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克和千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311196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64.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单元克和千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第六单元克和千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第六单元克和千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第六单元克和千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第六单元克和千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单元克和千克.docx

《第六单元克和千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单元克和千克.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单元克和千克.docx

第六单元克和千克

第六单元克和千克

第一课时克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的:

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初步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

教学重点:

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

教学难点:

认识1克有多重。

教具、学具准备:

天平(自制天平)、两个苹果、一个梨(两个苹果一样重,梨比苹果重些.)一个2分币、一些黄豆、15个图钉.学生每人准备一个2分币.

教学过程:

一、新课

1、让学生左手上放一本语文教科书,右手上放一本数学教科书,掂一掂。

再提问:

“哪本书重一些?

2、教师出示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结构,指出天平可以用来比较物品的轻重和称物品的重量,并说明使用天平的方法。

3、教师指出:

当指针在标尺中间时,天平两端平衡,表示两个苹果重量相等。

4、教师指出:

天平还可以用来称物品的重量.拿出一个2分币,提问:

“这个2分币有多重?

”说明表示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的大小一般用克做单位。

1克有多重?

向学生介绍1克的砝码.并说明用天平称物品重量时需要用砝码.一般左边盘内放置所称的东西,右边盘内放置砝码。

5、教师将一个2分币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边盘内,让学生观察天平上指针的情况。

提问:

“你们发现了什么?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后指出,指针指在标尺中间,天平平衡,表示这个二分币与1克砝码同样重。

让学生拿出自己的2分币,用手掂一掂。

6、教师从天平左边的盘子里取出2分币,然后放入黄豆,直至天平上的指针指在标尺的中间,天平平衡。

请一个学生来数一数1克黄豆有多少粒,用手掂一掂。

7、教师拿出15个图钉:

“这里有15个图钉,我们来看一看,它们有多重。

接着把10克图钉让学生分组顺次传递,用手掂一掂。

教师按照称图钉的方法,称1枝粉笔、1本数学教科书、1瓶墨水、1把小刀,也可称其它物品,如乒乓球、铅笔等.有些物品称完之后,仍让学生掂一掂,如数学教科书。

二、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重量单位“克”。

知道了用天平称物品的方法,还亲自掂一掂1克物品的实际重量。

三、课堂练习

做练习十一的第2、3题。

学生做第3题时,要提示学生:

式题中有单位名称的,得数也应写单位名称。

四、实践作业

练习十一的第1题。

让学生向家长或售货员了解题中物品的重量后把得数填在()里。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千克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的:

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学重点:

建立1千克重量的观念,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建立1千克重量的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2袋精盐、苹果或枣等、一些沙子(重量均超过1千克)、几个塑料袋、重1千克的一大袋洗衣粉。

再准备一台案秤。

学生准备一塑料袋米(大约1千克)。

教学过程:

一、新课

1、教师:

我们已经学习了克这个重量单位,克主要是用来称一些重量比较轻的物品.称一般物品的重量,常用千克做单位。

教师提问:

1千克是多少克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出:

l千克=1000克

2、教师进一步拿出1袋精盐,并说:

我手里拿的是一袋精盐,它重500克.再拿出一袋精盐,同时说:

2袋精盐正好是1千克。

然后教师摆出案秤,并提问:

同学们见过这种秤吗?

它叫什么秤?

教师指出这种秤叫案秤,也叫台秤。

教师把游标对准1千克,然后一边往秤盘里放苹果,一边让学生注意看秤杆抬起来没有,称好后,说明这些苹果是1千克。

让学生数一数这些苹果一共有几个。

3、教师让学生翻开教科书第42页,看右下的图,指出这也是一种案秤,并提问:

看这个案秤指针所指的数字,你能说出苹果的重量是多少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顺便告诉学生,这个秤最多只能称8千克的物品。

然后,教师可以让一名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称出1千克的沙子。

装在塑料袋里后用皮筋系紧。

再把课前准备好的1千克重的几种物品拿出来,说明它们的重量都是1千克,并让每一组(或几组)学生依次传递,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

4、让学生做教科书第43页上“做一做”的第2题。

5、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周围哪些物品重1千克。

二、课堂练习

1、做练习十一的第4题。

每个学生称一称自己的体重,再根据题目要求让学生把数目填在书上.通过填数,巩固重量观念.也可以让学生依次报一下自己的体重,再让学生填。

2、做练习十一的第5题。

先让学生在书上填,然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十一的第6题。

要求学生在0里填上>、<或=,有的题中两边的重量单位不同,可在做题前提醒学生注意,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4、做练习十一的第7、8题。

做第8题前先分析题目给了哪两个条件,想一想应提什么问题。

填出问题后再列式解答。

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第8题要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应该填上什么问题,为什么填这样的问题。

使学生说出知道一筐水果重30千克,又知道6个人平均分,所以可以求出每人买了多少千克,并且用除法计算。

5、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做完第8题后,可以让他们做第9*题.题中的数量关系是用图画表示出来的,看看学有余力的学生是否能从图中找出鸡、鸭、鹅的重量关系,然后求鸭和鸡的重量.教师可个别指导,不必全班订正。

三、家庭作业

“做一做”的第3题。

让学生向家长或售货员了解题中的物品重量后,把得数填在书上。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练一练

教学设计说明:

克与千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重量概念,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生活经验,在课堂设计中通过猜、掂、比、称等活动方式,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强调多种感观的参与,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概念,并了解克与千克单位间的进率。

本堂课富有很强实践性,可以充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又培养了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及小组合作等能力。

1、课前让每位学生去任选看两件物品并填好调查表;

调查表

物品名称

净含量(克、千克)

2、将全班分成8个小组,每组准备一台盘称,6-8个2分硬币,一些苹果,一盘鸡蛋,

一些黄豆,2袋盐,实验卡

(1)和试验卡

(2);

实验卡

(1)

物品的重量

物品的个数

1千克(苹果)

()个

1千克(盐)

()袋

实验卡

(2)

物品

估计的重量

称的重量

1个苹果

()克

()克

()克

()克

3、准备一架天平;

4、展示台等。

活动过程:

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千克

师:

老师这儿有两袋糖,请你们猜一猜它们是一样重还是哪一袋重一些?

师:

谁想上来掂一掂?

(找几位学生来掂一掂)

师:

刚才大家用眼睛观察得到了几种不同的结果,但通过掂一掂意见就统一了。

看来比较两件物品的轻与重光靠眼睛是不行的,我们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

那么这袋糖到底有多重呢?

你还有办法知道吗?

生1:

用秤来称。

生2:

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

师:

这个方法不错。

昨天老师请大家回去任选看两件物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你们完成了吗?

谁想上来汇报?

(找几位学生上来汇报)

师:

刚才你们所读到的“克,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重量单位。

板书:

克和千克。

二、认识秤

1、提出问题。

师:

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重量,但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比如你们桌上所摆的鸡蛋,苹果等物品,要知道它们的重量怎么办呢?

生:

可以用秤来称。

师:

对,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2、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

3、师图片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4、详细介绍盘秤的使用方法。

(图示)

(1)观察秤面,说说秤面上有些什么?

(2)介绍秤面中如何来分大格,小格,且它们各表示多少重量的克数。

(3)识秤,小组学习如何使用桌面上的盘秤。

(4)小组比赛分别称出一本数学课本,一个文具盒的重量。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师:

生活中较重的物品是用“千克”做单位的。

动手实践:

小组合作分别用盘秤称出1千克的苹果,1千克的盐,并填写好实验卡

(1)。

实验卡

(1)

物品的重量

物品的个数

1千克(苹果)

()个

1千克(盐)

()袋

(1)小组汇报填写结果。

(2)师:

每组称得的1千克的盐都是2袋,为什么1千克的苹果,每组称得的个数会不一样呢?

生:

因为苹果的大小不一样。

(3)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4)让学生感受比1千克重的重量。

师:

1千克也就是生活中常说的1公斤,在你的周围能找到比1千克还重的物品吗?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

师:

桌面上的1袋苹果,1个苹果可以用盘秤称出它们的重量,那1粒黄豆能用盘秤称出它的重量吗?

试一试吧。

师:

用什么秤才能称出1粒黄豆的重量呢?

师:

对,生活中常用天平来称较轻物品的重量,使用的单位是“克”。

2、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并且在天平上出示称1克重量的过程。

3、让生感受1克的重量。

(每人在桌上找到1个2分硬币,把它放在手指上感受它的重量)

4、举例说一说生活中重量大约是1克的物品。

5、猜一猜1克的黄豆大概有几粒?

猜后指名回答。

6、动手实践:

(1)师的桌面上陈列了一些物品,请每组任选1件猜它的重量,你们认为组内谁猜得最准就在表中填谁猜的重量。

用同样的方法猜出1个苹果的重量并填写试验卡

(2)。

实验卡

(2)

物品

估计的重量

称的重量

1个苹果

()克

()克

()克

()克

师:

想不想知道你们猜得对不对?

生:

想。

(2)师:

今天我们就到市场管理处的公平秤去称一称。

哪些小组愿意当市场管理处?

称后将结果填入试验卡

(2)中。

(3)组汇报实验结果,并比一比哪个小组猜得最准。

(4)请猜得最准的小组交流猜得经验。

五、“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1、师;“千克”与“克”是两个不同的重量的单位,大家猜一下多少个1克会是1千克呢?

生:

1000个克是1千克。

师:

满1000克我们就可以用一个比较大的重量单位“千克”来表示。

板书:

1千克=1000克

六、全课小结

七、思考

图片出示一头大象,如果用“克”或“千克”来表示这头大象的重量合适吗?

如不合适那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呢?

这个我们以后再学。

教学后记

第七单元 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一)

第一课时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一、教学内容:

p92例1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三、教具准备:

主题图

四、教学重难点:

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五、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创设情境。

师:

前些天我们学校组织去春游了,你们玩得开心吗?

生:

师:

今天光明小学的二年级学生也出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了。

(二)呈现材料,引导探究。

1、出示主题图

请你们仔细观察图中给出了什么信息?

根据信息,可以提出哪些与乘船有关的问题吗?

2、教学例1

师:

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个问题:

“二

(1)班、二

(2)班正在上船,能坐下吗?

怎样列式?

教师可以把学生不同的想法(口算方法)进行板书,从而对不同的方法可以让学生通过交流、比较,了解它们的特点,在次基础上选用适宜的方法进行计算。

师:

你们真棒!

一下子把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可小精灵也给你们带来一个问题:

“二(3)班、二(4)班合乘能坐下吗?

生: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师:

根据学生反馈,教师进行板书。

做一做:

第93页加法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怎样想的)

3、教学例2

通过例1的发展:

(1)班、二

(2)班全坐下后,船上还剩一些位置。

师:

还能上几人呢?

怎样列式?

教师根据学生几种不同的解题思路都给予肯定并板书。

师:

在这里,可爱的小精灵也问你们:

“二(3)班上一些后,还剩几人?

学生同桌讨论、交流。

4、做一做:

第93页减法算式(说说思考过程)

(三)小结:

1、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小结并出示课题: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2、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应注意什么?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p94练习十九

教学目标:

1、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2、结合题目进行各种思想教育。

教学过程:

一、提出课题。

同学们已经学习了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今天继续学习,比一比,哪些小朋友算得又对又快。

二、基本练习。

出示第一题。

教师可以先说明题意,再让学生计算。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第2、4题

a、学生独立完成并校对。

b、如果把这些算式分一分,可以分成几类?

c、同桌讨论、汇报。

得出:

不进位加法、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退位减法。

d、比较这些题目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2、实际应用的问题。

出示第3题,根据条件提出问题进行计算。

3、做5题,两个同学为一组,每人一题轮流进行练习。

四、接龙游戏:

第6题

小结: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作归纳、小结。

五、聪明题:

55+(  )=84    不进位

55+(  )=84    进位

76—(  )=44    不退位

76—(  )=44    退位

 

第三课时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重、难点:

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

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情境引入

1、学生回忆并说一说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设置情境

学校里举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环保月”活动,二

(一)班的小朋友决定以收集矿泉水瓶为这个月的主题活动。

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班活动开展的情况吧。

师:

从画面上你发现他们正在做什么呢?

(让学生仔细地观察画面,了解有的学生在收集矿泉水瓶,并打包;有的学生正在记录每周收集矿泉水瓶的情况。

二、探究算法,解决问题

(一)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笔算算法

1、提出问题

师:

他们班前两周收集的情况怎么样?

又在思考什么问题呢?

师:

“500个送一次,现在够吗?

”是什么意思?

师:

要解决“500个送一次,现在够吗?

”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第一周和第二周一共收集了多少个?

2、列出算式,思考计算方法

让学生根据数学问题,列出加法算式,老师板书算式:

180+340=

师:

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计算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师:

那么像这样的算式怎么算呢?

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方法来解答呢?

(四人小组谈论怎么算)。

3、交流讨论结果,掌握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笔算方法

先让学生充分交流各自的讨论结果,可能会有几种算法。

师:

以前我们已经学过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刚才也有小朋友提到用笔算的方法来解决,现在我们一起试着用这种方法来计算。

(回忆笔算的注意点边板书: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师:

我们以前知道当个位满十就要向十位进一,那么现在当十位满十该怎么办呢?

(让学生知道当十位满十要向百位进一。

和学生一起边说边完成板书

师:

百位上为什么是5,而不是4?

师:

谁来说一说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笔算进位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4、比较各种计算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师:

刚才我们讨论出了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你觉得哪种最好,是你最喜欢的?

师:

在以后的计算中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

5、巩固笔算方法

让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的230+540320+180

请两名学生上来板书,再全班校对。

问:

为什么320+180的百位上是5,而不是4?

(二)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笔算算法

1、提出问题

回到主题图,让学生根据主题图提出用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板书问题:

第二周比第一周多多少个?

再让学生列出算式并板书:

340-180=

2、探究解决方法,着重掌握笔算方法先让学生同桌讨论计算方法,学生反馈有以下几种可能:

(1)口算,34-18=16,340-180=160

(2)笔算,一边让学生说笔算的过程和方法一边板书:

师:

在刚才的计算过程中,当十位上4减8不够减时怎么办?

师:

为什么百位上是2减1?

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笔算减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3、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第1题的490-130240-160

讨论:

两道题在计算过程中有什么区别?

(退位与不退位的区别)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笔算减法退位时要注意什么?

(三)算法的优化,并进行巩固

1、让学生讨论哪种计算方法比较好,讨论中引导学生并突出笔算方法的优点。

2、完成做一做第2题,在学生中进行比赛,看谁能做得全对。

三、巩固练习

1、二

(1)班的小朋友们收集矿泉水瓶这个活动搞得真好,避免了环境污染,二

(2)班的小朋友们也不甘落后,把环保活动都搞到了野外,让我们乘着热气球去看看吧。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第1题,并请3名学生板书,全班校对,同桌互相检查书写格式和计算是否正确

2、练习二十第2题,

师:

(2)班的小朋友正在干什么呢?

出示植树的画面,让学生说一说画意,并提出数学问题。

再让学生列式解答问题,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3、练习二十第3题

师:

山下的小火车也忙着给他们运送小树苗呢,你能计算出来吗?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汇报时以开小火车的形式,提高他们的兴趣。

4、完成练习二十第4题,

5、小结

师: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

(揭题,板书课题)

师:

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师:

希望小朋友多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还要关注我们身边大自然的身体健康。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估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选择适当的算法。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3、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重点:

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

难点:

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师:

小朋友们,我们知道了矿泉水瓶是塑料做成的,是可回收的东西。

上节课中,我们还了解了二

(1)班在第一周和第二周回收矿泉水瓶的情况,现在我们再去看看第三周和第四周的情况。

出示例5:

收集矿泉水瓶情况

第一周180个

第二周340个

第三周192个

第四周219个

二、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师:

小朋友,从这张统计表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你能根据获得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

1、第一周和第二周一共收集了几个矿泉水瓶?

2、第二周比第一周多收集几个矿泉水瓶?

3、第三周和第四周一共收集了几个矿泉水瓶?

4、第三周比第四周少收集几个矿泉水瓶?

……

师:

老师也来提个问题:

第三周和第四周大约一共收集了几个矿泉水瓶?

师:

这个问题和你们提出的问题有什么区别?

(让学生讨论中明白这个问题不用计算,只要估算)

师: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估算(板书课题:

估算)

(二)解决问题,培养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1、讨论解决问题

师:

这个问题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92+219=)

师:

不进行计算,请你们估一估这两周大约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

2、汇报讨论结果,老师板书学生的估算过程:

(1)把192看成190,把219看承220,这样就大约收集了410个,一个少了2,一个多了1,和正确答案很接近

(2)192看成200,219也接近200,这样就大约有400个,一个少了19,一个多了8,估计出来的数会比正确答案少一些

老师肯定学生合理的估算方法,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掌握一般的估算方法,提出:

在估算时可以把数看成接近整十或整百的数。

3、补充条件,再次估算

师:

如果每收集500个送一次,那么大约再收集几个,又可以送一次了?

学生集体交流,老师板书:

(1)500-410=90(大约再收集90个就又可以送一次了。

(2)500-400=100(大约再收集100个就又可以送一次了。

4、拓展问题,巩固估算

师:

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先小组讨论数学问题,再进行全班交流,老师板书学生的问题,并组织学生解决。

(1)第一周和第二周大约收集了几个矿泉水瓶?

180+340=520(个)

(2)师追问:

上半月大约比下半月多收集了几个矿泉水瓶?

520-410=110(个)(大约多了110个)

或520-400=120(个)(大约多了120个)

(3)二

(1)班一个月大约一共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

520+410=930(个)(大约一共收集了930个)

520+400=920(个)(大约一共收集了920个)

(4)师追问:

那么二年级4个班级一个月大约能收集多少个?

把930和920都看成900,

900+900+900+900=3600(个)

如果都看成1000的话,1000+1000+1000+1000=4000(个)

(5)再次追问:

那么全校6个年级一个月大约能收集多少个?

3600+3600+3600+3600或者4000+4000+4000+4000=?

这里只让学生通过数据感受到全校一个月能收集非常多的矿泉水瓶,而不进行具体计算。

师:

全校学生在一个月里能收集这么多的矿泉水瓶,你有什么想法呢?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十第5题(估一估,连一连)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

2、9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交流时要求说出估算的过程和想法。

3、练习二十第6、7、8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再汇报答案,并交流思考方法:

你是怎样进行估算的?

4、练习二十第12题先让学生说一说图意,再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并交流估算的方法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说一说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用到估算?

板书设计:

几百几个的加法和减法的估算

192+219=

(1)200+200=400500-410=90

(2)190+220=410500-400=100

520+410=930(个)

520+400=920

900+900+900+900=3600(个)

3600+3600+3600+3600=?

教学后记

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笔算万以内的加减法。

2、使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数的组成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具学具:

口算卡片若干张,主题图一个。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数学王国里今天可真热闹,来了好多位客人。

请看:

90、250、600、2056、3659、5000

谁认识它们,请来读一读。

二、整理与复习

1、你能把它们任意两个数组成一对好朋友,算出它们的和与差吗?

2、指名汇报一下合作情况。

3、你能把这些对好朋友分一分类吗?

(口算和笔算两类)

4、举例说说口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5、你认为刚才组成的这些对好朋友中哪个最难计算,请你计算并验算.

三、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