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移居其二》陶渊明.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06164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7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古诗词《移居其二》陶渊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初中语文古诗词《移居其二》陶渊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初中语文古诗词《移居其二》陶渊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初中语文古诗词《移居其二》陶渊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初中语文古诗词《移居其二》陶渊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古诗词《移居其二》陶渊明.docx

《初中语文古诗词《移居其二》陶渊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古诗词《移居其二》陶渊明.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古诗词《移居其二》陶渊明.docx

初中语文古诗词《移居其二》陶渊明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

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知识导学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陶渊明的主要作品有:

归园田居·其一、桃花源记、饮酒·其五、归园田居·其三、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劝农、还旧居、时运、有会而作、与殷晋安别、命子、咏贫士、止酒、酬刘柴桑、咏荆轲、述酒、五月旦作和戴主簿、乞食、岁暮和张常侍、自祭文、停云、四时、归去来兮辞·并序、蜡日、悲从弟仲德、赠长沙公、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咏三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等。

【题解】

此为《移居》第二首,写移居后与邻人相片融洽,忙时各自忙,闲时随意来往,享受自在自得之乐。

【注释】

佳日:

天气晴朗的日子。

斟酌:

往杯里倒酒。

辄:

就。

无厌:

不厌烦。

兹:

此,这。

欺:

欺骗。

春秋:

春天和秋天。

赋:

写,吟诵。

过门:

从门前走过。

相呼:

相互打招呼。

农务:

农忙之时。

农务各自归:

农忙时各人忙于农事。

相思:

相互想念。

披衣:

穿上衣服。

言笑:

谈笑。

无厌时:

不觉得时间过得慢。

言笑无厌时:

谈笑之间,时间不知不党就过去了。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这样的生活岂不美好?

不要轻易离它。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衣食这等大事是必须做的,只有辛勤地耕作才会得到报偿,不会徒劳。

翻译

春秋之季多朗日,

登高赏景咏新诗.

经过门前相呼唤,

有酒大家共饮之.

农忙时节各归去,

每有闲暇即相思.

相思披衣去串门,

欢言笑语无厌时.

此情此趣岂不美

切勿将它轻抛弃.

衣食须得自料理,

躬耕不会白费力.

【或】

春秋两季有很多好日子,我经常同友人一起登高赋诗。

朋友过门,互相招呼,相聚在起,如果有酒,大家一起斟酌品尝。

农忙时节,大家各自归去,每当有空的时候,就会相互思念对方。

思念的时候,大家就披衣相访,聚集在一起谈谈笑笑没有厌足的时候。

这种登高赋诗、饮酒言笑的生活的确很美好,不能轻易地抛弃它。

穿的吃的需要自己亲自去经营,只要努力耕作,就不会徒劳无所得。

[解析]

  阅读全诗,通过农务、力耕等词,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是一首描写田园生活、表达生活感受的诗歌。

  过门相访的,一起斟酌的,相思的,言笑的,都是乡亲邻里农民兄弟,而且诗人和乡亲邻里互相串门、一起饮酒、围坐谈笑,关系十分融洽和睦,全诗的的基调是快乐的。

  理解把握了这首诗的大方向,马上就可以解答第1小题了。

A、B不符合本诗的题材特点和思想情感的大方向,所以是错误的。

C项的理解和本诗的感情基调相背,也是错误的。

再依据注解,可以明确判定D、E为正确。

  2、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了那种乐趣?

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解析:

这一题既考查了思想内容,又考查了表现手法。

作为田园诗人的陶渊明,他对田园生活是抱有一种向往和追求的态度,所以,他笔下的田园生活一般都是美好的。

从这首诗来看,他描写的是人们之间的日常生活,从相呼、斟酌、披衣、言笑等描写来看,表现的就是人与人之间那种美好的人际关系。

其白描手法从语言的质朴中不难看出。

  阅读答案:

  第一问:

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第二问:

这种乐趣主要是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人与人之间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相呼、相饮、相思、相言、相笑等情景,尽情地表现出来。

鉴赏

陶渊明自晋义熙元年(405年),“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彭泽令返回柴桑里(在今江西九江)后,曾有一次移居。

据宁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中为《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诗作注说:

“按靖节旧宅居于柴桑县之柴桑里,至是属回禄之变(即火灾),越后年,徙居于南里之南村。

”按“戊申”为晋安帝义熙四年(408年),“越后年”当为义熙六年。

《移居》诗应写于此时,渊明年四十六岁。

原诗共二首,虽均为表述移居后与南村邻人相得无间、交往过从的乐趣,又各有所侧重。

第一首大意谓新居虽是陋室,破旧低矮,所幸南村邻里大都心地纯洁,性情恬淡,彼此晨夕过从,谈古论今,相处甚欢。

第二首,就是我们这里介绍的“春秋多佳日”这一首,转写移居后在南村的日常生活,即在与邻人融洽相处、经纪衣食的情况下,农忙时奋力耕作,农闲时随兴往来,无限欣快舒放,从容自得。

开头两句,可以视为诗人半耕半读生活的真实写照,是前一首结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自然延续。

“春秋”应含一年四季,“佳日”则亦兼及农闲之时。

“登高赋诗”正是诗人的本色。

接着“过门更相呼”以下六句,用朴素自然口语化的句法,如实地描述了诗人在南村与邻人们农忙同耕,农闲共乐,有酒相呼,言笑无厌的和睦欢愉的生活情景。

诗的语言和诗的意境,密切结合,融会无间,给人一种十分纯真明朗、生动欣快的艺术享受。

最后四句,又转入说理,直道出一条人类赖以生存蕃延的谁也无法逾越的真理,用以结束全诗。

正如苏轼在《题渊明诗》中所说:

“非古之耦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语;非余之世农,亦不能识别此语之妙也。

”主理之诗历来虽受到某些评论家的非难,惟此则为全诗绝不可少的笔墨,又当别论之。

综观全诗,与渊明所写的其他田园诗有一共同的特征,就是情、景、理三者的巧妙交融,高度结合,从而达到了一般诗作难于比拟的浑融深厚、情真趣浓的艺术境界,久久脍炙于人口。

至于语言的古朴无华,铿锵悦耳,亦与诗作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恰相适应,体现出诗人田园诗中所具有的平淡自然的共同风格,千馀载之下,仍值我们的欣赏与学步。

练习题

1、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   )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答案:

3、DE 

试题分析:

 A项,全诗并未生动地描写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情景,而是以描写美好的人际关系为主,最后四句以议论作结;B项“有酒斟酌之”一句中“斟酌”应为“倒酒、喝酒”之意,并非“边饮酒边斟酌诗句”;C项“披衣起彷徨”分析有误,应为披上衣服起来谈笑。

 

2、我们学习了白描手法,你能不能运用这种手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

抓住人物最突出的特征,字数100字左右。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用白描手法描写修鞋匠的肖像:

摊主是一位40开外的中年人,他黧黑的面孔,两道浓眉,一对大眼睛凹进眼眶,一口结实的牙齿,好像能把嘴里的铁钉咬断。

他身上老是穿着一件很旧的中山服,一双又黑又粗的手上长满了老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