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朱店中学第一学期第一次历史月考考试试题无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311994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7.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朱店中学第一学期第一次历史月考考试试题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朱店中学第一学期第一次历史月考考试试题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朱店中学第一学期第一次历史月考考试试题无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朱店中学第一学期第一次历史月考考试试题无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朱店中学第一学期第一次历史月考考试试题无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朱店中学第一学期第一次历史月考考试试题无答案.docx

《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朱店中学第一学期第一次历史月考考试试题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朱店中学第一学期第一次历史月考考试试题无答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朱店中学第一学期第一次历史月考考试试题无答案.docx

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朱店中学第一学期第一次历史月考考试试题无答案

朱店中学2019——2020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历史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革命”是指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B.世袭制度确立C.分封制度形成D.禅让制度确立

2.“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关于周人的“维新”,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建立中央集权制②实行分封制③确立礼制④首创王位世袭制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

3.对“法令出一”的理解,正确的是

A.国家法令制度由中央制定B.法令的颁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C.皇帝集行政、司法和军事于一身D.出于统一货币、度量衡的需要,国家颁布法律

4.商朝在地方封的官职有

A.侯、伯B.相、卿士C.卜、祝D.师、相

5.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初三省的职能是

A.尚书省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B.中书省决策,尚书省和门下省执行

C.门下省决策,尚书省和中书省执行D.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

6.古代皇帝诏书中常常出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字样,“皇帝”的称谓最早出现在

A.夏朝B.春秋时期C.秦朝D.西汉

7.秦朝建立的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制度是

A.王位世袭制B.分封制C.中央集权制D.宗法制

8.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用:

“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这反映出在皇帝制度下

A.皇帝处理一切事务B.皇帝独尊C.三公九卿形同虚设D.皇权至高无上

9.《史记》记载:

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

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

材料反映了

A.禅让制开始出现B.世袭制开始代替禅让制

C.分封制开始出现D.分封制开始代替禅让制

10.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作为自己的称号。

其主观目的是

A.炫耀文治武功B.树立专制权威C.寻求暴政依D.宣扬君权神授

11.《元史·百官志七》记载:

“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

”这表明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中央直接控制地方行政B.地方分权,机构相互牵制

C.中央对地方实行多渠道、多层次管理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

12.在汉语中,“鼎”可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其形成至少应追潮到

A.原始社会B.商周时期C.春秋战国D.秦汉时期

13.以下各个措施中属于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

①宋朝设参知政事②郡县制③元代在云南设置云南行省

④明太祖废除丞相⑤清朝军机处设置

A.①③⑤B.①②③C.④⑤D.②③

14.下列对西周政治制度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A.卿大夫由周王分封B.诸侯可能不是王族

C.周王处于天下共主地位D.士的地位由嫡长子继承

15.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皇帝信玺右丞相印御史丞印南郡侯印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6.“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

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

”这段话

①全面肯定秦朝的专制统治②认为秦朝实行专制统治是时势所需

③肯定了秦统一全国的功绩④认为专制统治有利于巩固秦的统一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7.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

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扩大民主权利

C.防止宰相权重难控D.完善中央集权

18.元朝行省制度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奠定了后代行政区域划分的基础B.扩大了元朝的政治版图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D.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19.从下面的漫画作品中,能够显示的关于秦朝的历史信息是

①实现国家统一②确立君主专制体制③开始废除井田制度④建立三公九卿体制

A.①②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0.春秋时期,养士之风兴起,但往往被时人指责是私心膨胀、不忠谋逆的行为;战国时期,养士成为卿大夫竞相标榜的时髦风气,形成了“士无常君,国无定臣”的观念。

这一变化说明,战国时期

A.儒家学说不受诸侯重视B.宗法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C.政治动乱导致人才稀缺D.士族门阀势力开始兴起

21.有学者认为:

“极端中央集权并不是古代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最佳模式。

最理想的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应该是,既能保证中央政府有足够的力量统治好全国,又能保障地方有适度的权力建设好地方。

”最为符合这一看法的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D.行省制

22.《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据此,秦朝实行了

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世袭制

23.下图为《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圈分布图》,对该图解读最合理的是

A.文化地域性导致这一时期政治分裂B.中国文化发展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

C.地理阻隔导致文化圈之间相互隔绝D.中原文化一直领先于其他地域文化

24.元朝划分行政区体现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

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岭南,直到今广西。

元政府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A.扩大统治区域B.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C.加强专制皇权D.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

25.某同学在研究下列两幅图片后,对该阶段中国古代社会的变化特征得出一些感悟,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②从世袭到任命③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④从分裂到统一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6.(2分)读古今“封建”概念之异同表:

表中空白处可填入

性质

含义

相对的概念

古代的“封建”

政治名词

郡县制

现代的“封建”

经济及社会形态名词

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名称(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A.分封制B.封建社会C.宗法制D.内阁制

27.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

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专制主义的不断加强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D.中央对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

28.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要向尚书省汇报;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要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

这一变化反映了

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B.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

29.秦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是岭南历史上第一次划分行政区。

赵佗任南海郡郡尉,任嚣任龙川县县令。

赵佗、任嚣

A.定期朝觐秦始皇B.主要负责将地方财政运送中央

C.按受秦始皇任命D.协助秦始皇处理中央政务

30.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文人和谋士多为自由职业者,他们往往浪迹于各诸侯国,主动或者被动寻找国君出卖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形成了“士无长君,国无定臣”的局面,这说明

A.宗法分封制走向崩溃瓦解B.军功成为各国授爵的依据

C.贵族世卿世禄特权被打破D.君主集权意识的初步产生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简答题(共10分)

31.(5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贡献,请回答以下有关中国选官制度的问题。

(1)汉朝主要采用了什么选官制度?

其用人标准及选拔方式分别是什么?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发生怎样的变化?

(3)隋唐以后,又采取了什么选官制度?

其用人标准与选拔方式又有何不同?

32.(5分)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完善和加强,反映出封建专制统治加强的轨迹。

中国古代封建帝王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

请回答:

(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和本质是什么?

(2)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两对基本矛盾?

其发展趋势怎样?

三、材料分析题(共30分,每题10分)

33.(10分)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臣愚以为使者诸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

”其中要求地方郡国每年推举二人。

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

或以货贿自通,或以计协登进。

……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慢主惘时,实为乱源。

材料三此种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的地主们打开了通过考试入仕的途径。

因而各地地主特别是过去的寒门,商人地主等……也取得了高官厚禄,参与政权。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历史上选拔人才的什么制度?

在此前的奴隶制时代我国主要采用的选官制度是什么?

(2)材料二描述的又是哪种选官制度?

它主要盛行于哪一历史时期?

(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制度?

它产生于什么时期?

34.(10分)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丞相(王)绾等言:

“诸侯初破,燕,齐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

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始皇下议其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李斯议曰:

“周文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敌,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是易制。

天下无异议,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王绾主张实行什么制度?

这种制度有何弊端?

(2)根据材料,李斯又主张实行什么制度?

这种制度有何特征?

(3)如果你是秦始皇,你会采纳谁的建议?

你的理由是什么?

35.(10分)历史上对于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优劣,看法不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别子(嫡长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

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

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

——《礼记·大传》

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天下之道……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

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

……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四秦人任智力以自雄,收万方以自私,敢于变百圣之大法,自速其年世,以遗生民气运世世无穷之大祸,祖龙(秦始皇)之罪上通于天矣!

——颜元《习斋四存编》

(1)据材料一,指出材料所说的制度对维护周天子权威有何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李斯和柳宗元的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秦到唐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他们的观点。

(3)据材料四,分析颜元反对郡县制的理由。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中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看法产生较大差异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