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言语理解与表达测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312000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67.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言语理解与表达测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四言语理解与表达测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四言语理解与表达测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四言语理解与表达测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四言语理解与表达测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言语理解与表达测验.docx

《四言语理解与表达测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言语理解与表达测验.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言语理解与表达测验.docx

四言语理解与表达测验

第四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测验

 

言语理解与表达测验着重考察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综合分析能力。

它以运用于工作为目的,不考专业术语,不涉及古代汉语和其他民族的语言、方言等。

它主要有四种题型:

一是词语替换。

考察应试者对语句中个别主要词语的理解,以打破理解句子“瓶颈现象”。

二是选词填空。

主要考察应试者对词语的敏感性及词义的辨别分析能力。

三是语句表达。

这是更高层次的语句理解方面的测试。

题型主要有病句判断、岐义辨析以及长句理解等。

这类题型的选句大多来自日常的报刊杂志,考察一些不难但又常常被误用、误解的盲点。

四是阅读理解。

目前一般分为两种类型:

片断阅读与文章阅读。

片断阅读一般每道题是一段话,在对题进行阅读后选取四个答案中符合对这段话的要求的一项。

文章阅读则主要侧重对短文整体的把握,其主要的考察方式是给出一篇400字以上的文章,让考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回答后面列出的几个问题。

本部分我们只对词语替换、选词填空和语句表达的练习题给出参考答案及分析,而对阅读理解则只给出答案。

因为这部分内容基本上没什么可解释的,望读者朋友理解。

一、词语替换

这种题型一般是给出一个句子,其中有一个词语下面划了一道横线,要求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来替换句中的划线部分,尽量使句子的意思保持完整。

这种题目一般都不难,所以近几年的考试很少再考。

答题方法与技巧:

这种题目中所给出的四个选项往往都与划线的词语意思差不多,因此,需要仔细琢磨才能选对。

尤其是要注意两个词不仅要意思相同,而且要词性相同,即在词语的褒贬方面、属性方面等相同、接近。

例1、近几天我们走访了几家企业,只是边走边看,并没有掌握多少信息。

A管中窥豹B司空见惯C走马观花D奔走相告

例2、他们俩既是同乡又是同学,两小无猜,在工作中配合很好,感情上也有长进。

A不分你我B同流合污C青梅竹马D形同路人

例3、一个流氓恶棍在伏法前横行乡里16年,其行径令人发指。

A骇人听闻B危言耸听C闻所未闻D绝无仅有

例4、桂林的山水真是神奇秀丽,青青的山,绿绿的水,令人陶醉。

A鬼迷心窍B不知所措C心旷神怡D心满意足

例5、他对这件事的态度闪烁其辞,受到大家的谴责。

A内容充实B含糊其辞C众口烁金D不声不响

分析:

例1、答案为C。

“边走边看”就是指所到之处都进行观察,但都不是很仔细。

比较所给出的四个词,只有C才最符合它的意思。

“管中窥豹”是指透过一点看全体的意思,“司空见惯”则是熟视无睹的意思,而“奔走相告”则与“边走边看”意思相去甚远。

例2、答案为C。

“不分你我”也有关系亲密的意思,但不如“青梅竹马”更能与“两小无猜”意思贴近。

因为二者都是指从小关系亲密,而且主要是指男女之间。

其他的词都没有这个意思,尤其是“同流合污”是一个贬义词,不能用。

例3、答案为A。

“令人发指”的意思主要是指让人感到非常气愤。

“危言耸听”是主要是指说的话有夸大其辞的意思,“闻所未闻”则是指从来没有听说过,“绝无仅有”是指从来就没有的意思。

而“骇人听闻”则不仅是指以前没听说过,更重要的是它含有让人非常震惊、气愤的意思。

例4、答案为C。

“陶醉”主要是指的一种意境,而“心满意足”强调的则主要是一种结果。

“鬼迷心窍”是一个贬义词,在词性上与“陶醉”不同。

只有“心旷神怡”才最符合题意。

例5、答案为B。

本题答案非常清楚,不再分析。

二、选词填空

这种题型是让考生从所给出的四个词或词组中选出一个来填入题中的空格内,从而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完整。

这种题型与词语替换差不多,都是要求考生对词义有非常准确地把握。

只不过选词填空中所给出的词语可能不是同义词,或者词语间的意义根本就不相关。

例1、她一连几次挑起话头,想和丈夫谈谈,可丈夫的却很冷淡。

A反应B反映C表情D外表

例2、越是没有本领的人,就越是,以为谁也比不上他。

A趾高气扬B骄傲自满C自命不凡D自以为是

分析:

例1、答案为A。

根据题意,表情、外表两个答案都不对,只能是前两个中的一个。

到底选哪一个?

“反映”主要是指把客观情况或别人的意见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而“反应”则是指有机体受到某种刺激而引起的相应的活动。

例2、答案为C。

该题的关键是要对最后的一句话的理解。

这是理解全句的核心。

如果没有后面这一句话,那么题中的四个答案都可能正确。

而加上最后的一句话,那么题中的四个答案中只有“自命不凡”才符合“谁也比不上他”的意思。

三、语句表达

这种类型的题目主要考察应试者对语气、语序、语法结构等在言语表达中所起作用的理解程度,检测应试者在语句规范、准确、简洁等方面的能力。

本部分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病句判断,二是分辨岐义,三是长句理解。

在考试中这三种题型经常出现,但比较容易回答的是第三种类型的题目。

前面两种题型的题目都不是太容易作出选择。

因此,我们主要是把前面两种题型进行详细的分析。

1、病句判断。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造成句子是病句的原因。

这主要有:

(1)词语使用不当。

就是词语在运用方面不规范。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同义词混用。

例1、人类是视觉动物,嗅觉远比视觉拙劣。

分析:

“拙劣”是一个贬义词,用在这个句子中显然不合适。

因为本句只是一个一般陈述句,对嗅觉、视觉进行比较,在感情的表达上没有好恶之分。

用一个中性词“差”即可。

例2、几位班干部就元旦晚会商议了很久,还是没有结果。

分析:

“商议”的同义词是“商量”。

该题的错误在于大词小用。

前者属于比较正规地用法,是好几个人用一定时间、在一定地方专门就某事如何计划、安排进行讨论。

而“商量”则可能没有什么地方,在操场边、教室里、甚至走廊上都可进行商量。

例3、世界强队秣马厉兵,觊觎桂冠。

分析:

该题与第一题一样,是同义词的词性用错了。

“觊觎”是个贬义词,在本句中不合适。

应换成同样意思的“力争”、“争夺”等。

第二,词性误用:

包括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等。

例1、孩子们不劳而获如此众多的压岁钱,往往会盲目地任意花销,极易养成乱花钱的嗜好。

分析:

这是名词用作动词的情况。

“花销”是一个名词,在此句中被用作了动词。

例2、老杨明确表示承包下6万亩荒山。

分析:

该题没有谓语。

主要原因是动词“承包”被副词“承包下”替换了。

例3、这一桩桩税务案件,难道不值得人们冷静头脑好好深思一番吗?

分析:

该题中的词语“冷静头脑”,应该是动宾结构,但“冷静”却是一个形容词,因此,该题的错误在于将形容词当作动词使用了。

第三,虚词错用:

如用作副词、介词等。

例1、我希望你对周围的同事不必乱猜疑。

分析:

这是把虚词用作了副词。

“不必”在此应换做“不要”。

例2、老师甚至将学生罚站、罚做作业。

分析:

这里把虚词用作介词。

应把“将”换成“让”。

第四,代词使用不当。

例1、几次投篮不中,他的心情是什么呢?

分析:

平常我们一般不说“是什么心情”?

而是说“是什么样的心情”,这里就是把代词“什么样”使用错了。

例2、从A地到B地5公里,从B地到C地6公里,这段距离并不远。

分析:

“这段距离”是指哪一段?

是从“A地到B地”,还是“从B地到C地”,还是“从A地到C地”?

五是数量词使用不当。

如二、俩、两等用错。

例1、他交出了钱物6万多元。

分析:

“钱”可以用6万多元来表示,而“物”怎能用“6万多元”表示?

物只能论件数、个数等,其价值才能用“元”。

例2、许多职业老手,他们同时又是一个天涯浪子。

分析:

文中的“许多”与“一个”是个矛盾的说法。

例3、团长是一个大约三十岁上下的干部。

分析:

说话的人对团长的年龄不是很清楚,只是在猜测。

既然有了“大约”,那就没有必要再用“上下”,因为二者的意思是一样的。

这样用,到底是“团长大约30岁上”呢?

还是“30岁下”呢?

第六,介词使用不当。

例1、现在的中关村,在向现代化的大道上迈进。

分析:

该题介词使用错误。

应将后一句改为“在现代化的大道上迈进”或“正在向现代化的大道迈进”。

按照文中的说法,中关村到底是迈进还是没迈进现代化的大道?

例2、小明恭恭敬敬地跟吴老师敬了个礼。

分析:

将文中的“跟”改为“对”或“给”、“向”都可。

这也属于介词使用不当。

“跟”不属于介词,这可能属于一种地方语言的表达方法。

第七,连词使用不当。

例1、一个人有没有用,和容貌无关。

反之,长得不漂亮可能真有好处。

分析:

文中“反之”用错了。

前一句和后一句之间并没有转折关系。

例2、学海无涯,然而必须以苦作舟。

分析:

文中“然而”用错了。

前一句和后一句之间并没有转折关系,二者应该是一种因果关系。

例3、那些做法,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就是在扼杀生命。

分析:

文中的“就”用错了。

没有“不管…就”的说法,而要将其改为“不管…都”的说法。

例4、之所以印象深刻,最重要的是这台晚会节目打破了以往多年的老框框。

分析:

该题实际上隐藏了主语。

该题的错误在于文中“最重要”一词用错了。

只有“之所以…,是因为”的说法,没有“之所以…,最重要”的说法。

第八,生造词。

主要有生造名词、生造动词、生造形容词等

例1、途中遇到夫方迎亲喜车时,并由夫方一人将妇方驾车马鞭接过,俗称“接鞭”。

分析:

这是一个生造名词的例子。

没有“夫方”、“妇方”之说,只有“男方”、“女方”之说。

婚还没结,哪来“夫”、“妇”之名?

例2、诗人但丁7岁时给阿特丽作恋诗,大学者康德7岁时就登上了教坛。

分析:

这也属于生造名词的错误。

应将“恋诗”、“教坛”分别改为“情诗”、“讲坛”。

例3、他被人们誉称为“草原雄鹰”。

分析:

这是生造动词的例子。

只有“称誉”的说法,没有“誉称”的说法。

例4、他身体康壮,象头牛一样。

分析:

这是生造形容词的例子。

可以将“康壮”改为“健康”、“强壮”等。

第九,成语误用。

例题:

他出狱后仍不思悔改,竟又和一个盗窃犯同心同德,半年内偷了三辆车。

分析:

通过句子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句子中应该用贬义词。

而“同心同德”却是一个褒义词,用在这里显然不恰当。

要将其换成“狼狈为奸”。

(2)搭配不当。

是指句子中的各成份之间没有搭配好。

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主谓搭配不当。

例1、他的足迹走遍了香山。

分析:

“足迹”怎么会“走”呢?

这属于主语和谓语搭配上出现了问题。

例2、读了本书,一个有朝气、善思考、还有点顽皮的青年就会出现在眼前。

分析:

“出现在眼前”的怎么能是“青年”?

只能是“青年的形象”。

第二,动宾搭配不当。

例1、有位心理学家对智力作了这样的定义。

分析:

“定义”不能用“作”而只能用“下”来作其动词。

例2、养鸡三载,他已经积蓄了一些经验。

分析:

“经验”不是“金钱”,不能“积蓄”,而只能是“积累”。

第三,主宾搭配不当。

例1、各项工作又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分析:

本句中,“工作”是主语。

“提高”是宾语。

主宾搭配不当。

应将“提高”改为“改善”。

例2、今年麦子的收成是几年来麦子收成最好的一年。

分析:

将该句的主谓宾语都挑出来,将句子压缩,可得到新的句子:

“收成是一年”。

此句中主语和谓语明显不搭配。

第四,谓语与补语搭配不当。

例题:

记者看到不时有行人走过和驶过的车辆。

分析:

这句话中的问题出现在“行人走过和驶过的车辆”上。

这两个并列结构的宾语中结构不同。

在该句的第一句话中,“行人走过”中的“行人”是整个句子的宾语,而“走过”是“行人”的补语,是一个“主谓结构”的宾语。

后一句话应与此句话结构相同,但是题中后一句话却是一个带定语的宾语。

因此,应将此句话改为“行人走过和车辆驶过”或“走过的行人和驶过的车辆”。

(3)成份残缺。

第一,缺主语。

例题:

我们主张这种相对集中一段学习的方法,对学习有很大好处。

分析:

通观这句话,其主语应该是“方法”,但由于“方法”在第一句话中作为宾语出现,而第二句话是对第一句话的补充,因此,其主语变成了“我们”,使整个句子出现了没有主语的情况。

可将此句话中的“对”前加“这”,也可将“我们主张”去掉。

第二,缺谓语。

例1、一天,老王在去炮兵阵地的路上,突然有一个打扮成采猪草模样的人迎面向他走来。

分析:

该句话的主语是“老王”,可是他干什么呢?

没有交待清楚。

说他“去炮兵阵地”?

可是文中只是把“去炮兵阵地”当作一个介词短语“在…路上”的一部分内容,因此,这不是老王干的主要事情。

而后面又没有动词,因此,此句话缺谓语。

应在“突然”后面加上“发现”一词。

例2、这年八月,一封从日本的航空信飞进了神农架。

分析:

该题也是缺动词。

应在“日本”后面加上“发出”。

第三,缺修饰语。

例题:

其中有一件事使我记忆犹新。

分析:

该题应在“我”后加“至今”。

(4)语序不当。

一是不合事理逻辑。

例题:

如果真的菩萨能保佑我们,还要我们的努力干什么?

分析:

难道菩萨还有真假之分?

应将其移到“真的”前面。

二是找错主人。

例1、这是三位心理学家进行智力测验在各个年龄阶段的不同结果。

分析:

这实际上是句子的顺序出现了问题,从而导致主语找错了主人。

应将“在各个年龄阶段”移到“进行”之前。

例2、设置在公共场所的痰盂,往往在清洗的时候使清扫人员无从下手。

分析:

问题与上题相同,应将“在清洗的时候”移到“清扫人员”后面。

三是不合语言习惯。

例1、可以预见,他们当中一定会有许多人将来会成为专家。

分析:

有了预见,何必再加“将来”?

例2、为了使牛奶中的营养充分被人体吸收,最好在喝牛奶前先吃一点东西。

分析:

“充分”是用来修饰“吸收”的,因此应往后挪位置。

第四,其他语序问题。

例1:

他在困难面前格外显得坚强。

分析:

将“格外”移到“显得”后面。

例2、我们顺利地按照他画的图找到了那个地方。

分析:

将“顺利地”移到“找到”之前。

(5)成份多余。

第一,主要成份多余。

例1、这样就有资格保送免试升入大学。

分析:

“保送”即可“免试”,何必重复?

例2、它使我自强、自力,内心充满憧憬和渴望。

分析:

“憧憬”包含了“渴望”,而且比“渴望”表达的心情更迫切,何必再加上“渴望”二字?

二是修饰成份多余。

例1、所有历经千险来到这儿的所有的人……

分析:

两个“所有”重复多余,保留一个即可。

例2、此案的侦查工作受到了不应有的干扰。

分析:

只要是对案件侦查工作的“干扰”,都是“不应有的”。

三是其他成份多余。

例1、临睡觉时,林红脱下穿在身上的一件毛背心递给林道静。

分析:

“脱下”某物,该物一定是“穿在身上”的,何必多此一举?

例2、他使劲用脚蹬着自行车前进。

分析:

此题与上题错误一致。

不再分析。

(6)句式杂糅。

第一,两句混杂。

例1、今天,这张小报和大家出版见面了。

分析:

作者想表达的本来是:

“这张小报出版了,和大家见面了”,可是他既想把意思表达清楚,又想用一句话来表达,因此就出现了这样的表达方式。

例2、据市统计局日前发布的统计数字表明……

分析:

“据”就已经包含了“根据”、“依据”的意思,没有必要再加上“表明”。

二者有一即可。

例3、穿着燕尾服和艳丽舞裙的男士、女士们,双双起舞。

分析:

到底谁穿着什么衣服?

生活告诉我们:

男士、女士应分别穿燕尾服、舞裙,可是象这样的例子,将其放在同一句话中则显得不伦不类,不知道他们到底是如何穿的。

第二,前后牵连。

例1、丈夫放下电话就告诉她得出去一趟。

分析:

这实际上把应该分两句话来表达的意思放在一句话里了。

应将其改为“丈夫放下电话就告诉她,他(她)得出去一趟。

例2、一定要欣赏音乐是获得美感的途径。

分析:

这实际上把应该分两句话来表达的意思放在一句话里了。

应将其改为“一定要欣赏音乐,这是获得美感的途径”,或改为“欣赏音乐是获得美感的途径”。

(7)修辞不当。

第一,比喻不当。

例1、伞,我的老师,我的战友,我又撑开你,让我们一起投身到那急风暴雨中去吧。

分析:

在此句中把“伞”比做“我的老师,我的战友”显然不合适。

“老师”和“战友”中哪一个能“撑开”?

例2、他经常对队员讲,要象发疯一样热爱自己的事业。

分析:

比喻“热爱事业”岂能用“发疯一样”?

第二,对偶失调。

例题:

处处为人民满面春风迎顾客,时时想群众热情周到暖人心。

分析:

这是一幅对联性质的话。

这种话要求是各部分都要对仗工整。

本句中的“热情周到”与“满面春风”相对,但二者的句法结构不对应。

“热情周到”是一联合结构的词组,而“满面春风”则是一主谓结构的词组。

第三,重复多余。

例1:

学校里出现了从来没有的空前的学习热潮。

分析:

“空前”即为“从来没有”。

二者取其一即可。

例2、孔府内的大雄宝殿,最近修复完工。

分析:

“修复”已经包含“完工”的意思,没有必要再加上“完工”二字。

例3、不要用谎言给别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分析:

谎言给别人造成的痛苦都是不必要的。

因此,应将“不必要的”去掉。

(8)逻辑问题。

例1、在民间药农的眼里……

分析:

药农就是在民间,没有官方药农。

例2、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只有认真读书,刻苦实践,才能保证不变。

分析:

这是偷换了概念。

文中出现了两个“不变”。

前一个“不变”是指不变化,可以往好的方向变,也可以往坏的方向变,而后面一个“不变”则专指“变坏”。

例3、争取长寿,但也不怕死,这个态度也许是可能的。

分析:

这属于判断失实的问题。

“争取长寿,但也不怕死”是一个人的正确的态度,不存在“也许”不也许的问题。

例4、晚上,远远望去,整个大楼漆黑一片,只有一个房间还亮着灯。

分析:

该题属于量项使用不当。

既然大楼漆黑一片,怎么会有“一个房间还亮着灯”?

例5、从这样高的楼上跳下去,难免不出问题。

分析:

该题属于误用否定。

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肯定会出问题”。

“难免”是一肯定词,而在这里作者把它却当作否定词用了。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病句判断的解题方法。

这主要有以下五种方法:

一是语感审读法。

就是在审读过程中,从感性上察觉语句的毛病,即按习惯的说法看是否别扭。

如果别扭就再进行分析比较,明辨原因,加以修改。

如:

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

这个句子第一部分中的“不管……都极端不利”显然不合习惯,正确的说法是“不管……多么不利”、“尽管……非常不利”。

二是紧缩法。

就是运用语法分析的手段,先将句子中的附加成份(如定语、状语、补语等)去掉,紧缩出主干,检查主干是否有毛病。

如果主干没问题,再检查局部,看看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修饰语内部是否有毛病。

如:

过去几万名地质队员经过数十年才能做到的事情,资源卫星几天内即可完成。

用紧缩法来分析此句子,这个句子的主干是“事情完成”。

在日常的正确用语中,事情不能说“完成”,而是“做完”,因此这里犯了搭配不当的错误。

三是造句类比法。

对于一些一时看不出是否有问题的句子,可仿照原句子的结构造一个日常用的句子,经过比较,问题可能就清楚了。

如:

这个经验值得文教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视。

原句结构复杂,我们可以用第二种方法将其压缩为“这值得……的重视”。

如果到此还看不出问题,那么就造一个类似的句子:

“这值得……的学习”,“这值得……的参观”。

这几个句子与日常说法相比,多了一个字“的”。

因此,原句中要将“老师的重视”中的“的”去掉。

四是逻辑意义比较法。

就是用逻辑手段,从概念使用、判断、推理等方面考虑是否得当,语句的顺序、句子间的关系是否合适。

如:

该市有人不择手段地仿造伪劣产品。

分析:

“伪劣产品”还用“仿造”?

从逻辑上显然讲不通,是不合理的。

2、分辨岐义

这种题目一般是给出四句话,让考生找出有岐义的一句或找出没有岐义的一句。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造成句子岐义的原因。

这主要是:

(1)一词多义造成句子意思不明确。

汉语中,有些单词或词组有多种含义,组成句子后往往会让人有不同的理解。

例1、他已经走了一个多小时了。

分析:

这句话中的“走”字既可当作“行走”讲,也可当作“离开”讲,因此,这句话就产生了岐义:

到底是他离开这里一个多小时了,还是走路走了一个多小时了?

例2、我整天忙着上课。

分析:

此句中的“上课”有岐义:

是去讲课还是去听课?

例3、他一天就写了二篇文章。

分析:

这句话中的“就”可以表示“用不了多长时间”,也可以表示“只”、“仅”的意思。

如果表示前者,则是说他写得快;如果是后者,则含有批评他的意思,认为他的能力差。

(2)句法结构不固定。

例1、领导群众要注意些什么,在文件上边写得清清楚楚。

分析:

这句话中的“领导群众”有两种结构关系:

一是领导者领导群众,二是领导和群众。

到底指哪一个?

句子中并没有明确体现。

例2、在山大的图书馆

分析:

是指一个图书馆在山大?

还是某种东西在山大的图书馆?

不得而知。

例3、学习文件

分析:

是指文件是用来学习的,还是学习某一份文件?

(3)词语间关系不同,导致施事方和受事方不明确。

例1、关心的是她的母亲

这句话可以理解成别人关心她的母亲,也可以理解成有一个人在关心某事、某人,这个人是她的母亲。

例2、鸡不吃了

分析:

到底是某人不吃鸡了,还是鸡不吃某种东西了?

例3、小马的问题

分析:

是指一个人姓马,他提出的问题,还是这个人本身的问题,还是一个马的问题?

(4)层次难以区分。

一句话的前后层次上不明确导致岐义。

例1、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下了雨。

分析:

到底是哪里下了雨?

是江苏省全部和浙江省的部分地区,还是江苏省的部分地区和浙江省的部分地区?

例2、通知说让李乡长15日前去汇报工作。

分析:

李乡长到底是什么时间去汇报工作?

是15日那天去,还是15日以前去?

(5)指代不明。

例1、在今天的大会上,系领导又表扬了自己。

分析:

这句话中的“自己”是指谁?

是领导,还是写这句话的人?

(6)词义不同或词、短语同形。

例1、我要烙饼。

分析:

句中的“烙饼”是一个词短语同形的情况。

它既可指烙张饼,也可指几张烙饼。

(7)定语和中心词间领属关系不确定。

例1、我们要重视古代医学研究。

分析:

这句话可以理解成我们要重视古代的医学研究,也可理解成我们要重视对古代医学的研究。

例2、我家里保存着毛泽东的许多照片。

分析: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我家里保存着许多照片,这些照片是毛泽东的照片。

也可理解为我家里保存着许多毛泽东放在我家里的照片。

其次,我们看一下如何辨析有岐义的句子?

方法主要有:

一是增加或者变换词语。

例题:

我营一连发起三次进攻。

分析:

可以在“一连”前加上“第”,或把“一连”换成“连续”。

二是利用上下文。

例1:

我看到你那年才六岁。

分析:

到底谁六岁?

可假设联系上下文,既可指作者才六岁,也可指“你”才六岁。

例2、他走了一个钟头了。

分析:

这句话我们分析过,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可联系上下文,加上“还没到那儿”,就明白了。

三是变换方式。

例题:

关心自己的孩子

分析:

可将此句子变换成:

“这个孩子关心自己”或“有人关心自己的孩子”。

四是加标点。

例题:

有的作品写年轻的妻子死了丈夫发誓不再结婚。

分析:

到底谁发誓不再结婚?

在“妻子”后加上标点“,”,即明白了。

五是标明重音或停顿。

例题:

农村中小学教师

分析:

在“中”前或后标明重音,表示的意思分别“农村的中小学教师”和“农村中的小学教师”。

六是句子功能的辨别。

例题:

准备了两年的粮食全吃光了。

分析:

到底这些粮食是“准备了两年”还是“准备吃两年”?

这实际上是粮食的功能问题。

七是对句子语序进行重排。

例题:

这个人谁也不认识。

分析:

到底是“这个人对谁也不认识”还是“谁也不认识这个人”?

把句子的语序重排一下,就可明白。

另外,还有一点特别要注意的是:

句子中如果有连词或数量词,往往在这方面要特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