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中学高二历史月考试826.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04836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华中学高二历史月考试82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华中学高二历史月考试82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华中学高二历史月考试82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华中学高二历史月考试82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华中学高二历史月考试82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华中学高二历史月考试826.docx

《新华中学高二历史月考试82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华中学高二历史月考试826.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华中学高二历史月考试826.docx

新华中学高二历史月考试826

新华中学高二历史月考试题

第一卷选择题

(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

1.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

孔子说: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

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上述材料体现了孔子()

A.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的思想主张B.主张克己复礼的思想主张C.伦理思想方面的思想主张D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的思想主张

2.“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这种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后代的知识分子,使他们脱离群众,不是稼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只懂得空谈理论,实在是罪孽深重。

上述材料体现了孔子()

A.轻视农桑,鄙视体力劳动B.重义轻利,不重视工商业

C.公开的愚民思想D.重视传承,厚古薄今

3.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

母曰:

“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

“此又非所以居子也。

”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

母又曰:

“是亦非所以居子矣。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

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

孟母曰:

“此真可以居子也。

”遂居于此。

上述材料具体反映的故事是()

A.孟母三迁的故事B.择邻而居择善而从的故事

C.物以类聚,人以群居的故事D.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故事

4.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的这个主张主要调整的是()

A.君臣关系B.父子关系

C.中央与地方关系D.宗法关系

5.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

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

荀子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应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繁荣发展;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性”和“伪”两部分,性(本性)是恶的动物本能,伪(人为)是善的礼乐教化,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

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

下面对荀子的思想表述错误的是()

A.肯定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主张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B.他的思想具有唯物主义的成分

C.他肯定了规律的客观性,主张性恶论

D.代表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利益,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

6、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天道不会因为人的情感或者意志而有所改变,对人的善恶分辨完全漠然置之。

荀子对传统的宗教迷信持批判的态度,认为自然的变化与社会的治乱吉凶没有必然的联系。

认为祭祀哀悼死者的各种宗教仪式,仅仅是表示“志意思慕之情”,是尽“人道”而非“鬼事”。

(《礼论》)对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

A.荀子以为,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

B.荀子以为,天有自己不变的规律

C.荀子以为,规律它不依赖于人间的好恶而发生变化

D.荀子强调后天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

7.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上述思想是()

A.孔子的思想B.孟子的思想

C.荀子的思想D.老子的思想

8、“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

上述材料体现的是老子的()

A、主张法治和集权的思想 B、无为而治的思想

C、仁政的思想 D、民本思想

9. 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与儒家的博爱(“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相反。

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提出“天下之人兼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辱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他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墨子的思想体现了()

A.商人阶层的利益B.地主阶层的利益

C.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D.下层民众的利益

10.墨子认为,国君必须选举国中贤者,而百姓理应在公共行政上对国君有所服从。

墨子要求上面了解下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

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

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

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

尚贤有利于()

A.下层民众参与国家政权

B.地主阶层参与国家政权C.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参与国家政权D.商人阶层参与国家政权

11、董仲舒认为,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

天意要大一统的,汉皇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的。

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

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这一层层的统治关系,都是按照天的意志办的,董仲舒精心构筑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正是把一切都秩序化、合理化,正是为汉皇朝统治者巩固其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服务的。

董仲舒的思想在当时()

A.是当时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

B.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君主专制的加强

C.有利于商人阶层地位的提高D.服务的主要对象是知识分子

12、冯天瑜等著的《中华文化史》对董仲舒学说的评价有这样一段描述_,“……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以下哪一学说对上述的影响最大()

A.“大一统”B.“三纲五常”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13、  宋代哲学的主流,是儒家哲学的特殊形式,又可称为道学。

因理学家主要讨论的内容为义理、性命之学,故称为理学。

是融合佛、儒、道三教三位一体的思想体系。

北宋时期的石介、胡瑗、孙复被称为理学三先生,但实际的开创者为北宋五子,即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

周敦颐为宋代理学的开山祖,他将道家无为思想和儒家中庸思想加以融合,阐述了理学的基本概念与思想体系。

邵雍是先天象数之学的创始人,并使之成为理学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

张载则发展了气一元论思想,为古代中国辩证法两一学说的集成者。

理学的开山祖是()

A.邵雍B张载C.周敦颐D.二程

14.陆九渊为主观唯心主义理学派别的重要代表,他的思想多与朱熹对立,二人曾发生激烈的辩论。

他反对朱熹的读书明理,观察物以穷理的思想,认为这些均属支离事业,提出“心即理也”的命题。

以“宇宙即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为核心,把格物致知的命题变为易简功夫,主张发明人之本心,反对著述立说与博取群书。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

A.理学是宋代哲学的主流,是儒家哲学的特殊形式

B.理学思想家的主张是有一定矛盾的

C.理学是是融合佛、儒、道三教三位一体的思想体系

D.理学服务的对象主要是统治阶层

15.在《焚书·答以女人学道为短见书》中,李贽批判了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的说法。

他说:

“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

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

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设使女人其身而男子其见,乐闻正论而知俗语之不足听,乐学出世而知浮世之不足恋,则恐当世男子视之,皆当羞愧流汗,不敢出声矣。

”材料反应了李贽()

A.最痛恨维护封建礼教的假道学和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卫道士、伪君子

B.对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妇女,给以深深的同情

C.对统治阶级所极力推崇的孔孟之学也大加鞭挞

D.对封建统治者残酷压榨鱼肉人民的暴行,李贽加以无情揭露

16.黄宗羲说: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夫工固圣王之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工商皆本”的思想是对传统的“重本抑末”的大胆否定。

说明()

A.工商业是封建国家基本的经济基础B.资产阶级不重视农业

C.当时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D.封建社会中没有商品经济的土壤

17.顾炎武说: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

曰: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对上面的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亡国等于亡天下B.明朝亡于李自成,易性改号,是亡天下

C.满清入主,剃头改制,率兽食人,是亡天下

D.亡国比亡天下更可怕

18.前苏联人弗·格·布洛夫称:

“研究王船山的著作是有重要意义的,因为他的学说是中世纪哲学发展的最高阶段……他是真正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夫之的哲学思想,是17世纪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

下列对这个人物的思想认识错误的是()

A.主张唯物主义的道器观B.主张辩证发展观

C.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顶峰D.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

19.下列对古希腊人文主义的理解错误的是()

A.智者学派主张人的价值和最严至高无上          

B.苏格拉底认为要重点探讨人自身,认识人自己

C.柏拉图主张把人分为几等,各尽其责         

D.宗教改革否定了教皇权威,人文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弘扬

20.有学者指出:

“17世纪正是自然科学大踏步前进,开始改变人类的认识和思想的时期。

”此时“自然科学大踏步前进”主要归功于

A.新航路的开辟B.工业革命

C.启蒙运动D.文艺复兴运动

第二卷材料题

(3小题,共50分)

26、(12分)

大约到1550年,在经历了辉煌成就的两个世纪以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开始衰落。

1494年,法国的入侵,它引发了其后数十年欧洲各列强卷入的战争,并使意大利半岛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更基本的原因是达﹒伽马1498年在印度加尔各答的登陆使意大利遭受的经济打击。

它结束了意大利享有的作为西欧和东方贸易的中间人的有利可图的垄断地位。

比这种商业衰退更严重的是工业的衰退……意大利和北欧国家之间的这种差距因殖民地的贸易的日益重要而进一步加大,意大利城市由于没有海外殖民地而被排除在殖民地贸易之外。

……城市和贵族在意大利不再占主导地位,他们的重要性正为具有封建特征的土地拥有者做替代。

(注:

文艺复兴的主要赞助人是意大利城市的大商人家族)

——以上材料摘选自《全球通史》

依据上述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有关意大利文艺复兴衰落的小论文。

(要求:

1、字数180字左右;2、语言表述准确,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分析)

27、(8分)

清晨书房榻上的秦孝廉坐了起来,穿上贴身舒适的棉布内衣,外面罩上青色的湖丝长衫然后将挂在墙壁上的长剑取在手中,来到院中他舞起了一套四十八式太极剑,舞毕回到房中,身旁侍立良久的小厮举着一个茶托走上前来,秦孝廉将长剑交于小厮取了茶托上的一盏茉莉香茶,边饮边读起了《朱子语类》,问根据材料从精神,物质两个方面归纳明朝的时代特征。

(8分)

物质特征:

棉布成为主要衣料,茶叶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精神特征:

注重养生;理学兴盛

28、(20分)

材料1:

每一个国家有三种权力,即立法权力、有关国际法事务的行政权力和有关公民法事务的行政权力。

……当立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自由便不复存在了。

……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因为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而为一,法官就同时成为立法者。

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2:

人类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都是不可动摇的人权;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力。

——《人权宣言》

材料3:

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

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

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

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和自由。

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

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4:

“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黄宗羲

(1)、依据材料1指出孟德斯鸠所主张和反对的是什么?

(4分)

 

(2)、依据材料2指出《人权宣言》体现了当时启蒙思想家的哪些基本主张?

(4分)

 

(3)、依据材料3指出卢梭在国家学说、人权学说、法治学说方面各提出了什么主张?

(6分)

 

(4)、将材料4与前三则材料相比,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思想体系的不同。

(6分)

 

新华中学高二历史月考试题

答案页

题号

材料题

总分

选择

21

22

23

分值

一:

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二、材料题(共50分)

 

 

 

新华中学高二历史月考试题

答案

一:

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A

A

A

D

D

D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B

C

B

B

C

C

D

D

D

二、材料题(共50分)

26.(12分)答案要点:

战乱破坏,商路贸易中心的转移,工业衰退,缺乏殖民地,赞助者实力下降。

27、(8分)物质特征:

棉布成为主要衣料,茶叶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4分)精神特征:

注重养生;理学兴盛(4分)

28、(20分)

(1)主张三权分立,反对个人专权。

(4分)

(2)体现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思想原则,体现摧毁君主专制的要求,否定封建等级制度。

(4分)

(3)建立契约国家的国家学说。

(2分)人民主权高于一切,人民主权就是公共意志。

(2分)以法律保障人民主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分)

(4)不同:

启蒙思想以理性主义为核心,提倡政治上民主,反对专制王权和封建神权,追求民主、自由和平等。

(3分)中国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虽然也反对专制王权,但对未来社会的设计还没有跳出中国古代理想化的明君加贤臣的统治模式。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