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古诗文复习之22课《孟子》三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04462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古诗文复习之22课《孟子》三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古诗文复习之22课《孟子》三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古诗文复习之22课《孟子》三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古诗文复习之22课《孟子》三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古诗文复习之22课《孟子》三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古诗文复习之22课《孟子》三章.docx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古诗文复习之22课《孟子》三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古诗文复习之22课《孟子》三章.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古诗文复习之22课《孟子》三章.docx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古诗文复习之22课《孟子》三章

《孟子》三章复习

《孟子》三章

1.《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本课所选的三章分别出自《公孙丑下》《滕文公下》和《告天下》。

2.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县东南部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施行仁政统一天下,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①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本课所选的三章分别出自《公孙丑下》《滕文公下》和《告子下》。

题目是编者加的。

②〔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③〔环〕围。

④〔池〕护城河。

⑤〔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⑥〔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⑦〔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⑧〔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⑨〔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⑩〔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畔〕同“叛”,背叛。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中心:

强调了战争中“人和”的重要性,提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观点。

【练习】

1.解释加点字词

(1)地利不如人和(   )(      )

(2)七里之郭(          )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

(4)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           )(         )

(5)委而去之(  )(      )

(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7)域民不衣封疆之界 (       )

(8)以天下之所顺(      )

(9)攻亲戚之所畔(       )(       )

(10)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     )

(11)环而攻之()

2.翻译句子: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答案】

1.

(1)地利:

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

得人心,上下团结

(2)郭:

指外城墙

(3)是:

这,这是

(4)城:

指内城墙。

池:

护城河。

(5)委:

抛弃。

去:

离开

(6)固:

巩固

(7)域:

限制

(8)顺:

服从

(9)畔:

同“叛”,背叛

(10)威:

建立威信。

  兵:

武器

(11)环:

包围

2.

(1)施行仁政,得到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施行暴政,失去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2)不能用划定的边疆界限来限制人民(定居而不迁走),不能凭借山河的险要来巩固国防,不能凭借武器的锐利和盔甲的坚固来建立威信。

(3)缺少帮助达到极点,(连)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

(4)得到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不如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地形(重要),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又)不如得人心、上下团结(重要)。

(5)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得道的君子要么不战,若战,就一定会获得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本文选自《》一书,孟子是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三里”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B、“君子”就是文中所说的“得道者”。

C、“得道者多助”的“道”在文中指“仁政”。

D、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答案】

1.《孟子》儒家

2.(施行仁政)得到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施行暴政)失去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3.A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①。

孟子曰: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②;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③;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注释】

①〔景春〕与孟子同时代的人,纵横家。

②〔公孙衍(yǎn))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曾在秦国为相,又曾佩五国相印。

③〔张仪〕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王时为相,游说六国连横以服从秦国。

④(诚〕真正,确实。

⑤〔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⑥〔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⑦〔焉〕怎么,哪里。

⑧(丈夫之冠(guan)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冠,行冠礼

⑨〔父命之〕父亲给以训导。

命,教导、训诲。

⑩〔戒〕告诫。

下文的“戒”是谨慎的意思。

〔女家〕这里指夫家。

女,同“汝”,你。

〔夫子〕这里指丈夫。

(正〕准则,标准。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这里的“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

〔与民由之〕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由,遵从

〔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孟子·尽心上》: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淫〕惑乱,迷惑。

这里是使动用法。

〔移〕改变,

动摇。

这里是使动用法。

〔屈〕屈服。

这里是使动用法。

练习:

1.学习文言文要随时注意积累。

试将下面“一词多义”积累卡片补写完整。

文言文阅读积累卡片 

词 义

例 句

①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得   

得志,与民由之

③    

往送之门,戒之曰

戒   

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

3.翻译下面句子。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孟子说: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

5.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参考答案】

1.①能够;②得到、实现;③训导;④谨慎

2.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

(1)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2)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4.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5.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富贵不能淫

孟子

景春曰: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住,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往之女家()

(2)以顺为正者()

(3)与民由之()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景春眼里,公孙衍等人一旦发怒,诸侯都害怕;安居在家中,天下就平静,在政坛上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大丈夫。

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谈不上是大丈夫,充其量只是君王的“顺从者”或狐假虎威的“弄权者”。

C.孟子认为大丈夫就是在不得志时能坚守正道不放弃,再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D.孟子这番话,不仅批判了景春的错误,针锋相对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在于坚守内心的仁、礼、义,确立了大丈夫的形象,也为世人定下一个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有相当的醒世作用。

【答案】

1.⑴同“汝”,你。

⑵正:

准则、标准⑶由:

遵循

2.

(1)“这哪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

你没有学过礼吗?

(2)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3.C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注释:

①〔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在历山耕田后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

发,兴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地。

②〔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后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

举,选拔、任用。

版筑,古人筑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再用杵夯实。

筑,捣土用的杵。

③〔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原以贩卖鱼盐为生,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王。

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

④〔管夷吾举于士〕管仲(名夷吾)原是齐国公子纠的家臣,纠与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君位失败,管仲作为罪人被押回齐国,后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用为相。

士,狱官。

举于士,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

⑤〔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相。

⑥〔百里奚(xī)举于市〕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

虞亡后被俘,由晋入秦,又逃到楚。

后来秦穆公用五张公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

市,集市。

⑦〔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⑧〔空乏其身〕使他身处贫困之中。

空乏,财资缺乏。

⑨〔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

拂,违背。

乱,扰乱。

⑩〔动心忍性〕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

〔曾益〕增加。

曾,同“增”。

〔恒过〕常常犯错误。

〔衡于虑〕思虑堵塞。

衡,同“横”,梗塞、不顺。

〔作〕奋起。

这里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征,征验表现。

发,显露、流露。

喻,了解、明白。

〔人〕指在国内。

〔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土,辅佐君王的贤土。

拂,同“弼”,辅佐。

〔出〕指在国外。

〔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

敌,匹敌相当。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衡于虑()

(3)必先苦其心志()(4)人恒过()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0年4月14日晨中国西部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同样的事情也曾在2008年上演,真可谓“多难兴邦”,这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1)被选拔;

(2)通“横”,梗塞,不顺  ;(3)使……痛苦(使……困苦);(4)犯错误   

2.(一个国家),内部(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外部(在国外)没有势利地位相等的国家(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关键词语翻译准确,句子意思表述完整到位,语言通顺即可。

3.生于忧患(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作业

【甲】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往之女家()

(2)与民由之()(3)人恒过()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体现了孟子雄辩的风格,大量采用排比句,气势磅礴,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B.乙文中列举的六位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均能体现甲文中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都称得上是大丈夫。

C.甲文第二段孟子先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乙文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才在困境中造就,安逸享乐能使人(或国家)灭亡。

D.甲文提到的得志与否的表现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是类似的;乙文的观点与欧阳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的意思是一致的。

【答案】

1.

(1).

(1)同“汝”,你

(2).

(2)遵循、遵从(3).(3)常常

2.

(1)(他们)发起怒来,诸侯都会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2)(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或:

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3.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