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02983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75.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议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议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议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议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议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议论文.docx

《议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议论文.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议论文.docx

议论文

2012年中考(学考)语文试题精编:

议论文阅读专题

一、(2012年四川南充)

《敬业与乐业》选段

梁启超

①第一要敬业。

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

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

“主一无适便是敬。

”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业有什么可敬呢?

为什么该敬呢?

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

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

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

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

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

这叫做职业的神圣。

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

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

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

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②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

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

《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

“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

”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

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予,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

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

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

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

曾文正说:

“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

”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

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庄子说: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孔子说:

“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我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1.选文中作者阐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分)

答:

2.选文第②段中划线句属于什么论据?

其具体作用是什么?

(2分)

答:

3.作者引用了庄子和孔子的名言,二者去掉一个好不好?

为什么?

(3分)

答:

4.“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依照作者这一标准来衡量,请从身边举一个这样“天地间第一等人”的例子并加以简评。

(2分)

答:

二、(2012年牡丹江)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周国平

⑴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对自己的职务,大至对国家和社会。

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

不过我们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⑵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

如果这惟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

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⑶不止于此,我还要说,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

一个人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

正如歌德所说:

“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

”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

相反,我不能想象,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

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把尽责不是看做从外面加给他的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看作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⒁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

有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为了尽到对人类的责任,她应该做些什么。

托尔斯泰听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

人们为之受苦的巨大灾难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信念,却偏要做出按照某种信念生活的样子。

当然,这样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

这是一种情况。

更常见的情况是,许多人对责任的关系确实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

譬如说,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作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

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和挥霍,便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拼命挣钱花钱。

有的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上司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而活着。

由于他们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⑸所以,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

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之所在,因而关于责任的种种虚假观念都不能使他动摇了。

我还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

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1.作者要通过本文表达一种什么观点?

(2分)

2.第⑶段划线句使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你能再写一条有关“责任”的名言吗?

(2分)

3.如何理解第⑸段中划线的句子。

(2分)

4.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结合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2分)

【链接材料】我国9000万网民中82%为青少年,其中未成年网民就有1650万。

而这1650万未成年人中的14.8%,也就是说有近245万未成年人不仅爱上网,而且着迷上瘾,难以自拔

三、(2012年安徽)

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乔叶

和许多人一样,小时候,我一直以为成长是因为年幼i我学习,我锻炼,我劳动,都是因为我还小,还得成长。

而一旦长大,就不需要再付出任何努力。

仿佛成长是一种储蓄,只要存够了一定的数额,就可以坐享其成,再无旁忧。

后来才明白,不是这样。

成长是一件最漫长的事情,漫长至终生。

年龄阶段不同,成长的主题不同:

一岁成长的是身体,十岁成长的是知识,二十岁成长的是情感,五十岁成长的是智慧……无论哪一方面的侧重,对于一个有悟性的人来说,成长都是一种必然的状态。

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就是成长的另一种说法。

成长是一件最丰饶的事情。

因为成长,今天的麦苗是鲜绿的,明天就会变成金黄。

因为成长,今天的玫瑰是含苞的,明天就会娇艳绽放。

但不是所有的成长都有着明朗绚丽的色调,有些成长,注定是那种深沉厚重的乐章。

你知道种庄稼有一道程序叫“蹲苗”吗?

就是天旱的时候也不去浇水,没有水庄稼就不能往上长了,但是为了生存,它们就会拼命地往下扎根,吸取土层深处的水。

这样,它们的根就能扎得牢牢实实的,再一浇水,就会长得又壮又稳。

“蹲”,是一种必要的积蓄过程。

不扎实地“蹲”,就不可能延展出发达的根系去获得最丰厚的滋养,就不可能在低潮之后充满爆发力地重新站起来。

“蹲”,以一种外表的低姿态,隐含着一种内在精神的拔节。

“蹲”,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

成长是一件最深情的事情。

每当我做了一件糟糕的事情,我就对自己说:

不要紧,吸取教训,如果明天遇到了相同的情况,你一定会做得好一些,因为,你还会成长。

每当我看到镜子里又憔悴了一分的容颜,我就对自己说:

别忧伤,谁的身体都会老去,幸亏你的内心还在成长,这比什么都重要。

我清楚地知道i永远有比自己年轻的人。

但我并不觉得任何比我年龄小的人都是年轻的,同时也不敢认为比我年龄大的人都比我衰老。

因为有无数的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年轻,没有让自己得到有效的成长,而真正知道成长意义的人,往往都是那些在生理上不再年轻的人。

我私下里认为,这是命运对知晓学习的人一种额外奖赏。

一直感觉到自己的成长,一直知道自己在成长,这让我感觉幸福非常。

1.针对“成长”,本文提出了什么观点?

请用一句话概括。

(3分)

2.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说“和许多人一样”?

(4分)

3.第二段在内容上强调什么?

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分)

4.第四段中,“蹲苗”的比喻是为了阐释什么道理?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

5.联系第五段内容看,画线句中“额外奖赏”指什么?

(4分)

四、(2012年浙江丽水)

将自己切成一颗钻石

孙君飞

①传统的钻石工艺一般只能将一颗钻石切到57面,后来只有少数的工艺大师能够突破这个数字。

他们不但技艺超群,而且浑身是胆,否则是没有勇气将一颗钻石推到美的巅峰的。

②玉不琢,不成器。

对于人生,我们理应抱着不断雕刻自我的态度,最终才能成材、成功。

③拥有青春的人更应该视自己为一颗等待完美切出的钻石,因为年轻人胆气最足,站在人生的开端,前方又呈现出诸多可能。

如果仅仅做到一种可能,是对生命的很大浪费。

青春绝不是一个削足适履、固步自封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打破模子、百变新生的过程。

一根木头也许雕刻一刀就承受不了了,而一块璞玉就需要雕刻更多刀,才能够呈现出一个完整的层面。

对于一颗钻石来讲,即便切上许多刀,也是远远不够的。

57刀似乎够了,但恰恰有人切出了80多刀,于是一个惊世传奇诞生了,正在人们啧啧赞叹时,又有一个人切出了100多刀,这难道不是更大的奇迹吗?

所以,如果你是一颗钻石、就不能将自己当做一块璞玉,更不能当做一根木头,而要根据自己的特质、不断地发现自己、成长自己、收获自己、这才是对人生真正负责的态度、才算没有辜负了大好青春。

④退一步来讲、即便我们永远做不了一颗钻石,如同我们也许永运做不了达·芬奇式的完美天才,也并不妨碍我们将一件事情、一项工作、一份事业做成一颗钻石。

台湾年轻演员桂纶镁就是这样经营着自己的演艺事业,通过自我较劲、自我拧巴、自我叫板,终于让她的事业呈现出不同的切面,赢得了特立独行不同质的赞誉。

有人评论她是《不能说的秘密》里的氧气美女,也是《线人)里的黑帮阿嫂,是《女人不坏》里的朋克女郎,也是《全球热恋》里的神经质女生……她一直在颠覆自己、挑战自己,当我们渐渐淡忘了她最初的模样时,她又挟着《肩上蝶》强势回归清纯校园风。

⑤我们不妨将桂纶镁看做青春奋斗者的一个榜样,她不但勇敢地打破了传统演艺路线的桎梏,而且成功地呈现了崭新的青春风采,告诉我们哪怕只做一件事情,只要敢于不断切割它、创造它,同样会带来更多可能、更多精彩。

用桂纶镁自己的话来说:

“我总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个璀璨的切面没有展示出来,我一直知道,自己身体里还有很多东西没有呈现出来,光是去想,下一个桂纶镁会是什么样子,这已经是一件很美妙的事了。

这就是我不停挑战,跟自己较劲的原因,我不想错过每一个切面的精彩。

”这番话很好地诠释了钻石切割者应该具有的宝贵品质。

只有如此,做事、做人才会有做成钻石的希望。

⑥法国作家码格丽特·尤瑟纳尔说:

“我永远也不会被战胜,我只会由于屡屡战胜而被战胜。

”这正是在告诉我们如何将自己切成一颗钻石的奥秘,也是在激励我们:

下一个自己,一定会更加光彩夺目!

(选由《青年博览》,有删改)

1、第③节作者为什么将木头、璞玉和钻石放在一起来谈论?

(3分)

2、结合语境,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钻石”各有什么含义。

(2分)

退一步来讲,即便我们永远做不了一颗钻石

(1),如同我们也许永远做不了达·芬奇式的完美天才,也

并不妨碍我们将一件事情、一项工作、一份事业做成一颗钻石

(2)。

3、从第⑤节桂纶镁的那番话中,可以看出钻石切割者具有什么宝贵品质?

(3分)

4、法国作家玛格丽特·尤瑟纳尔说:

“我永远也不会被战胜,我只会由于屡屡战胜而被战胜,”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分)

五、(2012年浙江台州)

跟自己比(16分)

①我们动不动就跟别人比,而且无所不比,比成绩、比结果、比地位、比职称、比权势、比财富等等,不一而足。

结果无非有两种:

一种是自己强于别人,一种是自己弱于别人。

前者往往使我们变得愉悦、得意,甚至骄傲起来;后者往往使我们变得不快、郁闷,甚至燃起嫉恨之火。

也就是说,不管哪种结果,都会让我们变得不平静。

最可怕的是,在跟人比较中,我们丢失了自己。

②范仲淹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如果总喜欢跟人比较,这种境界就很难达到。

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

在我看来,如果非要比较的话,那就跟自己比吧。

③桓公(桓温)年轻时与殷侯齐名,所以常常怀有竞争之心。

有一次,桓公问殷侯:

“你与我相比,如何?

”殷侯回答说:

“我和自己打交道已经很久了,宁愿做我。

”这是《世说新语》中的一则故事。

元代学者黄元瑜用殷侯的答语来命名他的亭子,叫做“我我亭"。

看来,古人早已懂得把目光由外在事物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即自我。

换言之,从自己身上找“答案”不愧为明智的做法。

因此,跟自己比,总算找对“对手”了。

④女作家乔叶说:

“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

”我很赞同这个观点。

既然这样,那么每个人在不同时期的思想、行为等就会有差别。

去年的你跟今年的你、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刚才的你跟现在的你……如果在它们之间用减法,结果往往不会是零,要么是负数,要么是正数。

也就是说,你可能进步了或倒退了,更加成熟了或更加幼稚了,懂得宽容了或更加狭隘了,宠辱不惊了或更加浮躁了……

⑤因此,在成长中,我们不能总是前进,有必要时常停下来,想想自己的以前和现在,也就是让“旧我”和“新我”比一比。

如果“新我”名副其实地进步了,升级了,那么就要沿着脚下的路,一如既往地向前,朝更高的制高点迈进;如果不是这样,就要总结、反省,寻找、分析“退步”的原因,目的是把今后的路走好,让自己取得进步和收获。

从这个意义上说,跟自己比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⑥蒋勋先生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这样一件事情。

有一次,他问一位学植物学的朋友:

“如果含笑的香味和百合的一样,会怎样?

”那位朋友告诉他:

“那它就会被淘汰。

因为它东施效颦,没有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

”看来,要想有声有色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不能盲目地跟人比较,胡乱地模仿他人。

跟自己比,守住自我,才是正道。

1.本文是针对什么现象引发议论的?

(4分)

2.阅读④⑤两节,说说为什么“跟自己比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4分)

3.第⑥节写蒋勋先生演讲时提到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4分)

4.阅读下面这则网上的“热帖”,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你的跟帖。

(4分)

【热帖】

楼主:

从小我就有个夙敌叫“别人家的孩子”。

这个孩子不玩游戏,不聊QQ,天天就知道学,回回年级第一。

这个孩子可以九门功课同步学,妈妈再也不用担心他的学习了……

【跟帖】

1楼:

每个妈妈心里都住了个“别人家的孩子”。

2楼:

家长们总喜欢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但是你知道孩子的想法吗?

3楼:

有一次,我妈说楼上的人家在看书,我说楼上的说了她在看电视。

我妈说,人家就是怕你超过她所以骗你。

你的跟帖:

六、(2012年贵州铜仁)

谈自立

①常言说大树底下好乘凉,然而庇护在大树底下的小树苗是长不成参天大树的。

同样,人也是如此,不求自立是不会成才的。

②自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只有自立才能有发展的前途。

世界著名的大发明家爱迪生的自立本领就很强。

他十三四岁时为了建造实验室,常常到车站卖报,同时还在自己的后院里种植蔬菜,收获时再拿到市场上去卖。

他用这些钱为自己建造了一间实验室,在此基础上他的发明也层出不穷。

由此可见,自立对一个人的成功多么重要,要想成才,先得自立。

③相反,一个人如果不自立,样样都依赖别人,那么他是不会成大器的。

球王贝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能成为球王,而我的儿子是不会成为球王的。

”他说的话是有道理的。

贝利能成为球王是因为他有很强的自立本领,而他的下一代却在富足的环境下产生了依赖的心理,缺乏吃苦的精神,这就决定了球王的儿子永远成不了球王。

④球王贝利认识到了这一点,可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庇护子女的现象却十分严重。

含辛茹苦的家长们为子女们样样操心,尽力为子女们减轻一切负担,然而这却使不少少年养成了过度依赖的坏习惯。

殊不知我们当代的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肩负着历史的重任。

视子如宝的家长们,你们应该还自己子女一份自由,让他们自立,为他们将来建设祖国打下基础。

⑤自立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想成才的青年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摆脱别人的庇护去自立吧!

1、本文采用了什么论证方式?

其中心论点是什么?

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说本文论证的过程。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以“自立”为比喻的本体,仿照示例写两个句子。

(4分)

示例:

自立,是那荒山上挺拔的松柏,四季常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富二代”指的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一代民营企业家“富一代”们的子女,他们靠继承家产来拥有丰厚的财富。

“富二代”在《鲁豫有约》栏目粉墨登场后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热词,但随着一部分“富二代”的负面新闻事件曝光,“富二代”几乎成了堕落、炫富的负面词汇。

请结合本文思考,你认为当今的“富二代”们应当怎样做才能真正健康地发展?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2012年四川眉山)

黄岩岛,到底属于谁

①4月,菲律宾以“地理邻近”——黄岩岛离自己的本土近和黄岩岛在菲律宾专属经济区范围之内为理由,对黄岩岛提出领土主权要求,这些说法站得住脚吗?

②国际法早已认定“地理邻近”不是解决领土归属的国际法原则。

从黄岩岛的位置以及地质构造上看,黄岩岛是中国大陆架的自然延伸,黄岩岛以东的马尼拉海沟是中国与菲律宾的自然地理分界。

世界上一个国家的部分领土距其本土较远,而距其他国家更近的情形比比皆是,如果按照菲“地理邻近论”行事,世界政治地图将要重画,天下势必大乱。

③《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允许沿海国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但沿海国无权因此而损害他国的固有领土主权。

企图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去改变领土主权归属的想法和做法都是违反国际法的,也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④黄岩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黄岩岛拥有无可争辩的领土主权。

⑤从历史上看,首先,中国最早发现了黄岩岛。

1279年,天文学家郭守敬就在黄岩岛进行了“四海测验”。

其次,中国是最早命名黄岩岛的,1935年中国就将黄岩岛以斯卡巴洛礁之名列入中国版图,1983年将黄岩岛作为标准名称。

再有,中国政府早就指出黄岩岛领土主权属于中国。

⑥从开发利用上看,黄岩岛海域一直是我国渔民的传统捕鱼场所,而且中国政府还多次派科学考察队到黄岩岛进行科学考察,例如,1977年10月,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登上黄岩岛进行考察。

1994年又在岛上建了水泥纪念碑。

⑦另外,4月28日,菲律宾媒体发表菲律宾专家的署名文章,称黄岩岛的确属于中国的固有领土,菲律宾的主张不能改变这一事实。

⑧从种种依据看,菲律宾对黄岩岛的任何权利要求都是非法的、无效的,黄岩岛属于中国的固有领土是不可争辩的事实!

1.这篇文章驳论与立论结合,请用“︱”划分驳论部分与立论部分,只能划一处。

(2分)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2.第⑧段“从种种依据看”中的“种种依据”,在立论部分中具体指哪些依据?

请简要概括。

(3分)

3.选文第②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八、(2012年江苏苏州)

谈礼貌

季羡林

①眼下.即使不是百分之百的人.也是绝大多数的人.都抱怨现在社会上不讲礼貌。

这是完全有事实做根据的。

前许多年.当时我腿脚尚称灵便.出门乘公共汽车的时候多.几乎每一次我都看到在车上吵架的人.甚至动武的人。

起因都是微不足道的:

你碰了我一下.我殊了你的脚.如此等等。

试想.在拥拥挤挤的公共汽车上.谁能不碰谁呢?

这样的事情也值得大动干戈吗?

②曾经有一段时间,有关机关号召大家学习几句话:

“谢谢!

”对不起!

”等等。

就是针对上述的情况而发的。

其用心良苦.然而我心里却觉得不是滋味。

一个有五千年文明的堂堂大国竞要学习幼儿园孩子们学说的话.岂不大可哀哉!

③有人把不讲礼貌的行为归咎于新人类。

我并无资格成为新人类的同党.我已经是属于博物馆的人物了。

但是.我却要为他们打抱不平。

在他们诞生以前.有人早着了先鞭【注】。

不过.话又要说了回来。

新人类确实在不讲礼貌方面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他们发扬光大了这种并不美妙的传统.他们(往往是一双男女)在光天化日之下.车水马龙之中.拥抱接吻.旁若无人.洋洋自得.连在这方面比较不构细节的老外看了都目瞪口呆.惊诧不已。

古人说:

闺房之内.有甚于画眉者。

”这是两口子的私事.谁也管不着。

但这是在闺房之内的事.现在竞几乎要搬到大街上来.虽然还没有到“甚于画眉”的水平.可是已经很可观了。

新人类还要新到什么程度呢?

④如果一个人孤身住在深山老林中.你愿意怎样都行。

可我们是处在社会中.这就要讲究点人际关系。

人必自爱而后人爱之。

没有礼貌是目中无人的一种表现.是自私自利的一种表现.如果这样的人多了.必然产生与社会不协调的后果。

千万不要认为这是个人小事而掉以轻心。

⑤现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不讲礼貌的恶习所产生的恶劣影响已经不局限于国内.而是会流布全世界。

前几年.我看到过一个什么电视片.是由一个意大利著名摄影家拍摄的.主题是介绍北京情况的。

北京的名胜古迹当然都包罗无遗.但是.我的眼前忽然一亮:

一个光着膀子的胖大汉子骑自行车双手撒把做打太极拳状.飞驰在天安门前宽广的大马路上。

给人的形象是野蛮无礼。

这样的形象并不多见。

然而却没有逃过一个老外的眼光。

我相信.这个电视片是会在全世界都放映的。

它在外国人心目中会产生什么影响.不是一清二楚了吗?

⑥最后.我想当一个文抄公.抄一段香港报纸上的话:

⑦富者有礼高质.贫者有礼免辱.父子有礼慈孝.兄弟有礼和睦.夫妻有礼情长.朋友有礼义笃.社会有礼祥和。

(有删改)

[注]着先鞭:

比喻先人一步。

1.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对有关部门的“用心良苦”感到“不是滋味”。

(2分)

2.作者对“有人把不讲礼貌的行为归咎于新人类”持什么态度?

为什么?

(3分)

3.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2分)

九、(2012年南京)

知识的责任

罗家伦

①知识分子应该担负起一种特殊的责任——知识的责任。

所谓知识的责任,既指学术责任,更指社会责任。

②担负学术责任,他的前提是建立起负责任的思想。

怎样才算负责任呢?

它需要搜集大量的事实根据,再经过逻辑的审核,最后形成周密的体系。

从这个标准来看,建立负责任的思想是很艰辛的,需要漫长的过程,有时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比如在实验室做实验,受伤的人不知有多少,有的甚至献出生命;再如去荒山沙漠勘探,因为天灾人祸而死伤的人也不知有多少。

他们不依赖空想和幻想,他们看重实验,这便是对思想负责任。

③担负学术责任,还要能对这种思想去负责。

思想一旦建立之后,就应该去发表,去推进,去扩充。

在发表以前,当然要斟酌它是不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