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考试大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03326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史文化考试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中国历史文化考试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中国历史文化考试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中国历史文化考试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中国历史文化考试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历史文化考试大纲.docx

《中国历史文化考试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史文化考试大纲.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历史文化考试大纲.docx

中国历史文化考试大纲

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

中国历史文化课程代码:

08564(笔试)2008年12月版

第一部分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本课程是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文导游专业(专科)的专业基础课程。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浩如烟海,数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北京地区人文旅游资源(以名胜古迹为主)极为丰富,几乎每一个旅游景点都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着及其密切的联系。

本课程从中国古代的皇帝与皇权、古代的政治经济制度、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哲学思想、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不同角度,较为深入地介绍了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典章制度、掌故逸闻、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规范、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所造成的影响也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

另外,为突出旅游专业教育的特色,本课程对中国古代皇帝与皇权的产生、发展和特点,皇帝的饮食起居,与皇帝有着密切关系的皇族成员、后妃、宦官等的特权地位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因皇位和皇权所引发的血腥争夺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叙述。

这是本课程区别于其他通史课程和传统文化课程的一大特点。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为了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使他们对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人物、事件、典章制度、掌故逸闻、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有较为深入、全面的了解,初步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规范、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所造成的影响。

学习本课程,学生应努力掌握核心内容,全面了解本课程的结构体系,对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把握,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学习方法,以提高自己的历史文化知识水平和自学能力。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应为“北京概况与导游基础”和“北京旅游景点文化”的先修课程。

学习完本课程之后,可以为学生打下较为扎实的中国历史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的基础,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北京概况与导游基础”和“北京旅游景点文化”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上述两门课程的相关知识。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皇帝与皇权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了解和掌握皇帝的产生、宗法制度、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特权地位以及古代皇族、后妃、宦官制度等的基本情况。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皇帝”称谓的由来及其至高无上的地位

(一)“三皇”、“五帝”与古代禅让制度

1、史书中的“三皇”、“五帝”

2、“三皇”、“五帝”所处的时代

3、“禅让”制度的时代背景和主要内容

(二)君位世袭的开始与宗法制度的产生

1、君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背景和过程

2、宗法制度的产生、内容、性质和影响

(三)秦始皇称“皇帝”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1、秦始皇称“皇帝”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

2、汉初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与进一步完善

(四)皇帝的饮食起居

1、宫室、山陵

2、饮食、服饰

3、巡游

4、医疗

5、祭祀

6、婚娶

(五)皇帝的谥号、庙号、徽号、年号

1、谥号

2、庙号

3、徽号

4、年号

第二节皇族成员及其特权地位

(一)太上皇

1、太上皇的地位与特权

2、太上皇与皇帝的关系

3、历史上著名的太上皇

(二)皇太子(皇太孙、皇太弟)

1、皇太子的册立

2、皇太子(皇太孙、皇太弟)的权位

3、皇太子(皇太孙、皇太弟)与皇帝的关系

4、皇太子(皇太孙、皇太弟)与朝臣的关系

5、宗法制度的困惑与储位争夺

(三)诸王及一般皇室成员

1、皇子封王的开始

2、诸王权位的变化及其对国家政治的影响

3、一般皇室成员

4、宗室封爵

(四)公主

1、公主称谓的由来

2、公主的特权地位

3、古代“和亲”政策

第三节后妃制度

(一)后妃等级与名号

1、后妃制度的产生

2、后妃等级与名号

(二)皇后

1、皇后的册封

2、皇后的特权地位及其对国家政治的影响

(三)妃嫔

1、嫔妃的地位与后宫生活

2、古代殉葬制度

(四)外戚

1、外戚的特权地位

2、外戚干政

(五)太后临朝

1、皇太后的地位及其对国家政治的影响

2、吕后称制

3、则天皇帝

4、慈禧垂帘

第四节宦官制度

(一)宦官制度的产生与宦官的地位和作用

1、宦官制度的产生

2、宦官的地位和作用

(二)宦官专权

1、从“十九侯”到“十常侍”

2、“弑主立君,权在宦竖”

3、从“翁父”王振到“九千岁”魏忠贤

4、清代对宦官权力的限制

三、考核知识点

(一)“三皇”、“五帝”与古代禅让制度

(二)君位世袭的开始与宗法制度

(三)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

(四)皇帝的饮食起居

(五)皇帝的谥号、庙号、徽号、年号

(六)皇族成员及其特权地位

(七)后妃制度

(八)宦官制度

四、考核要求

(一)“三皇”、“五帝”与古代禅让制度

1、识记:

四岳十二牧三皇五帝黄帝唐尧虞舜

2、理解:

实施禅让制度的历史背景和内容

(二)君位世袭的开始与宗法制度

1、识记:

大禹夏启周公嫡长子继承制

2、应用:

宗法制度的产生、内容及其对后代的影响

(三)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

1、识记:

秦始皇“制”“诏”

2、理解:

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四)皇帝的饮食起居

1、识记:

前朝后寝五辂卤簿五礼衮冕服黄肠题凑覆斗方上因山为陵宝城宝顶

2、理解:

古代帝王的主要祭祀活动

(五)皇帝的谥号、庙号、徽号、年号

1、理解:

庙号、谥号、年号、徽号的含义、作用及其产生的时间

(要求能举例说明)

(六)皇族成员及其特权地位

1、识记:

太上皇皇太子诸王皇族(宗室)公主驸马靖难之役

2、应用:

秘密建储制度创立的时间、内容及其作用

(七)后妃制度

1、识记:

皇后皇太后妃嫔外戚垂帘听政吕后武则天慈禧

清代后妃的等级与名号

2、理解:

古代皇太后临朝称制的几种类型及其对国家政治和后代历史的影响

(八)宦官制度

1、识记:

五刑神策军甘露之变厂卫制度二十四衙门赵高

郑众高力士李辅国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

2、理解:

中国古代宦官专权的几个重要时期及其特点

第二章古代政治、经济、军事及官吏选拔制度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要求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基本内容,特别是历代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和专制皇权所进行的一系列官职改革。

了解和掌握历代官吏选拔的主要途径及其特点,重点掌握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有关情况。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政治制度与官僚机构

(一)先秦官制

1、“官”的产生与发展

2、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官制

(二)秦汉三公九卿与地方郡县制的确立

1、三公九卿制的产生与进一步完善

2、秦代郡县制的确立与汉代的郡国并行制

(三)汉武帝设“中朝”与汉光武立尚书台

1、“中朝”的性质与职权

2、州刺史的设立与中央集权的加强

3、尚书台的设立、性质、权限

(四)三省六部制的产生与发展

1、三省六部制的产生

2、三省六部制的发展与进一步完善

3、地方官制的变化

(五)宋元官制

1、宋初官制改革

2、元朝官制

(六)明初官制改革及明清官制

1、明初官制改革

2、内阁制度的确立

3、清代中央官制

4、清代地方官制

第二节经济制度

(一)土地制度

1、原始公社土地公有制

2、奴隶主贵族土地占有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过渡

3、古代屯田制度

(二)赋役制度

1、先秦赋役制度

2、春秋、战国时期赋役制度的变化

3、秦汉赋役制度

4、魏晋至隋唐赋役制度

5、“两税法”的产生与发展

6、明代赋役制度与“一条鞭法”

7、清初赋役制度的改革与“地丁合一”

(三)古代货币

1、货币的产生

2、先秦货币

3、“秦半两”

4、“汉五铢”

5、纸币的产生与发展

6、古代的金银货币

(四)古代度量衡

1、度量衡的产生与发展

2、历代度量衡简介

第三节军事制度

(一)先秦兵制

1、先秦军队的构成

2、骑兵的产生与发展

(二)秦汉、魏晋兵制

1、秦代兵制

2、汉代兵制

3、“世兵”制度

(三)府兵制的产生、发展与衰亡

1、府兵制度的产生

2、府兵制度的发展与衰亡

(四)宋代募兵制

1、募兵制度的产生

2、宋代募兵制的特点与弊端

(五)明代卫所兵制

1、明初兵制改革

2、卫所兵制的特点

3、卫所兵制的衰亡

(六)清代兵制

1、八旗兵

2、绿营兵

3、团练

第四节官吏选拔制度

(一)先秦世卿世禄制

1、世卿世禄制度的特点

2、世卿世禄制度的衰亡

(二)汉代察举及学校制度

1、察举制度

2、学校制度

(三)九品中正制度

1、九品中正制度的产生

2、九品中正制度的特点

3、九品中正制度的衰亡

(四)科举制度

1、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2、明清科举制度

3、科举制度的弊端

(五)恩荫、军功、捐纳

1、恩荫

2、军功

3、捐纳

三、考核知识点

(一)秦汉三公九卿与地方郡县制

(二)汉武帝设“中朝”与汉光武立尚书台

(三)三省六部制

(四)宋元官制

(五)明初官制改革及明清官制

(六)经济制度

(七)军事制度

(八)官吏选拔制度

四、考核要求

(一)秦汉三公九卿与地方郡县制

1、识记: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刺史郡守

2、理解:

三公九卿制郡国并行制

(二)汉武帝设“中朝”与汉光武立尚书台

1、识记:

中朝(内朝)六曹尚书台

2、理解:

从“中朝”与尚书台的设立看专制皇权的加强

(三)三省六部制

1、识记: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御史台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御史台

2、理解:

三省六部

3、应用:

从三省六部制取代三公九卿制看皇帝对中央政府控制的加强

(四)宋元官制

1、识记:

翰林学士枢密院参知政事三司使行中书省转运使提点刑狱知某事”

2、应用:

从宋初官职改革看中央集权和专制皇权的加强

(五)明初官制改革及明清官制

1、识记:

内阁大学士尚书侍郎都察院大理寺国子监翰林院监察御史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道员国议南书房理藩院宗人府内务府总督巡抚

2、应用:

从明代内阁制和清代军机处的设立看君主专制制度的进一步加强

(六)经济制度

1、识记:

占田制均田制自耕小农井田制初税亩什一税

户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耗羡货贝刀币布币爰金半两钱五铢钱交子宝钞银票度量衡

五量提系杆称

2、理解: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几个主要发展阶段

古代屯田的几种形式

3、应用:

明代一条鞭法的内容和意义

清代地丁合一内容和意义

(七)军事制度

1、识记:

长从八部折冲府禁军厢军更戍法五军都督府

八旗固山甲喇牛录都统绿营兵提督团练

2、理解:

府兵制产生的时间和特点

所谓“兵无常将,将无常师”、“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含义和目的

明前期卫所兵制的特点

3、应用:

八旗兵、绿营兵、团练在清代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

(八)官吏选拔制度

1、识记:

贤良文学孝廉太学郡国学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

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生员举人贡士进士状元榜眼探花翰林八股文恩荫军功捐纳

2、理解:

世卿世禄制实行的时间和特点

察举制实行的时间和特点

如何理解“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3、应用:

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完善及其在古代官吏选拔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章中央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要求了解和掌握我国古代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和不同时期中央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秦汉时期中央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

(一)秦朝对匈奴的防御与修筑长城

1、匈奴势力的强大与秦始皇北击匈奴

2、秦长城的修筑

(二)汉朝对匈奴的和战与经营西域

1、汉初对匈奴的和亲政策

2、汉武帝北击匈奴

3、汉朝对西域的经营与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三)秦汉对百越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征服与开发

1、征服与开发百越

2、征服与开发西南夷

(四)汉与乌桓、鲜卑及羌人的关系

1、汉与乌桓的和战

2、汉与鲜卑的和战

3、汉与西羌的和战

第二节唐代民族关系

(一)唐与突厥的关系

1、突厥势力的兴起

2、唐与突厥的和战

(二)唐与薛延陀、回纥的关系

1、与薛延陀的关系

2、与回纥的关系

(三)唐与靺鞨的关系

1、渤海国

2、黑水都督府

(四)唐与吐谷浑、土蕃的关系

1、与吐谷浑的关系

2、与土蕃的关系

(五)唐与南诏的关系

1、南诏势力的兴起

2、唐与南诏的关系

第三节宋元民族关系

(一)契丹的兴起与宋辽和战

1、契丹势力的兴起

2、辽国的建立

3、宋辽和战

(二)宋与西夏的和战

1、党项族势力的兴起

2、西夏国的建立

3、宋与西夏的和战

(三)女真的兴起与灭辽和北宋

1、女真势力的兴起与金朝的建立

2、金朝势力的南下与辽朝的灭亡

3、“靖康之耻”与宋室南迁

(四)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与绍兴和议

1、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

2、绍兴和议与南宋苟安

(五)蒙古的兴起与灭金和南宋

1、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与金朝的灭亡

2、元朝的建立与南宋的灭亡

(六)元朝的民族歧视政策

1、元朝的民族歧视政策

2、各族人民反抗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斗争

第四节明清民族关系

(一)蒙古

1、瓦剌蒙古的兴起与“土木之变”

2、鞑靼蒙古的兴起与“庚戌之变”

3、清初对漠南蒙古的笼络与控制

4、清廷对准噶尔叛乱的镇压

5、多伦会盟与清廷对漠北蒙古统治的加强

(二)藏族

1、明朝对西藏地区的控制

2、喇嘛教的产生、发展、教派与宗喀巴宗教改革

3、清廷对黄教首领的笼络

4、驻藏大臣的设立与清廷对西藏控制的加强

5、“金奔巴”制度的创立与清廷对西藏控制的进一步加强

(三)畏兀儿族(回部)

1、明朝对畏兀尔族的控制

2、清廷平定回部叛乱及其对该地区统治的进一步加强

(四)西南各少数民族

1、改土归流

2、屯田开垦

三、考核知识点

(一)秦汉时期中央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

(二)唐代民族关系

(三)宋元民族关系

(四)明清时期的蒙古

(五)明清时期的藏族

(六)明清时期的畏兀儿族

(七)明清时期西南各少数民族

四、考核要求

(一)秦汉时期中央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

1、识记:

匈奴单于西域都护府戊己校尉百粤乌桓鲜卑蒙恬班超卫青霍去病

2、理解:

长城的修筑

汉朝北击匈奴与经营西域

(二)唐代民族关系

1、识记:

突厥南诏回纥薛延陀土蕃吐谷浑渤海国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金成公主

2、理解:

唐朝前期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交流的盛况

(三)宋元民族关系

1、识记:

西羌契丹南面官北面官投下军州燕云十六州潭渊之盟岁币绍兴议和女真猛安谋克杨业岳飞韩世忠文天祥

2、理解:

宋朝与辽、金的和战

元朝的民族歧视政策

(四)明清时期的蒙古

1、识记:

瓦剌鞑靼也先庚戌之变厄鲁特准噶尔喀尔喀扎萨克多伦会盟俺答汗噶尔丹满蒙联姻

2、理解:

土木之变与于谦保卫北京

清王朝与漠南蒙古的特殊关系

(五)明清时期的藏族

1、识记:

驻藏大臣藏传佛教乎毕勒汗宗喀巴达赖班禅

2、理解:

明代藏传佛教的主要教派

3、应用:

金瓶掣签制度的创立、内容和意义

(六)明清时期的畏兀儿族

1、识记:

回部大小和卓木

2、理解:

清王朝对回部民族叛乱的镇压

(七)明清时期西南各少数民族

1、识记:

土司土官

2、理解:

改土归流的内容和意义

第四章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要求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在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情况;掌握明清时期西方殖民者对中国的渗透以及中国统治者的应对措施和后果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秦汉对外关系

(一)与东亚、南亚各国的交往

1、与朝鲜的友好交往

2、与日本的友好交往

3、与越南的友好交往

4、与印度等国的友好交往

(二)丝绸之路的开辟

1、张骞出使西域

2、丝绸之路的开辟

3、汉朝与西亚、北非及欧洲各国的联系

第二节唐代对外关系

(一)唐朝与东亚各国的友好交往

1、与朝鲜的文化交往

2、与日本的文化交往

3、与印度的文化交往

(二)与中亚、西亚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1、与中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2、与西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3、与欧洲、非洲的联系

第三节宋元对外关系

(一)与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往来

1、与朝鲜、日本的经济文化往来

2、与南亚各国的经济文化往来

3、与中亚、西亚各国的经济文化往来

(二)与欧洲的文化交流

1、中国文化对欧洲各国的影响

2、马可·孛罗来华

第四节明、清(鸦片战争前)对外关系

(一)郑和下西洋

1、郑和下西洋的背景和目的

2、郑和下西洋的规模和路线

3、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和影响

(二)明代的抗倭斗争

1、倭寇对明东南沿海地区的侵扰

2、明中叶的抗倭斗争

(三)明、清(鸦片战争前)与朝鲜、越南、缅甸的关系

1、与朝鲜的友好关系

2、与越南的友好关系

3、与缅甸的关系

(四)早期欧洲殖民者对中国的侵略

1、葡萄牙侵占澳门

2、荷兰、西班牙入侵台湾

3、郑成功收复台湾

(五)欧洲传教士的大批到来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

1、基督教传入中国

2、欧洲传教士的大批到来

3、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传入

(六)早期中俄界约

1、沙俄对中国黑龙江流域的入侵

2、两次雅克萨之战

3、《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4、《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的签订

(七)清朝(鸦片战争前)对外贸易政策

1、限制贸易地点

  2、以“公行”控制外国商人,垄断对外贸易

  3、利用关税抑制进口

  4、对出海船只和出口物品严加限制

(八)英使马嘎尔尼、阿美士德来华

1、马嘎尔尼来华

2、阿美士德来华

三、考核知识点

(一)秦汉对外关系

(二)唐代对外关系

(三)宋元对外关系

(四)郑和下西洋

(五)明代的抗倭斗争

(六)明、清(鸦片战争前)与朝鲜、越南、缅甸的关系

(七)早期欧洲殖民者对中国的侵略

(八)欧洲传教士的大批到来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

(九)早期中俄界约

(十)清朝(鸦片战争前)对外贸易政策及英使马嘎尔尼、阿美士德来华

四、考核要求

(一)秦汉对外关系

1、识记:

徐福 张骞 甘英 丝绸之路 

2、理解:

秦汉与周边各国的关系

(二)唐代对外关系

1、识记:

鉴真 玄奘崔志远晁衡

2、理解:

唐代与周边各国的关系

(三)宋元对外关系

1、识记:

市舶司马可·孛罗

2、理解:

宋元与亚欧各国的经济文化往来

(四)郑和下西洋

1、识记:

郑和

2、理解: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作用和意义

(五)明代的抗倭斗争

1、识记:

倭寇 戚继光 朱纨

2、理解:

明代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和后果

(六)明、清(鸦片战争前)与朝鲜、越南、缅甸的关系

1、识记:

李氏王朝安南交址布政使司

2、理解:

明、清两代与朝鲜、越南、缅甸的和平友好关系

(七)早期欧洲殖民者对中国的侵略

1、识记:

郑成功汪柏热兰遮

2、理解:

早期西方殖民者对中国的渗透

(八)欧洲传教士的大批到来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

1、识记:

景教 利玛窦汤若望 张诚 徐日升白晋 杨光先 

历法之争

2、理解:

基督教3次传入中国与早期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

中国统治阶级内部面对西方科学技术传入的两种不同态度

(九)早期中俄界约

1、识记:

雅克萨之战 戈洛文 布连斯奇条约恰克图条约

2、理解:

中俄《尼布楚条约》签定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十)清朝(鸦片战争前)对外贸易政策及英使马嘎尔尼、阿美士德来华

1、识记:

马嘎尔尼 阿美士德

2、理解:

清前期的对外贸易政策

第五章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要求了解传统的龙凤崇敬思想,巫史与文史哲汇通传统以及阴阳、五行、八卦等常识;了解和掌握古代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及其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地位和影响;了解和掌握先秦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各主要学派的基本观点及其对后代的影响;了解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不同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龙凤崇敬、巫史与阴阳五行八卦

(一)传统的龙凤崇敬思想

(二)巫史与文史哲汇通传统

(三)阴阳、五行、八卦

第二节儒家思想

(一)孔子与儒家学派的产生

1、儒家学派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2、孔子的政治立场、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

3、儒家学派的产生

(二)儒家学派的分裂与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发展

1、孟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对儒家学说的发展

2、荀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对儒家学说的发展

(三)董仲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懂仲舒对儒家学说的发展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四)儒家经典与经学今、古文之争

1、儒家主要经典

2、经学今、古文之争

(五)魏晋玄学

1、玄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2、玄学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六)宋明理学

1、理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2、二程、朱熹及其客观唯心主义理学

3、王守仁及其主观唯心主义理学

(七)儒家学说的主要特征及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1、儒家学说的主要特征

2、儒家学说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3、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

第二节先秦诸子与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1、社会的动荡与变革

2、统治者对学术的提倡

3、自然科学的发展

4、地缘文化传统的影响

(二)墨家

  1、墨子及其政治立场和哲学思想

2、墨家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道家

1、老子及其政治立场和哲学思想

2、庄子及其政治立场和哲学思想

(四)法家

1、李悝与法家思想的形成

2、韩非对法家学说的发展

(五)兵家

  1、孙武与《孙子兵法》

2、孙膑与《孙膑兵法》

(六)名家

  1、名家主要代表人物

2、名家学说

(七)阴阳家

1、邹衍及其“五德终始”学说

2、“阴阳五行”学说对后代的影响

第三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一)桓谭、王充对儒家神秘哲学和谶纬之学的批判

1、谶纬之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2、桓谭、王充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及其对儒家神秘哲学和谶纬之学的批判

(二)范缜及其《神灭论》

1、玄学与佛道思想的结合

2、范缜及其《神灭论》

(三)吕才、柳宗元、刘禹锡

1、吕才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