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08477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docx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docx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单选10名词4简答4论述2

雅尔塔体制:

是指美、苏、英三国首脑在二战后期,为了各自的利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问题,在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会议上所达成的协议所规定的原则与机制的总称。

雅尔塔体制是美、苏、英依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对战后世界秩序重新作出的安排,是大国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

 

世界政治格局:

世界政治格局,就是国际政治舞台上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结构,它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关系的比较集中而概括的表现形式。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连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机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可持续发展:

是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针对当前世界出现的由于片面追求经济高速增长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的现状提出的一种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理念,即:

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滞胀”:

即停滞和膨胀,是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通病,表现为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交织并发,贯穿于经济危机的各个阶段。

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展条件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积累和激化。

凯恩斯主义:

是根据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布雷顿森林协定:

1944年7月,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了有44个国家参加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1945年底,在华盛顿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协定”建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国际基金汇兑本位制,包含两个基本要素:

一个是美元与黄金的自由兑换,另一个是美元及其他货币的固定汇率制。

这就意味着美元成了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可以替代黄金作为国际支付手段,确立了美元在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金融领域的中心地位。

两极格局:

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

它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国家害怕、敌视并千方百计扼杀社会主义国家和蓬勃兴起的世界革命运动,而美国又借此机会谋求世界霸权;苏联及其他人民民主国家奋起反抗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同时苏联也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综合国力:

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情和基本资源最重要的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技术实力的综合性指标。

时代主题:

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世界上带有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是反映时代的基本特征,揭示世界基本矛盾的本质内容,并预示时代发展总趋势的集中表现。

霸权主义:

指大国或强国凭借其军事实力,按照本国意志,对他国内政进行干涉、控制,侵犯他国领土,统治他国的一种政策。

国际秩序:

是指国际社会中的行为主体处理彼此之间关系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保障机制的总和。

它包含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内容,主观内容是国际社会中的行为主体如何行事,反映了国际法的基本要求。

客观内容表现了国际关系的实际运行状况,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实力和利益。

强权政治:

就是以强凌弱,它以追求控制、统治、支配他国为目的,以侵略、干涉、威胁、制裁为主要手段,奉行“强权即公理”的哲学,处处插手他国内政。

“水门事件”:

1972年6月17日夜,美国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5名成员为了刺探民主党的竞选政策,在民主党全国总部水门大厦安装窃听设备,因行踪被发现而遭到逮捕,1974年8月8日,尼克松总统在被查出对此案负重要责任而面临弹劾危险后被迫宣布辞职。

里根主义:

1986年,所谓的“里根主义”出台,其核心是综合运用军事、外交、经济和宣传等手段,把苏联在第三世界战略地区取得的政治、军事进展“推回去”。

欧盟:

是由欧共体发展而来的,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

1991年12月,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

1993年11月1日,条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

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戴高乐主义:

是戴高乐1958年任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后提出的政治主张和对外战略,主要内容是:

第一,主张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反对一味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第二,改善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谋求东西方的普遍缓和;第三,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的口号,与德国合作。

其核心是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独立,恢复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地位。

新东方政策:

1969年10月勃兰特政府上台后,联邦德国政府推行的一条旨在缓和与苏联和东欧关系的外交政策。

基本内容是:

放弃使东西方对立的哈尔斯坦主义,提出“与西方合作,同东方谅解”的口号;承认民主德国是主权国家,主张实现德国统一;改善同苏联、东欧各国的关系。

洛美协定:

即《欧洲经济共同体——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国家)洛美协定》。

1975年2月28日,非加太地区46个发展中国家和欧共体9国在多哥首都洛美签订贸易和经济协定。

主要内容是:

1.非加太地区签字国的全部工业品和94.2%的农产品可免税不限量地进入欧共体市场,而欧共体成员国向46国出口时只享受最惠国待遇。

2.欧共体建立稳定出口收入基金,以补偿46国初级产品出口下跌造成的损失。

3.欧共体5年内向这些国家提供42亿美元经济援助。

多边自主外交:

1972年7月,日本田中角荣上台,提出以“对美协调为主轴”,已恢复日中邦交为“首要课题”的“多边自主外交”,是日本外交的第三个阶段。

20世纪70年代初,若干重大国际事件: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石油危机和美元危机的冲击,美国实行战略收缩,对亚洲政策有所调整。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采取了多边自主外交。

基本内容是:

以日、美安全保障体制为基轴,谋求同美国建立“富有成果的伙伴关系”;借助中国,抗衡苏联;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联系。

“广场协议”:

1985年9月22日,英、法、美、日、前联邦德国五国财政部长及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以解决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

因协议在广场饭店签署,故该协议被称为“广场协议”。

经济外交:

是指日本在政治、军事上尚不能离开美国的情况下,以所谓“和平的经济力量”作为主要手段向外发展,达到发展经济、培育国力的目的。

●休克疗法: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这一医疗术语被用来称谓一种激进的反危机措施和毕其功于一役的经济转型方式。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休克疗法”迅速成为匈牙利以外的其他东欧国家和俄罗斯经济转型的主要形式。

1、自由化:

废除过去国家对经济的计划管理,使经济市场化。

2、私有化:

把原有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改造为以私有制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结构。

3、稳定化:

通过采取严厉的财政金融紧缩政策来维持宏观经济的相对稳定。

颜色革命:

专指以某种花卉或物品颜色为代表,亲西方特别是亲美国的政治派别利用大选机会夺取政权的政权变更行动。

多数国际问题专家给其下的定义是:

美欧国家通过慈善机构、基金会等非政府组织,在独联体国家进行渗透,培育“政治精英”、扶持“反对派”、支持民众以“街头革命”方式夺权,建立亲美疏俄的政权。

“第三世界”:

泛指在历史上受过殖民统治和剥削,经济相对落后的亚非拉国家和其他地区的广大发展中国家。

也称发展中国家、南方国家、民族独立国家等。

宗教激进主义:

(多指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斗争手段分为:

暴力和和平两种,前者为激进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也称伊斯兰宗教极端主义,常以绑架、暗杀、爆炸等恐怖活动为主。

第三版教材136页小框里)

亚非会议:

由印度、印尼、缅甸、巴基斯坦和锡兰五国发起,于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尼万隆举行。

中国代表团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率领下参加了会议,提出了著名的“求同存异”原则。

亚非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者参加的国际会议,是第三世界崛起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不结盟运动:

由原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发起,于1961年9月在贝尔格莱德召开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25个国家出席。

到2003年,成员国发展到116个。

原则和宗旨是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化。

主要活动方式是召开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77国集团”:

是发展中国家为维持自己的经济权益,加强经济合作,共同反对西方大国的控制、剥削和掠夺而建立的一个国家集团。

形成于1963年。

1964年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7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发表了《七十七国联合宣言》。

截至2008年6月,77国集团有正式成员134个。

“第三条道路”: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是一种“新中派”的“新中间道路”,指在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与自由资本主义之间、在凯恩斯主义国家——社会福利国家与子女自由主义的竞争资本主义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其政治意识与政策的核心思想是打破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传统的左右政治意识的界限,谋求社会公正和竞争的有机结合。

●述试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是怎样发展演变的?

(1)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

(2)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

A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美苏两国的变化

B美国独霸世界战略

C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D两大阵营的对峙

(3)五六十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对抗中出现一定缓和,局部的危机、热战与和平解决争端相互交错

✧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

✧第三世界的崛起

(4)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两极格局的松动与瓦解

A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

B多种力量快速发展

C两极格局瓦解

当今世界政治两极格局的主要特点

⑴政治上两大力量(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势不两立

⑵军事上两大集团强烈对抗

⑶两种类型的经济并行发展,交往较少

⑷两大阵营内部基本是一元结构、一个中心

⑸两极格局长期相对稳定

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基本特点

⑴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⑵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⑶大国关系进行深刻调整

⑷以联合国为主的全球性、区域性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强

⑸经济因素增强,经济与政治的互动,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

当今世界政治面临哪些主要问题

⑴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

⑵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单边主义还很严重

⑶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

⑷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

⑸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⑹影响和平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

●试述战后世界经济的演变

一、战后初期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

1.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2.缔结了关贸总协定

3.对西欧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美国采取了扶植的政策

4.对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美国采取新殖民主义的手法

5.对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实行经济、技术封锁,遏制社会主义归家的发展

二、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转变

1.国际金融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受到了巨大冲击

2.发展中国家石油斗争引发的能源危机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内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

4.美国、欧洲共同体、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日益明显,世界经济多极化

三、20世纪90年代区域经济组织加强竞争

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

四、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调整与新兴国家的迅速崛起

当今世界经济面临的焦点问题

A、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B、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频繁;

C、可持续发展道路并不平坦

当今世界经济的特点

⑴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⑵区域集团化趋势迅速加强

⑶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运行

⑷新科技革命产生深远影响

怎样理解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提出具有坚实的科学依据?

(一)总体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

(1)两极均势格局客观上起到了抑制大规模战争的作用。

(2)世界政治所计划有助于牵制、削弱霸权国家的冒险行动。

(3)主权原则的普遍化和公众对战争的态度有助于约束战争决策者。

(4)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机制的建立减少了国际无政府状态下的混乱。

(5)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新方式促进了相互依赖的加深。

(二)发展是各类国家的共同利益所在

(1)发展是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2)发达国家也面临再发展的问题

(3)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主要国际力量的国际秩序观有何不同?

一.发展中国家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主张的内容

⒈经济上: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分工;改变世界经济中的生产、消费和贸易格局;对自身资源开发实行有效控制

⒉政治上:

加强联合国的作用;增加在联合国的发言权;有效地参与国际事务

⒊国际关系上:

加强南南合作;推动一体化;积极参与南北合作

二.发达国家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1.美国倡导的国际新秩序:

美国是世界当之无愧的领导力量;

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是西方的民主政治和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调整联盟战略,利用联盟关系为美国的外交政策服务;

建立新的全球性和地区性的安全体系

2.日本建立国际新秩序主张:

建立一个美、日、欧三极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

在确立和平与安全的基础上,在全世界实现“自由民主”和“市场经济”;

恢复政治大国地位,分享世界领导权

3.欧洲建立国际新秩序主张:

建立美、欧、日“三极”主导下的世界秩序,英法等国要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主张新秩序应以西方的社会制度、政治和经济模式、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为基础;

联合国在未来新格局中应发挥更大作用。

4.中国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政治上,各国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经济上,各国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

文化上,各国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

安全上,各国应相互信任,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

●战后美国全球战略是怎样演变的?

本质特征(即霸权战略)是什么?

演变:

⑴美国全球扩张时期的“遏制”战略和“和平”战略

⑵美国全球战略调整时期的尼克松主义

⑶美国对苏“转守为攻”时期的“以实力求和平”战略和“超越遏制”战略

⑷冷战后美国的“参与和扩展”战略与“先发制人”战略

⑸奥巴马的对外战略

特征:

①联盟战略在其全球战略中处于关键地位

②美国竭力赋予其霸权以某种道义的或国际法意义上的合法性,同时注意将霸权目标与国家的实力统一起来

③文化战略是霸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克林顿时期美国参与和扩展战略的内容和主要做法

内容:

1.构建“美国主导下的大国合作”的世界秩序;

2.调整地区战略部署,不惜使用武力来维护美国的战略利益;

3.提升“经济安全”的战略地位

4.在政治上以扩大西方民主、普及西方价值观作为重要的战略出发点,并突出美国外交中的“软因素”

5.在军事上,提出“塑造”、“反应”和“准备”三位一体的军事安全战略。

做法:

强化“民主堡垒”;消化“民主成果”;演变“反民主国家”;采取“人道主义行动”。

奥巴马调整对外战略的背景和措施?

背景:

1、世界战略格局多极化进程加速发展

2、世界危机和挑战因素增多

3、布什政府外交失败的教训

4、美国社会思潮和人心的变化

调整内容:

1、以接触示好代替对立对抗2

2、重返多边,以摆脱外交困境

3、为反恐斗争正本,不再搞反恐扩大化和“先发制人”打击

4、大力提升和改善同非西方大国中俄的关系

西方制度霸权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掌握着巨大国际权势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着国际机制与制度的建构和运转。

2.强势的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国际机制与制度,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对世界的领导和操控。

3.世界体系的运转深深打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烙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根本上限制着各问题领域的国际机制的规范性质,并进而形成了国际机制中的资本主义制度霸权。

●什么是欧洲一体化?

试析欧洲一体化的动因与作用。

含义:

以西欧一体化为发端,逐步向东欧扩展,由经济领域联合逐步扩展到政治领域。

动因:

1.国际地位的衰落是西欧选择联合的思想前提;

2.制约德国和消除国家内部矛盾是西欧选择联合的政治基础;

3.外来的压力和威胁是推动西欧联合的直接动力;

4.文化、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的相似性,为西欧联合的实现奠定了社会基础;

5.经济的国际化是西欧能够联合的内在经济基础。

作用:

欧盟一体化的发展,无论是对欧洲还是对世界的经济与政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它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使西欧自70年代以来成为世界三大经济中心之一。

其次,它使西欧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它制约了两个超级大国的争夺,促进了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再次,在南北关系中采取了明智的立场,与第三世界签订“洛美协定”,有利于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缓和了南北矛盾。

同时,也使西欧国家与美国的关系由战后初期的依附从属关系演变为六七十年代的伙伴关系,也有利于我们调整同美国、欧洲等西方国家的关系,为我国对外关系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北约东扩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⑴突破了欧洲在冷战时期划分的政治、军事界限,是冷战结束后欧洲政治版图最深刻的变化之一

⑵牵动着世界政治与安全格局

⑶北约东扩的实现方式,反映了冷战后国际关系的新特点。

北约东扩是冷战思维继续存在和发挥作用的产物

⑷北约规模扩大以后,内部关系复杂化。

二战后日本经济起飞的主要原因

⑴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

⑵政府充分发挥干预经济的作用

⑶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重视教育事业

⑷推行高积累高投资政策

⑸建立起具有日本特色、高效率的企业经营管理体制

●简述战后日本对外关系的发展概况

一、战后初期的政治侏儒外交战略

1.“亲美一边倒”的对外战略

2.重返国际经济社会

3.改善对华、对苏核对东南亚国家的关系

二、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的自主外交战略

1.签订新的日美安全条约

2.积极开展经济外交,主要对东南亚和欧洲

三、70年代的全方位多边自主外交战略

1.以日美安全保障体制为基轴,谋求同美国建立“富有成果的伙伴关系”

2.强化日殴对话,加强关系

3.恢复中日邦交

四、80年代政治大国外交战略

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的基本框架和主要措施。

框架:

⑴坚持“西方一员”的基本立场

⑵积极确立日本在亚太的主导作用

⑶坚持以经济实力为后盾,扩大在第三世界的影响

⑷适度扩充军事力量

⑸从政治大国目标出发构筑日本对外关系。

措施:

⑴以经济实力为后盾,大力开展经济外交

⑵加强日美同盟,努力协调两国矛盾

⑶在美国的战略框架下,推进对华关系

⑷改善同俄罗斯的关系,扩大外交的“回旋余地”

⑸积极与欧盟接触和协商,建立全面伙伴关系

⑹积极开展联合国外交,积极参与国际热点问题的解决

⑺不断提升军事力量,以军事大国来实现政治大国的目标。

●苏联剧变的背景、原因和历史教训

背景:

苏联东欧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中迷失了方向,全盘否定历史,放弃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带来了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覆灭苏联解体的历史悲剧。

原因:

直接原因-错误的“改革”路线和纲领。

深层原因-长期累积起来的问题和矛盾。

外部原因-西方敌对势力实行的“和平演变”战略

教训:

⑴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国家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⑵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⑶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进行改革,同时又必须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⑷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和改善执政党的领导,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⑸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保持高度警惕⑹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发扬民主,加强法制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处理好民族问题。

●战后苏联对外战略和对外政策的演变过程?

如何评价?

第一阶段:

积极防御的和平外交战略(战后初期至50年代中期)

评价:

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也有不少问题

第二阶段:

渗透扩张的外交战略(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

评价:

赫鲁晓夫时期,在“三和”路线指导下,苏联改变了对西方僵持的态度,避免了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与对手迎头相撞,冲破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长期战略包围,赢得了和平的国际条件,有利于苏联经济发展。

也就是在此期间,苏联争取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实力地位大大提高,为以后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

积极进攻的外交战略(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

评价:

苏联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对美国战略的主动地位,使双方斗争态势出现了苏攻美守的局面,但从长远来看,这不仅使苏联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反对,而且加速使苏联经济走向军事化,加重了自身负担,加剧了经济困难,为以后苏联的演变和解体埋下了伏笔。

第四阶段:

全球缓和战略(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

第一,全球缓和战略的核心是苏美关系的缓和。

第二,对第三世界采取收缩政策。

第三,放弃对东欧的控制。

第四,积极与中国改善关系

●俄罗斯对外战略和对外政策的演变过程?

如何评价?

一、叶利钦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

(一)、1992年上半年以前是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大西洋主义)。

(二)、1992年下半年,叶利钦提出了“既注视西方、又重视东方”的“双头鹰”外交政策。

(三)、1994–1999年确立了以“维护民族利益和重新恢复大国地位”为目标的全方位大国外交战略。

二、普京时期俄罗斯外交的阶段

1、着力恢复大国地位,开展双翼外交(从2000年-2001年9月11日);

2、俄罗斯加强与西方国家关系,俄美关系再度进入“蜜月期”(2001年9月11日-2004年末乌克兰“颜色革命”前);3、外交政策中凸显自主性特点,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关系出现恶化(乌克兰颜色革命-卸任)

三、梅德韦杰夫的对外政策

评价:

国家利益和实用主义是俄外交政策的出发点。

在近期内,俄国不会改变“梅普组合”为实现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而确定的务实资助、积极主动的外交政策,更不会改变谋求取得世界大国地位、参与世界管理、获得最大的国家利益的外加目标。

●试析第三世界的兴起。

1.战后初期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2、第二阶段: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即蓬勃发展时期。

3、第三阶段: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即深入发展时期。

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亚非会议的召开及意义:

亚非会议由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和锡兰(今斯里兰卡)五国发起,于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尼的万隆举行。

意义:

促进了亚非国家间的互相了解和尊重,加强了亚非地区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团结和合作。

标志着第三世界作为一支新兴的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不结盟运动:

1961年9月1-6日,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宣告了不结盟运动的诞生。

原则和宗旨是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化。

七十七国集团:

七十七国集团是发展中国家为维持自己的经济权益,加强经济合作,共同反对西方大国的控制、剥削和掠夺而建立的一个国家集团。

七十七国集团形成于1963年。

1964年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7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发表了《七十七国联合宣言》。

“七十七国集团”建立的意义

第一,在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中发挥了先导作用。

第二,为推动南南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作出了积极贡献。

第三,推动了南北对话,缓和和改善了南北关系。

●新中国各时期的外交政策

第一阶段:

从全国解放到50年代中期。

外交政策的“一边倒”。

这一时期,我国的外交活动主要有:

1、同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