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斯监测方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08101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1.1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瓦斯监测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瓦斯监测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瓦斯监测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瓦斯监测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瓦斯监测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瓦斯监测方案.docx

《瓦斯监测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瓦斯监测方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瓦斯监测方案.docx

瓦斯监测方案

 

华蓥山隧道瓦斯监测方案

一、编制依据

1)《煤矿安全规程》

2)《通风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

3)《通风安全监测装备使用管理规定》

4)《煤矿监控系统总体设计规范》

5)《煤矿监控系统中心站软件开发规范》

6)《爆炸性环境用防爆电气设备通用要求》

7)《爆炸性环境用防爆电气设备本质安全型电路和电气设备要求》

8)《环境监测系统产品标准》

9)《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

10)《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AQ6201-2006)》2006.05

11)《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2007.04

1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

1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

14)铁路瓦斯隧道技术规范(TB10120-2002);

15)重庆渝北至四川广安高速公路(重庆段)工程地质详细勘察资料

二、工程概况

2.1概述

渝广高速华蓥山隧道起点位于北碚区与合川区交界处,有县级公路横穿隧址区,并有乡镇公路从拟建隧道进出口附近通过,交通较为便利。

K线进口位于重庆市北碚区静观镇西山村,由SE至NW穿越观音峡背斜,出口位于重庆市合川区清平镇桃李园村。

华蓥山隧道属特长隧道,设计为双洞六车道,隧道左线(ZK23+467~ZK28+485)全长5018m,右线(K23+467~K28+467)全长5000m,总体走向约298°,为双向隧道,左右分修,两线相距16~30米,隧道净空高度为8.0m,宽度达12.5m。

华崟山隧道处于川东褶皱带腹部的观音峡背斜为一富水构造,近核部的T2l、T1j、P2c、P1m为强含水层,其间受T3xj、T1f、P2l弱含水层的阻隔作用,形成三个相对独立的强富水带。

华崟山隧道由SE翼进入背斜,由NW翼穿出,穿越以上三个强富水带,且隧道段大多处于地下水位以下,在此条件下的隧道施工容易遭遇涌突水、突泥事故,同时可能造成地表塌陷、地下水疏干等次生环境问题。

隧址区位于北碚区与合川区交界处,西面有G75高速公路以及212国道通过北碚区,东面有G60高速公路与210国道通过,在观音峡背斜之上有S204省道顺背斜走向穿越整个隧址区,并有乡镇公路从拟建华蓥山隧道进出口附近通过,交通较为便利。

2.2工程地质状况

2.2.1地形地貌

华蓥山隧道横穿观音峡背斜形成的背斜山,背斜核部为山脊线,标高一般在700~800m,最高标高851.9m;山脊两侧为岩溶槽谷,标高一般在450~700m,翼部则为“屏障式”列峰山岭顺向斜坡,标高一般在480~680m,坡角20~68°。

隧址区整体为近南北走向的条状山,中部山脊线地形较陡,多呈陡坡地形,坡角一般在45°左右,山脊高程一般为650.0~851.9m,地形相对较高。

最高点位于华蓥山隧道K线洞身段ZK38+080处,地面高程约960,最低点位于隧道K线出口端ZK41+950处,地面高程约527,整体高差为433m。

观音峡背斜呈“一山三岭夹两槽”的地貌形态,背斜山脊线东侧槽谷标一般为595.0~650.0m,并多分布溶蚀残丘、残峰。

槽谷内岩溶发育,沿槽谷方向多分布多分布溶蚀洼地,底部均覆盖第四系粘土,粘土总体厚度不大。

槽谷内岩溶洼地、漏斗、落水洞、溶洞等多呈串珠状分布出露,槽谷内的洼地之间多被山丘阻隔,形成相互独立的洼地,区内瓦窑湾以北区域多有横向冲沟伸入洼地,成为洼地地表水的排泄口,其中五里坝洼地(即华蓥山隧道位置)无横切沟发育,呈封闭的洼地地形。

瓦窑湾以南至嘉陵江则多为封闭式岩溶洼地,无横切沟伸入洼地内,分布多个互相独立的漏斗、落水洞,且规模均较大,一般宽度可达一百至数百米,如小凼、大凼、楠木凼等漏斗、落水洞基本呈串珠状一字排开,被当地老百姓俗称为“九窝十八凼”。

槽谷东侧为锯齿状山脊,并多发育横向冲沟,冲沟切割多形成宽度较窄的“V”形谷,冲沟多切割较深,并多深入岩溶槽谷内。

山脊线西侧槽谷规模比东侧槽谷大,槽谷标高一般400.00~460.00m。

多覆盖较厚的第四系粘土,谷内岩溶洼地、漏斗、落水洞、溶洞等的规模和数量均明显弱于东侧槽谷,槽谷内纵向上地形起伏较小,槽谷延伸长,在华蓥山隧道比较线附近即瓦店村和棕色之间为槽谷内的最高点,标高约495.00m,由此分别往南和往北高程逐渐降低。

槽谷NW侧为由须家河地层形成条状山脊,并发育有5条横切沟横切山脊伸入槽谷内,冲沟分别分布在杨柳坝、大屋村、棕桥沟、大田坎及代家沟。

2.2.2地层岩性

隧道地层由新至老依次为:

第四系坡残积层(Q4dl+el);侏罗系沙溪庙组(J2s)、下溪庙组(J2xs)、新田沟组(J2x)、自流井组(J1-2z)、珍珠冲组(J1z);三叠系须河组(J3xj)、雷口坡组(T2l)、嘉陵江组(T1j)、飞仙关组(T1f),二叠系长兴组(P2c)、龙潭组(P2l)、茅口组(P1m)。

2.2.3地质构造

华蓥山隧道区域内构造较发育,以川东隔档式构造为框架,形成具有明显特征的“重庆皱束”,其间在背斜中发育各期断层。

重庆褶皱束由一系列平行雁行排列的隔挡式梳状褶皱构造和走向压性断裂组成,呈北北东-南南西向展布,在川东隔挡式褶皱中,华蓥山背斜、华蓥山背斜、明月山背斜延伸最长,而华蓥山复式背斜构造面端在合川三汇镇撒开,形成向北东收敛的重庆帚状构造带,包括沥鼻峡、温塘峡和观音峡背斜。

区内背斜构造陡窄,向斜宽缓。

背斜翼部岩层倾角在45°以上,局部直立或倒转,宽约4~6km。

向斜地层倾角在35°以内,宽10~20km。

华蓥山隧道位于新华夏系华蓥山帚状褶皱束,区内西山、沥鼻峡、温塘峡、观音峡、龙王洞等背斜及其间的向斜,是该帚状褶皱束的南延部分。

主要特点是背斜褶皱紧密,两翼不对称多西陡东缓;背斜轴线扭摆多弯曲,呈反“S”型,轴向倾斜变化多,构造分支多,独立高点多,断裂多。

隧道穿越构造为观音峡背斜和次级背斜构造,并发育多条断层,隧址区地质构造较为复杂。

1)褶皱

华蓥山隧道区构造形态主要受观音峡背斜控制,隧道穿越观音峡背斜,该背斜北起合川三汇镇(与华蓥背斜斜接),往南跨过嘉陵江及长江,南延至江津市贾嗣镇倾没,长约105km,宽约2~4km(以须家河组地层顶面计)。

背斜轴线扭摆多弯曲,呈反“S”形,呈NNE~SN向展布,两翼不对称,西陡东缓,西翼倾角75°左右,东翼倾角40°~55°,背斜东西两翼褶皱分别为静观向斜、北碚向斜。

2)断层

隧址区内断层以天府逆断层(F1)为主,其间发育四条F2、F3、F4、F5四条次生小断层,其中,隧道穿越F1、F2断层。

F1逆断层(天府逆断层):

位于观音峡背斜北段东翼,区内长约30km,断层走向约N35°E,倾向SE,倾角81°,地面断开地层为飞仙关组、长兴组、龙潭组,断层上盘向NW方向斜冲,为压扭性斜冲逆断层,该断层标高在200~700m之间,断距由北往南从150m逐渐变小到50m左右。

隧道K26+000处穿越该断层。

F2逆断层:

位于观音峡背斜北段东翼,区内长约5km,断层走向约N35°E,倾向SE,倾角70°,地面出露地层为龙潭组,断层上盘向NW方向斜冲,为压扭性斜冲逆断层,断层断距约100m。

隧道K25+794处穿越该断层。

3)节理裂隙

由于区内构造发育,在此按构造部位对裂隙进行了统计,其两翼特征见表1。

表1背斜节理特征表

构造部位

产状(走向/倾角、倾向)

密度

(条/m2)

节理特征

背斜NW翼

120~148°∠71~78°NW

347~46°∠48~56°NW

4~6

多为张性裂隙,部分为闭合状,表层少数被粘土充填,见钙质、铁质充填。

裂隙延伸长3~8m。

背斜SE翼

142~205°∠45~62°SE

240~267°∠70~78°SE

3~8

多为张性裂隙,多见钙质、铁质充填。

裂隙延伸长一般2~10m,裂面多较平整。

背斜近核部

184~215°∠48~58°

297~336°∠70~78°

5~12

多为张性裂隙,地表多数被粘土充填,多见钙质充填。

裂隙延伸长2~12m,裂面多较平。

2.2.4水文地质

1)地表水

(1)区域水系及分水岭

华蓥山背斜位于北碚区嘉陵江以北,山脊总体呈NNE向。

隧址区轴部由飞仙关组(T1f)和长兴组(P2c)(其它部位还有龙潭组(P2l)、茅口组(P1m)地层)的页岩和可溶岩形成凸显的山岭,标高一般在750~870m,相比两侧向斜谷地的相对高差达500m以上。

在背斜翼部地形陡峻,为须家河组(T3xj)地层形成的次级单斜山岭,地势一般较核部的可溶岩山岭低。

山脉总体地势为北高南低,由山脊构成的NNE向纵向分水岭明显。

隧址区地表水均属嘉陵江水系。

背斜南东翼地表水汇入黑水滩河,北西翼地表水主要汇入清平河,而后两河直接流入嘉陵江;背斜北部三汇镇一带地表水系多属局部小支流,东侧沟水汇入金刀峡,西侧沟水主要汇入三汇河再流入渠江;背斜南侧被嘉陵江切断。

由于背斜总体地势北高南低,决定了地下水主趋势流向为由NNE向SSW向。

(2)隧址区地表水分布及特征

隧址区树枝状支沟发育及岩溶作用形成较多的落水洞、洼地、槽谷,并有地下暗河分布,故地表基本无大的地表水体分布。

区内出露的地表水体主要为地下水的暗河分布,故地表基本无大的地表水体分布。

区内出露的地表水体主要为地下水的径流排泄点,以朱及暗河出口的形式出露。

据“初勘报告”地表调查,区内有暗河出口17处,流量5.8~85.6L/s,标高主要在580m~640m,总流量624L/s。

主要分布在观音峡背斜的南东翼,北西翼由于受煤矿开采的影响分布少。

多被临近场镇作为生活用水水源。

区内较大泉(井)点66个,流量0.1~15L/s,标高300~700m,总流量190L/s。

2)地下水

(1)含水岩组及富水等级的划分

本隧道穿过华蓥山隔挡式背斜,从两翼到核部穿越的地层依次为新田沟组(J2x)、自流井组(J1-2z)、珍珠冲组(J1z)、三叠系须家河组(T3xj)、雷口坡组(T2l)、嘉陵江组(T1j)、飞仙关组(T1f)、长兴组(P2c)、龙潭组(P2l)地层。

根据各地层岩性差异和含水特征不同,将隧址区地下含水岩组划分为:

碎屑岩类裂隙孔隙含水岩组、可溶性岩类溶洞溶隙含水岩组,但对隧道影响较大的为碳酸盐类裂隙溶洞水为主。

根据不同部位构造、地貌、补给、储水条件不同,将碎屑岩类裂隙含水岩组分为水量丰富、中等和贫乏三个等级;将碳酸盐类溶洞裂隙含水岩组划分为水量丰富、中等两个等级。

(2)隧址区含水岩组富水特征

1.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

侏罗系红层含水岩系:

该岩系由新田沟组(J2x)、自流井组(J1-2z)和珍珠冲组(J1z)地层组成,主要分布于隧道进出口两端斜坡,进口段厚度约800m,出口段149m。

岩系以泥岩、砂质泥岩、页岩为主,夹粉、细砂岩灰岩等。

泥岩和页岩属软质岩,地表风化裂隙发育透水性弱,为相对隔水层;砂岩单层厚度一般小于10m,且层厚不稳定,其孔隙较发育,渗透性较好,具备地下水储备条件。

由于该套地层总体为泥砂岩互层,各含水层地下水横向水力联系弱,仅在强降雨时暂以少量上层滞水的形式存在,调查地表一般无泉水出露,属孔隙裂隙弱含水层,地下水贫乏~中等。

须家河组(T3xj)含水岩系:

该岩系分布于背斜两翼,由砂岩与泥岩不等厚互层组成,总厚度:

东翼约352m,西翼约620m。

其中T3xj5、T3xj3、T3xj1为泥岩含煤段,张裂隙不发育,富水性、透水性弱,为相对隔水层,水量贫乏。

T3xj6、T3xj4、T3xj2为细~中粒,薄~厚层状砂岩段。

在砂岩中,张裂隙普遍较发育,多数未充填,纵向节理较横向节理发育,常切穿岩层层间结构面。

裂隙和孔隙,特别是层间裂隙为地下水的储存、运移空间。

且区内砂岩厚度大,出露广,可得到充分补给。

整个砂岩构成主要含水岩层,受构造和地形影响,地下水上部具潜水性,深部具承压性,调查地下水多沿砂泥岩接触带以泉形式出露,流量一般0.01~3L/s。

属孔隙富水性丰富的含水层,但富水性不均一。

此外,在隧址区附近分布有煤窑多处,石门、煤巷和采空区为地下水储存、运移提供较大的集水空间和廓道,据调查老窑坑口流量10L/s以上。

因此,煤窑的分布情况对该套地层的含水性影响较大。

飞仙关组二、四段(T1f2、T1f4)含水岩系:

该岩系分布于背斜两翼靠核部,主要由页岩,泥岩夹泥质灰岩、灰岩组成。

总厚度:

东翼约463m,西翼约378m。

岩透水性差,为相对隔水层,地下水贫乏。

龙潭组(P2l)含水岩系:

地表无出露,分布于背斜核部,主要岩性为泥岩、页岩夹煤层,岩层透水性差,为相对隔水层,地下水贫乏。

地下水主要储存在采空区内,受采空区影响较大。

2.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含水岩组:

水量丰富的可溶性岩类溶洞含水岩组为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T2l)、嘉陵江组(T1j)、飞仙关组三段(T1f3)地层的灰岩、白云岩、白云质岩、泥质灰岩,局部夹盐溶角砾岩等组成。

经地表调查,该类型岩组岩深强烈发育~发育,地表多形成沟槽或者洼地,出露众多落水洞、漏斗、溶洞、暗河等岩溶现象,且分布复杂,为地下水补给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其中又以三叠系飞仙关三段和嘉陵江二、四段岩溶更为发育,地下水极为丰富。

而其它组段的岩溶发育程度相对较低,地表出露的泉流量相比也较小,其富水性相对稍弱。

水量中等的可溶性岩类溶洞溶隙含水岩组主要由长兴组(P2c)的燧石灰岩和飞仙关组一段的杰岩、页岩组成,分布于背斜核部山脊线附近,其顶部和底部分别被飞仙关组一段下部的页岩和龙潭组页岩所隔。

由于该地层处于山顶、坡陡的特殊位置,不利雨水充分入渗,决定了该地层岩溶不甚发育。

据调查地表岩溶漏斗、落水洞、坚井、溶洞等岩溶现象少,泉点也较少,且流量较小;该含水岩组地下水主要在岩溶裂隙中运动,于切层沟谷地带出露地表。

综述,碳酸盐岩类溶洞裂隙含水岩组在不同岩性接触带是岩溶最发育的地段,隧址区的可溶岩类及不同的层序组合,岩溶发育有较大差异。

因此,碳酸盐岩含水岩系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水量多丰富,构成拟建隧道重要涌水或突水层段。

3.天府断裂富水性特征

天府逆断层(F1)发育于观音峡背斜东翼近轴部,断层面近直立,该断层断开的底层分别有龙谭组、长兴组及飞仙关组地层。

由于断层带岩体较破碎,构造裂隙发育,具有较好的富水性,但由于断层带岩性以粘土岩为主,地下水主要赋存于断裂构造的裂隙中,总体水量不大。

根据初勘的调查:

金马煤矿、刘家沟煤矿及磨心坡煤矿的揭露情况表明,采煤平硐在揭露该断层时均出现过涌水情况,涌水量约1000~3000m3.由此表明,拟建隧道在穿越该断层时可能出现涌水现象。

4.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补给:

主要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多年平均降雨量达1204.3mm,丰沛的降雨给地下水提供了源泉。

在非可溶岩地区,入渗系数较小,大气降雨大多沿地表斜坡向溪沟汇流,少部分入渗补给地下水。

在可溶岩中,槽谷区地表岩溶由轴部向两翼发育程度减小,地表多为落水洞、漏斗、洼地,沿构造线方向呈串珠状排列,为地下水的补给区,接受大气降雨补给,沿垂直岩溶管道下渗,赋存于水平岩溶管道及溶蚀裂隙中

径流、排泄及动态特征条件:

华蓥山背斜属于典型的隔挡式背斜,隔挡式背斜地下水径流限制在碎屑岩所夹持的可溶岩范围内,岩溶地下水主要沿背斜轴向,顺碳酸盐岩地层走向流动,具体流向受当地侵蚀基准面控制。

径流方式有岩溶管道和岩溶裂隙两种径流,地下水大部分集中在与构造线方向一致的管道中径流。

岩溶水的排泄受地形和河流水文网的制约,大多在地形低洼处和河流切割部位排泄,主要以暗河和岩溶下降泉的形式排泄。

而在非可溶岩地区,地下水的排泄主要是沟谷控制,浅表部地下水向沟谷排泄。

整个华蓥山隧道区段地下水主要沿构造线方向顺层径流,通过大泉和泄流排入嘉陵江。

局部受沟谷切割,向沟谷排泄,最终汇入嘉陵江。

嘉陵江为区域的排泄基准面。

5.隧道涌水量预测

本隧道在可溶岩段及可溶岩和非可溶岩接触带发生涌水突泥的可能性较大。

在隧道进出口和中段均通过白邻煤矿、荣泰煤矿和太来煤矿等的采矿区时,可能会遇到采空区积水,造成较大的涌突水。

预测华蓥山隧道总的平均正常涌水量为60201m3/d,总的最大涌水量为190819m3/d。

2.3气候水文状况

项目区属亚热带温湿气候区,湿度大,冬冷夏热,降雨丰富,夏季多暴雨,根据北碚气象局资料:

多年平均气温18.8℃,极端最低气温-3.8℃,极端最高气温43℃。

全区多年平均降雨量1204.3毫米,最大日降雨量达263.8毫米,一般集中在5~9月,并常有雷阵暴雨,占年降雨量的70%。

雾日全区年平均40天,最多达148天,偶见降雪,无霜期长。

本隧址区属长江一级支流嘉陵江水系。

区内观音峡背斜东翼地表水系为黑水滩河,西翼地表水系为梁滩河;南侧被嘉陵江切断,北侧地表水系多属局部小支流。

受构造控制,地表两翼主河流由NE流向SW,与背斜轴线一致。

区内横向冲沟发育,平面上多属树枝状水系,次级支流部分为季节性溪沟,具暴涨暴落的特点,时有流水,而主沟常年有流水。

地表植被发育,生态环境较好。

2.4设计概况

华蓥山隧道里程桩号ZK23+467~K28+485(K23+467~K28+467)单线5018/5000m(双线10018m)。

本标段隧道内路面纵坡进口端为0.507%的上坡,出口端为2.4%的上坡,进口路面横坡-2%,出口路面横坡3%。

标段包括正洞洞门,洞身开挖、支护、衬砌,相关附属工程:

13个人行横通道、6个车行横通道、6个紧急停车带。

2.5主要技术标准

1)道路等级:

六车道高速公路;

2)设计车速:

100km/h;

3)隧道型式:

双向六车道;

4)路基宽度:

33.5m;

5)设计荷载:

公路-I级;

6)设计基准期:

100年

7)地震基本烈度:

Ⅵ度

8)隧道建筑限界:

一般地段隧道建筑限界净宽14.75m,净高5.00m;

紧急停车带段隧道建筑限界净宽17.25m,净高5.00m

人行横通道建筑限界净宽2m,净高2.5m

车行横通道建筑限界净宽4.5m,净高5m

9)隧道防水等级:

二级,二次衬砌混凝土抗渗等级不小于P6。

车行、人行横通道防水等级:

二级,二次衬砌混凝土抗渗等级为P6。

三、工程特点与监测目的

3.1隧道穿越煤层瓦斯地质特点

根据勘察报告,华蓥山隧道穿越观音峡背斜两翼及核部含煤地层三叠系须家河组和二叠系龙潭组,背斜两翼须家河组地层中的煤层均为可采煤层,煤层厚一般0.3m,洞身段背斜西翼煤层倾角68~72º,背斜东翼煤层倾角70~74º。

在背斜核部区域龙潭组地层分布多层可采煤,厚度一般在0.8m左右,由于构造复杂,煤层倾角变化较大,但总体一般在65°左右。

其中须家河组煤层属低瓦斯煤,发生瓦斯突出、煤尘爆炸及煤层自燃的可能性小,而龙潭组煤层属高瓦斯煤,易发生瓦斯突出、煤尘爆炸及煤层自燃现象。

隧道属高瓦斯隧道,必须加强监测,采取专门的防突措施,进行瓦斯抽放,防止突出发生。

1)煤矿采空区

华蓥山隧址区有悠久的采煤历史,分布多处煤矿,且主要分布在观音峡背斜西翼和轴部区域,东翼分布较少。

其中跟隧道相关的规模性煤矿有7处,分别为荣泰煤矿、金马煤矿、太来井煤矿、大田煤矿、刘家沟煤矿、白岭煤矿及新木煤矿。

其中荣泰煤矿、白岭煤矿及新木煤矿开采的为须家河地层的煤,其余煤矿则开采龙潭组地层的煤。

隧道穿越煤层采空区的段落有:

K线左线K24+182~K24+203段、K27+366~K27+385段、K27+512~K27+532段、K27+632~K27+651段;K线右线YK24+171~YK24+192段、YK27+367~YK27+386段、YK27+510~YK27+529段、YK27+617~YK27+636段。

隧道开挖可能产生塌陷和采空区突水,在龙潭组地层采空区可能揭露采空区内聚集的瓦斯气体。

2)穿煤

华蓥山隧道穿越观音峡背斜两翼及核部含煤地层三叠系须家河组(T3xj)和二叠系龙潭组(P2l),不考虑已采空的煤层,K线穿煤段落分别有K23+796~K23+801段、K23+924~K23+928段、K24+064~K24+069段、K25+421~K25+476段、K25+590~K25+595段、K25+629~K25+634段、K25+707~K25+716段、K25+880~K25+886段、K25+901~K25+908段、K27+145~K27+149段。

由煤层分布里程可见,煤层几乎分布于整个隧道的始终。

3)压煤

隧道穿煤里程为K23+796~K23+801段、K23+924~K23+928段、K24+064~K24+069段、K25+421~K25+476段、K25+590~K25+595段、K25+629~K25+634段、K25+707~K25+716段、K25+880~K25+886段、K25+901~K25+908段、K27+145~K27+149段。

其中须家河组一段含1层可采煤,三段含1层可采煤,五段含2层可采煤,煤层厚0.30m,龙潭组可采煤主要为K2、K4、K6及K8,煤层厚度约0.80m。

按隧道两侧,上下各100m为禁采区,煤层体自重1.50吨/m3,根据各煤层所在位置的倾角进行计算,隧道压覆煤储量约48.6万吨。

4)有毒有害气体

据收集的隧址区附近大坝沟煤矿的瓦斯鉴定报告:

该煤矿开采T3xj地层中的煤,瓦斯鉴定报告表明该煤矿为低瓦斯矿井。

隧洞穿过T3xj煤层段为低瓦斯区段。

统计见下表2瓦斯检验报告统计表。

表2瓦斯检验报告统计表(大坝沟煤矿)

2007年度

2008年度

2009年度

2010年度

相对瓦斯涌出量(m3/t)

8.87

9.38

7.34

6.36

绝对瓦斯涌出量(m3/min)

0.14

0.19

0.17

0.13

相对CO2涌出量(m3/t)

6.34

5.43

5.62

3.71

另外据收集的隧址区刘家沟煤矿的瓦斯鉴定报告:

该煤矿开采P2l地层中的煤,瓦斯鉴定报告表明该煤矿为高瓦斯矿井,属于煤与瓦斯突出矿井。

隧洞穿过P2l煤层段为高瓦斯区段。

统计见下表3瓦斯检验报告统计表。

表3瓦斯检验报告统计表(刘家坝沟煤矿)

2007年度

2008年度

2009年度

2010年度

相对瓦斯涌出量(m3/t)

42.44

45.96

46.46

65.34

绝对瓦斯涌出量(m3/min)

4.36

3.87

6.26

5.89

相对CO2涌出量(m3/t)

23.64

17.13

18.18

19.52

根据对原刘家沟煤矿的调查,刘家沟煤矿自建矿以来共发生煤与瓦斯突出30余次,突出煤量达1万余吨,最大突出强度为5488t/次(1990年8月3日开采+70m水平木莲伞煤柱以北区域的K2煤层时),最大涌出瓦斯量为3.5×105m3。

根据四川煤田地质局135地质队提交的《重庆煤炭工业公司天府矿务局刘家沟煤矿-200m水平延深补充勘探地质报告》,龙潭组煤层煤尘爆炸指数为21~23%,煤层均具有煤尘爆炸危险性。

另外该报告指出,矿井开采的煤层有自燃倾向,属易自燃及较易自燃煤层,发火期1~3个月,本矿曾多次发生过采空区煤层自然发火事故。

由以上资料可知,华蓥山隧道具有煤层分布广,采掘历史久,采空区范围大,同时,距离洞口越远瓦斯含量和压力越高的特点。

所以,必须加强施工全过程的瓦斯监控并做好瓦斯灾害防治工作。

3.2瓦斯监测的目的

隧道施工过程中瓦斯监控量测是保证瓦斯隧道施工安全的重要手段,是避免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坏的必要措施,对于保证隧道安全、快速施工至关重要。

监测目的具体为:

1)通过对掌子面24小时实时监测,及时掌握隧道掘进造成的瓦斯涌入而导致的瓦斯超标,及时报警,保证人员安全撤离,避免瓦斯爆炸等重大灾害;

2)通过对隧道中段的监测,及时了解因隧道通风不良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