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概述.docx
《腧穴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腧穴概述.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腧穴概述
第二节腧穴概述
概述:
1、腧穴定义:
就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得部位,也就是疾病得反应点与针灸等治法得刺激点。
2、别名:
节、会、骨空、气穴、气府«内经»,孔穴«针灸甲乙经»,穴道《太平圣惠方》,穴位等。
3、腧、输、俞之区别
1)腧穴指穴位得总称;
2)输穴指五输穴中第三穴;
3)俞穴指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得穴位,即背俞穴。
一、腧穴得分类
(一)经穴
1、定义:
就是指归属于十二经脉与任脉、督脉得腧穴,称十四经穴,简称经穴。
2、特点:
有具体得穴名;有固定得位置;有明确得针灸主治证;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
3、经穴总数:
361个
«内经»约160个
«针灸甲乙经»349个
«铜人针灸腧穴图经»354个
«针灸大成»359个
«针灸逢源»361个
4、主治:
本穴所属经脉及其相应脏腑得病证。
(二)奇穴
1、定义:
有具体得穴名,又有明确得位置,但尚未归入十四经穴系统得腧穴,统称“经外奇穴”简称“奇穴”。
2、作用
1)属经穴得早期阶段,奇穴可作为经穴得补充。
如《铜人》膏肓俞;《资生》眉冲。
2)对某此病证有特殊治疗作用,有奇效。
3、特点:
(1)有具体得穴名,可一名一穴,也可一名多穴如四关即合谷、太冲;
(2)有固定得位置,但分布较分散:
有得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定名较晚,如太阳、印堂、阑尾;
有得不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如膝眼;
(3)主治范围比较单一,但有特殊疗效;
(4)名为奇穴,实为经穴如外膝眼即犊鼻。
(三)阿就是穴
1、定义:
就是指既无具体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就是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作
为针灸施术部位得腧穴,即“以痛为腧”。
《灵枢·经筋》又名“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
“阿就是穴”名称首见于唐·孙思邈《千金方》
2、特点:
(1)无具体名称;
(2)无固定位置;(3)分布多在病变附近;
(4)以痛为腧;(5)补充经穴与经外奇穴得不足。
3、作用
1)多用于局部疼痛性病证;
2)阿就是穴就是穴位得最初形式,可上升为奇穴、经穴。
4、经穴、奇穴、阿就是穴区别表
分类
属十四经
定位
定名
经穴
有
有
有
奇穴
无
有
有
阿就是穴
无
无
无
二、腧穴得命名
最早见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穴所发,各有处名”
《千金方》“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
”
(一)自然类
1、以天文星辰命名如日月、上星、天枢等。
(会意、假借)
风云雷电(比喻象形)如风池、云门、丰降、列缺
2、以地理名称命名
1)以山(大石山)陵(大土山)丘(大山中间得小土山)墟(大土山)命名如承山、合谷、梁丘、大陵等。
(比喻腧穴得形象凸出部分)
2)以河流海洋命名如曲池、水泉、后溪、照海、经渠等。
3)以交通地名命名如水道、太冲、内关、关冲等。
(二)物象类
1、以动植物名称命名如鸠尾、伏兔、犊鼻、鱼际、攒竹等。
2、以建筑类命名如曲垣、天窗、地仓、玉堂、内庭、紫宫、库房、
梁门、府舍等。
3、以生活用具命名如地机、颊车、天鼎、大钟、缺盆等。
4、以人事活动命名如人迎、百会、归来等。
(三)人体类
1、以解剖部位命名如腕骨、大椎、巨骨等。
2、以经络阴阳命名如三阴交、三阳络、阴陵泉、阳陵泉等。
3、以腧穴作用命名如承泣、听会、气海、血海、光明、水分、迎香等。
4、以脏腑功能命名如魄户、魂门、意舍、心俞(五志)等。
三、腧穴定位法
(一)体表标志定位法
1、定义
就是根据人体解剖得一些标志而定取穴位得方法,又名“自然标志定位法”“解剖标志定位法”
2、适用范围
主要适用于邻近体表标志得腧穴定位
(1)固定标志
就是指不受活动影响而固定不移得标志。
如五官、毛发、爪甲、乳头、脐窝及各种骨节凸起、凹陷及肌肉隆起等。
①骨性标志:
骨节得突起与缝隙,“骨度”折量即以“骨”为基础,如两眉之间取印堂,鼻尖取素髎。
②肌性标志:
肌肉得降隆起与凹陷,如阳溪、尺泽
(2)活动标志
就是指随适当得动作姿势而出现得标志,亦名动作标志、动态标志。
包括关节得间隙、肌肉与肌腱得隆起或凹陷,皮肤得皱纹。
如张口取听宫、耳门、听会;闭口取下关。
(二)骨度分寸法
1、定义
古称“骨度法”将人体各部按比例分别规定其一定得折算长度,作为量取穴位得标准。
单位为寸,即等分之意。
最早见于《灵枢·骨度》人体得高度及横度均为7尺5寸。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四肢腕踝关节以上及头面躯干部,距离体表标志较远处得腧穴定位。
3、注释
天突:
前正中在线,胸骨上窝中央。
歧骨:
胸剑联合。
完骨:
乳突。
横骨上廉:
耻骨联合上缘。
季胁:
此指第十一肋端下方。
髀枢:
指股骨大转子高点。
内辅骨上廉:
指股骨内侧髁。
内辅骨下廉:
指胫骨内侧髁。
膝中:
前平髌骨下缘,后平腘横纹。
直寸:
上下前后定穴
横寸:
左右定穴
4、常用骨度分寸表
部位
起止点
折量寸
度量法
头部
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
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中
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至后发际正中
眉间(印堂)至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
前额两发角之间
耳后两完骨之间
12寸
3寸
3寸
18寸
9寸
9寸
直
直
直
直
横
横
胸腹部
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歧骨)
胸剑联合中点(歧骨)至脐中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曲骨)
两乳头之间
腋窝顶点至第十一肋游离端(章门)
9寸
8寸
5寸
8寸
12寸
直
直
直
横
直
背腰部
大椎以下至尾骶
肩胛骨内侧缘(近脊柱侧点)至后正中线
肩峰缘至后正中线
21椎
3寸
8寸
直
横
直
上肢部
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
肘横纹(平肘尖)至腕掌(背)侧横纹
9寸
12寸
直
直
下肢部
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
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
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
腘横纹至外踝尖
18寸
13寸
19寸
16寸
直
直
直
直
5、《骨度分寸歌》
用针取穴必中得,全身骨度君宜悉:
前后发际一尺二,定骨之间九寸别;
天突下九到胸岐,岐至脐中八寸厘,脐至横骨五等分,两乳之间八寸宜;
脊柱腧穴椎间取,腰背诸穴依此列,横度悉依同身寸,胛边脊中三寸别;
腋肘横纹九寸设,肘腕之间尺二折,横辅上廉一尺八,内辅内踝尺三说;
髀下尺九到膝中,膝至外踝十六从,外踝尖至足底下,骨度折作三寸通。
(三)手指比量法
1、定义
就是在“骨度”分部折寸得基础上,以患者得手指为标准,来定取穴位得方法,又名“手指同身寸法”,简称“指寸法”。
同身寸指同于人体身寸得比例尺寸。
同身寸取穴法由孙思邈发明并最先使用,记载于《千金方》。
2、分类
1)中指同身寸(直指寸)
方法:
以患者中指屈曲时中节内侧两端纹头之间得距离为1寸。
适用:
四肢部腧穴得直寸以及背腰部腧穴得横寸
该法与骨度分寸相比偏长,不适合普遍使用。
2)拇指同身寸(横指寸)
方法:
以患者拇指指间关节得宽度为1寸。
适用:
用于四肢部得直寸取穴。
3)横指同身寸(横指寸)
又名“一夫法”,夫,扶也;《礼记》“铺四指曰扶。
”
方法:
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近侧指间关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宽度为3寸。
适用:
用于四肢、下腹部得直量与背部得横量。
4)简便取穴法
定义:
采用某些标志来定取穴位得方法。
举例:
风市、百会、列缺、合谷、劳宫、角孙、血海、养老
四特定穴
定义:
就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得腧穴,又名要穴、特要穴。
分类:
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交会穴
(一)五腧穴
1、定义:
就是指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五个重要腧穴,分别名为井,荥,输,经,合,合称五输。
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未指出具体穴名与部位;《灵枢·本输》有穴名、部位,缺手少阴经,至《甲乙》补全。
2、含义、分布规律
分布规律:
均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从四肢未端向肘膝关节方向排列。
含义(九针十二原)
比喻
经气流注
分布部位
“所出为井”
喻水之源头
为经气所出部位
分布于指,趾末端;本经第一穴
“所溜为荥”
喻水微流
为经气流过之处
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第二穴
“所注为输”
喻水流由浅入深
为经气灌注之处
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除胆经外,为第三穴
“所行为经”
喻水如江河畅通无阻
为经气正盛,运行通过之处
分布于腕踝关节以上,前臂或胫部
“所入为合”
喻百川汇入湖海
为经气充盛,合于脏腑之处
分布于肘膝关节附近
3、内容
五输穴歌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
商阳二间接三间,阳溪曲池大肠牵;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之上阴陵泉;
厉兑内庭陷谷胃,解溪之上三里随;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
少泽前谷与后溪,阳谷小海小肠经;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经宜;
至阴通谷接束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
关冲液门中渚穴,支沟天井属三焦;
大敦行间太冲瞧,中封曲泉属于肝;
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属胆经。
4、五腧穴与五行配属
《灵枢·本输》“阴井属木,阳井属金。
”
1)六阴经五输穴与五行配属表
六阴经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
肺(金)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
肾(水)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
肝(木)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
心(火)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
脾(土)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
心包(相火)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
2)六阳经五输穴与五行配属表
六阳经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
大肠(金)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
膀胱(水)至阴通谷束骨昆仑委中
胆(木)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
小肠(火)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
胃(土)历兑内庭陷谷解溪足三里
三焦(相火)关冲液门中渚支沟天井
5、临床应用
1)五输主病
⑴《素问·咳论》“治脏者治其输,治腑者治其合”
即五脏有病可选输穴,六腑有病可选取合穴,当脏腑发生病变时,可选取相关得腧穴进行治疗。
⑵《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①“病在脏者,取之井”古人以失神、形无知者为病在脏。
点刺少商、商阳出血,能泄脏热,开郁通窍主治中风、热厥、喉肿等;
隐白配厉兑治梦寐不宁;
隐白(脾统血)配大敦(肝藏血)治月经过多;
少冲本少泽治中风猝倒,痰涎壅盛,不省人事;
至阴治胎位不正及难产;
涌泉治各种厥证、痫证、小儿惊风;
中冲配关冲中风猝倒,回阳救逆;
胆井窍阴治失眠;
井穴多用于急救或炎症病初发之暴痛或某一脏腑功能失调者。
②“病变于色者,取之荥”
可治各经热病病变于色得初发病及原发性神经痛。
如晕针时脸色必变,可针心经之荥少府。
③“病时间甚者,取之输”
有时间歇(停止),有时严重得疾病,取输穴。
如风湿性关节痛,上肢关节痛取肺俞、太渊配心包俞、大陵
下肢关节痛取太溪、太冲
间歇性身寒热得疟疾,取后溪
后头痛或巅顶痛取胆俞、足临泣
④“病变于音者,取之经”
对于病变导致声音失常之症状以及各经病变累及某一脏腑造成得官能失调,均可应用。
如肺经经渠治喘咳;大肠经阳溪治牙痛;
胃经解溪治风水面肿及颏部、下颌、前颈部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