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北大汉语教研室北大版语音部分详解.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04448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68.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汉语》北大汉语教研室北大版语音部分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现代汉语》北大汉语教研室北大版语音部分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现代汉语》北大汉语教研室北大版语音部分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现代汉语》北大汉语教研室北大版语音部分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现代汉语》北大汉语教研室北大版语音部分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汉语》北大汉语教研室北大版语音部分详解.docx

《《现代汉语》北大汉语教研室北大版语音部分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汉语》北大汉语教研室北大版语音部分详解.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汉语》北大汉语教研室北大版语音部分详解.docx

《现代汉语》北大汉语教研室北大版语音部分详解

现代汉语语音部分笔记

现代汉语语音部分主要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现代汉语》,商务印书馆,1993年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第二版增订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重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

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现代汉语界定·汉语共同语发展简况

现代汉语广义上指“五四”以来汉民族的交际语言,包括共同语和各种方言;狭义则专指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普通话。

普通话是在汉族内部通过长期的互相交往在方言的基础上逐渐自然形成的。

汉语的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形成共同语的历史过程不同,分述如下:

我国很早就有共同书面语,汉代所谓“通语”(见扬雄《方言》)就是全国通行的语言。

古代正统书面语文言文最初基于口语产生,但这种书面语传统一旦形成,就逐渐与口语脱节,最终成为大众难以读懂的语言。

唐末(公元九世纪)以后,民间逐渐产生一种与口语直接联系的新的书面语言,后来称作“白话文”,是今天普通话书面形式的源头。

白话文到了宋元之际(公元十二三世纪)已经相当成熟,明清以来又涌现了大量白话文学作品。

这种书面语是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它通行于全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带有民族共同语的性质。

书面语中向来是文言文占统治地位,直到“五四”运动以后“白话文运动”的兴起,才使白话文取得正式书面语言的地位。

汉语共同语的口语形式出现得比书面形式晚。

至迟在十四世纪,一种后来被称为“官话”的共同口语已经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而这种口语至少到清代就已经相当通行。

因为北京长久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北京话在官话的形成过程中成为最有影响的方言。

到了“五四”时期,“国语运动”与“白话文运动”同时兴起,“国语”这一名称取代了“官话”的提法。

两种运动互相推动,互相影响,使民族共同语的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普通话”称呼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煜按:

北大版《现代汉语》未提“雅言”一说,大概是不认可它的共同语地位;把“通语”处理成书面形式的共同语,而非共同口语形式。

并且“通语”只是就文言文的发展而言,并非“现代汉语”所着重追溯的源头,现代汉语书面语的源头是早期白话文。

所以那种“雅言-通语-官话-国语-普通话”的发展脉络不为所用,是因为雅言的共同语特征不明显,通语不是完全的口语形式;雅言和通语不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源头。

所以要注意两点:

一、着重的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来源;二、分为口语(官话…)和书面语(白话文)两种形式。

汉语主要方言概况

汉语方言分歧很大,非常复杂,根据方言的主要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七大方言:

一、北方方言:

以北京话为代表使用人口:

约占汉族总人口百分之七十

分布区域:

长江以北汉族居住区,长江以南镇江以上、九江以下的沿江地带,湖北(东南一带除外)、四川、云南、贵州四省、湖南省西北一带

说明:

北方方言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最多,内部一致性较强。

包括四个次方言区:

次方言

华北、东北方言

西北方言

西南方言

江淮方言

分布区域

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山东、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一部分

西北各省汉人聚居地,包括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及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一部分

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及湖北大部(东南角咸宁地区除外),还有广西西北部、湖南西北角小块地区

安徽、江苏两省的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区(徐州、蚌埠一带属华北东北方言,除外),镇江以西、九江以东的长江南岸沿江一带

二、吴方言:

也称江南话或江浙话,以苏州话或上海话为代表使用人口:

汉族总人口百分之八点四

分布区域:

上海市、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部分(不含镇江)、南通小部分及浙江省大部

说明:

吴方言内部存在一些分歧现象。

杭州曾作过南宋都城,其城区的吴语就带有浓厚的“官话”色彩。

三、湘方言:

以长沙话为代表使用人口:

汉族总人口百分之五

分布区域:

湖南省大部分地区(西北角除外)

说明:

因处于赣方言、西南方言及客家方言的包围中,内部分歧较大,有些地区更接近于赣方言和西南方言。

存在新湘语和老湘语的差别,新湘语通行在长沙等较大城市,受北方方言影响较大。

四、赣方言:

以南昌话为代表使用人口:

汉族总人口百分之二点四

分布区域:

江西省大部(东北沿江地带和南部除外),湖北省东南一小片地带

说明:

历史上中原地区的人民几次大规模南迁,江西是必经之地,这对赣语的形成产生很大影响,再加上长期受邻近方言(如客家话)的影响,赣方言的特征已不很突出。

五、客家方言:

以广东东部的梅县话为代表使用人口:

汉族总人口百分之四

分布区域:

主要在闽、粤、赣三省边缘地带,即广东东北部、福建西部和北部以及江西南部,广西东南部,四川、湖南、台湾等地也有小块客家方言区,一些华侨也说客家话

说明:

客家人是从中原迁徙至闽、粤、赣三省边缘地带的,与中原地区居民失去联系后,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一种自成系统的方言。

客家人虽居住分散,但客家话内部差别不太大。

六、闽方言:

厦门话和福州话分别是两大次方言的代表使用人口:

汉族总人口百分之四点二

分布区域:

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广东潮汕地区,海南省大部分地区,台湾省大多数汉人居住区,以及浙江省南部一些地区,华侨和华裔中也有很多是说闽方言的

说明:

闽方言是汉语方言中内部分歧最大,语音现象最为复杂的一个大方言。

最主要的是闽南方言和闽北方言两大支系,细分可以有三到五个次方言:

次方言

闽南方言

闽东方言

闽北方言

闽中方言

莆仙方言

分布区域

闽南厦门、漳州、泉州和龙溪、晋江、龙岩(一部分)及台湾省,广东潮汕地区,海南岛大部,浙江南部温州地区平阳、玉环等县

以福州为中心的闽江下游地区和以福安为中心的山区各县

福建北部山区建阳地区建瓯、建阳、崇安等县

代表方言

厦门话

福州话

建瓯话

永安话

莆田话

七、粤方言:

以广州话为代表使用人口:

汉族总人口百分之五

分布区域:

广东省中部和西南部、广西省东南部,港澳地区,很多海外华侨也以粤方言为母语

说明:

当地人称广州话为“白话”。

粤方言内部分歧不大,四邑(台山、新会、开平、恩平四县)话、阳江话和桂南平话等有一些有别于广州话的语音特色。

煜按:

诸本关于方言人口的记录,似互抄而来,比较一致,但是时间限度不明。

这里仍采用北大版《现代汉语》的数据,另附黄、廖版《现代汉语》(1997)的数据,可能较新:

北方方言(73%)、吴方言(7.2%)、湘方言(3.2%)、赣方言(3.3%)、客家方言(3.6%)、闽方言(5.7%)、粤方言(4%)。

现代汉语方言语音特点简表

有无浊声母

有无塞擦音和擦音

有无鼻音韵尾

有无入声韵尾

声调数目

其他特征

北方

有[tƧ、tƧ、Ƨ]和[ts、ts、s]

有[-n]和[-]

大多没有,少数地区有[-]

一般四个,个别地区有三个或五个

西北方言多鼻化韵

有[b、d、、dz、d、v、z、]

多数地区只有[ts、ts、s]

有[-n]和[-]

只有[-]

七至八个,上海年轻人减至五个

韵母中单元音较多,复元音较少

日趋消失

有[tƧ、tƧ、Ƨ]和[ts、ts、s]

有[-n]和-

五至六个,有入声但无辅音韵尾

①[x]和[u]相拼时念[f]

②[n][l]相混

只有[ts、ts、s]

有[-n]和[-]

只有[-t、-k]

一般有六个

①有[l]无[n],但有[Ƥ]

②普通话部分声[tƧ]的字念[t]

客家

只有[ts、ts、s]

有[-m、-n、-]

有[-p、-t、-k]

一般有六个

[x]和[u]相拼时念[f]

有[b、、dz、d]

只有[ts、ts、s]

有[-m、-n、-]

有[-p、-t、-k]或[-]

七个或八个

①没有[f]

②把普通话一些声[tƧ、tƧ的字读[t、t]

有[t、t、]或[ts、ts、s]

有[-m、-n、-]

有[-p、-t、-k]

一般有九个或十个

①[x]和[u]相拼时念[f]

②没有[t、t、]

把汉语划分成七大方言区,并非地理上的划分(或许是古代行政区划的反映),而是主要依据方言的语音特点。

语音特点可以表现在好几方面,所以方言区的界线十分错综复杂。

汉语方言之间、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别,最突出的是表现在语音方面,词汇方面的差别也相当大,而语法方面的差别,比较起来就小得多。

汉语方言是从属于民族共同语的语言低级形式,它们之间虽然差异明显,但由于语音对应规律很整齐,基本词汇和语法构造也大体相同,所以它们并不是独立的语言,而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分支。

方言之间的亲疏关系并不相同,就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来说,客、赣、湘方言与普通话差别相对较小,吴方言次之,闽、粤方言与普通话的距离最大。

闽方言和粤方言地区原先不是汉民族居住地,秦汉以前中原汉人进入这些地区,一方面因民族混杂,引起语言的相互影响;一方面由于远离中原,语言发展较为缓慢,保留了不少古汉语的特点,和北方汉语差别越来越大,成为和现代共同语差别最大的两个大方言。

现代汉语的特点

语音方面:

(一)没有复辅音,因此音节界限分明,结构形式比较整齐。

(二)元音占优势。

音节中可以没有辅音,但不能没有元音,一个音节可以只由元音构成。

由复元音构成的音节比较多,因而汉语语音乐音成分比例大。

(三)每个音节都有声调,可以使音节界限分明,又富于高低升降的变化,加强了汉语的音乐性。

词汇方面:

(一)语素以单音节为基本形式,这些单音节语素可以构成大量单音词,也可以合起来构成合成词。

(二)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构成新词。

汉语中用词缀语素少、造词能力弱,因而运用复合法组合词根语素构成合成词的情况居多。

(三)双音节词占优势。

汉语词汇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趋向双音节化:

过去的单音词有的被双音词代替;有些多音节短语缩减为双音节词;新造词也多为双音节的。

语法方面:

(一)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

汉语是分析性语言,词形变化少,主要依靠形态以外的手段表达语法意义。

(二)词法句法结构基本一致。

无论语素组成词,词组成短语,或者词、短语组成句子,都有主谓、动宾、述补、偏正、联合等五种基本语法结构关系。

(三)词的多功能性。

汉语中词类和句子成分的关系比较复杂,某一词类往往可以充当多种句子成分。

(四)量词十分丰富,有大量语气词。

现代汉语三要素的联系

汉语中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彼此联系,相互作用。

例如现代汉语中的轻声和儿化是语音现象,同时也对词汇和语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这种联系也表现在汉语的发展当中。

从中古音发展到近代北方话音系,大部分方言的入声已经消失,入声韵尾失落,鼻音韵尾也大多简化成两个;浊音声母很多归并入清音;又有声母舌面化及韵母元音混同的趋势。

读音系统和音节结构单纯化的结果,是使同音字大量增多,为避免引起词义的混淆,在语言的内部相应地促进了词汇的双音化。

这种变化同语序的规则化一起又促使词义和词性更加明确。

例如:

“书”有多种意思、多个词性,双音化以后成为“书信”、“书籍”、“书写”等词,词义和词性都明确了。

又如“锁”、“代表”等是兼类词,单独存在时难以确定词性,当它们进入语句,在某种语序中的位置规则化以后,便具有了明确的词性。

语音系统单纯化→词汇双音节化→词义词性明确化

语序规则化↗

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

规范的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主要是根据汉语的历史发展规律,结合汉语在社会中的习惯用法,对普通话内部(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所存在的分歧和混乱现象进行研究,选择一些用法作为规范,加以推广。

(一)民族共同语的语音系统必须以一个地点方言为标准,北京话在官话中影响最大,自然而然承担其任;

作为语音规范标准的北京语音本身,也要排除一些特殊的土音成分。

(二)北方话分布地域最大,使用人口最多,在词汇方面以北方话作为基础方言有利于民族共同语的发展;

普通话词汇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但要舍弃某些过于土俗的词语;

普通话词汇也从其他方言中不断吸取需要的词语;

为了丰富普通话词汇,还可以适当吸收一些古语词和外来词;

词汇的规范化,还要注意抵制生造词,但并不是反对创造新词。

(三)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的一般语言用例作为规范,可以排除方言色彩太重的语法形式的影响。

一般来说,现代汉语语法并不排斥方言语法、古代语法和外语语法中所需要成分的吸收。

汉语的记音符号

为了给汉字注音,曾采用过多种记音方法,主要可分三大类:

第一类是用汉字记音,包括直音法和反切法。

直音法是用一个同音汉字直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

反切法是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第二类是用笔画式的注音符号(曾称注音字母)给汉字注音。

注音符号不完全是音素字母,注音不够准确,书写也不够方便。

第三类是用拼音字母来给汉字注音和记录汉语,有威妥玛式方案、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和汉语拼音方案、国际音标等。

汉语拼音方案同前两类记音方法相比,符号数目少,基本字母只有二十六个;采用国际上通行的拉丁字母,便于国际交流;字母音素化,用来记录、分析语音准确灵活。

方案内容包括五部分:

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和隔音符号。

汉语拼音方案的用途包括:

给汉字注音;作推广普通话的工具,此外还可以用来作为我国各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文字的共同基础,用来帮助外国人学汉语,用来音译人名、地名和科学术语,以及用来编制索引和代号等等。

煜按:

“用来音译人名、地名和科学术语”这个用途,可以算作是汉字拼音化的一种局部尝试。

现在的课本已经删除“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一类的话,但所说的方案的这一点用途,似乎还是一种旧想法的残余。

汉语拼音与注音符号对照表

b

l

zh

a

er

ang

in

ㄧㄣ

uan

ㄨㄢ

ün

ㄩㄣ

p

g

ch

o

ai

eng

iang

ㄧㄤ

uen

ㄨㄣ

iong

ㄩㄥ

m

k

sh

e

ei

ia

ㄧㄚ

ing

ㄧㄥ

uang

ㄨㄤ

f

h

r

ê

ao

ie

ㄧㄝ

ua

ㄨㄚ

ueng

ㄨㄥ

d

j

z

i

ou

iao

ㄧㄠ

uo

ㄨㄛ

ong

ㄨㄥ

t

q

c

u

an

iou

ㄧㄡ

uai

ㄨㄞ

üe

ㄩㄝ

n

x

s

ü

en

ian

ㄧㄢ

uei

ㄨㄟ

üan

ㄩㄢ

普通话的元音及音位

普通话里的主要元音可以分为舌面元音、舌尖元音和卷舌元音三大类。

(一)舌面元音。

普通话里可以单独使用的舌面元音有六个:

a[]

前、低、不圆唇元音

O[]

后、半高、圆唇元音

e[]

后、半高、不圆唇元音

i[i]

前、高、不圆唇元音

U[u]

后、高、不圆唇元音

ü[y]

前、高、圆唇元音

单独使用的a的标写,不太严格的话,也可以写成。

普通话里还有两个元音:

前、半低、不圆唇元音ê,只能作为叹词“欸”单独出现;另一个是央元音,只有在轻声里才能单独作韵母。

(二)舌尖元音。

舌尖元音发音时没有高低之分,只靠舌尖活动的前后和唇形圆展来区别不同的音色。

普通话里有两个舌尖元音:

-i

舌尖前、不圆唇元音

-i

舌尖后、不圆唇元音

普通话里的这两个舌尖元音都不能单独成音节,前面必须有相应部位的声母z、c、s和zh、ch、sh、r。

(三)卷舌元音。

卷舌元音是舌尖和舌面同时起作用的元音,也可以看作一种特殊的舌尖元音。

普通话里可以单独成音节的卷舌元音只有一个:

er卷舌、央、中不圆唇元音

汉语拼音方案借用r表示卷舌作用——虽然是用两个符号标写,实际上只代表一个音素,亦可标作。

煜按:

1983年黄、廖版《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表格里显示的舌位是半低,我觉得发音上似乎更为接近。

但是文字说明又指为央元音。

1997年版中的相应图表把改成正中,但同时就变成半高音了。

按照编者的意思,是说和舌位高度肯定不同,但要具体安排起来比较困难?

此处且不深究,也只跟着说是卷舌、央、中不圆唇元音好了,省得麻烦。

汉语拼音方案把普通话的元音归纳为六个音位,用六个字母来表示,它们大多不止一个音位变体:

//a

出现在音节末尾(零韵尾之前),如ti(家),/tia/;

出现在韵尾/-/和/-/之前,如tu(刀),/tau/;

出现在/-/和/-/之间,如pin(边),/pian/;

出现在/-/和/-/之间,如tyn(劝),/tyan/;

出现在其他语音环境中,如kua(快),/kuai/。

//o

只有一个音位变体,出现在唇音声母之后,韵头/-/之后,以及韵尾/-/之前。

/e/e

出现在单独作韵母时,如k(革),/ke/;

e出现在韵尾/-i/之前,如pe(北),/pei/;

出现在韵头/i-/和/y-/之后、零韵尾之前,如(街),/e/;(学),/ye/;

情况比较复杂,出现条件有:

①在韵尾/-/和/-/之前,如(灯),/e/;②作轻音音节里的单韵母,如(的),/e/;③在卷舌韵当中,如(耳),/e/。

汉语拼音方案把卷舌元音写成er,从音位上说就是把它分解为央元音和卷舌成分-。

是/e/的音位变体,-是辅音音位//的音位变体。

/i/i

出现在舌尖前音之后作单韵母,如(丝),/si/;

出现在舌尖后音之后作单韵母,如[Ƨ](诗),/Ƨ/;

出现在音节末作韵尾,如k(开),/k/;

出现在其他语音环境中,如(金),//。

//u

出现在音节末作韵尾,如x(好),/xau/;

唇齿半元音,出现条件有:

①韵头/-/的自由变体;②在唇齿擦音f之后,如f(富),/fu/;

出现在其他语音环境中,如(布),//。

严格地说,//和舌根鼻音韵尾//组成韵母//、//时,韵腹念得较松、较开,实际读音跟作韵尾的//一样是低一些的,甚至接近于。

方案把//、//、//写成ong、iong、ao主要是为了容易分辨字形(例如au和an字形容易混淆),并非音位归纳的结果。

//ü

只有一个音位变体,如(军),//。

汉语拼音方案用加符字母ü来代表,y另有用途。

煜按:

黄、廖版《现代汉语》与北大版《现代汉语》在元音音位的归纳上差别极大。

黄、廖本分出十个元音音位,完全不管汉语拼音方案对元音字母的安排,这算是游戏规则之不同,暂且不论。

即便是音位变体的内容,也有很大差别,举要如下:

说//有一个音位变体是作复韵母韵腹时圆唇度略减的,太过细微,不论;说/i/、/u/、/y/各有一半元音变体j、w、,在零声母音节中作韵头,确是如此,看成是音位变体,并无不可,所以建议保留(我没有窜进正文,不过还是应该采用);另外北大本所具的/a/之变体,黄、廖本没有,我看也是太细微了,不过还是必须记住,不该省去。

差别最大的是把卷舌元音单独列成一个音位//,有两个变体:

一个是,出现在阳平、上声音节中;另一个是,出现在去声音节中。

这样做同样没有顾及汉语拼音方案,但给人的启发是:

这种变体只是针对单字音节而言,不应涉及儿化韵。

不是说儿化韵中不会出现这个音,而是说即便出现也不应该归入这个音位。

比方说a和e都有读的音,同一个音为什么分属于不同的音位呢?

北大《现代汉语》举的一个例子ir(今儿),/ier/让人太烦恼了。

如果根据实际读音认为其中有一个/e/音位,那今儿和姐儿(不论声调的话)的区别何在?

我认为儿化音涉及所谓形态音位的问题。

汉拼方案处理儿化音只是在本音之后加上r,并不在意实际读音的变化,比如说“今儿”写成jinr。

这避免了很多麻烦,也可以就此认为是的一个形态变体。

但是儿化音形态音位的具体情况太复杂了,我一下还弄不清楚,只是要注意:

倘若考到这方面的题,举例时应该限制在单字音节,不要扯到儿化韵去。

一来我不信;二来因为不信,所以说不清。

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到,汉语拼音方案的拟定基本上是符合音位分析的原则的。

但是为语言拟定一套拼音字母,跟单纯的音位分析毕竟不是一回事,另有一些问题要加以考虑。

如为避免字形混淆,有些韵母要把u改成o;为分隔音节,零声母音节中起头的i、u、ü要用字母y、w来改写;为使拼写形式简短,iou、uei、uen这三个韵母在前面有声母时需省写成iu、ui、un。

这些规定有一定的语音根据,但和音位分析并无直接关系。

普通话的辅音及音位

普通话里一共有二十二个辅音,据发音部位可分成七类,据形成阻碍的方式可分成五类(详后辅音声母总表):

bp

双唇不送气清塞音

pp

双唇送气清塞音

mm

双唇浊鼻音

ff

唇齿清擦音

dt

舌尖不送气清塞音

tt

舌尖送气清塞音

nn

舌尖浊鼻音

ll

舌尖浊边音

gk

舌根不送气清塞音

kk

舌根送气清塞音

ng

舌根浊鼻音

hx

舌根清擦音

j

舌面不送气清塞擦音

q

舌面送气清塞擦音

x

舌面清擦音

zhƧ

舌尖后不送气清塞擦音

chƧ

舌尖后送气清塞擦音

shƧ

舌尖后清擦音

r

舌尖后浊擦音

zts

舌尖前不送气清塞擦音

cts

舌尖前送气清塞擦音

ss

舌尖前清擦音

汉语拼音方案为这些辅音制定了二十二个字母(其中包括四个双字母),如果用-u这样一个典型的语音环境来进行替换和对比,可以确定其中十八个代表的都是必须独立的音位。

(另舌根鼻浊音不作声母,但仍可以确定是必须独立的音位。

另外有三个字母j、q、x,从音位分析的角度看是有可能省略的,因为它们所代表的辅音与舌根音、舌尖后音、舌尖前音都是互补的:

这组辅音只出现在齐齿呼和撮口呼韵母之前,而kkx、ƧƧƧ、tstss这三组音只出现在开口呼和合口呼韵母之前。

根据互补原则,组辅音可以和其他三组中任何一组辅音合并成一组音位,而只要根据韵头就可以确定实际读音。

但是汉语拼音方案并没有这样归纳,这是因为组辅音同时跟三组辅音形成多重互补的局面,很不容易确定究竟应该同哪一组并合,不如独立出来,单独用三个字母表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