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父母座次排在最后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309397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何中国父母座次排在最后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为何中国父母座次排在最后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为何中国父母座次排在最后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为何中国父母座次排在最后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为何中国父母座次排在最后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为何中国父母座次排在最后边.docx

《为何中国父母座次排在最后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何中国父母座次排在最后边.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为何中国父母座次排在最后边.docx

为何中国父母座次排在最后边

为何中国父母座次排在最后边

高尔基说过:

“爱孩子,那是连母鸡也会做的事,而真正要教育他们则是一件大事了。

”中国父母在养孩子上花的心血、力气、脑筋,可以称得上是一流。

这些自以为是的爱,用孩子的话说就是:

“妈妈只关心我吃穿的爱,让我受不了,让我感觉发腻。

好像我到世界上就是一种来吃穿的动物一样。

在一家青少年研究所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中,调查对象分别是日本、美国和中国的高中生,调查项目是学生心目中“最受尊敬的人是谁”。

统计结果如下:

日本学生答“最尊敬的人”中,列前三位的是:

父亲、母亲、坂木龙马(日本著名历史人物);105名美国学生答“最尊敬的人”中,列前三位的是:

父亲、迈克尔·丹(球星)、母亲;而12 000名中国学生答“最尊敬的人”中,父亲列第十位,母亲列第十一位。

(《教育漫谈》2006年第2期)

从上面的结果可以反映出当代的家庭教育存在有一定的问题,而且表明也和中国传统的家教有一定的距离。

中国传统教育中提倡的遵从,从目前整个家庭教育状况反映的结果可以发现,如今的孩子在心里面,姑且不说遵从孝顺,就连对父母最起码的尊敬也没有了。

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现状呢?

这很值得我们深思。

如今有相当多的父母,对子女只养不教。

他们觉得父母的责任就是供孩子吃、喝、穿、住,把孩子养大就行,至于教育孩子,他们则认为那是学校和社会的事。

中国父母在养孩子上花的心血、力气、脑筋,可以称得上是第一流的。

特别是当代独生子女的父母们,更是拼命地在养孩子上搞攀比:

你让孩子吃“脑轻松”,我给孩子喝“昂利舒脑”,刚吃完什么“脑黄金”,又争抢着让孩子吃“维生素C”。

在穿着方面,有的家长更是毫不吝啬,从名牌鞋到名牌运动装,从名牌衬衣到名牌皮外套,只要让孩子穿得好吃得好,他们花再多的钱也愿意。

似乎给孩子吃高档的穿名牌的,就能培养出金牌子女了。

有的家长还几乎包办了孩子除读书外的所有事情,这导致有的孩子到了十五六岁,还把衬衣甚至脏袜子都扔给家长洗、大学毕业后找工作面试也需要家长陪同领路。

但是家长还乐此不疲,觉得那是爱孩子。

实际上,这些都是不当的家教方式。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员王宝祥调查发现,现在的中国家长绝大部分不懂家教,有高达70%比例的家庭在家庭教育中存在误区。

目前家长管教孩子的方式大体分为三种:

一是祖传的,上代怎么教育的父母,然后父母再演绎“克隆”到子代,属于固定的教育方式和思维;第二种是随意性的,思维跳跃杂乱,想一出是一出,常常随大流、盲从跟风;第三种是通过学习、思考,总结自己的经验。

第三种家长约占30%。

今天的孩子生活在开放环境中,在孩子的眼里,家长不再是万能的。

经常会听到有家长说:

“今天想管教孩子没有一点本事还真不行。

任何成功的教育背后都有成功的家长,家长的成功,不是因为他有多高的文凭、多高的文化,而是因为重视孩子教育,教法得当合理。

高尔基说过:

“爱孩子,那是连母鸡也会做的事,而真正要教育他们则是一件大事了。

”有些家长的爱只停留在养的阶段,那些自以为是的爱,用有的孩子的话说就是:

“妈妈只关心我吃穿的爱,让我受不了,让我感觉发腻。

好像我到世界上就是一种来吃穿的动物一样。

”这些孩子说的没错。

如果父母只注重孩子的衣食住行,只是养孩子而不是教孩子,那么和动物的养育又有什么区别?

做人的道理,生存的本领,高尚的人格,这些人生最重要的东西,孩子们要一一向别人学。

学到手的孩子,当然尊敬那些教给他最必要的东西的人。

没学到手的孩子呢,则往往在社会上吃尽苦头,难以自立,回过头来,自然要埋怨他们的父母。

所以,透过孩子尊敬家长的表面,实际上是反映了家教方式是否科学的本质。

孩子忘记需要尊敬您,其根源是因为您忘记了在养他们的同时还需要教育他们。

反之,父母如果把教看得重于养,教育孩子自立自强,让他们认识到尊重人、理解人帮助人必须先从尊重、孝敬父母和长辈做起,那么一切自然会变得不同,父母也会成为孩子最尊敬的人。

因此养育孩子的关键在于正确地引导孩子,不但要“养”,还要“教”,更要“育”。

父母应学会科学、理智地思考问题,让家教从浮躁攀比的风气中解脱出来,采取合适的家庭教育方式,自然孩子也会真诚地把孝敬父母当做人生的一种美德和自律。

这对家长也提出了与时俱进的学习要求。

学考好不好家长特重要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好农民不会让庄稼枯萎,好父母不会让最自己的孩子落伍。

家长要做到真正关心他们,就需要做好家长“职业”,提升家长的职业水平。

您有没有想过,当家长也是一种“职业”。

在孩子面临考学时,家长的“职业化”水平也在经受考验。

如果您此前没有想过,那么现在,您有必要把做家长也当作一种“职业”。

因为,您的孩子考学在即,您的参与必不可少,并且您参与的“职业化”水平对孩子应试的状态、孩子考试的正常发挥均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家长这门职业,需要您具有起码的助考职业技能。

您的孩子现在将要面临的考试,就是您家长职业生涯的所要经历的重要职业检验之一。

虽然,您不必如临大敌,紧张过度,但家长的“职业化”程度确实影响孩子的考试成绩。

俗话说,有备无患。

有几个与家长有关的点击率较高的关键词可以引起您的注意:

日程安排、临考状态、焦虑测验、营养睡眠健康、备考策略、放松术。

事例1:

考学时,一名学生该进考场了,却找不到妈妈为自己放好的准考证,着急得哭起来。

事例2:

一位考生由于考试前一天是由家长代看的考场,自己不清楚考场在什么地方,临考前就楼上楼下、东一头西一头的乱找,也是急得满头大汗,影响考场上的正常发挥。

事例3:

一位父亲送孩子考试,入考场前,严肃地说:

“昨天那两门你考得都不怎么样,今天你一定要考好,要不然,我看你那重点大学的梦就得泡汤了!

”考试开始,此考生遇到不会做的题,想起父亲的话,顿时大脑一片空白。

少许,考场上抬出一位晕倒的考生。

事例4:

某考生考学成绩上本科线了,但所报志愿与实际分数相去甚远,因为,这些志愿的主人是他的父母,并不是他自己。

所以,您作为家长,不仅要有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还要有职业远见和职业态度。

要清晰地了解做什么对孩子有帮助,怎么做才是恰到好处——家长对孩子好,决不等于家长为孩子做得越多越好。

此外,家长这一行业,也有职业倦怠,也讲究职业境界和职业远景,也追求职业收益和职业成就。

复习时,孩子方法得当、张弛有度、略有进步,就是家长的职业收益;考试前,孩子睡眠良好、心态平和、身体健康,就是家长的职业收益;考试时,孩子把自己应有的水平发挥出来,甚至超水平发挥,就是家长的职业收益;考试后,孩子所报志愿与分数相当,被理想的大学录取,就是家长的职业成就。

所以,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说,孩子考得好不好,家长特重要。

目前风行全球的“亲职教育”是对做父母的人进行的一项职业化教育。

父母作为一种“职业”,比起小学、中学老师,评价标准应该更高一些。

不同阶段的老师负责的是孩子人生的一段旅程,而父母的工作应该是伴随孩子一生的。

好父母的评价标准是孩子一辈子活得怎样,好父母看待孩子的眼光也不仅是孩子的成绩怎样、分数如何,更重要的是看孩子的快乐能力如何,这与学校老师是不同的。

做一个让孩子智力超群的父母不容易,做一个为孩子一生幸福考虑的父母更不容易。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因此,作为孩子社会化开端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期的作用正如作为成功的前提——良好的开端一样重要。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家庭环境才算是好的家庭环境呢?

幸福的孩子为什么不快乐

当今的孩子们已经幸福到可以吃到想吃的东西,穿得暖和而且花样翻新,享受着多人的溺爱……但令父母吃惊的是他们听到了孩子们异口同声反馈:

“真没劲!

谁能说当今的孩子们不幸福?

他们可以吃到任何想吃到的东西,他们不仅穿得暖和,而且花样翻新,每一个孩子都享受着五六个长辈甚至更多人的溺爱;每逢假日,他们乘火车甚至飞机去旅游,每到节日,他们收到大大小小的红包和礼物……然而面对这一切,孩子们却异口同声地说:

“真没劲!

”——这是在随机调查中大多数孩子的回答。

在孩子们的节日即将来临之际,大人们不得不反躬自问,我们倾尽全力为其创造幸福的孩子们,他们为什么感受不到快乐?

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激烈的竞争令人窒息

孩子们感到最大的不快乐就是功课的压力,几乎所有家长都会提到这件事。

现在的小学生玩的时间不多,但是还能基本保证睡眠。

初中生连每天8小时的睡眠都保证不了,每天只能睡6个小时。

上早班的人都知道,每天清晨6点多一点,大人还在梦乡里,满街就都是穿着校服骑车上学的孩子们了。

下午放学回家,挑灯夜战到十一二点,作业把他们压得抬不起头来。

初一男生一鸣的父母考虑移民加拿大,他高兴得跳了起来,说:

“爸爸,我们今天就走吧,明天我就不用熬夜了。

”本来犹豫不定的父母为了孩子这句话,终于决定虽然人到中年,也要倾其所有到异国闯荡一番。

女生张瑾说,老师让同学们讨论“什么是幸福?

”大家的答案多数与玩和作业有关,有说玩游戏机是幸福的,有说少做作业是幸福的……突然有一个孩子说:

“天上掉下来一颗炸弹炸了学校,就是我们的幸福。

”虽然是一句调侃,却赢来了全班的掌声。

老师沉默了,她没有对这个学生进行批评,或许孩子们的压力老师心里都有数,可是怨谁呢?

老师与老师在竞争业绩;学校与学校在竞争升学率;学生与学生在竞争今后的工作与发展……

(2)望子成龙之不幸

人们说现在减负了,孩子们正好可以松口气。

但是“学负”并非老师一厢情愿。

社会竞争不减,学生的“心负”就不会减,望子成龙的家长们纷纷利用学校的“减负”时间给孩子们开小灶。

男生李一同的父亲是个兢兢业业的业务科长,母亲是个本份守己的会计,他们没有发财的奢望,住一间小平房,家里普普通通,唯一的期盼就是让儿子出人头地。

又瘦又小的李一同六年级了个子还像个三年级的学生,看上去仿佛营养不良。

他每个礼拜要上数学奥校、3L英语、绘画、游泳、作文、学校管乐队、英语兴趣班等7个业余班,平均每天一个班。

同时,一个礼拜有四天要上完学校的课紧接着饿着肚子去上业余班,晚上8点半以后才能回家吃饭,吃完饭再做作业……

像李一同这样的孩子不在少数。

请看每年的音乐考级现场,熙熙攘攘多少万人,全家老小齐出动,热闹情景不亚于过年的庙会。

五六岁的孩子还拿不动乐器,就已经在摇摇晃晃地考级。

而学乐器最少要10年才能成材,这些孩子们6~16岁最天真的年华,从此踏上了“不玩”的路。

望子成龙,让独生子女时代的孩子背上了成名成家的重负。

(3)过分宠爱之的反作用

街头上到处可以见到的小胖墩,恰恰是近十年家庭宠儿的写照,小小的孩子已经天天要减肥了。

胖胖12岁,体重160斤,妈妈今天让他不吃主食,明天让他爬楼梯,后天又让他去减肥按摩,最糟糕的是胖胖不肯上学校,因为同学笑话他胖,而且,早操、体育课都令胖胖头痛。

可是胖胖没有错,肥胖完全是小时候奶奶把他宠得营养过剩造成的。

营养过剩,不仅会造成体型胖,还会令眼球突出,造成近视眼。

“看不见”是漂亮小姑娘蕾蕾的苦恼,她说:

“一上课就看不清黑板或者幻灯片,我要求换位子。

”可老师说:

“全班50个同学,20多个近视,也不能都坐前面呀。

”蕾蕾3年级,已经换了3次眼镜了,一次比一次严重。

过分宠爱,使6年级的培红不敢自己过马路;8岁的豆豆不会系鞋带,10岁的牛牛一个人不敢在家……这些情况也许孩子们还不觉得重要,但旁观者很清楚,这是孩子们潜在的不幸。

孩子们的苦恼,还能举出若干——高智商低能力的苦恼,贫富分化造成的心理压力,父母离异或感情破裂造成的阴影等等。

本文涉及的问题,无一不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在这些烦恼和压力面前,好吃好玩的诱惑已显得不具竞争力。

老师们,家长们,在“六一”儿童节的时刻,让我们想一想,怎样才能送给孩子多一点快乐。

(4)“心罚”只会摧毁孩子的自尊

经常会听到一些家长对“不争气”的子女出言训斥嘲讽。

这对于孩子稚嫩的心灵有很大的伤害!

一般来说,现在的孩子心理比较脆弱,不管家长们训斥与嘲讽的出发点多么善良,理由多么实在,但其教育效果,必然适得其反。

对孩子体罚不好,“心罚”更是不该。

“哀莫大于心死”,家长用尖刻的语言奚落、讽刺、挖苦孩子,表面上看比体罚“文明”,但它带给孩子的伤害绝不会比体罚小。

从某种程度上讲,可能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体罚更多伤害的是孩子的身体,而“心罚”更多的是伤害孩子的“心灵”。

受“心罚”的孩子自尊心被摧毁、自信心被打击、智慧被扼杀。

父母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值得信赖的人,爱孩子是父母的天职。

但怎样去爱,如何去教育却大有讲究。

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家长都不应该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和方式去伤害孩子,不应该“心罚”或变相“心罚”孩子,如果那样做,则是家长的失职,是家庭教育的失败!

儿童心理教育专家认为,孩子性格的养成是从小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无疑扮演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经常使用带有惩罚性质的话语,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小的性格,甚至产生对立情绪。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年龄小,没有自尊心,没有羞耻感,这大错特错!

其实两三岁的幼儿也有自尊心,只不过孩子的自尊表现形式不一样。

作为家长,不应低估或忽视孩子的自尊心。

须知,那些轻视、侮辱孩子的话语是十分不利于孩子发展的。

部分家长应尽快抛弃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以诱导、亲切、善意的方式对待犯错误的孩子,使孩子的性格、人格在童年时期得以正常发展。

家教成功的父母是深悟“良言”妙用的。

他们善于观察与揣摩子女的心态处境,然后选择时机有针对性地用“良言”抚摸他、温暖他、激励他;当孩子受奚落时,不妨说几句话解围;当孩子沮丧时,适时说几句热情的话予以鼓励;当孩子疑惑时,及时用柔和的语言给他提个醒;当孩子自卑时,不忘记用他的“闪光点在”燃起他的自信心;当孩子痛苦时,尽量设身处地说些安慰的话……这样,孩子蔫了的理想之花又会渐渐开放,坠落的人生之帆又会慢慢扬起。

“良言”是甜甜的,香香的,充满活力的;“良言”是清风,是春光,是青山绿水。

但愿每位父母都养成使用并善用“良言”的习惯,讲究教育的艺术!

莫再“心罚”孩子!

孩子心理问题的根源在父母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

“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同儿童谈话,或教育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

你们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家的时候也在教育儿童。

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议论别人,怎样欢乐和发愁,怎样对待敌人和朋友,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儿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心理咨询当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业心理、人际心理、青春期心理、亲子心理等四方面,其中学业心理问题最严重,约占来访人数的50%。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

“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同儿童谈话,或教育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

你们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家的时候也在教育儿童。

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议论别人,怎样欢乐和发愁,怎样对待敌人和朋友,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儿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根据咨询经验的总结,家长的不合理期望和自身的表现对孩子的影响最大。

当今的父母,总是对自己的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为他们精心设计未来,并且为了达到这个期望的目标,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努力地为孩子“助一臂之力”。

在许多家长看来,学历是孩子进人社会的资本,在这种盲目的高学历期望的作用下,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家长们在教育行为上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某些偏颇。

家长们把孩子的学习好看得高于一切,对孩子生活上过分关心,照顾过细,在经济上不惜重金投资,而且情绪随子女的成绩变化而变化,为了孩子,他们可以放弃自己的爱好、娱乐、学习,甚至放弃自己的工作。

然而,就我们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而言,尚没有也不可能在短期内达到大多数人受高等教育的程度,期望的高学历未必能成为现实;而且就孩子自身的状况而言,各有其长处和特点,受高等教育、当硕士、当博士未必都是适合孩子的最佳选择。

因此,可以看出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高,甚至是不切实际。

面对这种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家长的期望毫无疑问会给孩子们巨大的压力。

教育专家认为,家长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问题在于有的家长不符合实际的“超前意识”,将“望子成龙”变为“逼子成龙”。

只要看到别人的孩子报了名,不管是什么活动,更不在乎孩子是否需要、是不是喜好,便强求孩子参加。

一名在市重点中学名列前茅的学生,却还要在双休日满足家长的要求参加补习班;另一位自幼喜欢画画的高中生,在父母十年的棍棒下通过了八级钢琴考试,当母亲沉浸在无限欣慰的那一刻,儿子却忿忿地撕掉了证书。

那么,目前全国数以百万计琴童中,又有多少类似的怪圈呢?

孩子们清楚家长对他们的期望,知道自己身负重任,知道父母的付出,因此,他们尽心尽力地读书以报答父母。

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父母对他们的要求是做一个常胜将军,所以他们怕别人赶上、超过,常常是神经绷得紧紧的,一点也不敢松懈,认为一放松就会拉下来,总有紧迫感;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又急又怕,拼命想追,却又追不上,心里真苦。

所以无论成绩好的学生还是成绩差的学生,他们都感到心理压力很大,心理负担很重。

家长对孩子的过高期望,与社会的需要、与孩子个人的意愿都有不小的距离。

家长应当对期望值加以适当的调整,不凭自己的主观臆断,而是客观地与孩子共同商讨,实事求是地设定出期望,那么适当的期望就一定能实现。

而且在这样一种积极的支持性的环境氛围中,家长的期望是转化为对孩子的赞赏、鼓励、支持,对孩子成长的关注,而不是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那么孩子更多感受到的将是动力。

当然,期望值也不宜过低,有的父母提出“只要混张毕业证书就行了”,其结果是孩子没有了压力、动力,从而对自己放松要求,自暴自弃。

中外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迥异

笔者有位英国朋友这样评说中国家长:

中国家长在培养子女成材方面,尤其显现出肤浅及迫不及待的功利主义心态。

有一位华裔男孩毕业于免费公立中学后考上了牛津大学法学院,为此其家长甚有面子,周围华人也啧啧地赞叹做父母的总算心血没白费,将来儿子成为开业律师年薪15万英镑,父母多享福,并以此作为督促自己及子女发奋的活样板。

周围洋邻居里有一个同龄的男孩,自小学至高中皆每年花费数万英镑接受昂贵的私立教育。

高中毕业后,小伙子居然决定不去上大学,头半年先是到西亚、东亚和喜马拉雅山旅行,爬雪山过草地吃了不少苦,总算捡了条性命回来已是万幸。

接着小伙子又通知父母暂不回家了,他又奔去了非洲,留在乌干达当了义务乡村教师。

其家信常常是他如何克服种种艰难与当地土著沟通,及如何与艰苦的物质条件搏斗的生存日记。

他的父母每每总欣喜地举着儿子来信向外人展示,认为孩子喜欢自己所从事的事情,成为一个快乐的人,这一点是金不换的。

而华裔家长私下里评论说:

真搞不懂这些洋人,明摆着太亏了嘛。

在西方,所谓虐待子女罪不是仅指身体上的虐待,还泛指一切有碍儿童身心正常成长的行为,逼孩子读书太狠、违背孩子的意愿等,都犯了伤害幼童精神健康罪。

据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调查表明,87%的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不是智商与学习能力不够,而是情绪因素,主要表现有:

厌学、考试焦虑、学校恐惧、自卑感、受挫感、丧失自信、自我形象贬低、缺乏兴趣、忧郁、压抑、胆怯畏难……可见,孩子在竞争中的潜在危机,恰恰是被父母们长期忽视的状态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父母为孩子投入很多却收效甚微的原因所在。

这些问题已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相关的训练机构也应运而生。

“成功父母”研讨会也向社会呼吁,关心孩子的心理素质问题,改变家长教育子女的观念、手段,才能帮助今天的孩子走好成才之路。

家长们应该采用支持性的、期待性的要求,从而使孩子更加自信与自强。

只有把对孩子的期望值调整到符合孩子发展的“度”上,才能使家长的期望得到孩子的认同,转化为孩子行为的动力,也才能够使孩子得以健康愉快地发展,从而实现家长理想的目标。

除了家长的要求外,家长自身行为的榜样效应也会对孩子产生重要影响。

有一次,一个男孩的父亲说他的孩子从小就大把大把地花钱,穿的、用的都是名牌,可孩子还是不满足,而且他的学习也很糟糕。

原来孩子的母亲就是个花钱大王,整天忙于上街购物。

暂且不论父母的责任该怎样分担,孩子的病根在父母身上是肯定的。

因此,要提醒家长对自己的家庭教育进行反思。

孩子身上出现的心理问题,其根源往往都能追溯到家庭生活特别是追溯到父母的身上。

家长怎样做才能避免孩子产生心理问题?

首先,家长应该认识到尽管孩子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们都有一颗向善、向上的心。

家长需要做的是善待每一个孩子,帮助孩子拂去萦绕在心头的阴云,并且不断地对孩子进行鼓励。

其次,家长必须相信:

孩子都有心理自救的潜能。

孩子心灵的成长难免要走过一段或长或短的弯路,给孩子的心灵留下阴影。

然而,孩子的心灵之树不会被生活的风雨连根拔起,家长只要积极地帮助孩子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及时地提供心理帮助,孩子的心灵会变得越来越纯洁。

再次,为人父母最需要的是读懂孩子的心。

我希望有更多的父母了解孩子的心,读懂孩子的心,这是家庭教育少一些麻烦和失败、多一些顺利和成功的前提。

家长的期望是动力还是压力

心理学专家指出,期望是一个可变的心理状态。

适当的期望对孩子的成长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但如果期望过高,令孩子可望不可及,造成的结果必然是适得其反。

据上海市对1141户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表明,家长对子女文化程度的期望如下:

期望孩子读硕士的家长占3.91%;期望孩子读博士的家长占8.91%;期望孩子读大学的最多,占76.54%;而期望孩子读中专、技校的仅占8.54%。

家长的期望是动力还是压力?

先看看下面两个事例:

上海一所重点中学有位女学生,平时活泼可爱,学习刻苦。

面对秋季高考的来临,各种测试不断,学生中考重点大学与一般大学的攀比日益升温,她担心考不好而心事重重,每天惶恐不安。

就在4月中旬完成毕业考试之后,她实在难以坚持,拿起书本就头痛,听到考试就想哭,5月10日开始只得休学在家,不停地问父母:

“我不能好好读书要紧吗?

不能参加高考要紧吗?

”父母为此十分难过。

还有个孩子老是逃课,当老师终于找到他时,他蜷缩在路边,十分恐惧,并且哀求老师不要把他送回家去。

原来这孩子的父母对他十分苛刻严厉,要求考试的分数必须达到90分以上,否则回家不仅受责骂,还经常挨打受饿。

有时一道题做不好,甚至整夜不让他睡觉。

这个孩子偷偷地写过一篇作文,文中写他跑出了家,杀退了他妈妈一次又一次的阻截,躲进一座城堡,挂起了吊桥,关闭了城门,他妈妈在下面大喊大叫,他在城堡里面偷偷乐。

后来,他妈妈搭了一根绳,爬上了城堡,快爬进他的窗口时,他不慌不忙地掏出一把剪刀,绳子一刀两断……在这个孩子身上,对学习的厌恶已发展到了一种极端,由于被分数高压,身心已经疲惫而无奈,学习对他来说已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他厌恶书本与学校,仇恨逼他读书的父母。

由这两个事例不难看出,现在家长的期望往往过大,从而对孩子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家长的期望为何高

期望是一种心理定势,作为个体行为的动机之决定因素而起作用。

家长期望通过孩子的知觉和投射两种心理机制,使孩子们或在自觉意识水平,或在自发无意识水平上受到影响,从而使他们个人行为目标动力系统中产生某种相应的适应性变化,这种变化无论强弱,都将直接对其学习目标、生活计划等的定向起到某种调节作用。

家长的期望水平,在总体上与子女的学习和教育成就呈现正向相关,但是对于每一个家长及其家庭教育来说,如果脱离其子女的实际水平,一味追求高水平的期望非但不能达到促进孩子发展的效果,还会适得其反。

家长期望一方面源于我国的传统文化规范,另一方面又是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价值规范的要求。

家长对子女期望值高,一是部分家长经济、政治、文化层次较高,一心要子女照自己的遗传基因继承父母等;二是家长实施功利教育,在他们的眼里教育是作为实现物质力量的主要手段,教育孩子唯一的动机和目的,是实现“理想”,获得实利,这实际上是“信仰迷失”、“价值错位”的典型表现,与钱欲膨胀、非理性泛滥、道德沉沦、人格分裂的品性危机有关;三是现代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子女成功全家成功,子女失败全家失败,不论成败如何,对家庭来说都是百分之一百。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要合理

如果一个孩子的实际学习水平一般,家长却要求他一定考出年级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