就要制造彩色的鸟。

母亲能够把衣服染成蓝色、红色、绿色,我为什么不把我的麻雀也染成蓝色、红色、绿色呢?

(心理描写:

想法天真)

我就开始从笼子里把麻雀取出来一个,染一个。

有的染成蓝的,有的染成彩色,一切都按照我的心意,染完了一个,觉得比图画上画的还好看些,心里很高兴。

我自言自语地说:

“我们这里也有彩色的鸟了。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做事幼稚)

《害怕带轮子的大屋》中的“我”是一个想找妈妈但又害怕带轮子的大屋的孩子。

证明:

于是我就缠着奶奶问:

“去看妈妈的日子到了没有?

为什么规定一个月只去看那么一次?

为什么不全家搬到妈妈的海边去住?

海是海仔的?

山里人真就没份呀?

”(语言描写:

想找妈妈)

我是被它的比人还高的大轮子,和那对有时大白天也会放光的“眼睛”给吓住的。

(心理描写:

害怕带轮子的大屋)

我“哗”的一声哭将起来,同时咬字十分清楚地喊道:

“不要往回走,我要妈妈!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想找妈妈但又害怕带轮子的大屋)

3.小结:

这节课我们不仅懂得了对身边不了解的事物要有好奇心、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还学会了从文中找人物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证明人物的品质的方法。

板书设计

表里的生物

有好奇心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16、表里的生物

一、基础知识

1、词语默写

1机器2狗吠3钟楼4洪亮5街心6盲人7和谐8坚硬9清脆10嘀嗒

11柔和12单调13拦住14增添15神秘16请求17加速18拨开19呈现20齿轮

21玻璃22入神23唯恐24拒绝25小蝎子26蛰你27丑陋28恐怖29证实

30猜测31继续32蟋蟀33钵子34蝈蝈35葫芦36笼子

2、近义词:

(背诵★)

洪亮——嘹亮和谐——融洽单调——单一请求——恳求愉快——欢快猜测——猜想

3、反义词:

(背诵★)

坚硬——柔软单调——丰富美丽——丑陋保护——破坏答应——拒绝丑恶——美好

4、理解词语:

(背诵★)

【和谐】配合得适当;和睦协调。

【单调】简单重复而没有变化。

【清脆】(声音)清楚悦耳;(食物)脆而清香。

【神秘】使人摸不透的;高深莫测的。

【唯恐】只怕。

【拒绝】不接受(请求、意见或赠礼等)。

二、作者介绍(★背诵划线部分)

冯至(1905一1993)我国现代诗人,学者。

鲁迅曾称赞他是中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

1935年获得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任教于同济大学。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主要作品:

《昨日之歌》《十四行集》《山水》《伍子胥》等。

他的选集中收录了三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分别是《彩色的鸟》《表里的生物》《猫儿眼》。

三、课文主题、段意。

1、课文主题:

(背诵★)

本文讲述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的故事。

表现了童年的“我”是个天真无邪、善于观察和思考,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的孩子。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9):

写“我”小时候以为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我”猜测爸爸的手表里有个生物。

第二部分(10~19):

写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到了里面的世界,并告诉“我”里面有个小蝎子,不能动。

他的话“证实”了“我”的猜测。

第三部分(20~21):

写“我”持续很久见人就说起父亲表里的蝎子。

四、句子解析:

1、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

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因为“我”小时候没有听到过机器的声音。

听到的鸟叫、狗吠、蝉鸣、虫唱、钟声和三弦的声音都是活的生物发出的。

我认为活的东西才会有声音,死的东西不会发出声音,因此机械表发出的声音让我觉得很惊奇。

作者以儿童的眼光观察世界,以儿童的思维认识世界,充满了童真童趣。

2、我想:

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这段话对作者心理描写得非常细腻,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表里的生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渴望能够打开那块表看个究竟。

3、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

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

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我继续问:

“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

这句话写出了自己对美丽世界里有丑陋的蝎子的不理解。

之所以感到愉快,是因为“我”一直认为只有活的生物才能发出声音。

现在,父亲告诉“我”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

有一只蝎子关在表里,证实了“我”的猜测没有错。

五、问题归纳:

1、“我”好奇的是什么?

有什么发现?

答:

“我”好奇的是父亲的表秒针会走,还会发出声音。

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到了表里的世界,告诉“我”里面有个小蝎子,不能动表,他的话证实了“我”表里边有个活的生物的猜测没有错。

2、“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作者说了什么?

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说?

答:

“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作者这么说是因为“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我”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了儿童有趣的内心世界,体会到了“我”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儿童。

六、课后习题答案:

(一)默读课文,联系课题,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背诵★)

课文主要写了“我”小时候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其好奇,几次想弄清缘故。

后来父亲打开表,“我”终于看到了表里的世界,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

表现了“我”童年时代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有丰富的想象力的孩子。

(二)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再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背诵划线部分)

1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

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

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这段话是对“我”心理活动的描写。

“吓了一跳”是因为表里的生物在“我”的想象中不会是蝎子,“感到愉快”是因为弄清缘由之后,证实了“我”关于“表里有一个活的生物”的猜测,于是感到愉快和满足。

2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

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这句话是对“我”的心理描写,再次反映了儿时的“我”心中充满美妙的东西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有丰富的想象力的孩子。

这样的句子还有:

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

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

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

(三)选做

课文的结尾写道:

“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和同学交流。

示例1:

记得在我四五岁的时候,下了一场大雪,大地像是铺上了白色的地毯,踩上去软绵绵的。

我和爸爸在广场上堆了一个很大很大的雪人,给它戴上一顶时髦的帽子,按上两颗黑黑的眼睛、插上长长的鼻子,还在它的鼻子下面画上一张大大的红嘴巴。

我高兴地围着雪人唱啊、跳啊!

一直玩到天黑才回家。

第二天一起床,我就吵着要去跟雪人玩。

可是来到广场上,雪人不见了!

我急得眼泪直掉。

爸爸转了一圈,弯着腰对花坛里的冬青嘟嘟囔囔说着话。

一会儿爸爸高兴地冲我喊:

“丫头,我打听好了。

玉皇大帝昨天到广场巡视,发现我们堆得的雪人太漂亮了,就邀请他到天宫做客去了。

”我一听破涕为笑,见人就说,玉皇大帝请我堆的雪人到天宫做客去了,一直说了好久。

示例2:

那是在我五岁的时候,有一次,妈妈买回一些蔬菜,让我洗菜,我一看,哇!

妈妈买的菜真多啊!

有绿如翡翠的白菜,有紫莹莹、嫩生生的茄子,有细长细长的豆角,还有身披红外衣的西红柿……这么多的蔬菜,怎样才能很快洗完呢?

我飞快转动大脑,突然眼前一亮,一个想法诞生了——用洗衣机来洗菜。

我小心翼翼地把菜放进洗衣机里,盖上盖子,摁下开关,然后坐在洗衣机旁得意地看起书来。

好不容易,“呼呼呼”的洗衣机声终于停止了转动,我心花怒放地打开了洗衣机的盖子。

呀!

出乎我的意料:

白菜成了光杆司令,茄子千疮百孔,西红柿早已无影无踪……见此情景,我吓出了一身冷汗。

心想:

惨了,惨了,这下完蛋了,妈妈肯定会责怪我的,我该怎么办呢?

我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

最后妈妈微笑着对我说:

“你真是我的‘得力小助手’啊!

六、课外拓展:

关于探索的名言(背诵★)

◆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

——左拉

◆真正有才能的人会摸索出自己的道路。

——歌德

◆对于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来说,最不起眼的东西可以成为发现的源泉。

——格拉宁

探索怀表的过程

心情变化

1.观察猜测:

“我”看到怀表的秒针会自己走动,还听到“坚硬的表盖里还会发出清脆的声音”,于是猜测:

父亲的表里有个活的生物。

疑惑

2.相信猜测:

父亲说“只许看不许动”,让我进一步相信怀表里有一个蝉或者虫一类的生物,被父亲关在里面;

好奇

3.证实猜测:

“我”亲眼观察到表中的情形,听到父亲的话:

“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蛰你。

”证实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愉快

4.进一步猜测:

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

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疑惑

八、板书

16、表里的生物

怀表有声音心理描写

被迷住童真童趣

见人就说

16表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会写17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脆、拦”等8个生字,会写“机器、钟楼”等17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联系课文标题,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初步感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重点)

一、诗歌导入,激趣读文

1.出示现代诗《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学生自由朗读后思考哪句诗最能表达诗人的观点。

2.启发思考:

诗人小时候会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相机板书:

有好奇心爱思考)

3.导入新课:

这首诗的作者就是冯至,我们今天要学的《表里的生物》就是他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板书课文标题,学生齐读课文标题和作者)

4.过渡:

我们刚才通过诗歌对作者的童年作出的推测准确吗?

让我们走进课文来看一看。

二、联系课题,理清文意

1.引导学生围绕课文标题提出自己的问题。

预设:

“表里的生物”是什么?

是谁的表?

表里怎么会有生物?

2.初读课文,联系标题,理清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回顾疑问,交流答案。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我探究了什么问题”“我是怎么探究的”,尝试联系这些答案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圈画关键词,理清文章脉络。

①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表示时间的词。

预设:

这些词有“小时候、一天、许多天、此后、后来”。

②启发思考:

随着时间的变化,“我”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默读课文,圈画出关键词。

预设:

好奇——痛苦——高兴——愉快。

(3)引导概括:

结合这一系列的变化,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自主识字,组内交流。

(1)组内成员一人一个自然段轮流读课文,相互纠正,把字音读准。

(2)读生字并组词,交流易错字的书写要点。

(3)小组展示汇报,教师相机明确字音字形。

①字音方面:

注意读准拟声词“嘀嗒”。

②字形方面:

注意“蟋蟀”的书写,特别是“蟀”右边“率”的书写,笔顺要正确。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简单总结“我”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小结:

看来我们的推测很准确啊,冯至小时候真是一个有好奇心、爱思考的孩子。

大家是从课文的哪些语句感受到的?

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能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难点)

一、品读文句,交流感受

1.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过渡:

上节课大家读冯至的《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时就猜测到作者是一个有好奇心、爱思考的孩子,读过课文后就更坚信了自己的猜测。

大家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感受到的?

我们来交流一下。

预设1:

从“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我想:

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不许小孩子动”这些句子里可以看出“我”特别喜欢思考。

预设2:

从“蝎子是多么丑恶……一个活的生物”这句话中也可以看出“我”特别爱问问题。

3.提问:

大家找到的这些句子都是对“我”哪方面的描写?

4.追问:

连起来读一读这些心理描写的句子,除了能感受到“我”爱思考,还有什么发现?

预设1:

“我”每次思考都会经过推理和论证,然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预设2:

“我”是结合生活实际来思考的。

5.启发思考:

这一系列的提问之间有关联吗?

(“我”的思考是逐步推进的,即不是单一的一次思考,而是连续不断的)

6.小结:

大家不仅抓住课文中的语句来感受人物的特点,还学会了将这些语句相互关联起来进一步认识“我”的特点。

我们要继续运用这样的方法来读课文。

二、结合事例,表达观点

1.学生批画相关语句,并将它们联系起来去进一步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引导学生联系“我”的几次提问感受“我”不仅是一个爱思考的孩子,还是一个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孩子。

“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

我问:

“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为什么呢?

”我又问。

我继续问:

“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

3.引导学生从“我”的想法中感受“我”的天真烂漫——心中充满了奇特的想法。

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4.指导学生加上提示语朗读第9~16自然段,还原对话情境,体会人物内心情感,进一步感受“我”的特点。

有一回,父亲又把表打开了……“为什么呢?

”我(抬起头盯着父亲)又问。

5.引导学生抓住“我”的心理变化感受“我”内心的好奇。

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

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

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

教师相机提示:

从“一天比一天”“越……越……”“痛苦”“加速跳动”这些词或短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引导学生联系第1自然段感受“我”非常善于观察,并且能够经过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三、联系生活,体会结尾

1.引导学生理解“这样的话”。

(1)“这样的话”具体指哪句话?

(2)结合课文或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第20、21自然段的理解。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想自己是否也说过类似的话,并和同学进行交流。

(1)启发:

你在什么情况下也说过类似的话?

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预设:

小时候我看了《飞屋环游记》,我对妈妈说:

“给我很多很多气球,我也要飞到天上去。

四、总结方法,启发收获

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抓住描写人物的语句,圈画关键词,并将这些句子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全面、深入地感受到了“我”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冯至小时候是个有好奇心、爱思考、善观察的孩子,这样的品质对他今后的人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因此我们也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不断思考,从而成就自己的人生。

[板书设计]

16表里的生物

有好奇心“我”想

爱思考为什么

善观察证实

[教学反思]

手表,在现在看来就是一个极其普通的看时间的工具,可是在本文作者冯志童年的那个时候,却是珍贵至极。

上课伊始,我由现代诗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初步感受“我”的特点。

紧接着,我让学生联系课文标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抓住多条线索详细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了解大意。

在“品读文句,交流感受”环节,学生很容易就能从文章找到相关语句谈感受,但是要把这些语句联系起来去进一步认识“我”的这种思维特点是需要引导的。

这种纵观全文、前后勾连的读文章的方法也是要学习的。

在“结合事例,表达观点”环节,我让学生联系全文内容寻找具体事例,引导学生对“我”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样的阅读给了学生开放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学会在阅读过程中不但会提炼观点,还能用事实印证自己的观点,并力求清晰地表达出来,获得对人物全面而客观的认识,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