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基础生态复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03598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基础生态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整理基础生态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整理基础生态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整理基础生态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整理基础生态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基础生态复习.docx

《整理基础生态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基础生态复习.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理基础生态复习.docx

整理基础生态复习

第8章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生物群落是指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一派认为群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一个自组织的生物系统,就像有机体或种群那样,即有机体论学派;

另一派认为群落并非自然的实体,而是生态学家为了便于研究,从一个连续变化着的植被连续体中认为确定的一组物种的集合体,称之为个体论学派。

样地最小面积:

是指基本上能够表现出某群落类型植物种类的最小面积。

多度:

表示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

密度:

指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内个体的数量。

盖度:

(coverage):

投影盖度是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基盖度则指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

频度(frequency):

是指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通常按照包含该物种个体的样方数(P)占全部样方数(T)的百分比来表示。

即F(%)=P/T×100

频度定律:

Raunkier在欧洲草地群落中使用0.1m2的小样圆作任意投掷,然后计算每种植物出现的次数和样圆总数之比,得到每种植物的频度。

重要值:

用来表示某一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

种间关联现象:

在一个特定的群落中的物种经常生长在一起,它们互相排斥或吸引。

如果两个种一起出现的频率比期望的更加频繁,它们就是正相关联;否则就是负相关联。

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物种,其体态适应特点都是相似的。

群落在不同季节所呈现的一定的外貌特征,即群落的季相。

生物多样性指数一般就是指物种多样性,是反映丰富度和均匀度的综合指标:

辛普森指数和香农-威纳指数

群落交错区(ecotone)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过渡区域。

群落交错区是一个种群竞争的紧张地带,其物种多样性较相邻的其他群落要高,成为边缘效应。

中度干扰假说认为中等长度的干扰能维持较高的物种多样性。

群落的层片结构:

层片是由同一生活型的不同植物所组成。

每一层片在群落中都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而且层片的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形成了群落不同的结构特征。

C.Raunkiaer从全球植物中随意选择1,000种植物计算其上述5类生活型的百分比,其结果为:

高位芽植物46%,地上芽植物9%,地面芽植物26%,隐芽植物6%以及一年生植物13%。

上述比例被称为Raunkiaer生活型谱。

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是指群落的分层现象。

岛屿平衡说:

共同生活在同一群落中的物种处于一种稳定状态。

非平衡说:

组成群落的物种始终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自然界中的群落不存在全局稳定性,有的只是群落的抵抗性和恢复性。

2.何谓生活型谱?

它在植物群落研究中有何重要作用?

统计某个地区或某个植物群落内各类生活型的数量对比关系称为生活型谱。

通过生活型谱可以分析一个地区或某一植物群落中植物与生境(特别是气候)的关系。

从各个不同地区或各个不同群落的生活型谱的比较,可以看出各个地区或群落的环境特点,特别是对于植物有重要作用的气候特点.在超市的热带地区,植物的主要生活型是高位芽植物,以乔木和灌木占绝大多数;在干燥炎热的沙漠地区和草原地区,以一年生植物最多;在温带和北极地区,以地面芽植物占多数

3.何谓频度?

Raunkiaer频度定律说明了什么问题?

它在植物群落研究中有何重要作用?

频度(frequency):

是指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通常按照包含该物种个体的样方数(P)占全部样方数(T)的百分比来表示。

即F(%)=P/T×100

Raunkier(1934)根据对8000多种植物的频度统计,编制了一个标准频度图解。

在这一标准频度图解中,凡频度在1~20%的植物种归入A级,21~40%归入B级,41~60%归入C级,61~80%归入D级,81~100%归入E级。

5个频度等级的关系是:

A>B>C≥D<E。

这就是所谓Raunkier频度定律。

Raunkiaer频度定律说明在一个种类分布比较均匀一致的群落中,低频度种类的数量是较多的;而高频度的植物由于一般是优势种或建群种,因此也占有较高的比例

4.层次(layers)与层片(synusia)有何异同?

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物种,其体态适应特点都是相似的。

层片synusia一词系由瑞典植物学家H.Gams(1918)首先提出的,层片是由同一生活型的不同植物所组成。

一般讲层片具有下述特征:

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生活型类型。

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具有一定的小环境,不同层片的小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群落环境。

每一层片在群落中都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而且层片的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形成了群落不同的结构特征。

群落的垂直结构(成层性)

基本层次4个:

•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

•地被层

层片与层的关系:

都属于三维生态结构,有时相同,但是在概念上具有本质的区别。

一般层片比层的范围要窄。

例如常绿夏绿阔叶混交林及针阔混交林中的乔木层都含有两种生活型。

5.重要的群落多样性指数有哪些?

如何估算?

重要的群落多样性指数有:

1辛普森多样性指数

❑辛普森多样性指数

❑假设物种i的个体数占群落总个体数的比率为Pi,那么随即去物种i两个个体的联合概率为Pi2。

将群落中全部物种的概率求和,即得到辛普森指数D(式中S为物种数目)。

❑Pi的最大估计量为Pi=Ni/N(Ni为i物种个体数,N为群落中全部物种个体数),因此有:

2香农—威纳指数

❑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

用来描述物种出现的紊乱和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越高,多样性也就越高。

式中H为香农-威纳指数,S为物种数目,Pi为物种i的个体占全部个体的比率。

公式中对数的底可取2,e或10,但计算结果单位不同,分别为nit,bit,和dit.

6.群落多样性随那些条件而变化?

为什么热带地区群落多样性显著高于温带和极地?

答:

影响群落多样性变化的条件有:

1.多样性随纬度变化2多样性随海拔变化3在海洋或淡水水体物种多样性随深度变化

热带多样性显著高于温带和极地的原因有:

热带群落比较古老,进化时间长,而且在地址年代中环境条件稳定,很少遭受灾害性气候变化(如冰期),群落有足够的时间发展到多样化的程度

在生物进化的地址年代中,地球上唯有热带的气候最稳定,所以,通过自然选择那里出现了大量狭生态位和特化的种类,固物种多样性高

热带地区气候温和而稳定,生物之间的竞争或为进化和生态位分化的主要动力。

由生态位分化,热带种植物要求的生境往往和狭隘,食性也较特化,物种之间的生态位重叠也比较多。

因而,热带动植物较温带和极地常有更精细的适应性。

热带地区环境复杂,空间异质性程度增加,提供的生境类型越多,导致动植物群落的复杂性越高。

7.MacArthur岛屿平衡理论说明了什么问题?

这一理论在自然保护实践中有何指导意义?

答:

MacArthur岛屿平衡理论说明:

岛屿上的物种数取决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平衡,并且这是一种动态平衡,不断地有物种灭亡,也不断地有同种或别物种的迁入而替代补偿灭亡的物种。

MacArthur岛屿平衡理论在自然保护中的指导意义为:

保护区地点的选择

保护区的面积,即按平衡假说,保护区面积越大,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越有利。

此外,保护区周围的生态系统于保护区的相似也是保护区确定面积时要考虑的。

如果保护区被周围相似的生态系统包围,其面积可以小一些,反之,则需要适当的增加保护区面积

保护区的形状。

保护区的最佳形状是圆形,应避免狭长形保护区。

主要考虑到边缘效应,狭长保护区不如圆形的好,另外狭长形的保护区造价高,保护区也易于受到人为地影响。

一个大的保护区比几个小的保护区好。

这是因为大的岛屿含有更多的物种,由于保护区的隔离作用,保护区的物种数可能超过保护的承载能力,从而使有些物种灭绝

保护区之间的连接和廊道:

一般认为几个保护区的廊道连接起来,要不几个相互隔离的保护区好。

这是因为物种可以通过廊道,不断地进入保护区内,从而补充局部的物种灭绝

景观保护:

对于保护区的建立,大多数的研究主要考虑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而忽视了更高水平的保护。

第九章群落的动态

一.名词解释

1.顶级格局理论:

Whittaker于1953年提出,该假说认为,在任何一个区域内,环境因子都是连续不断的变化的。

随着环境梯度的变化,各种类型的顶级群落,如气候顶级、土壤顶级、地形顶级、火烧顶级等,不是截然呈离散状态,而是连续变化的,因而形成连续的顶级类型,构成一个顶级群落连续变化的格局。

2.进展演替:

随着演替的进行,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种类的成分由简单到复杂,群落对环境的利用由不充分到充分,群落生产力由低到逐步增高,群落逐渐发展为中生化,生物环境对外界环境的改造逐渐强烈。

3.逆行演替:

与进展演替相反,逆行演替导致生物群落的结构简单化,不能充分利用环境,生产力逐渐下降,不能充分利用地面,群落旱生化,对外界环境改造轻微。

4.促进模型:

相当于Clements的经典演替观,物种替代是由于先来物种改变了环境条件,使它不利于自身的生存,而促进了后来物种的繁荣,因此物种替代有顺序性、可预测性和具方向性。

5.耐受模型:

由Conell和Slatyer于1977年提出,早期演替物种先锋种的存在并不重要,任何种都可以开始演替。

植物替代伴随着资源环境的递减,较能容忍有限资源的物种将会取代其他种。

演替就是靠物种的侵入和原来定居物种的逐渐减少而进行,主要取决于初始条件。

6.抑制模型:

Egler1954年提出,该学说认为演替通常是由个体较小、生长较快、寿命较短的种发展为个体较大、生长较慢、寿命较长的种。

替代过程是种间的,而不是群落间的,演替系列是连续的而不是离散的。

7.适应对策演替理论:

该理论是Grime于1989年提出来的,他通过对植物适应对策的详细研究,在传统r-对策和k-对策的基础上,提出了植物的三种基本对策:

R-对策种,适应于临时性资源丰富的环境;C-对策种,生存于资源一直处于丰富状生境中,竞争力强,称为竞争种;S-对策种,适用于资源贫瘠的生境,忍耐恶劣环境的能力强,叫做忍耐胁迫中。

该学说认为,次生演替过程中的物种对策格局是有规律的,是可预测的。

该学说对从物种的生活史、适应对策方面而理解演替过程作出了新的贡献。

8.资源比率演替理论:

该理论是tilman(1985)基于植物资源竞争理论而提出来的。

该理论认为,一个种在限制性资源比率为某一值时表现为强竞争者,而当限制性资源比率改变时,因为种的竞争能力不同,组成群落的植物种也随之改变。

因此,群落是通过资源的变化而引起竞争关系变化而实现的。

该理论与促进作业学说有很大相似之处。

9。

群落演替是指在植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现象。

10..原生演替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芜原(完全无植被和植物繁殖体)的演替。

11.次生演替始于次生裸地(如森林砍伐迹地、弃耕地)上的群落演替。

12.旱生演替系列旱生演替指始于干旱缺水的基质上,如裸露的岩石表面等。

旱生演替系列经过四个阶段:

地衣植物阶段、苔藓植物阶段、草本植物阶段、木本植物阶段

13.水生演替系列水生演替指始于水生环境,一般都发展为陆生群落。

经过以下几个阶段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直立水生植物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木本植物群落。

14.单元顶级理论单元顶级论认为,只有气候才是群落演替的决定因素,其他因素都是第二位的,虽然它们可阻止群落向着气候顶级发展;在一个气候区域内所有群落的演替都具有趋同性,最终形成气候顶级。

15.多元顶级理论多元顶级论认为,除了气候以外的其他因素也可以决定顶级的形成;不认为所有的群落最后会趋于一个顶级。

问答题

1.何谓演替顶级?

你对演替顶级理论有何看法?

演替顶级:

Clements首先提出,是指每一个演替系列都是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不同的演替阶段,到达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

也就是说,演替顶级是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

  演替顶级基本理论有单元顶级学说(Clements为代表),多元顶级学说(Tansley为代表),  演替顶级格局学说(Whittaker为代表。

2.什么叫演替的单元顶级理论(多元顶级理论,或顶级格局理论)?

你对此有何看法?

单元顶级理论:

首创人是F.E.Clements(1916)和H.C.Cowles。

在同一个气候区内,只能有一个顶级群落,而这个顶级群落的特征完全符合当地的气候,该理论叫做单元顶级理论。

又称为气候顶级。

多元顶级理论:

多元顶级论由英国学者A.G.Tansley(1954)提出来的。

这个学说认为,如果一个群落在某种生境中基本稳定,能自行繁殖并结束它的演替过程,就可以看作是顶级群落。

在一个气候区域内,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一定都汇集于一个共同的气候顶级终点。

除了气候顶级之外,还可以有土壤顶级(edaphicclimax)、地形顶级(topographicclimax)、火烧顶级(fireclimax)、动物顶级(zooticclimax);同时还可以存在一些复合型的顶级,如地形--土壤顶级(topo--edaphicclimax)和火烧--动物顶级(fire--zooticclimax)等等。

一般在地带性生境上是气候顶级,在别的生境上可能是其他类型的顶级。

这样一来,一个植物群落只要在某一种或几种环境因子的作用下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状态,都可以认为是顶级群落,它和环境之间达到了较好的协调。

顶级理论格局:

Whittaker于1953年提出,该假说认为,在任何一个区域内,环境因子都是连续不断的变化的。

随着环境梯度的变化,各种类型的顶级群落,如气候顶级、土壤顶级、地形顶级、火烧顶级等,不是截然呈离散状态,而是连续变化的,因而形成连续的顶级类型,构成一个顶级群落连续变化的格局。

3.比较说明个体论演替观和经典演替观的主要异同点。

经典的演替观:

有两个基本点:

①每一演替阶段的群落明显不同于下一阶段的群落;②前一阶段群落中物种的活动促进了下一阶段物种的建立。

个体论演替观:

当代的演替观强调个体生活史特征、物种对策以及各种干扰对演替的作用。

主要有三种模型:

①促进模型。

相当于经典演替观;②抑制模型。

先来物种抑制后来的物种,使后来者难以入侵和繁荣;③忍耐模型。

认为物种的替代决定于物种的竞争能力。

经典演替观

其主要观点是:

每一演替阶段的群落明显不同于下一阶段的群落;前一阶段群落中物种的活动促进了下一阶段物种的建立。

但是,在一些自然群落的演替研究中并未证实上述观点。

例如在HubbardBrook生态研究站森林砍伐后的次生演替中,全部演替阶段的繁殖体,在演替开始时都已存在,而演替过程仅仅是这些初始植物组成的扩展(生活史)。

其演替结果是:

各阶段优势种有变化;各物种相对重要性也在改变。

但从种类组成看,没有新物种产生,有也是原森林状态下存在但处于休眠状态的物种。

(二)个体论演替观

其提倡者是F.E.Egler1952年就提出了“初始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演替系列中后来优势种的假说”。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实验及观察证据,才使个体论演替观再度兴旺起来。

当代的演替观强调个体生活史特征、物种对策以及各种干扰对演替的影响。

究竟演替的途径是单向的或是多向的?

其初始物种组成对后来物种的作用如何?

演替的机制如何?

这些是当代演替观的活跃领域。

J.H.Connel和R.O.Slatyer在1977年总结演替理论中,认为“机会种对开始建立群落有重要作用”,并提出了三种可能的和可检验的模型。

4.试比较说明群落演替的进展阶段和逆行阶段的主要特征。

进展阶段:

1.群落结构复杂化2.空间资源利用最大化3.生产力利用最大化

4.群落生产力的增加5.新兴特有现象的存在6.群落的中生化

7.群落对外界环境很强的改造和影响能力

逆行阶段:

1.群落结构简单化2.空间资源不能被充分利用3.生产力不能被充分利用

4.群落生产力的降低5.残余特有现象的存在6.群落的旱生化和湿生化

7.群落对外界环境仅具轻微的改造和影响

5.何谓演替顶级?

你对演替顶级理论有何看法?

演替顶级是指每一个演替系列都是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不同的演替阶段,到达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

第10章植被分类、主要类型与分布

名词解释:

1、常雨林群落

又称热带雨林,为湿热地区的类型森林类型。

一般认为是指耐阴,喜雨、喜高温、结构层次不明显、层外植物丰富的乔本植物群落。

结构特点:

1)种类特别丰富,生活型组成或裸芽高位芽为主

2)林冠不齐,色彩不一

3)层次多而分层明显

4)树干高大挺拔,树皮薄,光滑而色浅

5)树林分支小,落木作小树状

6)大乔木是板状根或气生根或支柱根

7)一般是常绿的中型或大型羽叶

8)植物常具有滴水叶类及花叶现象

9)常见老芽生花现象的乔木

10)附生或腐生植物发达,有叶面附生植物

11)藤木植被发达多为木质藤木,成为扁茎,并见植物

2、常雨林群落:

红树林

红树林为热带海岸的一种适应特殊条件的常绿矮林,分布于不受风浪冲击的平坦海岸或海湾浅滩,生长基质为通气条件差的淤泥,并受海潮影响

结构特征:

1)主要由红树科和马鞭草科植物组成

2)均为常绿灌木,灌木状矮小乔木,一般高度在10m以下

3)涨潮时仅树冠部分露出水面,退潮时才露出树干支柱根和呼吸根

4)群落外围支柱根大为发达,常交织成网状,以抵御海水冲击

5)是盐生植物,枝叶具不同程度的旱生结构

6)距“胎萌”现象。

为红树林在热带海岸普遍发育提供保证。

2、雨绿林群落

是热带范围内,具有大陆性气候或具明显旱季地区的典型群落。

在旱季,木本植物落叶,草本植物枯黄而在雨季,树木和草本都进入旺盛的生长期。

根据雨量多少和旱季干旱程度和持续时间分别有季雨林,稀树乔木和多刺疏林

3、季雨林

与热带雨林相近,但其分布地是显著旱季而导致其与热带雨林群落结构差异,主要表现在:

(1)群落高度较低的一种类。

(2)群落季变化明显(3)群落结构较雨林简单,一般上层密下层也密中层稀疏(4)藤木和附生植物数量较小,缺乏木本附生植物

4、照叶林群落

也叫常绿阔叶林或照叶林。

因为这类树的叶片革质,有光泽表面光滑主要由樟科、壳斗科、木兰科、金缕梅科等科的常绿阔叶树组成。

6、硬叶木本群落

以地中海地区最为典型。

该地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都温和多雨由于夏季的炎热干燥导致植物产生硬叶等旱生结构的适应并以度过不良环境。

冬春群落中出现许多短生的鳞茎植物和块茎植物。

7、夏绿木本群落

即落叶阔叶林。

是温带湿润海洋性气候下的森林群落。

其分布地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

主要由杨柳科、桦木科、壳斗科等科属乔木植物组成。

群落层次分明,具明显季相变化

8、针叶木本群落

即温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北半球高纬度。

以针叶树为建群种所组成的各种森林群落的总称,主要由云杉属和冷杉属的植物构成

9、常绿干燥草原群落

指分布在热带地区的稀树干草原,又叫热带草原。

群落的草本植物为主,高干禾草类占优势。

茎旱生结构明显,分类特点为终年高温,雨量集中在雨季、干旱季节长达4—6个月

10、复绿干燥草原群落

即温带草原,群落多密丛禾草,根入较深。

具旱生结构。

在亚欧大陆,温带草原从黑海沿岸往东贯通中亚和西亚,经内蒙古到达我国黄河中游、内蒙古和东北西部,连成一片连续而宽大的草原带介于干荒漠和夏绿林之间。

气候特点为雨量少且集中在夏季冬季严寒干燥期较长。

11、中生草原群落

即所谓草地由中生性草本植物构成。

生长环境是中生性特点。

此中等的湿度,温度和土壤条件。

12、湿生性草本群落

即沼泽也不形成独立的植被带、而散布于各个植被带之中。

在针叶林带和冻原带中最为常见分为森林沼泽、草原沼泽和藓类沼泽。

只有草本沼泽才是真正的湿生草本群落。

优势种大多是一些多年生的湿生草本如苔草属、半胡子草属

13、水生草本群落

即由各种水生植物构成。

分布于湖泊,河流和海洋等各种水环境中。

14、干荒漠群落

植物主要为枝端旱生型和春季短生型植物为主,常见存仙人掌类、景天类、沙拐枣类,麻黄等

15、冻荒漠群落

分布在极端寒冷的环境中,分极地冻荒漠和高山冻荒漠。

极地冻荒漠又称冰原或冰泥也叫苔原分布于南北两极的森林带以外以藓类植物和地衣中的石蕊和冰岛衣为主。

其中散生落木或小灌木,并存在少量草本植物混杂其中。

 

试举例说明植被命名的基本方法

(1)群丛的命名方法:

凡是已确定的群丛应正式命名,我国习惯于采用联名法,即将每个层中的建群种或优势种和生态指示种的学名按顺序排列。

在前面冠以Ass(association的缩写),不同层之间的优势种以“—”相连。

如Ass.兴安落叶松—杜鹃—红花鹿蹄草群丛。

从该名称可知,该群丛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木层的优势种分别是兴安落叶松、杜鹃、红花鹿蹄草。

如果某一层具共优种,用“+”相连。

如Ass.兴安落叶松—杜鹃—红花鹿蹄草+苔草

单优势种的群落,直接用优势种命名。

如以马尾松为单优势种的群丛即为马尾松群丛。

当最上层的植物不是群落的建群种,而是伴生种或景观植物。

这时用“<"来表示层间关系。

或“||”。

如Ass.锦鸡儿<大针茅—隐子草属。

在对草本植物群落命名时,我们习惯上用“+”来连接各近层的优势种,而不用“—”。

(2)群丛组的命名方式与群丛相似,只是将同一群丛组中各个群丛间差异性最大的一层出去,如具有相同灌木层(胡枝+),不同草木层的蒙古栎林所组成的群从组。

可命名为蒙古栎—胡枝子群丛组。

(3)群系的命名依据是只取建群种的名称,如东北草原以羊草为建群种组成的群系,称为羊草群系。

如果该群系的优势种是两个以上,那么优势种中间用“+”连接,如两广地区的华栲+厚壳桂群系。

(4)群系以上高级单位不是以优势种来命名,一般均以群落外貌—生态学的方法,如针叶乔木群落群系组,针叶木本群落群系纲,木本植被型等。

什么是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试举例说明。

1.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性与经度的地带性P256

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性:

沿纬度方向有规律灭替的植被分布。

如在北半球从低纬度到高纬度依次出现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夏绿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寒带冻原和极地荒漠(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其中主要是热量和水分条件)

经度地带性:

又称经向地带性指以水分条件为主导因素,引起植被分布由沿海向内陆发生更替的分布格式。

如我国温带地区,在沿海空气湿润,降水量大,分布夏绿阔叶林;离海较远的地区,降水减少,旱季加长,分布着草原植被;到了内陆,降水量更少,气候极端干旱,分布着荒漠植被。

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统称为水平地带性。

(2)世界植被分布中经度地带规律表现明显的地区是北美中部,其由东向西为深林—草原—草原—半荒漠—荒漠—深林。

纬度地带性表现明显的是非洲大地,在非洲赤道两侧对称分布,热带雨林—热带稀疏草原—热带荒漠—半荒漠—常绿阔叶林。

地带性植被:

分布在“显域地境”上的植被类型,该植被类型能最充分地反映一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如我国夏绿阔叶林就是温带气候下的地带性植物,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气候下的地带性植被。

非地带性植被:

分布不是固定在某一植被带,而是出现在两个以上的植被带,它们不是某种气候的指导者,它们的分布常常受限于某一生态因素如水分、基质等的作用,呈斑点状或条带状嵌入在地带性植被之中,如盐生植物即出现在草原和荒漠,也出现在其他带的沿海地区。

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P259

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在山地,从山麓到山顶,在海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