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矿山压力及其控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07432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一章矿山压力及其控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十一章矿山压力及其控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十一章矿山压力及其控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十一章矿山压力及其控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十一章矿山压力及其控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一章矿山压力及其控制.docx

《第十一章矿山压力及其控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一章矿山压力及其控制.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一章矿山压力及其控制.docx

第十一章矿山压力及其控制

第十一章矿山压力及其控制

在煤层没有开采之前,岩体处于平衡状态,当煤层开采以后,形成了地下空间,破坏了岩体的原始状态,引起岩体内应力重新分布,并一直延续到岩体内形成新的平衡为止。

在应力重新分布过程中,使围岩产生变形、移动、破坏,从而对工作面、巷道及围岩产生压力。

通常把这种因围岩移动而产生的压力称为矿山压力。

在矿山压力作用下,出现了如冒顶、底鼓、煤岩片帮、支架破坏、煤和沼气突出等等,通常把这些现象称为矿山压力现象或矿山压力显现。

矿山压力的大小与围岩的性质有关,为了保证安全生产,必须了解工作面矿山压力的活动规律及围岩性质,以便采取控制措施。

第一节煤层围岩分类

围岩的性质,尤其是它的力学性质对采掘工作面的压力显现影响最大。

岩石通常为脆性体,有些为弹塑性体,它的力学性质表现为:

抗压强度(σ压)大于抗剪强度(σ剪),(σ剪)大于抗弯强度(σ弯),(σ弯)大于抗拉强度(σ拉),即:

σ压>σ剪>σ弯>σ拉

抗拉强度远小于抗压强度,一般抗拉强度只有其抗压强度的1/15~1/20。

岩石在外力的作用下,将产生变形和破坏,但变形都很小,只有千分之几到万分之几。

岩石破碎通常表现为拉性;有时也表现为剪性,如弹塑性岩石。

由于岩石为非均质体,组成的成分又不同,再加原生和次生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它的复杂的力学性质—异向性。

例如,岩层中具有层理、节理等弱面,沿这些弱面方向的岩石抗拉强度,远小于其它方向的抗拉强度,有些甚至完全失去抗拉能力。

又如虽属同种岩石,由于构造裂隙影响,它们的力学性质,往往相差很大。

对采煤工作面影响最大的围岩是煤层顶部岩层。

因此,通常在研究煤层围岩性质时,重点研究煤层顶板性质,至于煤层底部岩层,只有在急倾斜煤层开采时,才具有实际意义。

根据我国岩层的实际情况,一般把直接顶分为三类:

一类直接顶(不稳定)——回采时不及时支护,很易造成局部冒顶,如页岩、煤皮、再生顶板等;

二类直接顶(中等稳定)——顶板虽有裂隙,但仍比较完整,如砂质页岩;

三类直接顶(稳定)——顶板允许悬露较大面积而不垮落,直接顶完整,如砂岩或坚硬的砂质页岩。

基本顶(老顶)分类尚无统一规定,现根据基本顶对工作面的压力(初次和周期来压)及初次来压的步距,把老顶分为四类介绍如下:

Ⅰ类基本顶——初次和周期来压不明显,来压时缓和无冲击。

来压的大小相当于或小于6~8倍采高的顶板岩层重量。

初次来压步距大于25m。

Ⅱ类基本顶——初次和周期来压很明显,来压的大小相当于8~12倍采高的顶板岩层重量。

初次来压步距大于25m~50m。

Ⅲ类基本顶——初次和周期来压强烈,来压的大小相当于12~14倍采高的顶板岩层重量。

初次来压步距大于25m~50m。

Ⅳ类基本顶——平时顶板无压力,采空区悬露面积达几千甚至上万m2不垮落,初次和周期来压时,顶板垮落常形成狂风、巨响。

初次来压步距大于50m,甚至可达100m~150m。

这种顶板多为极坚硬的厚砂岩或砾岩。

第二节工作面矿山压力的显现规律

一、支承压力

(一)支承压力的形成

当煤体未采动前,煤体内的应力处于平衡状态,煤体上所受的力为上覆岩层的策略γH(γ—岩层的容重,t/m3;H—煤层距地面的深度,m)。

当在煤体内开掘切割眼后,破坏了应力的平衡状态,引起应力重新分布,如图5—1所示。

这时在切割眼上部顶板内形成了自然平衡“压力拱”。

切割眼上部岩体重量Q由两侧煤壁平均分担。

因此,在切割眼两帮煤体中,产生了应力集中现象,这种集中应力称为支撑压力。

它的大小为原始应力γH的1.25~2.5倍,最大值可为原始应力的2~4倍或更大。

图5—1煤体内开掘切割眼后应力重新分布

a—切眼宽度;Q—切眼上部岩体重量;H—煤层距地面深度;γ—上覆岩层的容重

由于“压力拱”的存在,切割眼处于减压状态。

随着工作面推进,切割眼扩大了,“压力拱”破坏而消失,在工作面前方的煤体中,同样产生支承压力带,其范围自工作面前方2m~3m起直至10m~45m,有时可达近100m,最大支承压力区,约距煤壁5m~15m左右;在工作面后方,当采空区充填物压实到一定程度后,也产生支承压力带。

前后两个支承压力带,随工作面推进而移动(图5—2)。

图5—2工作面围岩应力分布

a—减压区;b—增压区;c—稳压区

从图5—2看出,由于采动影响的结果,在工作面前方煤体中和工作面后方的采空区内,根据压力分布不同可分为三个区:

a——减压区,它的应力小于原始应力;

b——增压(支承压力)区,它的应力大于原始应力;

c——稳压区,它的应力等于原始应力。

在采煤工作面上下两端的区段煤柱内,也由于采煤和掘进区段平巷而形成支承压力,它的分布特征和工作面前方的支承压力基本相同。

当采煤工作面推进较长距离后,区段煤柱内的支承压力,可随顶板垮落而逐渐消失。

(二)影响支承压力大小、分布的因素

支承压力的大小及其分布与顶板悬露的面积和时间、开采深度、采空区充填程度、顶底板岩性、煤质软硬有关。

采空区顶板悬露面积越大,时间越长,顶板压力就越大,而支承压力的分布范围和集中程度越大。

开采深度越大,悬露顶板的重量越大,支承压力也越大。

采空区充填程度越密实,煤壁内支承压力越小。

例如采用全部充填时,上部顶板下沉后,很快就会被充填物支撑,这时悬露顶板岩层的重量转移到周围煤体上的压力就小。

因此,采用全部充填法处理采空区比采用全部垮落法处理采空区时,煤壁内的支承压力分布范围和大小要小得多。

顶板岩层越坚硬,顶板压力分布越均匀,支承压力的集中程度就比较小。

例如,砂岩顶板,支承压力的影响范围可达到工作面前方100m左右;泥质页岩顶板,支承压力的影响范围不到30m~40m。

若顶板的裂隙发育,则支承压力比较集中,影响范围也较小。

底板岩层坚硬,支承压力影响范围大,但集中程度小。

煤质坚硬,支承压力比较集中,影响范围较小;反之,煤质松软,变形和破坏程度越大,则支承压力分布范围越大,集中程度越低。

(三)支承压力显现规律

由于支承压力的作用,可导致顶板预先下沉、煤壁破碎片帮、产生冲击地压、煤和沼气突出等现象。

在支承压力的作用下,工作面前方尚未悬露的顶板,已经开始下沉。

一些实际资料表明,顶板下沉量可达15mm~60mm,甚至达100mm。

当顶板比较坚硬,煤层较厚或较软时,顶板下沉量较大。

由于顶板预先下沉,可能产生裂隙,因而增加了工作面和工作面前方区段平巷的压力。

为了防止区段平巷的支架压坏,事先必须采取措施,如增设抬棚、斜撑支架等。

工作面的煤壁,在支承压力作用下,产生变形破坏,导致煤壁破碎片帮成斜面;破碎范围与煤质硬度和支承压力大小有关,一般为1m~3m;工作面前方煤壁内支承压力的峰值,向煤壁内转移,增压区(支承压力区)斜向煤壁里面(图5—2b);减压区扩大;稳压区向煤壁里面转移。

煤层压碎,虽增加了片帮的机会,对安全不利,但可减轻落煤工作,浅截式采煤机就是采落压碎范围内的煤,因而破落煤时阻力小。

当顶、底板均为厚而坚硬的岩层,煤质很坚硬;开采深度又较大;形成很大的支承压力时,就可能产生冲击地压。

冲击地压是矿山压力显现中最猛烈的形式。

冲击地压是煤和岩层在矿压作用下,急剧地破碎和被抛出的现象。

在我国煤矿里,常常听到煤层内轰鸣声,有时可能发生煤被压出或顶板下沉及断裂现象,这些都轻微冲击地压的显现。

大规模的冲击地压发生时,可能抛出大量碎煤、冲倒支架、压垮煤柱、顶板大量垮落,造成暴风袭击或巨大震动,有时还会波及地面,甚至影响范围达几公里。

冲击地压在煤矿中经常会遇到,尤其是随开采深度的增加,更会频繁出现。

为了避免冲击地压发生而造成重大事故,必须降低支承压力的集中程度,例如采用充填法处理采空区;采空区内不留煤柱;避免两上工作面相向回采,以防止形成支承压力的重叠。

支承压力集中程度高,不仅可能产生煤层突出,还可能伴随大量沼气突出,造成煤和沼气突出事故。

综上所述,生产中必须重视支承压力的作用和影响,在开采自然条件不能改变的情况下,从开采技术上,应尽量设法减轻支承压力集中程度,除上述措施外,还可采取加快工作面推进速度,减少顶板悬露时间;缩小控顶距,减小支承压力。

二、工作面初次来压

当工作面从切割眼向前推进,顶板悬露面积随之扩大,直接顶垮落充填采空区,基本顶仍完整地支承在两帮煤壁上,形成双支板梁构件。

当板梁垮度随着工作面推进增大到一定的范围,如图5—3所示的L1时,由于基本顶的自重和上覆岩层的作用下,使基本顶断裂垮落。

这时,工作面已不再处于基本顶掩护之下,顶板迅速下沉而破碎,通常把采空区基本顶第一次大面积垮落称为初次垮落。

由于基本顶初次垮落,使工作面压力增大,故称为初次来压。

初次来压对工作面影响一般持续2d~3d。

基本顶初次垮落时,工作面距切割煤壁的距离L1称为初次垮落步距或初次来压步距。

L1值与基本顶岩性、厚度以及地质构造等因素有关,一般为20m~35m,少数达50m~70m。

初次来压的特点是:

工作面顶板下沉量和下沉速度急增,甚至出现台阶式下沉;顶板破碎;甚至出现也煤壁平行的裂隙,有时发出巨大的断裂声;支架受力增加,采空区掉块;煤壁严重片帮。

初次来压时,工作面要采取措施,如沿放顶线加强支护(增设排柱、木垛、斜撑、抬棚)、强制放落顶板等。

图5—3基本顶初次垮落

L1--初次垮落步距

图5—4基本顶周期垮落(来压)示意图

L2--周期垮落步距;h—直接顶厚度;m—煤层厚度

三、周期来压

基本顶初次垮落后,工作面暂时免除了基本顶下沉的影响,支架受力减轻,基本顶由双支板梁变为悬臂梁(图5—4)。

上覆岩层的重量主要由基本老顶悬臂梁直接传给煤壁,部分由垮落的矸石承担。

当工作面推进到一定的距离,基本顶悬臂长达图5—4所示的L2时,在自重和上覆岩层的作用下,又会产生断裂垮落,这时同样会给工作面带来增压现象。

当工作面再继续推进,这部分垮落的基本顶被甩入采空区,工作面又处于基本顶悬梁掩护之下,恢复到前述的状态。

继工作面的推进,基本顶的垮落与工作面增压现象重复出现。

这种垮落与来压随工作面推进而周期性的出现,称为基本顶周期垮落和周期来压。

两次周期来压之间的距离称为周期垮落(来压)步距。

周期垮落步距同样与基本顶岩性有关,一般为6m~30m,多数为10m~15m。

由于周期来压前,基本顶呈悬梁状态,而初次来压前,基本顶呈双支板梁状态。

因此,在工作面内,周期来压步距小于初次来压步距,它们的关系大致为:

L2=(1/2~1/4)L1

周期来压特点与初次来压类似。

四、顶板下沉

在工作面推进过程中,采空区不断扩大,上覆岩层移动下沉而破坏,根据破坏的特征,上覆岩层沿竖直方向自下而上可分为三带:

冒落带、裂隙带、弯曲下沉带(图5—5)。

在这三带中,冒落带和裂隙带直接关系到工作面的顶板管理,弯曲下沉带对工作面没有多大影响。

(一)冒落带

易冒落的直接顶,不规则垮落,碎胀的岩块将填满采空区,形成冒落带,支撑老顶。

当松软岩层很厚时,冒落的高度可视为直接顶的厚度。

当直接顶厚度不大,冒落的岩块填不满采空区,老顶悬空,这种情况下,老顶也将发生部分垮落,使工作面压力增加。

图5—5岩层移动推测图

(a)岩层内部破坏推测图;(b)裂隙带岩层移动曲线;(c)沿工作面推进方向的分区

1—冒落带;2—裂隙带;3—弯曲下沉带

根据采高(煤层厚度)M,可按下式估算直接顶的冒落厚度:

h=

式中,h—直接顶的冒落厚度(m);

M—采高(煤层高度)(m);

k—顶板岩层碎胀系数(一般为1.3~1.5)。

(二)裂隙带

位于冒落带之上的老顶岩层,总是一端支承在煤壁上,另一端支承在采空区的碎石充填堆上。

在上覆岩层的压力作用下,冒落的岩块逐渐压实。

因此,上覆岩层也随之逐步弯曲下沉,成段拆断或产生许多裂隙,但不冒落仍整齐排列,形成裂隙带。

其厚度,根据实测一般为采高(煤层厚度)的7~17倍左右。

由于裂隙带内岩层的性质和厚度不一致,所以各层的弯曲下沉量不同,这样必然产生离层现象。

如直接顶比较厚,没有全部跨落,而直接顶的强度一般又小于老顶强度,因此,在直接顶与老顶之间也会产生离层。

离层现象,往往可能产生冲击地压,引起工作面切顶、折断支架,造成重大事故。

裂隙带岩层在水平方向上又可划分为三个区〔图5—5(c)]:

A区:

从工作面前方30、40m开始到工作面后方2~4m,该区内顶板变形特点是水平位移剧烈,垂直位移微小,甚至有些情况下,顶板还会有上升现象。

显然是由于工作面煤壁支撑使顶板呈张拉变形的结果,所以称煤壁支撑区。

B区:

从工作面后方2~4m至30m左右,顶板剧烈下沉破断,且各岩层下沉速度由下向上逐渐减小,层与层之间产生离层,称为离层区。

C区:

工作面后方30m以远,已断裂的岩块又重新受到采空区冒落矸石的支撑,由下向上各岩层的下沉速度逐渐增大,层间进人相互压实的过程称重新压实区。

由此可见,A区和C区的岩层分别为煤壁(刚性体)和矸石(柔性体)所支撑,B区的岩层则离层悬空,说明工作面的覆岩中存在着某种“结构”,使之实现平衡,而工作面在这种“结构”保护下完成采煤作业过程。

工作面支架的任务,就是有效地控制矿山压力并尽可能使其上覆岩层不离层,尤其是直接顶不离层。

为此,要求支架有足够的支撑力(工作阻力)和一定的可缩性。

支撑力大,可减少上覆岩层下沉量,从而减少离层的可能性,但是支撑力再大,也不可能避免上履岩层的挠曲下沉。

因此,要求支架有一定的可缩量,否则支架会被压断。

为避免支架折断而产生离层,要求支架可缩量与顶板下沉量一致。

(三)弯曲下沉带

裂隙带上方直到地表的岩层为弯曲下沉带,这部分岩层不产生裂隙或仅产生极微小的裂隙,并在采空区上方的地面形成一个比开采范围大的空间。

第三节工作面支架的结构、性能和选择

为了保证回采空间的安全,对工作面显现的矿山压力,必须有效地控制。

工作面支架就是控制矿压的一种结构物。

根据使用条件不同,支架的性能(工作阻力和压缩量)和工作状态(受力后的性能反映)也不同。

按支架的组合形式,工作面支架可分为两类:

单体支架和液压自移式支架。

一、单体支架

单体支架是指,由单体支柱与横梁或柱帽组成的支架。

前者称为悬臂支架或棚子支架;后者称为带帽顶柱(点柱)。

常用的支柱有:

木支柱、刚性金属支柱、摩擦式金属支柱、液压支柱。

常用的横(顶)梁有:

木顶梁和金属顶梁。

木支柱的纵向抗压强度一般为200kg/mm2,而横向抗压强度仅为60kg/mm2。

所以,纵向支柱具有刚性,其可缩量仅为0.5%~1%,而柱帽或横梁具有较大的可缩性。

在薄煤层中支柱直径一般为10mm~14mm;中厚煤层一般为14mm~18mm,采高增加,其直径相应加大。

木支柱的工作性能差、利用率低、消耗量大、且资源有限,因此使用很少。

刚性金属支柱是由钢管或钢轨加工制成,本身无缩性,工作时顶部的木质柱帽,具有较小的可缩性。

一般只适用于极薄煤层,或顶板下沉量极小且煤层厚度变化不大的薄煤层。

目前使用最多的摩擦式金属支柱有两种:

急增阻式的HZJA型;微增阻式HZWA型。

急增阻式HZJA型结构如图5—6所示。

由柱体、活柱、顶盖、锁箍、水平楔、底座组成。

这种型号支柱的工作特性见图5—7所示。

特性曲线的斜率主要由活柱的斜度而定,活柱的斜度愈大,则特性曲线的斜率也愈大,而支柱的可缩量就小;反之,活柱斜度小,特性曲线斜率也小,支柱可缩量就大。

由于HZJA型支柱的活柱斜度较大,受力被压缩时工作阻力增加很快,故称为“急增阻式”支柱。

由于支柱允许可缩量较小,因此这种支柱多用于薄煤层或顶板比较稳定且下沉量较小的煤层。

图5—6HZJA图5—7HZJA-1000型支柱工作特性曲线

1--柱体;2--活柱;3--顶盖4--锁箍1—实验室测定结果;2—井下测定结果

5--水平楔;6--底座

这种支柱的工作特性,还受到活柱摩擦表面上污秽物的影响,如活柱表面上沾有煤粉油垢,都会降低工作阻力。

因此,应使支柱经常保持清洁。

微增阻式HZWA型结构如图5—8所示,由活柱、柱体、锁箍、水平楔,顶盖组成。

这种支柱的锁紧机构比较复杂,具有自动锁紧作用。

当顶板来压时,支柱工作阻力随之上升,活柱下缩。

由于活柱斜度较小,受压后工作阻力缓慢上升,故称为“微增阻式”支柱。

它的工作特性曲线如图5—9所示。

这种支柱具有较大的初始工作阻力(即自动锁紧后的工作阻力)和较大的可缩量,不易因过载而损坏,适用于顶板下沉较大的煤层。

为了保证支柱的正常工作性能,应经常清除活柱表面和锁紧机构内的煤粉、铁锈、油垢等。

液压支柱是利用高压沿或乳化液来升柱支撑顶板。

高压油(乳化液)由外部泵站供给,也可把油事先注入支柱内,再靠支柱本身内的油泵加压为高压油。

前者称为外注式支柱;后者称为内注式支柱。

图5—10为外注式单体液压支柱,该支柱结构比较简单,它是依靠外部管路系统经注液枪向支柱供液,液压支柱泵站和主管路可以与推溜千斤顶合用,由设在区段平巷内的泵站集中供给多根支柱使用。

现场广泛使用外注式支柱。

升柱架设支柱时,液压支柱的初撑力可达7t~11t。

当顶板下沉压缩下沿腔内的油时,支柱的工作阻力急增到额定工作阻力,此时,支柱有微小的压缩,如顶板继续下沉。

当下油腔内的油压大于支柱的额定工作阻力时,安全阀打开,油外泄。

活柱下缩。

工作阻力略有下降,油压也随之下降,安全阀又重新交替启闭。

这样,保证支柱工作阻力基本恒定,同时又能随顶板下沉而下缩,这种支柱又称为恒阻式支柱,它的特性曲线如图5—11所示。

图5—8HZWA型支柱图5—9HZWA型金属支柱特性曲线

1--活柱;2--柱体;3--锁箍;4--水平楔;5--顶盖ΔL1—自动夹紧时的可缩量;ΔL2—最大工作阻力时的可缩量;P0′—初撑力;P0—始动阻力;P1—初始工作阻力;P2—最大工作阻力

图5—10外注式单体液压支柱

1—顶盖;2—三用阀;3—活柱体;4—油缸;5—复位弹簧6—活塞;7—底座;8—卸载手把;9--注液枪;10—泵站供液;11—注液时操纵手把方向;12--卸载时动作方向

图5—11单体液压支柱的工作特性曲线

P0—初撑力;P1—工作阻力;ΔLY—增阻期下缩量

单体液压支柱适用于倾角小于25°的缓斜或近水平煤层,当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时,可在25~35°的倾斜煤层中使用,也可用煤层底板比较坚硬,抗压强度一般应大于200公斤/厘米2的非炮采工作面。

单体液压支柱应与铰接顶梁配套使用,不能与木顶梁配套使用。

顶梁中使用最多的是金属铰接顶梁,如图5—12所示。

顶梁一般利用15kg/m,18kg/m,24kg/m的矿用钢轨制成。

图5—12HDJA型金属顶梁

1—接头;2—梁体;3—耳子;4—销子;5—调角楔

木顶梁由于利用率低,消耗量大,因而很少使用。

柱帽一般是长0.3m~0.6m、厚50mm~100mm的半圆木或木板制成,受压后它具有较大的可缩性。

棚子支柱是由一梁二柱或一梁三柱组成的框式支架,顶梁上面通常背上板皮或笆片。

一般用于顶板比较破碎的煤层。

戴帽顶柱是由一根立柱和一个柱帽组成,立柱可用圆木或钢管、钢轨制成。

一般用于直接顶比较完整的或薄煤层工作面。

若顶板稳定或极薄煤层,可不用柱帽,直接采用顶柱。

单体支柱的选择。

影响单体支柱选择的主要因素是顶底板岩性及煤层厚度(采高)。

根据顶底板的性质,选取相应的支柱强度或工作阻力,如直接顶厚而松软,则应选用强度(工作阻力)较大的支柱。

根据煤层最小厚度(采高)和周期来压时顶板最大下沉量来选取支柱的最小高度。

由于顶板下沉,要求支柱的允许可缩量与顶板下沉量相适应。

单体支柱容易插入底板,尤其是松软底板或遇水膨胀的底板。

根据实际资料,松软底板的插底量比较大,活柱下缩量只占顶板下沉量的20%左右;坚硬底板,采用木柱帽或木面梁,活柱下缩量约占顶板下沉量的40%~60%;坚硬底板,采用金属顶梁,活柱下缩量占顶板下沉量的60%。

遇到松软底板,应垫上柱鞋;遇水膨胀的底板,应选用内注式液压支柱。

这样可以避免或减小插底现象,防止由于顶板下沉量增加,而增加离层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在选用单体支柱时,除考虑采高和顶板压力外,还要考虑顶板下沉量、支柱压缩量和插底量、柱帽压缩量以及支柱结构等。

根据部分煤矿采用金属支柱的工作面,在控顶范围内,支柱的平均支撑力达8~16t/m2时,就能维持住顶板,平均受力达20t/m2的情况不多。

在布置支柱时,可参考上述数值,调整支柱密度来选取支柱的支撑力。

二、自移式液压支架(液压支架)

上述的单体支架,基本上都是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工序多、支回柱速度慢、效率低、安全差,大大限制了采为采为机械效能的发挥。

为了解决支护与落煤不相适应的情况,必须实行支护工作机械化。

自移式液压支架就是一种维护回采空间的机械化支护设备。

它以高压液体为动力,使支护顶板、移架、切顶、推移输送机等工序一起完成。

实践表明:

液压支架具有支护性能好、强度高、移设速度快、安全可靠等优点。

它与可弯曲输送机和采煤机为配合使用,就组成了回采工作面的综合机械化设备,实现了综合机械化采煤。

近年来,为适应综合机械化采煤的需要,液压支架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各种类型支架可达数百种。

就使用情况来看,现主要在开采缓斜薄及中厚煤层时,获得了广泛的成功应用。

目前国产的液压支架类型有:

BZZC型、TZ型、WKM—400型、DM—400型、ZYZ型、ZY型等。

按液压支架与围岩的相互作用,可分为:

支撑式、掩护式、支撑掩护式三种。

(一)支撑式液压支架

这种液压支架是最早的一种类型,应用仍较广泛。

按其构造与动作的不同,有垛式和节式两种。

垛式液压支架的外形和作用好象木垛一样,矿称为垛式液压支架(图5—13)。

它由顶梁1、立柱2、挡矸帘3、底座箱4、推移千斤顶5、操作控制装置等组成。

垛式液压支架工作阻力大,侧向稳定性和切顶性能好,工作空间较大,易满足通风要求;但由于顶梁比较宽长,移加时顶板悬露面积较大,在直接顶破碎的条件下使用是困难的。

节式液压支架由前后立柱、顶梁、底座组成一个框节(图5—14)。

通常由两个框节组成一架节式支架,有时也可由三节或更多框节组成,故称为节式液压支架。

各框节之间有一定的连接,移架时,主、副架互为支点,交错前移。

与垛式比较,结构较灵巧、重量较轻、移架时顶板悬露面积较小、对顶板适应性较好;但结构复杂、稳定性差、维护费高。

一般适用于中硬或较松软的顶板,厚度为0.6m~3.2m的煤层。

图5—13垛式液压支架

1—顶梁;2—前梁;3—立柱;4—控制阀;5—推移装置;6—底座

图5—14节式液压支架

1—前梁;2—立柱;3—底座;4—千斤顶;5—阀座;6—弹簧钢带

国产的节式支架有KD—280型、WKM—400型。

(二)掩护式液压支架

这种支架一般由顶梁、掩护梁、底座、立柱、连杆、推移和操纵装置等组成,如图5—15所示。

这种支架的顶梁较短,掩护梁较长,其上、下端分别与顶梁和底座铰接,而立柱一般是支承在掩护梁与底座之间,承受掩护梁上的矸石,故称为掩护式支架。

这种支架防护性能好,尤其是破碎顶板情况下更为突出。

但支撑力较小;切顶性能较差;工作空间较小,不利于操作和通风。

(三)支撑掩护式液压支架

这种支架,实质上就是支撑式和掩护式的组合型支架。

这以支撑为主,同时又有掩护作用,故称为支撑掩护式支架。

它由较长的顶梁、较短的掩护梁、四根立柱组成(图5—16)。

这种支架一般均为采用宽面顶梁、刚性或半刚性整体底座、两排四根立柱支撑在顶梁与底座之间,而掩护梁则通过连矸机构与底座相连,上端与顶梁后部铰接。

这种支架的优点是:

①支撑能力大、顶梁受力好;②切顶性、防护性以及稳定性较强;③安全可靠性,有较大的通风断面;④对坚硬或较破碎的各种顶板均能适应。

其缺点是:

结构比较复杂。

由于这种支架的支撑性能较好,适应性较宽,近年来获得广泛应用。

图5—15掩护式液压支架

1—掩护梁;2—顶梁;3—立柱;4—侧护板;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