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练习常考题型突破 题型1图像图示类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05104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00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练习常考题型突破 题型1图像图示类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练习常考题型突破 题型1图像图示类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练习常考题型突破 题型1图像图示类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练习常考题型突破 题型1图像图示类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练习常考题型突破 题型1图像图示类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练习常考题型突破 题型1图像图示类试题.docx

《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练习常考题型突破 题型1图像图示类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练习常考题型突破 题型1图像图示类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练习常考题型突破 题型1图像图示类试题.docx

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练习常考题型突破题型1图像图示类试题

题型一 图像、图示类试题

1.如图为结肠癌发生的示意图,则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结肠癌的发生是多个基因突变累积的结果

B.癌细胞具有酶活性降低、水分减少、无限增殖的特点

C.癌细胞因膜表面的糖蛋白增加而转移

D.癌症是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

答案 A

解析 从图中可知,细胞癌变是多个基因突变累积的结果;酶活性降低、水分减少是衰老细胞的特点;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是癌细胞易转移的原因;癌症不属于遗传病。

2.图1表示中心法则,图2~4表示中心法则中的三个信息流动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图2对应图1中的过程①,基因突变会在该过程中发生

B.图3的产物是C链,该过程对应图1中的④

C.图4对应图1中的⑤,D链是图1中过程②的产物

D.以上四个图中都发生了碱基的互补配对

答案 B

解析 图2是DNA复制,对应图1中的过程①,该过程会发生基因突变,A正确;图3是转录,对应图1中的过程②,其产物是C链(mRNA),B错误;图4是翻译,对应图1中的过程⑤,D链是图1中过程②的产物——mRNA,C正确;中心法则的所有过程都要发生碱基互补配对,D正确。

3.下图中甲、乙表示水稻的两个品种,A、a和B、b分别表示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①~⑦表示培育水稻新品种的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②过程简便,但育种周期长

B.②和⑥的变异都发生于有丝分裂间期

C.③过程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

D.⑤和⑦过程的育种原理不相同

答案 B

解析 ①→②过程为杂交育种,育种年限比较长;②过程发生了基因重组,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⑥过程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秋水仙素作用于细胞分裂前期;③过程为花药离体培养;⑤过程的原理为基因突变,⑦过程的原理为基因重组。

4.甲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乙图是甲图中Ⅰ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后膜电位变化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图中感受器在伸肌中,效应器在伸肌和屈肌中

B.刺激甲图中的Ⅰ或Ⅱ点,在a处均可以发生如图乙所示的电位变化

C.甲图中在神经与肌肉之间,也具有类似b处的突触

D.乙图中给予刺激后,1→2→3的变化主要由Na+内流引起,3→4→5主要由K+外流引起

答案 B

解析 根据甲图中b处突触的形状,可判断a点所处的神经为传入神经,b点之后的两条神经为传出神经;传出神经与效应器相连,图中的两条传出神经分别与伸肌和屈肌相连,所以在伸肌和屈肌中都具有效应器,A正确。

由于在甲图中b处突触处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刺激Ⅱ点在a点检测不到如乙图所示的电位变化,B错误。

突触不仅存在于神经元之间,在神经元和肌细胞等可兴奋细胞之间(如传出神经和屈肌或伸肌之间)也存在,C正确。

乙图中1→2→3属于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动作电位主要是由Na+内流引起的,3→4→5属于静息电位的恢复过程,主要由K+外流引起的,D正确。

5.p53蛋白对细胞分裂起监视作用。

p53蛋白可判断DNA损伤的程度,如果损伤较小,该蛋白就促使细胞自我修复(过程如图所示);若DNA损伤较大,该蛋白则诱导细胞凋亡。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p53蛋白可使DNA受损的细胞分裂间期延长

B.p53蛋白可导致细胞内的基因选择性表达

C.抑制p53蛋白基因的表达,细胞将不能分裂

D.若p53蛋白基因突变,则可能导致细胞癌变

答案 C

解析 DNA复制过程中如出现受损,则p53蛋白修复受损DNA过程需要相应的时间,使间期延长,A正确;p53蛋白可诱导细胞凋亡,与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有关,B正确;p53蛋白作用是对损伤的DNA进行修复,不影响正常的分裂,C错误;p53蛋白基因突变,则无法对损伤的DNA进行修复,可能导致细胞癌变,D正确。

6.下列有关细胞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链状结构,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周期性变化

B.③是由两层磷脂分子组成的

C.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mRNA、RNA聚合酶、DNA解旋酶、组成染色质的蛋白质、脱氧核糖核酸等物质必须通过核孔复合体才能进出细胞核

D.⑤是产生核糖体、mRNA和蛋白质的场所

答案 A

解析 ①②分别是染色质和染色体,均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链状结构,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周期性变化。

③是核膜,由两层磷脂双分子层组成。

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都要通过核孔复合体,但DNA(脱氧核糖核酸)例外,其不能进出细胞核,而核苷酸属于小分子物质。

⑤是核仁,它与核糖体的形成以及某些RNA的形成有关,而不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7.[2015·湖南怀化一模]如图甲、乙、丙是同一高等动物个体内发生的细胞分裂模式图,图丁为某一时刻部分染色体行为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丁图中等位基因A与a,B与b的分离都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B.若A基因在图甲1号染色体上,不发生基因突变的情况下,a基因在染色体5上

C.乙细胞表示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乙细胞内无同源染色体

D.21三体综合征患者染色体异常,可能与双亲中某一个体产生配子时丙图所在时期染色体异常分配有关

答案 D

解析 认真分析比较所给甲、乙、丙、丁四图,找出不同点,然后加以分析。

丁图中发生交叉互换,等位基因A与a,B与b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

图甲为有丝分裂后期,1、5分离前为单体关系,没有基因突变,含有基因相同。

乙细胞无同源染色体,细胞质分配平均,为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次级卵母细胞细胞质分配不平均。

21三体综合征患者21号常染色体多了一条,是由含有24条染色体的配子和正常配子结合而成的受精卵发育而来,可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染色体分配异常,形成含有24条染色体的配子。

8.下图为突触结构和功能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恰当的是(  )

A.瞬间增大轴突末端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会加速神经递质的释放

B.过程①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C.过程②表示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

D.过程③可避免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答案 C

解析 理解突触的结构和功能是解题关键。

由于Ca2+会促进突触小泡的释放,所以瞬间增大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会加速神经递质的释放,故A正确;由于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是胞吐,故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B正确;过程②只能说明神经递质能促进钠离子进入突触后膜,神经递质并没有进入突触后膜,故C错误;过程③表示神经递质重吸收进入突触前膜,避免突触后膜持续兴奋,D正确。

9.为研究酵母菌的发酵产物,某研究小组设计了如下图甲所示的装置,并将有关检测结果绘制成图乙。

①号、②号试管中均加入3mL蒸馏水和一定量的检验试剂。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检验发酵产物酒精需向①号试管中滴加含重铬酸钾的浓硫酸

B.设置②号试管对照组是为了排除无关变量温度对实验的干扰

C.图乙曲线b表示①号试管内玻璃管口气泡释放速率变化

D.图乙曲线a表示酵母菌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变化规律

答案 C

解析 本题的目的在于研究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检验是否有酒精产生可以用重铬酸钾,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显示灰绿色;二氧化碳可以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或澄清的石灰水进行检验,CO2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也可以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而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溶解在含有酵母菌的葡萄糖溶液中,因此试管中只能检验CO2的产生,而②号试管是为①号试管作对照说明无氧呼吸产生CO2,A、B项错误;在该研究过程中,开始时葡萄糖的数量较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与CO2的同时,也释放一部分能量,所以,在开始的一段时间内,释放CO2的量会逐渐增加,酵母菌的数量会增加,但一段时间后,随葡萄糖的数量减少,无氧呼吸的速率减慢,释放CO2的速率逐渐减慢,所以可以用曲线b表示,C项正确;而酵母菌因为营养物质的缺乏以及乙醇的增加和溶液pH的降低,最终会导致酵母菌的数量减少,故a曲线不能表示酵母菌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变化规律,D项错误。

10.如下图所示为某地稻田生态系统中碳元素转移的示意图,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元素的传递方向和转移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丁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可用样方法

B.在水稻生长期,该生态系统中碳元素转移量的关系为a=b+c+e

C.丙中的生物可组成多条食物链

D.水稻和藻类分别占据不同空间有利于a增加

答案 D

解析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用取样器取样,A项错误。

由图可知,在水稻生长期,该生态系统中碳元素的转移量为生产者固定的碳元素总量,包括b(呼吸作用释放的CO2)、c(流入下一营养级的有机物中的碳)、e(被分解者分解的有机物中的碳)和自身积累的有机物中的碳,B项错误。

每条食物链的起点均为生产者,而丙中的生物无生产者,因此,丙中的生物不能组成食物链,C项错误。

水稻和藻类分别占据不同空间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即有利于更多的碳元素转移到乙,由于a表示碳元素转移量,因此水稻和藻类分别占据不同空间有利于a增加,D项正确。

11.下列有关高中生物实验的四幅图,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丁中观察有丝分裂的部位是②

B.若秋天用绿叶做色素提取与分离实验,只能分离到图甲中色素带1和2

C.若细胞正处于图丙所示状态时,则细胞液浓度一定小于外界溶液浓度

D.图乙是利用样方法调查某植物的种群密度,此样方内该植物种群密度为2.5株/m2

答案 D

解析 图丁中观察有丝分裂的部位应为③,因为③为分生区,A项错误。

因为题中信息有绿叶,所以应含有叶绿素,B项错误。

因为图丙不能确定其正在发生质壁分离还是质壁分离复原过程,所以也就不能确定其与外界溶液浓度的大小,C项错误。

图乙调查的个体数为10株,样方的面积为4m2,因此该植物的种群密度为2.5株/m2,D项正确。

12.下图甲为某校生物兴趣小组探究光照强度对茉莉花光合作用强度影响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图乙为每小时所测得的结果。

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本实验可以通过改变灯泡功率或灯与广口瓶的距离来完成自变量的控制

B.本实验利用甲装置即可测得图乙结果,无需另设对照组

C.甲装置不能测得图乙中的A点数据

D.该实验不能用白炽灯作为光源

答案 C

解析 

第一步:

甲图灯到广口瓶的距离表示光照强弱,NaHCO3 ↓ 溶液提供CO2。

红色液滴右移表示净光合量。

第二步:

此装置是测定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三步:

通过改变灯泡功率或灯与广口瓶的距离完成光照强度的控制;不必再设对照组,白炽灯产热会影响实验温度。

13.甲、乙两图为某二倍体高等生物某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模式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形成图甲细胞过程中发生过交叉互换

B.甲、乙两图说明该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C.图甲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8条姐妹染色单体

D.若图乙表示卵细胞,则图甲表示次级卵母细胞

答案 A

解析 

第一步:

图甲、乙都是4条染色体,图乙中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

↓ 

第二步:

图甲、乙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为减数第二次分裂。

 ↓ 

第三步:

图甲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为减Ⅱ中期,在四分体时期发生过交叉互换;有一个染色体组;若图乙表示卵细胞,则图甲为第一极体。

14.使用图中甲所示实验装置测定种子萌发时因呼吸作用所引起的密闭容器中气体容积的变化。

每隔一段时间,调节X管和Y管内的液面至同一水平高度,并通过Y管上的刻度尺量出气体的容积。

容积变化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

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中每隔一段时间调节X管和Y管液面至同一水平高度的目的是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B.图乙中,6小时内气体体积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种子进行有氧呼吸吸收氧气,而释放的二氧化碳被KOH吸收

C.图乙中,10小时后曲线保持稳定的原因是种子已经死亡

D.该实验用萌发的种子而不用幼叶的目的是避免光合作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答案 C

解析 每次测量气体容积前均要调整X管和Y管的液面至同一水平高度,目的是减少误差,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A项正确。

图乙中,6小时内气体体积减小的主要原因是种子进行有氧呼吸,吸收了试管中的氧气,而释放的二氧化碳被KOH溶液吸收,导致试管内压强变小,B项正确。

图乙中,10小时后曲线保持稳定的原因是种子进行无氧呼吸,所释放的二氧化碳被KOH吸收,C项错误。

萌发的种子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可避免光合作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D项正确。

15.如下图表示培育纯合高秆抗病植株新品种的几种方法,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是杂交育种中的操作,表示连续自交和选择过程

B.②④表示单倍体育种,它的优点是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C.④常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的幼苗或种子

D.③过程利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答案 C

解析 ①表示连续自交和选择过程,属于杂交育种中的操作。

A项正确。

②④分别表示花药离体培养和人工诱导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属于单倍体育种,B项正确。

单倍体通常是高度不育的,不能产生种子,因此,④常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的幼苗,C项错误。

③过程利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D项正确。

16.图甲表示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发生的两种物质代谢过程,图中C3代表含有3个碳原子的有机化合物;图乙是研究叶肉细胞中上述两种代谢过程的实验装置,在密闭小室内放有一新鲜叶片和CO2缓冲液,缓冲液能补充小室内的CO2,保持小室内CO2浓度稳定在0.03%,小室内气体体积的变化可根据毛细刻度管内水柱的移动距离测得。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过程①发生在叶肉细胞的________中,过程②发生在叶肉细胞的________中,在过程①②中都产生了________。

(2)图甲中过程③进行的场所是________。

若突然增加光照强度,则此时磷酸分子在叶绿体中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

(3)用图乙所示的装置研究过程③④时,毛细刻度管内水柱移动的距离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同学要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了淀粉,在滴碘液鉴定之前,绿叶要用________进行脱色处理。

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

(5)若用图乙装置测定叶片的呼吸速率,则需对装置做两处改进:

①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生长状况、生长部位相同的棉花叶片上剪出大小相同的若干叶圆片,均分成若干份。

抽取叶片细胞内的气体,然后置于不同浓度的NaHCO3溶液中,给予相同且适宜的光照等条件(如下图所示)。

叶圆片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部分氧气存在于叶肉细胞内和细胞间隙,导致叶圆片上浮。

测量叶圆片上浮至液面所需的时间,将记录结果绘成曲线图。

①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图解分析,b点比a点细胞内的C5含量________,c点以后曲线上升,原因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细胞质基质 线粒体基质 [H]和能量(ATP)

(2)叶绿体基质 由叶绿体基质到类囊体薄膜

(3)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释放的O2量

(4)酒精 叶绿体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

(5)①关闭光源 ②CO2缓冲液换为适宜浓度的NaOH溶液

(6)①探究CO2浓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②低 NaHCO3浓度过大导致细胞失水,从而影响了细胞代谢

解析 

(1)分析题图甲可知,过程①是有氧呼吸的第一个阶段,即糖酵解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过程②是有氧呼吸的第二个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在过程①②中都产生了[H]和能量。

(2)分析题图甲可知,过程③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阶段,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突然增加光照强度,光反应增强,磷酸分子由叶绿体基质向类囊体薄膜移动,参与ATP的合成。

(3)过程③④属于光合作用,用图乙所示的装置研究光合作用时,毛细刻度管内水柱移动的距离表示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量。

(4)如果直接用碘液对叶片染色,叶绿素的颜色会干扰淀粉的显色反应,由于叶绿体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因此可用酒精对叶片进行脱色处理,然后再用碘液处理叶片,叶片出现蓝色,说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5)研究有氧呼吸时,需排除光合作用的干扰,因此要关闭光源,同时将CO2缓冲液换为适宜浓度的NaOH溶液以吸收装置中的CO2,通过装置中氧气量的变化反映呼吸速率的变化。

(6)①从题意可知,实验的单一变量是不同浓度的NaHCO3溶液,NaHCO3可以分解产生CO2,所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CO2浓度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

②由曲线图分析可知,从a点到b点,随着NaHCO3浓度的增加,给叶片提供的CO2量也在增加,CO2的固定过程加强,因此b点比a点细胞内的C5含量低。

c点以后曲线上升表明光合作用减弱(产生的氧气量减少),这是因为c点之后NaHCO3浓度过大,导致叶肉细胞失水,从而影响了细胞代谢。

17.如图甲表示细胞核结构模式图,亲核蛋白需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发挥功能。

图乙为非洲爪蟾卵母细胞亲核蛋白注射实验,结合两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4由_____层磷脂分子组成,主要成分还有_________等。

(2)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这些功能与结构________(填数字)有关,结构1的________性很强,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核孔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通道,在细胞内具有重要的功能。

细胞生长、代谢旺盛但分化程度较低的细胞,其核孔数目_______。

(4)从图乙可知,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由其____部决定,______(填“消耗”或“不消耗”)能量。

答案 

(1)4 蛋白质 

(2)3 折光 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3)细胞核内与细胞质之间大分子物质 较多 (4)尾 消耗

解析 

(1)图中4表示核膜,由内外2层生物膜构成,故有4层磷脂分子;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

(2)图中3表示染色质,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结构1表示核仁,折光性强,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3)核孔是细胞核内与细胞质之间大分子物质的通道,细胞生长、代谢旺盛但分化程度较低的细胞,核质之间物质交换频繁,其核孔数目较多。

(4)由图乙分析可知,放射性头部不能进入细胞核,放射性尾部能进入细胞核,说明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由尾部决定;核孔是具有选择性的核质交换通道,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需要核孔复合体的载体蛋白协助,并消耗能量。

18.图甲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中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被植食性动物利用的过程,图中字母表示所含的能量。

请据图回答:

(1)图甲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伯劳鸟与袋鼬之间的种间关系为_____。

若袋鼬增重1kg,至少需要消耗植物_____kg。

该图未体现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还有____________。

(2)图乙中,植食性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可用________(填字母)来表示,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中的能量应________(填“小于”、“等于”或“大于”)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

若从c、e、g、h、i中选择若干字母,用式子来表示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中的能量,则应表示为________。

植食性动物积累的有机物中的能量有两个去向:

流入下一个营养级、____________。

(3)信息传递广泛存在于生态系统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可以根据对方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对方或躲避猎捕,说明信息传递具有________的功能。

答案 

(1)11 捕食与竞争 125 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g 小于 c+e+g+h+i 被分解者利用 (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稳定

解析 

(1)每条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营养级,根据这一原则,由图甲可知,食物网中共有11条食物链。

伯劳鸟与袋鼬都以蜥蜴和知更鸟为食,且袋鼬又以伯劳鸟为食,所以伯劳鸟与袋鼬之间为捕食与竞争关系。

袋鼬增重1kg,至少需要消耗的植物应以食物链最短和能量传递效率最高进行计算,为1÷(20%)3=125kg。

该图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植食性动物粪便中的能量未被植食性动物同化,为图乙中的g。

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为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总能量,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为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减去细胞呼吸散失的能量,故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中的能量应小于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

由图分析,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中的能量a=c+b;b=d+e,d=f+g,f=h+i,所以a=c+e+g+h+i。

根据能量流动的过程可知,植食性动物积累的有机物中的能量一部分流入下一个营养级,另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

(3)根据教材中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功能可知,在生态系统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可以根据对方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对方或躲避猎捕,这说明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