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佳作各类议论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92717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6.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议论文佳作各类议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议论文佳作各类议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议论文佳作各类议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议论文佳作各类议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议论文佳作各类议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议论文佳作各类议论文.docx

《议论文佳作各类议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议论文佳作各类议论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议论文佳作各类议论文.docx

议论文佳作各类议论文

时评类

1.近日,有作家提议,我国应设立一个世界性的文学奖——“李太白文学奖”,要把它做成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用我们的眼光和标准来评鉴世界文学,以争夺中国在世界文学界更多的话语权。

我们的作品走向了世界,我们也要评点世界。

这个提议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评点是为了自鉴(59-60分)

自诺贝尔文学奖垂青第一位中国作家始,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有关话题又一次沸腾。

有作家提议创设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以期收获中国文学问鼎世界的效果,不免再次贻笑大方,显露出泱泱大国的狭隘与自怜。

“评点”无碍,但评点的目的绝不是功利地位,而是修缮自身,增进理解。

中华文化孕育出的文学果实没有人能够否定其璀璨,但在世界文坛中之所以缺少话语权是因为中国文字体系和外国文字体系差异悬殊,翻译工作进退维谷,美感无法转化成另一种形式传递给世界,自然只能孤芳自赏,闭门大观园而无人涉足。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工业文明和农工文明生活背景迥异,阻碍了双方理解,文学缺乏载体,无法飘洋过海。

得益于近代赛珍珠、海伦·斯诺等一批热爱中华文化的外国学者,中国逐渐认识了世界,世界打破了对中国冰封的既有印象。

而这个逐渐融合的破冰现象岂是一个表面文章的所谓“奖项”的设立所能推动的?

“奖”字本身即带有一种不可调和的偏见和自诩的优越感,一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阴暗。

莫言的得奖绝不仅止于为中国文学在国际文坛上的“话语权”有所贡献,他更多地为当代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提供了思路。

莫言的小说深刻而平实,在与现实土壤紧紧贴附的同时注入荒诞而又符合常理的情节,反映了一片沃土、一个时代的挣脱。

而这一手法正是借鉴于加西亚·马尔克斯和博尔赫斯在拉美大地上试验成功的魔幻现实主义写法。

莫言对世界文学的精谙使他的写作技巧炉火纯青,突破了生活环境的差异性,为世人广为流传。

中华文明若期望走出世界,“评点”仅是第一步,而“评”过后的学才是无止境的。

有关中国的“李太白文学奖”的一大荒谬即在于它所提倡的“用我们的眼光和标准来评鉴世界文学”缺乏逻辑。

世界有关美和爱的标准是共通的。

人类对至美的感动和对真实的热忱无关民族。

柴静说:

“新旧之间没有怨讼,唯有真与伪是大敌。

”莫言告诉我们,向世界汲取养分吸纳不同民族灵气以补充自身,中国文学才不会营养不良,永远以古为傲,井底望天。

俄罗斯民族血性方刚的《日内瓦医生》和洞察国民的《古拉格群岛》不值得品鉴吗?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讽刺而具象征性的《慢》、《无知》难道不值得剖析吗?

美国当代《在路上》的牛仔精神与自由笔法不值得吸收吗?

中国误会世界太久,世界误会中国太久。

房龙说:

“人们自古以来的偏见一旦加上优越感与满足感,会使人类的共同理想泯灭而变为不共戴天的仇敌.”是时候放弃所谓“奖项”、“话语权”等等幼稚的想法了,中国本就属于世界,我们缺乏的只是是相互沟通,相互信任,相互借鉴。

只有当文学、艺术等一切美的创造向世界取材,文化才能真正融会贯通,不分高低贵贱。

无所谓“得奖”、“落榜”。

只有相互敬畏,相互依存。

俯瞰世界,从日本民族《泉》汲一捧清流,从美利坚民族《荒原狼》借一分豪气,从英伦三岛《金色笔记》收一枚书签。

我想为文学的美丽热情鼓掌,相信中国文学亦会收获属于它的掌声。

一类上60分:

立意高远,认识深刻,积累厚实,内容饱满,论证充分,语言富有表现力,题目有新意、有深意。

整体上大气磅礴、纵横捭阖、从容自信,作者旁征博引体现出深厚的文学积淀,对中国文学及外国文学有深入的了解,是一篇难得的考场佳作。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

自1978年正式出版以来,《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先后经历了5次修订。

在2012年的第6版中,人们发现:

第一,尽管名为“汉语”词典,却收录了“NBA”“MP3”等200多个西文字母词,《现汉》似乎变得不纯了;第二,像“入围”,它本来是“入闱”的错误写法,现在却被赋予了人们常说的意思,作为一个新词条与“入闱”平起平坐了,《现汉》似乎开始向不合理“妥协”了;第三,“粉丝”“宅男”等词居然也被收录进来,《现汉》似乎“放下身段”,变得更加现实了;……

有人认为这样的修订并不成功,像这样的变化令人担忧;有人说,这种事也不得不这样,总算给了个说法;有人说,大家都这么用,习惯成自然,自然即合理;有人说,社会发展了,有些东西该变就得变……

上述争议或类似现象,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

请在材料含意范围之内,自定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放过那片净土

西方字母词频繁出现,词语的错误写法与原词“平起平坐”,“粉丝”、“宅男”等一众网络流行词汇纷纷被收录……若不是早有所闻,谁,又会,又能,又敢相信这就是我们从小用到大的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的第六版呢?

尽管一直被教育“文化要因时而变,要顺应时代发展”,但坦诚地说,我对于《现汉》的改变心存抵触。

汉字是世上最美的文字,更是无数人心中的净土。

但第六版《现汉》的出现,无疑使净土蒙尘。

《现汉》存在的意义原本在于向人们展示净土之净、净土之美,而非加入本不该收录其中的词汇去破坏净土的纯洁性。

作为一本工具书,何必要像某些三流作者一样迎合读者的口味?

这种做法,既获得不了所谓潜在读者“群体”的认同,又伤害了现有读者群体的感情。

收入“入围”与“入闱”并列,用“垂手可得”取代“唾手可得”,添加网络词汇……照这样下去,汉语只会低俗化,而非大众化。

净土净土,原本只是对于特定人群而言的,自甘轻贱求取认同又是何必?

事已至此,我只能无奈的恳求:

请放过汉字这片净土。

纵观我国当代文化发展历程,汉字不是第一片,也不是最后一片蒙尘的净土,心痛吗?

悲哀吗?

我无话可说。

早年间,以周为首的一系列存余旧时风貌的江南小镇被画家绘下,世人才察觉它们的美丽,于是频繁造访。

古镇的居民们为财富所惑,生生迎合游客口味,把宁静的小城改造成了今天乌烟瘴气的样子。

再如所谓“诗词普及读物”与“中国风音乐”,其作者都看中了古汉语的绝世之美。

然而由于自身水平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限制,他们只能用拼凑辞藻遗失内涵这种买椟还珠的方式来吸引眼球。

人们以爱为名,闯入净土,肆意掠夺。

但你们的爱,在哪里?

在临水小巷灯红酒绿的喧嚣里,还是在包装精美内容空洞无病呻吟的“完美解读”里?

是在小河不复清澈,甚至有些凝滞的柔波里,还是在乱用典故,瞎写情感的歌里?

我们恳求得无力,但事态无法挽回。

我们只能说:

“请放过那一片净土”。

我看着《现汉》变成无意义的杂糅,看着古镇的小河声泪俱下的控诉,看着诗词之美在误解中浅薄,但我只能看着,继续看下去。

如果“时代发展”就会导致如此痛苦,请留我在身后的尘埃中腐朽,我要守护我的净土。

请……放过那片净土。

3.2014年12月,《诗刊》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和凤凰网读书频道联合举办了一场以“日常生活,惊心动魄”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农妇、理发师、快递员、私企员工、煤矿工人,是这场朗诵会的主角。

他们朗诵自己的作品,表达对诗歌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文章,不少于700字。

诗歌,归来

“面对这个信息时代,诗歌是我们存在的证明和武器”,北岛在《今天》创办已三十周年时说道。

“不过是在一个时刻,诗歌以赤子的姿态到来,在摇摇晃晃的行走中充当了一只拐杖”,诗人余秀华在自己的作品集中写道。

在沉寂太久之后,诗歌正以平凡的姿态,迎来了一个最为盛大的回归的时代。

诗歌的远去与沉寂无疑值得反省。

这一流传千古的伟大文学体裁,竟在它土生土长的中华大地上陷入无言的境地。

很长时间以来,诗歌被几个名字所取代——席慕容、北岛、海子……,它在大众的生活里不见踪迹,杳无音讯,被人们送上远离尘烟的高台。

人们只能以可望而不可及的目光注视着它。

无疑,不是诗歌的魅力不再,而是更多其它的东西——如网络文学,穿越剧,甚至是物质追求对精神生活的冲击,让它淡去了视野。

值得庆幸的是,诗歌终于在时代的巨浪下顽强生存,以崭新的姿态归来。

一首《穿越大半个中国》让生于农村的女诗人余秀华火了整个中国,她是《诗刊》2014年最伟大的发现——将其置于当下诗坛的女诗人中,她是那么得格格不入。

别人“涂脂抹粉”,她“口无遮拦”;她字字带血,却句句敲入人心;她身有缺陷的,却骄傲于内心的完整充实;面对命运的不公却淡然说出“请让我做天空的孩子,哪怕她夺去我飞翔的翅膀”。

她是农民,却对诗歌无比热爱,她身患残疾,却热爱生活——她是平凡的诗人,也是呼唤诗歌归来的人。

当电影《星际穿越》让更多人认识,尊重科学时,其引用的一首《不要温柔地走进这长夜》让中国人记住英国诗人托马斯的名字。

于是我可以看来,诗歌,它正以多样的方式重归文坛。

我们也可以看到,更多的文学院、杂志刊和新闻媒体,也顺此风让诗歌被更多大众所接受。

一场“日常生活,情心动魄”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主角是比你我更平凡的社会大众。

在诗歌面前,我们均是赤子的姿态,它清洁我们,怜悯我们,引导我们感悟生命,教导我们热爱生活——这才是诗歌不变的魅力。

如同北岛感慨于哥伦比亚麦德林的诗歌节座无虚席,再贫穷的人们也要读诗,国人何尝不感慨于中国文学风日下传统文学甚至文化被人淡忘。

鲁迅文学的大撤退,弹片文化的冲击,网络语言的盛行,无疑是敲响的警钟。

而诗歌的归来无疑也是告诉我们,还有一种希望——大众是可以理解和接受所谓“深刻”之物的,我们可以用心聆听和感受文学,无论是一个人的作品,还是一种文学体裁,又或是文学本身,甚至中华文化,都能在信息化的时代“重归故土”,“荣归故里”。

惟有你我作为个体,化在平凡与日常中感悟,接受并热爱,相信不仅诗歌能够归来,还有更多,更值得回归的传统期待着国人的再次发现。

诗歌已归,再不行动,更待何时?

命题类半命题类

纷繁的生活中,很多事物需要我们真诚面对并深入思考。

请在“自由”“英雄”“经典”和“青春”中任选一词,也可以自拟一词,填入下面两处横线中任意一处并以其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自定文体(诗歌除外)。

①真正的②之窘

真正的自由

人生如沙漠,我亦是沙漠中自由的行者。

卡夫卡在《自由意志三点论》中说:

我们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方式,因而我们是自由的;我们又必须穿越这片沙漠,因而我们是不自由的;自由与不自由间,我们踏遍沙漠的每个角落。

这片“沙漠”里,探索真正的自由。

自由是什么?

人生的经验告诉我不同的答案。

小时候的自由可能是写完作业后的自由欢乐时光,想怎么玩都不会被爸爸妈妈约束。

可渐渐地,当我把玩变成读书,虽然身体固定在方寸书桌,但仿佛推开了一扇门,一扇通往另一种自由的大门。

书籍是每个人进步的阶梯,这阶梯通向的是自由意志的王国、精神的殿堂。

在精神的王国中,我遇到了“我控诉”的左拉,遇到了会变形的卡夫卡,也遇到了身残志坚的力克·胡哲、呐喊又彷徨的鲁迅。

他们或多或少在生活中、在肉体上被束缚、制约,可是,透过点滴文字,我看到他们没有被“围城”所禁锢的或人类良知或艺术激情,看到他们穿越人生沙漠中将不自由转化为自由……真正的自由,现在的我会这样讲:

它是豪华落尽后纯粹的精神自由,是希望,是人格。

于是不难理解托尔斯泰抛弃功名在旷野上踽踽独行,也不难理解曼德拉一生在风雨飘摇中也要抱紧种族的自由。

知识分子、民族英雄,罗曼罗兰说他们是心的英雄,我说他们收获心的自由——冯友兰人生四境中的天地境界一般的大自由。

大自由,拯救大时代,成就大英雄。

所以,卡夫卡所说的“必须穿越沙漠”的不自由应该是血肉的限制,“选择穿过沙漠”是精神的自由,思想的自由,不仅不矛盾,还架构起我们每个人独特的穿越人生沙漠的方式。

很可能,那片人生的沙漠其实也是自由的绿洲吧!

欲求真正的自由,必先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而上下求索吧。

没有思想,又何来思想的自由?

在唏嘘失去自由的犬儒主义者们的同时,走进书籍吧,走进生命吧,不断探索吧: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独立精神,自由思想!

这是陈寅恪对清华莘莘学子的号召,更是我的意志的座右铭!

愿它也成为你的座右铭。

握紧真正的自由,站在人生的沙漠——不,是人生的绿洲中,渐行渐远,终有所获……(50分)

英雄之窘

世人赞美英雄。

或是由于他们的旷世功绩,抑或是他们迈出了常人难以跨越的一步……这皆是英雄光鲜而功成名就的一面。

却殊不知,在通往英雄的路上,他们都曾有过困窘之时。

在我看来,英雄之路必经困窘,不过英雄之窘坎坷的人,无以为真英雄!

世人又有多少人会忆起那曾经的敕勒川?

末路英雄高欢于此洒下热泪;又有多少人脑海中能浮现一块巨石?

荒诞英雄西西弗斯流淌下无尽的汗水。

曾经的一朝之王,一国之君的光环已然褪去,只剩英雄之窘的寂寞与难耐。

倘若就此沉沦,他们便不会为历史铭记。

高欢慷慨走下敕勒川,西西弗奋起推动巨石上山,留给世人两张悲壮的背影。

我想,他们一定在英雄之窘之境完成了一次灵魂的自我救赎。

纵然内心滋生过畏葸,却又毅然前行;纵然失意与彷徨,却以一腔豪迈冲破困窘,完成超越。

不以此沉沦,反以之奋进,这岂不是真英雄?

罗曼·罗兰于《名人传》中将英雄视为“内心强大的人”,故而那扼住命运喉咙的贝多芬,奔走旷野的托尔斯泰能成为其典型形象。

他们都曾接受过命运安排的困窘,也都无一例外地凭借着笃定的信念越过了坎坷之境。

上述公认的英雄中,虽身世各异,却均从苦难中站起来,走向了人们心目中的“神坛”。

可以说是英雄之窘成就了他们的辉煌。

然而反观当今,我们越发难觅生活中的真英雄了。

是由于太平盛世,还是人们受到了那所谓的犬儒主义消极避世的影响,心灵渐渐麻木与颓然?

人们害怕承受苦难,更是只对英雄之窘抱有敬而远之的态度,由此信仰便日渐消亡,安逸之风劲吹……

但这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的青年又怎能如此?

我们虽不求做到“英雄”的层面,但起码我们不可以丧失追求英雄精神的信念。

若是人人都惧怕英雄之路的苦难,在英雄之窘时畏葸不前,我们的社会又怎能长久发展,“中国梦”又怎能得以实现?

那么,请我们正视所谓的英雄之窘。

孟子有云:

“故天将降大任于世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我们奋斗的路上,往往会有诸多不如意,但那时请想想我们心中的英雄们,想想他们曾经的英雄之窘,我们便定会发现:

只要内心坚守,苦难窘迫永远无法压垮我们,我们便也人人皆为真英雄。

(47分)

材料作文

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

“一切都会过去”和“一切都不会过去”是两种遇事态度。

这里的“过去”与“不过去”是指人生中遇到羁绊后,能否站起身迈过这道坎。

而纠其态度本身,则实际上是由其内在的境界决定其态度的。

常纠结于情、权、财、名的人,往往境界比较低,会被很世俗的事情迷惑。

而这类人常过不去。

这并不是说他们人生很崎岖,而是说他们心理上的负担非常大。

为什么呢?

这些欲念本就是人们很难以跨过的。

由于欲的虚幻和勾人,人们得不到时极度渴望;费劲心机得到后又贪婪地享有,更觉其美好,愈发难以舍弃;而一旦失去,定无比沮丧,而心中的不甘和回味使人对欲中美好的重获仍留有强烈的幻想。

于是,欲望使人生境界停留在欲求的人变得盲目,这些盲目的人看不清欲望后面的本质。

因为看不清所以不择手段地追求;又因为看不透所以拥有时极尽分秒地享受而不加节制;还因为看不开所以失去后走不出欲的怪圈,直到幻灭,才会感到不现实,但这又并非看清、看透、看开了、境界高了,不过是伤到了,觉得痛了,便本能地避到一边而已。

这种境界的人,陷入在了欲之中,对于俗物的追求冲垮了精神世界,得到了便欢愉,失去了就极端颓废与迷茫,即使被一欲所伤,幻灭而退,但一切都不会过去,另一欲再来,再次进入一个荒诞的循环。

这就像圆明园里的迷宫阵,站在中央高亭上的人对如何从中走出看得非常清晰,而陷在迷宫中的人却不能体会高亭中的人的清晰,因为他比亭中的人境界低,别人一目了然,而他却左穿右绕都出不去。

这样的人很可悲,人生被各种欲充斥,陷入当中不能自拔,很难过去。

进而,心中志念尚存的人或许能够看清欲的薄雾,不用等到鼻撞砖墙才可以从雾中走出。

这样的人不再是欲求境界,而是有不同于物质追求的精神追求。

他们可以凭着自己的毅力、意志和对人生目标的追求,走出欲,虽然仍可能被欲环身,却依然可以靠自己看清路,然后走出去。

而且不会在同一个胡同迷路。

不像心中只有欲的人,伤好了,仍会迷失在同一个小巷里。

终究,莎士比亚的成就是鲜有人可比的。

哦不,我不是在说他的戏剧。

老聃的伟大亦不是常人可有的。

同样,我不是指他的文字。

他们的境界,凡人难以达到,那是看透欲的睿智,是在欲的怪圈里苦苦沉思后愁眉舒展嘴角微扬时内心的平静与旷达。

是啊,在舞台上观察人生,看得是何等的透彻,人生的情节在他的舞台上一眼便知。

他的戏剧那么自然而真实,而他也只是在看台上静静地看着,因为他知道,主人公无论陷于何事之中,情节所至,那过得去与过不去便是境界的分别,而他也如看剧一般俯瞰人生,他的人生自然一切都会过去。

而老聃知天地之道,不因一时之事失内心久日之宁,因为他很清楚一切都会过去,他要做的,不过是欣赏人生中的风景。

莫扎特生命中经历那么多伤痛,却丝毫未显现在他的音乐中,他的音乐始终如水般温柔,他超脱的境界使他清楚,苦难不过是一种风景,俗欲所带来的风景,他无所欲,自然不觉苦,这一切都会过去,在他生命中不占据一瞬,在他音乐中不奏出一个音符。

他们都是艺术家,因为这个境界需要用艺术的眼光看待人生,人生便成了艺术品,世事都不过是人生中的一部分,是这艺术品本就拥有的,一件艺术品难道有什么是过不去的吗?

要做的,不过是欣赏人生中的风景。

这便是审美境界。

张世英曾提出人生的四种境界。

欲求境界的人始终过不去。

而处于审美境界的人生的智者,他们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人生,那些欲不过是一幅画作上不太细腻的几笔罢了,一切都会过去。

走走停停

有的人喜欢走,有的人喜欢停,当然了,也有人喜欢走走停停。

我想,走的人自是极上进的一类人,他们对世间事物充满了好奇,想走遍大江南北,踏尽天涯海角,生命不息,行走不止;而停下来的人过得很安逸,每日不变的风景,不变的生活,清闲且稳定,在寂寞中成长,耐得住孤独。

而走走停停的人,不像不停地走的人——无时无刻不在与时间赛跑,妄图穷尽天下美景,而是走到哪儿,停到哪儿,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而有得于心,一草一木都看尽每个角落,一音一律都听透每个乐痕,然后再走;亦不似停下的人——对每个细节都了然于胸却不再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知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世外有桃源,亭外有幽阁,却无心走出去以观,而是停下后依然不满足于已得到的感悟,想去继续在外面游历闯荡,丰富自己的人生。

不停地走的人,不缺少感观,却缺少感悟;停下不行的人,不缺少对已知事物的感悟,却缺少对其余事物的了解与解读。

走走停停的人,不仅从感观上了解到了不少事物,同时还从那些事物中得到了很多世间的道理,从自然、人文中感悟出人生哲学,我想这才是一个人最好的活法。

一个人是否走着,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的心在走。

一个人只有心在走才可以算是活着,心死了即便就是走着,也如僵尸一般毫无活着的意义。

正像那些隐士,或酒或茶相伴,或山或水相陪,悠然闲适地度过一天,仰望天上的飞鸟,俯视脚下虫,水中鱼,近观花草,远眺群山,似乎是停滞的生活,但心是走的。

直到看见周围再无所得,便走到另一处,静观美景。

这便是走走停停。

这样走走停停的清新淡雅的隐居生活在现代社会很难再实现,但仍可以有一颗走走停停的心,演绎类似的生活艺术。

走走停停地生活的人,活得潇洒,过得稳健,对世间看透,不会因碌碌地生活却毫无所得而惶恐,亦不会因空虚地任时间流逝而感到寂寞。

这样的生活方式,是最高的境界,是老子所说的得道。

并非看遍世间万物,而是悟遍已观世间百态,明白了他们的普遍规律。

世间景物多得绝非一个人可能看遍,世事亦绝非一念间,不出去走走,只停在当前,那么一个人的“世界”也会变狭小。

所以,走走停停,顺流而下,随时靠岸,把人生的风景悟透,最终也可以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风雨之后

浴火涅槃,凤鸣九天,海怒涛涌,潜龙现世;裂雷轰地,万灵始生;天焰焚尾,鲤鱼化龙。

待历尽世之风雨的磨炼,方可易自身之旧状,一飞冲天,风雨之后,焉有彩虹。

历风雨之砺洗,可成惊天之业,古有云: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历尽了逆境的磨洗与锤炼,品性才可得以提升。

勾践卧薪尝胆,方成千古霸业;司马迁受刑而不弃己命,方能练就意志,成“史家之绝唱”,韩信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背水一战之困窘,方铁血悲歌,兵仙名传千古,倘若失去了风雨逆境的磨砺,便也失掉了历经风雨时积聚的那份刚强,斗志。

一切皆因风雨之后,人性也因于风雨中得到提升。

历风雨之荡涤,可修心之本性,“一殇虽独进,杯尽壶自倾”,舍了烦心的奏折,回归田园成为世人艳羡的五柳先生,在历尽官场上尔虞我诈的昏暗后,置情于山,置心于水,风雨的砺炼后,心性也得以提升。

弃了乌纱,换回的是物我合一的安宁。

宦海之风,世俗之雨,让陶渊明看破红尘。

风雨何伤,风雨的背后是心性的提升,是自然的回归,风雨之后,方可神会出心灵的本原。

历风雨之锤砺,可获世妒之才。

王羲之划衣而书,指濡血、墨池成,《兰亭集》誉满千古;白石削石篆刻,泥化浆而技精成;悲鸿绘马,舍昼夜、弃闲娱,“奔马图”气振人心。

成功从来不是无端掉下的馅饼,世人妒嫉的高超才能绝不是与生俱来的天技,刻苦而夜以继日的奋斗是成功的基石,恰如风雨的一遍遍洗濯、锤砺,最终获得巨大成就。

不霁何虹,恰是有了艰辛的奋斗,伴着无悔的追求与无穷的斗志,才能让他们脱颖而出,成为英才,为世人所赞服。

风雨之后,方有碧浪静湖;风雨之后,方有对日晴空;风雨之后,方有绮丽之虹。

正因有了风雨,才衬托出湖之静,天之朗,虹之美,且正因有了风雨,人生也因风雨的历练而流光溢彩。

风雨之后,总会有天际的彩虹,风雨之后,长虹定会释放出耀世华彩!

挫败之后

历史如潮,翻涌而过,然亦有英豪贤达者,名垂史册。

古之贤者,究其一生,多有磨难,然贤者之贤,便在于其挫败之态度。

古训曰: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于贤者而言,挫败之后,是全新的人生高度,是以出人甚远,为后世传诵。

柴桑城外,少年翘首云端,挫败之后,志比鸿鹄,只欲勤苦习练,悉文武技艺,货与帝王。

然少年从未料及,仕途之上,如此多磨,朝堂黑暗,更无法可想,屈居官场,委蛇于浊流,此时之所处,早无少年梦中之澄澈。

滚滚思潮过后,他选择归去。

此一去,并非心生畏怯,但胆小之辈,恰相反,这是找到了本心所向及人生价值之所在。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自此纵意题奔,挟醉濡笔,寄情怀于山水,任心性于自然。

隐者眼中,山水已成书画,牵挂无多。

临溪赋诗,登高舒啸,东篱采菊,五柳狂歌,臻放达自然之境。

陶潜比于委身官场、终日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者,无疑是勇者。

才华旷世,堪为诗仙酒圣,然仕途亦不得志。

若再委身于官场,折腰摧眉于权贵,岂不折杀男儿之志气?

不如淡看一切,长歌走马,仗剑天涯,逍遥游世。

中秋虽是独饮时,亦不必做骚客之态,太白只邀琼宵之明月,延碧落之星辰,神游于广寒深宫之中,暂别这藏污纳垢的浊世,亦然快哉!

丈夫当有不渝之志,胸中豪气吐万丈长虹,太白轻纵银鞍白马,看一夜流星飒踏。

时值北宋,朝野各党纷争,苏轼亦身受其害,屡遭贬谪。

乌台一案,更九死一生,苏轼亦望穿尘世。

转身,是苏轼的回答。

高台楼谢,小阁兰宫,尔虞我诈犹在,明争暗斗犹在,苏轼之心,却已淡远。

司马也罢,介甫也罢,何需再为之劳形?

东栏梨花下,苏轼看得清明,人生百年,只愿一醉三万六千场,弃罢案牍,换做一溪风月,自此成渺渺孤鸿,飞离一事纷扰。

洛水清波中,再无踌躇满志的少年,再无轻狂豪放的才子,只是一双沉静如水的眼眸,慑人无语。

贤者之贤,正在于此。

挫折之后,他们不会颓丧,不会因此失却心中梦想,而是上升到更高的人生境界,于此而言,他们是更加接近了所要追求的事物,正如陶潜于田园诗上的成就,李白震古烁今的诗仙之名及苏轼天真浩瀚的人生境界。

前人如斯,抗人生风浪,得以成一代宗风。

吾辈后生,当谨记教诲,勇于面对挫折,并在此后找到自我,不懈追求,所以成功。

逐利之后

古今中外,凡人者,皆有所求。

或为爱所生,或为利所活。

名利,人之所向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